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5    阅读: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第一篇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借景抒情类》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院系:基础医学院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绝句·迟日江山丽》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在如此美丽的春光下,诗人内心也如这般春景十分闲适自在。

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所做。此时他刚刚结束了四年的流离辗转,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完全放松下来,此前不敢奢望的安然闲适在这个温暖的春日得到完全的满足,于是在他的眼中,江山变得更加秀丽可爱,连沙洲上的鸳鸯也比平日更加安然自在,深深地沉醉在这无边的春色中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请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是谓借景抒情。

情和景是相互交融的,不一样的景会激起不一样的情。“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词人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

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上片借景抒情,与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不同的是词人着重描写暮春的景色,借此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相互交融着的情和景,若是有着不一样的情,那么作者笔下的景自然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写春天,杜甫在《春望》中的描写就与《绝句·迟日江山丽》大相径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战火中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结,还有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

《春望》与《绝句·迟日江山丽》相比,同样是“城春”,前者是死气沉沉的“草木深”,后者是生机勃勃的“春风花草香”;同样是鸟,前者是伤感的“鸟惊心”,后者是闲适的“飞燕子”、“睡鸳鸯”。春天,因为时局动荡,烽火连绵,在诗人眼中如此荒凉伤感,经年以后,又因为生活的渐渐安定,在诗人的眼中又变得明丽可爱起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只是因为心动了。同样的,这样的改变,并不是景真的发生了变化,而是诗人的情变了。这就是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世人眼中之天天所见,被诗人寓于情后,注于笔下,又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令人止不住深思了。

古诗之美多在于其意境之美。意,即情;境,即美。作者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才能塑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使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而借景抒情诗更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通过对这几首借景抒情诗的仔细研读,让我更加不得不感慨吾之愚之钝,也不得不感叹古诗文之美之妙了。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第二篇
《古诗句》

古诗词知识(一)

1、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包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这样几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写出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李白——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古诗文中有许多借物抒情言志的的名言佳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

4、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百发生。——辛弃疾

5、反映阶级压迫内容的诗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又炭*愿天寒。——白居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

6、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黑发不值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

7、你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句,并写出题目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8、写出三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9、描写边塞风光或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10、故人强调学习要有怀疑精神,写出三句这方面的名句: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11、写出几句蕴含哲理的古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苏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2、写出三句抒发博大胸襟的诗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3、写出三句表现古人高尚节操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4、诗文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景致的句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15、借助于想象描写景色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

16、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

17、反映诗人闲适的田园情趣的诗句: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

18、表现爱国主义情操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9、强调学习要有勤奋的精神的名句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韩愈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20、关于生命意义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藏克家

21、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的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文天祥被俘后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达其崇高的生死观;苏轼身处逆境,也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表达他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24、珍惜时间的警句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热爱读书的名言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珍视友谊的格言有: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

28、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中,以自然万物盛衰有是,江河东流而不再西归的自然规律,晓喻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奋发努力的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9、王安石写诗非常严谨,字斟句酌,在《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把看不到的春风转移为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

30、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明做学问要亲自实践,才能有所成就的句子

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写出两个描写“雨”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斜风细雨不须归;天街小雨润如酥;山色空蒙雨亦奇。

32、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33、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连叶无穷碧。

35、写出含有“山”的句子:只缘身在此山中;山是眉峰聚;白日依山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36、古诗词中描写“水”的名句有:水光潋滟晴方好;水是眼波横;桃花流水鳜鱼肥;飞流直下三千尺。

37、古诗词中描写“花”的句子有:来往亭前踏落花;感时花溅泪;无可奈何花落去;冬风无力百花残;花落知多少;竹外桃花三两枝。

38、古诗词中描写“鸟”的句子有: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恨别鸟惊心;鸟宿池边树。

