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白马的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7    阅读:

关于白马的诗篇一
《白马驿事件与相关诗歌作品》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1期Vol.5No.1       2006年6月June2006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6)0120042205

白马驿事件与相关诗歌作品

方坚铭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收稿日期:2006-04-01

作者简介:方坚铭(1972-),男,浙江温州人,讲师,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关于白马的诗篇二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1]

是一首抒情长诗,是曹植的代表作,

本诗的第一章写离京都的心情。这章诗措词委婉,但流露出深心的怨抑和伤感。“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写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后两句写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几句都是事情发展过程的介绍。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是诗人感到路途艰难,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桥梁可以帮助过河,只好乘船过河。多重的艰难是作者吐露出一个“怨”字,不仅是对路途艰险的怨,更是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怨恨。“顾瞻”两句,表明自己虽已离京但仍眷恋,眷恋之深,突出压迫之重。

第二章写旅途的艰辛劳顿。越过伊洛二水之后,正逢翻大雨,道路泥泞,欲前无路,人马疲累,不堪其苦。这章先写路过太谷的情况:“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以景衬情,写太谷的苍凉境况,来突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以及旅途的艰难。结句’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写改道登上山坡,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而马又生了病。使行程难上加难。此章节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三章交代难舍难行的缘由。表白内心悲愤,指斥奸佞当道的现实,隐指主使者,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承接第二章的“我马玄以黄”写“玄黄犹能进”意在指出马儿生病了尚且可以前行,而我心中的郁结之情却难以疏解。原想着可以同白马王可以结伴相行,不曾想,就连这点自由都被剥夺。不禁大声痛斥:“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诗人借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皇帝身边那些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奸恶小人。突出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及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欲还绝无蹊,搅髻止蜘橱。”诗人痛感在朝谗人既多,自己又欲还无路, 日暮途远,只有含悲搅髻、徘徊不前,而有人间何世之感!、

第四章通过写诗人目击秋野傍晚景物萧条而产生的伤感情绪。承接上句的“揽辔止踟蹰”发表感叹“踟躇亦何留”诉说自己虽然徘徊不前,但又有什么能够让自己留下来呢?唯有兄弟别后的无尽的相思之情。本节借用秋风、寒蝉、落日、归鸟、孤兽等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归鸟有林可归,孤兽有群可回,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作者本人却无处可去,顿生凄凉悲悯之情。

后三章纯是议论,其中第五章转为哀悼亡弟,引出人生苦短、命运无奈的感叹。由曹彰的暴死发出对人生的感慨,“太息将何为,夭命与我建”八句,感叹命运总是事与愿违,谁曾想到胞弟会如此一去不回,他的孤魂已返回封地,而灵柩却还停留在京师。想到自己也可能很快离去,不禁心生悲凉。以下几句写人生短暂,犹如清晨的朝露,太让一出来,就会被晒干,而人到了暮年,过去了的日子想追也追不回来,自己又非金石。感叹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的悲哀。

第六章写诗人以豪言壮语来安慰白马王,同时借此来勉励自己。“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诗人深感内心的悲痛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想要自己摒弃悲痛,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接着便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八句来使自己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抒发慷慨悲壮之气概。然而内心的悲痛并未因此而解脱,“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对于生者的离别尚且可以相互勉励,而对于骨肉仓卒的永别,怎能让人接受。作者的矛盾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矛盾痛苦之情。

第七章写诗人从悲愤中清醒,并悟出人生之道。

诗的末章写惜别的深情。这章前四句因任城王之死,从苦辛中省悟到“天命可疑”, “求仙无用”。更和第四章中“天命与我违” 相呼应。次四句因祸福无常,变故发生在顷刻之间,表明百年善终,谁也没有把握。因后会难期,更不知和白马王重行欢晤能在何日?又不免使人肺肝摧裂。末后四句:“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是本章的结语,也是全诗的总结

语挚情深,前二句是深心的祝愿,后二句则

是点明赠别之意。而在感情的披露上却又达

到高峰,语虽平淡,而字字血泪。

【译文】

序文:黄初四年正(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

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

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

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

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

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

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

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

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

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 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

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

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 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

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

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

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 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

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 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 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

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 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 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 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

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

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 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赏析】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 (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

