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3    阅读: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篇一
《2013静悟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顺其自然最好,一定不要刻意追求心静如水。

一、友情提醒:坚持“读不懂诗歌不答题”的原则,坚持“三步答题法”的规范原则。

二、如何快速突破一首诗歌

1、从题目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都是围绕题目来表现的。题目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有些诗歌,如果不联系题目去读,根本就看不出来它在写什么。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只要在读诗前对诗题稍加注意,就会对理解诗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从诗歌类别划分入手。读诗可以先大致判断一下诗歌属于哪一类,对所写感情有个大致的判断。

(1)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思想感情。或者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或者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的生活等等。

(2)咏史诗: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昔盛今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总之,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当然,也有的怀古诗只是就事论事,对古代的某人或某事作出评判。

(3)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伍之事,有的表现出戍边的艰辛,有的表现对战争的厌恶,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还有的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对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的热爱之情。

(4)咏物诗:描写某种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或借以表现作者对此物的喜爱之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还有的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5)咏怀诗:送别诗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闺怨诗写对远人怀念或对战争的不满,感叹青春易逝,自己虚掷韶光;即景抒情诗则通过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3、从古诗特征入手。

读古诗,就是翻译文句。因为是“古”,就要像翻译文言文一样去翻译,翻译过程中,注意文言中所有的特殊现象(重要文言词语、活用、省略、倒装)等,这些都适用于古诗,翻译时尤其要注意每个动作极其主语。因为是“诗”,语言的凝练、句子的含蓄、思维的跳跃、修辞表达的特殊等都要留心。

另外,古诗先景后情(或先事后情)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一定要用心揣摩诗歌的最后一联(或一句)。

4、从诗词选取的意象的“冷”“暖”色调入手。

景物是古诗中最常见又易读懂的部分,而人物则通常会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诗歌的景物中。古诗词中许多景物都被赋予特定意义。读诗时,只有分清景物的情感类别,从写景意象的“冷”“暖”色调入手,才能从易懂的画面或未知的画面中读出诗歌要表现的主旨,要抒发的情感。

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记忆: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5、从抓关键词、句(诗眼)入手。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果能捕捉到那些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古代诗歌的含蓄蕴藉,并不排斥直抒胸臆。因此,我们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可以找到并抓住透露诗人感情的字眼,也就是“情语”,进而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内涵。例如青岛二模试卷中的《村行》,首联“信马悠悠野兴长”中的“悠悠”,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中的“惆怅”,都是直接表现诗人感情的“情语”, 抓住了这两个词语,便是抓住了读诗的钥匙,后面第一题的答案也有了着落。 “情语”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但从“情语”入手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注意不要以偏概全。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诗即使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它是不是这首诗的主要的和核心的思想感情,还是要全面审视,不要轻率下结论。

6、关注诗后注释、题目中的题干,有时还要联系诗人的经历、生活的朝代、个人的风格等。

关注注释一定要注意一点:注释只是对诗歌内容、情感起补充说明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抛开诗歌,只根据注释就贸然断定感情。有时注释会说明多个方面的意思,而注释与诗歌的结合点才是真正有用的内容。

三、几种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形象型

(一)分析意境(画面)型

模式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景(描图景)+境(点氛围)+情(析情感)

①先用一句“描绘了……(时间地点或者四字的意象术语)的画面”或者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针对题干作答。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注 常见氛围: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二)分析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型

1、 解答分析:人物形象有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咏物诗多托物言志,要注意物与人的联系。

2、 答题步骤:先用一句“刻画了„„(身份或者情感或者性格)的形象”来针对题干作答,然后结合具体诗句

具体分析,最后表明抒发了什么感情。

【旧题回顾】.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溪居 柳宗元(唐)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这是最常考的、涉及知识最庞杂的、学生也最模糊的一类题。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技巧。表现技巧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几种。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怎么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指出此手法表现了怎么样的形象(画面、人物、事物),怎么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你审题】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要审清以下方面:

(1)是综合考查,还是单一考查。

综合考查就是问“表达技巧”,这是考查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在内所有的技巧特点,答题时要从这几个角度逐一考虑,从中选取最突出的来答。不过,这种考题不太常见。

单一考查就是具体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其中的某一项。

“表达方式”中常考的是“抒情方式”,题干中的中标志词是“……是怎么样来抒情的”; 一般会就会涉及到“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烘托或反衬)情”,其中再最常见的是“衬托手法”,有正面烘托,就是“以乐景写乐情”或者“以哀景写哀情”;也有反面衬托,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者“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哀情”考得最多。间接抒情有时也指“借事抒情”,“用典抒情”,或者其他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表现手法”中常考的是写景的手法,比如这次青岛二模《村行》中的第一题:“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当然,有时候也会考查写人的手法(正面、侧面),写物的手法(正面、侧面)。

“篇章结构”常常以“……有什么作用?”或者“为什么说……是关键词?”的形式来考查。这类题类似于现代文阅读里面的“作用题”,要从在“内容、结构、表达”上的作用三个角度来答题。

(2)答题包括三步骤:

指【指出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技巧】+ 点【点明表达效果(表现了„„感情或者描绘了„„画面 + 抒发了„„感情)】。

(3)答案数量:要分清“一”与“多”:“哪种”只能写出一种,“哪些”要多角度切入。要分清“主”与“次”,“主要”一般

写出一种,至多两种;“哪些”要多写,先主(多指能覆盖整体的手法之类的大概念)后次(多指

局部的修辞之类的小概念)。

(4)答题范围:是分析的全篇还是局部(某联、某句、某片)。

【教你答题】

(1)一定要答准答好最重要的一步:点明所用的表达技巧。

(2)表达技巧必须用术语作答。

(3)“分析表达技巧”一般要写出三要点。如“借景抒情”,答出什么景,什么情,情景如何结合;分析

对比手法要答出对比的双方事物和关系(将什么与什么对比、效果如何)。

(4)分析前人评点题答题步骤:

①领会前人评论的内涵并加以阐述。②结合诗词内容、评论答题。

【阅卷忠告】

准确判定所用的表达技巧是整个表达技巧鉴赏最核心的一步。如何准确判定呢?

