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篇一
《诗歌描写方法》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篇二
《描写股票的诗歌》

买进时易卖却难, 上涨无力百股残。 股民到死钱方尽, 市值缩水泪始干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篇三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定稿》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第一节 表达技巧总论 一、 表达技巧概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第二节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一)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

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二)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

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四)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之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总论:

1、描写角度(层次):上下,远近,俯视仰视,高低 2、描写的感官变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4、描写方法: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虚实结合 三、动静结合

四、点面结合 五、白描 六、细节描写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概念解读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析:《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 树。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2、学以致用:

⑴指出下列诗句属于哪类描写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④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⑤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⑵阅读下面这首是回答问题。

《夜雪》白居易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夜雪的?

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社日热闹的。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二、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空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实写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例2: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虚写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

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关于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三、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诗人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例1: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析】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例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析】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例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析】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

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3)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四、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

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

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例2:杜甫《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五、白描

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情态面貌。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例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彻上人》)

【析】 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析】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篇四
《写给自己的诗_论顾城后期诗歌的私语化倾向》

○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7年3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

写给自己的诗

———论顾城后期诗歌的私语化倾向

王伟玮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其后期诗歌仿佛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在内容表达、创作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较前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在此,经历和“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呈现的私语化倾向。

关键词:注。

,无为无,(一)私语化倾向在顾城后期诗歌中的凸现

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一般文学作品创作过

顾城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享有“童话诗人”、“当代仅有的唯灵主义浪漫诗人”的美誉,而其最终杀妻自缢的行为也引来了诸多争议。多年后,尘嚣散尽,幸好还有顾城的诗歌存在着,让我们能记得这位曾带给一代人心灵震撼的诗人。

对于顾城的诗歌,大多数评论家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前期作品上,推崇备至。事实上顾城后期(这里主要指1987年———1993年海外生活阶段)诗歌的成就的确远不如前期,甚至很难读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他后期的诗歌。顾城后期诗歌仿佛是为自己而作的,在内容表达、艺术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其特征是主题模糊、意象破碎、语言晦涩……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我们发现在苏童数量众多的少年系列作品中,叙述者的目光始终是平静而超然世外的,读者们看不到传统的同类作品中那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作者似乎决心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同于霍尔顿的是,他只是静静的守望,任少年们在悬崖上自由奔跑,却从不伸手阻拦。他关心的是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困境,将笔触伸向人性的深处,命运的黑暗地带。这固然是作家应有的权利,但也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真正伟大的作家应该在没有光的地方创造光,他应该对人类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作情感的担当。人类生活越越黑暗,就越需要那些伟大的灵魂成为光明的生长点,以支撑人类的希望。”苏童的120

程中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四个环节。在顾城后期的很大一部分诗歌中,诗人向我们展示的世界是由诗人纯粹的个人经历和朦胧的情感体验构成的,潜在的读者不是普通大众而变成了诗人自己或最亲近的极少数人,作品本身更像是诗体的日记,好似诗人自酿自斟自酌的酒。可以说,这些诗歌存在一种私语化倾向。

笔者认为,顾城后期私语化的诗歌在内容方面大体可分出以下三类:

一是诗人的自白。例如《我把刀给你们》:“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一人》:“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是清楚的/在呼吸中在他长大的手掌里/在他危险安心的爱的时候”;《失误》:“我本不该在世界生活/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鸟就飞了,飞“香椿树街少年系列”的创作还在继续,我们期待着

他更为优秀的作品的诞生。

参考文献:

[1]苏童.少年血・自序[A].苏童.少年血[Z].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2]苏童.代自序[A].苏童.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

小说名家珍藏版・苏童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同[1].

[4]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苏童论[J].南京:钟山,2001,(1).

[5]周新民,苏童.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

西安:小说评论,2004,(2).

