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罗隐自遣翻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31    阅读:

生态美学观照下李白《自遣》及其英译赏析
罗隐自遣翻译(一)

生态美学观照下李白的《自遣》及其英译赏析

摘要::生态美在唐诗中有丰富的体现,从生态美学视域出发对唐诗的生态美进行解读无疑会对它的英译大有裨益。本文以李白的小诗《自遣》及其英译为审美客体,探讨生态翻译观照下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原作的生态美。

关键词:生态美学 《自遣》 意象 生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为了弘扬中国文化,许渊冲、裘克安、林语堂等翻译大家都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翻译的标准层出不穷,从严复的“信、达、雅”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从早期翻译研究学派利维的忠实与创造统一说到翻译科学派代表人物卡特福德的“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再到奈达的“动态对等”,这就造成了翻译赏鉴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而诗歌作为人类语言实践最美的产物,它的文字的凝练和意向的丰富让其想象空间和阐释张力无限丰富幽邃。这样,诗歌的译本就更见仁见智了。其翻译批评的维度除了上述翻译本体论诸多视角外,还衍射到了文学、国俗语义、文体学以及语言学(如系统功能语法、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等角度)等多个评判维度。本文则选取生态美学视角为契机,以李白的《自遣》为例,对中国古诗词的生态美及其英译进行解读和赏鉴。

一 生态美学理论与生态翻译观

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全球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生态学也愈发

常见英语翻译解析
罗隐自遣翻译(二)

原文: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赏析:原句结构比较特殊("It is ... that ..."),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有好处、有坏处,在引申一步就是成了上面的译句。林佩耵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第68页)还给了几个相同结构的英文句子。翻译的前提是理解。有人指出。市面上见到的翻译作品,有好多都带有因理解不正确而产生的低级错误,“信”都谈不上还妄谈什么“达”和“雅”!初学翻译的朋友,在理解原文上当不遗余力。

2.原文:Their language was almost unrestrained by any motive of prudence.

译文:他们几乎爱讲什么就讲什么,全然不考虑什么谨慎不谨慎。

赏析:如果硬译,译文势必成了“他们的言论几乎不受任何深思熟虑的动机的约束”。译者本其译,化其滞,将原句一拆为二,充分运用相关翻译技巧,译文忠实、通顺。

3.原文:Get a livelihood,and then practise virtue.

译文:先谋生而后修身。(钱钟书译)

赏析:原句是祈使句,译句也传达出了训导的意味。用“谋生”来译“Get a livelihood",用“修身”来译“practise virtue",可谓精当。巧的是,原句七个词,译句也是七个汉字。 4.原文:I enjoy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water.

译文:我喜爱那洁净的暖风吹拂在我的皮肤上使我陶然欲醉,也喜爱那清亮的流水把我的身体托浮在水面。(章振邦译)赏析:"voluptuousness"不会"clean",是"breeze""clean","support"不会"cool",是"water""cool",这种“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的修饰语移属于乙”的修饰手法叫“移就”(transferredepithet)(《英语修辞赏析》,第145页)。在翻译带有移就修辞手法的英语句子时,有时需要按照汉语习惯将属于甲的修饰语还给甲,章振邦先生在这个译例里就做了这种处理。除此之外,译者还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将原句拆译为两个排比句,加强了译句的表现力。译句的选词也极为考究,整个译句读来音韵流动,口齿生香。

1. 原文:I’m not the first man who has made mistakes.

译文:自来出错的人多了,我又不是头一个。(黄邦杰:《译艺谈》)

赏析:译成“我又不是第一个出错的人!”也很忠实、通顺,只是平淡了一点。译成如上的汉语句子,说话人“死不悔改”的态度就活灵活现了。翻译是不应仅仅满足于达意,还要追求传神。

2.原文:The clear heaven overhead was emptied of all its gold.Dusk spread over it,abruptlydarkening the Seven Hills.

译文:天宇澄清,余晖尽散,夜幕降临,罗马七丘顿时昏暗。(翁显良译)

赏析:读这样的译文,是否让您想到了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赋?一般说来,过多的美化译

文很容易歪曲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此处译文却同原文在意义和精神上丝丝相扣,这就是见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3.原文:There are books and books.

译文:书有种种,好坏不一。

赏析:一个看似简单的英文句子,要正确理解确需一番想象力和推理。理解正确了,还有表达的好坏,比如译成“(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就没有“书有种种,好坏不一”来的整齐上口。

4.原文:These alternations of mood were the despair and joy of Ethan Frome.(EdithWharton:Ethan Frome)

译文:她这样一会儿一种情绪,叫伊坦时而灰心,时而高兴。赏析:将"alternations of mood"掰开译为“一会儿一种情绪”后面跟上叫伊坦时而如何、时而如何,自然、流畅。对比原文和译文,在水平上体现了不同的层次.

1.原文:Paula didn’t need any lessons when it comes to officepolitics.

