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中学生诗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9    阅读:

中学生诗歌(篇一)
《中学生励志诗歌》

富乐实验中学2014级17班 “17诗社”励志诗歌作品展

无 题

王春森

成功几时有? 低头问心间, 不知成功背后,苦练多少年。 我欲放眼山川,望成功人士, 无数辛酸汗。 起舞向成功, 路正自然成。 行正路,

守规则。

拿成功,

不应放弃, 何事不可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意志坚, 汗后定婵娟!

赞 胡 哲

韩阔乐

腿折手断心不碎, 面对困难不缩退。 只有一只小鸡腿, 生命真谛就跟随。 学习力克的精髓, 不怕千凿和万锤。 懂辛懂情懂恩惠, 悟生悟命悟真髓。

无 题

陈礼逸

青天何故妒英才? 力克少时不得爱。

永不言败勾践志,

天下谁人与其赛?

活出自己的精彩 之奋发向上

李 琦

上帝犯的“小罪”, 不能感到可畏。 背上旅途行囊, 往事不再回望。 即使走得再累,

1

不准掉下眼泪。 不历电闪雷鸣, 怎能尝到甜味?

相 信

王怡豪

相信自己快前进, 别人看法不用听。

乐观向上好好学,

相信明天更美好!

无 题

王 政

人生坎坷困难多, 明山有虎向山行。 缩头乌龟绝不做, 挺起胸膛做强者。

无 题

张雨寒

生命中的坎坷很多, 坚强面对,

也并没有什么。

活着就是希望,

不要总绝望。

微笑面对一切, 生命充满温暖!

心·开阔 梦·高飞

李 双

谁说残疾人就一定无法站立,

谁说残疾人就定会受人嘲笑, 谁说残疾人就必须面对绝望? 我说,残疾人一样可以面对未来, 一样可以拥抱生命,

一样可以活出光彩。 这,就是他。

遇到困难从不低头的他,

面临绝望从不哭泣的他,

身陷绝境从不放弃的他,

他,就是众所周知的——力克·胡哲

他,没有双手,却一样能写字, 他,没有双脚,却一样能踢球。 充满好奇的你问我为什么, 我只能告诉你,

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成功!

来吧!

让我们一起为生命喝彩,

让我们共同活出人生,

让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

正如力克·胡哲说的那句话:

“We should love our life!”

无 题

邹子怡

风雨过后,才有彩虹。 泪水过后,才有成功。 人生路上,困难会有。

2

不畏艰辛,积极向上。

力克·胡哲,精彩一生

张菱雪茹

虽为残疾人, 但心不残。 顽强的毅力, 永不言败。

不在乎外表, 只在乎内心。 心美则美。 摔倒时, 只要不断尝试, 终究会站起来。

立志奋发,抓住希望, 拥抱,活出生命。 给自己鼓励, 给别人鼓励。

奋发向上,乐观坚强,

活出自己的精彩。

永不言弃的人生态度。

选择,放弃or继续向上, 我们有权力把握自己的人生,记住,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勇敢的走下去

张雯琪

春雨细细吹拂, 树木长出了纤细的枝干, 它迈出了春的第一步, 它不会回头,

它选择了前方的烈日炎阳, 选择了前方的暴风疾雨。

既然如此, 我们又何必回头, 勇敢地,走下去„„ 不要怕,

不管前方是平坦,还是泥泞,“不到终点,不准流泪, 直到太阳就照在指间。”

残鹰颂

石欣怡

残鹰无腿亦无翅, 枯桥巢上育幼鹰。

想问何如此?

心高身自健。

我生臼巢里,

有何不如意?

没 有

朱金龙

他是没有翅膀的天使,

3

他是没有光环的神, 但他将光洒向人间, 他是我们心的学习榜样!

相信自己,活出生命

姜 琳

人,系万物生灵之首, 亦无十全十美, 接受现实,相信自己, 你就是你, 不用取悦任何人!

人生是旅途, 有荆棘,有峭壁, 有暴风,有急雨, 有时你跌倒, 有时你迷路, 相信自己,不断尝试, 生命满希望!

选择人生,相信自己,

你比钻石更珍贵,

无论外表如何,

总有人爱你!

人生不是时时顺利, 也不会时时灿烂, 世上无难事, 相信自己,

永不放弃!

相信自己, 拥抱生命, 活出生命!

青春主宰

唐 壹

你是否还在徘徊? 在忙碌的世界,

寻找有关自己的青春激昂。 你是否还在迟疑? 在矛盾的世界,

纠结于对与错,是与非的青春澎湃。其实,不用这样,你什么也不知道,但,我们坚信要绽放, 因为,我们都是青春的主宰!

无 题

何 凡

力克天生无四肢, 活在世上是奇迹,

并且活的有意义。

我们四肢皆健壮,

却在抱怨作业多,

羞矣,羞矣!

