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一弯新月杜甫的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1    阅读:

篇一:《初一文言文练习(三)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初一文言文练习(三)杜甫诗三首

一、 《石壕吏》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三男邺城戍(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长已矣( )犹得备晨炊( ) 如闻泣幽咽( )如闻泣幽咽( )

2. 理解性默写:

① 诗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 诗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 诗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④ 既暗示老妇已经被抓走,又和开头“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的句子是:明日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 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B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4. 《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B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5. 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6. 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石壕吏》与《新安吏》、《潼关吏》组成了杜甫“三吏”组诗。

D.《石壕吏》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

二、 《又呈吴郎》

1. 解释加点字

堂前扑枣任西邻( )

不为困穷宁有此( )

只缘恐惧转须亲( )

已诉征求贫到骨( )

正思戎马泪盈巾( )一弯新月杜甫的诗

2. 理解性默写

① 表现妇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样的诗句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② 集中体现作者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同情的语句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 下列对《又呈吴郎》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

A.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B.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自叙以前自己怕妇人恐惧,所以还亲切对待妇人,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C.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措辞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 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反感,反而 不容易接受劝告。

D.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批评了让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4.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4分,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2分。大意思对即可)

三、 《登岳阳楼》

1. 解释加点字

吴楚东南坼 ( )

乾坤日夜浮 ( )

凭轩涕泗流 ( )

凭轩涕泗流 ( )

2. 理解性默写:

① 集中表现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景色宏伟奇丽的诗句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② 表现作者长期漂泊无归,亲朋老友没有一个字寄来的语句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③ 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伤涕零的诗句是: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

3. 下列说法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 ( C )

A. “日夜浮”三字,写的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B.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诗人当时孤单贫苦、潦倒无助的生活境遇。

C. 诗歌首尾呼应主要反映在“凭轩”与“今上”、“昔”与“关山北”上。

D.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4.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篇二:《我最喜欢的一首杜甫的诗》

我读《新婚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因为我读过的杜甫的诗并不多,所以我不能确定这首诗是不是我最喜欢的,但是它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读完这首诗,我感觉心头闷闷的,丈夫与妻子傍晚结婚第二天早晨就要告别,想想都觉得令人伤心. 即便妻子也觉得这样的离别岂不是太匆忙了,但她依然对丈夫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要因为新婚离别而担忧难过,你只要努力去为国家打仗就行了,自己的心中已经很难受了,却还让丈夫不要担心,因为她知道如果丈夫在外打仗时想念着自己就无法专心对抗敌人,早一天击败敌人,自己的丈夫就能早一天回到自己的身边.妻子希望能陪在丈夫的身边,陪他一起上战场,出征是九死一生的事,对妻子来说无休止的等待却比死亡更可怕.即使再希望自己能与丈夫一起出征,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妻子的理解与深明大义让人更心疼她.妻子就像兔丝一样要依附着蓬麻才能生存,可是自己的丈夫明天就出征了,往后的日子只有自己一个人.别人都说把女儿嫁给将要出征的人,还不如抛弃在路边.可是妻子却依然选择嫁给他,我觉得第一是妻子真的很爱自己的丈夫,还有一点就是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男子都被要求去出征,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女子都嫁给了征夫.妻子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为了做那件嫁衣,家中所有的钱财都耗尽了,可是穿了这一次后,嫁衣还在,看自己穿嫁衣的人却要走了, 我想如果知道自己等待的人的归期,那么这样的等待有一个希望,想这日子一天天过去离自己盼望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也是有幸福感的,可是诗中的妻子连自己的丈夫能不能回来都不确定,这样的等待是漫长的.诗的最后说抬头看天上的鸟儿无论大小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翔.可是妻子与丈夫却不能像鸟儿一样永远相守在一起,似乎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鸟儿美满,难免使人感到伤感.但妻子也知晓人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本来就多,怎么可能事事都遂了自己的愿呢.自己所能做的只是一心一意等待丈夫,与丈夫永远思念对方,这也是妻子对自己的鼓励.如果没有战争,那么诗中的妻子与丈夫应该也能白头偕老吧.这样想来,相比诗中战争给每个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下子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篇三:《一〇 《杜甫诗三首》》

