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诗咏雪诗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1    阅读:

古诗咏雪诗篇一
《咏雪古诗7首》

《苑中遇雪应制》 唐·宋之问

赏析

《苑中遇雪应制》中说:“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雪梅》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上林春令》北宋·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

“蝴蝶初翻帘绣”三句,描写纷飞的白雪,时而像翻穿绣帘的蝴蝶,时而像万千天女散花舒袖长舞,时而像落花飘洒,时而像飞絮蒙蒙。这里采用博喻的方法,将雪比做“蝴蝶”、“玉女”、“落花”、“飞絮”,用这些事物来比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比喻,可以比声音、比形象、比情态、比心情、比事物,但都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可比之处。这首词的比喻,主要是比形象、比情态。蝴蝶穿帘的形象,是比拟雪花的轻而美,玉女飞舞的形象,比拟雪花洁白而飘逸,落花比拟轻飏而凄清,飞絮比拟雪花飘洒而色白。这些比喻都是新奇的想象,富有独创性,自然、精当,达到了“喻巧而理至”的效果。正因这些喻体都含着一个“飘”意,就为歇拍的抒情句“长忆著、灞桥别后

”作了铺垫,从而寄寓了羁旅在外,飘泊异乡的愁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又表现了梅之高格,从而寄托了词人的孤芳、高洁的志趣。“浓香斗帐自永漏”一句,写梅花在雪后深夜之时开放,清香从窗外飘入室内的斗帐中。“浓香”代指梅花。“永漏”,意夜深。“任满地、月深云厚”一句,既写夜晚的雪景,如厚厚云絮铺满大地,似皎洁月光洒向原野。天宇大地,上下辉映,好一个银白世界。它静无纤尘,多么玲珑剔透。在这静穆的天地间,有一枝寒梅怒放,散着浓香,衬托着洁白的雪更加光洁隽美了。歇拍“夜寒不近流苏,后庭梅瘦”,又是一个抒情句。赞美雪中梅花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又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

本首咏物词,既用博喻修辞法,将雪作多角度的正面描绘,表现了雪之多姿多彩的动态美;又用衬托法,以清高的梅衬洁白的雪,创造了冰清玉洁的意境,表现了一种玲珑的静态美,在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中,融进词人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秀雅飘逸的风格。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南宋·吕本中《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赏析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诗词中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咏雪联句》 东晋·谢安 谢朗 谢道韫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清平乐》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中说,分别以来,此时已进入了春季过半的时节,举目所见,没有一处不勾起他难过的心情,使他觉得好象肝肠都快要断了。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而他站在树下,陷入沉思已经很久了。他就像是站在花雨之中,一会儿身上就撒满了落花,刚刚用手拂拭干净,随即又披满一身。“砌下落梅”两句,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久久地站在花下的原因,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他的思念具体化了。原来他在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更不叫人更思念万分。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古诗咏雪诗篇二
《关于咏雪的诗句》

古代咏雪的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手、掌、席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古诗咏雪诗篇三
《古诗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古诗咏雪诗篇四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

2007.01文学教育

研究者

李振中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陶、柳同流、柳诗自陶诗中来,就这样经东坡“发明其妙”后,渐被后人接受。不过,学者们早已指出二人诗风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不拟从宏观上论述两人诗歌风格的异同,只准备对比欣赏他们极其有名的咏雪诗或诗句,来观照诗歌中所呈现的不同风貌,以期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一作洁)。(节选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一首》,原诗为:寝迹衡门外,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雅淡深长

的语言风格,是这两首诗或诗句被广为传诵而历久不衰的原因。但是二诗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陶诗用雪的意象表达超然心态,柳诗则寓于孤愤。

陶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二年,即四○三年。四○一年,陶母孟氏卒,渊明从桓玄幕还家,写该诗时正值陶渊明居丧在家。[1]此时虽然距陶渊明彻底辞官归隐尚有两年,但是追求隐逸的思想在陶渊明生涯中几乎是贯穿始终的。不可否认,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有十分强烈的志在兼济理想,因此在诗歌中偶尔流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豪情以及“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杂诗》其二)的迟暮之悲。但这些思想火化在以向往归隐、崇尚自然作为人生旨归的主流下稍纵即逝。“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和“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分别表现了“质性自然”的本性和“心为行役”的无奈。出仕的世俗生活虽能免去冻馁之患,但“违己交病”,因而,必须泯去世俗熏染过的“自我”以求回归一个“真我”。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也是几经沉淀,层层

