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3    阅读: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篇一)
《茶花诗》

茶花诗句

1卜算子·咏山茶花

春早送娇羞,姹紫依风袅。

万绿丛中秀靥留,更著嫣和俏。

细数意秦楼,何忌群芳恼?

却羡鸳鸯喜伴游,说与世人晓。

2苏轼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

支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3白 山 茶

明 沈 周 犀甲凌寒碧叶重,玉杯擎处露华浓。

何当借寿长春酒,只恐茶仙未肯容。

4山茶

清 刘灏

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

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

5山 茶

宋 陶弼

江南池馆厌深红,零落空山烟雨中。

却是北人偏异惜,数枝和支上屏风。

6山茶花

山花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

苍然老树昔谁种,照耀万朵红相围。

蜂藏鸟伏不得见,东风用力先嘘吹。

追思前者叶盖地,万木惨惨攒空枝。

寒梅数绽少颜色,霰雪满眼常相迷。

岂如此花开此日,绛艳独出凌朝曦。

为怜劲意似松柏,欲搴更惜长依依。

山榴浅薄岂足比,五月雾雨空芳霏。

7山茶花

山花又晚出,旧不闻图经。

花深嫌少态,曾入苏公评。

迩来亦变怪,纷然著名称。

黄香开最早,与菊为辈朋。

纷红更妖艳,玉环带春酲。

伟哉红百叶,花重枝不胜。

犹爱并山茶,开花一尺盈。

日丹又其亚,不减红带鞓。

吐丝心抽须,锯齿叶剪棱。

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

桃叶何从来,派别疑武陵。

愈出愈奇怪,一见一欲惊。

8担当(云南人)诗云:

"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

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9"郭沫若诗云:

"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

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10山茶花 宋·陆游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

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11山花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

苍然老树昔谁种,照耀万朵红相围。

12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13春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枝红。

青裙玉面如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14伊轧篮舆不受催,湖南秋色更佳哉。

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15今日闲愁为洞庭,茶花凝想吐芳馨。

山人生死无消息,梦断查湾一角青。

16道者日高卧,清风隔世尘。

凤麟不可见,猿鸟自相亲。

山木轮囷古,茶花冷淡春。

草荒门外路,常怕有人来。 ......

17家人簪珥旧,草草亦梳妆。

雪几茶花雅,风炉柿叶香。

乃翁时自笑,此辈讵吾量。

免贺俱休拜,新正一并偿。 ......

18正月桥西卖酒家,柳初青眼草初芽。

重来红紫随风雨,犹有野田黄茶花。

19敢祈方广现危梁,千古灯燃共此光。

聊试茶花便归去,杖头挑得晚风凉。

20石桥西去接烟霞,方广山头佛子家。

今日我来生善念,分明盏上见茶花。

21三曲渔人献寿茶,新翻衢样织茶花。

白雨纷纷下江海,翠浪滚滚开龙蛇。

22庭深自无暑,苔径复萦纡。

宾客不长到,儿童亦可娱。

茶花晴带粉,蒲叶晓凝珠。

与尔城闉隔,兹欢息不殊。 ......

23白发青衫故倦游,何人能办钓鳌钩。

却逢大士开青眼,现出茶花五百瓯。

24卜算子·咏山茶花

春早送娇羞,姹紫依风袅。万绿丛中秀靥留,更著嫣和俏。细数意秦楼,何忌群芳恼?却羡鸳鸯喜伴游,说与世人晓。山茶

25宋 陆游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

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开元寺旧无花,今岁盛开

26宋 苏轼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

支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篇二)
《优雅多态山茶花——集录古诗词

花之珍品-优雅多态山茶花(集录古诗词66首)

山茶花,为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素有花中珍品之称。枝青叶秀,花色艳丽多彩,花型秀美多样,花姿优雅多态。白山茶色胜玉润赛羊脂,红山茶光增醉酡霞,金茶花是茶花中之珍品,享有“茶族皇后”之美誉。山茶花艳若桃花而不妖,大如牡丹耀眼而生辉,观后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古往今来为世人所喜爱,为文人墨客所倾倒,也被许多的诗词歌赋所赞颂。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唐】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新植海石榴(海石榴即山茶花)》

【唐】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月寒空阶曙,幽萝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芳根闷颜色,徂岁为谁荣?