向阴暗的火焰。”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洞悉自我命运的坦然和对死亡的淡漠令人惊讶。

二是诗人私人生活经历的记录。例如《平屋》:“天快亮的时候/我梦见我赤身向外站着/渐渐感到了东方”;《七节虫》:“最怕这种事/本来是看电影/却进了考场/坐下来向前走/东西乱放”;《日历》:“有一天刮风/屋顶乱响/有一天有三个晚上……有一天什么都不想”。这些诗绝大部分似乎仅仅停留在零碎的生活表象本身,无法挖掘更深刻的含义,难以攀升到更高的艺术层面。

三是诗人隐秘情感的透露。其中有少数几首诗歌值得探讨。例如1989年所做的《年》,只有一句话,但意味深长。“神”。“关键。“他”是他们”以外的个体,“他们”是“他”以外的群体。大胆试想,“他”也许是诗人回忆的陈年往事中那个特定场景中的自己,而“他们”是在一旁嬉戏的伙伴。离群的“他”看着“他们”贴门神,欢欢喜喜准备过年。这种孤独的滋味潜藏在诗人心底多年,无意间涌上了心头,转瞬即逝,来不及体味,只留下淡淡的伤感。

从上述三类作品看,顾城后期的诗多数是站在孤立的自我的角度而作,封闭狭隘。正如诗人的好友对他的评价:“他是胆怯的,他不喜欢合群,他的所有幻想太脆弱,别人轻轻地、不经意地一碰,他的美感就碎了,他不想让他的美碎掉。于是他躲开别人,独自承担和享有那份诗一般、梦一般的孤独。”

[1]

角形的组合。诗歌本身的含义无人知晓。“鬼是些好人……鬼闭眼睛/就看见了人睁开/就看不见了……鬼发现自己破了个大洞/米花直往下流……那鬼非常清楚/死了的人使空气颤抖……”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思绪紊乱、浮躁零碎、荒诞怪异,看不到诗人精心构建的整体意境,缺乏逻辑性和对生命的真切体悟,早期诗歌中的浪漫、梦幻变成了这首诗中的梦呓。

而在年至《城(五)》中,。:“她们修的房子挺好看/是他家亲戚修//鸟叫成四个/有屋檐/本来就挺好看的……”《新街口》:“傻人是一朵荷花/傻了就拿在手上/手是不能换的。”在顾城自己看来,这些诗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他这种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表述方式在读者看来是反常态的。诗人的创作往往是受很多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所诱发,思绪缺乏必要的梳理,诗中没有读者期待的明确意象,跳跃性过强。此外,诗人自己的解释也说明了这组诗的私语色彩,读者只有借助诗人在类似题解中的交代才会稍有领悟。以《知春亭》一诗为例:“那么长的走廊/有粉笔/把手伸得高高的”。诗人自言:“我站在一个地方,就忽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只有模糊而不知怎么留下来的心情还在。一件继续的事,像我小时候,在一条很长的走廊里,把手伸的高高的找粉笔,这条走廊也会变成颐和园的长廊,而我的手一直伸着,不知是示威还是投降。这是我独立承担的事。”笔者认为,诗人完全被自己的直觉控制着,喜欢大胆而直接地以脑海中突然冒出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印象入诗,采用过度省略的方式以及物象与语言的随意连缀来表达内心深处并不十分清晰的感触,让人无法揣摩。诗人的诗歌已成为读者进不去的私人空间。

除此之外,诗人还有部分诗作,例如小诗《男子》:“苹果布/事物”;《扫描》“你可怕极了/笑的/上次不是过样/己巳己巳/己巳己巳”等,连一点暗示也没有,不知所云,丝毫看不出诗情诗意所在,成了诗人的喃喃自语。

上述所列举的顾城后期的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作品的私语化特征,体现了诗人性格中偏执、任性、自我的一面,我们无法再去探究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在心理。因此,有评者干脆这样认为:“顾城太

121

越到后期,顾城诗歌的私语化倾向由于被过分张显,从内容上已无法予以明确分类,走向了极端自我。诗歌本身走到了现实的边缘,失去了生命的鲜活,变得干枯晦涩,最终被引向绝境。

