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篇一
《弘扬民族精神诗歌》

《弘扬民族精神诗歌》

. 三年级一班:李湘

时间如同信风拂过耳际,

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

悠悠的岁月如流水远逝。

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撒热血的英雄们?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

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

江山千秋永在,

英烈风范长存。

从太平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

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

从罗霄山脉战死疆场的大将,

到抗日战争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

他们有的没有留下姓名,

还有的没有墓场和石碑。

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

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

与日月同辉!

同学们,

你是否还记得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欧阳海„„ 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那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

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

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

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上不屈的中华魂!

同学们,

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国旗下,

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

我们该有多少感想。

“朝霞艳,国旗升,凝眸立,添豪情”,

同学们,

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

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浩浩中华魂,魂兮归来!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篇二
《第九章 民间长诗》

第九章 民间长诗

第一节 民间长诗的界定

民间长诗,是民间诗歌中与民间歌谣相对的长篇韵文作品。关于民间长诗的界说,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较早的民间文学教材中,像1980年出版的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认为“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都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诗。”“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对民间长诗的这种认识影响很大,之后陆续编写出版的民间文学教材,像谭达先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乌丙安的《民间文学概要》,朱宜初等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李景汉等的《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陶立璠的《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刘守华的《民间文学概论十讲》,李惠芳的《中国民间文学》,刘守华、陈建宪等的《民间文学教程》等,都分史诗和民间长诗(指规模不如史诗宏大的叙事诗)两章进行叙述。但是,这样的分类既存在逻辑上的不妥,也不符合民间长诗的事实。1985年,公木在《论民间长诗与民族史诗》一文中指出:“我国的民间长诗,包括叙述天地万物以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史诗,歌唱民族与人民先烈的光辉业绩和斗争精神的英雄史诗,以及数量最多的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叙事和抒情长诗等等„„”【公木.论民间长诗与民族史诗[J].民间文学论坛,1985(6):25.】抒情长诗作为民间长诗的一个类别被提出,这是对民间长诗认识的深化。将抒情长诗列入民间文学教材的有刘守华、巫瑞书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周作秋主编的《民族民间文学原理》、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段宝林主编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等。需要指出的是,周作秋主编的《民族民间文学原理》一书首次将说理长诗作为民间长诗的一个类别提出。之后,广西师范大学1995届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以壮、侗、苗、瑶四个民族的相关作品为例,对说理长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钟畅姿.论壮、侗、苗、瑶说理长诗的生成机制及功能[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995.】段宝林主编的《中国民间文艺学》中没有将史诗与民间长诗分开论述,而是认为:“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和民间叙事长诗两大类。民间抒情长诗是民间歌曲的延长与发展。民间叙事长诗则以民歌的形式叙述神话、传说和生活故事,在篇幅上更加宏大。其发展的历史顺序是:神话史诗-英雄史诗-故事诗(主要是爱情婚姻故事诗)。”这种将民间长诗作为一个整体的看法是有益于对民间长诗的认识的,但是其仍然采用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的二分法则是不符合民间长诗的实际情况的。

正如埃德蒙·利奇在《文化与交流》一书中指出的:“所有界限都是对自然连续体的人为切断;这类界限里所潜存的含混现象就是导致忧虑的根源„„”“原则上,界限没有纬度。”【[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M].卢德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38.】其实,并非所有长诗都性质单一,只能是叙事、抒情、说理这几类中的一种。有的民间长诗在叙事中说理,像壮族的《唱东灵》、《姆梭与勒梭》,有的在抒情中叙事,像壮族的《嘹歌·唱离乱》。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在论述民间长诗时就曾指出:“民间长诗中,还有难以归入前述各类的作品„„”。鉴于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民间长诗,指的是与篇幅短小的民间歌谣

相对而言的所有民间长篇诗歌。就目前民间长诗发掘和研究的现状来说,主要包括叙事长诗、抒情长诗、说理长诗等几种类型。

第二节 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诗,是劳动人民(包括他们中的专业艺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事,所以也有人称它们为故事诗或故事歌。

根据民间叙事长诗的规模和内容,往往把规模宏大的记述各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的古老作品,称为史诗。而将在阶级社会产生的数量众多的规模不如史诗宏大、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婚恋生活占多数)的民间长诗称为故事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史诗

1、史诗的一般特点

(1)史诗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

史诗和原始神话一样,是一个历史的文学范畴。它虽然与民族历史密切结合,但并不是凡歌咏历史内容的都是史诗。作为一种特定的形式,它只能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在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一般的民众可以说都是诗人,那时文学本身还不具备后来那种美学意义,而只是人民集体思维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而已。马克思在谈到史诗存在的历史条件时指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之后的时期,指的就是艺术创作领域中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而单独从事创作的那个时代,也就是野蛮阶段行将过去之时。这时,人类思维不再是采取完全的、集体的思维形式了。如果有人想按照传统的史诗样式,去创造新的“史诗”,那么他创造的艺术产品就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的史诗了。可见,史诗乃是人类发展早期阶段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谁“要是认为古代史诗在我们现代是可能产生的,那荒谬的程度就跟认为我们现代人类能由成年再变为儿童一样”。【别列金娜选辑:《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第195页。】当然,史诗的流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世代传唱,往往溶进了许多后世的东西,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形,但是它的产生只能在人类的早期阶段。所以它和后来的一般叙事诗是有区别的。近代产生的一些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长诗,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的《张秀眉之歌》等,虽然也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但却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史诗。

(2)史诗与神话有密切的联系。

史诗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它和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早期丰富优美的神话,为史诗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素材,使史诗的艺术表现带上

