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以物抒情的古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30    阅读:

篇一:《古代抒情诗词的抒情方法浅识》

古代抒情诗词的抒情方法浅识

教学参考

0721 0614

古代抒情诗词的抒情方法浅识

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声也。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迸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朱熹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无不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主观体验之产物。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情。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这是诗人面对中秋佳节“月圆”“人欢”“酒酣”的场面,忽然想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刹时,一缕离情别绪涌向心头,于是挥毫作诗。这正是客观事物景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离别远怀的感情。还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情和赞美之情。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即情以物兴。后一种情况,如柳宗元的《七绝》:“海畔尖山似剑茫,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华亲故》)这里很明显是秋天“海畔尖山”触动了诗人之乡愁,但秋山与乡愁并无必然内在联系,仅仅是由形体上的联系而起了一种触化剂的作用。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也属于此类。

至于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情以物兴”手法的运用。

二、直抒胸臆

古代有一些抒情诗歌,将景物化入诗人的心胸,直接抒发炽烈的感情。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日,壮怀激烈,一代悲剧跃然纸上。虽无景语,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见的。还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江口北固亭

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句,诗人借廉颇之典,抒发自己年逾古稀,但壮志未改的雄心大志。诗中虽无“景语”,但诗人白发苍苍,独步北固亭仰天发问的图景如在眼前。像这一类型的诗歌,还有陆游的《示儿》,曹操的《龟虽寿》等,感情炽烈,客观景物已化入情意之中,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三、物以情观

艺术心理学把这种方法叫做“移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这两句诗,正是“移情”方法的形象说明。

“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薛昂夫《送春》)客体消逝了,但感情仍存于主体之中。载于主体的感情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它不仅反映客体,也作用于客体。“诗人是感情的宠儿”。(郭沫若语)因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把这种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感情现象,概括为“物以情观”(《文心雕龙》)。这在艺术观察和艺术构思中,是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的。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客”。(杨万里《秋山》)“史恐夜深花睡去,故绕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显然,诗人们把心中的惜别和亲花之情“外射”到蜡烛,海棠和小枫之上,因而,他们会悲伤、能睡眠、懂羞愧,成为艺术世界中物化了的感情或转化了的物象。使无生命的物体具有了艺术生命,收到了其妙无比的艺术效果。

这种移情的艺术方法,在复杂的艺术创造中还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移情情况。艺术效果更高一着。《红楼梦》中佳句:“冷月葬花魂”就包含了双重移情,人为主体,花和月是客体。首先,人之“魂”移入“花”,于是“花”有了“魂”,然后,“花魂”又移入“月”中。于是主体的冰清玉洁之情化入花又化入月中。形象更加清晰明彻。

这种注情于景或传情入色的感情活动,诗人的主导性很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转视物外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抒情作品的意境,其情调是由主体所外射的感情决定的。

四、借景抒怀

借景抒情之作,颇有代表性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幅画里面,主体根本没有出现,诗人似乎纯客观地描绘了寒江独钓之景。其实不然,只要细心揣摩体味,就会感到一股处于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的谪居之情沁人心脾。这里,主体所载之情化入景物之中,诗人的形象隐在景物的后面。

借景抒情作品的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表情之语——情语。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诗人没有直

抒胸臆,但号称“一世之雄”(苏轼《前赤壁赋》语)的曹操的伟大政治抱负却溢于辞表。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在这里,景以情观,景由情择,景为情化,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情景交融

在形象思维中,主体同客体有时是交互作用的。艺术心理学称主体作用于客体为感情之“外射”,而客体反作用于主体为感情的“内模仿”。(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这种交互作用的极致,则是物我同一。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

元人景元启有一道吟梅花的小令,写他在艺术构思之间达到物我两忘或物我同一的境界:“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再山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月色朦胧之中,薄明之窗纱透过疏疏朗朗的梅影,这样别样清佳的景色使诗人如痴如醉,对窗望梅出神,以致引起妻子的嗔怪。其实,诗人进入了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同梅花已经融为一体了。

