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5    阅读: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篇一:《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练习附答案》

四、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②,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修辞上看,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清风明月以人格化,增加了亲切感;从抒情角度看,这又是反衬的方法,清风明月无人管,尽情地美化了南楼夏夜,而诗人则可以贪婪地享受她恩赐的迷人风光。(2)山光、水光、清风、明月 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兴致是浓烈的。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 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杜陵】 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

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属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请赏析“古”“迟迟”表达的思想感情。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可以使人联想到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总之,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名利早已灰心意冷,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深沉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客中初夏[注]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 是诗为作者客住洛阳撰《资治通鉴》时所作。

联系作者经历,解说三、四两句隐含的诗人的心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司马光政治上保守且固守己见,故以“柳絮”喻那些政治上动摇不定的政客,又以“葵花”写自己,表示忠君不移的决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参考答案】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

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词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②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起首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这二句写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上阕中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描写采莲女的什么心理和劳动情景?请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衬托采莲女的心灵美。后两句写采莲人到了浦口,晓日初升,尚未消散的云气笼罩在她们的船棹周围;她们采莲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已照满月光。作者把这从早到晚的采莲劳动写得很优美。这样就把采莲女欢快、清纯、高洁的心灵烘托出来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说的“心事”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4)有人评岳飞词“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简述你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是指下阕中的“归程”,隐含重返疆场,为国效力的壮志。(2)当年率领将士杀敌复国的情形。(3)白首为功名(功名应指志向、抱负)。(4)上阕中“惊回千里梦”句,及梦醒后的独自徘徊,隐含对往日战斗生活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阕用“欲将心事付瑶琴”写词人壮志难伸的惆怅与痛苦,都十分蕴藉。(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下阕咏梅由物及人,极写词人内心几多波折。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词人以精巧之笔写出由梅而我、由我而梅的感情流动的过程。上阕末尾在赞美梅花时就饱含着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和追求,但想到风起伤花的凋零景象,便顿生忧愁哀伤之情,此情此景使词人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可是窗外梅花正在怒放,趁着花还没有凋零,应该及时赏梅谴意,于是又转愁闷为自我宽慰,这就是下阕末两句表现的情绪。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篇二:《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练习附答案》

四、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②,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修辞上看,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清风明月以人格化,增加了亲切感;从抒情角度看,这又是反衬的方法,清风明月无人管,尽情地美化了南楼夏夜,而诗人则可以贪婪地享受她恩赐的迷人风光。(2)山光、水光、清风、明月 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兴致是浓烈的。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寒 食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 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杜陵】 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

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属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请赏析“古”“迟迟”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可以使人联想到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总之,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名利早已灰心意冷,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深沉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客中初夏[注]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 是诗为作者客住洛阳撰《资治通鉴》时所作。

联系作者经历,解说三、四两句隐含的诗人的心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司马光政治上保守且固守己见,故以“柳絮”喻那些政治上动摇不定的政客,又以“葵花”写自己,表示忠君不移的决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

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词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②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起首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这二句写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上阕中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描写采莲女的什么心理和劳动情景?请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衬托采莲女的心灵美。后两句写采莲人到了浦口,晓日初升,尚未消散的云气笼罩在她们的船棹周围;她们采莲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已照满月光。作者把这从早到晚的采莲劳动写得很优美。这样就把采莲女欢快、清纯、高洁的心灵烘托出来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重山

[宋]岳飞(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说的“心事”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岳飞词“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简述你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是指下阕中的“归程”,隐含重返疆场,为国效力的壮志。(2)当年率领将士杀敌复国的情形。(3)白首为功名(功名应指志向、抱负)。(4)上阕中“惊回千里梦”句,及梦醒后的独自徘徊,隐含对往日战斗生活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阕用“欲将心事付瑶琴”写词人壮志难伸的惆怅与痛苦,都十分蕴藉。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下阕咏梅由物及人,极写词人内心几多波折。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词人以精巧之笔写出由梅而我、由我而梅的感情流动的过程。上阕末尾在赞美梅花时就饱含着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和追求,但想到风起伤花的凋零景象,便顿生忧愁哀伤之情,此情此景使词人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可是窗外梅花正在怒放,趁着花还没有凋零,应该及时赏梅谴意,于是又转愁闷为自我宽慰,这就是下阕末两句表现的情绪。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篇三:《李清照人物评析》

宋代出名的才女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能够与男人媲美的女词人。勇于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而航向文学这座灯塔的李清照是才华洋溢的,所作作品可说是字字珠玑,轰动当时的文坛。而清照那清灵秀丽的词也无疑的大大辉煌了中国古典文学,让词的婉约发扬的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虽然可惜的是她的作品多已因为年代久远而散佚,传世的只剩下原本的五分之一不到,但是对她在宋词上的成就,世人是多所赞誉的。

