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6    阅读: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1.2》

1.2

第二课我们再欣赏两首送别诗,继续积累古代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

1.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第一首,中唐诗人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

题目:在这首诗中,我们的诗人是被送行的人,古人送行的时候喜欢唱歌,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北朝乐府中有一支抒发离别之情的曲子叫做《折杨柳》,到了唐朝,这首曲子不断被诗人们翻唱,并且填上优美的歌词。当时练秀才就为杨巨源唱了一首《折杨柳》,为了表示谢意,杨巨源也跟着和谐地唱了起来并填了新的歌词。当然,两个人也可能没有唱出来,只是互赠了一首诗而已。唐诗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身兼诗、词两种功能。有的入乐,像词一样可以歌舞;有的不入乐,只供人们诵读。那种入乐入舞的诗有学者称之为“歌诗”。题目中的“和”,读第四声,是“和谐地跟着唱”,或者“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的意思。练秀才是什么人不详。“杨柳”是指《折杨柳》曲。

第一句:“水边杨柳曲尘丝”这里的水边也就是河边或者江边的意思,是送别的地点。杨柳是指水边成行的柳树,上一课我们重点讲过杨柳这个意象。“曲尘丝”: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淡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所以曲尘丝指的是初春叶色鹅黄的柳树,柳条。今天大多数人不知道酿酒的工艺,但用酒曲酿酒对于古代士大夫来说是很熟悉的。用曲尘丝来形容柳条的颜色和形态是很形象的,同时也让人直接想到送别的酒宴。而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飘逸着浓浓酒香。 送别诗中酒的意象:主要是因为酒本身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诗人将自己的惜别之情倾注于杯,友人又将满满的一杯思念藏于心中,正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具有麻醉的作用,可以使诗人在离别之后暂时得到解脱。酒又具有激发灵感的作用,可以帮助诗人即兴赋诗,写出好的作品。所以,送别诗中常常或明或暗地出现酒的意象。

第一句写出了送别的环境,用常用意象柳和酒来渲染惜别之情。

第二句:“立马烦君折一枝”

立马:就是骑在站立不动的马上。烦,就是劳的意思。是向为自己送行的人表示谢意。(“劳烦您折一枝柳枝送给我,感谢您的一片心意”)这一句描写了折柳送别的画面,其中有友人之间的对话,想象空间很大,我们可以自己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想象这对朋友之间的话语。读诗要尽量加入自己的想象,不然我们读的就只是那二三十个字而已。

三、四两句:后两句我们一起读。“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这两句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只有春风与我最相惜,殷勤地吹着我的手,就有失妥当了。大家想象一下,诗人接过友人送予的柳枝,那在手中动情地看着,看着看着,他说,柳枝啊柳枝,只有春风是最爱惜你的,虽然你被折了下来,离开了根本,但她仍然殷勤地吹拂着你,给你温暖。大家还记得上一课,我们讲过,为什么人们在送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因为人离开了家乡或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好比柳枝离开了树干,而柳树生命力强,随地可活的特点又象征着友人到了异地他乡后可以很快地适应环境,融入到新的生活。所以,这里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我是被折下来的柳枝,而练秀才就是那殷勤地为我送行,给我温暖的春风啊。)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如果说手法的话,可以说是一种比喻: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明显的是拟人的手法,使无情之物具有了人的情感 。

积累„„„„

2.为了加深大家对柳这一意象的印象,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柳的作品。

江边柳

雍裕之

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朗读)

题目是“江边柳”,我们品味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时刻以江边垂柳为背景展开想象。没有想象,我们读到的就只有二十个

字而已。

前两句: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嫋(niǎo):柔弱细长的样子。这里当然是形容江边的垂柳。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秾丽,这里直接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用词新颖。送别的地点是垂柳成行的古堤边,古堤就是年代久远的堤坝,不过有些事物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让人看到了就会产生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而诗人就善于把这类事物写进诗中,形成优美而有内涵的意境。古老的堤岸经历了百年的风吹雨打,阻挡了无数次洪流的侵袭,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看惯了一切兴衰成败、人生荣辱。站在古堤上,我们自然会产生沧桑之感,一种力量让我们看破人生的悲欢离合,然而,真正到了离别之时,我们又难以释怀。于是就有了最后两句。

后两句: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如果柳丝绵绵不断该多好啊,它一定可以帮我把情人的船系住,永不分离。

这句的想象是很新颖的。诗人们在送别诗中写杨柳,一般都是从“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和祝福上着想,写得多了就形成了一种呆板的模式,正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套板反映”。而雍裕之别出心裁,没有折柳相赠,而是希望柳条可以拴住情人的船,不让情人离开。而这种想象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我们可以想象,江边的柳枝随风舞动,长一点的不断触碰着船只,那多么像情人的手在挽留即将远去了人啊。

这里的“为”是个连词,也是如,若的意思,表示假设关系。

“留取”,就是“留”的意思,“取”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古典诗歌中叠字的使用

古典诗歌,运用叠字的很多。比如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等,这些叠字的使用有什么妙处呢?

