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7    阅读: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一)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春》课件18》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二)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春》课件》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三)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在春天的垛口》》

作者:冰在边缘

飘起的色彩预示春天的降临

我的手牵起蝴蝶飞动的季节

一阵风叫醒我的耳

昨夜,梦随心上路而行

我这样的花朵

谁会来采摘春天的心事

一江春水或是一帘幽梦

那样温顺的低落

紧攥流年上第一丝衣襟

也顺手别上我的春梦踪影

那一段含糊不清的节奏

从谁的嘴里吐露恋恋风尘

不必过份渲染主题

蓄意图谋的留恋经不起现实的诱惑

比如飞过季节的蝴蝶

刺痛的花期无法言明她的忧郁

亲爱,你要如何才肯相信

我标于短歌的剪影

是精心打造的旧世容颜

等你,在唐时渡口牵来今生的轮回

一两朵花恰巧赶在想念之前盛开

握住的芳菲印证那道缺口

窗外一转眼,满身桃红尽落

而你的手怎样复辟我的真实感受

势水而下,那朵风骨不是眼前的春色

我坐在春天的垛口之上

慢慢装饰花落的讯示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四)
《两种春天的现代诗情》

两种春天的现代诗情

两种春天的现代诗情孙绍振

两种春天的现代诗情

孙绍振

艾 青

不管是诗还是抒情散文,都是充满了诗意的,这种诗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春天美好的景象来表现诗人美好的感情。而艾青这一首,从题材来看,应属同一类型。一开头就写桃花,只是点明地点,是上海郊区龙华的桃花。这个地点为什么值得点一下呢?因为这是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的警备司令部所在地,设有监狱,还有枪杀大批共产党人的刑场。写桃花是为了写春天,这是从古到今的传统,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写龙华的桃花呢?因为,第一,这个地方的蟠桃的鲜美是很出名的,但恰恰又是烈士牺牲的所在;第二,桃花的颜色是红的,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烈士的鲜血。

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下面为什么要写龙华的桃花是在“夜间”开的。难道白天的桃花就不开了吗?因为,首先,屠杀常常是夜间进行的;其次,烈士流血牺牲的社会背景是黑暗的: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是听着寡妇的咽泣

血点斑斑、没有星光都不难理解,但“刮着风”和“寡妇的咽泣”联系在一起,就把本来是有意抑制的哭泣,传得更远。

下面这几句理解起来,要动一点脑筋: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喝的野兽

舐吮着看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在我们的想象中,土地是母亲呀,为什么像饥喝的野兽呢?说它吮吸着年轻人的血液,是不是对母亲的不敬呢?这不是类比不当吗?不然。这是诗的比喻,它和一般的比喻有所不同,它不能照搬现成的习惯了的套路,诗人的可贵就在超越世俗的联想机制,进行想象的创新,借以表现诗人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绪。艾青写这首诗的时候,是1937年4月,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这时艾青还比较忧郁,长期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来尔的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忧郁的美,即使参加了革命,思想改变了,在写作革命的诗歌时,在艺术上也还有一点痕迹。这里的大地像“野兽”,吮吸年青人的血液,所暗示的是,先觉者的牺牲是孤独的,在一个短时期里,不一定被理解。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有非常残酷的一面,残酷得像野兽,似乎对于烈士的鲜血都是无动于衷的,听任它无声地渗入土地的深层。

“人之子”这个词很奇异,艾青说烈士,这很好理解,那时他不便直说这些牺牲者的政治身份,但是为什么要用一个“人之子”来指称呢?人之子,就是人的儿子,这不是废话吗?还有一点,都是男性,难道就没有女性的烈士吗?

