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3    阅读: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篇一)
《诗歌类图书》

诗歌类图书

1929 《慈母的悲哀》王显庭译(上海: 世界书局, 1929)

收《慈母的悲哀》([爱沙尼亚]F.Tuglas),《祖母》([瑞士]E.Rod),《屋顶老人》([澳大利亚]R.M.Rilke)等3篇外国短篇小说。

傻按:此书影印本正在搜集中。此内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将里尔克归为澳大利亚人,疑为手民之误。据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卫茂平著;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第193-198页)介绍,此书中的译文,为里尔克文字第一次被翻译成汉语。

1934 《交错集》梁宗岱译(桂林: 华胥出版社,1934年)

傻按:译有里尔克《老提摩斐之死》、《正义之歌》、《欺诈是怎样到了俄国》、《听石头的人》。

1936 《西窗集》卞之琳著(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6. 3)

傻按:收卞之琳据Sussane Kra法译本转译《旗手》。据“卞之琳主要著译书目”(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卞之琳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第271-272页),似乎卞仅译过里尔克此种。

《一切的峰顶》梁宗岱辑译(上海: 时代图书公司, 1936. 9)

傻按:收梁译《严重的时刻》、《这村里》、《军旗手底爱与死之歌》,亦见湖南文艺出版社“诗苑译林”丛书《梁宗岱译诗集》。梁译“旗手”缺里氏原文的“作者题记”。 《新诗》1936年第1卷第3期(上海: 新诗社,1936)

傻按:52-69页“里尔克逝世十年祭特辑”下,是冯至早年的全部里尔克译诗并一篇纪念文字《里尔克》,所谓冯至译里尔克诗,最具影响的尽在此,因此,《新诗》虽为期刊,亦列入。

1938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译(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8年) 1943 《罗丹》梁宗岱译(正中书局, 1943年)

傻按:《交错集》、《一切的峰顶》、《罗丹》,再加上《诗与真》(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中题为《论诗》的致徐志摩的信中有里氏《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第13章)片断译文,乃宗岱先生译里尔克全部。梁译里尔克,诗情勃然,瑕不掩玉。惟憾此后宗岱先生于德语文学独着力于Faust,一生未竟。 1944 《黎尔克诗选》吴兴华译(中德学会,1944年)

傻按:收为“中德对照丛刊第三种”,据《吴兴华诗文集·文卷》介绍,收译诗30首,部分诗歌采用德文、中文对照的形式(参见吴兴华著;《吴兴华诗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第297-300页。惜,独不存《黎尔克诗选》)。臧棣编《里尔克诗选》(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 9,第96-150页)收有27首。

1947 《春情曲》林凡译(南京: 正风出版社,1947)

傻按:Dasha未见此书。据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介绍,收有里尔克诗5首。(参见《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第196页)

1958 《时间之书》黄时枢译(台北: 现代诗社, [民47])

傻按:黄时枢,笔名方思。据“国家图书馆(台湾)”数据库存目。 1959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译(建文书局,1959年) 1967 《里尔克诗及书简》李魁贤译(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民56]) 1969 《给奥费斯的十四行诗》李魁贤译(台北: 田园出版社, 1969[民58])

《杜英诺悲歌》李魁贤译(台北: 田园出版社, 1969[民58])

1972 《和亚丁谈里尔克》程抱一著(台北: 纯文学出版社, 1972年[民61])

傻按:将程抱一此书列入,因其所译里尔克亦尽在其中。惜,译著此书时,程先生年龄尚轻,迄今未做修订。

《马尔泰手记》方瑜译(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72年[民61])

傻按:是为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惟一汉语全译本。方瑜于《译序》中说:“执笔翻译《马尔泰手记》,对我而言,实在有点不自量力。起初也没有想到终于能够将它全部译出来,如果没有外子的帮忙,这本书决不能有完成的一天,他根据四本不同版本的日译本,帮我解开了书中许多难解的语句。”此语诚然。

1976 《一切的峰顶》沉樱编(台北: 大地出版社, 1972[民65])

傻按:沉樱,即陈锳女士,至死,名义上仍为梁宗岱妻。林海音《念远方的沉樱》中对此书的出版缘由有记载。

1977 《形象之书》李魁贤译(高雄: 大舞台书苑, 1977[民66], 初版)

《杜英诺悲歌》李魁贤译(高雄: 大舞台书苑, 1977[民66], 初版)

李魁贤自注:依据富士川英郎日译本和麦金塔尔英译本译。

《给奥费斯的十四行诗》李魁贤译(高雄: 大舞台书苑, 1977[民66], 初版) 《里尔克及其作品》叶泥著(高雄市: 大业书局, 1977[民66])

傻按:据“国家图书馆(台湾)”数据库存目(数据库中将出版社“大业”被误作“大舞台”,据知情者提供的信息改)。

1979 《马尔泰手记》方瑜译(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79[民68], 再版)

1980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第38-57页:冯至译“里尔克诗文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傻按:张威廉主编《德语文学词典》(张威廉主编; 德语文学词典(Lexikon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10,第944页)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冯至译《里尔克诗文选》。考“冯至年谱”(《冯至全集》第十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12,第674页),当为《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第38-57页的里尔克名下的“诗选”。此后,1991年10月,选译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Die Sonette an Orpheus)八首,刊于《世界文学》1992年第一期,再加上此前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译里尔克尽在于此。冯译里尔克,率性而多有创造,晚年选译“十四行诗”八首,不见年轻时风采。 1981 《西窗集》卞之琳著(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 11, 修订版)

1983 《梁宗岱译诗集》梁宗岱译(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3)

1984 《图象与花朵》陈敬容译(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第75-115页

傻按:张威廉主编《德语文学词典》称:陈敬容译《里尔克诗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当为此书。“图象”为里尔克“Das Buch der Bilder”(现通称为《图像集》)的选译,“花朵”为波德莱尔“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的选译。陈在前言中说,译诗据英译本转译。

《西窗集》卞之琳著(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4. 10)

1985 《罗丹论》梁宗岱译(成都: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5. 1)

1987 《上帝的故事:里尔克成名小说集》陈苍多译(台北: 名流出版社, 1987[民76]) 傻按:据“国家图书馆(台湾)”数据库存目。

1988 《里尔克》(联邦德国)霍尔特胡森著; 魏育青译(北京: 三联书店, 1988.4)

傻按:此书德文原版有里氏作品的大量引用。魏育青此译本借当年“文化热”并“三联”之威名,影响甚广,比如“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Wer spricht von Siegen?

