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击鼓 诗经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3    阅读:

击鼓 诗经赏析篇一
《诗经 击鼓 赏析等》

击鼓 诗经赏析篇二
《击鼓赏析》

中国文化之《诗经》导读

——《国风·击鼓》赏析

姓名:于忠发

年级:11级

专业:工程管理

选课序号:09

《诗经》中那优美的文辞、淳厚的情感,滋润、涵养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为后人所传颂,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击鼓》) 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国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对于作品的个人理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乐歌总集,是辉煌灿烂的中国诗歌的源泉,其中的爱情诗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击鼓》一篇,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通吃文坛贤达和普通百姓,可谓中国古典爱情之滥觞。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者在文章中引用过此句以增加文采,传情达意。熟读《击鼓》,研究其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及其健康淳朴的爱情观,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声韵美的角度来分析《击鼓》的美学意蕴。

(一)缘情而发,以歌咏情——《击鼓》的情感美

“诗本性情。”在构成诗美的各个要素中,诗情是首要的、本质的因素。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归家之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征夫对心上人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自然天成。《毛诗·大序》里有言:“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我们读到这位征夫竟然羡慕那些留在国内整日运土筑城的役夫时,谁能不留下苦味的笑?特别是第三层通过马的失而复得这个典型细节,把这支远征军的军纪涣散、疲于奔命,主人公的内心酸痛、神思恍惚表现得异常形象、生动。这样的一支部队,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还会有什么战斗力呢?所以它也是对统抬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嘲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二)移情于物,比兴承情——《击鼓》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范畴。“‘意境’的妙谛不在象内而在‘象外’„„具有深远的艺术意境的作品,就应该创造出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无穷韵味的想象空间”,“‘境生于象外’它不是不要诗的情与景的交融,而是诗的情景交融中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有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一向为人类评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情景交融。”[2]

一声鼓响,与诗中这名普通士兵的思念恋人的心声相和,沉重而强烈。从军行,演练,修筑,平乱,失马,全诗看似叙说从军途中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士兵情感的体现,诗文节节的比喻借着这断壁残垣和丢失的马儿来寄托对心上人的相思。《击鼓》就像一个故事,普通的场景,朴实的字眼,却最容易打动人心,使人感到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实。这种对普通人来说很平凡的幸福,士兵却想得也得不到,只有一句当日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聊以慰藉,这句誓言支撑着战士一直打着这场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战争,一路的血,一路的思念,如何不让人心悲!

《击鼓》,这一标题便是一个融情于其中的意境。“军行,演练,修筑,平乱,失马”这些富意其中的情境与当时当地情思相交流沟通从而“唤醒”了诗人喜怒哀乐各种更为复杂的情意,移情入境,由境再至情。这便是《击鼓》意境的主要内容和审美特征。

(三)朴实无华、声情并茂——《击鼓》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诗经》之诗绝大多数来自民间,因此在语言上保持了质朴自然的本色。它的语言不以人为雕饰,华美绚丽见长,而以拙扑自然不加雕刻为本。《击鼓》一诗陈述、诘问、回忆、感慨,娓娓道来,既无典故,也无代字,但正因为如此,才更为形象、鲜明、生动、传神,使人有见景如见人,感同身受的效果,无矫饰妆束之态,语语如在目前。

优美的声律,合情的意象,被刘勰称为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也是古汉诗诗美的主要来源。《墨子·公孟篇》道:“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道:“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由此观之,诗歌与音乐是不分家的,有着其特定的音调、节奏、格律及韵味。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3]他虽然只是悲叹自己无法实现当初和妻子的约定,却无意识地使诗歌音乐节奏的跌宕回旋与情感节奏的自然起伏有机结合起来。诗的首章,战争结束,诗人处于对往事的回忆当中,平顺之中微见孤独之感,音调缓和。二章诗人情绪渐渐有了起伏,忧心忡忡之间,诗的节奏也渐渐上扬。第三四章,诗人开始哀叹自己将马丢失了,回不到妻子身边,情绪中的悲戚显然而见,音调开始急促起来,想起当初深情的约定,不由得悲愤难当。第五章深知一切已成定局,无可挽回,悲伤绝望,长歌当哭都难以抒发内心对战争的无奈与反感,音调也是如泣如诉,渐渐化为无言的哀伤。韵律节奏即诗情节奏,由此可见一斑。声韵与情韵的结合,对情感的集中表现与抒发的作用,是浑然一体的,需要我们仔细品味体会

【我的认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谐老。”他们说季节是人心中的年轮,一日一日流动的光芒里,你终于忘不了的和总是放不下的,就那么沉淀下来,一圈又一圈,镂刻在离灵魂最近的地方。人们常常浑然不觉,只是当某一天惊讶的看到镜中自己褶皱的容颜时,才始发现,原来沧桑年年有痕。

古诗里写,微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我对着陌上窗前喧嚣的红尘常常地想,那些爱或者不爱的问题,那些情与恋旖旎纠缠里的风生水起,是起于哪里,又会止在何方。亲爱的朋友啊,我们各自重逢在各自的生命里,这一切的一切,你懂,还是我懂呢?