了浓厚的神话色彩,甚至有些史诗,简直就可以看作是韵文形式的神话和传说。同时,史诗往往丰富了神话传说的内容。二者的辨证关系是,史诗在神话世界观的基础上产生,但它的发展又是对神话思想的一种否定——神的地位逐渐被人取代,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3)史诗是一个民族特殊的知识总汇。

史诗所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理想和愿望。它既保留着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与临近部落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汇聚着该民族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往往成为各民族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史诗反映了民族早期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根脉。

(4)史诗叙述具有庄严性。

史诗作为民族经典,其风格形式是庄严的。史诗大多在民族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及祭典时演唱,史诗的演唱也具有庄严性。当然,在后世的传唱中,这种庄严性逐渐减弱。

2、史诗的分类

根据所反映的内容,史诗可分为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1)创世史诗

创世史诗,也有人称作是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是一个民族最早集体创作的长篇作品。它描绘了这个民族最初的社会生活图景,以及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充满想象力,显示着这个民族在艺术创作上的智慧和才能。

(2)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氏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王,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著名的有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二、民间故事诗

民间故事诗是规模不如史诗宏大的民间叙事长诗。民间故事诗不同于史诗,两者虽然都有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采用韵文体等共同之处,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特点:史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国家形成的初期,是在神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口头创作;民间故事诗则多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没有史诗庄严的格调、宏大的规模,以及总汇民族知识的功能。

1、民间故事诗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为民间故事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创作素材。

民间故事诗产生于私有制社会。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这种社会生活是原来的短小歌谣所无法表现的,需要一种篇幅长、容量大、能够反映曲折复杂事件和感情的艺术形式。民间故事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2)各民族喜爱唱歌的传统是民间故事诗产生和发展的温床。

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唯一的文学方式。而歌唱在口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像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生活中无处不歌,形成了“以歌代言”的歌唱传统。“饭养身,歌养心。”这是壮族地区民众的生活观。这种歌唱传统为民间故事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气候”,成为其产生和发展的温床。

(3)民间歌手在民间故事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间故事诗是长篇韵文作品,对创作者和演唱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民众歌唱传统中培育出来的民间歌手,在民间故事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歌手深受本民族口头传统的熏陶,加上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出色的歌唱才能,在民间故事诗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们还会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故事诗的创作,从而丰富民间故事诗这一宝库。因此,我们说民间歌手在民间故事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民间故事诗的思想内容

和民间文学的其它形式一样,民间故事诗对社会生活也做了广泛的反映。根据民间故事诗的内容,可以分为爱情婚姻故事诗、生产生活故事诗、反封反帝故事诗等。其中,爱情婚姻故事诗是故事诗中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类。

3、民间故事诗的艺术特点

(1)单线递进的结构方式。虽然也有情节复杂的作品,但是大多数故事诗的情节都是单向顺序向前发展,较少使用插叙和倒叙。

(2)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方式。重叠复沓、一唱三叹,这是民间故事诗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性格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艺术手段。

(3)刚健清新、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民间故事诗的语言源出民众的生活,朴实而不失之简陋,明朗而不陷于单调,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三节 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抒情长诗是民众集体创作(包括他们中的艺人)、以直接抒发感情为主,在民众中传唱的口头长篇韵文作品。它在表现方式上与民间叙事长诗不同。民间抒情长诗以抒情为主,有的虽有叙事,也只是作为感情抒发的依托,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凭靠强烈的感情宣泄和生动的画面描绘来叩击人心。

民间抒情长诗,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有关生产劳动方面的

生产劳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劳动人民最普遍、最重要的生活内容。民间抒情长诗在记述生产过程和传授生产知识与经验,表现对劳动的热情和对丰收的想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壮族的《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月歌》,傈僳族的《生产调》等。

二、有关风俗礼仪方面的

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的风俗礼仪,并且民众还以歌唱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风俗礼

仪。其中,最为出色的要数哭嫁歌了。哭嫁歌中又数土家族的最为出名。采录得最完整的土家族《哭嫁歌》共有二十多章,一般要哭7-10天。

三、有关悲叹苦难生活方面的

在漫长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阶级压迫和剥削,有多少人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封建礼教更是拆散了多少有情人。人民悲叹这种苦难生活,用歌唱出他们心中的悲苦情怀。感情的自然宣泄造就了抒情长诗的的产生。壮族这方面的抒情长诗具有代表性。

第四节 民间说理长诗

民间说理长诗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民间长诗。对这种民间长诗,有的研究者将其中的一些作品归入民间叙事长诗,而将另一些作品归入说唱文学之中。我认为这种归类是不恰当的。民间说理长诗有着不同于叙事和抒情的显著特征,那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我赞同将之作为民间长诗的一类,称为民间说理长诗。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民间说理长诗主要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中,主要的作品有壮族的《欢传扬》,苗族的“议榔词”和“理词”,瑶族的“石牌话”,侗族的“约法款词”等。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扬民族传统美德,阐明为人处世之理

在少数民族中,关于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短篇歌谣很多,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汇聚,形成了说理长诗这一长诗类型。壮族的《欢传扬》就是一部全面反映壮族伦理道德的说理长诗,涉及到了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做人规范等方面。

二、告示族规(乡规),要求共同遵守一致行动

民族在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形成一些民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也即乡规民约之类的集体规则,以维持成员间的有序和安定团结。苗族的“议榔词”和“理词”,瑶族的“石牌话”,侗族的“约法款词”等,都是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把条文内容书写、刻写在木牌或石牌上,成为民族相关要求规范的一种象征。

三、调解民间纠纷时讲理和辩说的言论

这类作品多是即兴之作,篇幅大,内容纷繁,而且与调解纠纷、处理案件的整个过程和程序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运用说理长诗教育民众、排解纠纷时,会根据需要,选择演唱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篇三
《7第七章 民间长诗》