无 题

蒙金浩

别人无四肢,

永远不放弃。

4

我们有四肢, 坚持目标更遥远。 只要认真和努力, 一定会有好成绩!

无 题

黄海峰

两臂空悠悠, 却能世界游。 我等四肢全, 何敢再埋怨。

无 论

肖迪文

无论, 你是否健康, 身体或心理上。 无论, 你是否渴望, 执着与坚强。 无论, 你是否狂妄, 消极或爽朗。 只要, 你像胡哲一样!

生 命

唐浩文

人生不会总顺利, 总有困难上前挡。

鼓起勇气走上前,

拼尽全力闯难关。 生命只有这一次, 让它发出光彩来。

感 动

何雨芹

一只小鸡腿, 撑起半个身, 还有大精神, 感动全世人。 人家可以做, 我们怎不能?

噢,噢,噢, 看后感触大, 希望学习他。

精彩生命

谢瑾瑞

手, 可以做事; 脚, 可以走路; 脑, 可以思考。 Do you have these? 但他, 没有手; 但他,

没有脚;

5

中学生诗歌(篇二)
《与中学生谈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

——与中学生谈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

2009-6-10

晚上6:40——7:40创新中学五楼会议室

1——“诗歌”这一名词起源于哪里?诗与歌的区别?诗歌可以谱曲当做歌吗? “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象孪生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所以人们总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作“诗歌”。诗与歌本来是不分彼此的,诗言志,歌咏言。诗与志,歌与诗是一体的。到了后来,就逐渐出现了和乐的乐府——词,不和乐的徒诗。不和乐的诗,主要是满足阅读,而不是配乐吟唱,和乐的词本来是依声填词,少量的依词谱曲,到宋朝时,大多的词只是承接了诗歌合一的格式,公尺谱不便于识别,因而只留下了一些包含着音乐浸透的词。而作为词,不过只是存留了步与言,平、仄,韵与律等因素的格式。适宜阅读或吟诵,不一定适宜谱曲传唱了。作为徒诗,适宜阅读,也可能适宜朗读,它的所谓韵律,不过是为了形式的美质与顺口罢了。这里的诗不再是诗歌的混合体,虽然结晶着音乐的影响,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插上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了。 2——诗歌有何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①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歌固然不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来的实惠,但是,却是精神必需的营养,是人类进步精神升华的催化剂。爱好诗歌是高雅的高贵的精神活动,诗意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诗意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诗歌写作也许对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起什么作用,即便不会影响他人,至少可以凝练语言,提高审美能力,自我调适、自我娱乐、自我升华、自我拯救。这就是诗歌最起码的作用。 3——作为文体之一的诗歌与一般文章有什么区别?

李一凡: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门类,其他还有散文,小说和戏剧。它们既然同聚文学门下,当然要有共同的属性,也有相容的要素。这里就要提出一个新概念——诗歌逻辑。

有了诗歌逻辑这个概念,艺术与文学的亲疏关系也一目了然了。诗歌逻辑的内容包括:意境,情境和语言技巧。诗歌逻辑是指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的复合思维过程,是形象化了的抽象思维。

诗歌逻辑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素。文学作品包括的基本要素应该是:诗歌逻辑,音律,韵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舞台设计与表演。对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大门类,除了诗歌逻辑是它们共有的基本要素外,其他要素不尽相同,决定了它们的文学属性不同,但又同属于文学。

诗歌的要素有:诗歌逻辑,音律,韵律。 散文的要素有:诗歌逻辑,不完整的音律韵律,不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小说的要素有:诗歌逻辑,完整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戏剧的要素有:诗歌逻辑,人物,故事情节,舞台设计与表演。

作者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语言信息创设特定的意境和情境,伴之卓有成效的语言技巧,履之音律,韵律,便酿造成一首诗歌。真正意境和情境的形成并感染读者,还要靠读者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微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既有形象的塑造,意境的拓展,又有情感的酝酿,哲理的感悟,还有语言技巧的愉悦。诗歌逻辑才是诗歌的主体,是最不易把握和学习的。音律和韵律都可以让人们听到看到,而诗歌逻辑只能靠人们从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慢慢感悟获得。

4——如何提高诗歌创作能力?读什么名著可以增加文采?

诗在诗外,画在画外,要写好诗歌,功夫在诗歌之外,却在文化之中,所谓文化,是指中国乃至人类大文化,包括文科与理科的知识。诗歌是大文化的凝结,大文化是海,诗歌就是海中的蚌珠。建议同学们,多读古典诗词,少写或者不写古典诗词;适当读名家代表作白话诗,

少写现代白话诗;多读美文读名著,多写文章,少写诗歌。这样你的诗歌才可能会更有分量有质量。

5——诗歌创作包括哪些步骤?诗歌题目如何拟定?是否需要灵感?怎样才能捕捉到灵感呢?灵感是否灵验?