佛箴里说红尘无爱,那么,请允许我就此掸下这一袖的繁华吧,无论在前世今生渡我的,是那瓣红莲还是那片绿叶,我只想在暮色苍茫的渡口前略过浮烟,不染纤尘。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守望着的古老诺言。亲爱的朋友啊,我可不可以就此拉住你的脚步,留你细听,这些方方正正的字体堆积起来的,请别认为它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或许是我的笔太钝了,怎么就透不过这层薄薄的纸背,而我所想告诉你的那些关于生命和光阴的真实的东西,它们依旧静静的停泊在岁月的倒影里,不曾稍离。

击鼓 诗经赏析篇三
《诗经 击鼓》

击鼓 诗经赏析篇四
《诗经-邶风-击鼓诠释》

击鼓

击鼓其镗①,踊跃②用兵③。土国城漕④,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⑤,平⑥陈与宋。不我以归⑦,忧心有忡⑧。

11爰⑨居爰处,爰丧⑩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12,与子成说○1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

14阔兮,不○15我活○16兮。于嗟洵○17兮,不我信○18兮。 于嗟○

【注释】 1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② 踊跃:双声连绵词,跳跃,表示高兴。

③ 兵:武器,刀枪之类的武器。

④ 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木,筑造城池。土:挖土;国:指都城;城:修城;漕:指卫国的城市。

⑤孙子仲:邶国将领公孙文仲,字子仲。

⑥ 平:调停,调和,平定。

⑦ 不我以归:及“不以我归”长期不许我回家,即有家不能回。

⑧ 有忡:忧愁,忧虑不安的样子。

⑨ 爰(yuán):何处,哪里。

⑩ 丧:丧失,这里指跑失。

11于以:于何,在哪里。 ○

12契阔:聚散、离合之意;契指合;阔指离。 ○

13成说:誓言,也有订婚、结婚之意。 ○

14于嗟:感叹词。 ○

15不:不许。 ○

16活:同“佸”○,相会。

17洵:久远。 ○

18信:守信,守约。 ○

【赏析】

也许大家对于《击鼓》并不熟悉,但是对“此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都很熟悉。这是多么诚挚而又令人感到幸福的誓言,年少时,我们期望可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即便和那个人最后走不到一起,也不枉青春年华。可真正的爱情最终是归于平平淡淡的,生活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那么多的高富帅或是白富美,也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爱情,爱情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也无需与他人比来比去,最诚挚的最打动人心。

《击鼓》是一首和战争有关的诗,但其重点不是描述战争,而是抒写战争背景下,征兵长期不能归家从而产生的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对于诗中提到的战争是指那一场战争,历来说法也不一,但不管是那次战争对于欣赏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并无多大影响,诗歌的意义不在于描写战争,而是从中道出了百姓们渴望安定、平静的生活和对战争厌恶的感情。

《击鼓》共五章,第一章从出征开始写起,“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作者并未把战争的场面描写出来,但是听听那如雷鸣般紧凑的声声战鼓,分明是在告诉大家,战事已起,安定的生活马上就被打乱了,无数的男丁就要被迫离开家乡被发往战场浴血奋战了。用“踊跃”来形容用兵,可以想象在战鼓的激励下,战争的紧张氛围。“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战争将至,都城到处都是修筑防御工事的苦役,在主人公心里,修筑工事虽然很辛苦,但起码不用远离家乡,而远征作战,就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万一战死沙场,那这一别就是永远了。一个“独”字写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其实远征的人也并非是他一人,但是一个“独”却把其感叹命运不幸的心理活动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二章继续介绍出征的基本情况,“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于归,忧心有忡。”主人公交代了他们的将领是孙子仲,此次征战的地方是陈国和宋国,这也说明了他将长期戍守在异地他乡,有家回不的,这样的归期无望,怎能不忧心忡忡。

第三章介绍出征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在古代,战争是残酷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战争给人带来的是肉体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折磨。有时候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让人无法忍受。在东征西战的过程中,将士们居无定所,行军至何处,便以何处而眠,条件艰苦自不言而喻。更不幸的是,主人公还在战乱中丢失了自己的战马,经过艰难寻觅,终于再树林下找到了马儿。从另一个角度看,良马不服拘束、喜欢驰骋原野,这不正如主人公不愿久战在外,渴望归家的心情吗?

第四章诗开始由叙述战争转到对往事的深情追忆。凡是写战争的画面,基本上也没什么美而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此,我作出誓言,此生无论生死离散,我都要紧紧握着你的手,与你白头偕老,不离不弃。十六个字,剪短而不华丽,却比海誓山盟更加打动我们的心。平淡是真,这世上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再惊心动魄,再坎坷曲折,最终都要归于平淡。“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而在我心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天醒来都有他在身边,都能和他一起吃早餐,都能有事没事和他斗斗嘴,聊聊天,共享快乐,同渡难关,不用每天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却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关心和想念。想必主人公曾经对妻子立下了誓言,战事虽紧,但一有空闲时光,主人公不免会想到妻子,想到自己此生是否还有机会兑现誓言。

第五章为感情的一个升华,战争把往昔被迫拉回现实,“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哀叹相隔太远而使我们不能相见,哀叹离别久远使我无法兑现当初的誓言。和妻子执手偕老的誓言还犹在耳,不想被突入而来的战争粉碎,倘若可以一直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回忆代替不了现实,回忆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显得令人绝望。

总结,全诗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击鼓 诗经赏析篇五
《国学 诗经 击鼓》

击鼓 诗经赏析篇六
《诗经——《击鼓》》

  • ·诗经·邶风爱情(2016-06-1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友情 诗歌

    下一篇: 儿童诗妈妈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