一〇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赏析,品味杜甫诗歌宏大的气魄和语言的精妙。 2、理解杜甫借由诗歌所表达的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杜甫借由诗歌所表达的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品味杜甫诗歌宏大的气魄和语言的精妙。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前预习

1、 朗读全文3遍,家长题后签字。

2、 借助工具书,在生字上方标注读音,完成课后“积累”练习。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又呈吴郎》

一、导入

回顾唐诗基础知识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体裁: 古体诗 近体诗 (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

(唐代形成并流行开来的一种诗体) 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

特点::每篇句数不限,每句 特点:

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

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

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 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五言 七言 五言 七言一弯新月杜甫的诗

四联

首 颔 颈 尾

对仗 对仗

题材: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

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流派:盛唐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一个是边塞诗派,另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边塞诗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靠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

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2、听示范朗读,圈划生词、教师正音

3、集体朗读,自读注释

三、再读课文,理解主旨

1、解题

从题目“又呈吴郎’来看,吴郎是谁?

预设回答:吴郎是杜甫的一个亲戚,杜甫把自己住的草堂让给了他。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吴郎?

预设回答:这个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住的时候,常有一个寡妇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但吴郎来了以后,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就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诗去劝告吴郎。

“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预设回答:因为杜甫以前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处用“又”。

④吴郎是晚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使用敬词“呈”?

预设回答:作者在这里特意用了敬词“呈”,是想让吴郎易于接受。

2、自读全诗,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劝解吴郎的?

预设回答:(l)前四句诗作者自叙以前的事,用寡妇的自身情况以及自己如何对待寡妇扑枣来启发吴郎。(2)5、6两句委婉地指出吴郎的行为确有不妥之处。(3)最后两句指出战乱、苛税是寡妇扑枣的社会根源。 3、作者通过劝诫吴郎想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

预设回答:抒发自己对深受战乱之苦的贫苦弱者的同情。

四、拓展延伸

朗读《石壕吏》,初步感受此诗中所表现的战乱之下人民的悲苦生活现实。

五.板书设计

又呈吴郎

目的:劝诫吴郎

主旨:同情深受战乱之苦的贫苦弱者

第2课时—《石壕吏》

一、导入

提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预设: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不论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不可弥补的。杜甫所生活的时期,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因此,他的诗被称为了“诗史”。今天,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这首《石壕吏》来了解战乱下唐朝百姓的艰辛生活。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示范,圈划生词、教师正音一弯新月杜甫的诗

2、学生集体朗读,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县吏夜晚抓人,老妇自愿服役。

三、再读课文

1、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预设: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

2、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一弯新月杜甫的诗

预设: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分析主要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本段文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预设:时间—暮(傍晚)

地点—石壕村

人物—吏、老妇

事件开端—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请大家想象下为什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夜晚?

预设: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为何而怒?老妇又为何而苦?从中表现出两人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老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本段是老妇啼哭着回答县吏的怒呼,但只有老妇的回答,却没有县吏的怒问,你能否用现代文对话的方式,将县吏和老妇的对话补充完整? 预设: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四句有何表达效果?能否删去?

预设: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诉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4、此一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预设: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所以没办法阻拦,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但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四、拓展延伸

赏读《潼关吏》《新安吏》

五、板书设计

县吏(呼) 老妇(啼)

蛮横 凄苦

篇四:《登快阁阅读答案_登快阁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登快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其全诗如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阅读答案_登快阁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前言]
登快阁是由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七言律诗。选自<山谷全集>,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作。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鉴赏]
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篇五:《20个好的演讲稿开场白》

无敌传播:

对于写演讲稿的朋友来说,好的开场白能收到好的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20个好演讲稿开场白给大家参考。

精美绝伦的语段,往往是集思想、个性、神韵、理性于一体。没有思想的选择,就如没有创新的画家,缺少灵性;没有个性的选择,就如没有生活的诗人,缺少神韵;没有锋芒的选择,就如没有激情的音乐,缺少意念;没有理性的选择,就如没有精神的人生,缺少活力。愿点点滴滴的积累,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花开两岸>)