关于白马的诗篇三
《白马诗篇悲逐客》

白马诗篇悲逐客  清人张若需《题陈思王墓》诗中,有“白马诗篇悲逐客,惊鸿词赋比湘君”一联。其中“惊鸿词赋”指的是曹植著名赋作《洛神赋》,因赋中形容洛神体态轻盈有“翩若惊鸿”之语;而“白马诗篇”指的就是曹植诗歌创作中体制最为宏大的诗篇《赠白马王彪》。张若需此联以这两篇作品分别作为曹植诗赋的代表作,又由此联系曹植的生平,实为历代咏曹植诗歌中之佳作,难怪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极赞此联之“卓识鸿议”。  张若需在曹植的七十余篇诗作中,举《赠白马王彪》为代表作,是很有见地的,这篇诗歌在曹集中确实从多种方面来看,都堪称压卷之作。首先,这篇诗的体制在曹植诗中最为宏大,章法结构也最为复杂。全诗共分七章,每章都有一定独立性,可单独成篇,里面有侧重于写景的,有以叙事为主的,也有以抒情、议论为主的,然而在各章之间,又气韵贯通,脉络分明,串连起来又是完整的一篇。这样的结构,清代诗论家张玉谷称之为“连章诗”,是曹植的创举,也非得有像他那样的大手笔才能举重若轻,运掉自如。其次,曹植后期诗多悲哀之辞,然而诸诗中将悲痛写得最为深沉强烈、最为震撼人心的,却也得数这篇《赠白马王彪》。  诗题中的“白马王彪”,是指诗人的异母弟曹彪。白马是县的名称,在今河南滑县东二十里。曹彪为曹操之妾孙姬所生,始封寿春侯,后来先后徙封为弋阳王、吴王、白马王、楚王。魏嘉平元年(249),司马懿诛灭曹爽后大权独揽。当时魏主曹芳年幼,被司马懿控制。曹彪年长而有才,对司马懿专政不满的人因此寄望于他,民间开始流传这样的歌谣:“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其中“朱虎”就是曹彪的小名。忠于曹魏政权的扬州都督王凌、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立曹彪为帝。事败,曹彪受牵连被迫自杀。曹彪其人亦能诗,钟嵘《诗品》上列有其名,说:“白马(指曹彪)与陈思答赠……虽曰以莛扣钟,亦能闲雅矣。”可惜他给曹植的答赠诗现在久已失传了。  在《赠白马王彪》诗前,有诗人的一篇小序:“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序中提到的“任城王”是指诗人的同母兄曹彰。曹彰也是曹操诸子中非常杰出的一个,与曹植长于文才相反,他素以骁勇善战著称。史传中说他“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而在王嘉《拾遗记》中,对他的神武刚毅有着更神奇的描写。  《拾遗记》记述道:“曹彰善于左右射,又善于击剑,能在百步内射中悬挂着的发丝。他的膂力更是惊人。有一次乐浪郡献来一头斑斓大虎,放在铁笼中仍凶猛万状,使帐前的骁勇之士不敢正视。然而曹彰却徒手曳虎尾绕臂,此虎俯首帖耳,不敢与他争斗。又有一次南越献来一头巨大的白象,曹彰当着曹操的面用手猛拉象的长鼻,大象竟也摆脱不了,蹲伏在地。曹丕曾铸造了一口重达万斤的大钟,想把它置入崇华殿,派了力士百人都无法移动分毫。曹彰却独力将钟扛了起来,并且还能快步行走,轻易地把钟搬了过去。由于曹彰的神勇,四方敌国在他生前都“寝兵自固”,不敢向魏国启衅。  曹彰虽然是个“不念读书”的骁将武夫,但与从小就能诗善赋的弟弟曹植友于之情甚笃。在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中,曹彰明显地站在曹植一边。曹操临终前派驿车急召率大军驻守长安的曹彰到洛阳。曹彰赶到,曹操已死,他按自己的理解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又问曹操的扈从官员道:“先王玺绶安在?”曹丕即位,遣诸弟各归国,曹彰心怀不满,不辞而去。他虽然不掌军权,但积威犹在,以至“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当经过他治理的中牟县,都“不敢不速”(《魏略》)。  有这样一个能征惯战、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又对他心怀不满的兄弟在侧,无疑是令曹丕十分头痛的事。黄初四年(223)曹彰与曹植、曹彪入京参与朝会,曹彰以壮年而突然死去,自然十分可疑。《三国志·魏书》本传载他是“疾薨于邸”,《魏氏春秋》则说是由于曹丕不见他,他“忿怒暴薨”,而《世说新语》则记载他是被曹丕在枣中下毒而毒死的。就像拿破仑的暴卒一样,他的死亡之谜如今是难以索解了,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他的死会使曹丕感到安心,而将使处境相同的其他兄弟“兔死狐悲”地感到哀伤痛苦,尤其是与他手足情深的曹植。  除了兄弟的暴卒,曹植自己的处境也是危机四伏。在那曹丕继位后的二三年内,他曾被两次治罪,一次还曾受到三台九府的审议,若不是母亲卞太后一再维护,难免“大辟”(即斩首)之刑。平日在封地,他也是在曹丕派出的监国使者的监视诬告下苦捱时光。据《魏略》记载,就是这次到洛阳朝见,他是“科头负斧锧,徒跣诣阙下”去见曹丕的,即使这样,曹丕还是“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还是倚仗卞太后干预,才让他“复王服”。  怀着这样的屈辱之情,惶惧之意,又怀着同胞手足突然死亡的悲痛,曹植在七

