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对生活充满无奈的古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20    阅读:

篇一:《古诗词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

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 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 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 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21.猿声

2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 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示例

8.“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 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 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 诗家常借“韦曲” 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C。

2.BE。

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篇二:《二模古诗词阅读》

二模古诗阅读整理

一、《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

6、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主题: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作者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2、词语解释

渔家傲:词牌名;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3、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D)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选自《东坡乐府笺》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qíng) 苍。锦帽貂裘 (diāoqiú),千骑 (jì) 卷 (juǎn) 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主题:描写作者在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表达笔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狂:豪情。 黄:黄犬。苍:苍鹰。“太守”是指作者自己(苏轼);“孙郎”这里比喻作者自己(苏轼)。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下阕重在_______。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7、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8、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9、“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 ”,显示抱负不凡。 10、“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________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________。

12、这首词用一个“________”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________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________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

13、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解析与答案:

1.叙事(描写)、抒情。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3.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 打猎 狩猎 )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4.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5.倾城

6、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7、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8、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9、看孙郎,亲射虎 10、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11、挽弓劲射的英雄 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12、狂 豪放 举止神态 胸怀 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13、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

14、A(这一句写的是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表达其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心情。没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15、1.“少年狂”的“狂”字表现了什么?

答: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姿态。 16.那么“狂”又表现在哪里?他怎么狂呢?

答: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狂在“千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主题: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马 作 的 卢 飞 快 (2)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3)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4)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骑卷平冈”的阵容;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17、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体现了苏轼的词“豪迈奔放”的特点。 B. 这首词上片以孙权自比,写出猎的阵势,气概豪迈。 C.词的下片写请战,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情豪志壮。

D.词中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对朝廷的厚望,其中“狂”字,贯穿全篇。 19.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全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

B.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被贬密州后,对朝廷的怨愤之情。

D.结尾两句卒章显志,极写作者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对生活充满无奈的古诗

20.文章以一个“ 狂 ”字为词眼,而这词体现在三方面:①出猎的雄姿。 ②出猎的场面。 ③出猎的豪情。对生活充满无奈的古诗

21. 文章通过渲染一幅壮观的出列场面,塑造了一个(风华不减当年)、(充满英雄豪气)、(意气风发狂飙)似的人物形象。 3、翻译下列句子

(1)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2)马 作 的 卢 飞 快 。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对生活充满无奈的古诗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7.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9.“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10.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3.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2、(1)像……一样 (2)翻:奏。(3)八百里:指牛。炙:切碎的熟牛肉(4)了却:完成。3、(1)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2)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 4、可怜 5、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对生活充满无奈的古诗

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中的原句来回答。

(4)《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8.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9.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0.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答: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2.答: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3.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四、《观刈表》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观刈麦》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唐代大诗人。请再写出二句白居易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划线词语。

⑴相随饷田去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右手秉遗穗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左臂悬敝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吏禄三百石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岁晏有余粮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2)《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3)《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参考答案: 1.香山居士 略 2.⑴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 ⑵担 ⑶用手握着 ⑷破旧 ⑸古代容量单位 十斗为一石 ⑹晚3.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拷。4.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5.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6.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7、(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五、《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题:它讲的是一位古代的青年男子思念仰慕一位女子的感情。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首。分为三部分 。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 的创作手法。 2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 。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 ;“好逑”的意思是 。对生活充满无奈的古诗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

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8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10.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_________ _。

答案:1、诗歌总集;西周;春秋;风雅颂;赋比兴2、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苦与乐。3、起兴;重章叠句4、辗转反侧5、窈窕淑女理想的配偶6、这种雎鸠鸟,情意专一,和谐忠贞。7、C 8A 9、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和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六、《蒹葭》《诗经》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主题:表现了对一位女子(或男子)的咫尺天涯的感情,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表达古代人民的大胆求爱的精神。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第二、三章的韵脚是 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蒹葭》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思慕追求意中人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4、ang 苍、霜、方、长、央“1”“一唱三叹”5、没有。从诗的内

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七、《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主题:表现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1、按原诗填空 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 )。 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 )。 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 )。 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 )。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 )。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3分)

3、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3.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篇三:《古诗文默写全诗初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⑴ 七言律诗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⑵,二十三年弃置身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⑷,到乡翻似烂柯人⑸。

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无题 七言律诗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五言律诗

城阙(què)辅三秦①,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②人。

海内③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歧路⑤,

儿女共沾巾⑥。

[1]

(即将告别)由三秦之地护卫的长安城,(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蜀州)的五大渡口。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衣襟。

《城东早春》为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一首七言绝句。 整首诗构思巧妙,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城东早春 七言绝句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一)

新春时节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柳枝刚刚吐出淡黄的嫩芽,颜色还有一半未曾匀净。

倘若在仲春时节,皇上御花园里繁花似锦时,出门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赏花人。

《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

七言律诗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重点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

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篇四:《对生活很无奈的句子》

1、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2、你爱一个人不是因为她美丽,但是,她美丽却是因为你爱她。对生活很无奈的句子

3、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4、好多往事在回忆间有份忧忧的伤痛,也许这就是对当初付出的情感而不舍对时光的逝往而怀念。

5、放弃该放弃的是成长,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奈;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认真思考一下,你是否在无奈中成长,在无知中执着。

6、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在乎的是沿路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7、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8、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或者爱一个人,又或者做某件事,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厌倦,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也许不是厌倦了这个城市、爱的人、坚持的事,只是给不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

9、生命中总是充满了选择和矛盾,请一定审视一下你的内心,去争取那最珍贵的东西。

10、我没有停止爱你,我只是不再表现出来,因为无论我多么努力,你都不会明了。

11、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12、好多事物随着时光淡漠了人生无奈的文章人生有很多的无奈,好多好多就如一把空气,过了在也看不到了。

13、生命无法用来证明爱情,就像我们无法证明自己可以不再相信爱情。在这个城市里,诚如劳力士是物质的奢侈品,爱情则是精神上的奢侈品。()可是生命脆弱无比,根本没办法承受那么多的奢侈。

14、凄凉的夜晚也掩你饰不了你的虚伪,因此我学会了伪装。

15、人的好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看。

16、人生就象高速行驶的列车,初恋正如路边美丽的风景。我们可以坐在车上静静的欣赏它,却不能跳下车去流连忘返。毕竟,终点站才是。

17、走,还是要走的,留下来的不过是一副躯壳;留,还是要留的,我的心就再次生根了。

18、低头走路只看到大地的厚重却忽略了高空的高远;抬头走路,只看到高空的广阔,却忽略了脚下的艰辛与险峻。

篇五:《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书:书写,题。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书湖阴先生壁古诗。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书湖阴先生壁古诗。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绿:指水色。
8、排闼(tà):开门。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
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着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别解: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