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从军行李白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4    阅读:

《李白《从军行》高考诗歌鉴赏》
从军行李白赏析 第一篇

李白《从军行》鉴赏

古诗鉴赏

0209 1353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余恕诚)

《李白诗35首赏析》
从军行李白赏析 第二篇

李白诗35首赏析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 )。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 ,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 。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

丁都护歌 李 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劳役。

开头二句“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点出拖船运石的地点、去向和环境 。 “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 。“征” ,表明拖船运石的劳役的路途遥远。“两岸饶商贾 ”,指船行运河两岸多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以逆水拖船的苦役与周围环境的繁华热闹,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 。“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伕的同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具体地细致地表现拖船民伕的痛苦,骄阳,重役,干渴,诗人抓住“水”这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民伕所受的煎熬和痛苦。 “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伕的不堪忍受的痛苦。“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是指纤伕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伕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万人凿盘石 ,无由达江浒”,这里由拖船转向“凿石”,由写人转入写景 ,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

“万人”,“无由”,都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以提醒句式,不写纤悲,反写石悲,以石之悲来衬托纤伕的悲,在进一层的描写中表现出拖船纤伕的极深切的悲痛,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从远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体,情景交融,远近交织,感情深切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炼。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城南已合数重围”。战斗在塞外进行 ,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联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这样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难以做到的。

春思 李 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心理的诗。所谓“春”思,一来实指春季,二则喻爱情。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 ;“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诗人深刻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 ,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实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 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美与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春日思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当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使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诗中看似不合理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诗的最后两句是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抓住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贞不移的高尚情

{从军行李白赏析}

操。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子夜吴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一片月 ”,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习见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撩起思妇多少愁绪“一片”、“万户”,写光写声 ,似对非对,措语自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构成浑成的境界 ,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引出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两句的直抒胸臆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来自四川峨眉山下。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 ,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 ,这里用来代指名贵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表现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两句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如闻这极其铿锵有力的琴声。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 ,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 “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且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在于除了“万壑松”之外,没用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哭晁卿衡 李 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闻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痛失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上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 ,诗以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 :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表达了惜别之情。{从军行李白赏析}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 。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设想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 ,如同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切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此外,“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暗示了晁衡的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喻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末句以景写情 ,寄兴深微。晁衡的溺海身亡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地也仿佛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逝。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现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洗刷耻辱,战士们凯旋而归;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表现了出来。“春殿”的“春”字 ,应上“如花”,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非特指春天。仅此一点,就表明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抛之脑后。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

如花宫女。然而结句突然一转,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幻灭。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 ”,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 ”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横江词六首(其一) 李 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开头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富于地方色彩 。“侬”为吴人自称 。“人道”、“侬道”,都是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率真,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有时则风急浪高,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 ”,“吹倒山”,采用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 “猛风吹倒”表现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似乎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描绘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因为白浪距诗人近而瓦官阁离人远,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调 ,驰骋丰富奇传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李白诗歌赏析选(2011)》
从军行李白赏析 第三篇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

3.写出这首诗中对仗工整的两句并揭示其含义。

4.诗的开头写五月的“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①,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三国时孙权迁都建业,以后孙皓营建新宫,穷极奢华。东晋时宫城仍为吴之旧地,当时是王、谢等家族极盛之时。②晋琅琊王睿,即位于建康(今南京)。③前人有“邪医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即用此意。 1. 诗的颔联中,“埋幽径”“成古丘”是什么意思?

2. 本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 本诗咏的是古迹,结句落一“愁”字。请问,作者“愁”什么?

