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意境唐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意境唐诗篇一
《浅析唐诗的意境》

浅析唐诗的意境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之盛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唐诗不仅题材广泛,作品丰富,诗人如林,诸体完备,而且在诗歌艺术方面开拓了无限广阔。不仅如此,唐诗的美妙意境更是令后人赞叹不已。接下来本文就将对唐诗的意境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国的士人所神往。然而什么是意境呢?中国文艺美学界似乎还没有给出一个十分确切的说法,夏昭炎先生在宗白华先生的话中得到启发,将它定义为“创作主体吸纳宇宙人生万象而在内心咀嚼、体验所营造的、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致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以及这一结构所引发出的艺术世界”。我把唐诗的境界大致分为两种,即阳刚与阴柔,或称壮阔和悠远,大概与司空图所谓的“雄浑”与“冲淡”,严羽所谓的“沉着痛快”与“悠游不迫”,王国维所谓的“大”与“小”、“宏壮”与“优美”等等意思相似。 阳刚是境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人追求阳刚之美,追求壮阔宏大的境界,其源已久。唐诗中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广阔的空域,磅礴的气势,汪洋恣肆,渺不可及。

首先,唐诗的阳刚之美体现在它雄壮的气势。盛唐作为一个解放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孕育了诗歌的壮美气概,而李白最为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尤其能够表现出诗歌的雄壮之美。他怀着对故乡风土的无限热爱,大笔一挥而成《蜀道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祖国山川的阳刚之美,又融入富于悲剧美的神话传说,使全诗呈现出交响乐般的雄伟丰富。再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黄河大放异彩,更是将诗人高瞻远瞩、意气昂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显示出来。 其次,唐诗的阳刚之美体现在它广阔的空间。所谓意境,本来就是“意中之境”,“意”中的空间越广阔,无尽之意也就越有驰骋之境。王维《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向来为人们所传诵。平衍的大漠上,一道炊烟直直地升起,长练般的黄河托着一轮圆圆的太阳。横与竖、直与圆,互相对比,互相映衬,简单清晰地显出了沙漠的风格:单

一、苍茫又无尽。诗人以最平实质朴的描述性用语,以一种不假雕饰、浑然天成的浑朴雄壮之美把读者慑服。又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读者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

再次,唐诗的阳刚之美还体现在它高昂的格调上。初唐陈子昂留下的诗作并不多,但仅一首《登幽州台歌》,他就注定不会被遗忘。在陈子昂的“怆然涕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以短促的人生求取不朽功业的进取精神,是一切志士雄才所共有的时不我待的深沉感慨。一股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慷慨不平之气,一股俯视一世、仰天长啸的郁勃雄豪之气,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那寥寥的二十二个字中,囊括了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线这两个最普遍而永恒矛盾,因而能激起读者普遍的共鸣,并具有永恒的魅力。无怪乎林庚在《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中说道,“它是突出在众星之间的一颗超等星”,“它的光芒遥遥地照亮了盛唐的诗坛”。

最后,唐诗的阳刚之美还体现在它悲慨的忧思上。英雄崛起于乱世,文士命遭坎坷于“盛时”。这种情况常使那些抱负孤高或怀才不遇,或壮志未酬,积愤在心,发而为艺术,为意境,以宣泄胸中之郁结,自多慷慨悲壮之音。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以沙似雪、月如霜的边塞苍凉风光为背景,映照出苦寒清冷月光中战士思念家乡的情绪。此时,一声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传入耳鼓,回荡胸中,有如征夫怨妇如泣如诉互道离索之苦,这笛声引爆了征人、诗人的沸涌着的思乡情怀,于是“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悲壮镜头便呈现在诗人和读者的眼前心头。

除了诗歌的阳刚之美,唐诗的意境还有阴柔美。阴柔是意境的又一基本形态,它与阳刚型相对,恰好构成意境的两翼。

第一,唐诗的阴柔美体现在它气轻韵柔,气韵生动、轻柔不在言辞柔婉华美,不在形象纤巧秀丽,气韵之妙,妙在“言外”、“画外”。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表现的是隐者的行为,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其气舒缓柔和,其韵淡美悠长,其所构成之意境则幽清深远,令人颇觉境深味长。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第二,唐诗的阴柔美体现在它境界深远而幽寂。 王维尤其擅长营造深幽的境界,最典型的就是他的五绝《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诗歌的前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静谧,寂寥而又幽清的夜晚的山间,正当读者沉醉在这个宁静的世界中时,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不时地呢喃几声。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唐诗的阴柔美体现在它境界蕴藉而常含愁怨。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的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杜甫的《月夜》就是一首秋夜怀念妻子儿女的诗,诗中表现了杜甫对妻女的真挚深沉的爱。“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儿女还小,不懂得大人的情感,还不知道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而杜甫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子女确实百般思念。在这种对比下,诗人的情怀得不到对应的安慰,也就更显得思念之深苦。而诗人的妻子闺中独看月,满腔的思绪无人倾诉,只好独自承担起思念的愁。“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想象妻子在月下时间太长,头发让雾气打湿了,清冷的月光下洁白的手臂也凉了,画出了妻子月下孤独形象,充满了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总的来说,不论是阳刚雄壮也好,亦或是阴柔幽怨也罢,唐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妙至极而难以言表,吸引着读者徜徉在唐诗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唐诗的世界。