过滤,出语天真,一片神行。上面所引他的咏雪诗句也不例外。“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作者善于抓住所描摹对象的突出特征,即雪的轻虚与洁白,用淡淡的笔墨,就把雪的神态凸显了出来:听之无所闻,视之已白成一片。罗大经《鹤林玉露》:“只十字,而雪之轻虚、洁白尽在是矣,后来者莫能加也。”沈德潜《古诗源》:“渊明咏雪,未尝不刻画,却不似后人粘滞……为千古咏雪之式。”足见该句诗历来倍受推崇。这两句主要刻画雪的静态。当然,“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也刻画了回风舞雪的动态,但是,整体上给人以静的感觉。这和陶渊明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心态是十分吻合的。如果更深层理解这一点,还要结合整首诗来观照。从这首诗的题目可知,该诗带有日记的特点,所写的是实景,没有夸张和虚构。雨雪霏霏,寒风凄凄,劲气袭袂,箪瓢屡空,作者的处境可谓穷矣。然而,在如此情况下,作者对生活维艰的现实却不关注,甚至是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因此,该诗主题不是忧生之嗟,而是仰慕遗烈之崇高品德,谨守君子固穷之益坚节操,尤其不以栖迟衡门

研究者

为耻。作者用雪的意象也是来衬托寝迹衡门、与世隔绝的平静心态。尽管这一时期陶渊明尚未归隐,但追求隐逸的超然心态在他的诗作中却屡屡被传达出来,这一点无需举其诗例。他后来的《祭从弟敬远文》把这种心情进一步诠释了出来:“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实彼众意。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谐行,舫舟同济。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澄高,温风始逝。”由此可知,陶渊明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这一情结只有敬远能够了解。而他的咏雪诗正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状况的关注已经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冷眼旁观。在正式归隐之前,“性本爱丘山”的禀赋尚未与田园生活达成契合。但心态已经处于超然的非功利状态。而当深感世俗生活有违平生之志时,便毅然决然与官场彻底决裂,到田园中寻找“诗意的栖居”。

柳宗元的《江雪》大约作于被贬官永州时期。由于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柳宗元长期被贬在永州和柳州。沉重的政治压抑和思想苦闷,使得他内心郁结而享年不永。虽然时时也借山水之游来排遣心中块垒,但他不具备恰当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始终走不出政治生涯中的悲剧阴霾。因而他的许多诗都营造出一种砭人肌骨的清冷意境,染上了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呈现出凄清冷峭的风格特征。“柳子厚……深于哀怨,谓《骚》之余派可?(陆时雍《诗镜总论》)“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柳诗如巴东三峡,清猿夜啼。”(乔亿《剑溪说诗》卷上)凡此种种,都说明柳诗风格闲旷清峭、悲婉微至的特点。在这类诗中往往寄寓了柳宗元内心的孤愤,《江雪》诗更是如此。与陶诗不同的是,全诗

不对雪的情状作具体描摹,而着力描写一个空中全无鸟影、地上更无人迹的浩邈无边的寥廓背景,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那个孤傲的寒江垂钓者形象。全诗纯从静处落笔,刻画了一个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的世界。可是,读来却给人以动的感觉,只因作者用了“绝”、“灭”、“钓”三个带有动态性的词,使得画面仿佛浮动、活跃起来。这样正和垂钓者内心的不平静是如此的合拍,垂钓者内心的不平静全靠外界的寂静反衬出来。而这个垂钓者正是柳宗元的写照。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三:“人绝,鸟稀,而披蓑之翁傲然独钓,非奇士耶?按七古《渔翁》亦极褒美,岂子厚无聊之极,讬以自高欤?”朱子荆《增订唐诗摘抄》卷二:“千、万、孤、独,两两对说,亦妙。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卷三:“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一老翁披蓑戴笠独钓其间,虽江寒而鱼伏,非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而稳坐于孤舟风雪中乎?此子厚贬时取以自寓也。”都指出这个被幻化、美化的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柳诗所描写的雪景,却未必是实景,尤其是寒江独钓景象则纯属虚构。雪景是为了刻画这一形象而设的,雪海茫茫,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极度夸张地渲染环境之幽静空寂,以此来寄托柳宗元在政治失意之后的孤愤情怀。胡应麟说:“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诗薮・内编》卷六)正指出柳宗元内心的躁动与孤愤。王士祯:“余论古今雪诗,唯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

