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男女情爱的诗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4    阅读:

男女情爱的诗篇一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诗学》

第16卷第4期

莆田学院学报

JournalofPutian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I207.42

Vol.16No.4Aug.2009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8月

文章编号:1672-4143(2009)04-0057-05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诗学

邓陶钧

(莆田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

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关键词:金庸;小说;言情叙事;情爱诗学

LovePoeticsofJinyong'sNovels

DENGTao-jun

(ChineseLanguage&LiteratureDepartment,PutianUniversity,PutianFujian351100,China)

Abstract:Besideswuxianarration,lovenarrationisalsoimportantinJinyong'snovels.Throughthelove

narration,thenovelsgivepromimencetothevalueofhuman'slife.Throughexploringthenatureoflove,wecanrealizethecomplexityandprofoundityofhumannature.novel;lovenarration;lovepoeticsKeywords:Jinyong;

Theharmonyoftheloversrefectspoetry

existenceidealofJinyong'snovels.richlovediscourseinthenovelshasalreadyproducedlovepoetics.

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走的是“武戏文唱”之路,他在将武功学问化、艺术化、观赏化的同时,也将人物“才子佳人”化了。人物“才子佳人”化以后,金庸小说实际上具备了言情小说的品质。金庸小说中大量言情话语的存在形成了武侠小说中特有的情爱诗学。

的“伟大的同情”,而人的价值却恰恰体现在个体的生命欲求之中。侠的价值是要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的,为了义,侠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人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欲求违背江湖道义则是被否定的。这样,武侠小说就因为对人的忽略而远离了人的文学,成为侠的文学。武侠小说本就缺乏现实意义上的真,由于对本质的人的忽略也损害了其艺术意义上的真。真正扭转这一局面的是金庸。金庸的小说实现了侠的文学与人的文学的结合,作者在塑造侠的同时,挖掘出了侠的人性内涵,使侠降落到了现实的人的层面而显示出现实性格。金庸写了大量男女主人公对于情的执着,其旨意正在于肯定人的生命欲望,张扬人的生命意识,使人在情感与欲望的释放过程中达成作为自由人的生命本质的彻底实现。金庸小说对于“情”的价值的

一、言情叙事中的生命价值

传统武侠小说是以侠为中心的,这个侠远远超出了人的层面,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而是沉淀在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侠义精神的载体。侠与家国精神和江湖大义同在,体现的是人类的道德理想,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当武侠小说高扬侠义精神的同时,作为侠的原型的人却失落了其主体地位。侠的价值在于舍弃了个人私利的对人类

收稿日期:2009-06-15

58莆田学院学报

2009年8月

体认已被列在和《红楼梦》同样重要的位置:“《红楼梦》和金庸小说的主旨是写儿女真情、性灵之爱,其痴情的走向是至真至纯的挚爱,即情种、情圣。这是一种超乎普通人性之上的崇高的爱,是生命的本原,是生命最高价值的体现。”[1]在这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成为金庸小说情爱诗学的重要内容。

男女间的两情相悦本是人伦天性,是生命本能的自由表现。但是男女情爱也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要对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道德诉求作出回应,这种回应的结果就是男女情爱的本能性、自由性和社会道德伦理的规约之间形成矛盾。个体的生命本能常常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提出挑战,而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则对个体的生命本能施行挤压与扼杀。在传统爱情文学中,人的情感与欲望是需要克制的,但这种克制并非人自身的意愿,而是外在于人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要求。情欲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这个“礼”正是阻碍生命价值自由实现的礼法,和作为物质生命的肉体一样,作为精神生命的爱情同样可以为实现道德价值而作出牺牲。这一现象在民国旧武侠小说中仍然存在。在王度庐的《宝剑金钗》中,主人公李慕白与侠女俞秀莲相恋,但俞秀莲却已经许配给了孟思昭,李慕白毅然斩断情丝,与俞秀莲结为兄妹,与孟思昭成为莫逆之交,但心中却时有隐痛。等到孟思昭死后,俞、李深感孟思昭的恩义,二人终生不嫁不娶,“宁做一辈子伤心的人”。小说结尾,孟思昭已死,李慕白被救走,陪伴俞秀莲的只有李慕白留给她的宝剑和孟思昭留给她的金钗。李、俞、孟三人之间的情爱纠葛表面上是“情”与“义”的冲突,实际上仍是道德与礼法对精神生命的扼杀,在礼法面前,情深意切的男女主人公成了“无情的情人”,生命的价值遭到践踏。这一现象在金庸小说中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变。

金庸小说是人的文学,特别注重人性人情,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的张扬更多地体现在小说的言情话语之中。传统武侠小说中无情的侠客到了金庸小说中就变成了多情、深情和痴情,侠客们在具备承担江湖道义的集体人格之外,同时也作为充满爱欲和激情的个体