Überstehn ist Alles),一时之间,成为名言。

《里尔克抒情诗选》杨武能译(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8.11)

傻按:“四川文艺”此套丛名之为“二十世纪外国诗人袖珍丛书”,杨译本亦译自德文Taschenbuch版。

《杜英诺悲歌》(附诠释) 李魁贤译(台北: 名流出版社, 1988)

《美的人生》李永炽编译(台北: 纯文学出版社, 1988[民77]初版)

傻按:李永炽者,方瑜女士“外子”也,不谙德文。据“国家图书馆(台湾)”数据库存目。

1990 《里尔克语录》林郁编(台北: 智慧大学出版有限公司, 1990[民79]初版) 1992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译(台北: 帕米尔书店, 1992[民81], 一版) 1993 《里尔克如是说》林郁选编(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3)

傻按:为台湾“智慧大学”版《里尔克语录》(1990年)的大陆版,全书文字来源不详,而书中有许多大陆迄今罕见的里氏照片,惜过于模糊。

《西窗集》卞之琳编译(南昌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8. 新1版, 文学快餐丛书. 外国文学卷)

1994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译(北京: 三联书店, 1994.3)

《里尔克诗集》李魁贤译(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民83], 初版)

傻按:Dasha手中有此书2003年3月的“二印”,李读译里尔克三十余年,“我们自己心脏的高击球技将把我们打杀”(hochaufschlagend erschlüg uns das eigene Herz)句依旧存在。 1996 《里尔克诗选》臧棣编(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 9)

傻按:坊间不易得获的吴兴华编译本,此书收有27首。书中郭良译《果园》(Vergers),为里氏法语诗首次汉译。

《里尔克诗选》绿原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11, 1999. 二印)

傻按:绿称其根据里氏德文全集,但观其行文、尤其脚注,颇多英译本的影子。绿译本,郑秀陶已经充分评论。

1997 《〈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林克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1) 傻按:译有里氏“哀歌”和“十四行诗”、勒塞(Kurt Leese)和瓜尔蒂尼(Romano Guardini)的阐释文字各一篇。乖舛不论,林译本当为里氏“哀歌”与“十四行诗”目前汉译本中最佳。 《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梁宗岱,冯至译(台北: 洪范书店, 1997[民86], 初版) 1998 《里尔克诗选》绿原译(台北: 光复书局, 1998[民87])

1999 《三诗人书简》刘文飞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1)

傻按:所谓三诗人,为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Пастернак)、茨维塔耶娃(Марина Цветаева)。刘据俄文版翻译此书。

《艺术家画像》张黎译(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99. 3)

傻按:曾经,张黎先生译的莱辛《汉堡剧评》,滋润了一代文艺青年。是年,张黎先生聚数十年治德国文学的功力译出里尔克的“艺术评论”,精准而畅达。是里尔克汉译中至今最有价值的版本。此书收里尔克的两部艺术评论(或称Monographien):沃尔普斯维德(Worpswede)、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所译《奥居斯特·罗丹》(“奥居斯特”为张黎译名),似比宗岱先生译本更佳。

2000 《上帝的故事:里尔克散文随笔集》叶廷芳,李永平编(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1)

傻按:收梁宗岱译《论罗丹》、张藜译《沃尔普斯维德》(Dasha注,此“张藜”,即“张黎”)、冯至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选)、冯至译《论“山水”》、王剑南译《亲爱的上帝的故事》和魏育青译《布里格随笔》(选译)。魏译里尔克,嗜词藻而重“意译”。王剑

南译“上帝”,未及比对原文细读,暂不评论。

《亲爱的上帝》龚应恬译(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0. 11)

傻按:龚应恬,Dasha不知其详,疑为“1963年8月生于浙江义乌”者。此书译文比较流畅,但不似从德文翻译。

《关于上帝的故事:里尔克写给童心未泯的人》黄瑞华译(台北: 究竟出版社, 2000[民89], 初版)

傻按:据“国家图书馆(台湾)”数据库存目。

《一切的峰顶》沉樱译(台北: 大地出版社, 2000. 7)

2001 《罗丹论》(插图珍藏本)梁宗岱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里尔克传》(德)侯笃生(Hans Egon Holthusen)著; 李魁贤译(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2001.)

傻按:与魏育青译《里尔克》所据德语原文为同一版本。

《里尔克书信集》李魁贤译(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2001. 10)

《里尔克诗选》绿原译(台北: 光复网际网络企业公司, 2001[民90])

2002 《里尔克散文选》绿原, 张黎, 钱春绮译(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1) 傻按:收里尔克部分评论、马尔特手记(选译)和书信若干。其中,钱自拟标题为“贵妇人与独角兽”的译文(第285-288页),里氏原文描述的是著名的一套六幅的法国中世纪壁毯“La Dame à La Licorne”(当年被才女乔治·桑[George Sand]得获,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L'Hôtel de Cluny])。钱的译文与壁毯画面不一致。

《永不枯竭的话题:里尔克艺术随笔集》史行果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2. 2) 傻按:迄今,Dasha尚无精力详细比对原文阅读此书,暂不评论。叶廷芳对此书评价甚高,不过,将《上帝的故事》(Geschichten vom lieben Gott)列入“艺术随笔”,似有不妥。 《里尔克的绝唱》张索时译(台北: 尔雅出版社, 2002.[民91])

