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儿童生活情诗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6    阅读: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一
《儿童诗》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二
《描述童年生活的古诗》

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1、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2、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是清代的高鼎.

3、池上

诗词原文:

小娃①撑②小艇③,

偷采白莲④回。

不解⑤藏踪迹,

浮萍⑥一道⑦开⑧。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编辑本段]诗词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情境图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

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

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三
《新建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6首)

村居 宿新市徐公店 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 清·高鼎 宋·杨万里 唐·胡令能 宋·叶绍翁 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蓬头稚子学垂纶, 萧萧梧叶送寒声, 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 江上秋风动客情。 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 知有儿童挑促织,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 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四
《带孩子走进古诗的情怀》

带孩子走进古诗的情怀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闪亮的一页。我们教孩子古诗,不是教文本题材,而是对民族文化、对古典文学情怀的传承。带着孩子们真正走进古诗的情怀,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与某一历史瞬间的情感交织,不仅仅是把古诗凝滞地背诵,单纯以记忆的形式留存下来,而是要让这早已烙下民族烙印的文学形式和文人情结再一次标志性地镂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上。这才是我们教古诗的真正目的。

一、丰富的阅读准备

我们带着孩子学一首古诗,如果要让孩子真正地触摸到这首诗歌的温度,聆听到诗人倾诉的声音,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只停留在就诗讲诗,而要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有一个相当厚度的阅读前奏。诗人是谁?他有怎样的境遇?是怎样的性情?这首诗为谁而作,为什么而作?诗作非浮萍,她一定生长在那个现已沉睡,然而当时却繁华的生活之中。当我们的孩子掀开那一页,用眼睛、用心灵去翻看的时候,历史的画卷便在顷刻间苏醒,现代阅读和历史就这样温柔地对接。我们的古诗阅读便有了一个阅读的家园,理解就鲜活而生动起来。 我们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三岁孩童便能够熟练背诵的诗歌,今天再让孩子读,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到底是什么?肯定已不是牙牙学语时有韵律的吟诵那么简单。很多无情物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至纯至性的猜测,使它们成了特有的文学意象,典型的如月亮。月亮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心中最多情的、最伤感的寄托,关于“月”的忧伤早已成为美学范畴中重要的一页,以至于涌现出那么多借月抒情的诗词歌赋。大诗人李白,则是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一个丰碑式人物,而他的特殊境遇导致他与“月”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了不同情感、不同环境、不同心境的借月抒情的作品。《静夜思》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诗人在对月诉说着什么呢?这才是作为语文教学,作为母语阅读的真正意义。

二、伫立在字的间隙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艺术,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诗需要用形象思维,更讲究跳脱与留白。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诗歌的空白是创作者的即兴之作,是创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则是执教者的有意安排,是执教者留给学生的无尽的探究之谜和审美享受之源泉。我们在教学时有意留下一些解读空白,让一首诗伴随学生的成长而丰满起来,让学生有个永远的念想,有不同于老师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岂不妙哉?读者的不同解读将丰富诗的内涵,延续或膨胀诗的生命。从阅读心理学角度看,诗歌阅读中的节律化期待、非指称化期待、整体化期待要求读者做自主性的补充,这种补充结合着读者的自身体验和带有自己生活烙印的想象,所以这种阅读补充后的诗作已非诗人所展示的诗作,而是读者二次创作后的诗作。读者的二次创作使诗作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正是这点,使我们的诗歌教学应更多地关注留白,有意留下理解赏析的空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想象去给诗做补充,在补充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成功快感。

我们教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诗,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诗眼),通过学生充满诗意的驻足、凝视、想象,用心感受文字描绘的画面和情景,引导学生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做有意的停留,想象诗中孩子行为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领会艺术的想象可以把现实的空间定格并无限地放大与丰富,从而体验到诗人和诗中人物那时的情感波澜。

