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杜甫登永怀古迹其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2    阅读:

篇一:《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主旨探微.docx》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的作品,无论思想价值、艺术成就都很高,其中第三首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一直采用王嗣奭《杜臆》的说法:“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这种说法虽能解释该诗主旨。但总感不够具体,有必要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题意,“咏怀古迹”如何理解。中国一直有“咏怀”、“咏史”两大主题的诗歌。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后代写咏怀、遣怀一类诗者,纷纷不绝。如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为后人熟知。从班固的《咏史》到左思的《咏史》,再到唐宋,“咏史”诗也蔚为大观。杜甫的“咏怀古迹”似有不伦不类之感。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问题。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强调指出,首章是咏怀抱,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此颇有见,惜未疏言其故。愚则谓此题四字,本两题也,或同时所作,伪合为一耳。并读殊不成语,必非原文。”浦起龙虽然发现“殊不成语”这一问题,但解释大多为臆测,没有根据。《杜臆》、《杜诗镜诠》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能说得通,但这是以诗意解题,对诗意理解不同,其解释也会不同,也难令人信服。王运熙在《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一文中解释为“歌咏怀念古迹”,其言曰:“咏怀古迹,实际就是怀古迹,但三个字显得不顺,故于前面加一‘咏’字,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这种说法强调了“怀念”之意,而“咏”字成了可有可无的衬字。我同意王运熙先生将“咏”、“怀”二字理解为动词的思路,但不能认为“咏”字是可有可无的衬字,这里将“咏”理解为咏叹比较符合诗意。因此,这首诗只能归为“咏史”诗,而不是“咏怀”诗。

再来看一下唐时以昭君为题材的诗的内容。韩愈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皆有弗平者乎!”咏史诗从左思开始便形成借咏史以抒己怀的传统。唐代咏昭君的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和亲为主要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个人情怀。元和年间苏郁的《咏和亲》“关月夜悬青冢境,寒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是反对和亲的。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是赞扬和亲的。二是借昭君的才貌淹没胡尘和汉元帝不识昭君才貌,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叹。白居易《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婷婷,

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长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可见唐代的咏昭君诗大都是抓住一方面的历史事实抒发个人感慨。

再来看一下杜甫写作此诗的情况。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然而功名蹉跎,难得统治者的赏识,安史之乱中,历经艰辛,至德二年(757),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又因替房琯说情而违忤肃宗,黜为华州司功参军。上元元年(760)畿中大饥,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怀着凄苦悲凉心情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从大历元年(766)春夏之交开始,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川为止,在夔州生活的这段时期,依然是战乱频仍的年代。虽然安史之乱已于广德元年(763)平息,但国势仍很动荡。代宗昏愚无知,朝政日益腐败。外患内乱,重赋苛征,民怨沸腾。杜甫地处偏僻的夔州,却还比较安定,“频分月俸,公颇蒙资助”,使杜甫得以在瀼西买果园四十亩,并主管东屯公田一百顷。因此,杜甫这时期的生活还算比较宽裕。但杜甫毕竟不是那种贪图一己温饱的求田问舍之徒,而是有着靖世安民抱负的伟大诗人。他虽然在仕途中屡遭挫折,以致老病漂零,落拓乡野,“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已完全无法实现,但他那关切时政,忧国忧民的初衷却始终没有改变。杜甫这一时期的《登楼》最能代表他此是的心情。“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色春江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粱甫吟。”王运熙《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一文中考证《咏怀古迹》(其三)当为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秭归时所作。时间当为大历三年(769)春。而此时的杜甫再次踏上浪迹天涯的旅途,心情自然是很复杂的。可谓怨、恨、忧、爱集于一身。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史诗,而咏史诗的传统是借咏史而咏怀。杜诗当然也不离外。首先看杜诗中写了哪些史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写和亲,“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写汉元帝通过画像临幸后宫佳丽,而昭君因不贿赂画师难得汉元帝宠幸只得远嫁的事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写昭君远嫁之怨。由此看来,王嗣奭《杜臆》中“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杜甫登永怀古迹其三杜甫登永怀古迹其三