感性生命而存在,面对美貌多情的女性,他们爱的欲望与激情总是毫无遮掩地袒露出来。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第一次见到朱九真时,主人公情窦初开之际生命深处的情感律动就表露无遗:“张无忌和她正面相对,胸口登时突突突的跳个不住,但见这女郎容颜娇媚,又白又腻,斗然之间,他耳朵中嗡嗡作响,只觉背上发冷,手足忍不住轻轻颤抖,忙低下了头,不敢看她,本来是全无血色的脸,蓦地里涨得通红。那女郎笑道:‘你过来啊。’张无忌抬头又瞧了她一眼,遇到她水汪汪的眼睛,心中只感到一阵迷糊,身不由主的便慢慢走了过去……”①金庸小说中的侠客正是因为痴情而充满了活泼灵动的生命气息,侠客作为常人所具有的情欲得到了肯定,侠客们除了在行侠仗义和建功立业中成就理想人格之外,也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由于男性要充当江湖道义的承载主体,这就限制了其对生命欲望的自由表达。相反,由于自身侠的因素远不及男性,女性在情爱中更多主动与自由,她们往往能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在爱情上常被塑造成被动、矜持的形象,爱情上的主动被认为是“引诱”或者“放荡”,而金庸小说中的这种女性主动则极为常见。李沅芷、温青青、黄蓉、任盈盈、赵敏这一系列女性在追求爱情上无一不是主动大胆的,在传统女性观念的参照之下,这种女性主动更能显示生命激情的喷发,更能体现女性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这种爱情上的主动性相关,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在追求爱情时还具有强烈的情爱主体意识,她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关注自我生命本真的快乐,《飞狐外传》中的南兰和马春花正是这类女性的代表。南兰的丈夫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苗人凤,可南兰却并不爱沉默寡言的丈夫。当田归农到来时,南兰便被他的风流潇洒和体贴温情所吸引,最终抛夫弃子,与田归农私奔。南兰背弃为人妻母的道义和责任,正是为了追求那份唤起她快乐的生命激情,尽管最后仍是一个悲剧,却展示了一个女性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命运寄寓了深厚的同情。小说中的马春花则不爱老实本分的师兄,被福康安风流儒雅的外表及其花言巧语和柔情蜜意所打

第4期邓陶钧:金庸小说中的情爱诗学59

动,而福康安是一个贵为皇族的花花公子式的人物,他只是玩弄了马春花便再无音信,马春花却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并最终为他而死,到死都沉浸在对他的迷恋之中,书中主人公胡斐目睹了这一悲剧的全过程,小说结尾,胡斐让陈家洛假冒福康安,使马春花临死之际得以与“情人”相会。作者借胡斐对这一悲剧的理解和同情肯定了马春花的爱情追求。

庸小说正是深入展示了爱情的隐秘性和复杂性,通过写“情之变”来表现爱情的不可知性,来拷问爱情的本质。《鹿鼎记》中,李自成与吴三桂比武时,吴三桂不敌李自成却居然把长矛刺向陈圆圆,以此来要挟李自成并且得逞,可是转瞬当李自成要杀吴三桂时陈圆圆却又舍身相救:

眼见李自成第三杖击落,吴三桂便要脑浆迸裂。陈圆圆忽然纵身扑在吴三桂身上,叫道:“你先杀了我!”李自成大吃一惊,这一杖击落势

二、情爱本质与人性解剖

金庸小说是以虚拟的江湖为背景的,江湖虽然具有社会意义,却是一个“亚社会”,一个相对单纯的理想世界,缺少现实世界的种种复杂难解的矛盾冲突。如陈墨所言:“在金庸的小说中,虽说也涉及了社会及文化因素的许多方面,但爱情与社会文化的冲突却不是金庸小说的主题和重点”,[2]金庸小说中的男女爱情因为少有种种现实的干预而成为“爱情童话”,与传统社会言情小说有了很大不同。传统言情小说中爱情的深度和力度总是体现在爱情与社会相互冲突的张力之中的,一般地,爱情体现的是个性与自由,而社会体现的是道德和伦理的集体规约,在爱情的实现过程中,社会既构成挑战和阻挠,同时也是考验和催化,缺少了社会因素,爱情的深度难于表现。但武侠小说张扬的是人的个性与自由,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上也往往少有功利因素,近于纯真,更容易达于爱的极致,因此金庸小说中的言情虽然缺少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却在人性层面展开,写出了爱情本身的深度,“一直深入到人物的心灵底层去,最后一直达到拷问爱情本质的程度”。

[3]

道凌厉,他右肩受伤,无力收杖,当即左手向右一推,砰的一声大响,铁禅杖击在墙上,怒叫:“圆圆,你干什么?”陈圆圆道:“我跟他做了二十多年夫妻,当年他……他曾真心对我好过。我不能让他为我而死。”李自成喝道:“让开!我跟他有血海深仇。非杀了他不可。”陈圆圆道:“你将我一起杀了便是。”李自成叹了口气,说道:“原来……原来你心中还是向着他。”陈圆圆不答,心中却想:“如果他要杀你,我也会跟你同死。”