而此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在探讨绝代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从这么多以婉约为主要风格的宋代词人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其次也探讨了从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到苍凉孤单的晚年这样长的时间过程,她的词风之转变;而最后想谈论的,则是跟她作品关系密切的国仇家恨。

论文内容几乎全都取材自书籍上,各家词选、词注、词评均包括在内--但又因为本论文的论述要点之一在于宋代才女李清照笔下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因此又以古今各评论家、文学家对她的文学涵养以及作品之艺术特色所发表的评论占多数。

正文

一、清照作品特色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公元一○八四年,自号易安居士,为山东济南人。出身诗书世家的她自幼便负有才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之外,更能鉴赏金石篆刻。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她那纤柔工细的宋词,并与秦观并列为婉约派之首。连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对她赞誉有加:“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01。艺术特色

A。修辞运用技巧

绝代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享誉盛名,自有其独到之处。擅用白描技巧表现出细致的情意便是她为人赞美的特色之一。《醉花荫》透过上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勾勒,便先有一分惆怅萧索,让人心有戚戚焉--这样“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用意是先让寻常景物染上了清愁,以便于使人深入其情境。

再看《诉衷情》下片:“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捻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透过笔墨描写夜阑人静仍未入眠的主人翁的小动作,看似琐碎,但却巧妙的烘托出一份深闺百无聊赖的闷闷心情。而《凤凰台上忆吹萧》开头几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匲尘满,日上帘钩„„”,短短几句道出闺中情景,却将那种欲说还休的无奈心情勾勒出„„这般细腻柔美的情思和笔触,岂是区区纤巧细致四个字足以形容?

B。文字运用技巧

除了长于白描之外,以婉约为宗的清照也擅用浅俗文字入诗词,但虽如此,她笔下作品却一点儿也不流于俗气。如《玉楼春》最后两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虽说淡淡几笔只是一派家常口吻,看似平凡无奇,却偏偏平常得不足为别人所道;一阕《蝶恋花》:“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也是用语浅白流畅,让人一看便大略明白其中涵意。脱离了花间派雕琢的词风而选择以寻常语入句,词意却翻腾而得“平淡入妙”旨趣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而这样难得的艺术涵养,绝非一般词人可比。

C。运笔特色

词风毫不流于矫柔造作,李清照用笔是以奇巧脱俗、俊雅秀美称于世的。词评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夸赞她的:“作长短句曲折而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的确是名副其实。而就算是引用前人语句,别有匠心的清照也是脱的妙极,不留一丝刻凿痕迹。

那为历代文人所激赏的“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一来以晚秋残花之瘦相比人被相思折磨之消瘦,二来在声韵方面极为恰当--自发声最宏亮的“风”到最细的“瘦”,字如贯珠的道出脉脉余韵„„连陆德夫也评为绝佳!而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庵随笔》更赞她的名篇《一剪梅》起首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

烟火气象。虽说《一剪梅》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出自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但难能可贵的是清照脱出的新句更加缠绵有味,将那情思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思量描入骨髓,比起范仲淹的原句反而越发生动了。 D。架构之妙处

李清照除了在文字上的功力深厚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整体架构也是重视的,其细腻的程度常叫人叹服。以武陵春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上半阕描写景物,以萧瑟的景物先入哀愁的情感,而下半阕则以“闻说”两字承上阕而启下阕。先用想像的笔法另辟一境,又轻轻转到双溪春好、拟泛轻舟的清愁来追悔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但全篇又都紧紧扣住“轻舟”这个要点,毫不放松下半阕另启的新境„„这样的笔力和情感,就难怪词评家们说她的词风又凄婉又劲直了。

02。情感特色

A。婉约之情

清照的作品另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便是她毫不虚伪的情感。不管是喜是悲,她词中的情感都是真挚细密而不让人觉得轻浮浪荡的。娓娓道来其中情意转折无限,女子特有的矜持、委婉和柔美表现得尤让人低回不已,完全抓住婉约派的精华。如她的《永遇乐》写道:“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由今到昔又由昔到今,一波三折,余下无限情思。而《白雨斋词话》更夸赞《武陵春》中最让人愁肠寸断的那几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实在是“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句句说来情深意真,让人不为她的喜怒哀乐动容都不成。

B。豪迈之情

除了婉约之外,其实我们的女词人也有她意气风发、潇洒奔放的一面的,而那份不同于一般描写闺情的女诗人的豪情万丈,其雄健磅礡的气象也直追词风豪放的苏轼。这样的豪情表现得最明显的一首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情感热烈真切而奔放不拘,大胆鲜明的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气风发。而对清照这样洒脱豪迈的一首词,词评家夏承熹评道:“这绝非没有直接产生情感而故作豪语之人所能写出的”,清朝著名词评家黄蓼园于他所写的《蓼园词选》中更直言:“无一毫釵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由此可见,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绝非无豪情壮志与热血激情,只会一味沉浸在自我情感营造出的世界的文弱词人!(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二、词风比较

