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31    阅读: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篇一
《诗歌诵读1:秋叶》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篇二
《秋叶诗展》

洮声文学社

2010.11.11

岷县三中秋叶诗展活动方案 为了繁荣我校校园文化,培养师生诗词写作兴趣,提高师生写作能力,推动校园诗歌创作全面展开,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构建和谐三中,洮声文学社联合校团委共同举办秋叶诗展。 本次诗展就地取材,方式新颖,内容丰富,师生抒写性灵,自由挥洒,小小的叶片上皆是聪慧与汗水的流露。本次诗展具体安排如下。

一、 诗展领导小组

组 长:刘锦璧

副组长:汪永红 米小刚 杨光杰

组 员:米永丰 陈望春 樊军平 赵盛东

二、 指导老师

米永丰 赵盛东

三、 主办

校团委 洮声文学社

四、 具体负责

广播站宣传:闵正芳

摄 影:赵盛东

横 幅:樊军平

协调组织:米永丰

文学社诗展负责人:后小芳 赵文学 陈盈盈 施美娜 包成霞 汪兴建 乔宗凯

五、 活动地点及其它事宜

时间:2010年11月18日

地点:学思园

诗展类型:师生混合展

诗展方式:垂直悬挂

保存:根据诗展领导小组的意见,对部分优秀诗作进行整理存档,并通过校报将优秀诗作刊登发表。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篇三
《秋叶 一首诗》

秋叶

秋风袭来一片沧桑

然而

落叶却爱上了这一抹凄沧

这是一片摇摆在树梢的残叶 秋风的盛情邀请扯断了它泛黄的茎

飘荡在萧瑟的秋风

模糊了迷离的视线

它仿佛看到了

那年

也曾朝气蓬勃在树梢绿成一片海洋

而如今

是什么打湿了那纤弱无力的身躯

是那冷瑟的秋雨

还是默默的泪花

它想飞的高一点

再高一点

即便那逆风的刺刀割痛它那干枯的躯体 即便那冷瑟的秋季抽干它所有的水嫩 潇潇细雨中依旧会有残叶不屈的灵魂

唱响秋季离别的悲歌

苍凉的秋季

悲欢成韶华易逝的落寞

而此时

天际间总会有几只晚归的鸟儿驮着夕阳懒懒回家

沉稳绝美的金黄余辉

将天与地凝固成一曲高雅壮美的赞歌

落叶安然的坠落

淡然成一股命有终结而生无止境

如果有来生

我愿做那片飘落的树叶

静待来年春花烂漫时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篇四
《诗歌阅读》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篇五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txt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

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

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

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

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

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

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

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1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附:简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

请看杜牧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

《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2003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04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4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篇六
《2012年上海市高三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_附答案_》

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9分)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 么直.

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 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 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 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上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节选自杨绛《老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伛着身子 (2)强笑 ..

A.(1)yǔ (2)qiáng B.(1)yǔ (2)qiǎng

C.(1)ōu (2)qiǎng D.(1)ōu (2)qiáng

2.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标点填入第⑦段括号处。( )(2分)

A.逗号 B.分号 C.冒号 D.破折号

3.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入第⑨段空格处。( )(2分)

A.拎 B.掂 C.攥 D.拈

4.分析第⑨段画线部分运用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10分)

阅读的第一要素

王安忆

①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

生的老师。 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 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则是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将寂寞又空虚。

②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更来自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期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本能地懂得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信赖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依赖还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丰富我们不免单一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③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个时候的经验已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地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5.作者为什么说少年时期读到真正的好书是“幸运”的?(4分)

6.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少年时期有可能读到坏书,也不应该阅读建立在怀疑主义基础上。

B.本文所指的那些好书,是指写作者用诚实和信赖的态度写下来的文字。

C.人对世界的看法靠阅读建立起来,但生活阅历可以补充它或者修正它。

D.阅读既有助于理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7.从文中筛选出三个词语,分别填入下表。(3分) 人生的不同阶段

少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不同特征的信赖 (1) 的信赖 (2) 的信赖 (3) 的信赖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11分)

梧桐

汪曾祺

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数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还是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②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③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宇来特别的好。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8.对画线句中“无事”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事就是指诗人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B.无事是多事的反话,讽刺诗人多管闲事。