在1992年所作的《鬼进城(八首)》中,私语化倾向伴随着诗的图象化一同出现。诗人一方面继续表现着不为外界理解的所指,另一方面将绘画中的图形、线条引入诗歌创作。但是,为了追求诗歌图象化的效果,诗人毫无根据地将短语拆分,造成读者解读困难,客观上又加剧了私语化。例如组诗的开头:“0点/的鬼/走路很小心/它害怕摔跟头/变成/了人”,截断了的诗句被诗人拼凑成一个“十”字形。而“鬼无信无义/无爱无恨/鬼没爹没妈/没子没孙/鬼不死不活/不疯不傻……”的诗句呈现为四边形和三

爱走极端,他后期诗作各个物象之间缺乏必要的意旨链锁,词语的能指无限地膨胀,大量地应用只有他自己才能破译的隐喻和暗示,他这一时期写成的大多数诗几乎算是一个人无意识产生的图象和文字的胡乱拼叠,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很难把他写的这些文字叫做诗。”

[2]

的色彩。《小说》:“你们尽可能劝告/鱼在沙滩晒太阳/鸟在空中睡觉”,缺乏逻辑、感觉神秘。就连星星也丧失了浪漫的情调,变得很实在:“是我们抬高了星辰的位置/决定从下边仰望它们/我们想在下边居住”。其次,“童话”在本质上只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但诗人却执意要去实践他的“童话”,并且建立起了理想中的“女儿国”。事实证明,顾城的“女儿国”是畸形的,,丈夫、妻子、情自以为实现了“童。诗中,那种清纯奇异的感。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只能固守自我,在自恋自赏自慰中写下后期诗歌。

再从理论角度来考量,顾城后期推崇中国传统的庄禅思想,并作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然哲学”。庄禅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界的显学,是老子、庄子、禅宗思想的综合。诗人对庄子的“无为无不为”思想尤为关注。庄子的观点讲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进入齐万物、外死生、无是非、无所待、“独与天地精神来往”的“逍遥”境界。这些理论被孤独避世又力求精神极大充实的顾城视为至理名言,反复强调。然而,顾城将“无为无不为”的庄禅思想理解为:通过“无为”灭度达到“无不为”、“实际上是说他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什么都做”。这种“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深深影响着诗人的艺术思维,进而决定着他的诗歌创作。对此有评论者甚至提出:“这一时期顾城诗歌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或不存在了,存在或重要的时期哲学意义。”

[4]

(二)私语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除了顾城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外,诗人后期离群僻居的生活和“无为无不为”哲学观念对诗歌创作中私语化倾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现实情况来看,弱的。,与污秽,的童话王国。年,顾城偕同妻子出国讲学、访问,1988年他找到了奥克兰海湾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激流岛,1989年1月,他辞去原有职务,专心在岛上养鸡、种菜、作画和写作,开始了他理想中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私人化追求一样,在诗歌艺术的领域,诗人也想保有绝对的个性和自由。他自动退出了公众的视线和诗坛的中心位置,要把诗歌变成真正自我的文字记录。顾城霸占了自己的诗歌,就像孩子独享自己心爱的玩具。

可惜的是,诗人躲避了社会可能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但也放弃了同样产生于其中的人性的真善美;他离开了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故国,失去了提供给诗歌精神滋养的土壤;他来到了一个连语言都陌生的国度,长时间缺乏与人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从一个“社会的人”,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自然人”。

不仅如此,顾城甚至丧失了他诗中原有的自然和童话色彩。首先,自然本应是单纯的带给诗人创作灵感和审美体验的源泉,例如《生命幻想曲》:“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诗中展现的自然是多么美好,令人感动。但是在真正面对自然的时候,自然成了诗人为求生存必须利用、改造的对象。当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自然也改换了面貌,隐退到了诗的角落,变得不那么亲切了。例如《电传》:“极天尽头/鸟飞/我的脚很小/猪很美/野猪躲过/带针的木棍/一口吃/柞树叶子/红猪/绿身/蓝尾”,全诗带有一种怪异122