一位真正的作者是活于生活中、时代中的,而不是只单单写些风花雪月自娱娱人而已。生活环境和整个大时代的变动,应该是都会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的。从李清照早年的惬意闲适到晚年的飘零异乡对她作品风格的改变,可以非常明显的印证这一点。

01。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身书香世家,家中经济称的上是富裕的,因此她早期的诗词中也很自然的反映出生活上的闲情逸致,多是些闺中景物、郊游所见或者少女情怀等等,情感天真烂漫、笔触淡雅宜人。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等等即是。

02。婚后生活

李清照在十八岁那年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两人共同研究金石文物,感情甚笃。因此除了和丈夫分离的日子之外,婚后的她是快乐幸福的。《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中少妇特有的娇痴、《浣溪沙》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的妩媚均将她婚后美满安定的生活表露无疑。

不过也因为两人情深意重,在分别之时清照总是格外感伤、格外牵挂,不曾稍减的思念之情反而还与日俱深。不管是“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细重”、“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还是“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都可以从浓浓的相思里看出她对丈夫的款款深情以及盼望丈夫早归的恳切之心。

03。寡居岁月

也因为夫妻感情深厚,因此赵明诚不幸在建康病死之后清照便始终郁郁不乐,词中满是旁人难以完全体会的浓愁,读来句句叫人柔肠百转。《孤雁儿》寂寞孤独的:“吹萧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以及《清平乐》写出的那份怅然:“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都使人不得不暗自为她和丈夫生死诀别的痛楚、抑郁而感伤得不能自己。

04。流寓余生

因为战争造成的动乱变迁和颠沛流离,清照被迫逃往南方避难。对于这场改变了许多事情的战争,她是很有感触的。在这场战争中,她不但失去了几十年来费心蒐集收藏的数十屋书籍古物,更与心爱的丈夫天人永隔--这双重的噩耗对她的打击之大,是完全可以想像的。那千古传诵的佳构《声声慢》里如泣如诉的心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以纤柔哀怨的女子特有笔触,沉重的发洩了她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凄苦心境。

三、女词人与国仇家恨

李清照横跨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对于强敌对中原故土无情的糟蹋蹂躏、战争造成的凄苦漂泊与悲愤之苦、北宋官僚的腐败懦弱等等都太过明白。但是,身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又是区区一位弱女子的她,不要说是对改变现状根本无能为力,连照顾自己都恐怕有困难啦!但是,躲不过的历史残酷事实依旧造就了情感难以承受的包袱,让多愁善感得难以拋下对北边故土的情感的她,也只能苦笑的以诗词来反映魂萦梦牵的乡愁以及愤慨了。

而身为一个亡国之人,在精神上无所寄託的清照是以哀婉的语调来抒发自己的悲愤的痛以及难斩的愁,不管是《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还是《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侷。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都能够明显的看出晚年的李清照之作品重点已经不放在别离之苦,而著重在国家的兴亡以及民族的命运身上,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情感也更苍凉浓郁了。

结论

一代才女李清照能和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绝非浪得虚名--综观清照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调,不管是她和丈夫赵明诚的生离死别、她因节序更

替所带来的感伤或者她为国为家的愤激等等都离不了一个“情”字。但难得的是清照却能够独树一帜,运用巧思在这些无数诗人大作文章过的题目上发己之思,并且篇篇韵味不一。再者,富有巧思的清照下笔情感真挚而不虚伪、文字绰约却不浪荡,比起专事绮罗香泽、风月艳情的花间派更别有一种大家风范。

沉东江曾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确是事实,但可惜由于整个大时代对女子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使李清照几乎整个人生里的经验和重心都还是受限于深闺之中,视野无法更加开阔--这是无法否认的,除了晚期有几首诗词抒发宋朝偏安对她造成的伤害之外,她作品的主要内容都在别愁离恨之上。

也正因为她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还未能突破闺中点滴以及词的柔媚特色,所以只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闺阁词人而已。就算心中有那么一点不为人所知的英雄情怀或者理想抱负,也只能聊以自慰,无法真正去实践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意见--这令人遗憾的一点,只能说李清照也是无数封建时代下对女性的态度以及方式所造成的牺牲品之一了。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鉴赏 篇四:《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玉楼春·红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译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 ,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鉴赏]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语准确 ,“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未放”的巧妙说法。用词新巧 ,上片皆从此句生发。“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初唐时李峤<梅>诗云 :“大庚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张方注 :“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是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 ”、“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 ”,写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精神饱满,慧思独运。
词上片主要写之情态,下片转写赏梅之人 。“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讲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在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这是一幅名门闺妇的春愁图。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描写牡丹的唐诗

下一篇: 写太阳的古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