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分析伤仲永父亲的人物形象100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1    阅读:

篇一:《伤仲永练习》

《伤仲永》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伤仲永(伤: ) 世隶耕(隶: ) 未尝识书具(尝: ) 父异焉....

(异: ) 即书诗四句(书: ) 自为其名(为: )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 ) (立就: ) (文理: )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奇: ) (稍稍: ) (宾客: ) .........

(乞: )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 )(扳: ) (环谒: ) ........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

泯然众人矣(泯然..: )

贤于..材人远矣。(贤.: )(于.: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日扳(.. )

世隶.耕( ) mǐn然( ) 或以钱币qǐ之(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8.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五.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能力提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2.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3.翻译句子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伤仲永父亲的人物形象100。

②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9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0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分析伤仲永父亲的人物形象100。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13、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14、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 )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 答:( )

A、余/闻之/也久 B、余闻/之也久

C、余闻/之也/久 D、余闻之也/久 15、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为其名 贤于材人远矣 ..

扬州 . 如此其贤也 .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16、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7.《伤仲永》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你从多角度评价 对学生:

对家长:

对老师:

18.读了《伤仲永》,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综合答案

一略11分每空0.5二 略7分 三16分(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 ③这样 ④

他 ⑤他的 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

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到 ②在 ③表示比较 ④动词后缀(各位同仁,此小题本人持保留意见 有待商榷)

四略16分 五 B 1分 六 5分《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宋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七 1 略 2分 2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分 3 略4分

4.2分 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2分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2分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 2分.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8 3分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9 2分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10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11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12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4分 ( 1)C1分(2)D 1分13 B 2分 14

(1)A 1分(2)D 1分 15 D 2分16 A 1分 17 3分对学生:做学生的不论天资如何,都应该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这样才能成才,即使天赋再好,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才。 对家长:做家长的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不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前程。对老师:做老师的不能因为学生的天赋好就放松对他的严格管教 18 略2分

篇二:《《伤仲永》检测题(附答案)》

城阳七中 七 年级 《伤仲永》 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得分: 主备人: 韩 超 编号: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_______,是_______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_______和_________ 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_______,才能不断进步;________,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_________。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提出作者的见解 。

3.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选择题

1.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教风: 博学善导 厚生乐业 学风: 善思切问 乐学敏行

《伤仲永》测试2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通 ,

2.写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古今不同的含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 ,今义: 。

(2)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

(3)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

3.准确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父异焉

(2)邑人奇之

(3)稍稍宾客其父

(4)父利其然也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位散文大家的并称。除本文作者外,你还知道几位?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

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8.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9.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10.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分析伤仲永父亲的人物形象100。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11.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1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教风: 博学善导 厚生乐业 学风: 善思切问 乐学敏行

参考答案

1..《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哀伤 叹惜 敏而好学 恃才弃学分析伤仲永父亲的人物形象100。

2.散文随笔 叙事 就事说理

3.

(1)同县的人对他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2)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先天不聪慧)的,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4.①自己的 ②他的 ③诗的 ④他的 ⑤这种

5.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一个人要成才,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二.选择题

1.C

2.C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分析伤仲永父亲的人物形象100。

1.(1)扳 攀 牵,引

(2)材 才 才能

2.(1)此,判断动词 (2)渐渐,稍微(3)有人,或者

3.(1)对„„感到诧异(2)对„„感到惊奇(3)把„„当作宾客(1)认为„„有利可图

4.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临川先生,政治,文学

5.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不使学

8.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9.(1)同乡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

10.D

11.D

12.“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教风: 博学善导 厚生乐业 学风: 善思切问 乐学敏行

篇三:《《伤仲永》复习试题及答案》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 )

2、贤于材人远矣(" "同" ", )

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词, )

闻:1.余闻之也久( 词, )2.不能称前时之闻( 词, )

其:1.其诗以养父母( 词, )2.稍稍宾客其父( 词, )

然:1.父利其然也( 词, )2.泯然众人矣( 词词尾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词,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词, )

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 "到" "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 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分析伤仲永父亲的人物形象100。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 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 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答: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 样做?

答: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 什么道理?

答: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 启示?)

答: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 是什么?)

答:

篇四:《伤仲永读后感100字》

如果,我有仲永一样的先天禀赋,哪怕只有一点,我也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即使没有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绝不会让弥足珍贵的?通悟?二字静静流失。这是最可怕的,庆幸的是它永远不会丧失在我身上,因为我没有拥有过它。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要比万中无一得?通悟?再?不使学?间悄然离去的方仲永强许多。伤仲永读后感100字。我们虽然没有他聪明,没有他的才华横溢,却有着比他更长的求学路,比他更坚忍不拔的意志,更光明的前途。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二)

?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于(1043)年所作,当时王安石23岁,伤仲永读后感100字(三)

伤仲永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为此留下许多感受。伤仲永读后感100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公平,山村的孩子虽然穷,但快乐,同时还有远大的理想,并会为此努力学习,然而城市中的孩子,有许许多多次的机会来学习,但并不会为此而感到荣幸,感到快乐,反而厌恶学习,这时才不该!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四)

学完了<伤仲永>一课,我不禁对方仲永感到惋惜,本来天资聪慧,若后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学习,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学大家,甚至有可能与当时的王安石、苏轼相提并论,却因父亲贪利、短见,?不使学?,而使其成为泛泛之辈,大浪淘沙,被埋没在历史的沙滩上。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五)

