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风登高望四海李白古诗文阅读

编辑:hongyap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04    阅读:

  古风登高望四海李白古诗文阅读

  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古风登高望四海李白古诗文阅读,供大家参考!

  古风·登高望四海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古风登高望四海李白古诗文阅读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8.下列有关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9.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古风登高望四海李白古诗文阅读

  8.A(“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基调是苍茫、悲怆之感。)

  9.①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赏析】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古风登高望四海李白古诗文阅读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 ·诗文名句(2015-12-19)
  • ·含有桥的诗句(2015-12-21)
  • ·古诗高中(2015-12-21)
  • ·古诗越中览古阅读答案(2015-12-22)
  • ·我的中国梦古诗文(2015-12-23)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