第七章 民间长诗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民间长诗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主要分类和各民族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的代表作,增进学生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长诗的认知兴趣,了解各民族艺术化表现广阔的社会生产生活、劳动人民朴实的思想情感的特点。

教学要求:要求能从掌握与长诗有关的核心概念术语,如民间叙事长诗、民间抒情长诗等。理解叙事长诗诗和抒情长诗的定义与区别。掌握部分民族的民间长诗的代表作。 学 时:3学时

文献调查:选读一部叙事长诗或抒情长诗代表作。

田野调查:采录民间吟唱的长诗。

民间长诗其实是研究者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创造的,它主要与篇幅有关,而且随着时代环境等发生变化。大体上,在现代学界的视野里,其篇幅大约介于数百行至数千行之间。根据民间长诗在内容和体制结构上的一些特点,学界一般把长诗分为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为简便起见,我们在这一章直接从这两大类别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一节 民间叙事长诗

一 叙事长诗概述

简述:中国是一个富有民间叙事长诗的国家。„„

(一)民间叙事长诗的含义、特点和分类

1、含义: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韵文歌谣,又称长篇故事诗或故事歌。

2、民间叙事长诗的特征(参考田本P176-182)

(1) 吟唱历史事件,描写爱情悲剧

歌颂民众反抗斗争,反对封建礼教对纯真爱情的束缚与戕害,是中国民间叙事长诗的两个根本主题。如表现反抗头斗争的《噶达梅林》(蒙古族),《钟九闹漕》(汉族);表现爱情悲剧的《娥并与桑洛》(傣族),《崇阳双合莲》(汉族),《阿诗玛》(彝族撒尼人),《尕豆妹与马五哥》(回族),《黄黛琛》(裕固族),《仰阿莎》(苗族)等。

(2) 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如《我的幺表妹》,《娥并与桑洛》,《召树屯》,《萨里哈与萨曼》,《松帕敏与嘎西娜》,《艾里甫与赛乃姆》等。

(3) 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如《娥并与桑洛》,《我的幺表妹》等。

(4)结构与演唱有程式化特点。(田本教材182页以陆阿妹唱《五姑娘》的体会为例)

3、分类:

按反映的生活内容来分,可把民间叙事长诗分为两类:

其一:爱情婚姻叙事诗。一般是通过爱情婚姻的纠葛矛盾,通过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表现封建社会渗透于家庭爱情领域内的斗争,揭示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并塑造出典型人物。著名的如《焦仲卿妻》、彝族《阿诗玛》、傣族《娥并与桑洛》、《召树屯》、汉族《崇阳双合莲》等。

其二:直接反映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叙事长诗,例如《木兰辞》、汉族的《钟九闹漕》、蒙古族《嘎达梅林》、苗族《张秀眉之歌》、壮族《唱离乱》等。

(二)、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概略[黑体字的作品重点记忆]

1、汉族

解放初期:湖北的两部民间叙事长诗《崇阳双合莲》、《钟九闹漕》。

《崇阳双合莲》基本情节:聪明美丽的姑娘郑秀英,经包办婚姻强制聘给夏家,秀英逃回娘家。胡三保(胡道生)很有才学,妻亡后心灰意冷,不求功名。一日巧遇秀英,二人相爱。秀英用一尺绫子写上二人生辰八字,中间画一莲花,剪作两半,各拿一半做定情的凭证。郑姓家族长认为此事“败门辱户”,将秀英卖与富户刘宇卿。秀英拒绝成亲,宁死不屈。胡三保请朋友代己相亲“巧娶”。刘家持刀枪将秀英劫回,秀英在刘家自尽。胡三保被刘家诬告与秀英私通下狱,后遇大赦回家,悲愤身亡。

鄂西北一带的“四游八传”(四游: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分别唱王母,观音,唐僧,真武修行取经的故事;八传:黑暗传,封神传,双凤奇缘传,火龙传,说唐传,飞龙传,精忠传,英烈传)

《黑暗传》。它从明、清流传至今数百年,是由神农架林区群艺馆馆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胡崇峻根据神农架地区打“丧鼓”时所唱的神话传说搜集整理的。《黑暗传》长达3000余行,极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天地混沌黑暗到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融会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历史神话,英雄人物事件,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并且比我国现存史籍记载的有关内容更丰富、更奇特,显得特别珍贵。《黑暗传》作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考古、哲学、文艺、宗教、民俗和巴楚地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刘守华先生也把它当作“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活态史诗”来对待。(刘守华:汉族史诗《黑暗传》发现始末,《中华读书报》2002-4-3)

长篇叙事吴歌:《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包括《白杨村山歌》《沈七歌》《五姑娘》《孟姜女》《小青青》《赵圣关》《红郎娶小姨》《张大姐出嫁》《薛六郎》《金不换》《陈瓦爿翻身》等。

2、哈萨克族

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按内容可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历史长诗等几类。

英雄长诗:形成时间最早的是10至11世纪的《阿勒帕米斯》,11至12世纪的《阔布兰德》,14至15世纪的《英雄塔尔根》。这些长诗赞颂了为保卫部族安全而与敌人英勇奋战的英雄。17至18世纪,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导致一批新的英雄长诗的涌现,如《夏班巴依》、《哈邦拜》、《加尼别克》、《布甘拜》、《阿尔卡勒克》等。它们在哈萨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爱情长诗:《阔孜库勒帕什与巴彦苏鲁》是哈萨克的爱情长诗中最古老的一部,这部三万行的长诗最初形成于9至10世纪,后经众多阿肯(歌手)的锤炼成为一部艺术珍品。其他脍炙人口的爱情长诗还有《萨里哈与萨曼》、《吉别克姑娘》、《艾曼与巧勒潘》等。

