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4    阅读: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篇一
《古诗词中菊花的象》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篇二
《那些关于菊花的唯美诗句》

关于菊花的唯美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菊花

菊花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有多少人拜倒在你的菊花裙下?

举头望明月,低头看菊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是知菊花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菊花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菊花对我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菊花开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菊花少一人

等你想出来,菊花菜都凉了

日啖菊花三百朵,不辞甘做岭南人

待到菊花烂漫时,她在群中笑

朱雀桥边野菊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菊花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国酒菊花台,男人的味道!!!

咬定菊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枫

关于菊花和李雪的诗

含香体素欲倾城,菊花是妻雪是妾

菊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菊一段香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着雪

小楼一夜听春雪,深巷明朝卖菊花。

墙角数朵菊,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臭来。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篇三
《自是文人赏菊时》

自是文人赏菊时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菊花,浓缩了秋天的精华,在落叶飘零时分,冲破肃杀的风霜,携一身淡雅花香而至。于是,在这个百花凋零的秋天,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萧索的的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那大而纯白的美容菊,似玉雕般的腊光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翡翠般的绿菊,黄灿灿的金丝菊,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把菊花和文人挂钩,源于五柳先生——东晋着名文学大师陶渊明。这位被人世代尊称的“菊神”的田园诗人,爱菊爱得热烈,爱菊爱得深沉。在他笔下,菊花是众多美好精神的化身,他赞美菊花不屈不挠,故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钦佩菊花淡泊明志,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将菊之美、菊之脱俗作为人生的寄托和追求,故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不单单是文人舞文弄骚的载体,陶潜将她们作为崇高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淡泊,诗人,高风亮节、隐于田园,有什么能比这更和谐呢?不过可惜的是,陶潜爱的九华菊现在已经难以看到。不过先生的诗句犹如磐石般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以致后人读到他的诗句,自然而然地爱上菊花,并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秋季,是菊花的狂欢节,“秋菊独有傲霜骨,敢将黄花迎风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赞颂菊花的不胜枚举。为什么呢?菊花没有牡丹的富丽尊贵,没有兰花名贵难寻,却一枝独秀地成为了文化象征——菊文化,这个不腐不蠹的文化分支那么火热,和红学一样吸引人们一生一世地研究、挖掘。于我,出于单纯的喜爱,出于淡淡的文人气质,出于扬州这个菊花满地的城市。 菊花,在众多爱菊者心里有各种各样的形象,首推隐士形象。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这里面还有个小典故,据载,陶公任彭泽令时,京城有督察前来视察,按官礼,县令要整冠束带迎接。陶公早就听闻闻这个督察是个欺上压下、无恶不作的贪官,他对夫人说:“我能为五斗米俸禄对这样的人折腰吗?”于是,他挂印弃官,回到田园,种菊自娱。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吟颂起菊花,菊花从此也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和隐士的灵性。

再推菊之忧郁伤感形象。这要提及宋代的着名女诗人——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带着万卷诗书到处躲避战乱,然而战争是无情的,炮火无眼,饱含心血和深刻记忆的书卷被烧抢,被毁坏,一个女人怎能承担?金秋的菊花就成了她抒发情思的对象,一个“瘦”字,再现了菊花的悲伤,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无尽的思念。

再道菊花的傲骨。“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讲得的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多数品种的菊花直至枯萎都守护着本体,不

离不弃。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语,使秋日生机勃勃,胜似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陆游赞菊:“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

刚。”。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菊花:“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菊花志在高远、不屈不挠的气质叫人着实喜爱,横生敬意。

菊花还是花中的斗士,这也是我最喜爱的形象。周杰伦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如雷贯耳,其实是出自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这位农民又为菊花加上一层神秘色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黄巢的勃勃雄心早有体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在他眼里,菊花是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咏菊表现了对于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表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她的婚姻不幸,但是她敢于离经叛道,她的咏菊诗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就写过很多咏菊诗,他的《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激进的革命观和必胜的信念。

诗人大多爱菊,菊也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和梅、兰、竹、菊都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同时,菊花还在我国十大名花中荣居第三。“黄花晚节香”,菊花秀拔挺立,傲寒凌霜,“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具有谦和、真诚、质朴和傲霜的美德和不屈不挠、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精神。让文人骚客怜爱不已。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离骚》里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明代沈周看到繁华冷淡,篱根尽秋中瑟瑟的菊花说:“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他愿意代替陶公照顾菊花,赞叹菊花。白居易途经杭州、洛阳、苏州看到三处菊花同色黄,于晚年不禁感叹“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元稹开门见山地咏菊:“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杜甫回忆冬季时大声吟诵:“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苏轼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爱菊方式,他笔下的菊花是“轻肌弱骨散幽葩”,像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需要精心的呵护,只能远观不可亵玩。