三、对话中还原情境

当古典诗歌进入我们的课堂,就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不再是遥远的歌赋,更不是学问的所在,它们是恍如眼前的生活场景,是诗人们与作者一起曲水流觞的唱和应答。所以,不管面对什么,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力求将它们还原到生活的现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任何一首诗总有拟想中的读者与听众,而古代诗歌更是大多数有着明确的接受对象,或朋友,或亲人,它们是为他们写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替代一下他们,再一次聆听诗人的吟唱,接受诗人的美意呢?如果没有听众与读者,那诗人该多寂寞。更重要的是,这种假想与参与可以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与情怀。而更多的时候,这个“我”是诗人。诗歌鉴赏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了解诗人之志、诗人之心。而了解的重要途径便是设身处地,穿越时空进入诗人的生活,“我”成了诗人,以主体的身份说出了诸多复杂的情怀,用对话的形式将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它是生活化的,是一种主观的告白,是仿佛真实场景中人物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与汪伦在告别,看到刘禹锡与朋友在临风把盏……有时,我们也可以一个人扮演着诗人的角色,是李商隐,是白居易,独自一人,或在巴山夜雨,或在颠沛流离的道中,以独白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思念、悲苦与寂寞。这时,诗作已化作情境,化作诗人的心理语言,化作诗人带有个性的表白,诗人于其中敞开了心扉,诗歌的秘密由此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我们要试图通过对话带领孩子进入诗歌的内部。

小学生的想象拓展不能一蹴而就,而应由窄到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不断拓宽与丰富。学生通过品读诗文、欣赏音乐、构想画面等形式,不断拓展想象的空间,不断丰富想象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和诗歌进行对话,从而不断丰满体验的内涵。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融入其中携手相助的,甚至是一种半牵手半脱手的状态。

我们教《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诗时,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通过音画情境的辅助,教师和学生走进诗歌,转身成“我”,用“我”解读了诗人的内心,还原了诗歌的情境:青青的草儿欢快地长着,似乎是为了等待你的到来,与你一起和鱼儿捉个迷藏,和大人躲个猫猫。一个人,一根钓竿,一个鱼篓,拥有了整个静静的池塘。 你在学钓鱼吗?爸爸的钓竿稳稳地捏在你小小的手心里,爷爷的鱼篓分明装着你满心的期待。你执拗的小小的身子一动不动,你分明就是在进行一次最认真的垂钓,从事一项最神圣的工作。你认真着呢!

哎呀,斜柳处一个陌生的身影,一声洪亮的呼唤:“孩子,请问……”孩子,我以为你会抬头,呵呵,你没有!你伸出的小手远远地摇着,你执拗的身子一动不动。你当然不会抬头!鱼儿还没有咬钩!我听到你在说:“别喊呀,你的声音会惊走了我的鱼儿!你别过来,你的影子也会惊动我的鱼儿!” 异乡的客人停住了脚步,微笑着转身欲走,正迎上我微笑的眼眸。孩子,你是那么天真可爱!你是那样真实而纯洁!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身体力行地对孩子们进行诗歌修养的培育。孩子们知道了那么多诗歌,了解了那么多诗歌常识,熟悉了文言文的用法,但却无法感知那么美好的情愫、敏感的心灵与无边的风景,是不是有点买椟还珠?是不是将诗读死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些尝试,撇开那些“鉴赏辞典”、那些寻章摘句、那些文本分析、那些繁琐考据,与诗人、与诗歌直接面对,让心灵碰撞,让情思飞扬。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五
《新建_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6首)

1村居 2宿新市徐公店 3 小儿垂钓 4 夜书所见 清·高鼎 宋·杨万里 唐·胡令能 宋·叶绍翁 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蓬头稚子学垂纶, 萧萧梧叶送寒声, 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 江上秋风动客情。 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 知有儿童挑促织,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 夜深篱落一灯明。

5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8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1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14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