【唐】温庭筠海榴 《山茶花》

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唐】贯休 《山茶花》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唐】

白居易 《十一月山茶》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篇三)
《山茶花诗句》

山茶花诗句

唐·贯休《山茶花》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明·归有光《山茶》

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元·萨都剌《闽城岁暮》

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 海外人家除夕近,满城微雨湿山茶。

宋·辛弃疾《浣溪沙·

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坠地戏作》 酒面低迷翠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

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

试问花留春几日?

略无人管雨和风。

瞥向绿珠楼下见,坠残红。

清·段琦《山茶花》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篇四)
《诗风词韵咏茶花----中国十大名花系列之七》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篇五)
《描写桃花的古诗》

描写桃花的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城南庄》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唐.吴融:《桃花》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宋.刘敞:《桃花》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清.袁枚:《题桃树》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唐 韩愈《题百叶桃花》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唐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唐 周朴《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宋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宋 陆游《泛舟观桃花》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唐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唐 元稹《桃花》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宋 苏轼《桃花》描写樱花的古诗伊轧篮舆不受催,湖南秋色更佳哉。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宋 陈与义 :《初识茶花》黄蘖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久疑残枿阳和尽,尚有幽花霰雪初。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锄。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狂。开落空山谁比数,烝烹来岁最先尝。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宋 苏辙:《茶花二首》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司空图 :《红茶花》门巷欢呼十里村,腊前风物已知春。两年池上经行处,万里天边未去人。客鬓花身俱岁晚,妆光酒色且时新。海云桥下溪如镜,休把冠巾照路尘。——范成大:《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 》描写油菜花的古诗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清?乾隆:《菜花》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唐?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清?王文治 :《安宁道中即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篇六)
《中国古代茶花诗歌忠君体国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茶花诗歌的忠君体国的忧患意识

摘要:忠君体国、忧国忧民是唐宋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南渡之乱,都发生在两个朝代的中期,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历史的进程,既给黎民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也给忠君体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带来了广泛接触社会、关注民生的机遇,由此便形成了创作上的繁盛。中国古代茶花诗歌从社会审美的意识指向呈现出来的便是恤民忧国的忧患意识和忠君悲怆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古典 诗歌 茶花 意象 审美 忧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宋时期,面对阶级矛盾,统治者驱民于死地,诗人持反对战争的态度,对下层百姓倾注了一腔同情。而面对民族矛盾,正统的忠君体国思想便处于突出地位,这一时期的诗歌流露出了伤乱时诗人在“国”与“民”之间,如何兼顾平衡的那种矛盾而痛苦的复杂心情:对君,忠而不无恨;对国,爱而不限哀;对民,则生命不息,其忧不止。

唐代的白居易从理论到实践,宣告和证明了他“惟歌生民病”的文学主张。在理论方面,白居易的口号特别响亮。他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为己任,强调文学“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明确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在实践方面,白居易的精神特别可贵,他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的态度,创作了一序列反映民生苦难、抨击权豪

势要的讽喻之作。

时至晚唐,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乱象丛生,下层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在这样的黄昏乱世中,如皮日休《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感而有寄》、陆龟蒙《奉和袭美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见寄次韵》通过“海石榴”的描述对民生疾苦一致投以关注的目光,他们以“诗旨未能忘救物”(杜荀鹤《自叙》)的情怀,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优良传统,继续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考察他们的创作实际可见,揭露阶级矛盾,反映赋税沉重,描写乱世残破,乃其重要的主题取向。

宋诗人处于外患威胁的时代,社稷之忧时时盘结于心,这样,忧患意识就成为唐宋诗重要的意识指向之一。宋王朝文官政治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士大夫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宋代儒学的复兴,则极大地振奋了士大夫负重致远的弘毅抱负。因此,积贫积弱的国力与繁荣发达的文化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宋人维护华夏正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比任何朝代的士人都显得更为强烈。