不只是现实中的文人爱菊,《红楼梦》中水做的儿女也爱菊。《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宝钗的《忆菊》寄托了她对宝玉的相思之苦,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潇湘妃子黛玉的《咏菊》隐含了她对自己尴尬境遇的自嘲。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宝玉的《访菊》也满含对黛玉的深切的爱。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菊花还有很多的传奇故事,宋朝时候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说是苏东坡拜见王安石,王安石恰好不在,案头有一首《残菊》诗只写了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后,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而心生不悦,最终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州后的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暗叹自己见识浅薄。

为什么文人爱菊?菊花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菊花花型丰富,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有位诗人专门描摹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但这都是外在的,肤浅的。文人特别是我国的文人与菊花惺惺相惜。他们一方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又在理想破灭、“道不行”时“乘桴浮于海”时寄情山水,隐居世外桃源来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那样,“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独特的傲气他们也为后世与他们一样的失意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所以,人们把菊花定位为一种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 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我要向白菊学习在尘世中固守清纯和高洁;向紫菊学习,不放弃色彩和浪漫;向墨菊学习,以血为墨,在独立和孤傲中坚强。赏菊时节,瘦西湖一游,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轻肌弱骨让我回味三日而味不绝。

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二 史璞頔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篇四
《古诗答案》

古诗答案

一、名句联句。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7、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6、人有悲欢离合,人有旦夕祸福。

二、按古诗内容填空

1、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诗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形容箭法高明的诗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0、曹植《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1、李杜 诗仙 诗圣

三、连线:

野旷天低树 孟浩然《宿建德江》

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出塞》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桃花潭水三千尺 李白《赠汪伦》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京口瓜洲一水间 王安石《泊船瓜洲》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在《浪淘沙》

水光潋滟晴方好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按要求填表

《绝句》春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诗圣

《小池》夏季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诚斋先生 《暮江吟》秋季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诗魔 《江雪》冬季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山水诗人(河东)

五、按要求写诗句

1、写春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写夏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写秋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写冬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写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6、写兰花: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

7、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写松树: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9、写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0写爱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写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写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写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写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5、写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6、写泰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7、写华山: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

18、写庐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9、写黄山: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20、写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六、文言文阅读理解。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穿壁:墙壁 不求偿:值,指报酬(回报) ...

主人怪 :对......感到奇怪。 资给以书:借。 ..

2、凿壁偷光

3、(1)①他没有光看书,凿壁引光。

②他到邻家做雇工,不要报酬,只要读邻家的书。

勤奋好学

(2)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犹药也,善读 ,之可以医愚。

(3) 悬梁刺骨

囊萤映雪náng 晋代车胤(ying)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 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捉来借光读书。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

画荻教子 说的是宋朝欧阳修的母亲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性郑,发誓不改嫁,亲自教欧阳修学习。由于家里生活困难,没有办法供欧阳修跟着先生读书,只好自己当孩子的老师,用芦苇秆当笔,在沙地上写写画画,教欧阳修认字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教欧阳修诵读了许多古人的篇章。”

韦编三绝: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 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篇五
《诗歌鉴赏之语言二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语言 学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⒈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⒉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 “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2分)“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1分)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1分)(意思对即可)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器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2分)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侧、惆怅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数词运用的妙处,“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

2.题干已经点明抒发离情别绪,主要考虑抒情角度,此题可考虑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⒈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4分)

⒉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答案】

⒈“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⒉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2分)

【解析】无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⒈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⒉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⒈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⒉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

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解析】⒈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⒉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⒈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3分)

⒉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3分)

【答案】

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3分)

⒉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3分)

【解析】

⒈柳通留,杨柳常用来抒发离愁。柳絮飞说明已是晚春,春将逝,带给人的又是一种愁绪。

⒉比较异同要从修辞和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如是为暗喻,而恰似为比喻,抒发的情感不同,后唐被灭,唐后果愁绪万千,如一江春水,虽有些夸张,却真切的表达出愁绪之深。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⒈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⒉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⒈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⒉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解析】

⒈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

⒉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⒈“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4分)

⒉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⒈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

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⒉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解析】