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

5.李白在抒发兴亡盛衰的慨叹中兼有所讽刺。请结合原诗对讽刺意味作简要的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

{从军行李白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蜀僧浚:来自蜀地的和尚法号浚。②绿绮:原为司马相如的琴名。③挥手:这里指弹琴。万壑松:万壑松涛声。④客:作者自称。洗流水:像流水洗涤了一样清凉。霜钟:这里泛指钟声。入霜钟:琴的余音和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⑤秋云暗几重:不知不觉间天就黑了。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3.“客心洗流水”用了高山流水这一常典,用得非常恰切、巧妙,请作简要的分析。

4.李白是怎样描写琴声之妙?请结合原诗作具体而简要的分析。

5.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6.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 __________。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_________。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________________,王诗 ______________ 。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

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的苦 闷,也流露出了______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________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_________的浪漫主义特色。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 “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越中览古 李白{从军行李白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从军行李白赏析}

{从军行李白赏析}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桃源 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试简析。

2.清代蘅塘退士批注张旭《桃花溪》说:“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请从《桃花溪》的构思和意境两方面谈谈他这样说的道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主要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作者另有寓意。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2.“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勾勒出荆门的壮阔景观,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有人认为李白是行舟游览,杜甫则是停舟细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3.诗人描绘长江流到江汉平原后的壮阔形势和绮丽景观,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4.杜甫《旅夜书怀》有“月涌大江流”,这首诗在哪些方面与之比较相似?试作简要分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

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注释】

①孤蓬:蓬草被风吹散,飘转无定,诗人常以之喻游子。②颈联语出《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故人:李白自称。③自兹去:从这里离开。萧萧:语出《诗经》“萧萧马鸣”。斑马,离群之马。斑:分别。 1.送别诗往往抒发作者悱恻、哀伤之情,这首诗是否也是这样?如果不是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2.这首诗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哪一种?有何特色?请作简要的分析。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帆席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山名,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山北突入长江,名采石矶,山上有谢将军祠。②西江:古称江西至南京一段长江为西江。③空忆:徒然怀念。④高咏:善于吟诗。斯人,指谢尚。⑤挂帆席:拉起船帆,离开牛渚。纷纷:杂乱,繁多。

1.“空忆”是这首怀古诗的关键词,也是解开这首诗的主旨的钥匙,那么,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空”字好在哪里?

2.尾联宕开一笔,写想象之景,是全诗之妙处,请你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3.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写出这首诗中对仗工整的两句并揭示其含义。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4.诗的开头写五月的“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开头写 “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①,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三国时孙权迁都建业,以后孙皓营建新宫,穷极奢华。东晋时宫城仍为吴之旧地,当时是王、谢等家族极盛之时。②晋琅琊王睿,即位于建康(今南京)。③前人有“邪医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即用此意。 1. 诗的颔联中,“埋幽径”“成古丘”是什么意思?

指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了坟墓,灰飞烟灭。

2. 本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对偶,借代(花草、衣冠),比喻(浮云),反

复(凤凰)。

3. 本诗咏的是古迹,结句落一“愁”字。请问,作者“愁”什么?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愁”是这种忧君忧国、又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 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喻抒发了对国事的耽忧,晚年的唐玄宗昏聩至极,朝中奸佞当道,安史将反。

5.李白在抒发兴亡盛衰的慨叹中兼有所讽刺。请结合原诗对讽刺意味作简要的分析。

诗人讽刺朝中权贵,尽管他们现在灸手可热,气势绝伦,最终不也是像六代的豪华一样,一去不复返吗?“埋幽径”,“成古丘”中蕴含浓郁的讽刺意味。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

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蜀僧浚:来自蜀地的和尚法号浚。②绿绮:原为司马相如的琴名。③挥手:这里指弹琴。万壑松:万壑松涛声。④客:作者自称。洗流水:像流水洗涤了一样清凉。霜钟:这里泛指钟声。入霜钟:琴的余音和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⑤秋云暗几重:不知不觉间天就黑了。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客心洗流水”用了高山流水这一常典,用得非常恰切、巧妙,请作简要的分析。

流水”是伯牙弹奏的名曲,声如清泉流淌,将诗人的心洗涤一通,感到无比清凉、痛快。诗人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让人看不出是在用典,就是不懂得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

