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山水诗大全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1    阅读:

山水诗大全篇一
《山水诗》

第四节 山水诗

【知识简介】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题材和审美内容的诗歌,描写的题材就是美丽清新的自然山水,感情基调以“乐”为主。

形式标志:题目中出现某景点的名字,景点之前再配以观景或赏景的动词。

常见意象:花,草,树,木,山,河,舟等。

营造意境:清新,自然,快乐,纯净。

常用手法:情景交融,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修辞。

基本主题:见到某种景物的愉悦心情,抒发对名山大川的热爱之情。

【高考真题】

1.(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释】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

(1)津亭

(2)D【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3)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第三题需要关注的重点有两处,一是情景关系,二是作者情感,答题时需要使用表示情景关系的术语,运用“描绘了什么景,表现了什么情”的语言形式组织答案。

2.(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你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解析】

第一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第二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解题思路:(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

【答题技巧总结】

1.因为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所以要格外关注山水意象,体味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的情感。

2.山水诗是最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所以要关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写作技巧。

3.关注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远景高低的角度变换等。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使用了怎么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卷荷池,病雨山果坠。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诗中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时发出的声音。

本诗描绘了哪些景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洞庭湖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铜镜,把湖中的青山比喻成青螺,同时使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把美丽的洞庭山水写得极其生动,表达了欣赏洞庭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2.描绘了高松、月影、虫鸣、风荷、果落的景色,写出了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中的恬静、愉悦之情。

3.四句诗分别写月、灯、鹭、鱼,各成一景,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再现了作者所见的月下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4.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山水诗大全篇二
《山水诗》

山水诗大全篇三
《10山水诗》

今天我讲的是山水诗在我们中国的诗歌发展上面,魏晋时代是诗歌大转型的时代,我们上次讲过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今天我们讲的是和 陶渊明齐名的谢灵运的诗。和陶渊明不一样的谢灵运是怎么样的人呢。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谢玄曾经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可以说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谢玄是谢安的侄子。可以看出谢家是非常有权势。 我们常常说的王谢的谢就是指的这个家族的人。谢灵运从小就寄养在钱塘的杜家,所以小名就叫客儿。我们也常常叫他谢客。因为他袭父亲的封,封康乐公。所以我们叫他谢康乐。 谢灵运是生活富足的,而且非常喜欢游山玩水。常常因为喜好游玩遭到弹劾, 他因为从小就生活得很好,所以自己也是一个当时士大夫阶级的一个代表。不过他很天真。最后一次他被人弹劾,上面抓他审问。居然他带了家丁仆人反抗.结果被告造反,被朝廷镇压,自己也被弃市。他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总之相对陶渊明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不过是一个纨绔公子。正事不干,常常跑到外面游山玩水,还常常因为这样耽误工作。所以就常常自己辞职了,不过那个社会和现在不一样,当官的都要贵族啊,所以谢灵运也常常被叫出来当官。正因为他常常这样迷恋山水,又因为他是一个文人,所以便把直接喜欢的山水描写下来啊。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虽然这样,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日出东南隅行    柏梁冠南山。桂宫耀北泉。晨风拂幨幌。朝日照闺轩。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皎洁秋松气。淑德春景暄。 我们看这个诗这个《日出东南隅行》是乐府诗的题目。也 叫陌上桑。这个题目一般是写 美人歌舞行乐的。这个诗是模仿陆机的作品日出东南隅行 。前面两句是写宫殿的栉比,我们