释:

文学教育2007.01

山’句最佳。若柳子厚‘千山鸟飞绝’,已不免俗。”(《带经堂诗话》卷十二)王士祯之所以激赏他人咏雪诗,而独以“俗”字评价柳诗,就是因为他人咏雪寓乎忘形,柳诗则滞于孤愤。“此诗读之便有寒意。”(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而他人咏雪诗寒意则浑然不觉。

陶、柳咏雪诗句表现出的不同心态,反映了二人迥异的人生观,而不同的人生观和时代的风气不无关系。陶渊明的超然心态与魏晋以后隐逸风气的兴盛关系很大,而这种隐逸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柳宗元的诗歌则体现了中唐这一悲慨愤激时代的文人特有的个体忧患意识。长期的贬谪生活,使得他对于生命的执着和对于理想的追求中,充满孤独寂寞、凄楚忧伤的情绪,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自命才高行洁却得不到理解和重用的孤愤心态。

综上所述,陶、柳咏雪诗的分野在于,一个发言超然,寓于忘形;一个强自排遣,寄托孤愤。“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沈德潜《说诗睟语》)说明陶渊明心如止水,其诗歌亦如一泓深水,他人不可企及。陶咏雪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柳则辞旨凄婉,

怨意自深。施补华说: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岘佣说诗》)钟惺说:“非不似陶,只觉音调外不见一段宽然有余处。”(《唐诗归》)用这些语句来评价上面所论陶、柳咏雪诗或诗句也是十分恰当的。

,袁行霈[1]参见《陶渊明年谱简编》《陶渊明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4月

李振中,男,河南商丘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攻唐宋文学。

古诗咏雪诗篇五
《咏雪的好诗句》

咏雪的好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古诗咏雪诗篇六
《关于雪的古诗和文章》

元稹(唐)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节选

陶渊明(晋)

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洁。

春 雪

焦郁(唐)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雪梅 (1)

卢梅坡(南宋)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 (2)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山中雪后

郑燮(清)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咏雪》节选

吴均(南朝梁)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观雪

杨万里(宋)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和田国博喜雪》节选

畴昔月如昼,晓来云暗天。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雪望

洪升(清)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对雪

高骈(唐)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诗

黄庭坚(宋)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此诗前两句描写雪景,运用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沾青枝、使青枝变白的状态,也暗写了诗人临窗观赏的经过。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这里,上文的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了铺垫,而下文的抒情则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雪中忆李揖》、孟浩然的《赴京途中逢雪》等。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便是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的。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大雪纷飞,天昏地暗,群山不见鸟飞,众路断绝行人,只有一位渔翁披蓑戴笠,驾着一叶扁舟,在寒江独钓。其实,它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③,“味外之旨”④。像这样情景交融的咏雪诗,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少,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孜的《雪诗》、陆游的《弋阳道中遇大雪》等。

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寒,也采用了这种衬托法,此诗脍炙人口,这里就略而不引了。

至于用比喻来写雪的诗数量更多,表现上也颇具特色。有用一物作比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分别用“梨花”、“银”比雪,异曲同工。有用两物作比的,如“萦空加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咏雪》),以“雾转”比漫天飞舞的雪花,“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一个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一个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也有用数物作比的,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比雪花之形状,以“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严格说,这是用典)。这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⑤的。

咏雪诗用以作比的物,有银、雾、玉、马等,而更多的是花,这从上文诸例中可窥见一斑。虽然同是以花喻雪,但咏雪诗却千姿百态,各呈异彩。

曹雪芹究竟是怎么描写雪景的?