1.首先要看清答题角度,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或者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甚至兼而有之。要求答修

辞手法,绝不能答其他的手法;要求答表现手法的则往往先答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如问的角度不明确,局部的则修辞手法优先;整体的则表现手法优先。另外,要看清“一”与“多” 、“主”与“次”的区别:该答一个的,绝不能答两个;该多答的则绝不能少答;该答主要的则绝不能答次要的。

2.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有判断一两句所用的表达技巧的,有时单

看这一两句看不出来,必须联系上下文的诗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方能判定。

3.有的手法有种属之分。如比喻分三种,衬托分两种,比拟分两种。当不能确切分析到小类时,最好使用比较

模糊的概念。如当不能准确分析是正衬还是反衬时,就答衬托。

另外,对分析性题型,分析时一定不要忘记要结合思想感情分析。因为表达技巧就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对暗示性题型,有时不能只简单地说出表达技巧就完事的,它有时涉及内容、层次、主旨等。对此,应当宁可多答,决不少答。

【旧题回顾】(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抒情方式的考查)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二)(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写景手法的考查)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个小题。(考查画面和景情关系)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②③①

第三种模式:炼字型(包括分析语言型)

模式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有手法,必须指出来。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贴切)。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充分)。

(3)指出表现了事物怎么样的特点(或者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语言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反思与对策】经过复习,学生能从题目、情语、注释等角度把握住诗词的主要情感,但在具体答题中仍存在要点不全的问题,理解感情常常“无中生有”,或者理解片面,或者随意拔高,尤其在做“分析情感”题时分析空泛,为此在做题时,必须做到:

○1突出针对性训练,解决好把握情感“要点不全”“分析空泛”两大突出问题。主要工作是掌握住诗歌的抒情方式。 ②注重答题规范性训练,如使用术语、突出要点、层次清晰等。

【教你答题】

(1)把握情感,记住术语

a.人生感悟:淡泊幽雅 超凡脱俗 皈依田园 热爱田园 人生苦短 奋发有为 知足常乐 珍爱生命

b.国家安危:忧国忧民 忠君报国 建功立业 感古伤怀 渴望和平 反对战争 批评现实 同情百姓

c.个人际遇: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怀乡思人 友爱深厚

(2)分点分层作答,答案要要点化。

【问卷忠告】

1.一定要学会分析。

在诗歌鉴赏中,对作品主题思想,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把握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扣诗歌文本,这叫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一知半解不全面。

分析时不可空泛、笼统、套用几个术语。应结合语言文字作具体分析。同时要围绕所要回答问题的主题,突出要点,防止过度分析,更要防止只读个大概,就想当然的来答题。

2.学会答题。

①答“是”所问。诗歌鉴赏最忌讳的是“答非所问”。尽管它是常识,但不少人却常犯。

②要点醒目。把答题的关键词放在最显眼处,让阅卷老师在第一时间内就能看到。

③思路清晰。

【旧题回顾】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篇二
《古诗词中心》

古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中心梳理

1

2

3

《左传》 ——编年体,春秋,左丘明

《史记》 ——纪传体,西汉,司马迁

《战国策》——国别体,西汉,刘向

《阿房宫赋》——唐,杜牧

四库——经、史、子、集四库

刘子骥——《晋书》 唐,房玄龄等

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地理巨著《水经注》

《周易》孔子

Guozimu zuixinxiugai 4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篇三
《山水田园诗》

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专题

一、山水田园诗的概念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创造一种田园牧歌

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

活的闲情逸志。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情感

表达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山水

田园诗中最常见的情感。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这类诗歌中,诗人往往表达自己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同时,这类诗也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歌颂农人勤劳、热情、淳朴及乡村生活的幽静平和等。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

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

之间真挚的友情。

(提示)表现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

关系: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

闷,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生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但

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提示)1.常出现的景物有: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

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等。

2.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等。

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脱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

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脱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三)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这类诗歌往往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诗人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一方面通过首联、颔联对

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颈联尾联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

(四)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二种或多种的并存,还有一部分诗作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揭露封建剥削。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寓情于景。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

四、方法总结: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了解作者,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二)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⑴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变化。

⑵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⑶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比兴手法的运用。

⑷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①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五)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读懂一首古诗,要尽量做到“四读”,即读诗题,读作者,读注释和读诗句(即读懂诗家语和炼字句),并能串译全诗。要读懂诗句,就是要读懂中国古诗语言变形的诗家语和炼字艺术。古诗中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份等诗家语,常常是为了格律与音韵美而形成的独有的语言组合规律。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使全诗增色不少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和表颜色的词,或成为诗眼,或使诗句生动传神,或增强诗句的感染力,多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

五、实战训练:阅读下面几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1、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2、 鹧鸪天 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1)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表达技巧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3、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简析】王诗从情入理,以情证理,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周诗以哀景衬乐情,写出了诗人的闲适安静。

【参考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4、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参考答案】:(1)“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篇四
《2014年古诗词赏析》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篇五
《古诗词阅读技巧6》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 (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

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

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

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它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往往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下面,就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以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映衬(正衬和反衬) 象征 联想想象 用典 对比对照 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1: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2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

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篇六
《山水田园诗(完整)》

描写安静生活的古诗篇七
《古诗词三首》

单 元 二

总第10、11、12课时

总第13课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