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形容能写诗的手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4    阅读:

形容能写诗的手篇一
《关于《手》的诗歌》

落霞如歌·诗歌】那双手,从未停歇 母亲的皮肤,细腻而白净;

母亲的手,皲裂而红肿

那双手,在我呱呱坠地后不久就河边凿冰洗衣; 在弟妹们熟睡后到烈日下砸着石子;

那双手,白天在生产队里插秧;

晚上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裳

那双手,在燥热的夏夜里为我驱赶蚊虫;

在飘雪的屋檐下为我整理行装;

那双手,在我辗转反侧时轻拍我入眠,

在清晨的粥香中把我唤醒起床

那双手,当我儿时的说谎时候,

也曾无情的在脸上落下一巴掌;

那双手,在我淋雨后高烧的时候,

又曾温暖的端上热腾腾的蛋花汤

那双手,趁我困顿酣睡时轻拢额角的碎发, 当我挑灯夜读时替我续上一杯清茗;

那双手,是接过大红烫金证书时颤抖的欣慰, 是不舍我即将远行时无言的叮咛。

更多的母亲,她们的手

养过蚕,种过桑;

纺过丝线,织过霓裳; 文 / 施晓岚

那双玉手,擎过戈壁的铁戟寒光, 擂得边陲的战鼓昂扬。

那双巧手,剪过塞北的窗花, 绣过江南的鸳鸯。

那双妙手,偶得了多少诗词歌赋曲? 只道是抚尽琴瑟相和,绘尽丹青落墨 那双手,勤劳而善良

那双手,温柔而刚强

那双手,勇敢而细腻

那双手,美丽而爽朗

那双手,织出了千年的锦绣 更将绘尽前程的明亮

那双手

就是那双手

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

我梦中最温暖、最温暖的手

农田的庄稼丰收了 因为那双手 城市的楼房高大了 因为那双手 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了 还是因为那双手在毒辣的烈日下 知了都躲到绿荫里休息去了 你们却仍在烈日下忙碌 忙碌并不仅仅为了自己 在凛冽的寒风里 孤寂的冬天里显得那么单调 只剩下你们瘦弱的身影 身影传播着春天的消息 无垠的天空属于雄鹰的双翼

广袤的大海属于巨鲸的双鳍 无尚的荣光属于劳动的双手 花朵匆匆在春天绽放 又匆匆在春天凋谢 生命是如此的匆忙、短暂 晚风吹过暮雨中的枝头 空中连花的芬芳也没留下 而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 在五千年发黄的历史里 依旧那么年轻、洋溢着生机 一代又一代的人走了 又有新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 虽然你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着不同的方言 却都有着同样的一双手 都有着同样的一个梦 去改变着同样的一个家园 就是那双手 那双时时感动我手 我心中最完美最完美的手

那双手

那双手

在梦里

抚摸着我有了皱纹的额头 拍打着沉重的夜色 我的好梦便如此绵长 梦醒在那宽大的手掌

那双手

在思念里

种植下甘甜的泪水 遇见模糊的身影时 便长出茂盛的泪花

那双手

紧紧握住过田野

也曾坦然甩掉汗水 可始终摔不出远方的思念

那双手

缝补了夜色

扯碎了娇嫩

把女人的青春换成了学费 在苍凉的天际边挥动

那双手

很平凡也很高贵

放开的时候

天底下布满了她的掌纹

那双手

是母亲给我的航标 让我知道什么路可以走

记住那双手

同时你的手也在时时

被人记挂着

一双手 怎样的一双手哟

伸出去再也收不回 离生活愈近愈远

撕扯在一起,纠缠在一起 在春或夏的最深处 问路,打探冬秋的远去 住在北风呼啸的村庄

拍打着城市的角落

行走茂密的丛林,躲藏 世界各地,歌唱之手 编辑生活,编辑荣耀 向空天去套取它的虚无 投入太息般的湖泊

舞出水草一般的忧和冤, 在临近新年的鞭炮声里

瞒过岗哨,告别攻与守的王国

怎样的一双手哟

唯唯诺诺,抖抖颤颤 享受阳光,创造奇迹 记住它的清秀和神奇 击退它的幻想和伪装

把一片一片废墟,荆刺之地 把一颗一颗朊脏,欲望之心 拾搡或抚平它的创伤 手从妈妈的怀里开始 渐渐张开,伸向辉煌

伸向深渊,战胜不可能的一切 勒绊,失去得到的多少 记不清了,无数双这样的手 烘托泡浸在海里太久的腐朽 擦亮让浊泪占领的叹息

形容能写诗的手篇二
《诗歌描写》

形容能写诗的手篇三
《关于写诗》

我不会写诗,也不善言说,当然就更谈不上在诗的理论上有所研究。关于诗的看法,仅仅是因为在几个论坛当了几年版主,也就是说读了几年别人的诗,有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一、诗忌直