小说写情敌决斗,陈圆圆处于两面为难的境地,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复杂难解。陈圆圆处在这种多边关系的中心,在生死之际,她的两难与困惑正是抵达了不为常人所知的男女情爱的深层。吴三桂是江湖上人所不齿的大奸贼,但是这种是非和正邪的概念却不适用于陈圆圆,吴三桂于她有二十多年恩情,她能舍身相救也证明她对吴三桂的有情,个人的男女私情远远不是社会道义所能够左右。而在吴李两人之间,陈圆圆的感情也不是简单地“向着谁”的问题。作为美貌多情的红颜女子,她的爱情就是对这些深爱她的男人施予回报,被多个男人所爱,她的情感世界也就难免复杂微妙,不可捉摸。

在《连城诀》中,戚芳已经查明她的公公万震山和丈夫万圭正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却又不能毅然面对,“对于丈夫的柔情蜜意,终不能这么快便决绝的抛却”。情和仇既是两种相反的情感,却又是各各分明的,杀父之仇并不能否定夫妻之情。因此,当狄云把万震山和万圭砌在墙中与戚芳双双离去准备从此相依相伴时,戚芳割舍不下夫妻之情,又返回去救她的丈夫并反被丈夫所杀。在仇恨参照之下再去透视这种夫妻之情,更能洞悉人类的情爱本质,更能了解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对情爱本质的探寻,实际上也是人性的探寻,作者是在男女情爱心理的人性解剖中来拷问情爱本质的。情感是人的感性生命,它灵动多变,充满隐秘与复杂。在男女情爱心理中,这种隐秘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以致于人类对于男女情爱的探索,对于“情为何物”的拷问永远不会完结。在金庸小说中,引人深思的常常不是郭靖与黄蓉、令狐冲与任盈盈这样的典范爱情,而是种种错综复杂的爱情,有缺陷的爱情,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这类爱情隐藏在男女情爱心理的深处,充满着未知性。金

60莆田学院学报

金庸小说在言情时重在“爱”而不是“欲”,精

2009年8月

武则为“美人帐下犹歌舞”,女性的美不但是生命价值的表征,而且被充分地审美化、诗意化了。书剑飘零,佳人相伴正是项羽虞姬以来的传统,是充满情韵和诗意的理想人生。袁承志与温青青,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张无忌与赵敏,令狐冲与任盈盈,金庸小说的诗意空间正是在这些情侣们的活动中展开的。武侠小说本是男性活动的世界,金庸笔下却出现了大量美丽、纯情、充满青春气息的女性,正是这些女性的出现使武侠世界的精神生态得到改善,脱去了粗豪和草莽气息,增加了浪漫色彩和诗意。侠情融合以后的诗意人生已被冷成金称为“融‘水浒’与‘红楼’于一体的人生范式”。

[4]

神的因素要远远多于肉体的因素,因此情爱描写的重点在于男女情爱心理的揭示,在心理揭示中表现情爱本质。处在人性深处的男女情爱心理既存在于普遍人性之中,却又是极其微妙隐蔽的,一经揭示出来往往令人大为震惊。《神雕侠侣》中,粗心浮躁的郭芙表面上看不起杨过,讨厌他、气他,处处与他作对,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原来一直在暗恋着他。金庸小说既写男女主人公对于情的执著与坚定,同时也写出了情感的易变。永恒的爱情更多理想色彩,而情变则更富有现实意义和真实性。男女情变不是对爱情的怀疑和否定,而是更真实地揭示了男女情爱的本质。如《神雕侠侣》中,武敦儒、武修文当初为了追求郭芙而兄弟决斗,难解难分,可转眼之间却又同时移情别恋。《连城诀》中,汪啸凤与水笙本是情深意笃的恋人,但水笙和狄云在藏边雪谷生活数月之后,汪啸凤再也无法相信水笙的清白,对情人的信任在众口铄金之下轰然崩塌,怨恨顿生,人性的扭曲竟在一念之间,真实而又警醒。在情节和人物之间,通俗小说一般更关注的是情节,而金庸小说则实现了由情节中心向人物中心的转移,刻画人物成为了作品的重心。在言情叙事中,拷问情爱本质,并藉此对人性进行深入解剖正是展示人物灵魂的重要手段。

金庸小说情节展开的方式是江湖行走,这种江湖行走又采用了男女主人公“携手走天涯”的模式,“携手走天涯”正是诗意人生的模式。江湖行走本就是无根的漂泊,是“孤独的漫游”,江湖又充满邪恶,充满血腥和杀戮。在《连城诀》和《笑傲江湖》中,为了争夺财富或者权力,戚长发、万圭、凌退思、岳不群、林平之之流人伦尽丧,演出了一幕幕徒弟杀师父,师父杀徒弟,父亲杀女儿,丈夫杀妻子的大悲剧,武林成为人间地狱,江湖成为空旷茫然的精神荒原。面对充满险恶的江湖,侠客们表现出的是孤苦和寂寞的流亡者心境。而“携手走天涯”的行走模式则让侠客们和红颜知己共闯江湖,不但解除了旅途孤寂,而且在苍凉人世中尽显儿女柔情,天涯之旅平添诗意,在情意相通和生死与共中建构和谐完满的人生,生命闪射出绚丽动人的光芒。