《里尔克诗选》黄灿然译(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7)

傻按:据英译本转译。

《罗丹论》(插图修订本)梁宗岱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003 《里尔克的绝唱》张索时译(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7)

傻按:译有“哀歌”和“十四行诗”。书名很好,封面有模仿德文“马尔特手记”某版封面的痕迹。

2004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冯至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傻按:仅“读秀”(

《给青年诗人的信》冯至译(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4[民93]初版) 2005 《杜伊诺哀歌》刘皓明译(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1)

傻按:有“疏义”、精选参考书目、注释,并附译若干与里氏“哀歌”相关的资料。刘在书中写道:“不幸的是,我们有太多这样不负责任的抒情诗翻译了。其中有些这样的翻译的不负责任,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第68页),真的很不幸。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刘小枫选编, 林克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 傻按:此书与林克最初译本内容上没有差别。那时的书名是《〈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此版改为《〈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那时的编者是刘小枫,只是没有署名,此版封面上留下了“刘小枫选编”的字样;那时此译本被列入“基督教学术文库”,此版改为“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此版紧跟时尚添加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刘小枫的编者前言也变了。不变的是林克上一版诸如:“一位天使突然攫住我的心”(“es nähme / einer mich plötzlich ans Herz”,第5页),Lucifer译为“拉斐耳”(第154页)„„刘在“编者前言”最后说:“国朝学界对里尔克的研究相当贫乏,醉心里尔克诗文的人很多,里尔克诗集

译本也不少,但迄今未见有人肯花功夫做注释本,或者编译有关里尔克的研究文献——仿佛个个在灵魂方面是高人,懂得了里尔克。笔者选编这个集子,起因正是自己读不懂里尔克。”(前言第3页)

《里尔克精选集》李永平编选(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4)

傻按:冯至的关门弟子(1993年冯卒,1994年改为叶廷芳带培)、德语语言文学博士李女士,选编了许多从英译本转译、错讹得不堪入目的译诗;或云,北京燕山此“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的校对比以往严谨,此言大谬;北大德语系博士生导师孙凤城女先生的名字,该书从头到尾皆错为“孙风城”。此“精选集”中,第一次出现的有李永平全译里尔克的“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第192-229页)并若干散篇;徐畅译《布里格随笔》(第320-473页);杨宏芹译“随笔”若干(第612-646页);林克译《里尔克书信选》(第651-704页)。其中,徐畅译《布里格随笔》为大陆第一次全译本,译文尚嫌粗糙,但值得一读。 《里尔克格言集》林郁编(台北: 智慧大学出版社, 2005. 4)

编后记:

辗转迻译,言意必致亡失。文学,文字之艺术者也。是以转译者,概不讨论。

刘小枫的硕士论文《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第四章《新浪漫诗群的掘起、其思和呼唤》(刘小枫著; 《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10,第184-212页)中,对里尔克有大量的评述,中间引文,多自冯至(《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和梁宗岱。但如“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 / 在颂扬,在欢呼”句、《杜伊诺哀歌》片断等,似为刘氏亲手操觚,颇多灵性。惜未有完整译文,故不列入。此书尚有台湾版本:刘小枫著;《浪漫·哲学·诗:诗化哲学的试探》; 台北: 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1990。上海三联书店的“刘小枫论著系列”中有此书修订版的书目,但迄今似乎未见出版。

“早期台湾诗坛的现代派大将”郑秀陶先生,尚据德语译有十首“Duineser Elegien”并里氏其它诗若干,惜目前仅存于诗刊《新大陆》中,未见书籍出版。

此外,尚有两种研究里尔克的专著:崔建军著《纯粹的声音:倾听〈杜英诺悲歌〉》(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5),十首“哀歌”为李魁贤译本;冉云飞著《尖锐的秋天:里尔克》,成书于1996年,最早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后多次在大陆、台湾重版,译文引自多家。此二书作者,皆不通德文,研究所据,皆汉语译本,徒水中捞月耳,是以不录。

(Dasha,2005年6月24日)

--------------------------------------------------------------------------------

附:里尔克汉译散篇所存部分书目

傻按:如下书目,借助“读秀”(Zweig)、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Пастернак)等的相关汉译,不录;关于里尔克文字的评论、阐释,如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考夫曼(Walter Kaufmann)等的相关汉译,亦不录。《梁宗岱文集》、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篇二)
《麦肯锡咨询顾问必备宝典-七步成诗-以图书馆为例》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篇三)
《图书馆:中国古代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篇四)
《以“读书诗”劝学: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形式》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篇五)
《天堂,图书馆的摸样——读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

天堂,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误读”

张靖

[摘要] 论文首先通过释题阐明研究的角度。在介绍了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生涯以及博尔赫斯两篇与图书馆有关的作品概况后,论文以图书馆学为支点,从题目、情节、哲学蕴意等方面对小说《巴别图书馆》加以解读。最后借《关于天赐的诗》进一步阐述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世界。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巴别图书馆》《关于天赐的诗》

初读博尔赫斯的小说《巴别图书馆》,第一感觉是不懂。再读,顺着文本,尝试着逐句分析逐笔描绘,便陷入了博尔赫斯现实与梦幻无界交织、时间与空间无形消解的神奇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希望知道一个故事梗概的被动的阅读只能以混乱告终。“我的小说,在一种意义上,是在我之外的。我梦想它们,塑造它们,记下它们;之后,一旦被散发而进入了世界,它们就属于别人了。”[1] 博尔赫斯曾经这样说过。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有一百个读者,也许就有一百个博尔赫斯。每个人都有“误读”博尔赫斯的权利。无论是诗歌、随笔还是小说(当然,文体疆界在博尔赫斯这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博尔赫斯的作品都具有词句简练、形容偏少、典故及比喻极多的特点。[2] 而比喻产生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语词张力,必然带来作品语词的意义漂浮以及象征的多重隐晦,为“误读”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而这一空间,在博尔赫斯匪夷所思的比喻运用技巧下,被淋漓尽致地无限扩大。“博尔赫斯既然布下对他作品欣赏的疑阵,那就已经确定了解读他作品的潜在困难,这是一种无可如何的宿命基调。但我们正是在疑阵中获得了现代意义上广阔的‘误读’自由,我们把弄清博尔赫斯的作品意义变成漫长而‘自由’的阅读。”[3] 有些人从文学角度“误读”博尔赫斯,有些人从哲学角度“误读”博尔赫斯,各有各的领悟,各有各的感动,各有各的执着,同时也各取所需。既如此,从图书馆学角度对博尔赫斯进行又一次的“误读”,又有何妨?《巴别图书馆》也许是“误读”最佳的切入点。

