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唐诗杜甫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9    阅读:

唐诗杜甫(篇一)
《杜甫与唐诗》

杜甫与唐诗

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十一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其显著特征。

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盛唐诗歌的一些重要特征,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仍然有所体现。激情虽然在他的诗中受到抑制,却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雄伟壮大之美,也仍然是诗人的爱好。他的那些关于时事政治的诗篇,大抵是真诚情感的流露和结晶,而并非以预定的社会功利目的为首要的出发点。从这些方面来说,杜甫与盛唐文化终究有很深的关联。

一、杜甫的生平和个性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属河南)。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所以杜甫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只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他曾很骄傲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杜甫早慧,据称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十四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浪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他后来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三十三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够有力,而把持权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对引进人才采取阻碍的态度。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指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玄宗和他的边将们一意开拓疆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国力空虚、民生艰难,许多人无辜死亡;二是玄宗沉湎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擅权专政,阻塞言路,政治变得昏暗;三是为玄宗所宠信的安禄山身兼三节度使,手握雄兵,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处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现实中的弊病,当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写出《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春望》、《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大量传世名篇,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与杜甫过从甚密,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或谓在严武去世前不久,杜甫因所任工部员外郎之职由虚衔转为实授,而离蜀赴长安)。最初的目的大概是要沿长江东下出川,路途中却因疾病和战乱等缘故,滞留了很久。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

在杜甫年轻时代,他的性格中就包涵着两种不同的因素。

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而同时,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在文学上,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那样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可见他是多么骄傲。在与李白、高适等人交游时,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后来经过重重苦难的磨砺,杜甫个性中放狂的一面收敛了许多,传统的儒家人生观对于他的个性和行为习惯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并不是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纯粹的恂恂君子。《旧唐书》本传说他“性褊躁”、“无拘检”、“傲诞”,不会是毫无根据的。其实,如果没有几分“傲诞”、“褊躁”,恐怕很难成为一个诗人。这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杜甫始终对屈辱的生活处境十分敏感。滞留长安及漂泊西南时期,杜甫常常不得不寄人篱下,仰仗权势者的济助。他在诗中写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一个身负“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乞食者,怎么能不深感痛苦呢?这些诗句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看起来绝不相同,实质上却有相通之处。杜诗中那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固然是出于真情,但也未始没有在自觉得碌碌而生、于世无益的情况下,在精神上自我提升、自我拯救的意味。

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也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说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诗中也自称“乾坤一腐儒”(《江汉》),都是就这一种执着态度而言。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甚至,愈是社会崩溃昏乱,他愈是要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尽管“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但靠了一点一滴的人力,终究能够改变现实。他的这种执着态度,在当年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未必有什么用处,对于诗人来说却是重要的。因为唯其如此,杜甫才能始终保持正视现实的热情和勇气。 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李白遭遇危险时,他却魂牵梦绕,再三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诗篇。他在夔州离开自己住过的一所房屋时,也不能忘记以前常来自己院中打枣为食的邻家老妇人,特意写了《又呈吴郎》诗,嘱托新主人对她应多加体谅。当然,更多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战乱中的国家和贫苦大众的强烈的忧念。只是,杜甫的情感,不像李白那样奔泄而出,而是受到理智的节制。这一性格特点,直接影响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杜甫更喜欢、更擅长在严格的形式中,以精心选择、反复锤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

二、乱离时世的悲歌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别。如《房兵曹胡马》以“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写马,《画鹰》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鹰,都有不可一世之概。《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随着杜甫渐渐深入到苦难的现实,他的诗也变得沉重起来。但早期诗歌那种气势壮阔的特点,仍然保留着。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

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兵车行》的开头是一幅悲惨的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杜诗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改移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 在杜甫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地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然而事实上这仅是一种空想。他作为一个诚实的诗人严肃地面对现实时,不能不为此感到困苦。杜诗的名篇“三吏”、“三别”、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诗作于乾元二年杜甫从华州去洛阳时。此前不久,唐军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遭到大败,形势危急,唐军为了守住洛阳、潼关一线,在民间拼命抓丁,连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以叙事诗的形式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悲惨情形。 从这些典型的忧国忧民之作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杜甫。