就很自然的想到一个很开阔的场面,然后很戏剧性的拉近了镜头。把我们看见的缩小,写到拂幨幌。朝日照闺轩。这个 场面好像《牡丹亭。游园》里面杜丽娘起床的场景。想一下这个精致的设计,风吹开帷幔,清晨的阳光洒在女子住的小室中。我们注意这个闺字。这是一个女子的住处。然后我们就会联想这个女子是怎么样的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美人卧在屏风下的席子上面。我们是看见淡淡的影子。这个就是钓观众胃口的方法,不过我们在注意一下这个美人是宫里的嫔妃。瑶璠何意?瑶璠是两种美玉、怀兰秀瑶璠。我们古人常常用佩兰来说人品行高洁,佩玉来说人是一个君子,不过这里是美人如玉。这个诗最后还是没有让我们看清这个 美人。诗人最后用了一个比喻来说美人一个是秋天青翠的松树,一个是春天温暖的阳光。这个诗是谢灵运早期的作品现在我们看这个谢灵运的代表作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遡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富春江我们常常叫它第二漓江。也是李白说的新安江一带。还有严子陵垂钓的地方,风景很不错哦。这个诗是谢灵运在上任途中看见山色写的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宵是晚上,济是渡水,就是说晚上渡过渔浦潭。天亮到了富春县的外城,我们注意一下,这郭和城古代是有区别的城是内城郭是外城,也有混用的情况,不过是后来的事情了。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定山是一个山的名称,伫立在江的中间山势险峻。 遡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这个说明作者去的方向。是逆流而上。我们想一下,这里是有寓意的,一方面说浙江在逆流中艰难的前进,也是一种不行去的感情,另一方面呢是漂亮的山和亭子也 可以认为是信。乏就是缺少,伯昏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列子。皇帝篇》里面虚构的人。这个人等到高山,爬到危险的石头上面,还是面不改色。这里说谅伯昏这样的人很少吧。亮乏伯昏分这里说谅伯昏这样的人很少。吕梁是地名也是《列子黄帝篇》里面虚构的地方,列子说这里的瀑布有三四仞高激起的水雾可以飞三十里可以说是很深的沟豁啊。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这个时候路途是很危险的。刚才他说道登高面不改色的古人,和很深的沟豁。洊通荐,就是再次的意思洊至就是再至。这里是用了《易

经。坎》里面的句子。“水洊至习坎”就是说人经历了 很多危险,就会历险如常。也就是麻木了。兼山贵止托,这个也是出在易经的《艮》这里是说,人要从高山重立体会到,人要稳重,做事情不要越位。聪明的人要明哲保身。这里两句是玄言诗的特点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我们这里要整体的看平生协幽期。平常我喜欢幽静。就是说他有隐逸的思想。协是合的意思,就是合适的意思。沦踬困微弱,沦踬就是困顿不能自拔,这个是一种无奈。说直接喜欢隐逸,想去隐逸却又身不由己。说自己微弱,当然微弱是自己的一种夸张了。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常常申请到这里来做官,这次才得到许可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夙愿以偿,心逐渐得到宣泄。万事俱零落,就是说眼前的冬天景色。也说一种人的自然规律,功名富贵的自然规律。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怀抱就是心胸,当然是作者的。昭是明亮,旷是开朗。是直接的心开阔明亮,外面的事物只有白白得屈伸,自己也不好在意的。尺蠖是一种虫子.

山水诗大全篇四
《山水诗鉴赏及常用术语》

山水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著名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在鉴赏山水诗首先要以“景”为基础,紧紧抓住“情”,从景物入手来理解情。

一、绘山水之景

读懂山水的第一步,先从字面上弄懂意思,然后才能深入诗歌的核心“情”。这就需要我们赏诗的想象力:

1、勾勒轮廓。即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中展现意象的方位、形状。

2、给景物着颜色。

3、将景物动态化。就是根据诗歌内容,让景物动起来,增加图片的真实性,更贴切实景。

4、给画面补充细节。诗歌的精炼,使它可能把所有的物象都表现出来,这就要学生去补充细节。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全面性、深刻性的目的。从而也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绘山水之景的第一个好处是: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意,找到诗眼,帮助答题。

例:2006年高考王炎词《南柯子》云:“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题目: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

如何答题呢?我们可以按步骤来完成:

列举意象:花、水珠

勾勒轮廓:背景是雨,花开放、水珠聚于花瓣。

细描色彩:花红、水珠晶莹

动态化和想细节: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

从描绘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啼红”在诗中起关键作用: “啼红”这个诗眼,帮助我们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如此内容:一是下的是小雨,濛濛细雨;二是让我们想象到了含泪珠的少女,有了美感。

绘山水之景的第二个好处是:帮助我们回答“描绘景物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要我们回答如下内容:富有层次感(即回答近景、远景、静景、动景等内容)、有声有色。这些内容就是在绘山水之景时就能解决的。

例:2004年高考题《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分析】看到“如何描写什么景物”、“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类问题,一般来说从三方面来作答:

1、内容:有声有色,色彩鲜明。

简述:从诗中列举表现声、色、形等的词语,然后可以这些意象色彩鲜明,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

2、内容:富有层次感。

简述:回答时写明各种意象的描写顺序:上下、前后、内外等等,表现了什么。

3、内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简述:意象中有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哪些是虚景,哪些是实景,然后动静/虚实结合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

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二、品山水之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承载着古人与今人的情思,写山水以寄情,赏山水诗以品情。当古人情寄山水之时,往往是其入世受挫之际,因此山水诗大多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

