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诗 期待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3    阅读:

古诗 期待篇一
《痛苦的期待诗人的精彩_古诗_西北有高楼_形象_意象分析》

第19卷第3期伊犁教育学院学报Vol.19.NO.3

                            

2006年9月JOURNALOFYILIEDUCATIONCOLLEGESep.2006

痛苦的期待 诗人的精彩

———古诗《西北有高楼》形象、意象分析

任超荣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新疆 奎屯 833200)

摘 要:人们追求诗意生活的情结,由来已久。翻开史册,不论曾经的盛世还是乱世,诗人们都给今

人留下了许多的吟咏诗意的词章《西北有高楼》,就是其中之一。象和独特的诗歌意象,关键词:古诗;抒情诗;诗歌意象;知音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B ()—03

PoemsProducedbyPoets

TheonCharactersandImagesintheClassicalPoem

“AMagnificentBuildinginNorthwest”

RENChao-rong

(KuitunBranchofYiliNormalUniversity,KuitunXinjiang8333200,China)

Abstract:Itisaverylongtimesincepeoplepursuedtoleadahaapyandpoeticlife.Duringproperousagesorwartimes,numerouspoeticworkswerebeenwrittenbygreatpoets.And“AMagnificentBuildinginNorthwest”isoneofthesegreatworks,inwhich,we’dliketo

analyzethemaincharacterandtheuniqueimagetohelpthereadercherishandenjoythiskindhomoniouspoeticlife.

Keywords:chineseclassicalpoem;lyrics;poeticimage;intimatefriends

  谁不渴求“天人和谐”地栖息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因此,人们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探寻一种诗意浓郁的生活。其实,关于这种诗意生活的情结,由来已久。翻开史册,不论是盛世还是乱世,诗人们都给今人留下了许多的吟咏诗意的词章。

一、古诗雅韵———知音难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中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

收稿日期:2006-05-18

作者简介:任超荣(1963-),女,北京通县人,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教学研究。

43

第19卷第3期                            任超荣:痛苦的期待 诗人的精彩

——古诗《西北有高楼》形象、

意象分析2006年9月                                —

44

第19卷第3期                            任超荣:痛苦的期待 诗人的精彩

——古诗《西北有高楼》形象、意象分析2006年9月                                —

着个人的阅历、想象力和诗歌鉴赏力,勾勒描画这两

位诗中人物。

三、独特的诗歌意象

《西北有高楼》不只有一个意象,而是一组诗歌意象或称为意象群:“高楼”、“浮云”、“绮窗”、“阿阁”“、三重阶”、“弦歌声”及“双鸿鹄”。以“高楼”、“弦歌声”和“双鸿鹄”为主体意象,以“浮云”、“绮窗”“、阿阁”“、三重阶”为衬托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领域里的一个美学范畴,中国古代诗歌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诗人自身独具慧眼的美感。由于对诸意象的筛选、拼接、组合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情思妙趣。从意象之间的联系方式来讲,大体就有:意象叠加、意象脱节、意象组合、意象并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现象隐现、全意象和意象造型等一时的意象派诗人们,,(image),、譬喻等方法,构、可感知性的诗歌形象,主张把诗人自身的情绪全部隐匿在意象的背后,再通过意象暗示给读者。不过,中外诗人对意象有一个共识,即意象是客观的“象”映入诗人的大脑,再渗

(情思)的色彩,并作能动的反馈。透诗人主观的“意”本诗主要运用了意象叠加、意象组合、意象并列

等技巧。首先,借“上与浮云齐”的“高楼”这一厚重而飘摇的物体,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客游他乡的压抑与彷徨。其次“,高楼”与“浮云”叠加后,绝无大都市气象,却象征一种莫可逾越的阻隔和不稳定的飘荡。诗人浪迹西北,满眼萧瑟凄凉的景象,全诗笼罩着一种空灵飘渺的意境。“高楼”上的“绮窗”、“阿阁”“、三重阶”采用组合手法,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失意、苦闷和无奈,表现探索人生意义并没有结果而产生的迷惘无助的心境,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们的末世情愫:有着济世之情,却仕宦无门,只能流浪。“浮云”“、绮窗”和“弦歌声”的叠加,凸显动态意象“弦歌声”的悠扬、凄美与演进,用“音响一何悲”的慨叹和“无乃杞梁妻”典故的猜测,把有声无形的琴曲的主要特征描写出来了。在令人窒息的社会重压下,诗人(听歌者)与高楼内的弹琴者(可能是一位女子)产