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天下的诗人来说,仅此一点有点儿狭隘了,也无法解释开头一句“群山万壑赴荆门” 为何如此气势非凡。诗人开头一句写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起势很不平凡。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那么诗人用此句开头到底用意何在?表面看来诗中反复强调了昭君不被汉元帝赏识而被迫出塞的怨恨之情,仇兆鳌解释为:“怨恨者,怨己之远嫁,恨汉之无恩也。” 金圣叹《杜诗解》中说:“不但生不能归,试听其琵琶怨恨之曲,分明甘作胡语,虽千载而永不愿为汉妇矣!岂非当日不识面之故致然与?”其实,诗人并没有否定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诗人虽然同情王昭君远嫁大漠的孤苦无依,但对这种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的作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就是说在诗人心目中昭君不愧为英雄人物,诗人对昭君不仅仅是同情,在满怀同情的同时还满怀敬仰。诗人就是在对王昭君表达同情和敬仰中表达了自己面对残破的国家无能为力的自责和渴望挽救国家的强烈愿望。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明白了杜甫对昭君的态度,我们就能解释开头一句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气势了。

总之,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之外,还有对昭君出塞历史功绩的肯定及对昭君的敬仰,也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的愿望。

篇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炼字艺术.docx》

杜甫作诗,字斟句酌,呕心沥血,力求做到字字精准,句句传神,写于晚年的《咏怀古迹》(其三)就是琢字炼语、惨淡经营的典范之作。全诗咏叹昭君怨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何从表现?诗中有几个关键词,尤其值得品味,笔者备教此诗时,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实、创作背景和诗人抒发的情感内核来品词论语,体味咀嚼,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梳理如下,就教于方家与广大同行。

首联抓“赴”和“尚”两个词。关于“赴”字,学界有争议。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谓如此雄奇飞动、气势磅礴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合适,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适的,不协调的。换句话说,昭君不是英雄,不配山川壮丽之景。清人吴瞻泰《杜诗题要》云:“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谓老杜用高山大川、灵山秀水来烘托明妃,抬高明妃,但对于“明妃”的身份界定仍然是“窈窕红颜”,不是巾帼英雄。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郑重”何在,语焉未详,不了了之。笔者认为,以上看法似有不妥。全诗而论,老杜是把昭君当作一位既有儿女情长又有英雄气概的人物来歌咏的。她远嫁匈奴,克服万难,和亲塞外,造福两国,利在后代,这是很多专擅杀伐争夺的帝王将相都做不到的,昭君当然是一个大英雄,巾帼英雄。好马配好鞍,英雄配山水,昭君的惊世之功和爱国之举完全可以和锦锈山河相匹配。因此,这个“赴”字用得好。赴,本意是前赴后继,争先恐后, 句中描绘千山飞腾、万水奔波的雄奇景象,化静为动,化平为奇,颇具神韵。本来水流东去,群峰屹立,但是,站在老杜那个位置就有山奔江走之感。老杜站在夔州高处,东望长江远去,群山起伏,流水滔滔不也似乎带动了青山迢迢吗?再说,这个“赴”字,不但状写山河壮丽,烘托昭君英雄,也从一个侧面烘托诗人登高望远的博大开阔的胸襟。老杜流寓夔州,落魄潦倒,但是时刻不忘江山,不忘国运,不忘黎民,他爱脚下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他爱这壮丽山河所养育的万千苍生,他忧虑国乱家危,想起这些就心如潮涌,情似浪翻,山焉能不前“赴”后继,水焉能不滚滚向前?

再说这个“尚”字,本是副词“还、犹”之意,明点千载以后,昭君出生那个村子还在,实际上是强调:千百年之后,昭君还在,昭君形象永存人民心中,

昭君精神永远打动万千读者,突出了老杜对昭君的缅怀深情和赞颂之意。有人作诗“千树万落湮野草,唯有香溪照千秋。”是啊,岁月如水,风流成空,烟消云散,唯有明妃流芳百世,光照千古。“尚”是热烈的歌赞,是深情的缅怀,是永远的纪念。历经风雨烟云,万千村落湮没无闻,昭君村还那样真实地存在,永远存在。村犹如此,人又如何呢?显然,昭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昭君精神永远激励千秋万代的读者。