那么如何从诗中品出诗人之情呢?  默读悟情。

诗味是可以读出来的。虽然不能放声读出,但仍然可以通过默读来体味感情,诗歌所含的情:或激昂,或哀伤,或悲愤,或欣喜„

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云:“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读之,一股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这与诗音乐美的特性是分不开,做试卷时,诗要多默读几遍。  以景推情。

诗人的感情总是通过山水表现出来的。要品味山水之情,首先要从诗本身出发,一般来说,特别要注意描绘山水的的修饰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就含着作者的感情。诸如:

“空”“瘦”“长”“壮”等修饰词,本身就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另外,山水意象本身更有极强的暗示性,比如“雨”“梧桐”“芭蕉”等就带着哀愁伤感的情绪。

例:2006年福建考卷诗歌《端居》云:“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分析:“空床、素秋、青苔、红树、雨、月”这些词眼写出了秋天的萧飒与寥落,他们诗人心境的最好见证了;而“归梦、寥落、愁”这些字眼则让我们直接触摸到诗人的内心深处。表达诗人孤寂、悲愁的思归情思  知人论情

要读懂诗,就要知道写诗的背景,要知道诗人的主要风格特征,而这些主要通过题目后边的注解来了解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注解,看懂注解,把注解与诗联系起来答题。

例:2005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采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要辨别此诗的感情,当然其根本就是诗本身,但我们可以佐以注解,就可以更明确其情感:欣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品味诗歌的感情,就是对诗歌的整体感知的内容,它直接影响着高考题的答题方向,所以一定要准确地把握!

解题方法示例:李华诗《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步骤:①注意意象修饰词:“自落”“空啼”。----孤寂之情

②注意意象本身:“草”“水”“花”“山”。----美景

③综合①②内容,最终确定诗歌的感情:本诗写诗人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又树有山,有花有鸟,景色优美;但是,“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孤寂之情。

例:试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答案:“都”,表示普遍性,新年了都没有花木发出芳香,表达了对春来的过晚,花开过迟的遗憾和抱怨之情;“惊”,到了二月才第一次惊喜见到草芽,表达了诗人在久盼的春色终于来临后的新奇惊喜之情;“嫌”,“穿”,运用拟人写春雪,赋予雪以人的情感,也在嫌春色来的晚,也穿过庭树当作飞花,要给人带来春的气息,为诗增添了浪漫气息,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白雪飘飞图,渲染了一种热闹和欣喜之情。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画面意境-恬静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炫丽,雄浑壮丽,清冷空寂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A.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B.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

C.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问:作者是怎样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 答:侧重表现手法

山水诗大全篇五
《中国山水诗的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

中国山水诗的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

摘要 中国山水诗是在魏晋时代经过庄、老玄学浸濡而产生的,因而其显现的特质必然反应出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哲学旨在追求人的精神从世俗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其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修养。例如:通过“虚静”和“忘我”以超越人间世俗而回归自然。所谓的“虚静”、“忘我”,就是排除分析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及情绪性的感情活动,俾使个人的精神摆脱一切的束缚。由此去感应万物万象,从而把握自然的本质。这种虚静、忘我的心境去直接感应物象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性的观照,是一种美感经验的精神状态。自然山水在这种审美观照之下,可以自适其性、自得其所、自陈其貌。然而在盛唐时期大量创作的田园情趣合流之作,给中国山水诗另外开辟了新的途径,得以成为唐代山水诗的主流。

关键字 山水 田园 隐逸

说起“山水”、“田园”等词的时候,不得不会让人想起“恬淡”、“自适”这样的字眼,这样的字眼背后很容易就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王维、孟郊、韦应物、白居易等等名字,他们既写田园诗,也写山水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的山水诗都含有田园情趣。所谓的“田园情趣”并不是指诗中一定有田园风光,农家事项,而是指像陶渊明

的田园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若“牧歌式”的,恬淡、自适的情趣。而这类诗在盛唐盛行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对陶渊明的追慕,而是由于隐逸之风在盛唐的盛行。