主客体同一化,有时是整体范围内的,有时是局部范围内的。如《红楼梦》中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最后四句:“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里客观景物是秋雨滴沥湿窗纱。然而,由于人与物——秋风秋雨的黄昏的交互作用,在诗人艺术境界中,主体的泪水同客观雨滴化为一体。雨耶?泪耶?难以区分,也不必区分。还有众所周知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客观景物是雨后日出,情人送别。因此,是“无情”中“有情”。诗人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因而产生联想;但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说,二者虽“异质”却“同构”——情人的送别之情有如温暖的阳光,暖人心脾。因此,在诗人的艺术境界里,达到了情与景和谐的极致。从而使诗句千古流传,成为绝唱。

以物抒情的古诗

 (0721 061205) (0720 073131) (0720 072808) (0720 072600) (0720 070943) (0720 070257) (0720 065942) (0720 065317) (0720 065021)

篇二:《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赏析诗歌中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手法》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赏析诗歌中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抒情的基本技法,感悟中国诗歌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诗歌作品,使学生了解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运用诗歌的基本技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区别,能够正确赏析作品。

教学过程: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很大的类别叫咏物诗,诗人通过所吟咏的对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现自己的志向、节操。诗人所用事物比喻贴切,含蓄蕴藉,收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诗作常常为人称道,甚至成了诗人的代称。这类诗总的手法是以物喻人,又可以细分为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此二者往往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情”指悲愁喜乐哀,“志”指志向、节操、品格等。诗歌偏重于情的,我们就称之为借物抒情,偏重于志的,就称之为托物言志。下面搜集了一些诗歌及作品赏析举例说明,让我们在诗歌鉴赏中更清楚的把握此类诗歌。

一、借物抒情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作者借秋扇见捐喻嫔妃(作者自己)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和内心中的幽怨。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月亮。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

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葬花吟以物抒情的古诗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以物抒情的古诗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

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和对生命迷茫的感情。

唐多令·咏柳絮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表面是咏柳絮,实则自怜身世之作。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身世飘零、红颜易老、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哀愁。

二、托物言志

临江仙·咏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赏析:以物抒情的古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换成了充满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毬”,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绻,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几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词的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也是作者的志向,这样便使整阙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词中弥漫着一种潇洒、豪放、自由自信的力量,不禁让人想起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情怀。一个女子,以纤弱的柳絮,诉说男儿的志意,实在令人佩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作者借梅花这一形象表达自己凌寒不凋、傲然屹立、冰清玉洁的高尚节操。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头一二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它刚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长着一个“刺头”。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周边柔弱的杂草们怎么能和它相比呢?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它们根本无法企及的。经过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而今渐觉出蓬蒿”,是说慢慢地慢慢地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以物抒情的古诗

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的命运,表达自己壮志凌云的志向和抱负。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课堂总结:

总之,借物抒情好像更偏重于女性,更容易抒发他们心中的哀愁;而古代男子大多读书游学,往往有济世经邦之志却屡屡碰壁,托物言志更适合于他们。就像梅花之于陆游,孤鸿之于苏轼,石灰之于于谦,竹石之于郑燮。托物言志诗洋洋大观,成为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课后练习】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篇三:《借物抒怀的诗文》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起,谓首作也。其人伐竹未毕之间,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高荷

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 鼎鼎难藏擪①。不学着水荃②,一生长怗怗③。

[注释]①擪,音yè,按、压。 ②荃,一种水草。③怗,音tiē,安定,安宁。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故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

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路亭

柯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有的是交通利器,却大抵和路人无关。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项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

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篇四:《借物抒情的诗》

篇一:红叶流水
 

作者:萧沐雨
 

一片枫叶
何时能飘过万水千乡
抵达有情人的手中
载满幽怨的文字
墨汁还未褪尽
已在波澜中沉浮了
一生一世
 

那深沉的叹息
相思聚成弦
弹奏风也哀伤的句子
于是秋水也憔悴了
 

千年前的
那一片枫叶
如红色的幽灵
穿过世纪的空隙
飘进有心人的眼中
 

这一刻
湮没了的传奇
在指尖的晃动下
成了笔下常新的旋律
爱情永不死去
 


篇二:钉子
 

作者:林国鹏
 

一根钉子,改变不了好强心
除了验证地球的吸引力
还要揭露人的双面性
摔在地上,虚假的享受样
 

我只是一个目击者
无权过问它的生死
 

还要遵循人类的规则
拔起这根世人的眼中钉
让它不再是一个祸害
 


篇三:鸢尾花
 

作者:紫色的郁金香
 

随朦胧的月,栖息窗前
透过琉璃的光,撩起半月纱 
照亮满园秀色美丽 
 
夜色里梨花雨,翩翩飞舞 
沉醉缱绻的翠烟细风 
意乱情迷,叠加在一片皎洁中 
 
雨蝶轻轻地舒展 
慢慢沉浮,倒影里的叹息 
溅起一地的鸢尾花 
含在月光里煽动 
 
涟漪夜晚的悄悄话,钟情绿荫下 
随一片叶席卷,粘着花香如醉的岁月 
泥土中慢慢发芽 
 


篇四:偶然草
 

作者:鸿文
(一)