诗歌总是有题目的,题目是从何而来呢?一是应酬应答,或者命题作诗,或者以对方题而和之。二是诗歌的灵感性捕捉,往往是现有诗歌意象意境灵感,书写出来,然后润色,然后才根据诗歌进行抽象和概括,斟酌出题目来。而题目的拟定,要点睛传神,要准确传达诗歌内容。 灵感捕捉当然很重要,应酬之作往往一般化,而灵感之作则灵气的多,甚至是精品,可以流传千古。但是,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平时只能努力学习与思考,有量变就会有质变有灵感光临。灵感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它说不定什么时间会降生,所以我经常装着一个小笔记本,床头放着铅笔与纸张,以备不时之需。在我诗集《鸣雏》里,标题凡是带一个“梦”字的,就是在睡眠中得的灵感,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摸索着记录下来的。我建议,写诗要趁灵感,有感而发,写个人体验,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6现代诗歌创作在生活中有何素材?怎样才能将诗歌写得让人印象深刻?

有所感可以有所发,有所美感可以有所表达,按说生活题材无处不在,但是还是要选择更有美感的更有意蕴的瞬间感受来写。现代有人专以下半身为题材,以垃圾为表现题材,显然太走极端了,甚至有人自己称自己为“屎人”,实在是在瓦解诗歌的存在,此举不足取。

诗歌要感人必须自然真实而美丽,要自然真实,就要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要有感而发,避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这样才真实,才自然,因为真实而自然,也因为自然而真实。这里的真实,是说感受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生活来源的真实,作为诗歌,其真实是生活的真实转化了艺术真实。它来源于生活,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有主观情感的浸透,更有知情意的内涵和精美的形式表现,这样的诗歌才会感人,使人心灵震撼,印象深刻。 寓意、真实情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表达“意”和“义”及“韵”而已,诗歌首先要言通义顺,符合常情及语法逻辑。诗歌不是玩辞藻,形式是为内容表达服务的。至于情感问题,有真伪之别,也有健康与病态之别,健康的情感是可取的,不健康的情感肯定不会构成好的诗歌,所以有感情不一定就是好诗歌。情感的表达需要含蓄,诗歌需要表现性、象征性,反思性,含蓄性和多义性。一般来说,应避免直抒胸臆,学会运用比兴赋等修辞手段,这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诗歌要用形象说话,用形象说话,形象变意象,意象构成意境,(如:热——温度太高了——好热——皮肤疼了汗都出来了)让情感与寄寓的意象融合,才能产生魅力十足诗歌。

诗歌要讲究创新,魅力的诗歌总是创新的结果,写诗歌可以局部引用他人的诗句,可以化用他人的诗意,但是最好是全盘创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重复的诗歌,尤其是优秀的诗歌更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创新产品。抄袭他人的作品比弱智还要可怜。 有的同学问到韩寒、郭敬明的诗歌是否值得推崇?我这里也顺便说几句算是解答吧。韩寒说:平常的话语,只要分行,就是诗歌了。他是在讽刺不是诗歌的分行白话诗。或者说:诗歌大都分行,但是分行的未必就是诗歌。分行只是诗歌最外在的一种形式体征。诗歌之所以为诗歌,还有好多因素,是充足的理由才构成的了诗歌生命。他与郭敬明的诗歌是不是诗歌呢,可以说是诗歌,但是,却不一定是好诗歌,是精品诗歌。

我读过他们的诗歌,他们的诗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的都市生活,反映了作为80后都市新人的情怀,有反讽有随意,有后现代的口语写作解构尝试,也有古典的优雅与朦胧诗的含蓄,还包含着好多网络符号语言,这些诗歌,可以了解一下,但是不可以认真,这些东西太随意太浮躁,很难成为人们普遍喜欢的精神营养。历史无情也有情,多数诗歌会自生自灭,

会被被淘汰遗忘。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平均每年还留不下一首诗歌,现代的粗制滥造的诗歌更会是这样,社会经济科学,社会生活在加速度的前进,生活节奏加快,非文化的东西,非诗歌的东西,很快就会进入历史的回收站。

7——诗歌分为什么类型?——诗歌一般采用什么形式?