1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生涯:读者、公共图书馆馆员、国家图书馆馆长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是一个在世界文学殿堂上极为响亮的名字,是一个经过时间无情的汰洗后保留在世界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阿根廷人以拥有两支璀璨的艺术之花而感到自豪。一支是风靡全球的探戈;另一支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文学作品。”[4]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他的一生已经在不记其数的作品目录、

获奖记录、名言事迹甚至文学传记中或局部或全部反复且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此没有赘述的必要。但既然是要进行图书馆学的“误读”,博尔赫斯与图书馆的渊源却不能不提。

1899年8月24日,博尔赫斯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具有古老英国和阿根廷血统的律师家庭。在祖母和父亲的影响下,博尔赫斯从小就学习英语,并通过英语接触了大量的欧美文学名著。[5] 童年时期的文学启蒙,对于博尔赫斯后来的文学成就无疑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回忆起这段时光,博尔赫斯曾坦率地说:“倘若有人问我一生中的主要东西是什么,我会回答说是我父亲的藏书室。至今它仿佛还历历在目:在一个很大很大的房间里,立着一个安有玻璃的书柜,书柜里摆着好几千本书。”[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博尔赫斯全家前往欧洲。刚在日内瓦定居下来,博尔赫斯就成了日内瓦市立图书馆和法国流动图书馆的忠实读者。[7] 战后博尔赫斯随全家遍游西欧各国,对文学的了解不断加深,其文学天赋之光亦不时闪现。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不同时期的博尔赫斯享受着阅读带给他的无限快乐和精神财富,以至于后来他常说,自己首先是读者,其次是诗人,最后才是作家。[8]

1921年,22岁的博尔赫斯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此后10年,他发表了大量散文和诗歌。1930年后,博尔赫斯把创作的方向从诗歌转向小说。此时,博尔赫斯在当地已经名闻遐尔,但而立之后,他所从事的许多文学活动,仍没能保证使他获得固定的收入,他还要依靠父亲有限的退休金生活。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处境,1937年,博尔赫斯通过朋友在市立米格尔"卡内图书馆谋得一份差事,成为该馆的第一助理馆员。[9] 写作对于博尔赫斯,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生命的方式;图书馆员才是博尔赫斯第一份正式的工作。这一工作持续了九年,直到1946年庇隆独裁执政,博尔赫斯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字,被解除馆员职务。当然,那不是一段愉快的工作经历。“在图书馆,我们的工作不多。我们共有五十来个职员,其实只消十五个人就足够了。跟我一起工作的就有十五或二十人,负责图书分类和编目。„„我在图书馆好歹干了九年,干得很不痛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里我已经是个有名的作家,只是图书馆的人还不知道。„„图书馆的那点活儿,上班一小时就干完了。然后我躲进地下室,把其余的五小时全用在读书或写作上。”[10] 图书馆外越来越大的名气和图书馆内枯燥的工作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得阅读书籍、并且易于接触书籍都没能稍减职位低下给博尔赫斯带来的痛苦,却意外地为博尔赫斯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写作激情,“我的那篇卡夫卡式的小说《巴别图书馆》是作为那个市图书馆的梦魇似的再现或热情的赞美而构思的。”[11]

失业后,博尔赫斯走上了文学演讲之路。在这对博尔赫斯来说是痛苦与耻辱的庇隆执政的10年里(1946~1955),博尔赫斯作为作家的声望随着作品的不断发表而不断提高。

1955年,博尔赫斯对庇隆的反抗得到新的军政府的公开表彰,他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在官方任命正式下达前几天,“我曾和母亲去看那座图书馆大楼。但是出于纯粹的迷信,我没有进去。我心想:‘在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决不能进去。’”[12] 对于国立图书馆馆长这一职位,博尔赫斯从一开始就视之为神圣的上帝的恩赐。虽然,上帝同时也“赐予”了他黑夜,正如《关于天赐的诗》中所描写的一样。多年后,博尔赫斯回忆道:“我一生受到过许许多多不相称的荣誉,但是有一个我却特别喜欢:国立图书馆馆长。”[13] 直到1972年退休,博尔赫斯做了18年的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

从读者,到公共图书馆馆员,再到国家图书馆馆长,以书籍为精神食粮、以文学创作为生命方式的博尔赫斯,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现实生活中,博尔赫斯终身从事图书馆

工作,图书馆员是他唯一的正式职业;文学创作上,图书馆,和迷宫、镜子、老虎、梦一样,是博尔赫斯用以表述对世界的抽象理解的具体形象。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生涯,是对其作品进行图书馆学“误读”的现实基础。

2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作品:《巴别图书馆》与《关于天赐的诗》

对于中国图书馆界来说,博尔赫斯的作品也许比博尔赫斯本人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美丽的诗句给了人们太多的感动和无限的想象。

图书馆,作为实体或者作为喻体,经常地出现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而以图书馆为主题的,主要有小说《巴别图书馆》和诗歌《关于天赐的诗》。原作以西班牙文撰写,而博尔赫斯曾与迪"乔瓦尼合作将部分诗歌作品翻译成英语,其中包括《关于天赐的诗》。