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有许多人会与我一样叹惜道:?十二三岁则?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矣!?我们不能不为仲永感到惋惜,仲永由?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一个人后天要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不论天资多好,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终究是不行的。

这篇文章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不论科学与艺术,不论是谁,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六)

读罢此文,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某位伟人说的一句明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大千世界中,拥有超高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便有也并非全都成为最终的成功者。方仲永就实际最好的例子:他幼年时才思敏捷,脱口成诗,他的父亲因为有利可图没有让小仲永继续学习上进,结果落了个?泯然众人已?。由此让人们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敏而好学,才能不断进取;天资聪慧却不好好学习,必然会导致才智枯竭,最终只能没落在平庸的人群中。

篇五:《读伤仲永有感600字》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去别人家炫耀,但是却没有注意让方仲永进一步接受学习教育,结果方仲永的诗才日渐枯竭,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这件事情,揭示了天资与勤奋的关系。读伤仲永有感600字

天资和勤奋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好的天资是重要的,天资聪颖的人,只要付出比较少的努力,就能轻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费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更易实现别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天资很重要,但是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天资差一些就不行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或天资不够,即便如此,可是他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因为他们笨鸟先飞、凭借了后天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读伤仲永有感600字。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华罗庚或者是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但是他们都是科学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贤,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学习、勤奋刻苦……

鲁迅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爱迪生就是一个适例。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考试成绩经常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他的老师说他是个不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将勤补拙,兴趣广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和发明中度过的。爱迪生每发明一件东西,都经历了艰苦的过程。就拿发明电灯来说,他差不多花费了2年的时间,每天工作几十个小时,试了1600多种材料,最终才制造出能够亮很久的电灯泡。正是因为勤奋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约一千项创造发明,成为世界着名的发明大王,成为后人尊敬、学习的榜样,他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有人称赞他是天才,并询问这位“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时,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资聪颖,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天资平凡,也不一定意味着失败。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于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相反,一个人即使天资一般,如果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


读伤仲永有感600字(二)

一个天才儿童,因他的父亲贪图蝇头小利,不让他学习,终日带着他四处拜访同乡,题诗赚钱,以至于他到弱冠之年沦为庸人,平庸无奇。王安石所撰<伤仲永>就讲述了这么一个十分令人叹惜的故事。

学完了<伤仲永>一课,我不禁对方仲永感到惋惜,本来天资聪慧,若后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学习,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学大家,甚至有可能与当时的王安石、苏轼相提并论,却因父亲贪利、短见,“不使学”,而使其成为泛泛之辈,大浪淘沙,被埋没在历史的沙滩上。

方仲永后天没有学习,从天才变成庸人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从笨蛋变成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三四岁时还不大会说话,有点迟钝,上学后,还笨手笨脚的,经常想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受到嘲笑。接下来爱因斯坦醉心于几何学,忘了游戏,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数学定理并自己证明的世界里。上了大学后,他热衷于物理学。他毕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爱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物理学问题的思考、研究与证明上。他出门时,口袋里总会有几张纸和一支笔,因为他散步时也在思考,这样以便于及时地将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记录下来。爱因斯坦26岁时,他发现了“相对论”,后来又相继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使他成为世界物理学史上一个伟大、重要的人物。

正如高尔基所言:“天才出于勤奋。”方仲永虽为神童,但后天没有学习,()未加以磨练,身上的光环便渐渐暗淡,直至“泯为众人”,而那些不是天才、神童的人,如若不学习,那就更糟了。所以,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就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天资有多么聪慧,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否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读伤仲永有感600字(三)

我,一个爱幻想的女孩。以前,我总会幻想:如果自己是一个iq200的人那该有多好啊。

那样的话,我就不用一般的人那样乖乖地坐在教室,认真地听课。我可以疯狂地玩耍,不用理会那些烦人的公式,语法,单词,轻而易举地考到别人梦寐以求的第一名,享受着“天才少女”带来的荣誉。老师会像是捧着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关爱我,我会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称赞。

然而,学完<伤仲永>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义。

仲永出生于一个“世隶耕”的家庭,他没有见过笔,也没有看过书,却可以提笔作诗,出口成章,他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天才。可,这样一个大天才落得结果居然是“泯然众人矣”,实在可悲。

仲永的悲剧一方面是他父亲贪图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学,那么他父亲“不使学”的做法也阻挡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学习,那么他父亲的“不使学”,乡亲们的“以钱币乞之”,就是他不学的最好借口。

“天才=1%的聪明+99%的勤奋。”这句话充分的体现出:“天才”并不是万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奋。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么勤奋就是花的养料,甘露。

从古到今,历史上有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但在他们中,有谁是靠着“天才”闻名的?有多少人是靠着先天的聪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没有。

牛顿这个被老师称为“愚蠢的无可救药”的学生,他凭借自己的好奇心和谦虚的态度,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并不是最聪明的,但他绝对是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发明出上千件东西,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我们不要仗着自己一点点小聪明而不努力学习,更不要因为自己不聪明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业。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转化的,“天才”可以变成“蠢材”,“蠢材”可以变成“天才”。但我们也要记住只有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天才”。(读后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