颔联抓“连”和“向”两个词,当然“去”和 “留”也不可忽视。“连”是连接、连通之意,本来很平常,很普通,但是用在昭君这样一个绝世美女身上,而且连接的是“紫台”和“朔漠”,意义就非同寻常了。“紫台”是汉宫,昭君身处汉宫,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过着奢华富贵、无忧无虑的生活,自是一般女子万分羡慕的,虽然昭君倍受冷落,不得皇上宠幸的内心痛苦,众人难以理解。“朔漠”是风沙大漠,地广人稀,是异域他乡,言语不通,风俗不适,是天遥地远,天荒地老,是思乡无极,念亲无望,是痛苦和困难的象征,暗示昭君此去处境艰难,度日如年。 “连”字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昭君离开豪华富丽的汉宫,离开养尊处优的生活,远赴大漠风沙的塞外,远嫁人生地陌的他乡,命运悲苦,困难重重,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二是昭君和亲塞外,连接沟通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使边境安宁,使人民安定,避免了杀伐争夺、流血牺牲,化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大英雄,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担当了国家责任,何其伟大,何等英明!“去”紫台,是离开故宫,离开故国,离开故乡,离开亲人,而且,这一次离开,永无回归之日,实际上是生离死别,的确惊心动魄。昭君的思乡恋亲,昭君的怀想故国,不难体会。“去”得悲壮,“去”得缠绵。

此联下句中的“向”字,历来有两种理解:一是接近,靠近,是一种时间的延续和推移;二是“朝向”“面向”之意,当介词用。笔者倾向于后一种理解。这要结合此联整体意思来思考。上句写生前遭遇,下句写死后悲凉,不管是只身赴塞外,还是死后埋风尘,昭君均是眷恋故土,思想旧邦,思乡恋国之情感天动地,所以,死后不能归葬故里,魂灵也要牵念故国,坟墓也要朝向故土,此情痴深,超越阴阳,弥合时空,的确动人肺腑。“黄昏”也不纯粹是一个时间概念,《诗经》有云:“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马致远《秋思》亦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者写黄昏

鸡鸭入笼,牛羊归圈,人人回家,家家团聚,一幅温馨美好、和谐宁静的生活画面。后者对比两组镜头,一是游子漂泊天涯,无家可归,心怀忐忑,愁肠百结;二是乡村人家炊烟袅袅,灯火点点,一派祥和,一派安宁。两相对比,烘托游子内心的凄凉苦楚。回到老杜诗句,“黄昏”涵盖时空,时间而言,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家家团聚;空间而言,千里之外,故国家园,温馨祥和。昭君魂思故国,心向家园,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这个“向”理解为“朝向,心向”比较恰当。“留”字也颇具深意。俗话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多少海外同胞去世之后都是远涉重洋,归葬故土,生不能回国,死后埋葬故乡,总算了却一生心愿。可是昭君呢?生不能回,死也不能回,独“留”塞外,不见家园故国,不见爹娘亲人,何其愁惨,何等悲苦!杜甫登永怀古迹其三

颈联品味“省”字和“空”字。“省识”教材注解为“曾经识得”,如此理解,只是不动声色地揭示当年汉文帝以画取人、目不识珠的事实,感情色彩比较淡薄。笔者认为理解为“约略,大略”比较好。汉文帝挑选宫妃荒唐到了极点,不是亲自目测考量,而是以画识人,贪图简便,这里面免不了有奸佞小人做手脚,画师毛延寿就是其中之一。昭君未行贿画师,所以画师就轻描淡画,掩没了她的国色天香。文帝自然受欺骗,不曾真正识得昭君的绝佳容貌,及至昭君出嫁塞外时,文帝才后悔不已。完全可以说,文帝约略识得、甚至完全不识昭君真容,文帝多么愚蠢、多么荒唐!昭君真容美貌不被皇上识得,又是何等冤枉,何等不幸!一个“省识”既准确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又寄寓了老杜对昭君的冤屈的深深同情。下句写昭君魂归故国,紧承颔联的下句,生不能回,死不能归,化为鬼魂也要回来。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昭君灵魂缥缥缈缈地回来了,身上的衣饰相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她回家的脚步很匆忙,她回家的心情很焦急,可是,老杜感叹,这又有什么用呢?白走一趟啊,再也看不见亲人,亲人也看不见昭君,那份哀怨、那份悲愤,永远留在塞外,留在坟墓之中,留存天地之间。这个“空”字用得极妙,一来揭示了昭君的悲惨命运和强烈的思归“空”字用得极妙,一来揭示了昭君的悲惨命运和强烈的思归之心,二来体现出老杜的深深悲悯和满怀愤懑。

篇三:《可怜青冢已芜没 尚有哀弦留至今——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docx》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在不同人的心目中,王昭君是不同的:“历史的昭君”在向我们微笑—深明大义;而“文学的昭君”似乎在对着我们哭泣—怨而不怒。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就为我们刻画了凄楚幽怨的昭君形象。杜甫登永怀古迹其三