历史长诗以叙述部落历史、谱系为主要内容,如《阿布莱□》等。

被称为“四个四十”或“四大巨著”的系列叙事长诗引人注目。四个四十,指《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巴哈提亚尔的四十枝条》《鹦鹉故事四十章》《四十个大臣》,其中每一个四十都是由各自的一条中心线索串联起来的四十部叙事长诗,故也被称为“四部丛集”或“四大奇文”。

3、蒙古族

蒙古族民间叙事长诗中比较著名的篇章有:

歌颂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劳动者的《都仍札那》《诺丽戈尔玛》《丁克尔札布》等; 讽刺揭露宗教上层人士丑行的《东克尔大喇嘛》《宝音何什格大喇嘛》等;

讴歌坚贞爱情,赞美民族英雄的如《嘎达梅林》《英格与勒城》《格瓦桑布》《陶克陶胡》等等。

《嘎达梅林》歌唱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向封建王爷和军阀斗争的事迹。

4、维吾尔族

爱情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的应用)

长诗的基本情节:国王阿巴斯之女赛乃姆,与丞相艾山之子艾里甫经他们的父亲指腹为婚。两人自幼青梅竹马,长大后又同窗攻读,在耳鬓厮磨中产生了爱情。后国王撕约悔婚,艾里甫不顾艰难险阻潜入宫中当园丁。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携赛乃姆私奔出走。

5、回族

爱情叙事长诗:《麻五哥与尕豆妹》

长诗基本情节:河州莫泥沟青年麻五与尕豆妹相爱﹐他们私订终身。但恶霸马七五看上了尕豆妹﹐借口给10岁的儿子尕西木娶亲﹐将尕豆妹强娶过去。尕豆妹与马五哥在泉边相遇﹐双方相约﹐深夜在尕豆妹家相见﹐正当他们热恋之时﹐惊醒了尕西木。怕事情败露﹐二人逼杀尕西木。马七五买通官府﹐将马五和尕豆妹双双斩首。

6、傣族

关于阿銮的长诗,据说多达五百五十部。阿銮型(泛指一种类型的人物,这种人物不论出身如何,一生要受各种生活折磨,历经艰难险阻,在危急时刻总会有天神帮助他,使他战胜敌人,获得美好结局。)在阿銮类型的长诗中,有很多享有盛誉,例如《召树屯》《兰嘎西贺》《千瓣莲花》等等。这些长诗有的长达四五千行以至于数万行,短的也在千行以上。

《召树屯》基本情节:板加王子召树屯(意为勇敢的王子)出猎时在金湖与孔雀神女婻婼娜相爱﹐并结为夫妇。婚後不久便发生战争。召树屯出征後﹐摩古拉诬婻婼娜为不祥之物﹐欲杀之以祭鬼。婻婼娜要求临终一舞﹐於是得以飞返孔雀国董板。召树屯胜利归来不见爱妻﹐愤而追寻婻婼娜﹐歷尽千辛万苦始达孔雀国﹐经过国王叭团的考验﹐夫妻终於团圆。

爱情悲剧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线秀》《葫芦信》。

《娥并与桑洛》基本情节:沙铁(富人)家的儿子桑洛,为反对母亲的包办婚姻,借经商离开家庭,在外地结识了娥并,两人真心相爱,过着美满的生活。桑洛回家,要求母亲答应娶娥并为妻。但母亲拒绝桑洛的请求。当怀孕的娥并来找桑洛时,桑洛的母亲百般虐待娥并,将她赶出门外。娥并在归家途中,生下孩子后含恨死去。桑洛闻讯赶来,见娥并已死,遂举刀自刎。两人化作两颗星星。

7、苗族:《张秀眉之歌》(贵州台江,张秀眉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领袖。 )

8、彝族

云南路南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没有离开生育她的故乡,她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倔强地挺立在石林深处,正象当地民间歌手所咏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

二、经典叙事长诗《阿诗玛》、《五姑娘》(田本教材介绍的是吴歌《五姑娘》)

(一)、《阿诗玛》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长篇叙事诗。是在云南圭山地区彝族分支撒尼人当中广泛流传的、撒尼人民用血和汗培育起来的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1、版本

初整本:1953年,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综合整理并出版。

重整本:1960年由作协昆明分会修订,李广田作序的本子。

再整本:1979年,继续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整理,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年版的《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一集,后发行单行本。

内资本:云南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李缵绪编的《阿诗玛原始资料》。

2、作品鉴赏

1.故事情节:长诗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撒尼青年的可爱形象。主人公阿诗玛是一个聪明美丽而又能干的姑娘。她被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抢走,虽经百般诱惑和恐吓,但始终不屈。她的哥哥阿黑勇敢、机智。为解救阿诗玛和热布巴拉父子斗智、比武,获得胜利,终于救出了妹妹。热布巴拉不甘心失败,当阿黑带着阿诗玛渡河之际,放下洪水,把阿诗玛冲走。相传阿诗玛并没有死。她被一个仙人“应山姑娘”搭救,从此便永远住在山上。阿诗玛和阿黑的行动表现了撒尼人民反抗阶级压迫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2.人物形象:阿诗玛和阿黑两个英雄形象是撒尼劳动青年的化身,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阿诗玛是撒尼族一个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娘,是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她用她的美丽、善良、能干吸引了许多的青年,小伙子们“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阿诗玛的性格是庄严美丽的,绝对没有一点奴颜媚骨,她热爱的是穷人,始终不肯屈服于以财主热布巴拉为代青的恶势力。阿黑也是一个刻画得相当成功的英雄人物,他勇敢、机智,堪称文武双全。

3.艺术价值

3、巨大影响

《阿诗玛》引发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热。国外已出版英、法、俄、日等语种的译本。

(二)长篇吴歌《五姑娘》(通过教材进行学习)