眼下,一场大雪弥漫了大半个中国,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在品位伟人毛泽东豪迈诗句和宽广胸怀的同时,不禁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雪景。那么,文学大师曹雪芹是怎么描写雪景的呢?归结起来就是:写而不写,不写而写。

第八回中,宝玉、宝钗初会,正当二人为通灵宝玉和金锁上面的字“像是一对儿”而彼此发呆时,黛玉悄悄的来了。黛玉的到来,不仅明显的对宝玉和宝钗单独相会表现出强烈的醋意,而且还带来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雪。

曹雪芹对于这场雪没有做任何描述,但越是这样,就越给读者以超大的想象空间。这场突如其来的雪,是曹雪芹推动红楼梦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因为它不管是对象征宝玉和宝钗婚姻的“金玉良缘”,还是对象征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木石前盟”,都浓浓的蒙上了一层悲凉色彩。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以及整个贾府的最后败落,就此拉开了序幕。黛玉后来的夭亡,宝钗将来的“金簪雪里埋”,以及贾府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不是这场看似无声、实际惊天动地的雪所埋下的伏笔。

曹雪芹写雪,还运用了间接的手法,即通过人物对话来带出。第五十三回中,乌进孝腊月里来贾府送“年例”时,贾珍嫌他来的晚:“这个老砍头,今儿才来!”乌进孝解释道:“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走了一个月零两天。是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乌进孝是贾珍的一个庄头,除了日常经营庄园外,每年都要给贾府送年例,即使雪再大,路再难走,也必须要赶在年前送到。“四五尺深的雪”,按照清朝的度量衡估算的话,差不多有一米深了,显然这是曹雪芹的一种故意夸张的描写手法。这场没有让读者亲眼看到的雪,不仅暗示了贾府在经济上入不敷出、雪上加霜的败落趋势,同时也从侧面道出了贾府底层被剥削阶层,在送年例路上难以言表的艰辛。

曹雪芹直接描写雪,是在第四十九回和第五十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他描写了宝玉看到的雪景:“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接着他还写宝玉看到妙玉栊翠庵中的红梅的画面:“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曹雪芹叙述了大观园诗社成员即雪景写诗的场面,记叙了众人在雪飘之时的闲情雅兴——有赏雪的、有唠嗑儿的、有联诗的。写宝玉到栊翠庵乞来红梅,众人围观时那段描写梅花的句子更显情趣:“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三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梅花的清艳从侧面烘托了雪天清新冷冽的景致。曹雪芹用两回篇幅来描写了雪后的众人之“闲”,其间穿针引线交代雪的行止。曹雪芹不愧为一大赋闲高手!

在通过写雪来揭露贾府的悠闲的同时,曹雪芹还不惜笔墨的着重描写了雪中众人的穿着打扮:宝玉的狐皮袄子;黛玉的白狐狸里鹤氅;史湘云的大毛黑灰鼠里子大褂子;李纨的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的洋线鹤氅;迎、探、惜的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其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宝琴和岫烟。写宝琴披着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金翠辉煌的凫靥裘,而邢岫烟却“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越发显得“拱肩缩背”。曹雪芹通过写雪来渲染了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显示了他们的贫富差距。

仅通过写雪,我们就可以领略道曹雪芹写作手法的奇妙,这也正是《红楼梦》能够成为四大名著,并且被中外读者爱不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乾隆年间的戚蓼生曾这样称赞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我看一点也不错。

描写雪景的作文

飘雪

早上还没起床,抬头望望窗外,一片银光!我好兴奋,这可是今年第一次下雪呀,于是我连忙起床,赶快吃完饭,背上书包,急急忙忙地跑下楼,去欣赏雪景。

古诗咏雪诗篇七
《咏雪诗歌》

咏雪诗句赏析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惟静者为之主。”(《围炉夜话》)雪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于是,历代诗家对雪妙笔生花的描绘和热情洋溢的赞美,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1、《诗经》中《小雅·采薇》的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下雪之初,先下雪珠,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2、晋联句诗 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雪下大了,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赏析]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3、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近于律体,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赏析]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极有韵致,不论是写雪的动态美“如雾转”,还是写雪的静态美“似花积”,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4、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

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

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5、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因为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深夜的雪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6、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

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

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7、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

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

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8、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9、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古诗咏雪诗篇八
《咏雪诗句》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 1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1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1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行路难〉) 14.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1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

孙湘》)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