作为一种理论抽象的“宋诗”概念,似乎真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艺术素质,即为论者所公认的与“唐音”相对的“宋调”。如果孤立地看这种素质,可以说有的唐诗下开“宋调”,有的宋诗嗣响“唐音”,归根结底是受到时代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的变迁,而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心理则是“文理”与“世情”之中介。因此,“唐音”和“宋调”艺术素质的差异,乃在于唐宋诗学意识指向的不同。宋代文化精神在制约宋诗的意识指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

宋诗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鲜明地体现出了立异于唐诗的自觉。 宋人欣赏乐易而不满悲哀,似乎与此忧患意识自相矛盾。然而,宋人反对的悲哀怨愤,乃是个人性的一己之穷愁,此处所言忧患意识,乃是民族性的天下之忧,九州悲歌与秋虫孤吟,自有天渊之别。就主题而言,宋诗学中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恤民忧国的忧患意识

宋诗人作为文官政治的体现者,普遍对社会现实和平民生活表示强烈的关注,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种“忧”不仅表现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往往还连带着对自身尸位素餐的沉痛自责。

如范成大的《玉茗花》、《梅花山茶》、《石湖诗集》卷二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都旨在说明山茶具有色、香、姿、韵的品格。玉茗,就是古代白山茶的名种,在宋代就有玉茗花并建有玉茗亭是一致的。由于玉茗花为无二本的天下奇花,一是它“纯白得天真”(曾巩诗)、“格韵高绝”(陆游诗)。汤显祖以此花为堂名,是以花喻品格,表示他要像玉茗花那样孤贞介洁,格韵高绝。唐代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范成大当年由中书舍人出知广静江(即桂林)府时,曾撰著沿途纪行之书一卷,取韩愈诗意名为《骖鸾录》,因此这里又隐含着自比的意思。“可”,适合、相称的意思。天仙无意装束,鬓发飘拂,俊逸潇洒戴上一枝玉茗花,更显得神采标映,风韵遒上,姿容隽秀,真可谓花洁神清,纤尘不染。

宋人洪兴祖注屈原《九歌·大司命》说:“瑶花,麻花也,其色白,故比於瑶,此花香,服食可致长寿。”晋人张华《游仙寺》也有句云:“列坐王母堂,艳体餐瑶华。”这种浩白如玉、清香幽淡的仙花自然不易对见,而诗人却不仅寻得此花,而且还采折下一枝。这高浩淡雅的白花自然理应送给淡妆素抹、冰清玉浩的女儿佩戴,但诗人却不能不为“折得瑶华付与谁”而发愁。人间女子只知道借铅粉生色,无不涂脂抹粉,着意妆扮;怎晓得靠铅华修饰容貌最不顶用,矫饰造作非但不能增添秀美,反而掩蔽了天然的姿色。“弄妆”,即修饰装扮;“迟”,延误。既然人间无可脱俗者,哪儿能寻得出上这玉花的主人呢?仙花还宜人戴。诗人在世间寻不出堪与玉茗花相配的人,只好把眼光移向天上。“直须远寄骖鸾客,鬓脚飘飘可一枝。”“直”,语气副词,“竟”或“真”的意思。“直须”即“真应该”。“骖鸾客”指仙人。诗人在三十年的仕宦官生涯中,坚持正义,关心民瘼,忠心爱国,因此,他虽然也曾做过两个月的参政,达到过“宰执”大臣的仕宦高峰,但却屡遭排挤、两次落职。棉队南宋王朝的腐败残破局面,他的诗作中过早地表现出孤独寂寞的情怀,悲感消沉的心境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在外患深重的时代,恤民的情怀必然会集中转化为对国事的忧虑。这种“报国”、“许国”之志,是宋诗人重要的思想价值取向,而“忧”与“愤”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刘克庄的《满江红》,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开头两句,自称“老子”,有愤世嫉俗的嘲弄意味;接下来称自己铁石心肠,