生了心灵沟通,理解了她的苦衷,找到了知音,顿时生出一种理想与渴望。诗人用“双鸿鹄”这一意象“奋翅起高飞”的描写,把看不见抓不着的梦想具象化了。眼前出现一幕图景,那是理想中的王国,能够自由翱翔的所在,一种对痛苦现实的慰藉和暂时的解脱。“高楼”“、弦歌声”、“双鸿鹄”运用意象并列,分别指明了诗人听曲感心之所见、所闻和所盼。该诗的七个意象中,既有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也有诗人大脑中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虚幻意象(简称虚象)“双鸿鹄”,这一意象又体现了虚中有实、虚实结合。除了“阿阁”、“三重阶”,其余五个意象有一个共同点:耸入、浮在、悬在、漂在、飞向空中。尤其是并列的“高楼”“、“、双鸿鹄”三意象,、对音乐独特的,它长于抒,,写法的虚与实相反相成。读了,一般人难以捕捉和表述的琴曲,诗人用了8句五言诗加以描绘,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诗人把自己与弹琴者在倾听与倾诉的关系上联系起来,理解了歌者。虽是天涯同命鸟,未曾谋面,却通过“弦歌声”引为知音。把读者的目光从空中传情,引向诗人当时的内心,读者不得不去感受某种心情。然后,默默地在心中猜想这位琴艺高超的诗中女子的形象和气质,同时也揣摩写这首古诗的听歌男子的才情和际遇。随着诗人在诗歌结尾处的一声叹息,读者进入无限畅想之中。

知音难遇,理想不因经历坎坷而失去;诗意难求,和谐不因生活忙乱而忽略。寻一刻闲暇滋养心灵,品一卷诗词放松精神,

领悟生存的真意,古诗也能为今人所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马金录等.辛郁和里尔克同名诗《豹》意象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2).

[4]张其俊.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M].北京:中

国青年出版社,1996.审稿:王乾光

45

古诗 期待篇二
《诗歌:期待》

诗歌:期待

期待

黑暗弥漫窗外,静默的山

高高低低,模糊了所有

喧嚣的视线,一切都将沉入

幽灵海洋,或夏天,远方

总是远方,它挤压出绿色魔咒

灌木丛已睡去,那是黄昏时

我追随太阳,西沉的叹息

一点点的堕落,该如何说起

眼泪盛开繁花,寂寞,冥想

雾爬出夜,翻卷苍老的气息

破碎的翼,羞涩的善意

没有月光,雨水跟随恐慌而至

咬住虚空,路在延伸,交错

交错,又哭着分离,分离

好似白骨缠绕的情人

灯指引着梦,转弯处很多

没有尽头,或蜂拥的蝴蝶

记住吧,奔忙跋涉的旅途

我们行色匆匆,疲惫不堪

时间包围眼睛,把它们

赶入黑暗,像不同的河水

陷落于蓝色的深渊,期待

灵魂的风,飘荡或安顿

那一万只,停止歌声的燕子

峭立的闪电,凝视着我

古诗 期待篇三
《古诗》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的《回乡偶书》可以称为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他“少小离家老大回”,内心是欢喜而又期待的。“乡音无改鬓毛衰”,他又是对故乡有着深厚情节的,是深深眷恋的,因此,离乡五十余年,从青壮到暮年,两鬓斑白,依旧不改的是醇厚乡音。可是,时过境迁,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那个老人家——贺知章,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感知七言诗的表现形式,但是古诗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语义表达相差胜远,因此学生对掌握古诗的字面意思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并缺乏系统的读诗法的指导。从读故事的情感体验方面来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意之后,能获得情感体验。但大部分的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去体验诗人作诗背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问题对策:

