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早梅的诗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9    阅读:

《晨诵《早梅》教学设计》
早梅的诗意思 第一篇

晨诵《早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熟读古诗。

(2)学生能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示范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开启诗 新学期我们开始了梅花之旅,我觉得王冕的《白梅》是很美的一首古诗,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读了读我就深深爱上了,于是毫无犹豫地选择这一首古诗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也作为本学期晨诵的开启诗。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二、复习学过的诗《墨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学新诗

(一)引入: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学习一首新的晨诵诗 《早梅》,出示新诗

{早梅的诗意思}

早 梅

晚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早梅的诗意思}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二)熟读古诗

(1)师范读

(2)理解诗意

(3)男女分角色读。

(4)齐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

(1)师:古诗中的“递”和“窥”这两个字你怎么理解?

(2)师:读完古诗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三)在充分理解诗,感情升华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再读诗。 四、编织诗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于是学生编织了梅魂。

梅魂

风卷雪落梅花上,

风欲摧梅断,

雪欲使梅寒

梅不言,心如狂澜,

风吹雪落,梅魂不曾断。{早梅的诗意思}

教学反思:

梅花之旅,这是第三首有关梅花的诗,学生理解比刚开始学的时候好,学生能正确、流利熟读古诗,学生能理解古诗意思。朗读的节奏感也比原来好,并且读两遍就能理解大概的意思,有的学生还能找出诗中重点字,梅魂也是学生自己编织的。如果学生多接触古诗词,理解就比较容易,所以我们要坚持晨诵,尤其是古诗词晨诵。

《江苏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
早梅的诗意思 第二篇

江苏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早梅的诗意思}

古诗鉴赏

编制:2014年1月5日

(启东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三、诗歌鉴赏(2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6题。(10分)

梅 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①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16.(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4分)

(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三、诗歌鉴赏(20分)

16.(1)寂寞(数萼),孤傲、美丽(孤标画本难),风韵(香中别有韵),清雅(清极不知寒)。(评分标准:答到一点内涵,且联系的诗句内容正确给1分,答到4点即可给满分。用原文语句作答不给分,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不给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2分)

情感要点:对梅花高洁素雅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怅之情;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感伤之情。(表达技巧,2分。感情每点1分,答满3点给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得分。)

【崔道融《梅花》诗意】

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北风如果能够理解道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7题。(10分)

浣 溪 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7.(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 ▲ (2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3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5分)

17.(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2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1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2分)。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1分)

(扬州中学2014届高三12月考试){早梅的诗意思}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早梅的诗意思}

(1) 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3分)

(2) 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3) 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4分)

9.⑴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歌女的眉黛如山(1分),酒后的醉眼流波。(1分)

⑵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1分)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

⑶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2分,能结合“绕”、“飞”进行分析即可);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2分)。

(淮阴中学2014届高三12月考试){早梅的诗意思}

三、古诗鉴赏(8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甫 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

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2)全诗围绕“梅”来写作,请简要分析。(4分)

10.(1)①老去之愁

②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

③思乡之愁

④忆友之愁(答对1点1分)

(2) ①首联写诗人因为“梅”而触动写诗兴致,夸赞友人才情(1分)

②第二联写友人送客逢梅思恋故人

③第三联感慨诗人没有折梅相赠,否则引起乡愁等愁绪,(1分)

④最后抒发门前一树梅花催人老的忧伤。(1分)

(菁华中学2014届高三12月考试)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手法2分,作用2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4分)

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

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

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

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每点1分,共4分)

(阜宁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朋友。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 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2分)

主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自身困难加剧他的归隐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时之心,刻画了一位有志而无奈、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早梅的诗意思}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①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②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暗淡;③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无奈的的思想矛盾和苦闷;④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念,亟盼他来访(意对即可)

(3)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末句。(4分)

末句以景结情(以景作结)。“西楼望月”, 望月怀人,借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说明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几回圆”,用月轮的缺而复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赣马高级中学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三、古诗词鉴赏(10分){早梅的诗意思}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早梅的诗意思}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

《趣味语文》
早梅的诗意思 第三篇

趣味语文故事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对联天子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早梅的诗意思}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早梅的诗意思}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

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替罪羊”的出处

这是一个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烙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后来,亚伯拉罕把小树林中的一只公山羊抓来杀

了,代替他的儿子献为燔祭。

在《新约》中又说,耶酥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因为这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思免罪时,往往杀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

常又称耶酥为赎罪羔羊。

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现在替罪羊这个词,已被广

泛用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一字千金”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

“座右铭”的由来

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

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孺子牛”的由来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是指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特别宠爱他的孺子,有一次,齐景公趴到地上,嘴衔绳子,装作牛,让荼当牛骑。荼正玩得高兴,不小心从“牛”背上跃了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他幼儿的宠爱。鲁迅《自嘲》诗里:“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用这个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了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的高贵品质,表

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打牙祭”一词的由来

“打牙祭”就是吃肉的意思。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特别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境界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记住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表示表示而已。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

《早梅阅读答案_早梅翻译赏析_作者张谓》
早梅的诗意思 第四篇

<早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谓。古诗词全文如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早梅阅读答案_早梅翻译赏析_作者张谓。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鉴赏]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早梅阅读答案_早梅翻译赏析_作者张谓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描写冬天梅花的诗句》
早梅的诗意思 第五篇

1、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杜甫<江梅>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冬天梅花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早梅>

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描写冬天梅花的诗句。——卢梅坡<雪梅>

5、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刘基<古戍>

6、塞北梅花羌笛吹,7、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岭梅>

8、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张嵲<墨梅>

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10、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方孝孺<画梅>

11、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12、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律然<落梅>

1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4、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15、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早梅>

16、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

17、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道源<早梅>

1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9、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

20、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21、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黄庭坚<虞美人>

22、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23、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王维<杂咏>

24、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25、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