隐逸是魏晋以来时局混乱,士大夫或为避难全身,或为离自适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盛唐时期乃是治世之秋,正是有志之士通过仕途大展雄心抱负的时机。然而就在仕进者如潮的同时,却存在着一股隐逸之风。这不得不归因于自李唐开国以来,皇室对隐士的礼遇,经常临幸、礼聘,或封赏、嘉奖闻名的道士和隐士,以便笼络人心,点缀太平,以示“天下归心”。于是有心入世者,也可以利用这种情势,以隐者的声誉和姿态,走“终南捷径”,以登庙堂,即使不能如愿以偿,也可以获得“高士”美名,以此沽名钓誉。统治者以隐逸为高,更是激发了在朝官员对山水田园的爱好,在那样的一个盛世,也给他们提供了寄傲山林的生活条件及环境。因此,山水田园既可以是“终南捷径”,亦可以是修身养性或是政治失意的归宿。这种崇尚隐逸的风气,自然会引起对“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追慕。从追慕其隐逸之志,以及其高洁不群、任真自得的人格,进而欣赏他表现田园情趣的诗。而陶渊明的诗之所以能经由几百年的隐晦而重见光明,一方面由于当时隐逸风气盛行,诗人对隐逸的歌咏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个发展到盛唐,一臻至完全成熟的阶段,是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并重估诗的“过去”。就是在这种重估过去的过程中,配合着隐逸的诗潮,陶渊明的恬淡、自适的田园诗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卓然不群的特色,不仅在于写景不着意于外在的刻画,乃是随意点染,更重要的是其诗中不但有田园风光,还往往流露出一份诗人的生活与田园相即相融的田园情趣。这份情趣揭露的是诗人的悠闲与自适的人生态度和清高真淳的品德。孟浩然的“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李公园卧疾》),正足以代表当时陶诗中流露的田园情趣的欣赏时的钦慕的态度。而陶渊明的田园情趣往往就蕴含在他的随意点染的乡村景象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田园风光之纯美,并流露出诗人安闲适意的心境以及人与自然无间的融洽。而这种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的诗歌意境当然不能在当时崇尚华丽辞章的文学环境中受到重视。一直到唐开元盛世,由于壮阔的时代气魄,丰富的生活内容,以及丰沛的思想感情,已不是雕章琢句的技法所能表现的,这必然要在诗歌的表现艺术上寻求一种突破。诗人开始重视个人性情人格的流露,只有到这时,陶诗的艺术价值才能为人充分的理解,陶诗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并且成为“王、孟派”诗人所追慕的对象。陶诗中洋溢出来的恬淡和自适的田园情趣,成了他们重要的创作资源。诗中呈现的是山水的恬静与安详之美,流露的是诗人休闲、自适的心境。这类山水诗在王维的影响下,画意最浓,画中常常浮现的是一片诗情,令人吟咏,回味无穷。

唐代这些“王、孟派”诗人,不仅仿陶渊明写田园诗,也将陶诗中的恬淡、自适的情趣融汇在他们的山水诗篇中。虽然他们的艺术面貌各有特色,但在诗中呈现的山水画里面,蕴含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这一点都与陶渊明相似。而在初唐的梁、陈余风后,将陶

渊明所吟咏的田园情趣与大、小二谢发展的山水题材结合起来创作与田园情趣合流的山水诗者,当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的应制、咏物等的狭窄境界而抒写个人抱负的作品为主,因而也消除了初唐多数诗人作品中的那种婉媚纤细的作风,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这当然和他并非宫廷诗人的身份有关,不必和王公贵族奉和酬唱,因此可以写出深具个人风格的诗篇。但是孟浩然将其田园风情注入他的诗中无不与他的“隐士”生涯有关。孟浩然虽然参加过进士考试,也向张九龄干谒过,而他的一生未曾正是入仕,不论其前期是为了出仕而隐鹿山门,还是后期因为落第以及求仕未遂不得不隐,在同时代的诗人们的心中,他都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隐士”。由于身处一个仰慕隐逸的时代,孟浩然因其不仕的“隐士”身份而享有盛名。李白就曾以礼赞的口吻,恭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赠孟浩然》),而孟浩然也颇一个人的意义自许。从他的“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可以看出,还自觉地效法陶渊明,同时还学陶渊明写田园诗。孟浩然在乡间居住时写的一些山水诗,就融有陶渊明诗所有的恬淡与闲适的生活情趣。如“谷中闻钟声,林端识香气”,“石门殊壑险,篁径转森邃”等,写景的精工都肖康乐。但是谢诗中有事插入庄、老名理的诗句,以示其览景悟理的心路历程,而孟浩然在诗中插入叙事,以表现其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如“法侣欣相逢,清淡小不寐。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野老朝入田,山僧夜归寺”,乃是其游览过程中生活情趣的真实写照,就如陶渊明于田园诗中写他与

老农话桑麻是一样,因为是生活中的点滴,所以令人感动亲切。诗人不但让我们感受到田园之美,也让我们接触到他的悠闲、自适的心境。 孟浩然是当时少有的布衣终身的诗人,但是他生前身后都盛享诗名,代表的正是盛唐诗坛重视诗歌含有个人风味的开始,而他的与田园诗情趣合流的山水诗,正是所谓“梁、陈余风”已经基本上扫尽的最好证据。