⒈语言浅白,内涵丰富,结合“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简要赏析,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⒉结合“客”“杵声”“游子”可以理解为游子思乡的感情。“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寒菊

王冕 郑思肖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⒈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⒉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⒊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彭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解析】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寒菊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

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篇六
《尔雅中华诗词之美》

1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 2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 3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B)。

 A、《诗经》

 B、《大学

 C、《礼记》

 D、《春秋》

4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D)。

 A、国风

 B、雅

 C、正声

 D、颂

5

“诗言志”出自古书(C)。

 A、《诗经·毛诗序》

 B、《诗言志辨》

 C、《尚书》

 D、《论语》 1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2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D)。

 A、Book of Songs

 B、Book of Rites

 C、Book of Documents

 D、Book of Change

3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D)。

 A、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 B、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 C、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 D、来源于现实生活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B)。

 A、雅乐

 B、清乐

 C、宴乐

 D、胡乐 5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1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C)。

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 C、当时传唱度低

 D、无人刊刻流传 2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 3

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D)。  A、田园生活

 B、志向、理想

 C、山河美景

 D、美女、爱情 5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B)。  A、清乐

 B、雅乐

 C、胡乐

 D、法曲 1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王国维的观点是(D)。  A、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 B、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 D、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手把齐纨相诀绝”一句中“齐纨”是指(D)。  A、丝绸

 B、手绢

 C、簪子

 D、扇子 3

关于《花间集》,描述不准确的是(C)。  A、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  B、收录了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作品  C、南唐词收录其中

 D、由后蜀人编辑 4

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 5

“花落春犹在”这句话出自俞平伯。(×) 1

“衣锦尚褧”出自古书(D)。

菊花对去世人的诗句篇七
《唐诗中的花》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菊花(一)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亲睐。唐诗中有许多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诗篇,品读这些浓情四溢、思想飞扬的诗篇,可以使我们对唐代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怀有一个真切的了解。下面挑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篇分类赏析,以飨读者。

(一)、幽人高士之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尘外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二)、感时伤怀之花。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二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对时局动荡,佳节不幸的不平不满。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全诗怜悯菊花,感伤时世,离乱苦恨,揪人心痛。杜甫的《九日》也是对花发慨,思亲念乡,忧国忧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前四句说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故而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天真任性的话语折射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五六句对比思乡。漂泊异地是残阳如血,黑猿哀啼,自己不免泪下沾裳;回想故园是霜天秋晚,白雁南来,令人倍感亲切。对比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思亲怀乡之感。最后两句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哀愁叹老,寄托漂零寥落之感。“干戈”点明诗人身逢战乱,流落天涯的悲苦处境。全诗悲病叹老,伤时忧国,抒离乱之苦,发愤慨之思。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不赏心悦目,却可以惊心动魄!

(三)、坚贞高洁之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它高洁幽雅,芳香四溢,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把菊等同于野生杂草而不屑一顾,一般人们则在九月初九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可见人们爱菊成风,对菊是尊敬有加。三、四两句也是运用对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现出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再歌咏菊的品质,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不羡”加重语气,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四)、战天斗地之花。

唐代诗人林宽有诗“莫信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位解诗懂菊的人,他的两首咏菊诗作一扫菊花孤高绝俗之态,凸显菊花战天斗地、扭转乾坤的英雄伟力,读来壮浪雄奇,振奋人心。《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二两句极言菊花迎风盛放,顶霜抗寒,足见其颈健挺拔,不屈不挠之风骨。“蕊寒香冷”凸现菊花芳香四溢、幽冷袭人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鸣抱不平。三、四两句揭示菊花生长环境的寒冷和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神),就要改天换地,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浪漫的想象体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黄巢的另一首《菊花》则塑造了许多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英雄形象。“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首句直抒胸臆,表达热切、激越的期待之情。第二句以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对比,显示菊花盛开、独占风光的精神风貌,实则暗喻人民的力量强大无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个“杀”字给人以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力量感。百花消逝自然喻指封建势力土崩瓦解,嚣张不再。三、四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图景。丛丛菊花,遍布长安,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朵朵英姿,飒爽威武。这哪里是满城开放、灿烂辉煌的菊花,这分明是披坚执锐、精神抖擞的英雄战士!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昂扬奋发、志在必得的豪迈信心,而这,正是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的精神力量的写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同为菊花,却因时不同,因人而异,因势而别,诗人敷彩绘菊,传情言志,表现出情彩飞扬的生命个性和锋芒毕露的思想力量,仔细品读、揣摩这些咏菊诗篇,实际上,我们不仅走近了一个时代,更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二)