首先,这种“无为无不为”的观念影响了诗人对诗歌创作这项活动的理解。通过前后期相关诗歌理论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后期的艺术观念。早期顾城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在《“朦胧诗”问答》和《关于诗歌创作》中有明确记录。“我赞成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政治诗,更喜欢创造性地表现灵魂和自然美的抒情诗。我以为一切真正美的诗,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诗歌艺术如果和社会、自然结合起来,建立在一种长久的事物的基础上,那么这个艺术就是长久的……你可以去写具像的具体的、微观的事物,让人们从中去领略宏观的永恒的世界、长久的事物、人类的命运,和人们的本质、心灵发生

联系……读者要求作者去沟通现实到灵魂和理想的道路,使人们到一个生命不能到达的更广大的世界。”可见此时的顾城并不反对以书写“小我”来反映时代“大我”,他主动承担了社会赋予诗人的使命,愿意充当人类灵魂的先导。也正是在这样的诗歌理论指导下,顾城创作出了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表现个人生命体验的《生命幻想曲》、《一代人》,也有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永别了,墓地》、《歌乐山组诗(四首)》,这些诗歌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到了后期,顾城说:“诗可写可不写,它来到人间,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谁也不能阻挡它到来,就像谁也不能阻挡它离去一样,作用……这好像是另一个‘无不为认为,,握、懈的追求和探索,、公众性、鉴赏性以及诗人寄予在诗歌中的真实情感和崇高理想。诗人把诗歌创作定义为纯粹个人的事情,最起码验证了其诗歌出现私语化倾向的可能。

其次,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关于技巧和文字的使用方面,顾城的见解也与其哲学观念相暗合。

第一,技巧使用。顾城有这样的观点:“我开始做这样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上述观点显然是对“无为”的误解,而号称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的诗人,是多么可悲。笔者认为,诗歌技巧的使用应视诗歌表达的具体需要而定,适当运用现代诗歌技巧中的意象、暗示、象征的手法,能够使诗意变得含蓄蕴籍,拓展传统语言的表现力,使诗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是顾城后期诗歌创作存在不使用或滥用诗歌技巧的问题。以其诗歌对意象的使用为例进行说明。意象应该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形象的和谐统一,然而在顾城后期诗歌中,我们看不到明确的意象。例如诗歌《小神》:“搬开云母的事/你说四/你说四十”。其中“云母”是最有可能成为意象的事物,但其真实含义令人无法捉摸。因为诗人过分张扬主观情感,排斥读者的审美共性,忽视相应的客观形象的选取、加工,造成意象绝对个人化,从而削弱了诗的感染力。

第二,语言使用。顾城说:“诗的语言是一种自

(2).

[3]

[3]

[3]

然的语言,它到我们人间来,到我们心里来,变成字,变成故事,变成我们的生活……”但是,顾城在后期诗歌创作中把这种所谓的“自然的语言”完全变成了表现自我的工具。诗中过多展示语言与个体体验的临时组合,造成词语所指模糊、语义使用陷入困境、诗歌整体不和谐,使全诗充满了阅读障碍。这显然是对“无不为”的曲解。在此以诗人对诗歌题目的选取为例。容决定,,与诗歌的,。例如诗歌《埕》:“泥沙//我怀念那些细小的邻居。”题目在:一是养蛏的水田,二是(方言)指酒瓮。但这两个意思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首诗。诗人要表现的和读者能领悟的存在严重脱节。题目仿佛成了诗人不愿意将诗与众人分享所设计的一个陷阱,目的是将读者引入诗歌解读的死巷。语言使用的弊端在顾城后期诗歌中屡有表现,对于这一点,顾城不但没有节制,反而执意按自己的需要随意使用语言,早期浅淡明快的诗歌语言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在“无为无不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顾城把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当成宣泄自我的途径,毫无顾忌、任性妄为,一味随顺着自己的想法写下无绪的意象和破碎的文字,这些都使其后期诗歌的私语化特征更明显。