李一凡:新诗,发展到今天,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1.格律体新诗; 2.非对称音步新韵诗; 3.自由体新诗 。至于快板书,快书,数来宝,唱词,对口词之类我们可以称为板话和说唱词,亦和新诗有本质的不同。但可以认为,它们是新诗的先祖。

自由体诗歌是诗歌文学的全新解放形式,它只讲求和追究诗歌逻辑这一基本要素,只要放得开,收的拢,任其挥洒。非对称音步新韵诗在音律,韵律上就做了一定的限制,但不严格。音步可多可少,韵步可长可短,只要流畅顺口,和谐自然就可以了。格律体新诗在音韵的要求上又加了一码,虽然不像旧格律诗那样有严格的音律,韵律及平仄规定,音步,节奏,同韵,近韵可作适当调整,但其形式上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是不容破坏的。所谓新诗,必须首先具备诗歌逻辑和合乎音律两个要素,其中诗歌逻辑是最基本的。再提高要求,便是要有和谐的韵律。韵律要求的程度不同,新诗的体例便有所不同。

8——诗歌该怎样用词?诗歌语言是丰富好呢,还是简单好呢?震撼心灵的诗歌,应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能使诗歌看上去浑然一体?如何才能写出既精炼优美而又隽永的诗歌语言?

朱多锦先生说:“在新诗里像代词、副词、连词或介词(也包括形容词和助词)应尽量少用,当拿掉的,最好拿掉。用了类似的一些词,会影响诗句的节奏感。”如果需要出现,在诗句排列上,应当“将作为代词、副词、连词及介词的词或词组排在第一行的最末,同时在本行里实行„断行‟,即在该词或词组前面隔开一个字的空间。该词或词组后面的字则„跨行‟为第二行。而跨行首位不用缩进了。”

9————诗歌有没有字数限定?诗句的节奏节奏

从古代诗歌到现代诗歌,古体诗的质朴,三言、五言、七言古诗歌,都是固定的字数和比较宽松的韵。五言是三顿,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七言诗四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字是构成词的材料,词是步的基础,步也就是顿,也就是节奏,节奏是诗歌语言的内在骨架。在诗歌中,不论是古体是近体还是新格律诗,字数叫言,两字叫两言,三字叫三言,五言,七言乃至更多的言。以词为基础的步数也就是顿数,是诗歌节奏的重要体现。个别有一顿为主的诗歌,也有两顿的诗歌。万龙生讲:“格律体新诗中,宜以二字顿和三字顿为主......一个诗行由若干个顿组合而成。2—5顿一行比较常见,1顿行是个别现象,6顿诗行也不多见,6顿以上的诗行一般应该避免。”“四字、五字的(词)的结构一般可以分解为2顿,如: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带虚词的四字结构,可以采取形式化手法,使之化解为3字顿。” 引用朱多锦先生的理论,他不仅是“弃韵就顿”,而且还要变匀顿为匀顿与变顿的结合。顿分为匀顿与变顿,何其芳主张现代格律诗应顿数相等,也就是说现代格律诗应该是匀顿。自由体白话诗歌则多是,既要顿数整齐,又要顿数变化,也就是匀顿与变顿相结合了,这样的诗行,整齐中有错落,统一中见参差。也就是说,新格律诗有整齐式的,有参差式的,参差类型中分为收缩型和开放型两种。整齐式也就是顿数相等的,叫匀顿,这种诗歌,就像排比句一样,由于节奏的反复,而强化了诗歌的节奏,从而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参差型诗歌使得

节奏有了更多的变化,因而更加自然顺畅。他举例说:“节奏感最敏感的位置常是诗行的最后一„顿‟”最后一字的字数变化或者顿的变化,会使诗歌突然生动起来。其中句尾的两字顿变为一字顿,就能产生这种效果。

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参差型中的收缩型诗歌也就是诗句先长后短的诗歌,“其节奏气势收敛,故适合抒写阴柔的情绪。”先短后长的诗句,“气势开张,比较适宜抒写阳刚的内容。”这种功能,对于新格律诗与自由体诗是一样的。

10——要不要押韵?如何把握语调?诗歌如何既押韵又委婉?

诗句由字体、字义、字调构成,书法注重字形,诗歌注重语义、四声、节奏、韵律的构成。字形的意会在诗歌审美中仍然在起着一定的作用。情感的表达主要是字与词及句义,韵只能说能强化表达情感,一韵到底的会使情感流畅,如毛泽东的律诗《长征》等,转韵的倒是更能辅助表现情感哀乐悲愁的转换,因而使情感更加委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押韵不一定委婉,委婉是语言的含蓄性导致的,但是,押韵有助于情绪的委婉表达。有关押韵的好处历史上论述颇丰,这里不再赘述。

朱多锦认为,起于胡适《尝试集》及自序及再自序中,讲究音节的诗歌,其关于白话诗的主张就是新诗形式的主张。后来的刘半农提出无韵的自由诗歌,直到现代的自由体白话诗,他认为现代新诗的主要特征就是:在摆脱歌的束缚与政治政治功利之后,诗歌终于有了自己的纯粹形式,那就是“弃韵就顿”,或者说:“顿就是韵”。 顿的统一与变化,即匀顿与变顿的结果,则是音乐性。“中国现代诗的已„顿‟为基本要素的形式的本质为旋律。......所谓旋律,是指由诗人组织起来的关于诗句(行)内部的一种有节奏的和谐运动。......这里的节奏,无非是指按一种规律重复和变化的节拍,其所追求的境界应是一种动感的和谐。”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他说:“诗到音乐为止。”(《中国新诗„最后完成‟的„最后形式‟》 《华夏文坛》2009第一期 总第十三期 )