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傲霜斗雪的精神倍受诗人亲睐,梅花也以其暗香盈袖的气韵和素艳高雅的风姿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唐诗中有许多咏梅诗,它们或托梅言志,赞凌寒独放的风骨;或描形摹态,抒身世坎坷之悲;或点化生情,发思乡怀人之慨。下面择取部分咏梅诗,稍加类析。

(一)、傲霜斗雪之花。

张谓的《早梅》描写近水先放的寒梅,形神兼备,自成高格。“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一“迥”一“傍”构成对比,暗示了早梅地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三、四两句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迎风傲寒风采。齐己的同题诗作则托梅寓意,状志传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以寒冬腊月万木凋摧与梅树孤根独暖、生意复苏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颔联以山村野外白雪皑皑作背景,映衬梅树“一枝独放”的精彩。雪掩山村,孤梅独放,苔枝缀玉,其景奇丽,其情惊喜。颈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上句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四溢,下句说梅花外貌素艳,高雅芳洁。齐己早年曾热心功名,抱负远大,然而科举不第,不为他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写梅花长于山村野外,与风、禽作伴,内怀“幽香”,外现“素艳”,不戚戚惨惨,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独放异彩,实际上是隐喻作者不甘平庸,不畏困厄,傲然独立,大展宏图的心愿。一株自信满满,光华四射的梅映射出一颗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心。

(二)、伤时感怀之花。

李商隐的《忆梅》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的后期之作。开篇即写诗人漂泊天涯,滞留异乡的孤独苦闷。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在异乡,寄身幕府,已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即“死死地”、“牢牢地”的意思,让人感到投身异乡,地老天荒,永无出头之日。无可奈何的悲哀,难以名状的厌烦,全在其中。次句落笔眼前,写百花争艳,春光明媚,倾吐诗人悲极而乐,因春而喜的心情,感情和第一句相反。三、四两句诗境一转,情意顿跌。面对姹紫嫣红的“华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望春而凋,诗人遗憾不已,不免对它怨恨起来。着一“最”字,可见怨恨之深,悲痛之大。实际上,写自己怨梅恨梅,乃是为了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悲。诗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中、晚年大多心灰意冷,精神颓唐,这不正与“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颇为类似吗?“寒梅最堪恨”的嗟怨中透露出诗人暗自神伤的痛楚和沉沦羁泊的不幸。

(三)、思乡怀人之花。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抒写诗人访友不遇,闻梅思春的万千感慨。“洛阳访才

江岭(岭南地区,唐代流放犯人之地)对比,以友人才情横溢本该大有可为与如今被贬官降职流放他乡作对比,揭露当时政治黑暗、君主昏庸的弊病,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慨不平。三、四两句把岭南梅花早开、风光宜人与洛阳春花迟放、风光旖旎作对比,公开宣言前者“何如”(不及)后者,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亦可看出友人滞留异地而思念故土的深挚情怀,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啊。王维的《杂诗》(其二)采用见友发问、借梅发慨的形式,抒写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二两句诗人口而出,两呼“故乡”,可见诗人“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三、四两句舍万千风物不说,单问寒梅开否,而且点明是窗前户下那株寒梅,寄慨遥深,耐人寻味。绮窗寒梅,何以让诗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呢?其间肯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寒梅实际上成了作者心中的故乡的象征。远行千里,久在异乡,永远也忘不了那株梅,那扇窗,那个家啊!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开头四句则以乐景反衬乡愁。“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战乱年代,饱经忧患的诗人颠沛流离,客居异地,即便遇上柳叶萌芽,梅花盛开的美好景致,也目不忍见,愁肠百结。思乡的凄惨在亮丽的景色映照下更其沉重。高适的另一首咏梅诗《塞上听吹笛》写将士思乡,情绪乐观,气象宏阔。“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胡地本无梅花,此诗实是描写明月朗照的边关有人吹奏《梅花落》的情景。羌管悠悠,声声传情,可在将士们看来,仿佛风吹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分明就是故乡的梅花啊。思乡念亲尽在侧耳倾听、闭目遐思之中。梅花,声、色、香、态,负载了边关将士多少深情厚意。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桃花(三)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唐诗大花园中,桃花独树一帜,占尽风光。文人们往往喜欢拈“花”惹草,兴感抒怀。桃花入诗被赋予了多姿多彩的感情内涵:或崇尚隐逸,或感怀身世,或讴歌友谊,或点示爱情,或流露禅意,或尽显生机„„凡引种种,意趣横生,引人入胜。品读“桃花诗”,一朵朵凝结着生命雨露,散发着感情芬芳的奇葩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自由隐逸之花。