语似诙谐,意实刚烈,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不妥协的精神。刘克庄于灭亡在即的赵宋王朝,屡遭贬斥。这开头几句虽是开场陪衬,却显现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尚一点”,笔锋一转,入题点明“爱花”。“爱花”与“铁石心肠”,一软一硬,相映成趣,英雄豪气与儿女情长二者有机的统一。接下四句具体描写“爱花”。“懊恼”两句从正面写,语言通俗自然,情意细腻熨帖,惟妙惟肖地传达出“爱花”的一片痴情。“奈暄风”两句是反写,现实无情,摧残鲜花,实在无奈。这里的“无情”与上面的一片痴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爱之深,恨之切!这里的怅惘与感慨,已为下片的描写作了过渡。刘克庄的这首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脱略形迹,不对物象(即海棠花)作工致细腻的描画,而是重在情感的抒发,借花诉忧,借酒浇愁,全词气势奔放,慷慨悲咽。刘克庄的《山茶》诗“性晚每经寒始拆,色深却爱日微烘。人言此树尤难养,暮溉晨浇自课僮。”该诗渲染了山茶花盛开的环境气氛。在百花争妍之余,山茶花独自开放,更加光彩照人。山茶性喜在寒冷时节吐花,“常共松杉守岁寒”;它花色深重,又爱承受温暖的阳光。这种喜寒逐暖的秉性,正是诗人所称道的。末尾二句诗人深情赞赏山茶花简朴平易的品格。山茶甚美,却受责难。一个“尤”字,更见责难之重。而诗人为之申辩,点明只要及时指使仆童早晚浇灌水就行。说明山茶花并非桀骜不驯之辈。此句含义深刻,也表现了诗人对山茶的特殊爱护。刘克庄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腐朽政治空气中,既不消沉,又敢于直言,与朝中主和派斗争。他的诗词就反映了这

关于山茶花的诗句(篇七)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第25卷第6期2010年12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ofScience&Engineering(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25No.6Dec.2010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方爱萍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在日本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山茶花文化对于日本人民和社会,已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

文化理念,是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用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性,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又各有所异。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山茶花文化;文化特性;审美意识;日本文化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0)06-0075-04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狭长岛国,四季分明,风光独特。春之樱花、夏之新绿、秋之枫红、冬之瑞雪,四时景色各异。这造就了日本民众对大自然的敏锐感觉,形成了一种寄寓于大自然的丰富而纤细的文化。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融情于花鸟风月,其中咏花的题材屡见不鲜。

日本山茶花协会会长安达瞳子女士曾说过:「サクラは日本の精神文化を象徴する花としたら、ツバキは日本人の生活文化の花だ」[1](大意是:如果说樱花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征,那么山茶就代表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山茶花之于日本人民生活的重要性,由此可窥见一斑。

山茶花又名茶花,汉语古名海石榴,属常绿灌木或乔木。在日语中,山茶花写作“椿”或“海石榴/山茶”(不常用),读作“tsubaki”。在日本,山茶花和樱花一样,其名字都出现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是历史悠久的名花之一。

福井县鸟滨贝塚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绳文时代山茶木材就被用来做弓或石斧柄。由于其木质坚硬且有韧性,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用来制造家具、餐具、农具、武器甚至是佛像等。山茶花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深入日本人的精神层面,对其精神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万叶时代的山茶花———原始信仰神圣中的真诚意蕴凝结

收稿日期:2010-04-18

至今在日本各地仍大量保留着与山茶有关的例行祭事活动,其中最多的是「ツバキに関係する神社の祭りや寺の縁日」[2](即与山茶有关的神社或寺庙的祭祀)。山茶树被视为延年益寿之木,作为正月里的驱邪棒,置于壁龛之内。山茶被赋予了一种原始的宗教意义。

据统计,在《万叶集》中咏山茶的和歌有10首。其中使用的代表山茶的文字除了“椿”以外,还有海石榴等,如下表所示。

使用文字

椿海石榴都婆吉都婆伎

和歌序号

和歌数(首)