39、古诗词中描写“月”的句子有:月子弯弯照九洲;月上柳稍头;春花秋月何时了;明月何时照我还;月有阴晴圆缺。

40、当我们思念远方的亲友,但又不能团聚时,可以引用古代诗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的情感,请举出一个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1、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两项进行默写。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2、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3、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诗词,除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外,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4、古诗中有许多表现劝学内容的句子,请写出期中连续的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5、古诗中有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请写出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6、古诗文中也有许多涉及颜色的景物描写,请写出两句:万紫千红总是春;碧水东流至此回。

47、写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8、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写出有哲理的诗句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

49、你在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请就以下方面分别写一条名言、格言

或警句。

①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②热爱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③珍视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第三篇
《古诗鉴赏之写景抒情》

古诗鉴赏之“写景抒情类”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为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即景抒情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对比衬托,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此类诗歌极具鉴赏价值,备受高考出题者青睐。

类型一

【提问方式】该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析该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解题思路】

(1) 写景顺序:如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里到外等,视角有俯看、仰望、远眺、近观

之分。

(2) 调动感官:如视觉(绘色)、听觉(摹声)、嗅觉(气味)、触觉(冷暖)等。

(3) 运用技巧: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

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等)等。

(4) 词语锤炼:动词、形容词、叠词、活用词等。

【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 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2) 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这一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感动。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1) 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2) 提示:一二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三四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类型二

【提问方式】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或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解题思路】

(1) 紧扣诗歌文本,用描写性的语言形象地再现诗歌画面。意象要全,语言要尽量优

美生动,不宜直接粗糙地翻译。

(2) 根据画面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或几个凝练的词概括意境特点,指出这些词句

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渲染怎样的氛围。

(3) 准确运用技巧术语,如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等。

情与景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类;

A以景写乐情。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注意诗中表达的关键字眼和注解中的时代背景介绍,合理的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有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有一个“望”,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 鸣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

人能续,你怎样看?

(3) 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

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诗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祖国山河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

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移用。

(3) 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

有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写景抒情类”诗歌拓展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行转轼:将要调转车回去。 维:栓、系。

(1) 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 写出诗歌首联中构成对比的一组词语。诗人以此对比凸显了什么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梅”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请以颔联、颈联为例,简析这种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草

梅晓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1) 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后俩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马踏春泥半是花”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上下阙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特点或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所写春天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谓“诗贵活句”(新鲜生动的句子),请依据这一点为这两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第四篇
《[精品资源]第三章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第一节 借景抒情诗 )》

第三章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第一节 借景抒情诗 )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第一节 借景抒情诗 )第三章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第一节 借景抒情诗 )落霞阁主人

第三章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诗歌根据题材划分,主要有以下十二类: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怨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下面分类结合实例进行介绍。

第一节 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古典歌的一大特色,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春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细雨洒洗后,柳色深了暗了。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了。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一吹一逐,极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迢迢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春风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春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处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007·全国1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第一问难度较小,从上阙的望字,下阙的休对故人思故国可以看出思乡之情的端倪,再结合注释,写这首词时正值苏轼被贬密州,完全可以答出的思想情感。命题人故意降低难度,用咨嗟、休对、且将三对词语进行提醒,相信考生稍作审视,便可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在词中要表现的是无奈、苦涩(或痛苦、苦闷、郁闷等)、意欲超脱的复杂(或矛盾)心情。考生答无奈(苦闷)、超然(超脱)更切中题旨。