当然,真正把与田园诗情趣合流的山水诗带至最成熟阶段的,并在王孟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还是王维。

王维盛享诗名与开元、天宝年间,早年即受太宗赏识,在宫中又深得岐王的喜爱,一如宫廷诗人,写了不少应教、奉和之类的宫廷游宴之作。但是他却成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又身处一个隐逸之风盛行的年代里,对其生活态度必然有一定的影响。王维大半生都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先有终南别业,后有蓝田辋川,在清幽静美的环境里,写了许多含蕴田园情趣的山水诗。即使在从政的早期,王维已经在山水的歌咏中表现了他娴静、恬淡的心境。其中他的《登河北城楼作》一诗,除了让读者对诗人所览之景窥一大概外,往往附之以怀古、叹今、发愿或悲己之情,可是王维这首诗,却让我们随着他悠闲的视镜,回旋浏览于一片安详和美的景象间,感受到他与广川一样的娴静的心情。

历来诗评家对王维最普遍的赞誉,乃是他写景如画的艺术表现。这当然是由于王维既是一个画家,又是一个具有高度言语技巧的诗人。苏东坡的名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水诗大全篇六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

作者:苏丽华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12期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我国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出现在唐朝。唐朝时期,儒、佛、道三家并存,人们的思想信仰自由,社会上盛行漫游和隐逸风气。诗人们喜欢游山览胜,与大自然亲密相处,人们普遍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和修养,在诗苑中独树一帜,将山水诗这种审美艺术的创作推向高峰。

一、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因素

王维的思想兼容儒、佛、道,尤笃信佛教,特别是作为禅宗的虔诚信徒,他以禅的眼光观照空灵境界,使其山水诗之禅境臻于极致;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其山水诗的意境美构成的又一个因素。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王维少年时就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九岁知属词,工书隶,闲音律”,后世尊其为水墨山水画的鼻祖。他在音乐、绘画方面的造诣,使其诗歌意境创作融诗、画、乐之美,共同表现出空灵轻盈,和谐静谧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极富诗情画意,能营造意与景的空灵秀美之境,正是缘于他的个人气质修养、艺术才华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

二、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1.诗画美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15岁时作诗所写的:“自有山泉入,非因色彩画”(《题友人云母障子》),就反映出诗人少年时胸中便有自然丘壑。诗画相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写《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也是王维以画入诗的一篇力作,短短四十个字,竟是偌大一座终南山的传神写照。仿佛与天相接、与海相连的终南山中,云雾茫茫,青蔼蒙蒙,阳光照耀之下,千岩万壑之间,光色变幻,阴晴不定。“分野中峰变,阴晴终壑殊”,完全是一幅明暗相间的青山绿水画。尾联中,诗人侧首遥望,“隔水”问宿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也入画意。诗中景观的远近,明暗、动静如在目前。诗人循终南之美景,走到山之深处,不觉日暮,欲寻宿处,完全适意而为,和终南山之自然美景融合一体。对终南山景所作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正是作者澄心观照自然山水的结果。

2.禅意美

诗人王维向佛倾禅,栖心禅学,所以,在许多诗中,佛道无限、禅意盎然。“禅”即“禅定”,意为“静虑”,即息虑凝神,排除杂念,达到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禅僧居士多隐于山水之间,去领悟宁静、悠远、恬美、心灵与自然宇宙合而为一的禅境。

王维的后半生潜心修禅,正如《饭覆釜山僧》中所言“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诗人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这样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秋日,寒山山色越来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终如一的守恒。柴门之外,倚仗临风,听晚树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空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无拘无束的沉醉狂歌,不正是禅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吗?

3.音响美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使其能够在其山水诗创作中凭借自己对声音的敏锐感受,捕捉到大自然的天籁,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自然山水之清音,“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传达出自己体验到的理趣,透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游感化寺》中言“……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珠峰当户拆,金涧透林鸣……”;《青溪》中言“……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李处士山居》中言:“……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松里,长啸高山头”

(《自大散关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在这些诗中,诗人捕捉到的自然天籁,或欲衬托环境之幽,“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或描绘出自然界中万物的无限生机,“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或传达出诗人的闲适情致,“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到,王维凭借他精乐善画的艺术才华和精通佛理禅机的个人修养,在继承前人追求情、理、景相融的基础上,以画禅乐入诗,达到了“入神”的境界。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阳煤集团职工教育培训中心)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