首先需要指出:“忧国”和“忧民”并不是很容易统一起来的事情。因为杜甫所忧念的“国”同李氏王朝的“皇纲”之存亡密不可分,这“国”首先是包括杜甫在内的统治阶级的国,统治阶级的成员依其地位高下从这个“国”中得到不等的利益;至于“民”尤其是贫困的劳动人民,即使他们的利益同这个王朝的存亡有一定关联,他们也主要是牺牲者而不是得利者。而安史之乱就其根本的性质来说,是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军事叛乱。虽然安史集团的头领以汉化的胡族人为主,但民族矛盾的一面也不是主要的。可以说,普通民众是被争夺最高权力的两大集团推进了血火之中。那么杜甫又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先看他的《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受难的人民的极其真实深切的悲悯之情。当他说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样悲愤的话时,他指出了一个惨痛的事实:民众在这个世界上走到了绝路。沿着这个方向追问下去,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牺牲到最后的人民有无义务继续为大唐王朝作出牺牲?而诗人就在这危险关头收刹了他的笔,转到另外的方向: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所谓官军中劳役轻、官长爱惜士兵,并且似乎没有什么危险,这恐怕是杜甫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但他只能这样幻想,并以此安慰从军少年和他们的家人。而归根结蒂,他还是要求人民继续为唐王朝作出牺牲。还有《新婚别》,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诗中既写出她的悲哀:“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又以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女子“深明大义”的形象。她要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说自己不能跟随而去,因为“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们不能说杜甫笔下的新娘不是真实的,但可以想象一定也有不愿自己的亲人走向“死地”的妇女。而之所以选择这一位新娘作为主人公,乃是从国家利益考虑。

包括《垂老别》中那位“子孙征亡尽”而自己又被征去当兵的老人,他的遭遇可以说凄惨至极,诗人对他也确实充满同情,但在篇末,他还是让老人说出“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这样偏向豪壮的调子。

总之,杜甫“忧国”,却不能因此而泯灭良知,回避眼见的事实①;他“忧民”,却又不能因此背弃唐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只能在尖锐的矛盾中寻找折衷的途径。而这种折衷又是很勉强的,这使诗中表现出的情绪显得非常痛苦。我们没有理由苛责杜甫,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能够如此严肃地正对现实,关怀人民,已是难能可贵。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他获得“诗圣”这样一个带有浓厚道德意味的尊称,也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①如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中为坚守睢阳,以人为食,死者数万,封建史家和正统文人对他们吃人这一点仍给予赞扬,这和杜诗的态度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杜甫晚年,由于形势越发不可收拾,自身的处境也日见窘迫,他对军阀、官僚的横暴、腐败,态度变得更为尖锐严峻。虽然像《兵车行》和“三吏”、“三别”那样细致描述的作品已经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所揭示的事实,却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草堂》写蜀中军阀的叛乱和相互杀戮:“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克尔娱。”——被杀者似乎仍在号哭,而他们的妻妾和马,都面带愁容供杀戮者取乐,这是一幅何等惨酷的图景!又如《三绝句》中写道官军的残暴: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时代的苦难被杜甫以焦虑和愤怒的心情一一记录在诗中。但是,他对现实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诫那些做官的朋友:“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他只能期盼皇帝的贤明:“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他只能浩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昼梦》)这些无奈的、固执的哀告,说出了受尽苦难的广大民众的心愿。

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尝忧患。对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这一类诗格外具有感染力。如《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困居长安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被战火阻隔的妻子的怀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当他逃至凤翔后,有了机会去鄜州探家时,又写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录第一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中呈现一幅戏剧性的异常感人的场面。在那一场突发的大战乱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了。杜甫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把他们一家人重新相见时,彼此如在梦中、亦惊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清晰地呈现出来,可谓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它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内心的共鸣!