“人之子”,这是艾青早期诗歌的常用话语,连描述耶稣基督这样的神,他都用“人之子”。这说明,就是运用圣经题材,他也没有把耶稣当成神,而是当作人,当作和人一样的后代。在这里,他描述烈士,也一样没有把他们当作超人的英雄,而是和普通人一样的人。 如果艾青的诗就写到这里结束,那么这些“人之子”的牺牲就比较悲惨了,他的思想也

就比较悲观了。但是,艾青当时毕竟已经是一个革命者了,他自己就曾被捕,在租界上坐过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牢房。他虽然有点追求忧郁的美,但是,他还是有坚定的信念的。所以他在“人之子”的前面加上了一个形容词“顽强的”。

这种顽强,不仅仅表现在不怕牺牲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未来的追求上。接下去,艾青本要强调烈士虽然牺牲了,但是,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精神将化为战胜黑暗的力量。但是,这样的话直接说出来,就不是诗了。艾青的创造,就在于把这种情感和思绪,化作了形象。他顺着鲜血渗入地下的想象逻辑,往往下发展: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数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这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天

“斑斑的血迹”化作了“无数的蓓蕾”,这不是科学的道理,而是诗的想象。烈士的鲜血,化作了桃花的蓓蕾。这个因果关系,是情感的表现。这里的桃花和蓓蕾,都已经不是诗歌开头所写的龙华的桃花了。开头的桃花,是现实的桃花;而这里的桃花,却是社会解放的象征了。正因为是象征的想象,下面这句“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天”,不但充分表明了的强烈感情,而且还表现了必胜的理念。如果不是从诗的想象和象征去理解,龙华的桃花,只能是龙华的春天景观,怎么可能点缀得江南到处是春天呢?

接下来艾青对烈士精神的赞颂竟然是这样的: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一句从表面上看,说得十分突兀,好像极其不通,但是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要理解这一点,关键词是这里的“春”,它具有双重意指,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春”,而且是社会光明温暖的春天。郊外的墓窟,也有双重意指,一是龙华的墓窟,二是所有烈士的归宿,泛指一切烈士的鲜血培育了理想社会的美景。

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它会给人间带来光明,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艾青的创造在于,是在极强烈的反差中层层推进,展开想象,首先把鲜艳的桃花和龙华这个恐怖的屠场联系起来,其次是把鲜血和桃花的蓓蕾联系起来,再次是把墓窟和春天联系起来,最后,把感情和理念统一起来。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同样是春天,在古代诗人心目中,大体是一个模式,那就是大自然的美好和情致的美好。现代诗人艾青突破了这个模式,在他想象中,春天的花不一定是和美好的景色联系在一起的,他有意把它和恐怖的屠场、死亡的墓窟相关联。也就是说,春天,既可以和美的桃花,也可以和不美的东西联系起来,这就为诗歌艺术想象开拓了新的途径。 初春 王宜振

这是一首当代儿歌。从某些方面看,着力描写的大抵是春天景色,从毛毛雨到新芽,从蛙鸣到风筝,还有蝴蝶、蜜蜂、蝌蚪等等。这些春天的景象,在以春为题的诗歌中,可能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读这首诗时,我们并不觉得陈旧,相反有一种强烈的清新感。这种清新感不一定来自那些春天的崭新景象,更多是来自对春天景象的一种崭新的感觉。这种感觉究竟新在哪里呢?且看诗歌本身:

春天的毛毛雨

洗得小树发亮

一些新芽,像鸟嘴

啄得小树发痒。

所关注的春天景象,不同寻常,和古典诗人不同,和当代诗人也不同。是不是都有一种“小小”的感觉?雨是小小的、毛毛的,树是小小的,新芽当然也是小小的,就是比喻的喻体,像鸟嘴,当然也是小小的。这些小小的景象,是不是有一种小小的眼光在背后?小树被雨洗得发亮,而新芽则被啄得发痒。这个“痒”字,本来很普通,可是用在这里,却很精彩:鸟的嘴巴会把小树啄得发痒,这样的小小的感觉,幼小的感觉,是不是只有小孩子才有。 这首诗的特点,就集中在幼小的、孩子的感觉之中。抓住这个小小的,幼稚的感觉,才能抓住这首诗的想象的出发点。