诗的首联用“形家寻龙问穴之法”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上句起如大江东去,似有千钧之力,“赴”字拟人,突出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下句落到小小的昭君村上,却又出人意外。清人吴瞻泰认为:“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透遒,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领联写昭君,短短14字,凝练地概括了昭君辞汉,远嫁匈奴,葬身荒漠,只留下一杯黄土映着衰草斜阳的悲剧一生。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人骨三分。“连”字则让人感到昭君在茫茫无际的“朔漠”里走也走不完的情形。

颈联承前两句写昭君出塞之因和魂归故里之虚景,从而讽刺汉元帝的昏庸,寄托对昭君的哀怜。“省识”即略识,汉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春风容颜,实际就是根本不识,“画图省面”可知昭君生前失宠之怨恨,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家”都由此而生,由此而起,独处绝域的昭君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只能魂归故里,而身后魂归的明妃比起生前这里土生土长的明妃,一面今人犹昔人,另一面已经今我非昔我了—她已奔驰在永恒的轮回中,虽回到了故地,却带来了死亡,带来了客死异乡的哀怨,读来似觉佩环在凄凉的月夜、肃杀的北风中丁当作响,一个“空”字,寄托多少惆怅与哀思。此联把昭君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抱恨绝域,写得凄极、怨极。

尾联借千载琵琶作胡音,咏叹昭君的哀怨千古流传,也点明全诗“怨恨”的主题。《琴操》:“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琵琶本是从胡地传人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王昭君,又写了《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不可分了。“琵琶”而“千载”可见怨恨之长久,而汉人又“作胡语”,则又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千年的琵琶似乎在奏着同一首曲调—《昭君怨》,似乎在诉说同一种情感—

杜甫登永怀古迹其三

怨恨,王安石说得好:“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千载而下,读者怎不为昭君掬一捧同情之泪。

诗圣如杜甫,又何独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伤感?本诗作于公元766年,了解本诗的成诗背景,我们就不难明白,诗人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美女遗恨、才子失志本相通联,他从昭君身上更多地看到了自己:昭君人宫见妒,他人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二》);昭君思念故土,魂魄夜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发自己的悲愤。正如《杜诗言志》中所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托以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古人今人之怨恨揉杂,全诗风格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富韵致。

为什么那些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人们会更易沉酒于“昭君之怨”中?因为昭君是一面镜子,他们从中可找寻自己或深或浅的身影,或浓或淡的表情„„可见,“怨”字构成了“昭君之美”的美学意义的核心与真谛。

篇四:《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登永怀古迹其三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篇五:《古诗三百首视频大全_儿童古诗三百首全集》

