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梅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1    阅读:

梅诗篇一
《颂梅诗》

梅诗篇二
《古代写梅诗的感情走向》

古代写梅诗的感情走向

梅,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白、红、粉红等颜色,味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在古诗中,以梅为题的诗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著名诗句。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格 王冕,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幼年家境贫寒,自学成材,但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他一身傲骨,虽屡试不第,却拒绝同乡贤达的极力推荐,最后隐居深山,保持了一个封建文人的自尊。他轻视功名利禄,同情百姓疾苦。一生工于画梅,也写一些以梅为题材的诗歌,其中《墨梅》是他的传世之作。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即用单墨色画的梅花。梅花在寒冬时节,傲雪开放,清香四溢,古人常把它当着品格高尚、气节坚韧的象征。自然界中的梅花有白色、红色和粉红色,墨梅极为罕见。诗题中的墨梅实际是作者墨画之梅。这是一首题画诗。从选材方面看,作者用心良苦,首先,和富贵的牡丹、艳丽的挑花和丰腴的海棠花相比,梅花显得超凡脱俗;其次,与白色或红色的梅花相比,墨梅更显得与从不同。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墨梅不以色媚俗、只求“清气满乾坤”的清高形象,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象征。 (三)以梅寄闲情 和元代王冕相比,一样是隐士,一样是咏梅诗,北宋人林逋(世称和靖先生)写的《山园 小梅》却另有一番格调。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咏梅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作者高招的写梅艺术。诗的一、二句描写这样一组画面: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这一幅连贯的画面,很像影视艺术上的“滚动镜头”。三、四句是写梅的名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这两句“曲尽梅的体态”,作者是用“特写镜头”写梅: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影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影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五、六句从侧面写梅:寒鸟栖息过无数树枝,却对横斜水上的梅枝“偷眼”,粉蝶是花的使者,天天出没在花丛中,哪种花没见过,但如果她知道山园里的梅花,也会因此“断魂”。在作者笔下,梅态、梅香、梅色,是如何的迷人,全由读者去想象了。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我隐居山中,只要有园中小梅与做伴,粗俗的曲调、浑浊的土酒都是多余的了。作者对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四)借梅诉乡情 “美不美,江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人生在世,为生活奔波,少不了背井离乡,离乡越远,思乡越切,离家愈久,念家愈急,这是人之常情。在古诗中,像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借月抒情的“思乡诗”比比皆是,借梅思乡的诗歌,却寥若晨星,清代诗人汪中的《梅花》,算是这类题材的珍品。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孤馆”是诗人在外地传道授业的地方,诗人从“孤馆”寒梅萌发,推知春风将缓缓到来。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由“孤馆”想到“故园”既然“孤馆”的“寒梅”已经萌发,那么,“故

园”的小河边,梅花也该开放了,这首诗就是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思乡之情。 (五)以梅喻身世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题为《忆梅》的五言绝句: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定定”是四川俚语,死心踏地的意思。“天涯”指梓州(今四川三台)四川远离都城长安,地处西南边陲,称之为“天涯”也不为过,况且作者是中原人氏(河南沁阳县人),沦落四川,也算是天涯之客,从“定定”看来,作者远在天涯,回家无望。第二句“依依”有留恋之意,作者远在他乡,孤独寂寞,自然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向物华”不失为一种慰藉心灵的现实之举。“物华”原指树的花,这里指美丽的春景。一、二句写出了作者的心境,是“忆花”的铺垫。三、四句是全诗的转折点,开始紧扣诗题。但出呼意料的是,作者并未写自己对梅花的爱慕之情,而是写出自己对梅花的痛恨之心。作者为什么要恨寒梅呢?最后一句揭开了谜底。在作者看来,寒梅虽春前开放,但在春回大地的时候,它却凋谢了,不免有些遗憾,这种遗憾继而转化为怨恨,使全诗另有一番含义。梅为自然界中的普通植物,春去春回,花开花谢,自有它的规律,作者为什么对它如此怀 恨在心呢?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其中的原因。 李商隐,812年出生,19岁因文才出众而被牛党令狐楚重用,25岁中进士,后又得到李党王茂元的赏识,当时,牛、李两党争斗激烈,牛党执政后,李商隐遭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最后潦倒至死。李商隐满身有“寒梅的奇香”,却赶不上美丽的春色,成为被人遗弃的“去年花”。不难看出,诗中的寒梅,正是诗人人生的缩影。

梅诗篇三
《梅与中国文化》

梅与中国文化

摘要:梅素以民族之魂被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首,梅的起源与发展,梅的习性与栽培以及梅花的应用构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梅文化,成为中国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梅 梅之魂 梅文化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花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很多喜爱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我国古老而伟大的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 “梅文化”尤其如此。

1、梅的起源与发展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根据各地的考古发掘显示.多处遗址和墓葬中有出土的梅核,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和考古专家陈志达先生发现在《崧泽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崧泽遗址与古代种籽鉴定初步意见”记述着,掘出的地下梅核碎片坚厚,表面有分布均匀的小孔.即是野生型的梅.经测定此梅核碎片距今约5226-5906年。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 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佳树,有朱梅、胭脂梅。 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以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杨万里《和梅诗序》)。且以其“以韵胜,以格高 的高洁品性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所崇尚歌咏。

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赞语而李白、杜甫、柳宗元、自居易等,也有咏梅名诗。

宋、元年问,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宋代梅诗特多,梅词也多佳作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至今广为流传 。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别号“梅花屋主”,在九里山植梅千株。其《墨梅》诗画,皆远近闻名 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实际上是以梅花精神暗喻自己的名节。

明、清时期,艺梅规模与水平进一步发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工象晋的《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1 9个,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咏梅、画梅之风有增无减。

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赏梅咏梅的同时将梅花精神进一步升华。l950年12月,陈毅元帅一首《冬夜杂咏·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从正面点出了梅的刚正与顽强。伟人毛泽东以他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想象挥就而成的《咏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更是把梅花高洁励人的品格推向极至。这是用梅花精神来比拟中国革命者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国魂。

2、 梅花的应用

2.1观赏价值

梅花的观赏价值极高,其树姿苍劲,花色清丽,风韵洒脱,暗香沁人,尤其当满树梅花,迎春开放时,即有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占天下春”的壮观景象,又给游人以“踏雪寻梅”的意趣享受。在园林中,在地势高燥、阳光充足之处,均可自然配植。最好用苍翠的常绿树种或深色建筑物为背景,方可格外衬托出梅花冰清玉洁之美。可与松、竹相搭配,构成一幅相得益彰、互为补益的 岁寒三友”图,也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还可栽成专类园形式:梅园、梅岭、梅山、梅溪、梅径、梅坞、梅峰等,在花开时,能形成“香雪海”的美景,更使游人心旷神怡。梅花也可作切花,或用于盆栽、盆景。

2.2其 他

梅木坚韧而富弹性,是理想的手杖、算盘珠和雕刻等细木工用材。梅树的根可制作书架和根雕,梅核可用作制活性炭的原料。梅酸还可作为媒染剂,以之染布,久不褪色。 我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很多中国名花早已蜚声国外,而花虽小,但香韵隽永的梅花却未受重视。现在,经过十多年来全国各界的努力,中华梅花的春天即将来临 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梅花事业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马库斯·坎利夫等.The I iterature of the U.S[M].北京:美国大使馆文化处,1985

[3]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A.T.鲁宾斯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97.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竹 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