正是因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如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他由幼子的因饥饿而夭折,想到自己的家庭毕竟还享有某些特权,那些地位低下的“失业徒”、“远戍卒”,又将如何挣扎下去呢?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值得后人钦佩的。

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但应该指出:

唐诗杜甫(篇二)
《唐诗之杜甫》

唐诗之杜甫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诗圣”。今河南巩县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作诗3000多首,流传后世的有1500多首。由于曾经历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杜甫的诗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 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712—745)

母亲早死,哥哥早夭,父亲为其娶了一个继母,杜甫由其二姑抚养长大。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让他有点早熟。杜甫自幼好学,七岁能做诗。二十岁时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历史十年,期间结识了李白、岑参。并与李白同游梁宋,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后两人在东鲁相遇,这是“诗仙”、“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这一时期的杜甫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 代表作:《望岳》《赠李白》《房兵曹胡马诗》

(二)困居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参加应试。但是当朝宰相李林甫为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落地后,他到处投诗,都无果。后向玄宗献诗,得到赏识,但仅获得一个八品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府

库钥匙)。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使杜甫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事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此走上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诗歌创作成就的最高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安史叛军许以高官厚禄,杜甫断然拒绝,于757年逃脱。投严肃宗,授官左拾遗,不就又因忠言直谏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就宣布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

代表作:“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望》《月夜》《哀江头》

此时的诗大多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苦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

(四)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政治上绝望了,生计上又成问题。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一间草堂,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不久,当地地方节度使叛乱,再度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又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死于小舟上。

代表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二、《登高》赏析

(一)背景介绍

作此诗时已是作者漂泊的第八个年头,经历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的心头,为排遣心头的郁闷,抱病登台,写下《登高》。

该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二)诗歌赏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共写了六中景物:风、天 、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六景,极为精炼。

疾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冷,又有心灵的冷,但主要是后者。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啸,倍感悲凉。

飞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不能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之只能是一只,不能是多只。因为此时作者是一个人孤单漂泊在外。

登高仰俯所见所闻,一连用了六个特写镜头:1、迅疾的秋风,2、高远的天空,3、哀鸣的猿啼,4、孤零冷落的小岛,5、水落而出的白沙,6、低飞盘旋的小鸟。

这六个镜头写出了秋季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也写出了作者的孤苦无依,漂泊痛苦。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一句表示生命的短暂,由落木想到树,由树及人,加上杜甫此时的遭遇,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到了生命的晚秋。后一句表示时间的永恒。两句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历史和时间显得越悠久,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作者虽然无奈,但他依然很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达的气势,显得沉郁而悲壮。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客居他乡,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祈求长寿,通常是全家一起去,课杜甫却独自登台。一般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经是双倍的愁,再加上已是“百年”,老年拖着病体登台,是何等的愁苦。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

苦,是极苦的意思。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对仗关系来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试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的意思,恨是遗憾,表示诗人恨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为国家效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潦倒”形容的既是国家也是个人,诗人 一直忧国忧民,为国破家亡而忧心如焚;自然也忧身,他此时已是晚年,且浑身是病。 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系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为“诗圣”。表现了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杜甫特别爱喝酒,高兴要喝酒,悲伤也要喝酒,似乎只有酒能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此时是重阳节,按照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他却因为有病不能喝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也不一定有酒喝,这些愁闷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处,郁结在诗人的心头。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三)艺术成就

1对仗工整,音调婉转和谐。

本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是全诗曲折顿挫,表达出诗人要抒发的感情。同事,声调和谐,音律流畅,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唐诗杜甫(篇三)
《唐诗名家杜甫》