C.强调忙碌的诗人不会注意到秋叶的飘落。

D.暗示诗人有闲情逸致,对时序特别敏感。

9.对本文的语言特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质朴 B.诙谐 C.庄重 D.华美

10.联系全文,赏析结尾句“这是‘俺们的秋天’”。(5分)

二 文言诗文阅读(共30分)

(四)默写。(5分)

11.(1)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2)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3)便纵有千种风情, !(柳永《雨霖铃》) (4) ?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5)脚著谢公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7分)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①②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③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①占:占卜。②雨膏:即“膏雨”,滋润土壤的雨水。③涸鳞:指处在干旱中的鱼,这里比喻遭受旱灾的百姓。

12.写出这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1分)

13.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秋旱”的一项是( )。(2分)

A.湖面宽千顷 B.湖流浅半篙 C.远帆如不动 D.原树竞相高

14.联系全诗,赏析“波涛”一词的妙用。(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5——17题。(11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

所宜深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承天景命( ) (2)振之以威怒( ) (3)终苟免而不怀仁( ) ...

16.下列选项中的“以”字与例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

A.今以钟磐置水中 B.不然,籍何以至此 ..

C.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D.思试之斗以觇之 ..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七)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7分)

①②齐有南北官道,洿下者里余,雨多行潦,行者不便则傍西踏人田行,行数日而成路。

田家苦之,断以横墙,十步一堵,堵数十焉,行者避墙,更西踏田愈广,数日又成路。田家无计,乃蹲田边且骂且泣,欲止欲讼,而无如多人何也。或告之曰:“墙之所断,已成弃地矣。胡不仆墙而使之通,犹得省于墙之更西者乎?”予笑曰:“更有奇法,以筑墙之土垫道,则道平矣。道平人皆由道,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安用墙为?”越数日道成,而道傍无一人迹矣。 (选自吕坤《呻吟语》卷六)

【注】①洿下:地势低洼。 ②潦:积水。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2分)

A.断之以横墙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9.筑墙的两个弊端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 ; (2) 。

20.概括本文的寓意。(3分)

三 写作(共60分)

21.作文

请以“劳动与享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9分)

1.(2分)B

2.(2分)D

3.(2分)C

4.(3分)突出了老王身体的枯干、僵硬、脆弱,流露出作者的害怕、不安和担忧。(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3分为止。)

(二)(10分)

5.(4分)一方面我们在少年时期容易受影响,这个时期若能读到真正的好书,一生将受益无穷;另一方面读到好书的情况不是很多。

6.(3分)C

7.(3分)(1)无条件(2)理性(3)宽容(包容)

(三)(11分)

8.(3分)D

9.(3分)A

10.(5分)在秋天,“我们”珍视的是梧桐叶柄,表现出“我们”对时序的感受具有独特的儿童情趣。用“俺们”比用“我们”更有亲切感,也强化了感受的独特性。以此句结尾,照应开头,进而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答对1点2分,语言表达1分,给满5分为止。)

二 文言诗文阅读(共30分)

(四)(5分)

11.(1)而无车马喧(2)师之所存也(3)更与何人说(4)明月几时有(5)身登青云梯

(五)(7分)

12.(1分)篙 高 膏 涛(多写或少写均不给分。)

13.(2分)B

14.(4分)“波涛”承接上句,以其对鱼的解救来暗示对旱灾中的百姓的解救。又紧扣诗题“渡百里湖”以想象中可能遇到的“波涛”,暗示了诗人为百姓得救而决心承担的旅途风险。该词作用较多,含义丰富,具有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答对1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

(六)(11分)

15.(3分)(1)大(2)同“震”,威吓(3)苟且

16.(2分)D

17.(6分)(1)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实、克、盖,各1分。)(2)实现志愿之后,就放纵欲望看不起别人。(既、纵、傲,各1分。)

18.(2分)C

19.(2分)(1)行者避墙更西踏田愈广(2)墙之所断已成弃地

20.(3分)面对问题要采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要兼顾他人与自我利益”等答案亦可。)

紧扣生活的秋叶诗歌篇七
《2012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

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

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9分)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

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

要钱。”

⑦我也赶快解释:“我知道,我知道( )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节选自杨绛(《老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伛着身子 (2)强笑 ..