简单地说,使用叠字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形象性和音律美。当我们读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那种享受自然的欣喜,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茂盛的树木和清澈的泉水。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很多同学的名字都运用了叠字。

积累„„„„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二
《古诗赏析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 田园山水诗 张啸鸣 设计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

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

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 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

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

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16.桃花溪 唐〃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17.水槛遣心 唐〃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18.绝 句 唐〃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请分项说出这幅画的特色。

19.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0.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名句,试描绘出它所写的景色。

21.暮 江 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如果把首句中的“铺”改成“照”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秋天江畔日暮时分的绚丽画卷和初夜宁静安详的柔美景色外,还有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那是什么?它反映出什么?

22.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如李白《赠汪伦》、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三
《管理》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四
《诗歌鉴赏练习》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五
《诗歌鉴赏练习题》

诗歌鉴赏练习题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

是 。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16.桃花溪 唐〃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17.水槛遣心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18.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请分项说出这幅画的特色。

19.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0.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名句,试描绘出它所写的景色。

21.暮江 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如果把首句中的“铺”改成“照”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秋天江畔日暮时分的绚丽画卷和初夜宁静安详的柔美景色外,还有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那是什么?它反映出什么?

22.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23.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 ·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 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 颈联中的“语”指的是反映了 。

3. 从全诗内容看,每一联可以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

2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 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

2. 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

25.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卢纶是司空曙的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请结合全诗就此作简要赏析。

26. 和练秀才杨柳 唐·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1. 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意思是2. 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

3. 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感情。

27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28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29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门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清佩:古人佩戴在身上的玉器。走路时会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30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着飞花忘却愁。

这首诗由“无穷归思”写到“忘却愁”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手法叫什么?试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

3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二句写景,它与送客有何联系?

三.思乡怀人诗

亲情、爱情、友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他乡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思亲怀人的作品。其艺术手法大体和离别诗相近。

32.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 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封”?

“艰辛”又是指 。

33.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

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34.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 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 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5.. 乡 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 宋人王安石评此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奇崛”指的是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六
《高三古诗鉴赏全复习》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七
成考复习》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篇八
《诗歌分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咏物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怀。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品格的赞扬,并且抒发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 不甘埋没 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目光短浅。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刺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句的 出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3、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 未长成的小松 ,后者指 长成后的小松 。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双双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首先要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而且通篇进行了描写,可谓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一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二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附词意:春分刚过,双燕便穿过重幕,飞回到尘封冷落的旧巢。扑闪着翅膀打算住下,还挤进巢里试了试地位,可端详起华丽的房梁屋顶有点陌生,它俩又犯起疑心来,那细声软语呢喃个不休的亲亲密密模样,看着可着实可爱可怜。商量停当,双燕便轻快地拂过花梢,张开尾剪碎花影,去春雨滋润的花径叨衔巢泥,顺便还比试了一番谁的贴地飞行显得轻盈俊俏。玩累了,天也晚了,它俩穿花度柳,飞回香

巢,睡得甜甜美美、稳稳实实。又一个双栖双宿的美好春天。

二、阅读下面的思乡怀人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

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描述。

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

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因为他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既表现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又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其答案:在构思上采用夸张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三、阅读下面的送别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载”是一个创新,本诗的作者把愁恨搬上了船,而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常见的做法。

新喻道中寄元明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 “„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杨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强化训练(二)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山水田园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⑴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雕琢。⑵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 梦 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人在武陵微醉”: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⑴“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⑵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⑴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⑵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⑶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⑴诗眼分别是“引”和“衔”。⑵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⑴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⑵以动写静,反衬。⑶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 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⑴诗眼是“悔”字,⑵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 都护行营:古代军队指挥机关,此处代军队。

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

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

从 军 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吐谷浑:少数民族首领。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正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侧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黄昏。

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 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燕然: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

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的杀机,在从全篇上加以把握,领会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⑴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⑵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三、阅读下面的咏史怀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