54;56;3222

1262;2951;3101;4152;4177

44814418

3511

可见,在《万叶集》中代表山茶的词汇使用最多的是“海石榴”,共5首,其次是“椿”3首,“都婆吉”和“都婆伎”各1首。关于“都婆吉”和“都婆伎”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当时的万叶假名书写方式,并无其他特殊意义。

在中国古代,山茶亦叫“海石榴”或“海榴”。“海石榴”一名在中国最早见于北魏正始四年至北魏永熙三年间(507~534年)的花卉专著《魏王花木志》:“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南北朝陈代文学家江总的《山庭春日》诗:“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也提到海榴。隋炀帝《宴东堂》诗名:“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到了唐代,专门描写海榴的诗或诗句,在《全唐诗》中就有23首之多。其中包括李白的著名山茶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

作者简介:方爱萍(1982-),女,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化。

76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可见,在当时的中国已普遍使用“海石榴”一词。再加上当时日本积极学习中国先进的汉文化,“海石榴”一词极有可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而“椿”则是日本固有的且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表记山茶的汉字。“椿”正如其字形所示是春之木,乃宣告春天来临之木。在大地万物归于沉寂的冬季,傲然开放的山茶象征着春天的新生活力,将带来春天的气息。这一点可以从《万叶集》中得到印证:

巨勢山のつらつら椿つらつらに見つつ偲ばな巨勢の春野を(54)

川の上のつらつら椿つらつらに見れども飽かず巨勢の春野は(56)

这两首和歌都使用了“椿”这一字眼,而且同时出现了「つらつら椿」这一词汇。其中和歌56前有这样一段题词:「大宝元年(701)辛丑の秋九月に、太上(持統)天皇、紀伊の国に幸す時の歌」(大意是此和歌为大宝元年(701)辛丑年9月持统天皇幸临纪伊国所作)。根据这两首和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8世纪初,巨势道(今JR奈良线吉野口站)一带山茶树林繁茂,乃一片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地带。

下面一首是歌咏盛开在神山上的山茶花的:みもろは人の守る山本辺には馬酔木花咲き末辺には椿花咲くうらぐわし山ぞ泣く子守る山(3222)

在这里山茶被描写成了神木,开放在神山上。「みもろ」在日语中即神镇守之地,泛指神山、神社、神木等,显然在这里指的是神山。神山是人们精神寄托之地,崇敬又有所畏惧,是一种原始的信仰,带有一分宗教色彩。对于神山是如此,那对于神山上的神木———山茶,人们也寄托着同一感情。

上述列举的三首和歌,其原文中都是用的“椿”这一汉字。在中国“椿”是一种落叶乔木,和日语中的“椿(山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可见《万叶集》中的“椿”字并非借用于汉语,应该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汉字,只是巧合与汉语相同而已。把日语中的“椿”理解成在春天开花的神木比较妥当。关于“椿”是春天的神木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事记》中雄略天皇皇后的一首和歌:

「倭のこの高市に小高る市の高処新嘗屋に生い立てる葉広斎つ真椿其が花の照りいまし

が葉の広りいますは

大君ろかも」

该和歌以“真椿”(山茶)花光照耀、枝叶广阔来比拟天皇神圣的权威。与此类似的和歌亦出现在该书的仁德天皇皇后、磐之姬等人的和歌中。这类和歌既咏山茶花之美亦赞其叶之茂,实际上在借物赞人,在赞神的

化身天皇之德之权威,很好表达了古人们寄托于山茶的美好信仰。另外,关于「斎つ」一词,在《古事记》原文中使用的事万叶假名“由都”一词。一部分学者认为“由都”一词是“五百个”的意思,即泛指很多。而笔者认为「斎つ」解释为神圣比较妥当。「斎」一字在古代训读为「ユ」,「斎つ真椿」即指神圣、尊严、清净、纯洁的山茶。这山茶花的照耀(「花の照り」)是大地从万物归于沉寂的冬季中复苏的象征。由于山茶属常绿树木,不落叶的特征暗示了永久存在的神灵。从花和叶代表的繁荣和永存两方面来赞美天皇,说明整个山茶树不管是其娇妍的花朵还是繁茂的枝叶都给人一种神圣感,从而更加显示了山茶和古代日本人的原始信仰之间的联系。看来,当时的山茶被赋予了一种原始的信仰:山茶是春天的神木,是春天的圣树。