6 池上 7 牧 童 唐·白居易 唐·吕岩 小娃撑小艇, 草铺横野六七里, 偷采白莲回。 笛弄晚风三四声。 不解藏踪迹, 归来饱饭黄昏后, 浮萍一道开。 不脱蓑衣卧月明。 9 舟过安仁 10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稚子金盆脱晓冰, 收篙停棹坐船中。 彩丝穿取当银钲。 怪生无雨都张伞, 敲成玉磬穿林响, 不是遮头是使风。 忽作玻璃碎地声。 12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13 清平乐·村居 南宋·范成大 南宋·辛弃疾 昼出耘田夜绩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村庄儿女各当家。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童孙未解供耕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也傍桑阴学种瓜。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5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16清明 宋·杨万里 唐·杜牧 梅子留酸软齿牙, 清明时节雨纷纷, 芭蕉分绿与窗纱。 路上行人欲断魂。 日长睡起无情思, 借问酒家何处有? 闲看儿童捉柳花。 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六
《儿童诗》

读后感及建议:

论文就是对论题的理解,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观点和见解要有理论和实践支撑)

印象:主题不新颖、不响亮,论点太泛,论据凌乱,

缺少事实(教学实践的积累)依据,对相关东西叙述太多,引经据典太多,自己东西太少,有摘抄整合拾人牙慧之嫌。

建议:1、题目可否改为:架起低语教学的彩虹——

谈儿童诗的教学尝试(或其他)?

2、把题目《儿童诗,价值情感的教学追求》作为一个论点,把全文中的相关大标题进行整合成一个或两个次论点

3、把整篇论文中的论据剥离出来形成两个论据,再加上具体的教学案例和理论依据,围绕儿童诗与情感价值的关联这个论点进行阐述,字数不可太多,对每个论点的叙述不超过200---300字。然后根据教学中的发现(或相关人的教学成果、研究结论)进行引用、论证(这些数据、事实要经得起验证、让人信服)

4、根据以上论证得出:儿童诗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引领价值情感发展,对语文教学的促进

作用,是一道低语教学中的一道彩虹论题。

5、全文压缩到2000---3000字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美丽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美丽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奔放的情感,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练习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

【关键词】 诗人 儿童诗 教学 仿写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美丽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奔放的情感,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888,也是练习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儿童诗歌里获得精神的气力,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

一、诗人与儿童诗——表情达意的上乘之选

1.儿童诗的概念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门类,因此,若要对儿童诗有一个完整又有深度的理解,就不能不对诗是什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用音乐性的语言文字,从节奏上表现情意,使情趣与直觉的意象相契合,形成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的,是诗歌”[1]儿童诗是诗的一个类别,所以基本上具有诗的一般特征。在形式上,特别重视节奏的表现;在内容上,特别重视境界的形成,要直觉地见到所见的意象,而所见的意象,又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

2.儿童诗与诗人

儿童诗诗人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好诗要拥有率真的儿童情感,丰富的儿童式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这些便是儿童诗独特的诗韵所在。真纯的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他们在创作中大胆展开想象,引导我们的孩子多欣赏童诗,熟读童诗,在日积月累以后,一定可以写出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优秀作品。诗情如水,正好用来润泽,心就会变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诗人让孩子学会发现诗,学会表达诗意。大千世界中的一花一叶,一山一水,都是诗欢欣活跃的新生命。他们引导孩子珍重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独特的心理体验,用笔录下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足迹。

二、诗人与儿童——情感价值的高度体现

1.儿童诗的分类

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儿童诗。儿童诗大致分为古诗和现代诗歌。在古诗中,诗人使用最能表达情感的简单字眼,学生在感悟时能够把握诗人的情感,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首诗中,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接受“更上一层楼”的含义。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千山寂寞,一隻飞鸟也看不到,而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到任何人影,已浮现出一幅超乎寻常的凄冷情