也许是顾城的早逝中断了他的诗歌探索,诗中的私语化倾向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但其所存后期诗歌透露出的诗人心灵苦苦挣扎、诗情不断枯竭的悲剧迹象已经比较明显。正因为如此,诗人离国后也就没能留下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

参考书目:

[1]文昕.顾城绝命之谜.华艺出版社,1994.P53.[2]彭卫鸿.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诗歌散论.湖北大

学学报,1995,(5).

[3]顾工编辑.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4]李正广.他乡的悲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123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篇五
《诗歌写作训练》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篇六
《诗歌欣赏》

诗歌欣赏

我认为欣赏诗歌,大致可以掌握这么几个方法。

欣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朗读。看到诗歌后,多读几次,然后揣测他的意思与情感,按你想的意思再读几次,把你想的容入到诗歌里,接着找到这首诗歌真正的思想感情看一下,再读,把你想的跟他原来的情感融合一下,这样就可以读出情感了,读出了情感也就可以知道这诗歌内涵所在.。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是多读几遍,再结合自己现在在异地求学的经历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难体会到,这是一首以戍边关的士卒口吻书写军中思归之情,从写“金闺中的万里愁”来表现征人的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

诗歌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在朗诵诗歌是要有节奏,朗读中掌握好诗歌的轻重和停顿,再能读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四言古诗一句一顿,大多数都成二二句式,五言和七言是就根据内容每句都有二个以上的停顿。如《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朗读中融情于声,有助于强化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欣赏诗歌其次要学会欣赏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我们欣赏诗歌时应该注意到的。所谓意境,在文艺美学里指的是文艺作品中自然、生活的图景与作者灵动丰赡的情思高度统一的能诱发读者想象思索的艺术境界。我认为要说意境美的诗,王维应给是第一个王维,他擅长写一些情景交融的诗歌并且诗的意境很美。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几首诗描写的地点和时间并不相同:有古木参天的野径,有乱石丛中的小溪,有寂寥无人的深涧,有万籁俱寂的空山;有雨夜,有白昼,有日照,有月出。但它们都与尘世迥然不同,既没有人事的纷扰,也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山水、木石、花草、虫鸟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境界里,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平,月出竟会惊动山鸟,花儿都是自开自落,甚至能在雨声中分辨出山果落地、草虫低吟,连通常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阳光也因山幽林密而呈现出冷色。这一幕幕美好的场景,是他思想感情的形象的体现。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抒情诗,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触景生情,或是融情于景,或是寓理于情,“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寄托在所描写的形象里,使得诗歌有更大的感情容量,这是古典诗歌创造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欣赏诗歌还要深入品鉴。

欣赏诗歌除了朗读,欣赏意象,品位意境,深刻透彻地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还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更需要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境况。 先谈一下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从古典诗歌、民歌和新诗综合考察 , 比较常见的有赋、比、兴、联想、夸张、排比、重迭、蝉联等等。这些还可以细分 , 如比的手法 , 又可以分为象征的和人格化的各种方式。这些手法在一首诗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 但有主次之分。我们要着重分析它的主要表现手法 , 并且弄清它对全诗艺术感染力强弱所起的作用。例如,杜牧的《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从诗歌的寄托表现手法来看“仙掌月明”和“长门灯暗”这两句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歌人以巧妙的艺术构思描述大雁早南飞,向人们提示了北方战乱给边境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然后就是要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境况。如果知道杜牧是生活在大唐晚期,知道晚唐社会动荡,连年战争,又做多年的官,知道官场情况,就不难猜出杜牧在《早雁》这首诗中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浮光掠影的赏读替代不了深入细致的品鉴。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

描写暗恋的现代诗篇七
《第二讲 如何理解现代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