7、这是个下着小雨的清晨,我们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山不高,有溪水流淌而去,寒风扑面。

小雨。雨在空中回旋飘飞,密密地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沥沥稀稀的雨,向着远处延伸,终于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在雨中前进,任这上天赐的甘霖湿透全身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由嘴到心,那心里有诗在流淌,它漫过心坎,静静溢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诗意地生活>)

8、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诗意地生活>)

9、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诗意地生活>)

10、云朵则是天空的粉妆。清晨的云被染成鲜嫩的粉红,如初生的婴儿的脸颊,血色柔和。黄昏的云被镀上金橙色,如斑斑锈迹,闪耀着孤独岁月逝去的光辉。有一个成语叫做[白云苍狗",天空每日便上演着一部<白云苍狗>的电影,观众有稚嫩的孩童,有迟暮的老人,他们从变幻莫测的云朵中,或找到了童年时品尝的甜蜜的棉花糖,或找到了童话故事里云的国度。(<怀想天空>)11、我们的思想像极了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雏鸟。每一个方向都存在着我们可能的足迹。我们就在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中不断拾起或丢掉快乐。没有了思想,快乐是妄想。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不同意!因为我们有思想,懂得踏上不同的思维旅程去找寻快乐。有人说我们是[阿q"式的新新人类。我不同意!因为我们的新思想并非[阿q"那般愚昧麻木。我们快乐,我们的快乐是灵动的左我们思考,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右手。思维拐错了弯,便会进入快乐的墓地。当左手右手相遇,合适地交融,那便是诗意的地栖居。(<左手•右手>)

12、而茶,生于幽谷阴坡之上,浸润和风细雨的轻柔,吸取月华星辉的清幽,氤氲着若有若无的山岚野露,骨子里都透着股恬淡。而后细采嫩叶,细细手工研制。等到夜深入静,新月如钩,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低缓就,慢慢冲泡。也不急,等着水气渐散,再一个人去细细地品舌尖上的一股恬淡,隐隐地感觉那一抹幽香融了月色山情:汇入了一片思绪的空白中,所以好饮茶的东方人,恬淡睿智,每个人都是哲人,都是思想者。

做人如饮茶,用微微淡漠,游丝般的幽香,给思绪给生活以更多的空间方可恬淡自如,从容迫。 (<空白中的独舞>)

13、而中国的画家,则会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隐隐绘出那些寂寥的山,而后就只有一片孤单的叶,无助地停留在大片的空白中,就像它孤独地飘荡在天地。有穷之描绘展现无限之情怀。而这其中,空白,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利用虚无而又充实的载体去负担一个天马行空,情溢天地的境地。

这是智者的抉择。兴许人心如画,有时一点空白便要隐匿大大世界,而洞明世事之人,在于顿悟那一片的空白。(<空白中的独舞>)

14、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诗意地生活>)

15、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像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诗意地生活>)

16、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步,只叹[夕阳无限好",不管近不近黄昏。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酝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们的共同特征。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诗意地生活>)

17、我知道,你热爱生活,尤为钟爱钢琴,高山流水间,一曲天籁踏着行云流水般的步子悠悠飘来,淡淡地,被晨风吹散了些,被夜雾浸湿了些,又被沿途的树叶遮挡了些,浅浅的悠来,跳跃的五线谱醉迷了你的心志,于是,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静静地用心将其栽种在自己的那方[自留地"里,因为你爱,所以你暗下决心,因为你爱,所以你磨破双指亦不言弃,因为你爱,所以任着泪汗一起流,所以滴落于黑白琴键弹起你生命的独特之音。(<诗意地生活>)

18、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在那片白上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的广阔胸襟与明智。她知道自己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乘载她的悲哀。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无字碑歌>)

19、当我在父母的希冀中成长,优秀便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无法容忍平庸,所以我不得不走向牢笼。他们安排着我的世界,不留一点空白给我。爸爸说,你一定是最棒的,可是他不知道,我不要做最棒的,我不想在奥数之中徜徉,也不想在字母里面徘徊。我只要,我只要一条缝隙,只构筑我的世界;我只愿,我只愿有一点空白,让我自己涂鸦。(<我只要一条缝隙>)

20、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诗意地生活>)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