月中离京归国。在东归途中,他与曹彪恰值同路,他自然希望与曹彪同行,借以减轻一些心头过于沉重的哀伤惶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合情合理不过的小小的愿望,也在监国使者“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的干预下被粉碎了。于是诗人的悲愤之情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作了这篇长达七章的回肠荡气的长诗,在临别之际赠给白马王曹彪。  这篇长诗的第一章,写眷恋京师的惜别之情;第二章述途中困顿跋涉之苦;第三章控诉监国使者对他的迫害;第四章以秋郊日暮的景色来衬托内心的凄凉悲痛;第五章悼念任城王之死;第六章强作排遣之语而最终仍归结到骨肉离散的痛苦;第七章则是与曹彪的诀别之辞。其中第一章以叙事为主,第二、第四章以写景为主,第三、五、六、七数章以抒情议论为主,不同的类型互相穿插,跌宕多姿。各章之间,诗人多以下章之开头二字来重复上章之结尾二字,如第三章末句为“揽辔止踟蹰”,第四章之首句则为“踟蹰亦何留”;第四章之末句为“抚心长太息”,则第五章之首句作“太息将何为”;第五章之末句是“咄唶令心悲”,第六章之首句便为“心悲动我神”。这种各章类型不同,而又首尾相衔的形式,使全诗跌宕起伏而又神气通贯,灵动变化而又脉络分明,具有游龙缠云、隔而不断的效果。  全诗的高潮无疑是痛悼已死的任城王也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悲伤的第五章: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景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在经过前四章以较大篇幅叙事写景的铺垫之后,此章直接以议论来倾诉自己“既伤逝者,行自念也”的死生之感。诗中的“同生”,指的是一母所生的兄长曹彰。诗人感叹他离开家国所在的任城后就再也不能归去,只留下他的游魂孤魄在故国回翔,灵柩却远寄京城。由此诗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它犹如朝露,刚形成不久就随着太阳升起而蒸发;它又如同影子和回声,顷刻间消逝无踪,不能追寻。最后,诗人又联想到自己也是“朝露”、“景响”般脆弱短暂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坚固持久的“金石”,不由悲痛嗟叹,情不自己。  诗篇的末章,也是直诉胸臆而又沉郁顿挫的神来之笔: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祸生不测,变故多端,使诗人在极度的忧虑和辛酸下对“