全诗2600多行,除“歌头”、“歌尾”外,分为八章。讲述了五姑娘与长工徐阿天的爱

情悲剧。

基本情节:五姑娘是地主家的闺女,父母早亡,受到哥嫂虐待。五姑娘和长工徐阿天相爱,哥嫂赶走徐阿天,逼迫五姑娘自尽。正在这时,被嫂子卖掉的四姑娘从远方逃回,救下五姑娘,并让她和徐阿天逃奔他乡。为了骗过哥嫂,四姑娘自焚而死。三年后在荒岛上建立了家庭的徐阿天回乡看望四姑娘时,被嫂子勾结官府、逮捕入牢。五姑娘闻讯赶来,徐阿天已被害死。控告无门的五姑娘,悲伤怨愤,投入运河自尽。

第二节 民间抒情长诗

一、 抒情长诗概述

(一)民间抒情长诗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1、含义

民间诗歌有短歌,也有长诗,抒情长诗是民间长诗中的一种。民间抒情长诗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有所感触时所唱的一种用于抒发感情的较长篇幅的歌谣。

注意比较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的区别。

2、民间抒情长诗的特征(田本P184)

(1)内容上以抒情为主要目的,叙事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2)事件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所以不连贯,是片断式的,轮廓式的。

(3)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情。

(4)结构上有程式化特点,有助于演唱者记忆歌词。

注意,在结构形式上,民间抒情长诗常常出现“歌中套歌”现象,大型的民间抒情长诗既有相当多篇幅的可以联结起来的抒情歌章,也有包含一篇或好多篇叙事长歌,这种以抒情框架中套入叙事元素的体制是民间抒情长诗体制上的独特处。例如《挖土锣鼓歌》第一二四部分“引歌”“请神”“送神”多为承袭传统的歌词,第三部分“扬歌”则可以由歌师自由发挥,歌师们往往会唱出很多古歌与叙事歌。广西壮族《嘹歌》与此情形类似,七部分诗中的《唱离乱》本身就是一部著名的民间叙事长诗。民间抒情长诗的这种体制大大增强了民间抒情长诗的容量与表现力。

(5)在艺术表现上,民间抒情长诗主要以持续浓烈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联缀来吸引人,反映生活较直接,抒发情志真切鲜明,情感倾向明显。

3、民间抒情长诗的分类

(1) 配合和赞颂生产劳动的长诗。

如傈僳族的这类劳动抒情歌就有《生产调》、《种瓜调》、《种麦调》、《种菜调》、《盖房调》等等。尤其是《生产调》,长诗表现了傈僳族艰苦的劳动过程,找地,开荒,割草,刀耕火种,播种,收获,男女反复对唱,全诗共47节。

(2)用于礼俗活动的长诗。

包括特定民族或地区的婚丧喜庆,节令仪式中演唱的各种类型的民间长歌。反映这一内容的民间抒情长诗相当丰富,又可细分:

婚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吴歌《哭出嫁》,彝族〈妈妈的女儿〉

丧歌:上海南汇地区《哭丧歌》,四川南边界彝族《指路经》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篇四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诗歌经典颂读比赛案例》

彭家小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诗歌经典颂读比赛”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决定举办彭家小学生诗歌诵读比赛,通过此次诗歌诵读比赛,加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

二、活动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诗歌经典诵读比赛

二、活动时间:2010年9月29日

三、活动准备:

以班为单位参赛,各班可根据需要自行安排。

四、比赛要求:

1、诵读内容: 各班自选内容健康活泼、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诗歌、散文等。

2、选择诗歌的难易程度适中。

3、诗歌诵读形式多样化,可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

五、评分标准:

1.诗歌内容: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主题鲜明突出。。(2分)

2.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有诗韵。(2分)

3.组织纪律:上下场快、静、齐,队伍整齐。(2分)

4.表演形式:鼓励在诵读与表演上大胆创新,结合多种形式,展现班级特点,音乐与诗文配合恰到好处。(2分)

5.仪态风度:服装得体统一,精神面貌良好,诵读时大方镇定,台风好。(2分)

六、奖励办法:

以年级为单位,诗歌评分以10分制进行计算。算出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

七、组织保障:

1、现场总指挥:孙 峰

2、进退场秩序及现场秩序负责人:毕研忠 吕丕君 吕丕春 张 军 周银波 张元法 各班班主任

3、摄像、音响设备负责人:段宗尧

4、比赛主持、抽签安排负责人:刘 静

5、安全保障:孙 有

6、会场布置:吕丕君

7、奖状打印、分数统计:张 琦、胡志伟

七、评委人员:

党支部、校委会成员。

八、比赛流程:

分年级入场-----全体起立----奏国歌----全体坐下-------校长致辞------比赛-----颁奖------比赛结束

九、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彭家小学

2010年9月15日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篇五
《新时期诗歌》

第三章 新时期诗歌

第一节新时期诗歌概述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首先其余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大致有两个阶段:

(一)1976——1979 恢复原有艺术传统

(二)1980——1989 多元化稳定发展

新时期诗歌创作活跃的几个因素:70年代末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诗歌已经不能承载人们表达心声的载体,“诗歌危机”的信号响起,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在没有找到北岛《回答》这种表达时,人们首先借助古诗体,接着诗歌首先恢复现实主义传统,承载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抒写人们对四人帮的鞭挞之情,“文学的战斗性、人民性、真实性的传统在诗歌中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一) 首先承载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

(二) 先锋意识。新的诗歌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的探索不断推进并形成热潮。

(三) 理论建设。外国诗论和诗歌创作的大量译介;理论探讨与争鸣活跃。

(四) 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衷

一、 艺术传统恢复阶段

(一)“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 一次短暂勃发的现代古诗文运动

1、背景

2、文体及创作

(二)天安门诗歌运动后诗歌的发展

七十年代末,迅速恢复诗歌传统。

内容:揭批四人帮,缅怀、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代表作:

贺敬之《中国的十月》

艾青《在浪尖上》

李瑛《一月的哀思》等

特点:或直抒高唱、或锋利辛辣、或幽默讽刺

(三)诗歌战斗传统的全面复兴阶段

1979年1月《诗刊》“诗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归来诗人们在“真实是诗歌的生命”的旗帜下,重新集结。

1、 归来者的诗

归来诗人包括:

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昌耀、公刘等

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牛汉、绿原、曾卓等

与政治有关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批“归来者”作家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复活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他们大多数人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主流一样,心系国家民族的未来,自觉地充当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他们敢于以执政者的诤友身份为民请命,揭发社会弊病,并将这种战斗精神与“五四”知识分子传统联系起来。他们自觉认定:我国文学有一条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五四”传统和鲁迅的道路,那就是同劳苦大众血肉相连,倾听群众的呼声,走在时代的前列和敏锐地感受生活的需要,探索真理,以极大的革命热忱投身于火热的战斗。这就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开创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传统。高晓声在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时曾形象地说:“跌倒了站起来,打散了聚拢来,受伤的不顾疼痛,死了灵魂不散,生生死死,都要为人民做点事,这就是作家们的信念。”从这些宣言式的语言和精神来看,这一批“归来者”作家是以50年代背景下的革命激情与“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相结合,构成自身的特定的现实关怀。他们紧张地注视着国家政策上的抉择与变化,毫无保留地坚信并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反对上上下下的这一政策的反对者,并且对那些反对者以及社会上腐败不正的风气展开紧张的批判斗争。

应该说,“归来者”作家复出的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客观环境极其有利于现代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高扬。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解放路线,结束了自“文革”以来的中共党内极左政治路线及其意识形态的统治,确定了“思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探索路线,中国的政治文化也相应地形成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期;同时,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地高涨。这种热情急切地为民请命的声音,在国家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同情和默认以及民众政治热情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不但是“归来者”的声音,整整一代清醒认识历史的中年知识分子都参与了这一反思的行列。他们重返诗坛后,自觉继承“五四”精神,保持了原有的创作个性,反思、批判当代社会历史悲剧,揭示了个人及民族精神上的巨大创伤。

艾青:1978年重现诗坛。

长诗《在浪尖上》正面歌颂了“四?五运动”的英雄;哲理性长诗《光的赞歌》以宏大气魄写出了对任何形态的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的诅咒,以及对文明和“为真理而斗争”的自由精神的歌颂。

哲理诗《古罗马大斗技场》借西洋之古喻中国之今,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愚弄和虐杀,奴隶自相残杀的悲剧。《鱼化石》以隐喻的方式写出知识分子的心

灵悲剧。

特点:恢复了直面现实、抒发真情的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代表作品:

艾青《光的赞歌》

公刘《沉思》等

第二节 对传统的超越性变革阶段

(一)朦胧诗潮

朦胧诗被称作“新诗潮”或“第一次浪潮”。1985年前后,诗群蜂起,诗歌的“艺术一律”被打破,不同的美学追求的作者打出各自的旗号。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朦胧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酝酿时期:大致从1970年至1979年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朦胧诗创作上的高峰,就形成于这个时期。

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诗歌派别。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并没有结社,只有在《今天》刊物上作过一次集会。1978年10月北岛和诗友芒克开始商量筹办一份能发表这种风格诗作的文学刊物。12月23日,取名《今天》的创刊号印发出来,围绕《今天》,这批年轻诗人以文交友,凝聚成一个完整的流派,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1978年《今天》杂志创刊,给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朦胧诗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二、社会承认期:从1979年3月开始

朦胧诗在各处发表,形成一股崛起势头。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体得到了社会的全面承认。

第三、理论建设和争鸣期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另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

1980年5月7日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从文学史角度肯定“朦胧”诗人的探索;

1981年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概括并肯定了“朦胧”诗人的三个美学原则

1983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概括新诗潮的性质是:“现代颂向”和“现代主义文学”。

支持者: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 批评者: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

诗歌的革新者: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的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期或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争鸣的结果:对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 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2、 朦胧诗的美学追求

内容与艺术观

(1)在形式上显示了与传统的脱节,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范式,显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仍有着东方化特征,即对意识形态压抑的反叛和抗争,同时还保持了传统忧患和勇于承担的国家民族意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

(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对世界已失去了信赖感,仍自觉肩负使命;对世界充满怀疑的同时,却对自已充满了自信。北岛、舒婷这一代人更多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论语和“历史主体意识”。因此中国的现代主义同人道主义的时代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人道主义的盟友。

手法的运用

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孤独的个体反叛社会秩序成规显著不同的是,“朦胧诗”依然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诣与救世情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在起作用。尽管诗人们运用了相当时髦的蒙太奇、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却是以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运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如“墓志铭”“纪念碑”,这些意象令人震惊,强大的审美张力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表达了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经验。

“墓志铭”、“北岛”,“黑夜”、“云”(顾城)这些著名意象的背后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诗人北岛是在文革废墟上代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发言的。所以,朦胧诗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深沉的姿态参与了“伤痕文学”思潮。代表诗人舒婷的诗:《一代人的呼声》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3、“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

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主要艺术手法:象征、隐喻、通感。

顾城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总共只有短短的两行,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

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自明的,类似的意象组合在其它“朦胧诗”作品中也常可见到;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比如顾城的另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一代人》11 的意象则更为简约、自然,明白地表达出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感受和意愿。