从这幼小的“痒”的感觉开始,发展下去,逐渐透露一系列的孩子气的感觉: 泥土里拱出的两片新叶,

说是浅绿,更是鹅黄;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

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地想。

叶子的颜色是美的,这是大人也有的感觉,但是把新叶当成闪闪烁烁的眼睛,则不像是大人特有的想象。下面的一句就更让人感觉到,这不仅是孩子的感觉,而且有孩子气的感情,除了孩子,谁会觉得这个世界觉得“新鲜”?大人早已习惯了,早就没有新鲜的感觉了,就是偶尔有一点,也不会对着它“痴痴”地想。“痴痴”这两个字,可是很传神,幼稚的心灵,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因为新鲜,才好奇,知识又不多,想象认真入迷,却是孩子气的。痴痴,写出了一片天真烂漫。

改成近义词,“呆呆”的,不行,改成“傻傻”的,也不行。

下面就更有孩子的特点了,抛石子,当然是孩子才会干的,但是,最出色的还是想象石子“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这就不但是天真烂漫,而且有点调皮了。这里的联想是很讲究的,石子抛出去,运动的弧线,和蝴蝶的飞翔,是相近相似的,至于掀开书页都能听到蜜蜂在歌唱,有点勉强罢,为了补救,加上四个字:“侧耳倾听”,反正是别人听不见,自己听到什么都可以。这一切都令人感到孩子的心目中的春天的一切,是快乐的、无拘无束的。 下面的一节,仍然是孩子气的想象:蝌蚪像美人的雀斑,蛙鸣像吟诗。这时,读者已经不知不觉地被从视觉的美,带进了听觉的美的境界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想象的导向是美化,一切都美好的,但又是孩子气的天真的。

孩子气的想象的特点,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当单纯,不复杂。 下面这两节,诗意深化了,春天在心上荡漾,风筝驮着阳光,孩子的特点淡化了,但仍然比较单纯,最后一节,采一片树叶,做成叶笛,表达内心的欢乐。这是一般人都能写得出的,但是下面这一句,则是神来之笔:

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

究竟是春天摇摇晃晃,还是自己陶醉得摇摇晃晃呢?事实上春天不可能摇摇晃晃的,显然有点醉了。最后一句,回家“抖出一地春的芳香”,则是从嗅觉上把这种陶醉感加以渲染。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五)
《描写春天的现代诗》

一、在城效的小树林

返青了,我的小树林

小树林里的蚂蚁和飞虫

这些卑微的生命都和春天一起来临 泥土下,我听到蚯蚓爬动的声音 用柔软的头颅撞开泥土关闭的大门 在小树林的草地上,我看见一群山羊 摆动着长胡须,咩咩地叫着 震动着我的青春和灵魂