李一凡认为:一个标准诗行就是一个韵节奏。韵节奏的跨度愈大,诗歌的韵律性愈差,纯自由诗就完全失去了韵律,不再押韵,它需要和谐的音节奏弥补无韵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往往这时候鲜明灵动的诗歌逻辑占据了全诗的统领地位,以至可以让人们忽略其韵律。形式上的文字分行和音律及韵律,都不能确定诗歌与否。

中国的诗歌历史有着押韵的传统,现代白话诗也已经经历的百年的成长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韵与顿,格律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而且这种问题总是在反反复复的较量,在矛盾斗争中寻找现代诗歌的法度我认为“顿”不是“韵”,押韵的不一定就是诗歌,不押韵不等于没有韵。 诗歌有漫长的押韵的传统,韵的凸显也有一个过程,它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有宽韵到精确的韵,伴随着楚声、梵音的影响,汉字的切韵才逐渐成熟起来,汉字四声及韵给诗歌的押韵提供了基础,于是才产生了押韵,产生的了一韵到底的诗歌,和转韵的诗歌,产生了律诗绝句和词的长短句之韵。诗歌在摆脱音乐束缚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韵律美质。

汉语曾经先后两次深受楚风(汉朝)和梵音(东晋)的影响,在晋朝,诗歌的平仄并逐渐形成四声系统。这样诗歌才有了自己的韵律,也就是作为语言的韵律,法度也在自由中逐渐确立。

隋朝以前,各地方言还是各行其是,到陆法言编成„切韵‟,为唐朝科举定为官韵。后经改革成为宋朝的“广韵”再为宋末刘渊删定为沿用至今的„平水韵‟,其间改革一直没有停止。

清代戈载编撰“词林正韵”后更拓宽了用韵的路子,据朱承义先生考证,唐代已有借邻韵之例。近代合韵的名人、名作不少,就连毛主席,鲁迅,郭沫若这些大革命家,大改革家,大文豪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尝试着进行改革。

“没有谁违背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然规律来标新立意”。几千年里古代诗歌的挣脱与寻找,

继承与开拓。现代诗歌也在百年历史中不断自我否定中寻找确立自己的法度。诗歌演化是一个逐渐脱离音乐束缚的而趋向自由的过程。但是自由向来不会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法度中的自由,也是诗歌逐渐拥有自己的法度与韵味的过程。

一、

有韵不等于就是诗歌。

引用李一凡话说:《百家姓》、《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既有音律又合韵律,我们不能说它们是诗歌;《乘法口诀》、《珠算口诀》节奏感很强,有了音律,我们也不能说它们是诗歌。虽然它们表述的内容实质性很强,而缺少的却是诗歌文学的最基本的要素——诗歌逻辑。类似这样的文字充其量我们称它为赋,歌或者歌诀,押韵的称为韵文。

歌词、朗诵诗、徒诗,口语化便于谱曲,但是不一定能谱曲,谱曲的词肯定也一定程度的口语化,但是这词不一定就是朗诵类型的诗歌。而不适宜朗诵的诗歌不一定就不是诗歌,也许是只适宜阅读的诗歌而已。李一凡认为:所谓新诗,必须首先具备诗歌逻辑和合乎音律两个要素,其中诗歌逻辑是最基本的。再提高要求,便是要有和谐的韵律。韵律要求的程度不同,新诗的体例便有所不同(包括不押韵的诗歌体例,作者注)。

二、“顿”不等于“韵”。

“顿”是不会等于“韵”的,“顿”作为节奏,是音乐旋律的基础,是诗歌韵味的基础,它是相对独立的基础因素,顿就是顿,虽然没有纯粹超脱音声而存在的节奏,节奏如果是“一般”,那么声韵就是“个别”,一般与个别是一体的存在,但是顿是顿,韵是韵,顿不等于韵。

三、不押韵不等于没有韵。

从《诗经》开始,诗歌浸透着音乐的影响,故而有所谓韵,而真正的诗歌之韵,是在逐渐摆脱音乐羁绊而逐渐拥有的,诗歌从文到赋,从古体到近体,从古体到律绝,从诗歌律绝到此词的长短句,直到曲艺词,直到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一个逐渐脱离音乐束缚的而趋向自由的过程。这种自由能摆脱音乐的形式束缚,甚至不用押韵,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的诗歌,绝不会超脱语言字形意及音声韵规律的约束。不押韵不等于没有韵的存在。

