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赤壁歌送别,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5    阅读:

赤壁歌送别
赤壁歌送别,赏析(一)

《赤壁歌送别》赏析

会展141班 张昊翔 201421664101

原文: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赏析:

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旅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客游云梦,故相许圉师“妻以孙女”,他此后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在湖北一带“蹉跎十年”,曾因结识荆州长史韩朝宗而作散文《与韩荆州书》。这首《赤壁歌送别》当与这篇《与韩荆州书》作于同年或稍后。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诗人在这首诗中,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半部分内容,即着重咏史。 关于赤壁的古诗词有很多首,比如宋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关于赤壁的古诗词中的佳作,而苏轼和李白一样,对赤壁之战中周瑜这一人物大加赞赏与歌咏。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片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这两种情感交相辉映,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而《赤壁歌送

别》这首诗中,“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之战中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首联中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而“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是对古战场上惨烈的战争景象的真实写照。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上前半的附庸,李白在蕴含送别之情的两句诗句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接着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这句诗表现出了李白希望友人在离开之后能有所作为并向自己传达佳音的愿望,“我欲因之壮心魄”则表现出李白希望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凭借这些积极向上的事情而“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此时的李白正值壮年,《赤壁歌送别》通过歌咏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通过歌咏周瑜这一历史人物,借古抒情,表达了自己希望有所作为的愿望。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所以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在壮年时期的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出了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和想象丰富的诗词风格。

赤壁歌送别2
赤壁歌送别,赏析(二)

赤壁歌送别

二龙[1]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2]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3]望澄碧,鲸鲵[4]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5]

【题解】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江南岸。《元和郡县志》江南道鄂州蒲圻县:“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此诗为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准备旅游江夏时送别友人去参观赤壁而作。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并未与友人一起去赤壁游览,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想像来描绘曹孙两军在赤壁一场血战的壮烈情景,却将战争写得惊天动地,十分生动,如在目前。

【注释】

[1]二龙:指争战之双方。此指曹操与孙权。雌雄:指输赢。

[2]周瑜:字公谨,东吴孙权大将,时任前部大都督。破曹公: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周瑜用黄盖诈降计,“(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3]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4]鲸鲵:大鱼名,此喻指周瑜所率领的吴军与曹操所率领的魏军。唐突:触犯,争斗。

[5]“一一”二句:这是李白对友人说的话。请友人将游览赤壁之壮观,一一写信来,诗人也将为之心情振奋。因之:一作“观之”。

【译文】

两条人中之龙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顿时间,赤壁江面上的楼船在战争中一扫而空。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这就是周瑜在此大破曹操的场景。

看看这清澄碧绿的江波,你马上就要离开沧江前往赤壁了,到那里你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请你将游览赤壁的壮观景象一一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为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赏析】

此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左右李白旅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又流露出对周瑜卓越军事才能的欣赏。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这两句把造成“楼船扫地空”结局的缘由具体交代出来。“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

了吴军的攻势。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把游览赤壁的壮观景象和他取得的功业成就经常通过书信告诉自己。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希望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高考链接】

1.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却用一半的篇幅描绘曹孙两军在赤壁一场血战的壮烈情景,有何用意?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对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与杜牧的《赤壁诗》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B.杜诗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答案:1.本诗重在歌咏赤壁,一是友人即将前往赤壁参观,诗人通过想象描绘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的场景,表明赤壁是历史古迹值得参观。更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友人将来也能建立像周瑜那样伟大的功业,以此激励自己。

2.C 解析: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

强化156——诗歌鉴赏答案解析
赤壁歌送别,赏析(三)
【赤壁歌送别,赏析】

强化156——诗歌答案解析及历年默写汇总

高考2013】.