天命”及神仙之说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松子”指赤松子,是传说中上古的仙人,也是魏、晋游仙诗中经常登场的人物,这里被用作神仙的泛称。在后六句分别之辞中,诗人将与白马王曹彪的分别视为诀别,珍惜“玉体”的劝勉更增添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性氛围,也将诗人在无常的命运前那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表露无遗。清人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评论这几句诗道:“‘永无会’、‘从此辞’,直以生离为死别,祝辞皆哭声矣。通身结穴,愤恨意醒透十分,却反不曾说破,神矣!化矣!”方东树则在《昭昧詹言》中说此章:“只是放声长号,生离死别,尽此须臾。千载读之,犹为堕泪,何况当日!”两人都将诗人“百年谁能持”及“俱享黄发期”看来互相矛盾的文字下所隐藏的极度悲愤又万般无奈的心情揭示了出来。  张若需“白马诗篇悲逐客,惊鸿词赋比湘君”一联中,以《洛神赋》来比拟屈原所作《九歌》中的《湘君》一篇,则所谓“逐客”显然是将写《赠白马王彪》诗时的曹植来比拟后半生被放逐的屈原。屈原以谠直被逐,曹植因父宠见忌,受迫害的原因不同,无辜被迫害的遭际则一。这两位伟大而又不幸的诗人,由于性格上的不同,一个投江而死,一个赍恨以殁,下场的方式不尽相同,满腔悲愤的心情却也相似。他们都将一腔悲愤之情倾注成彪炳千古的诗篇,千载之下,仍动人心魄。两人的遭遇及业绩,确有相通之处。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曹植的代表作则是《洛神赋》及《赠白马王彪》。  说起来,《洛神赋》及《赠白马王彪》还是同一时期先后创作的作品。《赠白马王彪》的诗序中称其诗作于黄初四年七月;《洛神赋》前的小序则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文选》李善注云:“《魏志》及诸诗序并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误。”李注言之成理。考《魏志·文帝纪》,黄初三年四到八月,曹丕都在许昌,未返洛阳,又魏制藩王不奉诏不得朝见,故《洛神赋序》之“黄初三年”,实为“黄初四年”之讹。《赠白马王彪》诗中,述及所经地名,以“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中的“太谷”为最后。《洛神赋》述及行程,则云:“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其中“通谷”即“太谷”,在洛阳城东南五十里;“景山”则在缑氏山西北,复在通谷东南十余里。从这些叙述来看,两个作品中《赠白马王彪》作于前,而《洛神赋》则是曹植与曹彪分手后,登上景山,北望伊、洛时所作,两作前后衔接,中间略无间歇。  两作中,《赠白马王彪》直诉胸臆,淋漓尽致;《洛神赋》则倚托神

话传说而写得扑朔迷离,隐约惝怳。因此,在读了《赠白马王彪》后,对我们了解诗人在《洛神赋》中所表露的错综隐约的心境也将大有裨益。

关于白马的诗篇四
《曹植白马篇与其早期诗歌风格》

曹植《白马篇》与其早期诗歌的风格

古代文学 谢荣一

摘要:曹植作为建安时期代表诗人,由于受到政治原因影响,其诗歌风格早期和后期截然不同。早期诗歌多写其作为贵公子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抱负,慷慨激昂。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和铺陈的手法构成了他早期的代表作《白马篇》。

关键词:曹植 白马篇 奇警形象 飞动气势 铺陈手法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下至魏明帝太和六年,即是汉末魏初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不论是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还是从诗人自身的觉醒,抑是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质的飞跃,量的突破,形成了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曹植则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从小就被曹操所宠爱,曾经一度想立其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了曹丕的嫉恨。史料上称陈思王曹植聪慧过人,浚重教曰:“卿沈思淹日,向聊相敦问,还白斐然,遂兼纸翰。昔曹植有言,下笔成章,良谓逸才赡藻,夸其辞说,以今况之,方知其信。” [1]王通在《文中子》中描述:“子曰‘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知也’,子曰:‘君子哉,思王也,其文深以典’”,

[2] 虽然陈思王的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个性却为人过于直率,性格不羁,这使得他一方面有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为现实而饱受压抑,这就是通常文学史上所描述的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的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迸发着激昂慷慨的炽热感情,洋溢着高迈不

凡的蓬勃生气,代表诗歌如《白马篇》,后期的诗歌则表现自己壮志难酬,一腔热血不得以施展,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的代表作品,它是诗人的“心画心声”,更是一位白马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朱乾评《白马篇》道:“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子建《求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3]全诗共28句,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和铺陈的手法。全诗前两句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开篇以飞驰的骏马烘托人的英武,诗人笔下描写的是一匹白色的战马,并且配饰以黄金的笼头,矫健地向西北飞驰而去,这为创作白马英雄作了铺垫。紧接着诗人开始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如何的奇警,从“幽并”两字可知这位少年的家乡是在幽州和并州,也就是燕赵故地,此地域多出勇侠之人和慷慨悲歌之士。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位游侠儿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为保卫边塞付出了热血和青春,久经征战,凭借着精湛的武艺扬名于沙漠。而后作者用八句四十字详细描写出少年游侠的精绝武艺“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他长期苦练骑射,日日夜夜弓不离手,手中的箭像骤雨般飞驰射出去,络绎不绝,拉开手中的箭,左右开弓射中目标,抬手就能射中飞驰来的东西,身手比猿猴还要敏捷,俯身就能打碎箭靶,如豹螭一样勇敢彪悍。边城传来加急文告,游侠儿不顾