诗与歌,诗歌与音乐在感性材料上——声音,是相同的,在时间性上是一致的,诗歌的节奏感似乎表现为音乐的旋律,是不足为怪的,诗即便与歌分离,也不会只剩了“顿”,不押韵的诗歌,不等于绝对的脱离了韵。不押韵的诗的音乐美,也还包含着“韵”的作用。它才能充分体现音乐美。

韵脚之韵或押韵,其实只是韵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诗歌中,尤其是在诗歌中,韵应该分为广韵与狭韵,韵脚或押韵只是狭韵而已,广义的韵是指在字里行间,仍然存在着声母与韵母的功能,还存在着字的四声变化。还有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形与声的影响等。脱去乐曲与朗诵因素的诗歌,更注重汉字四声的发掘与运用,虽然不一定可以谱曲可以朗诵,但是却是诗歌和诗歌的韵律。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Qing qing de wo zou le ,

Zheng ru wo qing qing de lai;

Wo qing qing de zhao shou ,

Zuo bie xi tian de yu cai .

中学生诗歌(篇三)
《[推荐] 与中学生谈诗歌》

与中学生谈诗歌 李丹平所要谈的,一共有四部分。一是简要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二是探讨一下中国诗歌的现状;三是谈一下怎样写诗;四是探讨一些诗与诸多方面的关系问题。其中不妥与谬误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一、对中国诗歌的简要回顾要讲中国的诗歌史,我想首先要谈的就是《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收诗305首, 故又称“诗三百篇”。一般说来,集中见诸文字记载的诗歌,当是从《诗经》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的诗歌就绵延不绝,发展完善了起来,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之后,就是《楚辞》,继战国时的屈原之后,诗歌便从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随意到规范,由句式的有长有短到整齐划一,直至到了唐朝,达到了中国诗歌的巅峰状态。也就是在唐朝,诗歌的格律便有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格式化。如七绝,一首诗四句,每句七字,且一二、三四句两两可对仗亦可不对仗,但一般不允许只出现一个对仗句。但不管对仗与否,都必须押韵。杜甫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两两对仗的,押的是an韵。李白的七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不对仗的。而只有一个对仗句的,至今尚未见到。五绝、七律、五律、排律等等,除了词性要相对外,平仄也要相对,都有十分严格的形式规定。至于平仄,也都有许多界定,不是可以轻易改动和变化的。有一个较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再补充一点,对仗也叫对偶,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对仗又分正对、反对等多种。平和仄很好划分,凡四声中的平声则为平,凡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皆为仄。唐诗中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之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现在的普通话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已不用了。唐诗之后,就是宋词。而词,则是有曲调的诗,它是起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诗体。词也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程式,字数、平仄都要求极严。宋词中我们人人都能背出好多来,什么“大江东去”,什么“小楼昨夜”等等,在此不一一例举。宋词之后是什么?是元

散曲,也是象词一样配乐后可以唱的一种诗,也是要用韵的,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散曲比之诗与词,在形式上就更灵活了,尤其是小令,形式短小,自由活泼,十分可爱。明清时候,是以小说繁荣为代表的时期,其时的诗歌创作是诗、词、散曲等相间杂的,在诗歌形式上没有多大进展。以上所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大致发展脉络,时间截止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至于各个时期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等,在此就不多讲了。诸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以及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等等,以后有机会,可以单独谈一下。自“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高潮迭起,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出现了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随着白话文的出现,诗句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格律,不讲平仄,可以不用严格的韵脚,以自由的、长短结合的句式出现了,其语言也是白话文的。这一变革显然是从西方学来的,虽然西方的诗歌有如“十四行”的格律诗,但句式一直是自由的,可长可短,富于变化。这一时期,先以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诗集郭沫若的《女神》开始,后来出现了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猛虎集》和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臧克家的《老马》等等,他们和他们优秀的诗作为中国新诗树起了一座丰碑,也为新诗的发展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中国的诗歌发展进入了当代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一些优秀诗作,但总的来讲远不如古代和近代。只是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出现了一次小的“文艺复兴”,才出现了以舒婷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诗人,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位诗人的作品超过《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作。后来,又出现了“朦胧派”、“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等等,但没有出现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于一些比较优秀的诗歌作品,同学们或许已经读过,在这里就不谈了。我讲以上这些,是希望同学们能大致了解一下中国诗歌发展的纵向脉络,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细讲。好在来日方长,日后我们可以就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某位诗人或某个作品,进行详尽的探讨和研究。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诗歌艺术传统,从而为发展新诗汲取更多的血脉与营养。