本教学案例探究点: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理解诗句意思,表达成白话文故事?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又如何与诗人达成情感共鸣,产生情感体验。主要策略:“文体先行”,教师关注古诗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步法”学习古诗。教给学生“扩、换、补”等理解诗中词句意思的方法,梳理知晓全诗大意。再采用教给学生画节奏、标扬抑等方法进行情景朗读指导,达到“情声合一”,既培养朗读能力,又体会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借助“扩、拆、换”方法,理解全诗大意。

3、借助“画节奏、标扬抑”,初步了解古诗朗读方法,体会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4、通过情境创设,能描述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产生自主探究古诗背后的故事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步法”学习古诗,使用“扩、换、补”方法,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中传达的真情实感。

难点:从诗句中,体验诗人阔别家乡三十年,重返故乡的欣喜、激动;遭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落寞、惆怅,并朗读深化诗人写诗时的百感交杂。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介绍背景

1、教师板书诗题,齐读课题。

2、介绍诗人相关背景(幻灯片演示)

师:贺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别这个世界的,活了85岁。贺知章是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 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介绍方法,明确目标(小卡片)

1、教师出示“读诗四步法”小卡片:朋友,学习古诗要过4关,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在黑板左侧分别出示卡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演)

2、老师解释“读诗四步法“。

(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演就是把自己当成诗人,演一演故事背后发生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读诗四步法”,初步感知学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认读生字,过第一关

1、完成两个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独立识字。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幻灯出示古诗)

2、指名2名同学认读生字卡。全班齐答。(偶、鬓、衰、客、何)

3、教师讲解形声字“鬓”的字理构成。(幻灯演示,板演结合)

师:这个字,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同学们,非常有趣!这边(指鬓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写的长字,学过这个长字吗?它的繁体字就是这样写(板书镸),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知道吗?头发!三根很长的头发!古代的人头发是很长的,男人女人都是不理发的!这是表示它的形状。(指下面的宾部分)读音!但是在这里读四声,我们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聪明了,太伟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们要不要好好学习啊?小朋友,记住老师的话,我们学习生字,记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经常见面,与生字交朋友,好不好?

设计意图:掌握文本里的生字。

四、解读大意,过第二关

1、教师引导孩子“扩、换、补”方法,理解全诗大意。

师:好,我们开始过第二关了,小朋友,这一关很重要!我们的诗句,古人的诗句,古人的诗和我们现代的诗,白话的诗不一样,比较难懂,老师教你怎么理解!

(扩:回、乡、少小、离家、老大、乡音、鬓毛衰、相见、相识、笑问

换:偶、无改、客、何处来

补:书、回)

2、同桌互相读诗,互说意思。

3、教师读诗,众生说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全诗大意。

五、赏读全诗,过第三关

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作诗表达的真情实感,传达的既高兴又不高兴的心情。

2、教师示范读诗。

3、学生齐读古诗。

4、教师教授“画节奏、标扬抑、延长音”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好本首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师生配合动作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作诗表达的真情实感。

六、演读全诗,过第四关。

师生配合表演诗中故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七、指导写好音、客、何。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学了这首诗,通过学这首诗,我们学到了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运用这些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去完善,我们小朋友都会自己读古诗了,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第二册第25课《古诗两首》,是唐诗中的极品。它的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难以估量。主要刻画了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策略的实施:

一、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所感都有限。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作品,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借助网络自主阅读,了解诗人,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同时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的诗歌,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所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仿佛与贺知章同行。

三、为了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我搜集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古诗和文章,并把他们按照难易度分为四种不同的星级,让学生自由地在网络上选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也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我在“小作家”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在三个题目中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写出了不少有创意、新颖的作品。

上完课后,老师们也给我提了很多的意见,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妥的地方。

一、学生的小组合作互动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我只是让他们和周围的同学交流,没有合理地安排小组,有些孩子凑到一起后不知道该怎么说,课堂显得有些松散。

二、没有充分照顾到全体同学,尤其后面的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忽略了他们,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师语言有些零散。有的问题不必要重复,而我总是在学生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重复问问题。

总之,这次活动课对我是一次历练,也是一次帮助。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有了上好古诗课教学的经验和信心。