自己的安危策马登上战略高地,长驱直入匈奴,回头又冲向鲜卑阵地。他也顾不上父母妻儿的安危,一心想着杀敌为国。最后四句是全片的升华,它与屈原《国殇》篇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魂”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既是:“白马英雄”的自白又是作者的礼赞。既然被编入了壮士籍,就顾不了太多个人的生死利益,就要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就要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

吴淇评价《白马篇》:“至‘俯身散马蹄’以下,少陵前,后《出塞》数语足以该之,且辞藻精警,结句一语未完后作一语,何等力量”。

[4]沈德潜:“白马者言人当立功为国,不可念私也”[5],全诗气势飞动,诗人在描写“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时笔调富有激情,在写“游侠儿”的武艺之时,接连运用了“破”“催”“接”“散”四个动词,从静和动两个方面和上下左右四个不同的方向展示了少年武艺的高超,将此少年不凡的经历,超群的武艺跃然于纸上,而后作者用了两句比喻,少年游侠的身手比猿猴还要敏捷,他勇彪的气势比豹螭要更甚。通过这些动词和比喻的连用写出了少年外在美的特征,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这六句是将此少年的形象投入了战场的描写,边城告急,征召的文书从北方传来,游侠儿策马跃上高堤,而后作者运用了“蹈”“凌”两个动词写出了这位游侠儿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飒爽英姿,其长驱直入平匈奴捣敌巢,再以排山蹈海之势回功鲜卑,在这几句诗人运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修辞,尤其是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使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我们仿佛听到了战鼓雷鸣,少年高昂杀敌的呼喊声;仿佛看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场上一位

雄姿英发,气势凌然的少年形象,不经为他高超的骑射技术,视死如归的勇敢在呐喊。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写道:“‘参差’字活。‘左的’‘右发’变宕不板。‘仰手’ ‘俯身’状貌生动如睹,而‘俯身’句尤佳,‘散马蹄’‘散’字活甚,有声有势,后乱而去,而马上人身容飘忽,轻捷可知,缀词序景,须于此等字法书心体究,方不重滞,‘弃身’

【6】以下,慷慨激昂。”从全诗来看,作者运用了铺陈的写作手法。诗

句开篇他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白马少年”,而是通过写骏马的飞驰和雄骏从而烘托出人的英武,再如写游侠骑射技术的高超:“控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并没有一句空大的赞美,而是从上下左右四个方面全方位写出了其武艺之高,在得知边塞军情警急,胡虏屡次进攻,他策马飞鞭,登上高台,平定边乱,保卫国家,这种铺陈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诗人后用两句反问句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既然投身于战场怎能顾得了父母?既然被编入了壮士了名籍怎么能没有视死如归的精神,怎么能没有义不容辞的捐躯精神?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在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就提出一个重要命题:“文,心学也”,黑格尔也认为“艺术的要务不在事迹的外在的经过和变化,这些东西作为事迹和故事并不足以尽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的要务在于它的伦理的心灵性表现,以及通过这种表

【7】现过程而揭露出来的心情和性格的巨大波动。《白马篇》这首诗歌

创作于诗人的早年时代,那是他生活环境优渥,深受曹操的宠爱,自

己觉得很有可能可以继承皇位,他毕生热烈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

【8】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所以致使前期的诗歌中充满着昂

扬的斗志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中的“游侠儿”可以说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就如沈德潜《古诗源》所说:“白马者,言人当立功为国,不可念私也”。

参考文献:

[1]沈约. 宋书. 中华书局,2008.

[2]顾春. 六子全书之文中子. 吉林出版集团,2010.

[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

[4]吴淇. 六朝选诗定论. 扬州广陵书社,2009 .

[5]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1980.