意境唐诗篇二
《非常有意境的古诗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1

《江城子·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江城子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á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贺新郎,琵琶赋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沈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春光已老,佳期如梦。

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水仙已成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曾为情重负情浓,而今才只相思重。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周。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上 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下面是自己写的,词五首。

满江红

——悲帝王

钦天殿中,一令出,

臣荒语塞。

酒笙歌,纸醉金迷,

珠帘虚幕。

千古争雄谁做主?江山社稷谁屈服? 帝王位,贻误才之士,叹惜恨。 玄武门,斩兄遂;

朱棣胜,犹难愧。

愿扁舟,

驶遍碧水山间,

志在庐陵桃源处,

笑谈把酒黄昏后。

待明朝,

重顿山河,

付后生。

意境唐诗篇三
《优美意境古诗词

新凉

年代:【宋】 作者:【徐玑】 体裁:【七绝】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初捻霜纨生怅望,

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晌,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采莲曲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夜喜遇王处士

年代:【唐】 作者:【王绩】 体裁:【五绝】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以下省略一万首!

意境唐诗篇四
《唐诗意境之美》

唐诗中的意境之美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具有诗歌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遗产。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形成古典诗歌的典范,是古典歌诗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唐诗之所以读了让人心旷神怡,心灵陶醉、荡涤魂魄,那是因为艺术形象创造的结果,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是用形象抒发感情的,在诗歌里如果没有诗歌的形象,诗歌就失去了生命价值,诗歌的形象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诗歌的形象创造具有它的独特性,它不仅像散文那样对事物作详尽的描写,也不像小说那样对事物发展过程作具体的叙述,是通过“意境”来构建自己的艺术形象体系的,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有世界贡献的一面”说明了意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的核心。“意境”中的“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产物,是心与物的产物。那么怎样鉴赏唐诗中的意境之美呢? 唐诗的意境之美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型:;“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情景交融是指诗歌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同人物思想感情抒发的结合,是指借客观的景物抒发主观的感情。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核心。 唐诗中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先写景再抒情,触景生情,由景入情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题目里的“董大”,可能是指唐代著名音乐家董廷兰。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写天气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吹,大雪纷飞,象征董大的处境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你的人多得很呢!这两句安慰话看着平常,其实 表现了诗人同董大的深厚情谊。

(二)先写情再描景,以景衬情,以景融情

在贺之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一开始写事、议论,其实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含其中。而到第三四句笔墨荡开,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心头。于是以景衬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了眼前的一派景象中。

(三)情景交替,迂回反复,以景升情

在王绩的《望野》中。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第一、二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现了他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接着的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薄暮中所见的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然而,王绩还没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

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感情更深化了一层。

(四)有景无情,寓情于景,景中藏情

一些成功的山水诗中,表面上乍一看,纯粹写景,实质上无不寄寓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全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二. “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看,正是二者的结合。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诗的第三、四句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表面看来这两旬诗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是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这个“孤帆远影”之上。诗人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小船,渐去渐远,最后终于消失在天水之间,可是诗人仍然久久伫立,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挚的友情意托付给江水之中,可是“友情”这个字眼在诗句中找不到,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把无形的情诗化为有形的景物,真正做到了虚实相生的余味无穷的境界。

再如《乌衣巷》诗人自眼前实景写起:只见昔日冠盖如云的朱雀桥,近日已十分冷落,只有桥边的野花野草长得十分旺盛,再写乌衣巷昔日王谢煊赫的宅邸的废墟上,如今建起了许多平民百姓的住宅,沐浴在一片春日夕阳的斜晖里;只有那不解人间沧桑和诗人心中悲苦的燕子,仍在人们眼前翻飞不停,它不知道如今只能在平民百姓家做窝了。这中间野花野草的茂盛,夕阳的灿烂,燕子的忙碌与无知都成了强烈的反衬和讽刺,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入了历史的深思。首先浮现在读者脑海的应是通过朱雀桥、乌衣巷这些历史旧址引起的对昔日六朝国都金粉楼台和王谢府第的极盛一时的联想;接着通过昔日繁华和今日荒凉的强烈反差,又形成对历史沧桑的一种感悟。而当诗人用这种洞察历史兴衰的眼光描写历史陈迹时,他发现今日的大唐帝国正步六朝历史后尘而去。显然,它是一首警世之作,诗人发思古之幽情,全是为着现在。这首诗的意境结构十分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于六朝荒凉旧址的画面是实景外,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化的洞察和领悟,对现实的联想和对比,对大唐社稷的担忧以及诗人忠贞正直的形象和无边的思绪等等,均表现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意境便是这种虚实相生的产物。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和实境看似两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落到实境的描写上。