古诗 期待篇四
《古诗词精选》

古体诗积累

原文: 九歌·国殇⑴

操吴戈兮被犀甲⑵,车错毂兮短兵接⑶。

旌蔽日兮敌若云⑷,矢交坠兮士争先⑸。

凌余阵兮躐余行⑹,左骖殪兮右刃伤⑺。

霾两轮兮絷四马⑻,援玉枹兮击鸣鼓⑼。

天时怼兮威灵怒⑽,严杀尽兮弃原野⑾。

出不入兮往不反⑿,平原忽兮路超远⒀。

带长剑兮挟秦弓⒁,首身离兮心不惩⒂。

诚既勇兮又以武⒃,终刚强兮不可凌⒄。

⒅⒆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释:(1)、国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做国殇。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2)、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3)、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4)、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5)、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6)、凌:侵犯。躐(liâ):践踏。行:行列。

(7)、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8)、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9)、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10)、天时坠(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坠:指上天都怨恨。坠:通“怼”,怨恨。一本作怼。威灵:威严的神灵。

(11)、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残杀”,士兵被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野:古读“暑”,和“怒”字押韵。

(12)、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13)、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14)、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15)、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16)、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17)、终:始终。凌:侵犯。

(18)、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19)、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20)、有时最后一句也作“子魂魄兮为鬼雄。”[2-5]

译文: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6-7]

原文: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

注释: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3]

1. 几何:多少。[3]

2.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3]

3.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

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3]

4.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3]

5.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

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3]

6.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3]

7.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

经·小雅·鹿鸣》。[3]

8. 呦呦:鹿叫的声音。[3]

9. 鼓:弹。[3]

10.苹:艾蒿。[3]

11.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3]

12.另解 掇读chuî,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

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3.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

路。[3]

14.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

思念。[3]

15.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䜩”)。[3]

16.三匝(zā):三周。匝,周,圈。[3]

17.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

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18.斧钺(yuâ):古代兵器。[4]

[4]19.谲(juã):诡诈。

20.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4]

21.胙(zuî):古代祭祀时供的肉。[4]

22.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4]

[4]23.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

24.卢弓矢千,虎贲(bēn):勇士 武王。[4]

25.葩(pā):花。[4]

译文: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3]

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8,洪波9涌起。

日月10之行,若11出其中;

星汉12灿烂,若出其里。

幸13甚14至15哉16,歌以咏17志18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1. 碣(jiã)石:山名。碣石山,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

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2. 沧:通“苍”,青绿色。

3. 海:渤海

4. 何:多么

5. 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6. 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7.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8.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9. 日月:太阳和月亮

10.若:如同.好像是.

11.星汉:银河,天河。

12.幸:庆幸。

13.甚:极点。

14.至:非常,

15.幸甚至哉:十分庆幸

16.志:理想

17.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3-4]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4]

赏析: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古诗 期待篇五
《古诗》

咏素蝶诗 ·刘孝绰》译文及赏析文/小儒丸子随蜂绕绿蕙huì,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zhà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cēn cī叶际飞 。青春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刘孝绰(481-539)南朝骚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很是观赏孝绰的聪慧才智,经常携带他拜见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小蜜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象,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佩。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颂,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素蝶:用隐语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即“诗言志”。 “素蝶随蜂绕绿蕙,思安避雀隐青薇”,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因为“雀”这种小人太多了,诗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在邦无道的时候,君子行焉藏焉?那才是最重要的判断。圣人尚且如此无能为力,因此,我还是隐居在卑微之位为好。【注释】(1)素蝶:用隐语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即“诗言志”。素,无形之礼,莺啼千里。绘事后素,礼。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蝶,训诂为‘牒’,“薄者曰牒,厚者曰牍”。(2)绿蕙huì:《诗经·绿衣》云“绿兮衣兮,绿衣黄裹”,绿蕙,“嘉之会、黄裳元吉”的意思。 蕙:即“佩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狭长而尖,初夏开淡黄绿色花,气味很香,供观赏。【译文】“素蝶随蜂绕绿蕙,思安避雀隐青薇”,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因为“雀”这种小人太多了,诗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在邦无道的时候,君子的是行是藏,那才是最重要的判断,尚云“钦铭文,思安安”,居安思危、居危思安要牢记在心。犹如孔子的不得其时,再好的治国方略,又有什么用呢?诗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淫雨霏霏雪,兆我行不来。”圣人尚且如此无能为力,因此,我还是隐居在卑微之位为好,尽管隐居在卑微的下位,黄蜂也有危险,但对素蝶而言,毕竟没有性命