第二问难度较大,需立足全诗,整体把握,方可准确作答。这是首典范的情景交融之作。上片写他乡之景,下片抒思乡之情,因景生情,感人至深。现对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作如下具体赏析: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即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三个层次先是由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下片抒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思乡之情因眼前之景而触动,但这种思乡情感又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他只好自我开解,进行一番自我安慰。休对、且将,这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这一办法,虽十分勉强,无可奈何,但毕竟使思想上的矛盾暂时得到解决。于是,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参考答案:情的角度: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中的景是为情服务的,写景实际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我们要领会诗人在景中蕴藏的丰富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的身世,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大历三年(768)秋,杜甫漂泊至地处长江、汉水的湖北公安。长期飘零,历尽艰辛,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颇多感慨。但他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诗中依然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瀛奎律髓》云: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公之意自比于‘老马',虽不能取‘长途',而犹可以知道释惑也。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是光明的。落日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是亡国之君,由一国之主,变为阶下囚,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境遇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生活的思恋,对家国和自己遭遇的独特的感受。在这首词里,李煜用梦里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热闹来反衬自己现实处境的悲凉。又如他的另一首词《相见欢》: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眼中,月是不圆满的,深院里的梧桐是寂寞的,实际上,不圆满的是人,被锁在深院里感到寂寞的还是他这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李煜借寂寞凄凉之景,抒发的仍旧是身世悲苦之愁。

三,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

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例如: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这一腔怨恨到哪里倾吐呢?词尾的二名句,当是这种心情曲折委婉地发泄。此二句或从唐戴叙伦

《湘南即事》诗: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变化而来,都是埋怨江水无情地抛开自己而流去。这种如痴如呆的怨绝语,说明真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伤心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进行夸张,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诗人笔下分明透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许浑笔下溪云四起、山风满楼,正是欲雨之景。在表现手法上从瞬息即变的景物之中,抓住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山雨欲来风满楼,预示出暴风雨前的气象征兆,这既是写实,亦是比喻。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

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亦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有自己深深的感情。

再如(2006年全国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 江 小

杨万里

溪水将注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交情)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这一问主要考查的就是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要把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明暗对比、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等。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词作上半阕着重写景,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仅用四句诗便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且远近高低各不同,宛如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第五篇
《按有关古诗的内容填空》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第六篇
《古诗文》

命题走向预测选材方面:古诗鉴赏的选材,近几年仍然以唐诗、宋诗、宋词为主,2009年18套试题有15套以唐宋诗词为鉴赏材料。但随着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加,选材范围也渐有拓宽。近几年,元曲及明清作家的一些诗作渐入命题范围,如2008年的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选了吴西逸(元代)的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北京卷选的是顾炎武(明清之际)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2009年安徽卷选的是舒頔(元代)的《小重山·端午》。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逐渐突破史书中人物传记这一范围,选材更趋灵活。以往,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大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2004年高考广东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孔子家语·颜回》,湖南卷的阅读材料是苏轼的一篇散文《放鹤亭记》,从此,打破了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取材“正史”“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年来,取材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已有近一半的试题选择了非人物传记类的阅读材料。可见,在取材上,既注重人物传记,也开始注重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散文。另外,各省市卷在选材上更具地方特色,更为关注本土文人的作品。以上,都是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信息。内容方面:古诗鉴赏的考查中,篇幅短小但蕴涵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仍将会成为命题人的首选。从风格看,清丽淡雅且情景交融式的作品还将会占据主流,尤其是那些包含名言警句的短小精悍的抒情诗和充满理趣的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将仍是出题的热点。从考查内容来看,一是鉴赏:鉴赏其形象,鉴赏其语言,鉴赏其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就是探求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而文言文阅读,从文本的选择内容来看,仍将继续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如果所选文本是人物传记,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表现官员的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或执法如山等正直品行或杰出才干等;二是古人事亲至孝等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的典型等。如果所选文本是文言散文,那么也必将是文化底蕴深厚,弘扬有利于修身养性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作品。从考查的内容上看,对文言文具体语境中实词虚词的考查、信息整合、要点归纳仍会是不变的考点,古今异义的复合词、特殊句式的考查将是热点,而词类活用和文言文翻译仍将是分值比重较大的考查点。形式方面:在古诗鉴赏的题型设置上,简答题仍为主要题型,部分试题会将诗话、评论、评点等中国传统文论形式以及文学常识、文体知识与诗歌鉴赏试题有机结合。另外,为了使诗歌考查回归“诗无达诂”的传统理念,使考查更为合理,