唐诗经典名家:杜甫一 杜甫的地位杜诗奠定了我国古代以时事入诗的诗史精神。国步之艰难,生民之疾苦,个人之困厄,尽收笔底,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杜诗集我国古代诗歌之大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关键所在。自宋至清,杜诗学已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汪辟疆说:“杜诗,此治文学必读之书也。治文先以《骚》《选》,则托体必高,摛词必雅,精者求气韵,觕者猎藻缋,皆可名家。读此书时,最宜取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同时读之。杜诗上承八代,下开唐宋,为诗家转变一大枢纽。百世不祧,万古常新;取此一家,庐牟万族矣。或有杜、韩并称者。余谓昌黎虽高,其真实本领,只须从经子、孟坚、扬云求之,已盬其脑,未足俪杜也。”(《读书说示中文系诸生》,载《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65 页。)汪辟疆说:“李、杜二家集为古今诗家之总汇。李白结古风之局,杜甫开新体之端;后此派衍流分,穷源究委,多源于此。惟李集、魏、六朝之大成,加以天才横逸,不可羁勒,学之不善,往往粗犷豪放,故传其派者绝稀。杜则上薄《风》《雅》,下该八代,加以天才学力,超绝人伦,故能尽得古人之所长,而不为古人所囿,千变万态,穷极工巧,后人得其一体,皆为名家。此杜之独有千古也。二家诗选本所收皆不少。惟专集实不能不阅,以其关系诗学为较巨也。” (《读书举要》,载《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26-27 页。)2程千帆说:“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杜甫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前人论杜,或誉之为“集大成”,或誉之为“诗圣”,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称誉是至高无上的。自从孟子用“集大成”这个词赞美孔子以来,有哪位诗人能戴上这顶神圣的桂冠而不被认为僭越?只有杜甫。这表明,绝大多数人都承认,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就像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一样,是无与伦比的。”(程千帆、莫砺锋《杜诗集大成说》,载《被开拓的诗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1 页)叶嘉莹说:“面对如此缤纷约烂的集大成的唐代诗苑……推选出一位足以称为集大成的代表作者,则除杜甫而外,实无足以当之者。杜甫是这一座大成之诗苑中,根探干伟,枝叶纷披,耸拔荫蔽的一株大树,其所垂挂的繁花硕果,足可供人无穷之玩赏,无尽之采撷。”(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载《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1 页)夏承焘说:“予主五言

诗至杜甫始大成。魏晋之作,究鲜佳者。嗣宗咏怀诗,止‘旬坐空堂上’一首可诵。四言诗嵇康《赠秀才入军》,止‘目送’‘手挥’八字。《幽愤诗》若落杜老手,必惊心动魄,而全篇无一动人语。张华励志:‘仁道不遐,德輶如羽。’‘复礼终朝,天下归仁’诸语,下开《击壤集》一派,腐语而已,不足称诗。安仁悼亡较佳,而亦有可删之句。章太炎必谓唐人不及汉魏,殊不可解。此时只一渊明,独有千古。余子皆须三唐鎔也。”(《夏承焘学词日记》1930 年10 月29 日。载《夏承焘集》第五册,第160 页)3二 杜甫生平略说杜甫(712-770),原籍襄阳人,因其曾祖迁居河南巩县,故又称巩人。武后朝的大诗人杜审言就是他的祖父。他的父亲杜闲虽也做过小官,是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到杜甫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与壮游时期(712-746)杜甫在二十岁前一直在家中读书,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与薰陶。他自己说:“少小多病,贫穷好学。”(《封西岳赋》)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到吴越一带漫游,大约三四年才回来。二十四岁从吴越归来,就专心应试,走唐代一般读书人仕进的路子。可是到长安应进士不第,又东游齐赵,当时杜甫的父亲为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游踪也就以山东为主。《登兖州城楼》、《望岳》是这时候的代表作,特别是后者,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天宝三载孟夏,李白在洛阳遇见了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这是唐代诗坛上两颗巨星的相逢,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佳话,4他们一见面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在汴州,他们又遇见了高适,这三位唐代著名的诗人同游了大梁、宋中等地,度着“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愉快生活。“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他们就这样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这一年的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再次见面。李白与杜甫在兖州分别的时候,希望“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日子,不料以此竟成了他们的永诀。他们的见面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首先是当时名播海内的李白在创作上给杜甫的影响,其次是因为他们推心置腹,彼此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再次,从此以后,李白有了最忠实、最热情的读者与最深刻最精当的批评家。二人分别以后,杜甫异常怀念李白,在情思激动的时候,写下了不少名篇。(二)长安十年(746-755)公元七四六年,即天宝五載,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来到了长安。第二年,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才的人都去应试,杜甫