二、对中国诗歌现状的分析目前的中国诗歌,由于受到各方各面的冲击与制约,可以说是不景气的,甚至是颓败的。写诗的多了,读诗的少了,诗歌几乎成了文学的下脚料。诗歌的那种先锋性没有了,诗歌的轰动效应没有了,诗歌就象一个落魄的贵族,失去了从前的地位与荣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以为从诗歌主体来讲,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1、从客观上讲,影响诗歌发展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诗歌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冲击,电影的出现,电视的普及以及磁带、激光唱盘的普遍应用等待,都占去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经费和时间投入,况且这些现代的传媒手段,来的更便捷、实用,更具体、生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诗歌,没有直接可感的声音、色彩和画面,需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需要用脑子去想,费时、费事、劳神,很多人就远离了诗歌,全身心地扑到现代传媒中去了。二是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更多的人所关注的是挣钱问题,人们变得实际了、变得重物质轻精神了,没有心思和精力来涉猎什么诗歌了。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以“诗的国度”而自豪了千百年,但是到头来,在经济上相当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好象诗歌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太多的实惠。虽然中国的贫穷和诗歌的落魄是不会永远这样下去的,但至少目前人们不会把诗歌抬举到比挣钱更重要的位置上来。三是由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织,国人似乎失去了对某种理想与精神的崇尚与敬仰,似乎整个民族已经难以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原来的儒、道、佛,现代的各种理论、学说与思想,都好象很难担当起成为全中华民族精神灵魂的重任。人们茫然了,淡漠了,与共同的精神追求疏远了。而诗歌,一向作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的最高代表者,人们在失去精神目标之后,对很少读到诗歌的人们来说,诗歌的召唤又有什么用呢?以上三点,只是影响诗歌发展的几个主要的客观因素,其他客观因素还有不少,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2、从主观上讲,诗歌颓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诗歌作者队伍的自

身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准备,因而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作品来。当然,知识不是万能的,尤其对诗歌创作来说更是这样。但一个创作群体没有一定的知识高度,也就不可能有一定的作品高度,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诗歌发展史所普遍证明。一个大诗人,必定是一个大学问家;一个胸无点墨的诗人,必定写不出好诗来。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诗歌创作队伍很庞大,但专门从事诗歌研究与创作的人太少,可以说是一些业余诗人在支撑着中国诗坛的门面,因而整个创作队伍的根基不牢,整体素质和底气不足,很难实现火山爆发一样的突破。二是诗歌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普遍不强,没能站到历史的高度上,去看问题,想事情,进行创作,也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对祖国、对民族的命运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敢以殉难者的姿态挺身而出,让自己和自己的诗歌去承担历史的重负和社会的责任。要么躲进自我世界和自我情感的小圈子,无病呻吟,假情假意,娇揉做作,甚至把自己的诗歌当成了一种生理排泄物;要么飞扬浮躁,急功近利,不能切入到诗歌的本质上来。因此,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缺乏应有的高度和力度,引不起广大人们的认同和共鸣,使诗歌渐渐地失去了读者和市场。三是新诗作为一种舶来品,诗人们还没能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很好地融为一体,人家的东西没有学来,自己的优势又丢掉了,使诗歌走进了不伦不类的泥潭。当然,诗歌要发展,其形式和内容都要随之发生变化,但若这种变化割裂了气息的贯通与血脉的继承,诗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上述三点,只是一些主要的主观因素,造成诗歌不景气现状的主观因素还有很多,诸如诗歌作者的天赋、志趣、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不一而足,在此就不多谈了。三、怎样写诗兜了一个大圈子,才回到怎样写诗这一主题上来。这个圈子,我认为兜的很有必要,对于弄清怎样写诗这一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诗应该怎样写?这是一个显而易见但又千古未解的难题。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是靠科班学习而学会写诗歌的,地球上大概也没有一个国家开设了专门培养诗人的学校。我是不是专门学习过怎样写诗?没有。我上大学时,

学的是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所学的课程大都与诗歌无关。后来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文秘专业大专、大本毕业证,虽然文秘专业是文科,但20多门课程中,有关诗歌的内容极少极少。那么,是不是诗歌的创作就没有规律可言、没有共性可言、没有技巧可言了呢?显然不是。不管每个诗歌作者有怎样的思维个性、作品风格和写作技巧,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存在着,总有一种内在的规定性。为了找到诗歌创作的规律,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定义是什么。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它用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我在《小小诗观》一文中,也曾给诗下过定义,叫做“诗,就是对情感世界的报道。”这组《小小诗观》先在台湾的《亚洲华文作家杂志》上发表,后又收入了我的第二部诗集《涓流集》中了,虽然不很完全,但把诗的实质说了出来。简单、好记,我比较喜欢。当然,同学们参加考试答题时,最好还是按教科书上说的办。2、诗要立意。确立诗歌的主题就叫立意。 虽然诗歌不象其他文学作品那样,是硬写出来的,诗歌往往是自己冒出来的,但作者也应该要把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感受或感觉确定下来,表达出来。我曾主张:“诗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太懂,甚至可以读不懂,但必须能让人感觉到。”拙作《伫望十三陵水库》就两句:“历史也在流淌/没有坝”,其立意就是历史的长河谁也无法挡住的。另一首《烛光》仅三句“多美呀/你这/黑夜的刀伤”,通过对“刀伤”的赞美,表达出我对黑暗的仇视和对光明的向往。如果没有立意,诗就会失去主题,你就无法与读者沟通,无法让人家去感受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更无法打动别人,感染别人。当然,有些诗的立意不这么明确,写风景的诗就是这样,没法说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但它把作者的感觉、感受表达出来了,这就可以说是有了立意。如孔孚写的《青岛的风》,他写道:“街上的风/玻璃似的/人在游/象鱼”,很难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但读了以后觉得很美。风那么干净、明朗,人那么自如、悠然,给人一种愉悦感。还有一些诗,确有立意,但不明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或感受。如拙作《珠穆朗玛峰自白》“我 只不过/是石头上面的/