岁月掠过脆弱书卷,把我载回
没有诗意,没有欢宴的庸常世界
周围充满浓重脚垢气味
我陷入了另一个自己的思考
悬着的回想,引首压脚
狼毫笔沾着海枯石烂的雪
用很小文字火柴,点亮生命头顶
寂静吼叫,我在赶写箴言隽语录
 

(二)

寒濑泻过,手心被冷意浸冰
笔成了毛锥,墨盒变成干绵
但仓颉灵感不灭,漂亮的中文不老
在生活冰面修炼,错把晨光当成月光
召回墨氛袅袅,浓化诗的香火气运
 

(三)

一个人的名字是禁忌喊叫的
幸好无人能记住我的名字
浅色小花缀满肩头
这样手中春天是否会褪色
挑灯夜战,满嘴燎泡
背灼足蒸没有任何水系润泽爆裂唇舌
风吹着无奈
不甘于死去绝望的静谧
与思想吵架,跟自己搏斗
我将在一个怎样世界签到册空白处
签上自己名字
 

(四)

掉落一朵光阴之菊,泡在墨水中
怀念容光焕发的日子
立志扶摇成鹏的白鸟飞越换日线
把心叫成碧野
雨淋湿一簇身影隐藏着天涯
焚稿的烟熏透墙壁厚沉的冷色
不碎的暗红纸灰保持形状,长于未燃尽的许诺
 


篇五:两只大筐
 

作者:蓬蒿老翁

黄色的灰尘 
将岁月深深地刻在秋天的记忆里 
像两个疲倦的老农 
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并肩靠着 
默默的打量着晾晒的稻子 
和几只跳来跳去的麻雀 
远处的夕阳没了精神 
软软的光线照射下 
一群小蚂蚁浩浩荡荡地开拔过来 
 
两只大筐和岁月一样老去 
如同年迈的父亲和母亲 
装载过很多东西红柑橘黄稻谷
故乡的花鼓父亲的老烟枪
还有童年的我和我的童年
那时的两只大筐
崭新的竹条结实的麻绳
一头装着童年的我一头装着秋天的收获
和父亲那不着边际的小调
一起在去往集镇的山路上飞扬
 

日子一页页翻过,岁月一年年交替
陈旧的两只大筐现在空空荡荡
缠绕的麻绳疲惫而浑身无力
曾经期盼收获的秋天早点到来
如今面对满地的金黄稻谷
和那挂满果树的红柑橘
困倦的两只大筐
在装载了一个又一个丰收的秋天后
终于平静下来
和故乡守着老屋的父亲母亲一样
不再欣喜
 


篇六:花心菜
 

作者:紫藤晴儿
 

走在春天里的女人手里没有镰刀。麦田是绿色的。泥土是黄色的。
还有一只蚯蚓是褐色的。借物抒情的诗
画面如此真实。风可以吹起画纸。一只飞行的
蝴蝶是春天的象征。而有谁会不热爱鲜活的生灵。很多时候
有人学会了反串。有人学会了敷衍。有人学会了沉默。借物抒情的诗。而我,
学会了伸展。从脚底流出来的热泪流进
了海底,流进沙漠。手指渗出的汗珠去抚摸蓝天,去慰藉
贫苦。是不是你会说我在歌颂自己,或许吧。如果我是虚伪的演说
那就来一场狂风吧!手心里的稿子哗哗作响。当你点上一只柴火
我想这个世界我可能望不到尽头了。而那棵雪地里的花心菜,是我始终没有
舍得收割的心病。或许会有成群的老鹰带一群小鸡越狱。而我退回春天

篇五:《抒情古诗》

1、<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抒情古诗

2、<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秋风清>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4、<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抒情古诗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木兰辞>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2、<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5、<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6、<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17、<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8、<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9、<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20、<题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