《巴别图书馆》的中文版本常见的有王永年译版、王央乐译版和徐雪英译版三种。王永年译版,题目译作《通天塔图书馆》,见于近年来浙江文艺出版社新出的全集、文集[1]中;王央乐译版多见于较早出版的各种文集、选集中;徐雪英译版则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此外,作品的题目有《巴别塔图书馆》、《巴比伦图书馆》等其他译法,但多为在作者传记或文学评论中引用,少见有以这些译法为题的完整译文。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因博尔赫斯“故布疑阵”而产生的多义性或不确定性以及语言转换过程中必然的失真,“误读”加“误译”使得三家译本出入较大。

《关于天赐的诗》的中文版本常见的有王永年译版和陈东飚译版两种,后者译自原作英译版,题目译作《天赋之诗》;两者分别为不同的文集、选集所采用。此外,作品的题目有《馈赠之诗》等其他译法,多为片断译文,少见完整译文。王永年译版《关于天赐的诗》中,“天堂”的那一段文字表述如下: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昏昏然缓缓将空幽勘察,

凭借着那迟疑无定的手杖。[14]

同样一段文字,在陈东飚译版《天赋之诗》中则表述成:

在我的黑暗里,那虚浮的冥色

我用一把迟疑的手杖慢慢摸索,

我,总是在想像着天堂

是一座图书馆的类型。[15]

与文学评论无关,纯粹出于图书馆人对那句诗的特殊情结,下文“误读”中,《关于天赐的诗》采用王永年译版。出于统一性,《巴别图书馆》小说译文亦采用王永年译版,但考虑到译题《巴别图书馆》比《通天塔图书馆》更能反映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故文章统一使用译题《巴别图书馆》。

3 《巴别图书馆》的图书馆学“误读”

“由于博尔赫斯创造了非同凡响的小说,使得言说他小说的人都变成了典型的盲人摸象。”

[16] 即使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了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像涉过忘川一样,搞忘了他作品的前半部分,反之亦然,的确让人有见而生畏之感。”[17] 事实正是如此,任何的复述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想要从中将传统文学教材所谓的小说三要素提取出来也是勉为其难的:人物――包括“我”在内的全人类;环境――由无限个六角形回廊组成的,以任何六角形为中心,圆周远不可及,周而复始,齐全收集所有书籍的球体图书馆(或称宇宙);情节--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漫长且痛苦的在图书馆里寻找“有序”的无尽旅程。

在进行“误读”之前,有必要诚实地交待《巴别图书馆》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巴别图书馆》最初收入发表于1941年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3],后收入1944年的《虚构集》

[4],博尔赫斯是在米格尔"卡内图书馆工作的时候完成这一作品的。如前所述,对博尔赫斯来说,在那个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九年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我的那篇卡夫卡式的小说《巴别图书馆》是作为那个市图书馆的梦魇似的再现或的热情的赞美而构思的。”[18] 故事处处暗示着真实书架的数量或形状;书脊上印着“并不表示或预示书本的内容”的神秘字母,暗示藏书的分类号;一种绝望、无聊和恐惧的总体感觉尖锐地反映米格尔"卡内图书馆的气氛。[19] 写作的背景能也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我的小说,„„一旦被散发而进入了世界,它们就属于别人了。”[20] 不管怎么样的“误读”,应该都是在博尔赫斯预料之中的吧。这是“误读者”为“误读”找的借口,博尔赫斯在这种时刻,通常都会回予对方挂在嘴角、似有非有、狡诘而大度的微笑吧。

3.1 巴别:能通天的图书馆

小说的题目源于一个意义深长的典故。根据犹太人的《圣经·旧约》记载,洪水大劫之后,人越来越多,开始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的一片平原上定居下来。那时天下的人都讲一样的语言。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城和塔很快就要建成了。然而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深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类冒犯他的尊严,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们。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那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21]

“巴别图书馆”这一小说的题目,因“巴别”一词而具有了四层涵义。“通天塔”图书馆,意指图书馆存在的原本目的,亦指通过图书馆可上穷碧落下抵黄泉的无限功能;“变乱”图书馆,意指图书馆的无序,正因为无序,才有了对有序的寻找和追求;“神之门”图书馆,意指图书馆的神圣,同时亦再次呈现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和功能;巴别塔是人类祖先为了同类不至于“分散在全地上”而建造的指引方向的标志性建筑,巴别塔在上帝的干预下倒塌了,而图书馆却“只能是一位神的作品”[22],倒塌的巴别塔以图书馆的方式得以重建,人类从此可以在图书馆获得指引确认方向。

这也是论文坚持采用《巴别图书馆》这一译题的理由。

3.2 宇宙:图书馆无限膨胀

小说开篇首句便说:“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23]小说末了又说:“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24] “宇宙”与“图书馆”在小说中是同一事物,或者说博尔赫斯用“图书馆”来比喻“宇宙”。博尔赫斯这样一个睿智而博学之人,是不屑于在他作品中仅以研究和解剖世界万物为出发和归宿的,探索心灵世界、人生、宇宙,从而建立博尔赫斯的精神王国,才与他与生俱来又经生活不断历练而日趋敏感的文学触觉和沧桑过后置身事外的高度洞察力以及玩味人生的意趣相匹配。“大作家注定要完成探讨命运的使命,调侃也好,悲悯也好,其心中自有承载。”[25]

这样说来,“图书馆”自然不是《巴别图书馆》小说的主题。然而要探索人生和宇宙那样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若非通过描述一种可以比拟的具体之物并将思想蕴涵其中,便只能是以抽象的语言去抽象地表达抽象的意念;而后一种方式,即不是小说这一体裁所适合的,也不是热衷于通过反讽和戏拟并能够驾轻就熟地将这些文学技巧运用的优雅从容却又直抵读者心灵深处的博尔赫斯所愿意采用的。回顾博尔赫斯的一生,图书馆在其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图书馆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在某些意义上与宇宙极为相似,博尔赫斯深解其味。既是现实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又与精神生活中的一些思考有共通之处,图书馆自然成为博尔赫斯作品中不时出现的概念,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收集的书籍成为博尔赫斯自创的“混杂而庞大,„„对现实与幻想一望无垠的,就连隐形边疆都不保留的”[26] 精神王国中的组成部分。

