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到失落的诗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7    阅读:

篇一:《古诗大全》

唐山三百首(五言绝句) 新嫁娘词(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赏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古时长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代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食性”考虑到婆婆食性的问题,颇见新妇的精细。同样是一道羹汤,兴许说有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算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吗?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还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未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生活的生活情境,写的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里,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tao第三声)

赏析:

这是西域边境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湖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无言诗对的典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难道就失其俊美感人吗?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赏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闺人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边的空地,解诗人可以自解。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诗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符合诗人的当时的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听筝(李端)感到失落的诗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金粟柱:古称桂为金栗,这里当时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相传三国时代的周郎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感到失落的诗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鸣筝”喂弹奏筝曲。题一作“听筝”,则喂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的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没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弦琴,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柱”是系弦的部件,“金栗”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弹错以博取青睐。“周郎”指的是三国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故称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谈弹奏有误时,即使喝的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这里以“周郎”自喻弹筝女子的知音者。“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搏知音,而在其他。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这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恋,如随啼鸟识花情。感到失落的诗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感到失落的诗

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亲人蒙恬所制,故又称“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头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停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古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佛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饶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了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时而对影啜泣,又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控”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想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数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久愈发感到苦,诗人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注定那么少。 云在飘,人又何曾不是?时光少,所以怕打扰。在一起的幸福,只能回忆里找,失落的心情谁知晓。心中的人啊,哪里去了?风儿吹,云儿飘,你走的静悄悄,永远永远不见了。想你的时候,忍不住泪,却抬头微笑,知道不知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素手依旧弦琴弄, 问道故人今夕在。 秋声瑟瑟犹如泣,

篇二:《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以夕阳(黄昏)显愁

自《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进而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以来,夕阳(黄昏) 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上述都是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二、以流水、大海喻愁

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横江词》“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相恨不知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三、以山喻愁

山的雄浑高大给人一种沉重感,愁也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上。向子湮在《水龙吟》里说“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愁正像重峦叠嶂的山使人喘不过气来。元代吕止庵《怀古》里说“人生最苦别离,柳丝柔肠,山敛愁眉”,给山赋予愁情,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凄苦。

四、以酒写愁

酒能使人想象丰富,能使人暂时忘却痛苦,因而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志不得伸的苦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五、以秋显愁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

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人感到了无限的自然对有限的人生的压迫,顿生人生迟暮之感,从而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悲壮而沉重。柳永《雨霖铃》:“多情自苦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种难言的伤痛。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诉说离情。

六、以月、雨、雁、柳等自然界的景物来比拟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对往事的追思。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伤感。李煜在《虞美人》中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李煜眼中,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冷跟游子思妇的孤寂揉和到一块。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宋·张耒《自海至楚》:“愁如夜月常随客,身似飞鸿不记家。”历时弥久,阴云不开,诗人常用雨来表现其孤独感、幻灭感,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和路途断绝,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戎昱《云安阻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温庭筠《咸阳值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雁是候鸟,春秋迁徙,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思妇的思乡怀人之情,因此诗人常借雁寄寓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柳”者,“留”也,古人巧借谐音,以抒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在自然界的各种景物中,塞满天地的春草,飘忽不定的杨花,遇秋先陨的梧桐,叫声凄切的杜鹃和猿等众多物象都成了古代诗人们喻愁、写愁的对象。“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乌夜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芭蕉不

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七、以丝喻愁

丝,剪不断,理还乱,千头万绪,就像是一张诗人织就而成的愁网。唐·司空图《灯花》:“几时金雁传归信,剪断香魂一缕愁。”清·严元照《忆秦娥》:“故乡迢递空相忆,深闺一片愁如织。”

八、用愁眉、愁肠来直接代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珠帘约住海棠风,愁拖两眉角。”宋祁《好事近》“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李煜《清平乐》“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韦庄《冬夜》

九、把愁写成具体可感的物体

把抽象的愁具体化,是古人写愁最为高妙之处。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让愁显得绵长。白居易《长恨歌》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愁有了颜色,有了声音。李清照《武陵春》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使愁变得沉重异常。王实甫《西厢记》里“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即便是那土和泥,也有一些土气息,泥滋味”,使愁变得有了味道,可以咀嚼。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又使愁变得说不尽、道不明,但伸手可及、触目便是。

愁是古典诗词不朽的主题,古代文人墨客用生花妙笔匠心独运抒写愁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细细品味。

篇三:《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失落的祭缅的希望》》

作者:潇湘刀客

当心我手中的宝贝!

不要碰到我而让她堕落……

我在心中无数次念叨着。

终于,我还是听到那撕裂我心灵的脆响,

她终于堕落在这个尘俗中;

我的心念也随即在脆声中颤栗。

一切都是注定了么?

没有什么能回答我!

我想,那高座在庙堂高处的佛祖,

也只能是终日宝相庄严地让

弥勒佛躲在角落里笑;

世人皆由世人愿,

众生诸由众生缘!

心乱如焚地拾起那一地的荒唐与无奈,

小心地吹落那尘土飞扬的每个角落。

为了你,

我最亲的亲人!

而你,

尚不肯自知已是心碎,

睁着那疲惫的泪眼,

用那惊悚的眼神在质疑,感到失落的诗

为什么会在我的手心里堕落?

惊起了她本该就此死去的残梦!

她并不知道,

是自己的沉溺理想而跳脱了我的手心,

是她自己的不甘心现实才走进了魔障,

这便是一个让你有充分理由堕落的机会!

我挥着乏力的手,

为你驱去一丝丝的尘垢,

但心碎是永远也不能让我为你安抚的!

没有来生的指望来生!

我却是要你把握好自己的余生,

也许你会因此会更完美与成功,

你忆起了维纳斯的残肢么

如果你做不成那圣母,

你就试着做做维纳斯吧!

宝贝,这一切都是你的选择,

都对,但不要让自己变成那泡沫的幻影。

篇四:《形容心情失落的诗句》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花是花非花满地,人生何苦伤一回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形容心情失落的诗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间何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
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销魂无说处,觉来难过销魂误。形容心情失落的诗句。 
山河破碎风飘絮,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感动诗歌

下一篇: 古诗大林寺桃花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