景,这个时候只看到一个穿着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孤零零的坐在一叶扁舟上,静悄悄的垂钓着,诗人笔下呈现出的意象,带给人一阵阵悲凉萧瑟的震撼。诗境、诗趣的凝塑,不是靠诗句巨细靡遗的铺陈,而是靠“意象”将心灵中闪现的剎那间的真实感动,像照相或绘画一样,加以显现出来。而诗中有了鲜活的意象,欣赏起来,就像面对一幅真实的景致,令人有身入其境的“真感觉”,诗于是又更富感性,更亲切,更有情趣了。在现代儿童诗中,多以明快的节奏来歌颂、赞美美好的少年时光和生活。例如《水乡歌》,诗歌的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诗歌配有水乡的图片,很容易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

2.诗人的“儿童心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是个悲壮气质的诗人,他的诗通常运用沉抑凄缓的节奏,可是这一首诗却完全相反,字字透露出无限喜悦的畅快气氛,当你念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时,明快悦动的节奏会令你情不自禁的跟着杜甫“喜欲狂”起来了,这是一辈子穷途潦倒、流离失所的杜甫从没有见过的心情,尤其是最后那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才从巴峡出发马上就“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了,一气奔腾,毫不停顿,恍如直下的轻舟这麼快速而连续不断的节奏,更使我们体会到杜甫那种喜欲狂、遏抑不住的神态。诗中的“忽传”、“初闻”、“却看”、“即从”、“便下”等转折语,贯串不缀,使整首诗的节奏变得更轻快爽朗,也因为这样,连带地使诗句念起来就更有音乐性了。 “诗的语言所以比散文精练,质地所以比散文更浓,在于诗以简洁的言语,就能含蓄而有效地表达诗人强烈、真挚的情感。”[2]这个效果的达成,部分原因也是诗人,基于节奏安排上所致;而诗者对诗中情境的感受,首先必然也是从节奏兴起的。

而儿童诗是儿童欣赏的诗,“江南可采莲”是南北朝时代,一首描写江南春天景致的名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本是一水乡泽国,一到春天时节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莲池,莲池里莲叶田田,鱼儿无忧无虑的在莲叶下竞相悠游嬉戏,这首诗的气氛悠闲,情境舒适,意象生动活泼,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致,勾起儿童的想像,而且音韵优美,节奏轻快,正适合儿童欣赏像这样的一首诗,作者当初并不一定是为儿童而写的,但是它的内容意境,不但大人能欣赏,儿童也能欣赏,当然可以算做“儿童诗”了。

三、仿写诗歌——教学运用的最佳方式

儿童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在仿写中,主要是让学生写出他们的生活感悟。所以这样的模仿是带有借鉴性质的,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诗例进行整段仿写。

1.品诗,从儿童开始

教完《乡下孩子》,不妨与孩子交流一下,你最羡慕乡下孩子怎样的生活?你就是乡下孩子,你在平时的生活中还会做哪些有趣的事情?沟通过后,请孩子模仿句式:“曾是 ”开头,以“哦,乡下孩子,生在 ,长在 ”结尾,放写出一篇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乡下孩子新诗》。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具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感。在大量读诗繁荣基础

上,学生对诗已经有一种感觉了。然而要创作出一首好的儿童诗,还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儿童诗。作为小学生,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情感、童趣和意境这三方面去引导学生赏析儿童诗。

(1)富有童趣。童诗是来自于儿童笔下的诗。我觉得应该比成人的诗更具有趣味性,而且可以说是一种稚嫩而又傻里傻气的趣味,也就是说写出来的儿童诗要有点“傻”。这样的诗才会更可爱。如贺振婕的《医生》:蚊子医生/出门去打针/打了一枚针/怎么越打越糟啊/起了一个大包包/痒痒的/“啪”的一声/赶紧把这医生绳之以法。读了这首诗,小作者创设了蚊子叮人的情景,只可惜这可恶的“医生”被人消灭了。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不禁叫人扑嗤笑出声来,儿童诗正是需要这种纯正的趣味。