诗忌直,不但是忌语言的直白,而且还忌讳形式上的平铺直叙。俗话说,猫有猫路,狗有狗道。同理,诗有的语言,诗有诗的技巧。诗与其他文体,最大区别就在于空灵、跳跃,给读者以较大的思维空间。现在写诗的人相当多,其中相当部分以为,断句就是诗,结果是ok。那我们当然就只能无语。

有人说,诗很简单,我的诗性来了,一天可以写很多首。甚至有些人称,我写诗能坚持每天写,我每天的日记,都是用诗写的。对此,除了对作者的创作热情表示钦佩以外,只能苦笑。文学,本身就不是流水线,更不是日记本。可以重复的艺术,只是工匠的手艺。如工艺品。诗,既不是记日记,也不是简单的捉对嬉戏。记得看过一篇趣闻,它说的是郑板桥辞官后,有一次在郊外赏雪景,途遇几个秀才喝酒、赏雪他们看到郑板桥衣着寒酸,而又有点文士风度,便邀请其喝酒赏雪,并向他展示诗作,秀才们见郑板桥沉吟不语,很生气。其中一个忍不住叫道,难道你也会写诗,请写一首来让我们欣赏,欣赏。郑板桥笑了笑,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吟道: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吟声未仿,轰笑声不断,纷纷说这穷老头是门外汉,郑板桥也不出声,只管喝酒,待笑声停息,他又接着吟出两句,整个场面便没人做声。他后两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飞人梅花总不见。(引自《野诗趣谈》)由此可见真正的诗句是可以化腐朽于无形。当然,朋友之间的相互嬉戏,相互砥砺,本也不可厚非,但自羽为诗,略显稍过。

写诗,语言是关键。积累是基础,灵感是触点。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如果你读的多,读得熟,别人的很多东西就已经融入了你的自身。一旦有所触发,诗情,就会自然而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画面,当你到某地,偶遇某一景色与你相熟知的某句诗句相吻合时,你就会忍不住大声吟上那么一两句。成语叫触景生情。其实,这也就是日常生活的积累,找到了突破点。

积累,除了读书、练习,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外,我以为,勤记不失为一大捷径。将偶尔闪过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想法和好的句子记下来,沉积多了,你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就像是写小说的人做卡片一样。这是厚积薄发。是笨人的笨办法。天才不再此类。

诗的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还是有所不同的。诗,常常使用倒装句,或是将物体在拟人的描写中,人与物,物与人的随时置换。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诗更有灵气,让句子更具赋有诗意。所以,如何调动语言,让语言随心所欲的为你所要表达的意境服务,这也是诗避免直白的重要因素。在诗忌直的话题中,我也曾有幸读了一个朋友关于诗的大小写的问题,我很是赞同,他的观点,他认为重大的题目,如政治题材,以及诗体小说之类的长篇大叙的诗体,语句可作大写,即不强迫人为的要求语言的精细,而个人情绪的作品则需小写,即精细化。他说:“哪一类诗是属于大写的呢?以社会(政治、经济、新闻)为题材的即时类作品,作者手筋强劲,情绪饱满,近于直抒胸襟,其形式、技巧屈从于题材与主题。这样的诗在阅读与批评时也应从大处着眼。作者的立场、观点乃至于倾向性决定了诗作的品味。评论可以忽视作者在写作时的某些方面的缺陷。

另一类以表现个人(情感、事件、经历、思想)的诗,我们可以称为特写类作品。对这一类作品,因为题材的相对狭隘与主题的暧昧,我们要求有更高的诗的品味与表现力的呈现,而不仅仅是主题。在这些诗品中往往不是题材与主题说了算,而是诗艺在起作用。特写就是细节,细节的真实可信度愈高,处理得愈艺术,则诗的品味愈高。”(引自卢兆玉《大写与特写》发表于中成诗界)

记得拙作《我想有一间书屋》发帖后,跟帖者众,但是涉及话题能点题的不多。大多以为只是表达一种愿望,其实不然。在蓝岸社区论坛就有一位叫晨思的朋友就是这样理解的“一种

愤世的情结,一种内省的情怀,以书屋的意象,寄寓着作者的灵魂剖白。欣赏好诗。问好剪灯夜话。”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心里一阵发凉,我感觉自己的失败。既然我要表述的东西不为大家明白,这就说明我在语言的组织,意象的阐释上的功力欠佳,没能把一个简单的意象提升,让大家明白意象之外的东西。同时,也说明一个意象除了适当的表达外还需要通过语言的调配、组织来烘托你所要表达的命题。