A.(1)yǔ (2)qiáng B.(1)yǔ (2)qiáng

C.(1) ōu (2)qiǎng D.(1) ōu (2)qiáng

2.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标点填入第⑦段括号处。(2分)

A.逗号 B.分号 C.冒号 D.破折号

3.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入第⑨段空格处。(2分)

A.拎 B.掂 C.攥 D.拈

4.分析第⑨段画线部分运用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10分)

阅读的第一要素

王安忆

①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发生在我们少年时期。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则是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将寂寞又空虚。

②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更来自于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期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写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信赖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信赖还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丰富我们不免单一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③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时候的经验已经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地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提供了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5.作者为什么说少年时期读到真正的好书是“幸运”的?(4分)

6.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少年时期有可能读到坏书,也不应把阅读建立在怀疑主义基础上。

B.本文所指的那些好书,是指写作者用诚实和信赖的态度写下来的文字。

C.人对世界的看法靠阅读建立起来,但生活阅历可以补充它或者修正它。

D.阅读既有助于理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11分)

梧桐

汪曾祺

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炊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还是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②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③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8.对画线句中“无事”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事就是指诗人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B。无事是多事的反话,讽刺诗人多管闲事。

C.强调忙碌的诗人不会注意到秋叶的飘落。

D.暗示诗人有闲情逸致,对时序特别敏感。

9.对本文的语言特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质朴 B.诙谐 C.庄重 D.华美

10.联系全文,赏析结尾句“这是俺们的秋天”(5分)

二、文言诗文阅读(共30分)

(四)默写。(5分)

11.(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便纵有千种风情,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5)脚著谢公屐,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7分)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①秋旱,民犹望雨膏②。

涸鳞③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①占:占卜。②雨膏:即“膏雨”,滋润土壤的雨水。③涸鳞:指处在干旱中的鱼,这里比喻遭受旱灾的百姓。

12.写出这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1分)

13.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秋旱”的一项是( )。(2分)

A.湖面宽千顷 B.湖流浅半篙

C.远帆如不动 D.原树竞相高

14.联系全诗,赏析“波涛”一词的妙用。(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5一17题。(11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昊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成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

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承天景命 (2)振之以威怒 (3)终苟免而不怀仁 ...

16.下列选项中的“以”字与例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不然,籍何以至此 ..

C.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D.思试之斗以觇之 ..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8—20题。(7分)

齐有南北官道,湾下。者里余,雨多行潦。,行者不便,则傍西踏人田行,行数日而成路。田家苦之,断之以横墙,十步一堵,堵数十焉。行者避墙更西踏田愈广,数日又成路。

田家无计,乃蹲田边,且骂且泣,欲止欲讼,而无如多人何也。或告之日:“墙之所断已成弃地矣,胡不仆墙而使之通,犹得省于墙之更西者乎?”予笑日:“更有奇法,以筑墙之土垫道,则道平矣。道平,人皆由道,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安用墙为?”越数日,道成,而道旁无一人迹矣。 (选自吕坤《呻吟语》卷六)

【注】①湾下:地势低洼。②潦:积水。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2分)

A.断之以横墙 B.占之人不余欺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9.筑墙的两个弊端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0.概括本文的寓意。(3分)

三、写作(共60分)

21.作文

请以“劳动与享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答案

(一)

1、B

2、D

3、C

(二)

5、一方面我们在少年时期容易受影响,这个时期若能读到真正的好书,一生将受益无穷;另一方面读到好书的情况不是很多。

6、C

7、(1)无条件(2)理性(3)包(宽)容

(三)

8、D

9、A

10、在秋天,“我们”珍视的是梧桐叶柄,表现出“我们”对时序的感受具有独特的儿童情趣。用“俺们”比“我们”更有亲切感,也强化了感受的独有性。以此句结尾,照应开头,进而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答对1点给2分,语言表达1分,给满5分为止)

(四)

11、(1)而无车马喧(2)师之所存也(3)更与何人说(4)明月几时有(5)身登青云梯

(五)

12、篙、高、膏、涛

13、B

14、“波涛”承接上句,以其对鱼的解救来按时对旱灾中的百姓的解救,又紧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无奈的诗文

下一篇: 牡丹 诗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