一只黑山羊,向我款款走来 脸上挂着幸福的泪水

二、推开春的大门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

三、这个春天

这个春天我的心很乱 一会儿想起某些墓碑 一会儿想起我的童年 这个春天我的心很乱 春天的诗已被春天写满

我的献诗是春天的草叶和花冠

在这个春天里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还能和谁一起拥抱春光和时间

《有雨从胸中穿过》

一种声音

嘀嘀哒哒地从 极高处奔泄而下 如长发姑娘披肩黑瀑 将时间紧紧攥住

我因此成为

苍茫雨幕中

一头头晕目眩的精灵 辨不清到底谁是

那股真正的不可抑止的 欲望

那滴雨在空中跳舞 舒缓地在高空飘浮着 积蓄力量从

不加修饰的云层 悄悄渗透进

我的宽阔的胸膛

于是我的胸中波涛汹涌 激起涟漪

拍击着感情的岸礁

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吸 与一滴雨

交相滋润

一滴雨就这样毫无遮拦地 深入我的内心

与我的思念混为一潭 然后穿过我心的窄地 将一切洗涮

而一缕阳光

乘机穿越时光的邃道 抵达我明净的天空

《在春日与一场雪对视》 搭上开往春日的列车 怀揣

一把季节的利刃 无情地刮开

躁动的芽苞

让冰裂一冬的小手 伸出来

握住猎猎的旌旗

去追逐

春日里的一场雪

只要一脚踩上 春天的赤道

一场瑞雪便异显珍贵 关于春与雪的对话 倾刻间

肆意流淌

雪花向六个方向 发出指令

传送阵阵湿润的信息

其实春天与一场雪无关 倒是突如其来的 倒春寒

紧握每个人的热爱

抬头望天

天与地的接触 激烈而又纯粹

沿着季节之坡走下去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六)
《名师精编--《春》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以亲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七)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同步练习

一、课内知识

1.【题目】下列加黑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赤裸 青稞 骒马 不落窠臼

B.迷茫 谜语 弥漫 消弭于无形

C.反抗 亢奋 土炕 伉俪情深

D.蛊惑 沽酒 瞽叟 余勇可贾

【答案】C

【解析】A项依次读luǒ/kē/kè/kē;B项依次读mí/mí/mí/mǐ;C项均读kàng;D项依次读gǔ/gū/gǔ/gǔ

【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2.【题目】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谄媚 石碣 雇佣 不卑不吭

B.烦恼 沟壑 蛊惑 忧心如酲

C.鬈发 皈依 肃穆 胜卷在握

D.赤裸 叱痛 横亘 摇曳多姿

【答案】B

【解析】A项不卑不吭-亢;C项胜卷在握-券;D项叱痛-炽

【考点】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第 1 页 共 8 页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3.【题目】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啊,光,影,声,色,都已经,着,等待伸入新的。

A.赤裸 痛苦 组合

B.赤裸 辛苦 组合

C.裸露 痛苦 综合

D.裸露 辛苦 综合

【答案】A

【解析】“赤裸”有“光着身子”的意思,句中有拟人的用法;而“裸露”只是暴露在外,没有遮盖,没有修辞的作用。“痛苦”指人心理感到难过或不愉快;“辛苦”比喻艰难困苦或很疲倦。“组合”是组织成整体,“综合”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点】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4.【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天是诗人最爱吟咏的题材,诗人们或盼春,或惜春,或伤春,或怀春,或病春......

B.穆旦的《春》有别于传统的先写景后抒情的写法,其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感情、人的眼光、人的欲望。

第 2 页 共 8 页

C.穆旦生活在战火频仍的年代,他的救亡意识非常浓烈。“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D.1942年,24岁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答案】C

【解析】A项属于成分残缺,在“题材”后加“之一”;B项属于语序不当,应将“人的眼光”与“人的感情”换位;D项属于成分残缺,在“于遮天蔽日”之前加“他”。

【考点】5、辨析并修改病句

【难度】中档题

【题型】单选题

5.【题目】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镛,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B.1929年,穆旦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C.1940年,穆旦于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

D.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大量地翻译诗歌,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

第 3 页 共 8 页

余种。

【答案】A

【解析】A项穆旦本名查良铮,查良镛是金庸的本名。

【考点】13.2 识记文学常识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6.【题目】下列对《春》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B.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C.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诗歌诗艺的进展,它在处理人生经验上更加繁复,在表现技巧上更加多样化,在语言上更加纯熟,对西方诗学影响的转化也更加自如。

D.这首诗通过“矛盾”的语言组织来形成艺术感染力,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在矛盾中和谐统一,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答案】D

【解析】D项诗中的意象“均构成了矛盾”。

【考点】15.2.2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第 4 页 共 8 页

—10题。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 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 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 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 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音响。

那么打开吧,生命在呼喊: 让一个精灵从邪恶的远方 侵入他的心,把他折磨够,

第 5 页 共 8 页

【难度】中档题 【题型】单选题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7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