(2)我们说诗源自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把真实的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儿童诗更应该如此,应该营造一种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这样创作出来的儿童诗才具有富有童真的意境。才能感动儿童,才受儿童的欢迎。当我出示《雨后》这首诗时,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读一读这一首诗,让你体会到什么啊?孩子们跃跃欲试,都说自己在雨后有这样的体会,我班的“小诗人”站起来说:“读了这首诗,让我体会到了我有过的快乐。”我说:小妹妹的那种想摔跤却又怕摔跤的心情写出来了,我就是这样的心情。是啊!你看体会的多好啊!雨后的情境孩子们都不陌生,很熟悉。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欣赏童诗,在日积月累以后,一定可以写出感动自己,感动你我的优秀作品。

2.写诗,从身边点滴开始

“儿童教学应该是一种进入儿童心灵深处的教学。是一群稚嫩而又纯真的人

对世间万物作最纯真的发现与感悟。”[3]在一年的儿童诗教学中,学生也写了不少的儿童诗,虽然还略显稚嫩。但是我觉得我们教师在开展儿童诗教学课时,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儿童诗优美的语言也深深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1)换个角度看世界。俗话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给了我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我们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或许这个世界就会以新鲜、奇妙的姿态出现在你的眼前。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想变透明的余地/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打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我觉得要想写好儿童诗,选材的角度要新,要能引起思考,能体现小作者内心深邃的情感。这样就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诗。

(2)用对话法去看人生。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时,应该把时间万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像对待朋友一样说说心里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大自然的一切都成为学生说话的对象。如《问银河》: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和水草吗/有戏水的小朋友吗/银河呀/在你宽阔的河道里/有南来北往的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这首诗具有较浓厚的七情感性,尤其是问句的使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天气晴朗孩子们仰望着星空引发的许多绮丽的遐想 。

(3)提炼“诗眼”。我们常对学生说写作文要反映真实地事。但往往学生写起来的作文缺乏情感,显得枯燥乏味。儿童诗的创作要求内容个性化,形式自由就能弥补其不足。不少的儿童诗往往因为有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才使得儿童诗变得精彩,我想,这就是“诗眼”。如贺炀炀的《星宝宝》:夜晚/星星宝宝认真听着/月亮姐姐讲/有趣的故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怎么不见星星宝宝呢/哦/原来他早早地上学去了。在这首诗中,“原来他早早地上学去了”就是诗眼,就是希望我们同学应该勤奋学习。

3.在对比中生妙语。我们在创作儿童诗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去凸现生活,凸现事本文物。这样的诗歌往往富有震撼力,也易于引发读者思考。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举出几组反义词,根据举出的反义词去寻找生活中、大自然中截然不同的特点进行创作。如黄伦辉创作的《白纸》:白纸/你显得多么平凡/雪白雪白的身躯/一点也不雍容华贵/但你又是那么伟大/一个个奇迹/尽在你身上展现。这首诗通过对比的形式把白纸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教无定法。”通过这一年的实践、摸索,还参考了更多同行的教学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学校老师能做一个有心人,携手共进,引导点拨得法,儿童诗一定能走向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小学语文教学.2006.(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小芳.谈低年级儿童诗歌教学.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7.(1).

.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七
《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有哪些》

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有哪些?

1.《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6.崔道融《溪居即事》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7.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雷 震

10.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11.春山游骥图

人人说道,

牧童尚小。

那是我,

独享最好。

多梦季节,

知音非少。

看:

鸟儿唱,

鱼儿游,

马儿跑。

春光依旧,

红颜已老。

只可惜,

旧情未了。

朝思夜盼,

问君知否?

有:

片片云,

淡淡风,

青青草。

附: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儿童的诗,它们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笔者从常见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子家诗》等书中选得几首,以飨读者。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儿童们不仅学种瓜,他们还学垂钓。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看,这个“蓬头”“侧坐”的小家伙是多么顽皮可爱,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虽是“学垂纶”,可却满认真的!诗人信手写来,好似不费丝毫力气,其实功夫很深,诗味也很浓。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用笔,把一个平淡的场景记录下来,就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不仅写得新奇,还塑造了种种可爱的儿童形象。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八
《论杨万里的儿童情趣诗》

儿童生活情诗句篇九
《幼儿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华山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