李白的《山中问答》抒发诗人高蹈尘外,醉心山林的隐逸情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二两句“问”而“不答”,“笑”含悬念,“闲”显心性,尽见诗人远离尘俗,自由自在的浪漫情怀。第三句特写桃花流水、睿然远逝的景色,渲染一种天然宁静、淡泊幽深的氛围。桃花流水,自自然然,清明亮丽,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令人联想到宠辱不惊,淡泊处世的隐士风采。末句对比议论,满蓄真情。山中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山青翠,一心清闲,别有天地而自得其乐。这份目无杂色,耳无杂音,心无杂念的舒适惬意,哪里是滚滚红尘、碌碌人间所能相比的呢?全诗借“桃花流水”展示诗人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李白的另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土不遇》则讴歌朋友放浪山林,去留无踪的隐逸风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友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才、林茂竹修的地方,可以目接飞泉,耳闻钟声;可以与麋鹿为伴,与青松为友;可以浪迹山林,心游道院。后面六句环境兼活动的描写凸显友人淡泊高洁的志趣和逍遥自在的风采。

一、二两句展现诗人缘溪而行,穿山进林的景象。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

由自在。桃花,为环境添色,为人格增辉。张旭的《桃花溪》表达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起笔画远景,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山溪之上,长桥横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似飘浮而动,如临空而飞。意境幽深神秘,朦朦胧胧。发问绘近景,涉“目”成趣:水中岩石,如岛如屿(石矶);清溪之上,桃花飘流,源源不尽,绵绵不绝,如红霞映水,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直写桃花而桃花传情。诗歌写得象桃花源一样扑朔迷离,令人神往,张旭是高手!

(二)、悲愁苦恨之花。

杜甫的《南征》抒发诗人老迈多病,漂泊天涯的悲苦之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诗歌后面六句抒悲情,有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有年老体衷、疾病缠身的无可奈何,有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愤愤不平,还有百年歌苦、知音乏绝的沉痛喟叹。前面两句描乐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眺,枫树成林。好一派美妙迷人的春江景色!如此欢快明朗的色调,如此生意盎然的景色,如此光艳灿烂的桃花,反衬出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的忧郁愁苦。桃花亮人眼目却伤人魂魄。王建《宫词一百首》(其

一)以花喻人,揭示宫女的悲苦命运。“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一、二句以凄清画面见长。高墙大院之内,一个暮春的早晨,宫女在桃树下徘徊,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少;瞧瞧“树底”,“残红”越来越多。春风阵阵,桃花飘零,满地狼籍,“惨”不忍睹。这种伤春惜花的描写隐含着宫女对自身年华逝去、命薄桃花的嗟伤。三、四两句以议论取胜。桃花凋谢,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来,自然自在,不怨风,不怪雨,可是,宫女的命运却远远没有桃花结子那般幸运、自由,滞留深宫,青春不在,幸福无缘,只有老大徒悲的苦叹。纵观全诗,不管是写宫女惜花恨风,还是写宫女羡花妒花,跌宕转换的诗情深深地暗示出宫女凄惨悲苦的命运,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剥夺宫女幸福,扼杀宫女青春的罪恶。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抒写流人之愁和逐客之恨。“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在唐肃宗时期曾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的。三、四两句说愁言恨,上句怨东风无情,不为遣愁,以见诗愁重难遣;下句怪春日惹恨,把恨拉长,足见诗人度日如年。一、二两句描柳绘花。上句说春草丛生,柳丝飘拂,以显盎然生机;下句说桃李争春,芳香四溢,可见明媚春光。这两句写良辰美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三)、爱恋惆怅之花。

崔护《题都城南庄》写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而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先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城南女子,言其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可见诗人目注神驰、意乱情迷之态和女子温婉可人、脉脉含情之姿。两句诗文一幅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再说重寻不遇的失落和遗憾,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去往何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诗人想起了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那番凝眸含笑、脉脉含情的风流,而今,桃花依旧,人面杳然,除了惆怅和失落,涌上诗人心头的还能有什么呢?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树桃花映照而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借桃花易谢痛斥男子的薄情负心,表达女主人公的忧患愁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歌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的形象,峦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一、二句言喜。山上,漫山遍野,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诗经 情诗

下一篇: 报国之志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