<古诗三百首>汇编了近300首古诗,插图古朴细致.解释生动易懂,是学龄前到小学低年级儿童认识唐诗、理解古典文学的好帮手。<古诗三百首>分为五言或七言。古诗三百首内容如下:
五言古诗:
001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002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003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004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005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006李白:月下独酌 007李白:春思 008杜甫:望岳 009杜甫:赠卫八处士 010杜甫:佳人 011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012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 013王维:送别 014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015王维:青溪 016王维:渭川田家 017王维:西施咏 018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019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020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021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022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023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024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025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026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027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028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029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030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031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032韦应物:东郊 033韦应物:送杨氏女 034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035柳宗元:溪居
五言乐府:
036王昌龄:塞上曲 037王昌龄:塞下曲 038李白:关山月 039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040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041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042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 043李白:长干行 044孟郊:烈女操 045孟郊:游子吟 04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七言古诗:
047李颀:古意 048李颀:送陈章甫 049李颀:琴歌 050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051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052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053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05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055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056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057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058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05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060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061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062杜甫:寄韩谏议 063杜甫:古柏行 064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065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066韩愈:山石 067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068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069韩愈:石鼓歌 070柳宗元:渔翁 071白居易:长恨歌 07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073李商隐:韩碑
七言乐府:
074高适:燕歌行并序 075李颀:古从军行 076王维:洛阳女儿行 077王维:老将行 078王维:桃源行 079李白:蜀道难 080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一 081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二 082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 083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084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 085李白:将进酒 086杜甫:兵车行 087杜甫:丽人行 088杜甫:哀江头 089杜甫:哀王孙
五言律诗:
090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091张九龄:望月怀远 09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93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094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095沈全期:杂诗 096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097王湾:次北固山下 098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099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100李白:赠孟浩然 101李白:渡荆门送别 102李白:送友人 103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104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05杜甫:月夜 106杜甫:春望 107杜甫:春宿左省 108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古诗三百首视频大全_儿童古诗三百首全集。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109杜甫:月夜忆舍弟 110杜甫:天末怀李白 111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112杜甫:别房太尉墓 113杜甫:旅夜书怀 114杜甫:登岳阳楼 115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16王维:山居秋暝 117王维:归嵩山作 118王维:终南山 119王维:酬张少府 120王维:过香积寺 121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22王维:汉江临眺 123王维:终南别业 12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5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26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27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28孟浩然:过故人庄 129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130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31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132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33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34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135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136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137刘长卿:新年作 138钱起:送僧归日本 139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40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41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142韩□(“雄”右半换“羽”):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143刘脊虚:阙题 144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145卢纶:李端公 146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147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48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49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150刘禹锡:蜀先主庙 151张籍:没蕃故人 15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53杜牧:旅宿 154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155许浑:早秋 156李商隐:蝉 157李商隐:风雨 158李商隐:落花 159李商隐:凉思 160李商隐:北青萝 161温庭筠:送人东游 162马戴:灞上秋居 163马戴:楚江怀古 164张乔:书边事 165崔涂:巴山中除夜有怀 166崔涂:孤雁 167杜荀鹤:春宫怨 168韦庄:章台夜思 169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七言律诗:
170崔颢:黄鹤楼 171崔颢:行经华阴 172祖咏:望蓟门 173李颀:送魏万之京 174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176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77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178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179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180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181王维:酬郭给事 182杜甫:蜀相 183杜甫:客至 184杜甫:野望 185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86杜甫:登高 187杜甫:登楼 188杜甫:宿府 189杜甫:阁夜 190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19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192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19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194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195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196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97刘长卿:自夏口至鹦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198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199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00韩□:同题仙游观 201皇甫冉:春思 202卢纶:晚次鄂州 20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20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05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 206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 207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三 20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阝]弟妹 209李商隐:锦瑟 210李商隐:无题 211李商隐:隋宫 212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213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214李商隐:筹笔驿 215李商隐:无题 216李商隐:春雨 217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218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219温庭筠:利洲南渡 220温庭筠:苏武庙 221薛逢:宫词 222秦韬玉:贫女 223沈全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五言绝句:
224王维:鹿柴 225王维:竹里馆 226王维:送别 227王维:相思 228王维:杂诗 229裴迪:送崔九 230祖咏:终南望馀雪 231孟浩然:宿建德江 232孟浩然:春晓 233李白:夜思 234李白:怨情 235杜甫:八阵图 236王之涣:登鹳雀楼 237刘长卿:送灵澈 238刘长卿:弹琴 239刘长卿:送上人 240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41李端:听筝 242王建:新嫁娘 243权德舆:玉台体 244柳宗元:江雪 245元稹:行宫 246白居易:问刘十九 247张祜:何满子 248李商隐:登乐游原 249贾岛:寻隐者不遇 250李频:渡汉江 251金昌绪:春怨 178西鄙人:哥舒歌 253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254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二 255李白:玉阶怨 256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257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258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259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260李益:江南曲
七言绝句:
261贺知章:回乡偶书 262张旭:桃花溪 26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6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65王昌龄:闺怨 266王昌龄:春宫曲 267王翰:凉州词 268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69李白:下江陵 270岑参:逢入京使 27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72韦应物:滁州西涧 273张继:枫桥夜泊 274韩□:寒食 275刘方平:月夜 276刘方平:春怨 277柳中庸:征人怨 278顾况:宫词 279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80刘禹锡:乌衣巷 281刘禹锡:春词 282白居易:后宫词 283张祜:赠内人 284张祜:集灵台二首之一 285张祜:集灵台二首之二 286张祜:题金陵渡 287朱庆馀:宫词 288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289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290杜牧:赤壁 291杜牧:泊秦淮 29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93杜牧:遣怀 294杜牧:秋夕 295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296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297杜牧:金谷园 298李商隐:夜雨寄北 299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300李商隐:为有 301李商隐:隋宫 302李商隐:瑶池 303李商隐:嫦娥 304李商隐:贾生 305温庭筠:瑶瑟怨 306郑畋:马嵬坡 307韩□:已凉 308韦庄:金陵图 309陈陶:陇西行 310张泌:寄人 311无名氏:杂诗 312王维:渭城曲 313王维:秋夜曲 314王昌龄:长信怨 315王昌龄:出塞 316王之涣:出塞 317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 318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二 319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三 320杜秋娘:金缕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长久的古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