金庸小说中的男女爱情总是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展开的。作者既通过营造氛围来渲染情感,又通过渲染情感来折射氛围,在情感与氛围的张力中,营造出诗意情境。金庸特别注重刻画自然环境的美,将自然环境中包含的诗化情韵和男女主人公的爱意与温情融合在一起。金庸在为男女情爱营造氛围时留下了许多经典性的诗意情境。《白马啸西风》以传说中的天铃鸟的故事为背景,天铃鸟的歌声成为了一个诗化意象,折射出失恋女主人公心中的深深怀念、淡淡哀伤,整部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感伤。《连城诀》中丁典和凌霜华的爱情是典

三、走向诗意人生的男女情爱

金庸小说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精神,根本的一点就是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理想的追寻,这种生存理想超越了世俗生存指向人类精神生命的自由与永恒,金庸小说中的人生成为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人生。这种理想主义人生境界的形成是和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分不开的,小说主人公正是在诗意充盈的男女情爱中走向永恒的人生之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的价值在于实现建功立业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仍然是现实的,甚至是世俗的。在这种社会理想之上,他们还追求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生理想,也就是佳人相伴、生机盎然的人生,在文则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在

第4期邓陶钧:金庸小说中的情爱诗学61

型的至情至爱。对于这一情感故事,作者写出了它催人泪下的悲剧性,同时也营造了“人淡如菊”的诗意情境,用鲜花渲染了一种美好而又浪漫的气氛,使善良、美好在遭受扼杀时也显出凄美动人的光芒。小说结尾,狄云在丁典和凌姑娘的坟前种了几百棵菊花,在这菊花丛中寄寓的是人类对于美好爱情的永恒向往,美好爱情诗意地栖居在人类的精神梦想之中。在《飞狐外传》中,写到马春花之死时,作者借缠绵温柔的笛声来营造氛围,诉说恋爱中人的悲伤:“金笛秀才的笛子声中,似乎在说一个美丽的恋爱故事,却也在抒写这场恋爱之中所包含的苦涩、伤心和不幸。庙门外每个人都怔怔地沉默无言,想到了自己一生之中甜蜜的凄凉的往事。胡斐想到了那个骑在白马上的紫衫姑娘,恨不得扑在地上大哭一场。即使是豪气逼人的无尘道长,也想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个美丽而又狠心的官家小姐,骗得他斩断了自己的一条臂膀……笛声悠缓地凄凉地响着。”

金庸小说中言情叙事的诗意更多地体现在作品的悲剧情韵中,悲剧性是作品本质的诗意。诗意生存超越的是现实人生,表现出精神性、理想性特征,完满的容易实现的爱情往往走向现实和世俗使诗意消弭。在悲剧爱情中,爱情在现实中不能实现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永恒,由于不能实现,爱情就存在于男女主人公的怀念和想象之中,正是这种“虚在”性造成了富有想象气质的诗意。但更为重要的是悲剧爱情具有极其强烈的震撼力,能形成浓郁的悲情氛围,当情感氛围浓郁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淡化作品中人物、事件等实体性因素衍生出诗意,在我国传统文学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本是长篇叙事诗,但却充满了诗意和抒情性,根本的原因就是作品写的是悲剧爱情,诗中浓厚的悲剧氛围形成了作品的诗意。金庸小说同样是用悲剧爱情来衍生诗意的,陈墨曾把金庸小说的内容概括为“孤独之侠”、“失恋之侣”和“茫然人生”,[5]其中的“失恋之侣”正是

奠定了金庸小说中男女爱情的悲剧性基调。与此同时,金庸还善写情人之死,马春花、岳灵珊、戚芳三位女性的死即是典型的例子,善良美好女性的悲剧性死亡最能营造诗意性的悲情氛围,这同样也是《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以来的传统。在《书剑恩仇录》中甚至还出现了“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样的动人情景,让因爱成幻的陈家洛和已经死去的香香公主对话,情人之死使这个爱情故事变成悲剧的同时,也增添了浪漫色彩和诗意。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作者用言情笔墨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作品中言情话语所承担的艺术功能和实现的艺术价值已为武侠话语所不可替代,言情话语的丰富构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阅读价值,言情成为金庸武侠小说的重要标志,为金庸小说所不可或缺。金庸小说通过言情叙事构建的话语空间丰富了武侠小说的诗学内涵。如上所述,通过言情叙事来探寻生命价值、人性内涵以及生存理想,金庸小说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注释:

①本文所引金庸小说原文出自1994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金庸作品集》。

参考文献:

[1]饶道庆.一脉相承:金庸小说与《红楼梦》(上)[J].红楼梦学刊,2000(1):207-223.

[2]陈墨.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景观[J].通俗文学评论,1994(2):67.

[3]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9.

[4]冷成金.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86-92.

[5]陈墨.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1998(5):32-40.