中学生诗歌(篇四)
《中学生诗歌朗诵大全(一)》

有人说—— 善良的本质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也有人说—— 感恩是人世间的美德,它至高无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宝贵的生命,哺育我们健康的成长 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带我品尝知识的琼浆,叫我放飞青春的梦想 感恩亲爱的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播洒阳光让新苗茁壮 感恩伟大的祖国,因为它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次满含着感动得泪花把未来畅想 学会感恩,就会虔诚的面对生活的挑战 学会感恩,带着欣喜与热爱去进行生命的远航 : 感恩,是一种力量 感恩,是一种境界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学生诗歌(篇五)
《中学生原创诗歌——《寻觅》》

尋覓

李慧洁

緣何?

竟想起蒼穹的美,

擡頭望去,

一朵鮮紅遊蕩在天際,

那是我遙不可及的距離, 那是一顆丟了眷戀的心。

漫步在高空的心兒啊!

怎能承受那入髓的淒冷, 我望着.....想着.....

終於.....

顔色開始變得黯淡了,

溫度正在漸漸的消兦,

那抹殘缺被無情的凍結了。

我的心再也無法平靜,

不自覺地飃向了遠方,

去尋找那縷飄蕩已久的思念, 桃花盛開的日子,

我喘息着依偎在樹下,

亱色漸深......

漂泊的心見到了那黑亱的優雅, 我仿佛觸碰了那遙遠的冷酷的溫柔。

那顆祗屬於我的心兒啊!

此刻,正靜默的飃到我的身旁, 沒有言語,伸出猶豫的雙手, 捧起疲憊的心兒靜賞......

這一刻,淚簌下,情恆在, 那雙手劇烈的顫動着,

我明白......

那被凍結的殘缺即將因我而完整, 時間凝結在這一秒,

鑄造了心與心的誓言......

中学生诗歌(篇六)
《中学生励志诗歌》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迎接灿烂的曙光

是星星,总要发光,

是玫瑰,总会开放,

是蛟龙,总要腾空,

是鸿鹄,总会飞翔。

路途的漫长,

人生的风霜,

终会被毅力和自信,

化为生命的芬芳。

拼搏的刚强,

开拓的激昂,

终会为有志者,

奏出精彩的乐章。

展开你飞翔的翅膀,

看清你远航的方向,

涉过这残冰黑夜,

迎接你灿烂的曙光 。

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走向远方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中学生诗歌(篇七)
《中学生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

靖边八中“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少年”

读书节诗歌朗诵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了促进我校学生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朗诵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特办此活动。

二、活动主题:读经典诗文 做儒雅少年

三、比赛形式

1、各班组织学生参加,每班两个节目。

2、形式不限(可单独朗诵、亦可集体朗诵)

3、各班朗诵的所有诗文要尽显中华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文字美、韵律美。

四、比赛要求

1、参赛人员仪表大方、自然、得体,普通话标准,语音准确。

2、内容要健康丰富,积极向上,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

五、比赛时间、地点

1、时间:2013年11月7日。

2、地点:校园旗台前。

六、比赛评奖办法

1、采用评委现场打分的方式

2、本次活动设: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五名。

七、评委名单

1、评委:张利军、柳建香、赵文明、景宏、谢招军、边雍蓉、汪慧玲

曹瑞宁,王艳玲。

2、合分:刘晓军

3、主持人:贺福东、陈楠。

八、活动过程各班主任管理好本班学生秩序,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九、评分标准(10分)

1、表情生动,口语表达流利。(3分)

2、仪表大方,服装整洁,对于形象不好的可酌情扣分。(2分)

3、感情丰富,抑扬顿挫,朗诵有较强的感染力。(3分)

4、吐字清晰。(2分)

5、脱稿朗诵(附加分0.5分)

6、记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值。

靖边八中教务处

2013年10月20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