与元结都去了。可这是李林甫把持下的一个骗局,结果一个未取,他反而上表说“野无遗贤”,来讨好皇帝。堵塞贤路。杜甫经历了这个骗局,进一步认识了社会。为了从另一方面求官,实现政治抱负,也为生活所迫,他开始了“干谒”,希图得到达官贵人的提拔。杜甫虽然不得志,不遇知己提携,也不被朝廷录用,但他却满腔热情,到处奔走,企图得到擢用。在四十岁时,献给玄宗《三大礼赋》,述说自己的心志与忠诚。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这期间,他的生活更加贫困潦倒,“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苦辛。”可见他当时的境遇。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诗歌《丽人行》、《兵车行》。杜甫在四十四岁时,好不容易得到了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5职,其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看望家室,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杜甫诗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杜甫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三,战乱流离(756-759)就在杜甫赴奉先县去看妻儿的那一年,即天宝十四载,杜甫四十四岁的时候,安禄山反了,声势非常凶猛,当时唐朝大将封常清、高仙芝都大败,玄宗又把有风疾的哥舒翰请了出来,让他把守潼关。哥舒翰很有将材,知道安禄山凶猛,应守而不攻。况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杨国忠为名,部下要哥舒翰先除掉杨国忠,哥舒翰未表态。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杨国忠,杨国忠害怕,就在玄宗面前说哥舒翰不发兵是不忠,哥舒翰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引兵出关。一与安禄山交战,潼关就失守了,随后安禄山攻占了长安,玄宗向西川逃去,路上杀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唐朝弄得天翻地覆。这是唐代历史上极为严重的事变。在这几年中,我们的诗人,一直与祸乱相始终,一切痛苦的经验,他尝过;一切的残酷现象,他看到,于是他写作题材更加广阔,反映生活更加深刻,诗歌的艺术也更加进步。肃宗即位灵武时,他只身前往,不料途中被敌军俘虏,解回长安。困居城中大半年,当时的离乱现象,就成为他的诗材。第二年,杜甫四十六岁时,逃出了长安,抵达凤翔,见到了肃宗,肃宗对他的精神很赞赏,给他一个左拾遗。后来因为营救房琯事,肃宗又讨厌他,借口让他探亲将他支开了。他在回家的路上,作了著名的长诗《北征》。就在这一年的秋天,长安收复了。他又到长安来,再任左拾遗。这时他的生活比较安适,心境也比较愉快,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表现了当时的心境。可是好景不长,公元七五八年,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