[6]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8]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关于白马的诗篇五
《“白马社”的文化精神与诗歌创作》

关于白马的诗篇六
《赖春华(白马非马)现代诗歌》

白马非马现代诗歌作品:

无字的诗

当悄长的白发

催促着双鬓

生命从丰盈走向凋零

日子只会在

四季的染色下

来得不慢不紧

当岁月如歌

擦拭了昨日的光泽

那些放不下的

只会在岁月的沉淀中

变得透明而澄澈

当岁月的潮水

漫过生命的沙滩

一切生的印记

都会被抚平得不着痕迹

只剩下

海浪 沙滩 礁石

……

这些无字的诗

合着风月浅吟

秋日私语

秋在秋的原野上

站成了一棵树

等待着一种 必然来临的结局

一定是有什么 叶落之后

想悄悄掩饰的

不然枯叶怎么都堆砌得

层层叠叠

像在抗拒着冬的来临

一定是有什么

风极力想知道的

不然她怎么在叶层中

翻来覆去的不肯停息

像在寻找着

昨日遗漏的蛛丝马迹

也一定还有很多

是木枯叶落之后

才被记起的一种距离

你的沉默

亲爱的 你总是那么沉默

沉默得像一湾秋水

微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倒影是那么清晰 却又模糊

亲爱的 你总是那么沉默

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一言不发的看着远方

又好似 在守护一方水土

亲爱的 你总是那么沉默

沉默得像夜的笑靥

在一群山岚后隐藏

而繁星点点

又泄漏了你的悲伤

年华

年轻的时候

为自己酿一壶酒

等岁月经过

看花开花落

只在月色满山

花开枝桠时

为你斟上 经年的醇香

此刻 举杯

不管转身之后成陌路

还是相忘于江湖

都一饮而尽

只为在 最香醇的年华

与你共同聆听过

时间的滴答

那是一种后来想起

时光 怎样的无暇

云游

因为没有方向

所以哪里都可以到达

因为总在路上

所以不敢留恋

像风一样自由

像海一样无欲

总觉得山的那边

会有不一样的云彩

日暮回头的瞬间

才发现

已经霞光满天

最好的 留在了后面

行吟

没有哪一朵花

会注定为你绽放

没有哪一片云

会注定装饰你的窗

如果没有信念

花不会守候

云不会停留

没有比鞋更长的路

却又比山更阻的沙

总是要学会

看淡一些风景

总是要追求

一些终要失去的

来拼凑回忆的秋

也总会有一些回头

已经太迟的时候

品味孤独

曾经以为世界很美,

推开窗扉,

就可以看见含苞欲放的花蕾。 一夜风雨过后才恍然,

每一朵花儿的开放,

都带着晶莹的泪。

总是在低头的瞬间,

才发现深深浅浅的脚印。 深深浅浅的覆盖了来时的路, 却忘了把方向指明。

许多时候,

停得了脚步,

却停不了心中向往。

只有背上行囊,

继续寻找终点之后的终点。

天天夜夜的奔波,

只为打开那扇锁,

只为你陷入迷茫的不知所措时, 找到一种解脱。

也曾对路上的风景迷恋, 却不小心让彼此成了羁绊。 时过境迁后,

那时常闪现的脸庞,

逐渐成为心口不变的温暖。 取一粒沙,

纪念行路的艰难。

留一树虬干,

延伸亘古的信念。

摘一颗星,

守护心中的灵光。

不管你有没留意,

我的脚步都不会迟疑。

无论经历多少荆棘,

都不离不弃。

即使等不到晨曦,

也会在这里。

当远处的温柔的光束,

逐渐稀释这林间的迷雾, 芳菲的头角悄悄崭露。

而我终于释然,

你转身离开的

这份孤独。

一些古诗作品:

花间泪

冰雪消融春又归,层层心事藏花蕾。 初春时节枝头追,花开先把花枝缀。 不料早春寒袭回,难免风吹花乱坠。 蝶恋空枝唤花回,花已平地积成堆。 花瓣逐水穷追随,流水无心花空醉。 水只前去把海汇,花却忘心再不归。 谁解花开曾为谁,但见花去花芯碎。 谁道花落花枝废,花枝犹有新叶催。 谁言花谢春意违,甘碾为泥作花肥。 蝶往蜂来绕几回,只叹迟到又徒飞。 岁岁年年年岁岁,年年此时再轮回。 花又复开谁寻味,花终败枝谁体会。 怜花之人应垂泪,相错相失永不悔。 若无花魂羡花美,天长地久愿长睡。