更为全面,更能考出考生的个性化的赏析能力,开放性试题将会有所增加,由一元答案转向多元阐释。因此,为了使试题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宽松的自由度,比较阅读将成为热门题型。文言文阅读的题型渐趋稳定,选择题仍会侧重考查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筛选和判断能力以及对内容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侧重动态化,即考查词的语境义。另外,近几年来,又兴起一种给文言文断句的题型,重庆卷连续几年均考查文言断句。这种题型虽新,但能力要求并不高,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只是断句,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另外,形式上是考断句,实际上还是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高考备考策略古诗词鉴赏——拓展中积累初高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教材学习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诵读体味也会找到一些欣赏古诗词的感觉。在高考前,应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拓展迁移训练。通过拓展训练,尽可能使学生做到“见多识广”,提高学生感悟诗歌和分析评价的能力。1.拓展训练中,增强感悟能力,积累相关知识。具体应该做到如下积累:   (1)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2)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鉴赏古典诗词,要学会分类鉴赏。如鉴赏之前,先要弄清其所属类别:是诗,是词,还是曲;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其次,还可按表达方式分,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按内容分,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因此,分类鉴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3)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古诗词常用典故,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4)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5)熟悉一些诗人的经历遭遇、理想志趣。一首

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熟悉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经历,才能更好他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情感。(6)了解一些诗人的风格、流派。对一些主要作家,应该对其创作风格有所了解:是山水诗人还是边塞诗人,是清新飘逸还是沉郁顿挫,是豪放还是婉约,是浪漫还是现实。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家的特例存在,也应注意到同一作家有时也会有多种创作风格。(7)理解一些名词术语的内涵。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以避免赏析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说外行话。2.拓展训练中,掌握解答技巧,提高答题能力。无论做任何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技巧应该是在强化训练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在古诗词鉴赏的复习中,一定要养成动笔把答案写出来的习惯,而不是仅仅在脑海中酝酿答案。另外,通过拓展训练,应总结答题方面的一些规律和技巧。如解题时,切不可忽视前面的标题、中间的作者、下面的注释,这些都能给考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暗示性信息,往往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不可视而不见。文言文阅读——回归中提升文言文阅读的语段往往取之课外,但其知识点的设置又绝不会超出课内所学,即考查考生运用已学过的古代汉语知识阅读陌生文段的能力。对文言文词语的考查则成为了保留题目。有的试题以比较句子、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项的方式设题,其中比照句基本是出自中学课本。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所以,在考前,文言文的复习应回归课本,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可指导学生借助课本中一定量的经典的文言文,如《劝学》《过秦论》《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六国论》等,这些课文,可谓文质兼美,读来朗朗上口。复习中,可要求学生在原来学习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而形成敏锐的语感。同时,对其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等,要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积累,细化知识点,编织出知识