在《巴别图书馆》中,图书馆由数目不能确定的,也许是无限的,六角形回廊组成,每个六角形没有摆放书架的两边各自是一个小门厅,通向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六角形,空间被横向的无限伸延;而小门厅边上的螺旋形楼梯又将空间纵向的无限拉长。图书馆无限膨胀的结果必然是充溢宇宙或者变成宇宙本身,用抽象的概念(宇宙)来概括具体的事物(无限多个图书馆),“有穷”的概念绕过了“无穷”的具体[27],小说的哲学意味通过对图书馆和宇宙的哲学思考和哲学替换得以体现。

3.3 二十五个书写符号:图书馆无形消解

“每个六角形的每一面墙有五个书架;每个书架有三十二册大小一律的书;每本书有四百一十页;每面四十行;每行八十来个黑色的字母。„„书写符号的数目是二十五。„„所有的书籍不论怎么千变万化,都由同样的因素组成:即空格、句号、逗号和二十二个字母。”[28]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篇六)
《图书馆文学探讨》

2002・1

图书与情报

33・

图书馆文学探讨

罗绍权(广州大学麓湖校区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91)

[摘要]

和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

本文从图书馆和图书馆文学的关系,论述了图书馆文学的由来、概念、特点、意义

图书馆圉书馆人读者图书馆文学

1206;(2-25

[中圈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2)01—0033—04图书馆文学这一名词虽然令人感到鞯生,然

而,图书馆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国内有之。国外有之,无论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值得探讨的。1图书馆文学的由来

算是文学作品的。i992年,<云南图书馆)季刊第3期开辟“图书馆文学”专栏,树起一面旗帆,当年仅

此l期.1993至1994年每年2期、1995年以来每

年4期发表图书馆人的图书馆文学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总的看来还比较稚嫩。

图书馆文学作品虽然难以也不必一一罗列,然而“这类作品”决非“寥寥无几”…,挥要列举也可见

馆文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图书馆文学随着图

万方数据

先有图书馆,后有图书馆文学。图书馆是图书

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各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图

书馆(室),不论创建先后,规模大小,都有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文化程度的馆员,都有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需求

其实绩。且看中外围书馆文学作品选目.

1.1小说

1.长篇小说

王兰芬:(图书馆的女孩>.知鼹出版社,2001年。

的读者,四而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以情感人的文学,越来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进入许多行业.行业性文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图书馆文学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目

前还名不见经传罢了。

图书馆文学创作不像图书馆学研究那样只有图书馆人和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师生参与,而是一部分图书馆人和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师生以及读者共同参与,尤以读者为先为主的。至迟从1919年以

美国斯蒂芬・金:《图书馆警察),远方出版社,

1998年。

2中篇小说

赵绍玲:(在图书馆曲地平线下),‘十月)1986年增刊1期。储福金:(图书馆的敲事),(小说)1997年第6期。

3.短篇小说

胡述武:(图书管理员),(湖北文艺)1978年第

来.国内外一些读者(其中不乏著名作家、诗人)就以自身的图书馆体验而创作,陆续在大学学报、校报、文学期刊、报纸文艺副刊发表了不步图书馆题

材的文学作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一些图书馆学期刊才相继开辟“图书蓿人”、“馆员生活”、“馆员心声”、“馆员抒怀”、“从业抒怀”、“我和图书馆”、“我爱图书馆”、“名入与图书馆”、“书林人物”、“人物篇”等专栏,发表图书馆人、

2期。许学政:(静静的图书室)。(if-西文艺)1978年第4期。叶无忠:(厂图书室新风),《四川文艺)1978年第5期。肖建国:<借书证的梦)(写于1979年),(温柔),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张字:(长不大的图书室),1988年1月24日(人民日报)第5版。徐小斌:<图书馆).<作家)2000年第4期。

阿根廷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写于1941

年).(博尔赫斯文集.,J、说卷>,海南圄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书),<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短篇小

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师生和读者而且多是读者的文

章。这些文章尽管大都略输文采,毕竟也有一些可

・34・

图书馆文学探讨

2002・1

说金库)(中).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日本村上春树:(图书馆奇谈),(听风的歌)(村上春树作品集j).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

4.小小说

宋耀良:(图书馆里的空位),《当玫瑰花开的时候)(张光勤、王洪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德国德布林(1878--1957):《图书馆),《讽刺幽

默小说100篇)(东野茵陈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2散文

茅盾:《“列宁图书馆”)(写于1947年),<茅盾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张秀亚:《那图书馆.我也去过>。(张秀驱作品选).陕西人民

出版社1987年。张一峰:(图书馆记)(1978年发

表),(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散文卷>

(上),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郭风:《钟楼・书>

1980年6月12目(人民日报)第8版。郭风:(在阅

万方数据

览室,我看到…”),《朝花)第3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卢锡铭:(广州图书馆漫笔).‘作品)1984年第5期。张笑天:(我心中的桥梁),(图书馆杂志)1989年第2期。万喜:《百花与群蜂),刘树海:(我愿与您长相厮守).李炳中:(一段不解缘),

李爱华:<播种强国的希望),陈泽泓:《文明的享

受),(我与图书馆)(李昭醇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段湘林:《书苑“痴女”),<图书馆建设)1992年第2期。刘清祥、张官娇:(曹禺情系图书馆),(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3期。掌惠:《我平凡,但我骄傲),(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5期。董君:

<梦的同归).<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6期。王蒙:《我和图书馆>,(王蒙文集>第9卷,华艺出版社