[责任编辑刘福铸]

男女情爱的诗篇二
《破译《诗经》中婚姻、情爱等男女两性诗的密码(一)》

男女情爱的诗篇三
《破译《诗经》中婚姻、情爱男女两性诗的密码(二)》

男女情爱的诗篇四
《描写爱情诗句》

男女情爱的诗篇五
《灵与肉的和谐--评徐志摩诗歌中的性爱描写》

第2l卷第l期

(Z006)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0FNEUIANGTEACHERSCOLLRGE

No.1V01_21

(2006)

灵与肉的和谐

——评徐志摩诗歌中的性爱描写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上海200125)

摘要:徐志摩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带有性爱描写的诗歌。这些诗歌体现了徐志摩的诗学主张和他的理想爱情观。而且,这些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体现,尤其是当时白话文学诗学的一个反映。这些诗歌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不能被认为是色情与淫秽作品。

关键词:徐志摩;性爱描写;爱情观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一l785(2006)01一0096一04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有研究者甚至认为他是现代诗坛上的李白“](”74’。徐志摩创作了大量新诗。他的诗歌在感情的抒发,写物传神和音乐、建筑美的追求上,都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者们对他的诗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对徐志摩诗歇中存在着大量“性爱”描写的研究,却往往局限于批评他小资产阶级文人的情调,或者批评他描写诲淫诲盗的内容oH223q锄’。笔者通过分析徐志摩带有性爱描写的诗歌.发现这些诗歌往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深A分析这些诗歌,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观照和理解徐志摩的作品.更加深刻地认识徐志摩的思想倾向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尤其有助于认识徐志摩的诗学主张,但这一点恰恰长期为人们所忽视。

是我的乖乖》、《那一点神明的火焰》、《她怕他说出》、《我来扬子江江_边买一把莲蓬》、《落叶小唱》,《她是睡着了》,《无题》、《白须的海老儿》、《再体怪我脸沉》、《罪与罚》、《两地相思》、《半夜深替琵琶》,《偶然》,《天神似的英雄》、《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西窗》、《无题》、《深夜》、《活该》、《我等候你》、《鲤跳》、《爱的灵感》、《两个月亮》、《别拧我,疼》、《荒凉的城于》等。徐志摩的爱情诗中包含的性爱描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对恋人的美丽或身体的某一部位的描写

徐志摩的爱情诗歌中有大量是描写爱人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寥寥数语即刻画出情人的美丽与温柔,更重要的是通过诗人的眼光塑造的美丽的恋人形象反映出诗人虔诚的爱情观。诗人在虔诚地欣赏时,十分专注,而且往往渴望得到的不仅是她美丽的容颤,更有她的全部。

代表作品是《她是睡着了》:

徐志摩为中国现代诗坛贡献了大约二百八十多首诗歌,其中有歌咏爱情的,有写景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括的;但以爱情诗的数量最多,最具特色,影响最大,也最为时人所喜爱。在二百八十首诗歌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诗歌带有性爱描写的内容。“性爱”一词的意思是“与爱相关的”——本来爱情和性是不能完全区分冉9——可是在中西文化中往往都带有贬义色彩,更偏重于“性”n]“7勘。本文虽然不赞成一般解释,可是也在土定程度上使用这一意义。

徐志摩的诗歇中带有性爱描写内容的主要有如下一些篇章{《情死》、《小诗》、《私语》、《清风吹断春朝梦》,《月下杜鹃不来》、《月夜听琴》、《悲思》、《人种由来》、《一个祈祷》、《沙扬娜拉》、《一个噩梦》、《在那山道旁》、《雪花的快乐》、《不在

她是睡若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八梦境了——

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她是眠熟T——洞采幽抑了喧响的琴弦;她在梦;T——

粉蝶儿,翠蝶儿,翻飞的欢恋

停匀的呼吸:

清芬渗透了她的周遭的清氛

收稿日期:2005--09—20

作者简介:罗岚(1980一),女,四川泸州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总第e8期

罗岚z薨与肉的和谐

・97・

有福的清氛,

怀抱着,抚摩着,她纤纤的身形![1](““’

诗歌描写了我欣赏恋人的事。在我的眼中,她是一位安静、美丽的女子。通过对她唾着时的姿态和神情等方面描写,一位十分美丽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诗歌中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好像也看到了那女子脸庞上的光芒、听到她匀净的呼吸声、闻到她身上安宁的香味……女性美的感受调动我们的联想,也体悟到抒情主人公对于那位立于的热情。

又如《两个月亮》:

还有那个你可不见虽则不提有多么艳她也有地醉涡的芫还有转动时的曼妙

一轮完美的明月,又况是采不残缺1只要我闲上一双眼.

她就婷婷的升上了乏!吣Ⅲ’’

不仅对恋人的描写是他的长处,徐志摩还在其他的诗歌中对其他女性的美丽进行了描写。代表作品是《沙扬娜拉》的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诗歌,如第十三首所描写的美丽的日本女子:

我羡慕她们体态的轻盈,妩媚是天生,妩媚是天生!我爱慕她们颜色的调匀,

蝴蝶似的光艳,蛱爆似的轻盈——沙扬娜拉一…7”

另外还有《沙土顿重游随笔》的第四首所描写的风景中一位美丽的女子。这些对于并非是情人的女性的外貌的描写,也往往通过寥寥数笔的描写就刻画出美丽的女性形象。这更像是在审美,也使诗歌达飘了“思无邪”的境界。

(二)恋人之间的亲密行为

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还大量地描写恋人之问的亲密举动。这些亲密行为在他的笔下往往十分生动,形象,通过对这些恋人之间的亲密行为的描写.表现出他们爱情的甜蜜和幸福。

如《鲤跳》:

那天你走近一道小溪.