(1)【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赤壁歌送别,赏析】

【高考2012】

(1)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ZXXK]来源学科网

【高考2011】

(1)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高考2010】

12.(1)【参考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参考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高考2009】

(1)答案:借代,反问

【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高考2008】

12、(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高考2007】【赤壁歌送别,赏析】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高考2006】

13.(6分)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高考2005】【赤壁歌送别,赏析】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高考2004】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

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高考2014 样】

12.(1)以皎洁的月光照在白色的芦花上来映衬夜晚栖息的白雁,以清澈的江水来衬托白天飞翔的白雁。

“迷”字巧妙地描写了白雁和月光芦花融为一色,模糊不清的景象。

“点”字形象地表现了清江上白雁点点的远景。

(2)指南飞雁表达北行人对兄弟和家乡的思念,直接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二.重庆历年默写汇总

【高考2013】

(1)_____________________,檠弓弩,________________,给其衣食。(班固《苏武传》)

(2)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___。谁家今夜扁舟子?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吟赏烟霞。__________,归去凤池夸。(柳永《望海潮》)

【高考2012】

(1)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____________。

(6)鲁迅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

【高考2011】

(1)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 。(李贺《李贺箜篌引》)

(3)歌曰:“桂棹兮兰浆,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5)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___________体的传记。

(6)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___________。

【高考2010】

(1)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2)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赤壁歌送别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赤壁歌送别,赏析(四)

<赤壁歌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诗词全文如下: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赤壁歌送别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译文]
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愉用火攻把曹操击败。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鉴赏]
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赤壁歌送别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全诗八句,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赤壁歌送别,赏析(五)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鉴赏]
这首词的感情调子是比较低沉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社会乱离,客居异地,词人在词中寄托了家国之思,有着身世飘零的感遇。
“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冷清。词中所写是秋天,并非冬日。太阳慢慢升高了,一点一点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却给人以冷落萧索之感。“萧萧”,一般用来形容风雨,这里是说阳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有些凄冷。用“萧萧”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给深秋的清晨带来迟暮的气氛,也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琐窗”,雕刻有连环图案的窗子。从它前面的“上”字来看,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有一个慢慢移动的过程,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心绪茫然。“琐”,一作“锁”。
“梧桐”一句,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主人公朝窗外望去,曾经茂盛苍翠的梧桐树无言独立,一枝一叶似乎都凝结着愁怨:它们一定是对夜间的寒霜心有恨意吧。梧桐因天气转冷、霜露渐重而开始落叶凋零,但草木无知,本不能恨,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其时,清照遭遇国难,流落他乡,逢秋作客,不禁倍感凄清和愁怨。不过,她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移情入景,借梧桐之恨,传达自己的情绪。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酒阑”,即酒意将尽。主人公喝完酒后,再喝上几杯团茶,那又浓又苦的滋味正是她所喜好。“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很多。主人公并非酒徒,其所以如此,无非是心情苦闷,借酒排遣。从梦中醒来之后,只觉瑞脑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瑞脑”,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至于她做的是什么梦,又因何而断,这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这两句叙写主人公在寂寞秋日自遣自慰的情状。“更喜”和“偏宜”两词,表面上写乐,实际上是写悲。酒饮得多,表明愁重。苦茶虽宜解酒,但那只是生理上的。精神上的苦闷,根本不是借酒浇愁、饮茶解醉所能排解。“偏宜”,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则是说环境的清冷静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人更加明显地感觉到熏香的香气。主人公在燃香独坐、默然沉思中,似乎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其内心深处,仍是愁云恨雾,挥之不去。这种以闲写愁的笔法,是很耐人寻味的。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秋天已经过完,白天还是那么长,比起仲宣怀念远方家乡,主人公更觉凄凉。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短,到秋尽时,主人公却觉得白天还是那么长。看似无理,实则有因。终日被思念故土的愁苦所煎熬,自然会产生日长难挨、度日如年的感觉。
“仲宣”一句用了王粲的典故。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时即以文才见长,是“建安七子”之一。董卓之乱时,他避乱荆州,依附刘表,但未被重用。在荆州他写了<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此时,词人因“靖康之难”、北宋沦亡而背井离乡,其身世、情怀与仲宣相仿,故借以自况,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似乎还要强烈,因此说“更凄凉”。这一典故的容量是很大的,包含了道不尽的身世之感、乱离之苦。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随分”,随便,含有随遇而安的意思。飘零的命运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日思夜想的故土不知何日才能重归,总不能一直凄凉感伤,被无边的愁苦压倒吧。不如端起杯中美酒,随意痛饮,别辜负了东篱盛开的菊花。“东篱”,种菊花的地方,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来是借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因此,把酒对菊绝非赏心乐事,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这种自宽自慰的说法,看似轻松,实则含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龚自珍诗

下一篇: 麻将打牌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