之忧。我宁愿“素蝶随蜂绕绿蕙”,也要避免“雀”对我生死安危造成的隐忧。“映日忽争起,因风乍zhà共归”,待到风生水起的好时候,我再把我的志向和能力,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吧。‘乍’兼‘杂’,一字两用,“风乍起,吹奏一支春曲。”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谈的就是‘杂’音之道,全词如下: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出没花中见,参差cēn cī叶际飞”,邦有道的时候,没有了“雀”这种小人,这时才是我奋飞的时候。立意源自《诗经·关雎》:“参差荇菜,琴瑟友之;参差荇菜,钟鼓乐之。”“青春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朝政能清明起来,我也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让我有嘉树可依,以实现我爱国之贞志、施展我报国之干才。“嘉树”隐喻‘亨、礼’,《文言》云:“ ‘亨’者,嘉之会也,嘉会足以合礼。”【作品鉴赏】素蝶:用隐语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即“诗言志”。素,绘事后素,无形之礼也,诗云“无形之礼,莺啼千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蝶,训诂为‘牒’,“薄者曰牒,厚者曰牍”。 “素蝶”两音为全诗的主音,“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如果说“嘉树欲相依”是诗言志的显扬之句,那么这句结尾之句,印证的是 “素蝶”主音的隐藏之志。结尾与标题的印证,符合‘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符合结尾之句重阳刚的文法要求,子曰“君子不重结尾之句,武则不威,文则不固。”这可能是写隐语诗重要的文法要求。 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管宦途不顺,还是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会到来。  全诗两段,第一段通过描写邦无道时期,春天的景象只是假象,以素蝶的小心翼翼来告诫自己:邦无道,谨言慎行,候时以动;第二段通过描写邦有道时期,素蝶可以大展宏图,可以“出没花中见,参差cēn cī叶际飞 ”。全诗格调清新,积极向上,语言精炼,构思奇妙,字音牵引之道精当,儒家经典的字器挑选恰到好处,让懂春秋笔法的读者有迹可循,能吸引不懂春秋笔

法的读者,努力思考其中隐含的哲学道理。诗语中透露着一代文人刘孝绰遭遇‘邦无道’时,“哀而不伤”的高洁,字音牵引之间,体现出作者超然的才气!当我们对汉语的语音没有了感觉的时候,‘字’就会抹杀‘音’,‘现象’就抹杀了‘真义’,作者的思路发散出去,读者却收不回来。刘孝绰的系辞方法是字音兼顾,所以当时的人,谓之曰‘奇才’;今天的人,仅仅依据字器本身的象征意义来思考问题,只知道口语的记录,从没有“据字锁音、据音索字”的概念,子曰:“道不同,不相与眸。”先贤崇尚的文法,我却总是飘忽在空中;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汉语声音的美,我却总是不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当我们读懂了音训诗文“咏素蝶”的时候,下面的高考题目的出题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打多少分呢?附录:“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同一测验语文(语文·全国卷Ⅰ)中”题目及口语式解答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思想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我的点评:“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的这种解读,系出题老师的极端错误。既然是思想家,境界之高,当然不是恃才傲物所能解释的。这是没有读懂诗文第一自然段所造成的硬伤。当出题目者不能对作者思想境界正确解读的时候,我们能期待出题者能出好题目吗?当高考成为教育指挥棒的时候,指挥高考棒的哲学思想如此低劣,我们对高考试题能为国选拔到需要的人才,寄予厚望吗?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如何描写的?(3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躲避黄雀而暗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衬之下,突然争着飞起,顺着风势往返;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高低翻飞。写了素蝶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和四周事物的关系,其细节描写,主要通过蜂、雀、日、风、花、叶来衬托。  ⑵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用了那些手法?(5分)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欣赏,施展才华。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 高 望 四 海。天 地 何 漫 漫。霜 被 群 物 秋。风 飘 大 荒 寒。荣 华 东 流 水。万 事 皆 波 澜。白 日 掩 徂 辉。浮 云 无 定 端。梧 桐 巢 燕 雀。枳 棘 栖 鸳 鸾。且 复 归 去 来。剑