我说’我抱你过去,”你说“不;”“那我总得搀你,”你又说“不。”“你先过去,”你说,“这水多丽!”

“我愿意做一尾鱼,一支草,在风光里张,在风光里睡t收拾起烦恼.再不流泪:现在看l我这锦鲤似的跳l”

万 

方数据一闪光艳,你已纵过了水;脚点地时那轾,一身的笑,像柳丝,腰哪在俏丽的摇;水波里满是鲤鳞的霞绮一m”‘’

这首诗歌讲述了“我”和“你”过一条小溪的事。很少的文字就把“我们”过河时的心态,行为和感受传达了出来。结合对恋人外貌的描写,把“我们”当时的幸福描写了出来,也把恋人的形象刻画了出来:一位美丽、活泼的女子。

还有的代表作品是《别拧我,疼》:“别拧我,疼,”……你说,微锁着眉心。

耶“疼”,一个精圃的半吐在舌尖上溜——转。一&眼也在说话,晴光里漾起

心衷的秘密。

衙开了轻纱的网

“你在喁j5里?”

“让我们死,’’你说。[‘=‘mi’

这首诗歌运用对话描写的手法,叙述了一对恋人很调皮的调情经过:我轻轻地拧了对方一下+对方装做十分疼痛并喊出了声来;可是对方心里却十分幸福,因为那呻吟是裉温柔地发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十分疼痛,而且还有眼光的暗示;我其实也投真正用力拧对方,当听到对方温柔的呻吟时,我知道那是我们的秘密。这样,两人陶醉在彼此的世界,触摸到彼此的心灵。

从这些性爱描写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对恋爱中恋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并不回避.而是巧妙地描写出来,在灵与肉的结合中,表达出自己诚挚的爱情。

(三)“我”的想象或愿望

这一部分爱情诗歌往往描写诗人想象中的男女欢会,描写的内容太致也是同上述两点。主要的诗歌有:《我等候你*、《落叶小唱》,《雪花的快乐》等。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尽情抒发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表达了对恋人真诚的渴慕。

如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描写到: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轾,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莱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吣“卜”㈣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恋人身体的渴望,以及和对方融为一体的爱情理想和爱情渴望。在《我等候你》中诗人描写到:

我等候你。

・98・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l卷第1期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你怎幺还不采?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我守侯着你的步履你的芜语,你的脸,你的柔软的发丝,守侯着你的一切F希望在每一秒钟上枯死一你在哪里?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我要你的火焰似的筻,要你曼活的腰身,

你发上眼角的飞星;……[4](327A)

另外,在非爱情诗中,徐志摩也常常借助带有“性爱”描写色彩的句子进行抒情和描述。主要有如下诗歌:《秋月呀》、《夜》、《马赛》、《两尼姑或强修行》、《春的投生》、《秋夜》等。这一类诗歌往往通过模拟^类的相爱行为来描写一些事物,如《西窗》:

放进一团捣乱的风片

搂住了难免处士差的花窗帘,呵她瘁,腰弯里,脖子上,

羞得她直凡女在半空里,刮破了脸i……Ⅲ“”"

这些诗歌借助于带有性爱色彩的诗句来描写自然界的事物.富有生趣。

“食、色,性也邮mmm。七情六欲,饮食男女,是人性最

基本的内容。正确而适当地展示爱情与相爱,是人性美的一种表现。优美的性爱描写决不能与淫荡污秽的肉欲相提并论。它是一种艺术.一种能创造美的艺术。在这方两D・H・劳伦斯给我们很好的建议。劳伦斯认为:“性与虚假的感情是水火不相融的,与虚假的爱情势不两立。”[∞“”如他认为性爱是爱情和人的和谐生活所必需的,现代文明社会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更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虚伪地掩饰什么。

徐志摩诗中大量地描写性爱,坦白而真诚地直视男女爱情中的性爱,认为理想男女结合就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是全部的、整体的结台。徐志摩看到了男女交往,特别是很现实的恋爱行为,绝对不仅仅是纯精神恋爱,没有任何的性欲动力因素在里边。所以我们不能觉得他的诗歌是淫秽的。他是在认真探索自己的理想爱情,而不是为了刺激读者的感官、取悦读者。这和他理想的爱情婚姻观分不开,他曾经说道: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诗我唯一曼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n]L“味’

在这封写给梁启超的信中,徐志摩表现了何等的追求理景爱情的勇气和决心f他还说道:、

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璺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

万 

方数据不客疑艾的。[8](679‘’

结合徐志摩一生的经历,我们更容易理解他的这句话了r他是爱情至上主义者.从他和张幼仪女士的离婚就可以得到_汪明。他们之间之所以要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徐志摩觉得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只有包办婚姻的责任。难怪著名的学者、深刻理解徐志摩的胡适会这样评道:“他的一生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那

徐志摩不仅认为男女之间的结合必须以爱情为基础,还对爱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徐志摩认为男女之同绝对不能仅仅是肉体的结合,最理想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他谈到夫妻时说道:“夫妻是两个个性自由的化台}这是最密切的伙伴,最富创造性的一宗冒险。,,E10]0941>