1993年。谢冕:(恒久的光明),<散文选刊)1993年

第5期。刘如溪《巴别图书馆>,(北方文学>1995年第4期。范炜:(绿树和穗),<图书馆建设)1995年第5期。柯稻穗:(情系图书馆),‘桑浦雏声)(熊海

博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牡1997年。周涛:(偷书记略>,<周涛散文)(2).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李洱:<夜游图书馆).<钟山)1998年第2期。陈国凯:‘她教我爱书).1998年7月20日‘羊城晚报)第10

版。袁卫新:(图书馆里的拐杖声),1999年5月8日(羊城晚报)第15版。汪春泓:<我在南开图书

馆),<南开故事)(祝晓风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

年。程建坤:(巴黎国家图书馆之旅)。(海蛱)2001

年第1期。宗璞:《那样云缭绕的地方).2001年3月1甘(人民曰报)第12版。扬绛:《我爱清华陌苒馆),2001年3月26H《光明日报)A2版。关嚣-<图书馆轶事),(飞天)2001年第3期。

印度泰戈尔(186I一1941):《图书馆》,《蔡弋午

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i.3散文诗

范瑞先:《写在北京图书馆),1978年4月2日

<北京日报)第3版。徐治平:(图书馆).t广西文艺)1979年第1期。童大焕:《留书馆的精神).《散

文天地)1999年第4期。

1.4报告文学

邵天殊:<曹馆长),1985年i月12日(中国教

育报)第4版。胡士华:(采访图书馆札记),(当代

作家)1995年第3期。1.5诗歌

1.新诗

马文珍:(南行诗j首)(《装箱歌)、(开箱歌)).<北望集),开明书店1943年。忱琨:《图书出纳员),(新清华)1957年第3期“水术清华”副刊。钟毅岗:(在儿童图书馆),《湖南文学)1963年第6期。蓝炯熹:(明亮的图书馆),(福建文艺)1977年第6期。马庆传:《闪光的“脚印”>,I978年4月5日(体育报)第3版。傅志蜂:《图书室),(河北文艺)1978年第6期。柳萌:t通向图’j馆的甬道).(草原>

1978年第7期。黑歌:(图书馆礼赞),1978年10

月29日<人民H报)第5版。自贯:《图书馆抒情)(组诗).(山丹>1979年第2期。张德强:(在书库),<中国新时期朗诵诗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黄飞山:(我爱那书架),<黄飞山诗选),作家出版社1998年。严晓君:《每当我走进图书馆),

<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3期。周雁翔:<图书馆随

想).<雁翔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路翎:

(图书靖女馆员)(组诗(在阳台上)之五).<路翎晚

年作品集>,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2.旧体诗

闻一多:<清华图书馆)(1919年发表),(闻一

多全集)第l卷,湖jc人民出版社1993年。李拔可(1876--1952):<过东方图书馆有感),(上海近百年诗词选),百家出版社1996年。郭洙若:(题赠广东图书馆)(写于1961年),(郭徕若旧体诗词系年注

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郭沫若:‘访

宁波天一阁>(写于1962年),<亨|I洙若全集・文学

2002・1

图书馆文学探讨

编)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于呜镝:<缅怀钱亚新恩师).<图书馆杂志)1990年第6期。周

而复:(赠北京图书馆),1995年1月3丑<人民H

搦第10版。何b吉:(己亥中秋感怀兼呈诸亲

友),《囤书馆论坛)t995年第6期。幕家武:‘书山达标联想并与同仁共勉),<图书馆论坛)1996年第2期。刘少雄:Oo年感怀).《图书馆论坛)1997年第2期。周枢:(咏上海新图书馆落成),(培文畸

草),学林出版社1997年。

3.词

厉以宁:《踏莎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文稿)。<厉以宁诗词解读>(彭松建、朱善利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朱帆:(鹊鸪天・参观宁波天

一阁图书馆),《湖南诗词)1993年第3期。

从上述部分作品的创作或发表时间、作者生卒年可见。有人1992年所说“近几年来.一些图书馆专业刊物”“相继开辟了”某些。专栏,一些文化部门

也开展了征文活动”.“就这样开始丁创立图书馆文

学的历程”口J.则抹杀了国内1981年以前虽无其名而有其实的图书馆题材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散文

万方数据

诗、诗歌)20多篇(首),也无视1975年以前印度、阿根廷、德国、南斯拉夫等国的图书馆题材文学作品(散文、小说)。2图书馆文学的概念

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文学因此和图书馆学本是同根生,而图书馆学先于图书馆文学。图书馆文学和图书馆学虽有

一定的关联。可又是不同的。图书馆文学不是图书馆学和文学“组拼”起来的一门学科.不是“图书馆

学研究中的泛化州引。也不是图书馆学的附庸,不是图书馆学的图解,而是一种关于图书馆的文学现象,是以图书馆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凡是反

映人与图书馆的关系或感情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图书馆文学。这里说的人.就是图书馆人和读

者。馆员和馆员的关系,馆员和馆长的关系.都是图书馆的内部关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的是图

书馆人和图书馆的关系。读者和图书馆人的关系.