4.李白是怎样描写琴声之妙?请结合原诗作具体而简要的分析。

一是用“如听万壑松”的比喻,二是以伯牙喻蜀僧浚,从旁衬托,三是以“不觉碧山暮”衬托出琴声的超妙。

5.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侧

6.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

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 __________。

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_________。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________________,王诗 ______________ 。 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 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的苦 闷,也流露出了______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________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_________的浪漫主义特色。

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消极避世;直抒胸臆;豪迈奔放。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 “对此可以酣高楼”的

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

谈你的理解

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

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桃源 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试简析。 答:《桃花溪》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桃花源》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 2.清代蘅塘退士批注张旭《桃花溪》说:“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请从《桃花溪》的构思和意境两方面谈谈他这样说的道理。 答:《桃花源》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成。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询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寥寥数语道出《桃花源记》的主要故事,意境逼似,故曰“抵得”。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 ①孤寂(悲凉、凄凉、凄苦){从军行李白赏析}

②情景交融给(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 ③“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

④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从军行李白赏析}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

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 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

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主要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作者另有寓意。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作者由所见之景联想到故乡水、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2.“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勾勒出荆门的壮阔景观,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有人认为李白是行舟游览,杜甫则是停舟细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同意。李白诗中的“山随平野尽”(崇山随着荒野的山现而渐渐消失),“随”,“尽”写出厂江两岸景色随着舟行而不断变化,可见李白是行舟游览。而杜甫诗中描绘的是星空低垂、平野广阔、月光明朗,大江奔流的境界,可推知这是停舟 细看。

3.诗人描绘长江流到江汉平原后的壮阔形势和绮丽景观,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激动的心情,以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乐观精神。

4.杜甫《旅夜书怀》有“月涌大江流”,这首诗在哪些方面与之比较相似?试作简要分析。 “月下飞天镜”与“月涌大江流”颇相似,“飞”和“涌”都非常有气势,也都很豪壮、雄浑。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注释】

①孤蓬:蓬草被风吹散,飘转无定,诗人常以之喻游子。②颈联语出《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故人:李白自称。③自兹去:从这里离开。萧萧:语出《诗经》“萧萧马鸣”。斑马,离群之马。斑:分别。 1.送别诗往往抒发作者悱恻、哀伤之情,这首诗是否也是这样?如果不是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宛转蕴藉之妙。

2.这首诗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哪一种?有何特色?请作简要的分析。

是比喻。如“孤蓬”、“白云”、“落日”,以景喻情,形象鲜明生动,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帆席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山名,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山北突入长江,名采石矶,山上有谢将军祠。②西江:古称江西至南京一段长江为西江。③空忆:徒然怀念。④高咏:善于吟诗。斯人,指谢尚。⑤挂帆席:拉起船帆,离开牛渚。纷纷:杂乱,繁多。

1.“空忆”是这首怀古诗的关键词,也是解开这首诗的主旨的钥匙,那么,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空”字好在哪里?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寂寞凄凉的孤苦情怀。“空”字表现出景是人非的无穷惆怅和感慨。

2.尾联宕开一笔,写想象之景,是全诗之妙处,请你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尾联能得弦外之神,不但回应了“秋”字,亦寓有感秋之意,惆怅之情,不可名状,正从景物描写中烘托出来。

3.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从军行李白赏析 第四篇

<从军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鉴赏]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这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诗,其内容已基本失去专写“军旅苦辛”的古义,也无法合乐歌唱,因而,有别于汉魏乐府曲辞中的(从军行>。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唐人以“从军行”为诗题,一般来说,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边塞”一类而已。盛唐边塞诗,从总体上看,大多气势磅礴,极富悲壮崇高之美。李白的这首诗就写得辞健气壮,慷慨激昂,有撼人心族的艺术魅力。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李白赏析 第五篇

<从军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关与母校的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