诀别诗

天有云随花有春,春回之时花自芬。 惜花之人常伤神,不知花叶终离分。 却对残枝恨春风,恨叶长在花不存。 花落无言夜已深,枝下影只葬花魂。 却见江月不知嗔,夜夜放明岁岁等。 苦等无来是相逢,犹言缘份定三生。 若有来人似月真,不枉此身醉红尘。 只是痴人能几人,白首共结连理坟。 早知缘尽终离分,不如从来不相逢。 红尘不混现已混,离分不闻今已闻。 休迷风花再沉沦,莫恋雪月疑似曾。 三生石上觅归程,掌心流年难辨认。 多情还看无凭证,从此不做花柳文。 可怜夜半还销魂,青阶浸染伤逝痕。

三生石

三生石上写相逢,只是相逢近黄昏. 近黄昏时雨纷纷,一见如故喜相逢. 你言我语句句真,雨停欲别声声珍.

关于白马的诗篇七
《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关于白马的诗篇八
《白马诗韵,牡丹芬芳》

白马诗韵,牡丹芬芳

洛阳白马寺的典故,来自一个浪漫得有点过分的传说。。。 话说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梦见一个金光闪闪的人儿,灵机如五雷灌顶般豁然开朗。于是命令他的得力手下蔡音、秦景号为汉使,到西域死磨硬泡的找来了两位得道高僧。比较浪漫的说法,是“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汉明帝见手下不负所托,喜出望外,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2000年间,白马寺已经历多次的兴衰,大凡统治者信奉佛教的,白马寺就兴旺发达,反之,白马寺就遭受灭顶之灾,加上中国历史上接连不断的战乱灾难,白马寺多次遭到严重的破坏。或者佛教与白马寺有缘,历经浮沉,白马寺依然是屹立不倒。 洛阳白马寺外景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

而洛阳,这个数度兴衰千年古都,也渐渐显露新颜。每年4月,由文化部和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洛阳牡丹文化节,广开宴客大门,喜迎各方游客。洛阳牡丹文化节已经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牡丹芬芳满城香,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牡丹文化节认识了洛阳,来到了闻名已久的白马寺。

而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目前也进入了火热的招商加盟和特许商品加盟阶段,也是洛阳政府首次开拓牡丹文化节与企业联合运营新模式。深圳世为投资集团作为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唯一官方指定战略合作伙伴、唯一特许商品运营商及城市运营商,全面负责招商赞助及特许商品的运营工作。

届时,当4月牡丹盛开的季节,洛阳欢迎你,重温古都的神韵。重遇那环萦百年的浪漫,白马寺。

关于白马的诗篇九
《鉴赏《白马篇》》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1],连翩西北驰[2]。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3]。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4]。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5]。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6]。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7]。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8]。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9]。长驱蹈匈奴[10],左顾凌鲜卑[11]。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12]?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注释】  [1]羁:马络头。   [2]连翩:接连不断,这里形容轻捷迅急的样子。魏初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   [3]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4]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5]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6]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7]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 [8]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9]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   [10]蹈:奔赴。   [11]陵:陵蹈,以武临之。   [12]怀:顾惜。   [13]中:心中。顾:念。译文  【翻译一】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儿男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马蹄”。   灵巧敏捷赛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   听说边境军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

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翻译二】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白马篇,是《杂曲歌·齐瑟行》歌辞,又作《游侠篇》,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作者平素也有“捐疆赴难,视死如归”的抱负和从军出塞的经验,写游侠也可能是自况。本篇属《杂歌曲·齐瑟行》,又名《游侠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敏,富于才学,曾为曹操钟爱,几次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报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他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他的诗注意对偶、炼字和色彩,富于音乐性,被钟嵘成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现存诗八十余首。有《曹子建集》。   曹植 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

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周英)   【赏析三】   心声心画 质朴奇警   ——曹植《白马篇》赏析   本篇采用汉乐府歌辞《杂曲歌·齐瑟行》的形式,以篇首二字为题目。   从汉献帝

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友情的诗文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