有了上述的爱情观.徐志摩认为诗歌要写“真”,特别是反对做“伪”的诗歌,甚至认为这比坏诗更加不如。他强i霹诗歌要抒写诗人的“诚实”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诗歌里并不回避对性爱的描写。他说:

诗无非是由内感发出,使人沉醉,自已也沉醉;能耙泥水般的经验化成酒,乃是诗的功

用。口1A

46。i’

可见他是主张直接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

其次.徐志摩的这一主张也反映了当时文坛或文化界的一种氛围。随着国门被强迫砸开,西方文化输入,现代性爱意识也产生了。甚至有人指出:“现代性爱意识的产生,正是五四前后作为先驱的寻路者的知识分子重大觉醒的显著标

志。’’[1目‘5勘

中国古代诗人一般在诗歌创作中都回避性爱.因为诗歌长期被认为是严肃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批评

家们本着诗歌的功用论出发来定义诗歌的价值。他们认为:功用观出发,一般而言都是批评诗歌中出现性爱描写或暗示这个传统一直沿承到二十世纪初。现代新诗诗坛上的第康白情在《新诗底我见》中说道:“没有情绪不能作诗,有“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mm“m从上述的性的描写。如齐粱时代的官体诗.历来遭到了批评家的诟病。

一个尝试者——胡适在他的诗歌论述中坚持文学要书写“真”,这为诗歌中的性爱描写提供了理论支持。渐渐的,文学表达真实的感情和言之有物成了当时文坛的主流思想。不仅如此,这些思想还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只要看一下当时的其他文学家就可以略见一斑。

而不丰也不能作好。”他还说道;“诗是主情的文章;诗人就是宇宙底情人。”mH”卜”疆’他的这篇文章是当时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在文坛影响深远。他对诗歌内容的要求是抒发真切的感受和真实的情感。而当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郭沫若在给宗白华的《论诗通信》中也指出:“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o[ody,生底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A类底欢乐底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舡”13”剐其他的主张诗歌应该抒写真实的人性的还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

总第88期

罗岚:灵与肉的和谐

・99・

可见当时文坛都基本主张要尽量做到真实地抒写人的感情和真实地表达人性的内容。徐志摩的诗歌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的诗学主张体觋了当时文学主张的主流。

总之,僚志摩有大量的带有性爱描写的诗歌,这些诗歌是他的涛学主张的体现,体现了当时文坛的主流文学思想,而且还体现了他的婚姻爱情观。这些诗歌绝不能被认为是淫秽作品,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2004.

[7]徐志摩.致梁任公的信[A].蒋复璁.粱宴秋.徐志摩

全集(第一辑)[c3.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83徐志摩.爱眉小扎・19记[A].来风仪.徐志摩散文全

编[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l991.

[9]胡适.追悼徐志摩[A].蒋复璁,粱实秋.橡志摩全集

(第一辑)EC].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10]徐志摩.白郎宁夫人的情诗[A].来风仪.徐志摩散

文全编[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11]棘志摩.未来派的诗[A].米风仪.徐志摩散文全编

[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12]伊人.现代著名诗人情诗精编・序CA].现代著名诗

人情诗精编[C].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13]毛诗正义・序CA].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

中华书局,1980.

[143康自情.新诗底我见[A3.趔家璧.新文学大系・建

设理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杜,2003.

口5]郭沫若.论诗通信[A]赵家璧新文学大系・建设

理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杜,2003.

[1]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M]_台北:昭明出版

社,1980.

[2]文术,郁华.徐志摩——万种风情无地着[M].成都t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3]莫达尔.爱与文学[M].郑永秋译.长沙:湖南文艺出

版杜,1987.

[4]梁仁.徐志摩诗全编[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0.

[53孟子・尽心上[A].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

华书局,1980.

[63劳伦斯性与美[M].黑马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HarmonieusnessofSoulandSex

——Remarks

on

theSexualDepictionofXuZhimo’SPoems

LU0Lan

(InstituteofLiterature,ShahghaiAeademyofSocialSeience,Shanghai200025,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omepoemswithsexualdepictioninXuZhimo’swritings,whlchreflecthispoeticsviewandhis

are

idealviewpointaboutlove.Thesepoemsespeciallyregarded

outcomesofthedayandembodimentoftheNewCultureCampaign

atthattime.

not

reflectionofcultureandfreeerotic

or

verse

writteninthevernacular.Theyhavecertainestheticsvalueandshall

be

as

obscene.