“朦胧诗”的崛起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的情感的投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了所有诗人的疑问。向来被称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尽管一直沉醉于他的梦幻般远离尘嚣的“生命幻想曲”中,却也开始探索时代的问题,这首《一代人》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回答。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像顾城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面对“黑夜”毫不妥协,自觉承担起民族的命运,同时伴随着个人高涨的理想主义,可以说这便是北岛、顾城和他们这“一代人”对苦难和整整一个行将过去的黑暗时代的回答。

4、“朦胧诗”的文学史意义:

“朦胧诗潮”已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忽视的位置,它的美学追求已为文学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

(二)“第三代”诗潮

1、艺术建构

语言还原及感觉的复归

第三代诗潮的诗人的感知集中于对诗人自身主观世界的省悟和把握,集中在对诗人自身特质的内省与改造。

他们特别感到当代诗歌文本意识的欠缺,而汉语语词的潜能和表达的可能性,有着广阔的发掘和实验的天地。

现代技巧的运用

具象与抽象、原体与变体、定向与不定向、虚与实、由于无之间在诗中存在,诗歌线的空灵、飘忽,在阅读的瞬间受到巨大的震撼。如:牛波《不觉如履》

2、 内容表现

感受身命本体的新的层面——荒诞。如:小君《日常生活》

挖掘人类对生命死亡的灾难感和惆怅。如: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篇六
《宗白华之唐人诗歌中的民族精神》

宗白华《美学散步》—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一)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一)文学与民族的关系

邵元冲先生在他的《如何建设中国文化》一文里说:“„„一个民族在危险困难的时候,如果失了民族自信力,失了为民族求生存的勇气和努力,这个民族就失了生存的能力,一定得到悲惨不幸的结果。反之,一个民族处在重大压迫危殆的环境中,如果仍能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来充实自己,来纠正自己,来勉励自己,大家很坚强刻苦的努力,在伟大的牺牲与代价之下,一定可以得到很光荣的成功!„„”吾人只要打开中外历史一看,就可证明邵先生的话不错!因为一民族的盛衰存亡,都系于那个民族有无“自信力”。所以失掉了“自信力”的犹太人虽然有许多资产阶级掌握着欧洲的经济枢纽,但他们很不容易以复国土。反之,经了欧洲的重创,和凡尔赛条约宰割的德意志,她却能本着她的民族“自信力”向着复兴之途迈进。最近的萨尔收复运动,就可表明她的民族自信力的伟大——然而这种民族“自信力”——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发扬,却端赖于文学的熏陶,我国古时即有闻歌咏以觇国风的故事。因为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无论诗歌、小说、音乐、绘画、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的。它能激发民族精神,也能使民族精神趋于消沉。就把我国的文学史来看:在汉唐的诗歌里都有一种悲壮的胡笳意味和出塞从军的壮志,而事实上证明汉唐的民族势力极强。晚唐诗人眈于小己的享乐和酒色的沈醉,所为歌咏,流入靡靡之音,而晚唐终于受外来民族契丹的欺侮。有清中落以后,桐城派文学家姚姬传提倡文章的作法——“阳刚阴柔”之说,曾国藩等附和之,那一个时期中国文坛上,都充满着阴柔的气味,甚至近代人林琴南、马其昶等还“守此不堕”,而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咱们中国从姚姬传时代到林琴南时代,受尽了外人的侵略,在邦交上恰也竭尽了柔弱的能事!由此看来,文学能转移民族的习性,它的重要,可想而知了。而作者这一篇短短的文字,当不致被人视为无聊之事吧!

(二)唐代诗坛的特质与其时代背景

我们在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无疑的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不但它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 如西汉中世,于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在唐代却不然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北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

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我们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唐代是一个什么时代?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

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

慨的民族诗人”了!

(三)初唐时期——民族诗歌的萌芽

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轶古今。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努力,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为壮美的文学。岂但诗人如此,就是那时的政治家魏征也有一首感遇诗:

《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警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思。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我们看他的“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是何等的气概!这种有力的风格,影响于唐代诗坛很大。在初唐诗人之群里,首屈一指的,要推陈子昂了。他是唐代文学革命的先锋,他的诗歌也流露着极强的民族意识,兹抄录二首,聊当举隅。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东征答朝臣相送》

“平生白云意,疲薾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按绳常系虏,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

我们再看骆宾王的诗:

《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侠客远从容》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柳叶开银镝,桃花昭玉鞍。满月连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台客,空歌易水寒。”

我们再看杨炯的诗: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还有刘希夷的诗:

《从军行》

“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卢照邻的诗也是十分感人的:

《刘生》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最使我们击节叹赏的要算祖咏的那首: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

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可代表初唐时期的诗人的胸怀!总之,初唐摆脱六朝的靡靡文风,开导全唐的民族诗歌,继往开来,我们名之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

(四)盛唐时期——民族诗歌的成熟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着不安状态,所谓“安史之乱”也在这时下了种子。那时期的诗人,目击“外患内扰”相因未已,他们一方面诅咒内战,如杜少陵的《石壕吏》、《彭衙行》等篇,充满着厌恶战乱,悯恤无辜的意义。一方面却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为代表。而这时期诗人蔚起,如大诗人杜少陵、李太白、王摩诘,都相继产生,其余如王昌龄、岑参、李颀、王翰、王之涣、李益、张祜等人物,也具有他们的特长之处。唐代的诗歌,到了这个时期,可算全盛时代了。不!也许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看来,中国诗坛在这时已到了顶点呢!而他们——盛唐的诗人们——无论著名的作家或未名的作家,对于歌咏民族战争,特别感到兴趣,无论那一个作家,至少也得吟几首出塞诗。如那时有一个不知名姓的“西鄙人”,他也能做一首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而统治军队的武将如严武,他也能做一首《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例子是举不尽的。这样可知那时无论武夫,以至于不知名姓的“鄙人”,都一致地从军塞外,抒其同仇敌忾的壮志。何况诗人们对于歌咏,本是他们的特长,他们的作品自更能使人感动了!我们且来看看他们的吧:

杜少陵的诗: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岑参两首: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汉家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王摩诘(维)两首;

《从军行》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佥河水。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平戎辞》

“太白秋高助汉兵,长风夜卷虏尘清。男儿解却腰间剑,喜见从王道化平。” 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李白一首:

《从军行》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

李益两首:

《从军有苦乐行》

“劳者且莫歌,我歌送君觞;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仆本在陇上,陇水断人肠。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时逢汉帝出,谏猎至长杨。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一旦承嘉惠,轻身重恩光,秉笔参帷幄,从军至朔方。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断绝海云去,出没胡沙长。参差引雁翼,隐辚腾军装。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山河起目前,睚眦死路旁。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西还赋余资,今出乃赢粮。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寄语丈夫雄,苦乐身自当。”

《赴邠宁留别》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歙,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张祜一首:

《采桑》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番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高骈一首:

《言怀》

“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手持金钺冷,身挂铁衣寒。主圣扶持易,恩深报效难。三边犹未靖,何敢便休官?”

吴均一首:

《入关》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轻?”

李频一首:

《赠李将军》

“吾宗遍好武,汉代将家流。走马辞中原,屯军向渭州。天心待破虏,阵面许封侯。却得河源水,方应洗国仇。”

李希仲一首:

《蓟门行》

“一身救边速,烽火通蓟行。前军鸟飞断,格斗尘沙昏。寒日鼓声急,单于夜将奔。当须殉忠义,身死报国恩。”

刘驾一首:

《送征夫》

“昔送征夫苦,今送征夫乐。寒衣纵携去,应向归时着。天子待功成,别造凌烟阁。” 恕作者不再一一列举了。从上面几首读来,已够使我们回肠荡气,击节欣赏了!总之,民族诗歌到了盛唐,非但在意识上已较初唐更进一步,而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犹非初唐诗歌所及。再加诗歌的普通化,上至武将,下至鄙人,都有一首以上的歌咏民族精神的诗歌。无疑的,民族诗歌到了盛唐是成熟的时期了。

有关民族精神的长诗篇七
《学习诗词名句 渗透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学习诗词名句 渗透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内容提要]】 本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就落实十六大的思想,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民族精神进行探讨。本文的写作意图就是试图挖掘语文学科的优势,借助语文教学中诗词名句的学习与积累,来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探讨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上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指出语文资源中渗透出的的民族文化的、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从方法上作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重要性 内容  方法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对教师的定义中,把"传道"作为首当其冲的要素。老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挖掘本学科的德育资源。我很幸运,因为我所教的是语文学科,它具有相当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精神,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才得以很好的传承,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本文的写作意图就是试图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借助语文教学中诗词名句的学习与积累,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上进行民族传统的教育。首先,立足于语文课堂,挖掘德育资源,渗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篇目,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那些优美的古代诗歌、短小精粹的语段、经典著作名篇,都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食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重点内容, 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加以积累,积累的过程就是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过程,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爱国主义。在语文课本中,不乏对祖国山川大地的歌颂;报效祖国的情怀;维护祖国利益、尊严、荣誉的行动等等。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以死明志的文天祥,他在《过零丁洋》中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教育着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仕途不顺,重病卧床不起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在心中默默吟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

天阙。"谭嗣同为维新变法,为社会的前进,高唱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走向断头台。为了民主主义革命牺牲的秋瑾烈士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还比如:勤劳节俭 。学生从小时候就知道李绅《悯农》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司马光在《训俭示康》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事例。一些帝王将相也深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故而有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还有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还有,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精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做人气节。也有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最直率的表白。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诗句,将激励学生更加奋发图强。 再比如,待人处世之道。传统中国道德以儒家为本,宣扬"仁爱"。目的是希望人与人之间相处友好,团结合作、谦让有礼。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忧患意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等。其次,基于语文课有如此丰富的的与资源,广大语文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准教法。在立足课堂德育资源的同时,还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这些平面的文字,运用各种形式使之活起来。比如:对于这些名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于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在教学中,运用朗诵、录音、录像、电脑等多种手段,将这些穿插于有关的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情寓于史、情随史迁,就能使学生形成热爱真善美的崇高的道德情感。 在语文课上,利用课前十分钟开展有意义的诗歌讲解活动。具体做法:让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好一首诗或一句名句,写在黑板上。一上课,像老师一样给同学讲解诗句的意义。其他同学那小本子记下来。每节课就这样坚持下来,一个学期,每个学都有机会轮流到讲台前小试牛刀。这种做法,就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他们的胆量,更重要的是细水长流的积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还利用班会课,开展赛诗会,诗文对对碰。学生们个个像小诗人一样,出口成对。一个学期下

来,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在平时说话聊天时,会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两句诗文,文绉绉的,带着书卷气。学生从以前爱看漫画书,转移到关注我国历代名人传记上。更让我吃惊的是,学生还有看《史记》的,看《论语》的,更有抱着《吕氏春秋》和《菜根谭》的。慢慢的,踏实肯学的人多了,心浮气躁的少了;善解人意的人多了,任性固执的少了;团结友爱的人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谁能不说,这不是诗词名句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作用呢!恰恰是这些诗词名句,渗透了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诗词名句的同时,接受着民族传统的教育,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将自己所学返还给外面的世界。学生接受民族传统的熏陶,构建自己理解下的民族传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也会弘扬这种民族传统,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最后,需要提醒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语文教学注意和兼顾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学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我们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上成班会课。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讲究艺术和方法,这些需要语文教师多动脑,勤思考,将语文教学和德育合理整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8号文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