歌 行 路 难。【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赏析一】朱熹说:“李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者。”(宋黎靖德《朱子语类》)本篇即一“雍容和缓”之作,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其间指示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唐宋诗醇》此诗亦然。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似的、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他,一个“兴酣落笔播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的才子,不曾有幸少年得志,直至四十出头,才抱着“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迫切心情,应召到长安,供奉翰林。此后,有过一段“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的非凡日子。但好景不常,“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他终于被谗而无法施展了。际遇如此,怎不令人痛感“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呢?而这种际遇实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如骆宾王《畴昔篇》:“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别情伤去盖,离念惜徂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诗人感叹身世,并从自身的不得志中,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的社会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庄子·秋水》说,[宛鸟][刍鸟](即鸾凤之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

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望江东 (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问: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请按高考要求的格式回答 )(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考查类型:炼字(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第一题是 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联想到雨霖铃中的哪两句第二题是 一二两句诗句中 醉别 江风引雨 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做简要说明 第三题是 三四两句中《诗境总论》: “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 请做具体分析1。联想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2.“醉别”二字写出了作者酒后与友人惜别的样子,表现出对友人离去的苦闷以及不舍。送友人上船时,秋风瑟瑟。“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同时呼应出后边的“凉”字,江风不仅使作者感到阵阵凉意,也使作者的心“凉”,使他充满了离愁别绪,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3.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

古诗 期待篇六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原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简介】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注释】

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2.胡马:意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

3.缓:宽松。衣带日已缓:表示人因为相思一天比一天瘦。

4.浮云蔽白日: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

5.蔽:遮掩

【大意】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作者介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这首诗是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这是一组诗的名称,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评析】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这里收

集的古诗作者已佚。但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它长于抒情,善于运用兴比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它大体代表了当时古诗的艺术成就。《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

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读文思路】

两个人分别了,而且越离越远,一个"生"字写出了两个人被活活拆开(什么原因分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痛苦之余,主人公进行了反思:我们究竟能不能再见面?但结果令他失望,道路又艰险又漫长,会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主人公不甘心这种结果,他向导了胡马和

越鸟的故事,鸟兽尚且如此依恋,不忍离去,我们就难道不如鸟兽吗?不由的心里宽慰了些,但还是为痛苦所折磨,日渐消瘦,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还是先放在一边,保重好身体,静静的等待相见的那一天吧.这首诗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1]

【评析】

此诗叙述的是一个生活片断,大致描述如下:诗中的女主人公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十分用心;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此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此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互易不得。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

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译文】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么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鉴赏】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而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且看他是怎么说的,说了些什么:今天的宴会啊,真是太棒了!那个欢乐劲,简直说不安,光说弹筝吧,弹出的声调多飘逸!那是最时髦的乐曲,妙极了!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了高论,懂得音乐,便能听出其真意。那真意,其实是当前一般人的共

[2]

同心愿,只是谁也不肯明白地说出;那就让我说出来吧:“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别再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

这段话,是兴致勃勃地说的,是满心欢喜地说的,是直截了当地说的。中间有用了不少褒意词、赞美词。讲“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讲“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讲抢占高位要职,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马加鞭,先踞要津。那么,主人公是真心宣扬那些时人共有的心愿呢?还是“似劝(鼓励)实讽”,“谬悠其词”呢?

主人公是在听“弹筝”,而不是在听唱歌。钟子期以“知音”著称,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的暑假,也不过能听出那琴声“洋洋乎若江河”,并不曾译出一首 《流水歌》。这位主人公,究竟是真的从筝声中听出了那么多“高言”、“真意”呢?还是由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示伸”,因而假托听筝,把那些谁也不便明说 的心里话和盘托出呢?

人生短促,这是事实。力求摆脱“穷贱”、“轗轲”和“苦辛”,这也不能不说是人所共有的心愿。既然如此,又何必“讽”!“讽”,又有什么用!然而为了摆脱它们而求得它们的对立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抢夺要位,那将出现什么情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讽”,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曲、很深远。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另《人间词话》有评: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可为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相关背景知识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军旅诗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