万叶时代的日本民族,对现实事物有着纯朴的亲近感,自然形成了“诚(まこと)”的美意识。从客体上来说,认为身边的日常事物有着真实的感性美,从主体上来说,具有真情、诚意、诚实的心态。如《宣命》中所说的“有明净直诚之心”。“诚”首先是作为古代的文学观念被认识的。它体现在《古事记》和《万叶集》的一些歌作中,其本质是真情和诚实,是一种无做作、无装饰的抒情表现,体现为一种自然和自由的格调;同时,“诚”具有“现实性”、“素朴性”、“明朗性”和“伦理性”的特点———

格调刚健,感情真率,乐观开朗,扬善弃恶。山茶花那种天然而明快的美感,和万叶时代的人们所推崇的“诚”的审美意识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在那个时代山茶花慢慢发展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植根于当时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中。

二、平安时代的山茶花———与王朝文化下物哀审美意识形成的反差

《日本书纪》中有景行天皇用山茶木作的武器征服了土蜘蛛这一记载。除了说明山茶木的坚硬外,我们还无法论断山茶木是否具有宗教性。到了平安时代,根据《延喜式》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在当时山茶木已被普遍认可其具有破除邪恶之意,成为正月的驱邪避魔之木这一结论。可见,山茶在日本的原始信仰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

《万叶集》中有关山茶的和歌有10首,可到了《古今和歌集》其中涉及到山茶花的和歌一首也没有。《古今六贴集》中有4首但都集中在万叶时代,而且都是引用于《万叶集》。山茶再次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大量出现是在镰仓时期的《新古今和歌集》以后的文学作品里了。从《万叶集》到13世纪这中间经历的500多年可以说是山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期。关于这一点,浅井敬太郎(1976)指出,「王朝末期から鎌倉時代を経て室町時代に至る数世紀は、他の一般的な文化面に

第25卷第6期方爱萍: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77

おいても資料に乏しいが故に不明な点が多いので、ツバキについてもどのようであったのか今にしてははなはだ明瞭ではないが、これはいたしかたがない。」[3](大意:从平安王朝末期经过镰仓时代一直到室町时代这几个世纪,其他文化方面的资料也比较缺乏,其疑点比较多。因此山茶文化是否如平安王朝以前一样,这非常不明了,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

与山茶花相反,在日本文学史上这段时期却是樱花的繁盛时期,成了文坛的主角。单提一个“花”便可知指的是樱花,这一现象就始于平安时代。不可否认,这与当时的审美意识有关。平安时代,以文学巨著《源氏物语》为首的审美意识是「物の哀れ」(物哀)。“物哀”的“哀”并非单纯的悲哀含义,而是指因感动而产生的喜怒哀乐诸相,即人生中多样化的普遍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物哀”,就是二者调和为一、达到物心合一时所产生的和谐美感———

即以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在含蓄优美、细腻淡雅、纯朴静寂以及哀婉感伤的格调中,渲染内心的悲哀、怜悯、同情、共鸣、爱怜、赞赏、感动等情绪。

单朵的樱花淡雅素朴微不足道,但满树樱花就如云如霞蔚为壮观。樱花匆匆开放又匆匆凋谢,且凋零之时一瓣一瓣飘飘洒洒,颇为壮观,让人感慨万分。这正好跟「物の哀れ」的审美意识趋于一致。而山茶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跟樱花一样给人一种「哀れ」的感觉。山茶花期长,一些品种的花期甚至长达数个月,大多色泽鲜艳。而且山茶凋零之际不像樱花般花瓣飘洒,而是整朵花跌于枝下。处于以优美华丽著称的平安贵族文化中,文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朵大且色泽鲜艳的山茶花中看出纤细之美吧。可以说山茶与平安王朝的「哀れ」、「みやび」(纤细优雅)的审美意识格格不入。这应该是导致这一时期山茶在文化文学史上处于空白的原因之一。

