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21    阅读:

《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6 古代诗歌鉴赏(二)》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第一篇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6 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归”“过”采用了拟人手法。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诗人的情绪从离愁别绪中陡转,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①②①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水村闲望【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 2 - ⑥④⑤②③①②①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诗歌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2)①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水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①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 3 -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 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 4 - ②①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之情。“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 5 - ②①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高考诗歌鉴赏》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第二篇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鉴赏

古诗鉴赏

0122 1420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开头两句,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第三篇

石景山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 2015.0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道,首

在分清宾主。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自家环境,礼俗..

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

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道主。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

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于身处

客位的人,经常会遇到种种蹇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羁旅愁思的诗文特别..

多,如孔尚任《桃花扇》:“伤往事,写新词,【 甲 】乡梦乱如丝。”南朝沈约亦有句:

“闻雁夜南飞,【 乙 】夜沾衣。”宋代张咏的《雨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

【 丙 】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这种种情形,亟需细心的主人.

关心体谅。所以亚圣谆谆告诫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

量不给主人添麻烦。“□□□□”和“□□□□”两个成语,最能反应“客道”的真谛。这.

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难”变成“色喜”。另一个成语“恭敬不如从命”,说的也是.

这个意思。“客道”最忌讳的是“反客为主”,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暂(zhàn)居 羁旅愁思 ..

B.色难(nàn) 拜谒 ..

C.亟(jí)需 蹇难不便 ..

D.尽(jìn)量 反应 ..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

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

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

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

A.①②③⑤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④①⑤

3.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客愁 客泪 客怀 B.客泪 客怀 客愁

C.客愁 客怀 客泪 D.客怀 客泪 客愁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宾至如归 客随主便 B.入乡随俗 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 不速之客 D.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

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记》《大学

《中庸》合为“四书”。“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其

代表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D.“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我

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6.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一得阁”“同仁堂”“王

致和”“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一艺足供

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气同声济世济民,

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

座亲如一家。

A.④⑤②①⑥ B.③⑤①②⑥ C.③⑤①⑦② D.⑥①②⑤③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

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

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

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

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

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

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

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

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

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

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

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

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抛弃 .

B.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疏:文书 .

C.亦不愿汝曹为之 曹:等,辈,们 .

D.由佖之黩货也 黩:滥用 .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悉以金马还之 在小足以守矣 ..

B.由佖之黩货也 此人之教子也 ..

C.吾时俯而不答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 ..

D.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声音。

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保存自己。

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观点。

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的期许。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意思是说士大夫没有羞耻心,

可以称之为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

一认识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5分)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 曰 将 军 怯 邪 盎 曰 臣 闻 千 金

之 子 坐 不 垂 堂 百 金 之 子 不 骑 衡 圣 主 不 乘 危 而 侥 幸 今 陛 下 骋 六 騑

驰 下 峻 山 如 有 马 惊 车 败 陛 下 纵 自 轻 奈 高 庙 太 后 何 上 乃 止。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 , ”这两句,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

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乐亦无穷”。如“山间之四时”:春

来“ ”,入夏“ ”,秋日“风霜高洁”,冬至“水落而石出”,令人流连忘

返。

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琵琶行》

中琵琶女的演奏一样:“ ,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活的遗迹联

想到他两度挥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总被雨打风吹去”,

只有那“ , ”供后人凭吊。

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 ”,

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 ”两句,回顾

抗金往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②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内。(4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③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注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都始于此。

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创作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入了高境界。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答案_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翻译赏析_作者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本诗写于许浑首次入京前夕 第四篇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许浑。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答案_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翻译赏析_作者许浑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前言]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答案_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翻译赏析_作者许浑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翻译]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现代诗好的

下一篇: 有关黄河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