Keywords:XuZhimo}sexualdepictiontviewpointaboutlove

(责任编辑:于军民)

万方数据 

灵与肉的和谐--评徐志摩诗歌中的性爱描写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罗岚, LUO Lan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上海,200125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2006,21(1)

参考文献(15条)

1.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 1980

2.文木;郁华 徐志摩--万种风情无地着 19953.莫达尔;郑永秋 爱与文学 19874.梁仁 徐志摩诗全编 19905.孟子 尽心上 19806.劳伦斯;黑马 性与美 20047.徐志摩 致梁任公的信 19808.徐志摩 爱眉小扎·日记 19919.胡适 追悼徐志摩 1980

10.徐志摩 白郎宁夫人的情诗 199111.徐志摩 未来派的诗 1991

12.伊人 现代著名诗人情诗精编·序 199213.毛诗正义·序 198014.康白情 新诗底我见 200315.郭沫若 论诗通信 2003

本文链接:

男女情爱的诗篇六
《爱情诗歌的写作》

爱情诗的定义

爱情诗,抒发男女间爱情的诗,尤指男人对女人的诗,是诗的一种,是爱情表达的一种形式。诗人可以写情诗,一般的人也可以写情诗。情诗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情人之间传达爱意的诗。如果是信件,就会称为情书。

在人类文明史上,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表现这个主题最为精练的文学形式便是爱情诗。古往今来都不乏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爱情诗歌精品,并且拥有大量的读者,这在中国或者外国情况都是如此。

爱情没有模式。有欢乐的爱情也有痛苦的爱情,有清纯的爱情也有压抑的爱情。爱情的多种多样,使得诗人笔下的爱情诗也千姿百态。不管怎样,这些爱情诗都是诗人的观念、诗人的诉求、诗人的愿望、诗人的评价等等的反映。 爱情因时代不同而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爱情的情状和爱情的观念也因之千差万别。正是这种千差万别,给诗人提供了丰富无比的创作源泉,文学宝库也因此增添了许多闪光的爱情诗篇。这里编译的名诗百首,不仅在英美国家的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的爱情诗则是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珍品。读者在欣赏这些爱情诗精妙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原文的语言魅力。

爱情诗的历史

爱情诗是世界文学的滥觞,中国文学由《诗经》开始,官方文学中始有了爱情诗的记载。中国有很多著名的情诗。亦有从情诗中发展出来的小说和戏曲。最早的中国情诗可能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中的《关雎》。比较特别的是目前的中文流行情歌中,有很多也是从古典情诗中演变来的歌词。

爱情诗的分类

本篇主要谈谈爱情诗与异体诗和诗歌的分类。

从时间看看,爱情诗分为古典爱情诗,现代爱情诗,当代爱情诗。

从地域和语言看,有中国爱情诗,欧美爱情诗,希腊和雅典爱情诗,希伯来爱情诗等等等。

从种族看,有汉族爱情诗和少数民族爱情诗。

从社会阶层看,有宫廷爱情诗和民间爱情诗。如日本的宫廷爱情诗。 从宗教与世俗看,有圣体爱情诗,如《雅歌》,和僧侣爱情诗,如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爱情诗。

从体裁看,有自由体爱情诗和格律体爱情诗。

其他还有异体诗词:如打油爱情诗、藏头爱情诗、道情爱情诗、谜语爱情诗、数字诗、回文爱情诗、预言诗、游仙诗、仿拟诗、剥皮诗...等等。

爱情诗的写作

写情诗﹐是不能遇先设定题材的﹐因为一旦加上题材﹐就好像被困笼中的小鸟一样﹐意念只会受到限制。

写情诗像是在泳池里自由地载浮载沉﹔像是柔软体操中自由表演﹔也像是在广大草员里任意奔跑。那是将一个人澎湃的爱意变成句子﹐把对一个人的无尽思念化成文字。对一个人的爱意和思念﹐又岂能被困笼中﹖

看对象而定。如果对方是个优秀的人,就不要有肉麻的字眼,字里行间要时时流露出对他(她)的关心,欣赏对方的所有优点,给对方提好的建议,对方烦恼的时候及时送去问候,对方有好事时,及时表示祝贺。情诗力求做到纸中无一爱,心中全是爱。

如果对方是个不怎么优秀的人,没有什么品位的,你们就可以极尽肉麻之能事,大胆表达。什么语言最直接,最有杀伤力,最疯狂,最让人想入非非,就坚决用什么语言,保管情书一到,立见神效。

听微风绿柳的,绝对错不了。

男女情爱的诗篇七
《爱情诗》

《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通“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外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两棵树本是同根生长,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两颗星相互遥望,却看不到星与星相交的轨迹。

这两句诗出自唐元稹《离思》,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全诗如下: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渗绿丝丛。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偏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解说】曾经见过浩翰海洋的人,再见到别处的水,便觉得是那样的相形见绌,黯然失色,除了巫山绚丽缤纷的彩云,其他的云真不该叫云。挨着次序经过花丛,我已懒得看上一眼,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思念您。诗人以比拟的手法,报发了怀念爱妻的深沉情感。

1.《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2.宋玉《高唐赋》序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上两句引喻言情,极言所爱之女如沧海、巫山之美,风情万种,无与伦比;而其爱恋之情亦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深沉绵邈,幻化多姿,人世间亦无与伦比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取次:走进.

赏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

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写照。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后来又有新欢。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轻薄的,从而也就否定了这首《离思》诗的应有价值。我认为,今天我们评论古典文学的价值,并不能依据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来作为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标准。文学作品往往会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产生巨大的

社会效果。我们评价元稹这首诗,也应从它产生的积极社会效果着眼,给其艺术价值以充分的肯定。而不应联系作者私人生活问题,去贬低它客观存在的审美意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