三、室町·桃山时代的山茶花———禅宗静寂美学下超越生死界限

平安时代具有王朝贵族气息的“物哀”审美意识,导致山茶花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到了幕府时代,武士阶层取代贵族成为政权的中心和新文化的担当者。禅宗受到武士阶级和普通民众的欢迎,禅宗思想逐渐发展,山茶花之美再次为人们所发现。

禅宗美学“提倡幽、深、清、远、澹泊的生活情趣”[4],审美意识中自然流露出一种质朴、闲静和优雅的心境。下面一首名为《山茶花》的汉诗出自于禅僧义信堂周信之笔:

「老屋は凄涼として苔半ば遮りたれば門前に誰か肯て暫くも車を留めん童児は我が佳客を招くを解して

掃はず山茶の満地の花をば」

(译文:老屋凄凉苔半遮/门前谁肯暂留车/童儿解我招佳客/不扫山茶满地花)

这首汉诗表现了山茶花散落于长满青苔的老屋门前,落花依旧鲜艳之态。幽深的老屋,闲寂的门前,一切人工的华美在这里都是多余。唯有静谧的地上,躺着墨绿的青苔与美艳的山茶落花。一幅禅宗式的美术画就呈现在眼前。这首诗中,青苔和山茶看似色彩对比强烈,却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调和之感。闲寂而华丽的色彩调和中,孕育的并非倦怠之情,反而是一种凛冽、庄严、肃穆的自然之美。即使凋落于青苔之上,仍然华丽的山茶红,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完美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静寂之美。

山茶花即使凋谢,仍然保持完好的花形,给人一种触目的静谧之感,这跟禅宗思想追求闲寂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这一时期,和平安时代相比,山茶花文化虽有了一定发展。但也局限在以一代茶道大师千利休为首的茶师们这个小范围内,山茶花并未融入到大众审美意识中。

四、江户时代的山茶花———被赋予的执着达观情操与大众审美完美融合

山茶花真正引起大众广泛注意是在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是日本山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山茶花与大众审美取向产生了共鸣。

庆长八年(1603)德川家康在江户创立幕府,醍醐寺三宝院主持义演向德川进贡“白椿”(白山茶),从而开创了山茶在江户时代的历史。至于义演为何选白山茶,其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其结果让山茶文化在江户时代逐渐繁荣起来。继德川家康之后的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开始从各诸侯国收集有关山茶的和歌。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一股重视山茶的风潮开始由上而下风行到了民间。

庆长20年(1615年)在大坂夏之战中丰臣氏战败,最后一支威胁着德川幕府统治地位的力量也不复存在,从而开创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正如安乐庵策位在『百椿集』中所感慨的,「国豊ニ民全ナルベキ端相ナラン物歟」,人们对社会秩序稳定生活安宁所抒发的感情借山茶表露无遗。策位的「白玉椿ノ八千歳ト賀スル物。某前栽ニ云々」、「白玉椿八千代へてと詠ぜり」等都表现出山茶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同时,山茶也象征着安宁的生活。「六十餘州ノ官領。今東国武州ヨリノ御下

知也。去レハ当時

フル花ノ椿ノ一字ヲ分テ見

レハ。木篇ハ春ニ則テ東ニアタリ。作リノ春モ青陽ニテ東方タリ。最時宜相応ノ恵ナルカナ。草木ヲ争力無

78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心ノ物ニセンヤ。(『百椿集』)」在『百椿集』中“椿”一字有木、春、东的意思,借此比拟东国开府的德川幕府,寄托人们希望不要再起战乱的这样一种感情。