可能也有的是读者和图书馆的关系,即社会和图书馆的一种关系。总而言之,图书馆文学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枝散发图书馆气息的淡雅之花。3图书馆文学的特点

图书馆文学形象地反映了图书馆、图书馆人和

读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或感情.往往同时也就形象地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图书馆文学的独特性所在。这就包含了:一方面,由于反映图书馆、图书馆人,图书馆文学就有一定的行业性:男方面,由于图书馆类型的多样性,从属于不同行-抄的图书馆(室)都有不尽相同的读者,而各国各地番行各业的社会生活又有差异,图书馆文学的反映就

会有广也性。这种广泛性包岔了交叉性、跨行韭

性。从整体上看。图书馆文学不像工业题材文学、军事(或曰军旅)文学、公安文学那样局限于行业性

(以工矿企业、军队、公安单位图书馆、室为题材的

文学作品另嵌),不像西部文学、北大荒文学那样局限于地域性(以西部、北大荒地区图书馆、室为题材

的文学作品另议).不像“文革”题材文学那样局限

于时限性(以“文革”时期图书馆、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另议).不像旅游文学那样局限干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不像乡土文学那样局限于农村田野(以

农村图书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另议),不像校园文

学那祥局限于学校(“学校图书漕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另议).不像妇女(或日女性)文学那样局限于性别(以图书馆女馆员、女读者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另议)。

由于图书馆文学反映的广泛性,由于读者中的一些作者的创作多样性,由于文学作品分娄的复杂

性、相对性,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某些文学作

品.同一作品也可能台有不同的归属:许学政的短篇小说(静静的图书室)可谓图书馆文学.亦可谓工业题材文学;闻一多的诗<清华图书馆)陈国凯的散文(她教我爱书)可谓图书馆文学。亦可谓校园文

学;郭风的散文<钟楼・书)、<在阅览室.我看到

……)可谓图书馆文学.亦可谓儿童文学;同搏的散文<偷书记略)可谓图书馆文学.亦可谓“文革”题材文学;肖建国的短篇小说<借书证的梦)可谓儿童文学,亦可谓“文革”题材文学,尚可谓图书馆文学;郭

沫若的诗‘访宁瞌天一阁)(‘旺海行)之五)、朱帆的

词(鹧鸪天)可谓图书馆文学,亦可谓旅游文学。可见,图书馆文学的这种交叉性,便于展现时代风雨,

记叙万家忧乐。就能吸引众多读者,也能吸引众多

作者。

4图书馆文学的意义

图书馆文学也属于图书馆文化的范畴。不论

就图书馆而言,还是就文学而言,图书馆文学的意

义都不可低估。

曾经参与筹建京师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后来

36

图书馆文学探讨

2002・1

在小说中写过图书馆阅书室场面的鲁迅说得好:“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作

品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宣传、教育.比抽象的说教

更有效果。图书馆文学作品有着图书馆学论著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图书馆文学作品的效应。可咀比较广泛地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增强社会的图

书馆意识,弓f导^们“从‘科教兴尽’的战略高度认识图书馆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从而有助于优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图书馆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可以陶冶图书

馆人的情操.鼓舞士气.有助于促进图书馆内部的

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图书馆文学作品也有助

于大学、中专图书馆学专业学生r解图书馆,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从业感情。便于日后对口工作。

由于郭沫若、茅盾、闻一多、王荣、泰戈尔、博尔

赫斯等中外著名作家、诗人,和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都参与图书馆文学创作,名人效应就可能随之产生。图书馆文学作品还有助于文学爱好者了解图书馆和图书馆文学,激发他们对这两者的热万方数据

情。于是.图书馆文学就会逐渐有它的群众基础.也就会有发展的后劲。

图书馆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显示了文学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渗透力、表现力、生命力,从一个侧面表明,作为人学的文学必将与人类社会同在;另一方面则表明,图书馆和图书馆人的艺术形象也屹立在文学世界。5围书馆文学的建设

图书馆文学方兴未艾,有志者致力于此是可以

有所作为的。图书馆人和读者共同努力.形成一股

合力.研究图书馆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加强图书馆文学的建设。5.】增强图书馆文学创作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还未把图书馆文学作为文学的

一个品种来看待。除了很少数图书馆人以外,其他大多数作者并未明确树立图书馆文学创作意识,其

有关创作带有偶然性,缺乏相关的自觉性、持续性。图书馆文学基本上还是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一直鲜为人知。只有改变这种状态,增强图书馆文学创

作意识,才能振奋大多数作者的精神,促使其提高

创作水平,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在图书馆界

造成慰晌,在文坛造成气候。当前,如何反映我国社会转型期图书馆的改革和建蹬,如何从反腐败的

高度来认识和揭批行业不正之风,如何选材和升

掘,如何使作品体裁多样化,创作出戏剧、影耗崩

(或把已发表的同类小说改编为戏剧、影税剧、.都是图书馆文学创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5.2增强图书馆文学翻译意识

长期以来.外国图书馆文学翻译作品在找国有

如风毛麟角。只有树立并增强固书馆文学翻译意

识,才能振奋译者的精神,促使他们有追求茸标,放眼世界,精心选择,译介更多更好的外国有关作品.

洋为中用,让国人开阔视野.在创作上有所借鉴,有

所提高。

5.3增强图书馆文学评论意识

长期以来.图书馆文学评论文章寥寥无几。今后,图书馆文学评论要与图书馆文学例作、翻译同步进行.要能指导创作和翻译,解答创作和翻译中出现的同题。创作、翻译和评论的结合.特别是创作和评论的相互促进.就能有效推进图书馆文学的建设。

图书馆文学的建设有赖社会各界的支持。图书馆界、教育界、文艺界和新{可出版界都是望不容辞的。图书馆界由于评职称的缘故.历来重图书馆学论著而轻图书馆文学作品,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把图书馆文学的建设作为有关本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来看待。学军导那样关心、支持军事文学.学警界那样关心、支持公安文学.学铁路、旅游、煤炭、石油、农垦等部门那样关心、支持各自的行业性文学。大学的图书馆、图书馆学系可把图

书馆文学的建设,困势利导跟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

来,开办图书馆文学讲座.举办图书馆文学创作大赛.发动、吸引图书馆学裹、中文系厦其他系的师生

都来参与,从中培养图书馆文学建设的后备军。此

外,还要欢迎专业作家前来各类图书馆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

参考文献

[1】

(2]余作富.关于图书馆文学的思考[J].图

书馆杂志,1992(14):27

[3]赵春昊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泛化[J].中国图

书馆学报,1999(2):67

[4]鲁迅.鲁迅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l:240

C收稿日期:2001—12~24;责任编辑:宋焱)

关于图书馆的诗歌(篇七)
《中国现代诗歌与》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