二、言而无物

尽管诗与其他不一样,不要求完整的故事,也不要求完整的叙事,甚至可以不要求完整的文字。但是,诗毕竟是一种文学作品。需要以情动人,需要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感染或者触动人的某一部分。一大堆废话,显然达不到目的。这就需要哪怕是一丝的感悟,你也要用某种东西,把它显现出来,从而引起别人的共鸣。现在很多的诗,动辄贴上什么主义的大标签,写得云里雾里,意向杂乱,把各处搬来的还没炖烂的一些大块头,堆砌一气,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先回避三舍。怪吓人的,想说几句,又怕别别人说你无知,进退不得。他们总以为,把一些光怪陆离的意向和句式安多一点,我就成了现代派。其实不然。那只是在掩饰自己的浅薄无知。诗,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传播,希望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如果别人读不懂,或者感悟不到,诗歌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是,那有何必拿出来呢?既然拿出来了,就是希望能够有人明白你的思想。 读过外国几本小册子,本来不算什么。要高举什么主义,最好能读懂原作,读懂整个系统的思想。我们不是说外国的东西不好,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能够读到的都是译本。翻译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需要译者的理解、修养以及自身文学水平的修为。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大学老师,被请来做外语翻译,他将“轴承”一词,翻译成圆的,能滚动的东西,意思上没错。如果,听者不是机械行业或者没有正在接触这类东西的人能理解吗?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设及到思想、意识以及摹写等方便的问题,如果你了解作者所生活的背景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那么,就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马克思主义刚进中国,水土不服那样。我曾有个朋友。她精通外文。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她提议她背诵一首外国小诗给大家听,大家表示都不懂,要求解释,她谦虚的告诉大家,她也解释不好,只是希望大家能欣赏她背诵的诗的音节。说真的,外国诗的音节真的很美,远不像我们所见的译诗那么苍白。

不管什么文化,都有其精髓。如果只挥舞着皮毛就招摇过市,那只是自身的浅薄。正应了那句老话,“拉虎皮做大旗”所以,要想言而有物,就必须蹲下身子来重新积累。除了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都应该如此。

有人说,诗无定论。当然这话不错,但是,不能说没一点章法,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如果没章法,东拉西扯,就像画画一样,这也想画,那也想画,最后画出来的就什么都不像。当然,很多人本心并不愿这样,心中想表达的却是太多,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差强人意。如果本身能意识到,到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最怕的是,本身意识不到,反而沾沾自喜,其结果不但是言之无物,而且还无中心,无主题。除此之外,还有的就是语言的表述。很多人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很巴适,说了很多自己想说而又无法说清楚的东西,这除了技巧和总结以外,重要的是能够熟练地驾驭语言。不能为了完美其形式,而丢掉了内容,这就是典型的因词害意。

三、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

其实,诗的表现形式,就像我们每个人穿衣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季节的特点,根据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这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是为了凸显长处,掩饰短处,以期获得更美的感受。在写诗的实践中,我个人认为主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点来决定形式。你喜欢什么,想表达什么;其次,是根据题材的需要。如果自由诗不能很好的表达,不妨换作散文诗;短诗不能尽兴,就写长诗;而长诗难以驾驭,就把它变成组诗。总之,合适的形式才能完美的反应出合适的内容。

有朋友告诉我,要用动词写诗,动词造句。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因为它不完全适合我的写作习惯。当然作为提议,我觉得还是可以适当加以注意。中国古典讲究“赋、比、兴”,似乎主要的还是使用形容词,在使用形容词写诗的同时,尝试着用动词造句,写诗,又有何尝不可呢。事实上,在形式上的灵活,就是为了赢得在内容上最大程度的展示。短的以哲理诗、格律诗、十四行诗,中的以抒情短诗、散文诗,长的就写长诗、组诗,如果有合适的题材不妨也可以试试写诗体小说。

常常听人说,“我就只想好了这几句。”其实,暂时写不出来可以放一放,不用勉强。说不一定放上一段时间后你会有意外的惊喜。当有一日,你构思的意象重合时,你就会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一定要写,那么就有几句,算几句。只要是好的,实在难续就把它断成短句,或哲理诗一类。现在有人把其称为,短裤档。说句笑话,冥想苦思的去填塞一些无谓的东西,即浪费你的精神,又浪费别人的时间,不如不写。

诗写完后,最好是先认认真真的读上几遍,剔除一些没必要的句式和词语,使之更趋完美。说真的,诗就像自己的孩子,谁都难以看到和正视自己孩子的缺点。有时不是没有看到,而是不愿承认。如果是把它换作是自己的老婆,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变。因为有句老话,婆娘是人家的漂亮。娃娃是自己的乖。

如果有一天,别人读到你的诗,突然叫到:哎呀!这就是我一直想说,想表达而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的东西时,你或许就成功了。

最后一个问题,诗人是需要潜质的。你可能在生活的某一段时期,能够写一些东西,但如果没有诗人的潜质,没有诗人锐利的眼光和悟感,尽管你可以很努力,很坚持,但是相信:你的成就不会太大。

说句题外话,诗、书、画同源。都是从摹仿期到成长期,再到停滞期,最后进入升华期。脱俗与否就是成功的关键。

形容能写诗的手篇四
《古典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

形容能写诗的手篇五
《古典诗歌的描写手法》

形容能写诗的手篇六
《诗歌描写方法》

形容能写诗的手篇七
《表现手法——如何写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