网络,最后通过科学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因文解句、因句解词的合理推断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其中,还要特别注意强化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训练,因为它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半壁江山”,可选择一些典型的句子,进行笔译训练,提升翻译能力。另外,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拓展训练中,则要注意对阅读时效性进行强化。比如,可让学生先读题,后读文,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卷Ⅰ中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一题的选项,因为这道题基本上是要求选“不正确”的项,所以此题选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极大,可大大降低理解文章的难度。面对文言文选材的灵活变化,在备考时既要重视对人物传记类文章的复习,也应兼顾先秦诸子散文、文言笔记小说、记游散文、论说文等文体,以免学生在考场上面对变化了的阅读文体产生陌生的感觉。(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50080)2010年高考古代诗文阅读命题趋向与备考策略文章作者:时寅敦  命题趋向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以传记为主,部分省市卷涉及其他文体。前几年,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传记,且大多选自“二十四史”,很少涉及其他古籍和其他文体。近几年,选材范围呈扩大趋势,一是突破了“二十四史”的局限,二是突破了传记文体的局限。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共23篇,其中传记16篇,散文6篇,文言小说1篇;200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共21篇,其中传记12篇,散文9篇。不过,2010年及以后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传记仍然是命题者的首选。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省市卷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喜欢变化,每年都有新面孔。题目设计以选择和翻译为主,个别省市卷有断句题和简答题。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上经历了从“选择题”到“选择题+翻译题”,再到“选择题+翻译题+其他题型”的探索过程。近年来,部分省市卷在题型设计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题型越来越多。“其他题型”包括断句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量分值不尽相同,但考查内容相对稳定。从近两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看,题目数量一般有4~5个,其中1个为文言文翻译题。分值最多的是上海卷,近两年都是29分,20分以上的还有浙江卷、江西卷、山东卷、广东卷、北京卷和天津卷。虽然2009年18套试题中文言文阅读考查题目的数量和分值不尽相同,有的每年也有一些变化,但是这些试题考查的内容却一直比较稳定,几乎每一套试题中都会考查以下内容:一是对文中实词的理解,二是对文中虚词的理解,三是对文中有关信息的筛选,四是对选文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五是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其中部分省市卷因题目数量原因,考查内容有所调整。二、诗歌阅读阅读材料以诗为主,部分省市卷选择了词或曲。2008年的19套试题共选诗歌20首,其中诗15首,词3首,曲2首;2009年的18套试题共选诗歌19首,其中诗12首,词6首,曲1首。由此可见,诗在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诗歌年代以唐宋为主,少数省市涉及其他朝代。2008年所选诗歌中唐代5首,宋代11首,其他4首;2009年所选诗歌中唐代6首,宋代10首,其他3首。由此可见,高考命题人特别偏爱唐宋两代的律诗、绝句和词。题目数量一般为两个,题目的设问角度趋于具体。2008年的高考诗歌阅读题有14套设计了两个题目,北京卷、上海卷设计了三个题目,三个省市设计了一个题目;2009年的高考诗歌阅读题有14套设计了两个题目,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设计了三个题目。另外,从题目的设计看,2009年的高考诗歌阅读题,设问角度越来越具体,考查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三、名句名篇默写命题范围以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为主,课外内容很少。虽然全国各省市卷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不同,但命题人特别关注所学教材中的名句名篇。从近两年的考试题目来看,《劝学》《师说》《离骚》《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赤壁赋》《琵琶行》等传统名篇,每年都出现在多个省市的名句名篇默写题中。至于课外内容,高考试题中则很少涉及,出现的几率不高。命题形式以上下文填空为主,大部分省市卷考生可自主选做。多年来,根据上文写下文或根据下文写上文一直是名句名篇默写题的基本形式,有的只要求写一句,有的则要求写两句或更多。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性原则,大部分省市不要求考生全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有的是两个大题任选一个,有的是几个小题限选几个,还有的是既有必做也有选做。考查内容以古代诗文名句为主,个别省市涉及文学常识等。大部分省市卷只考查古代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但有的省市把文学常识或现当代诗文名句融合到了名句名篇的默写题中,如江西卷、湖北卷、重庆卷、江苏卷等,这一现象也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备考策略一、文言文阅读一要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初高中两个学段,学生学习了很多的文言文,积累了大量的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等文言知识。学习积累这些知识,目的在于应用。高考文言文选段都是生面孔,只要我们注意联系所学知识认真阅读分析,大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高考试题中对实词词义的解释、对虚词意义和

关于借景抒情的古诗句第七篇
《古诗》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系列训练题

1.【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释: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③④②

4.【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5.【2010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6.【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释】天经,姓叶,名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7.【2011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8.【2010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 口 送 友 人

司 空 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9.【2009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题: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0.(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问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12.(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北土”:指“秦中”,即唐京城长安。“东林”:晋时刺史桓伊为高僧慧远于庐山东面建房殿,是为东林寺。

这首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说明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得以抒发的。

16.阅读下面唐诗,回答词后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7.(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