想要探讨在江户时代山茶到底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怎样一种审美文化,还必须从山茶的形态特征说起。山茶虽种类众多,且每个种类都拥有不同的美态,但作为山茶这样一个大的种类还是有其共同特征的。其中最能代表山茶形态特征,唤起大众美感意识的是它的颜色。山茶花的颜色是红与白的艺术,可以说所有山茶花的颜色都是由红和白这两种颜色调配出来的,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在加上叶子的墨绿,花蕊的明黄,这四种颜色从色调上来说冷暖调穿插,可谓相辅相成。除了颜色的相得益彰外,叶、花、枝干整体上的协调也是山茶为人们所欣赏的一大原因。山茶的花叶都很具有质感。林罗山在《百椿图》的序中写到「素質宛氷雪面、不随紅

木,于寒冬中绽放,毅然决然地整朵花凋谢于枝下等这些特征,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自身的一种高尚情操。而这些高尚品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忍不拔、执着。山茶树四季常青,耐严霜傲风雪。于严寒之中保持常绿之本色,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继而开出灿烂花朵,并保持较长的花期。山茶叶四季常绿,花期将近持续半年,这些都可见山茶的「忍従性」,即坚忍不拔的品格。

第二,自尊自强、豁达乐观。于严寒中绽放出鲜艳的花朵,可谓自强。当生命到了最后一刻,没有落英的缤纷,却铺满一地,毅然决然坠落枝下,毫无贪生之念。正是人们发现了山茶了这些品格,并将这些品格折射于自身,才产生了一股热爱山茶的热潮。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的山茶花文化的发展与日本民族的原始信仰、审美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山茶花文化又反作用于日本民族精神文化,使之更加融入其民族精神深处。山茶花不仅是日本人生活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艶作山茶」,他指出薄的东西能表现出柔软、优雅之态却表达不了「締まり」,而山茶花叶的肉质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締まり」。山茶即使在花落之际,也不似樱花般纷飞飘零,而是整朵花静静落下。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整朵花也不会七零八散,花瓣与花托不分离,仍保持着在枝头的状态,这一特征不禁使人感觉到山茶具有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高尚的气节。关于咏山茶落花的和歌俳句不少。

祐経は椿の花のさかりなり椿落て昨日の雨をこぼしけりまたひとつ鉦に落ちけり薮椿つばき落鶏鳴椿また落る

梅室

誹風柳多留蕪村

召波言水

[1]安達瞳子.安達瞳子の世界の名花椿物語展図録[M].東京:

サンオフィス.2003:69.

落ちなむを葉にかかへたる椿かな

[2]田中新次郎.ツバキの方言および年中行事[J].日本民俗学,2001,(3).

[3]浅井敬太郎.花みる心[M].東京:思文閣,1976:127.

[4]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

[5]伊藤博.万葉集評釈[M].東京:集英社,2005:274.

[6]安万侣著,周作人,译.古事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97.

责任编校:梁雁

这些俳句虽从不同角度描写或歌咏了山茶落花,在此不作一一分析,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茶凋谢之态已深入人心,跟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从山茶的外观美发现了山茶的内在美。关于山茶的内在美,策位概括为“椿十德”。作为四季常绿的树

OnJapaneseCultureofCamelliaandAestheticConsciousness

FANGAi-Pi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China)

Abstract:ThereisalonghistoryofcamelliacultureinJapanese.CamelliameansakindofconceptcombinedwithtraditionalthoughtsandemotionoftheJapanesepeople.IthasbecomeanimportantpartofJapanesenationalculture.ItisnotonlycloselyboundupwiththedailylifeofJapanese,butalsoagreatinfluenceontheculturallifeofJapanese.Moreover,itreflectstheaestheticconsciousnessofdifferentperiods,andreflectsgrittyethosofJapaneseandbroad-mindedviewpointonlifeanddeath.Indifferentperiods,thecultureofcamelliaandaestheticconsciousnessarediffer-ent.Therefore,tounderstandJapanesecultureofcamelliaishelpfultounderstandtheJapaneseculture.

Keywords:camelliaculture;culturenature;aestheticconsciousness;Japaneseculture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