又是政治上对杜甫的一次6严重打击。第二年,杜甫由洛阳回华州途中,写了最著名的《三吏》、《三别》。这一组诗,不管在语言上、结构上、题材的表现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年的十二月,杜甫又到了四川成都。(四)飘泊西南(760-770)《咏怀古迹》诗说:“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奈,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是他在四川的写照。杜甫来到四川,是因为有严武、高适等人依靠,所以在第二年春得到友人的帮助,在成都盖了几间草堂住下来,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草堂”。这时杜甫已经五十余岁了。公元七六四年,严武任西川节度使,提拔杜甫做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称“杜工部”。七五六年,严武死,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生活上失去了凭籍。那时他五十四岁,带着飘泊流浪的心,离开了成都。五十五岁到夔州,住了二年。这期间,他把全部精神都用在作诗上,名篇有《咏怀古迹》、《秋兴八首》等,出了四川以后,又在湖南、湖北流浪了二三年,以船为家,在湘江飘流,最后大概死在船上。关于杜甫之死,历史上有“病死”“饫死”“溺死”三种说法。溺死说出于李观《杜传补遗》,荒唐可笑。已为历代学者所否定。“饫死”说亦出小说家言,前人已否定,可是郭老写作《李白与杜甫》一书,在没有提供任保新证据的情况下以想象作依据,重申此说。说杜甫在死前的二天,聂令(耒阳令)送牛肉给他吃,他说“聂令所送的牛肉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关用现代医学理论分析:“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容易中毒的,以腐化后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7化而致死。加以又有白酒促进毒素在血液中循环,而杜甫的身体本来就在半身不遂的状况中,他还有糖尿病与肺病,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的,而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认为杜甫病死说较可信,本于元稹撰杜甫墓志铭。杜甫的思想特色是吸取儒家思想的进步方面。他一生“穷年忧黎元”,热爱祖国,维护统一,他有任重道远的救世热情,不象李白、王维那样思想复杂,可以说,儒家思想决定 他的一切。正因为儒家思想决定了他,他才在一生中以己之苦,度人之苦,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他无时地刻不在注意社会民生。在这种态度下,他不能以陶潜的洁身自爱为满足,也不能以李白追求解脱的精神为满足。他到死还在期

望天下太平,好让大家过上安乐的日子。“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是杜甫诗歌艺术与生活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思想与济世精神的具体表现。杜甫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的理智很强,同热烈的感情得到了平衡与统一。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与现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曲,都能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原的后尘投江自杀;也不象李白那样,飞腾在天空中,作狂热的呼喊。三 杜诗选讲(一)《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8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这首诗描述了贺知章等八人嗜酒的醉态和各自的特点。他们代表了一种生活情调,一种时代精神。“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写贺知章醉后骑马,控勒不稳,欲坠未坠,如同乘坐水上摇荡的帆船;终于醉眼昏花,落入井中,却能在水底安眠,又透露出潇洒闲逸的情怀。诗仅十四个字,将贺知章狂放浪漫,又潇洒出尘的醉态和盘托出。当然诗的第二句是极度夸张之笔,仔细玩味,杜甫夸张本领,并不逊于李白。“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写汝阳王李璡。李璡是唐玄宗的侄儿,封汝阳王,与贺知章等人为酒中八仙之游,即使朝拜天子,也要饮下三斗酒。在朝天的路上遇到运送酒麴的车子,就口中流涎,遗憾自己没有改封酒泉王。这就说明,李璡身为贵戚,而无意于仕宦,性格洒脱不群,情感诚恳纯至。“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写李适之。适之天宝元年任左丞相,故诗言“左相”,为人正直,且颇有政绩。但因受李林甫的排挤而罢相,罢相后作诗,有“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之句,杜甫诗说的就是这件事。他这时心中不平,故而借酒消愁,饮酒的气势“如长鲸饮百川”,可见其仍然有干云的豪气。“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写崔宗之。崔宗之也是高级官僚,年轻时就封为齐国公,故八仙聚会时仍是9潇洒美俊的少年。但他并不得志,故举起酒杯,白

唐诗杜甫(篇四)
《唐诗-杜甫》

唐诗杜甫(篇五)
《杜甫唐诗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出了无数经典诗歌作品,大家可以在习古堂国学网杜甫专栏中尽情欣赏:杜甫唐诗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李白 (701—762年),生于公元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的代表作还有将进酒等,李白的经典作品实在太多,大家可以到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专栏中欣赏:李白唐诗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下面我我们来欣赏史上最难理解的一首诗: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唐诗杜甫(篇六)
《唐诗宋词杜甫(712--770)》

唐诗杜甫(篇七)
《杜甫唐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开学的诗歌

下一篇: 赞美夜景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