三.“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性情昧的艺术空间,所以在意境美的感悟中,诗人通过有限的形象把握世界人生的无限意味之中。古人说诗无达诂。诗的载体是语言文字。由诗人的语言结构所决定,其诗意的表达往往具有更多的容量,在诗的题材、主体、感情、寓意、美与刺等方面形成许多不同意义的系统。此外,从欣赏者角度考虑,读者在欣赏中还会以自身的期待视野来丰富、扩充诗歌的内涵,从而产生诗歌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特点的诗歌,往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层意义。有的诗在深层意义上表现出哲理性。如苏轼的《题西林璧》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的第一层意义很明显是写庐山景物,千变万化的姿态,身处山中,层峦叠嶂,云雾缠绕,难以识的庐山真面目,但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绝不止于此,而是要从欣赏庐山的景色中揭示出一个哲理,即人们观察任何事物都不能为局部现象所迷惑,必须处于超脱的位置,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才能避免片面性,从而认识把握事物的全面真相和本质。诗的朦胧性是多义性的更高境界。如果在一首诗中所蕴藏的意义系统超过三个以上,就在欣赏者的审美心理上构成了意义群,使欣赏者对诗的内涵产生出模糊的、难于捉摸的感觉,从而进入了一种酣畅、舒适、晕美的境界,形成审美心理上的朦胧美。如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小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每联都是朦胧的。起联两句,聆听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绪乱,怅惘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的朦胧的内蕴。颔连两句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魂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 ,蝴蝶之梦为周欤?”这是朦胧的意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怨愤。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形成一个月、珠、泪三者难分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朦胧景象。朦胧的 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啊。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为情人呢,还是某中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抑或是其它? 诗人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以至后人在解说此诗时形成了有写爱情、写瑟、写政治、写自伤、写悼亡等说。该诗也被历代诗家称为“锦瑟之谜”。

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别之愁,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情景,含有欢聚情绪,写离愁是实,写相聚是虚,作者从现实场景跨越时空想到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未来欢乐的情景。所以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重聚时的乐。诗人把现在的孤寂、思念和未来的欢聚表达的含蓄朦胧,深婉隽永,达到了“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效果,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艺术空间,激发了读者的无限的想象力,达到了读者欣赏唐诗的目的。

总的来说,不论唐诗所使用的手法如何,唐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都美妙至极而难以言表,吸引着读者徜徉在唐诗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唐诗的世界。

意境唐诗篇五
《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

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

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诗陈沆清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唐 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 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解连环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pàn)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仓央嘉措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剪梅 (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秋风词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意境唐诗篇六
《唐诗意境何处觅》

唐诗意境何处觅

班子渊

往年中秋,那怕是站在阳台上隔着玻璃窗,也要望一眼碧空中那轮满月的。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无奈之举,毫无诗意可言,聊胜于无吧,潜意识里大概觉得这才算过了中秋节。

今年中秋夜,我被电视节目所吸引,全忘记了。节目结束时竟关了电视便上床睡去。是老了麻木了缺乏激情了?还是忙忙碌碌身心疲惫了?第二天夜晚,天空倒也如碧(前两天才下的雨),我决定郑重其事地赏一回月。然而,围着小区里外转了40多分钟,竟未找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城市的灯光无处不在,在道路边,在楼窗里,它弥漫在空中,萦绕着你,笼罩着你,挥之不去。这不禁让人想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诗明白如话,可唐诗宋词的感觉呢?明月依然如镜,街灯却兀自争辉,人影散乱不堪,哪里去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趣呢?在高楼林立之中,也很难想像嫦娥奔月的情景。儿时在老家过中秋节的感觉又在哪里呢:月光如水,空中似霰,村庄如洗,树影婆娑,晃如梦中?

中秋赏月的古老传统,如今只保留在唯美的古典诗词中和优美的神话传说中了,人类与陪伴了自己千百万年的碧空中的那轮明月已渐行渐远。人们已经不能赏月(因灯光、高楼和污染),无暇赏月,不屑赏月了,甚至不理会月亮的存在了。

岂止无处赏月?哪里去踏雪寻梅?哪里去觅春踏青?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到处是人的活动,一切是人化自然,难觅一片净土。大片大片的农田里,连只野兔和乌鸦都看不到。冰川正在消逝,海洋正在上涨。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新农村的建设,“老家”也将成为永远的记忆。那种近乡情怯的感觉将不复存在,那种望见家中那株斑驳的老枣树时鼻子一酸的感觉将不复存在。

与环境的日趋人化和恶化相对应,是人们精神的麻木和僵化,完全丧失了唐诗宋词时代的灵动和鲜活。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今天应改写为:人,实际地竞争在都市里!人被物质异化,心灵被欲望禁锢,失去了欣赏的兴致和能力,已不能感受神奇的大自然,不能感受古典诗词的浑雄与柔美。一切正如郑智化在《水手》中所唱:“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那一片被文明糟蹋过的海洋和天地„„”

我们正处在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时代不同了,真的不一样,从自然到心灵。

唐宋诗词的意境真的要成为绝响?

2010-9-24

意境唐诗篇七
《古诗意境》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惋惜单恋的诗句

下一篇: 描写相似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