译文:说到办公室里明争暗斗那一套,保拉可算是无师自通。

赏析:坊间可见的翻译教程在论及词的翻译时,大多谈到了词义的引申,学习翻译的朋友对这一技巧也烂熟于心,但如何引申却是个大学问。"office politics"引申译为“办公室里明争暗斗”,不能不让人佩服:没有对"officepolitics"词义的深刻理解,是断然不敢这么大胆的;"didn’t need any lessons"译为“可算是无师自通”。也颇值得称道;再加上句子结构的适当调整,佳译便诞生了。

2.原文:...while his father and mother had written a rather sad letter,deploring his precipitancy inrushing into marriage,but making the best of the matter by saying that,though a dairywoman wasthe last daughter-in-law they could have expected,their son had arrived at an age at which hemight be supposed to be the best judge.(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父母倒是有信,不过信上写的,未免叫人听着不受用,只埋怨他,说他不该这样急不能待地就结婚;但是事情既是没法更改了,他们又说,虽然万没有想到,会娶一个挤牛奶的女孩做儿媳妇,但是儿子已经长大了,也许自己明白是非好歹了,当爹妈的也就不用跟着瞎操心了,用此自遣。(张谷若译)

赏析:“万没有想到”、“没法儿”、“明白是非好歹了”、“用不着跟着瞎操心了”等,都是明白如话的语言,也许同原文比较正式的文体不是很吻合,但考虑到父母给子女的信所用的就应是谈家常的语言,译文反而较原文更合情理,况且上下文所用的也都是这种明白如话的语言句(可惜此处无法抄录),放在这样的上下文中也显得很自然。

3.原文:The result of this was that believers still believed and doubters remained doubtful.

译文:此事的结果是信者自信之,疑者自疑之。

赏析:"信者自信之,疑者自疑之",是何等地道的汉语,何等贴切的表达。

4.原文:He had left a note of welcome for me,as sunny as his face.

译文:他留下一封信,对我表示欢迎;那信写得热情洋溢,一如其人。(黄邦杰:《译艺谈》) 赏析:原句看来简单,也很好理解,但就是不好译,关键在于"sunny"一词,既同前面的"note"呼应,又照后面的"his face",译成“热情洋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as his face"译为“一如其人”,也颇具匠心。

1.原文:Paula didn’t need any lessons when it comes to officepolitics.

译文:说到办公室里明争暗斗那一套,保拉可算是无师自通。

赏析:坊间可见的翻译教程在论及词的翻译时,大多谈到了词义的引申,学习翻译的朋友对这一技巧也烂熟于心,但如何引申却是个大学问。"office politics"引申译为“办公室里明争暗斗”,不能不让人佩服:没有对"officepolitics"词义的深刻理解,是断然不敢这么大胆的;"didn’t need any lessons"译为“可算是无师自通”。也颇值得称道;再加上句子结构的适当调整,佳译便诞生了。

2.原文:...while his father and mother had written a rather sad letter,deploring his precipitancy inrushing into marriage,but making the best of the matter by saying that,though a dairywoman wasthe last daughter-in-law they could have expected,their son had arrived at an age at which hemight be supposed to be the best judge.(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父母倒是有信,不过信上写的,未免叫人听着不受用,只埋怨他,说他不该这样急不能待地就结婚;但是事情既是没法更改了,他们又说,虽然万没有想到,会娶一个挤牛奶的女孩做儿媳妇,但是儿子已经长大了,也许自己明白是非好歹了,当爹妈的也就不用跟着瞎操心了,用此自遣。(张谷若译)

赏析:“万没有想到”、“没法儿”、“明白是非好歹了”、“用不着跟着瞎操心了”等,都是明白如话的语言,也许同原文比较正式的文体不是很吻合,但考虑到父母给子女的信所用的就应是谈家常的语言,译文反而较原文更合情理,况且上下文所用的也都是这种明白如话的语言句(可惜此处无法抄录),放在这样的上下文中也显得很自然。

3.原文:The result of this was that believers still believed and doubters remained doubtful.

译文:此事的结果是信者自信之,疑者自疑之。

赏析:"信者自信之,疑者自疑之",是何等地道的汉语,何等贴切的表达。

4.原文:He had left a note of welcome for me,as sunny as his face.

译文:他留下一封信,对我表示欢迎;那信写得热情洋溢,一如其人。(黄邦杰:《译艺谈》)赏析:原句看来简单,也很好理解,但就是不好译,关键在于"sunny"一词,既同前面的"note"呼应,又照后面的"his face",译成“热情洋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as his face"译为“一如其人”,也颇具匠心。

1.原文:They come out on to the village green and photographeach other in a stone armchair, said to be the throne of Artila. (Nancy Mitford: The Water Beetle)

译文:踏上村中草地,看到一张石椅,听说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宝座,就要照相;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翁显良译)

赏析: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英语句子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现代汉语中动词占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即所谓的动词连用,这是现代汉语句法的显著特征之一。请看这里的原文和译文,原文里只用了两个动词(过去分词"said"这里不计),而译文中确有六七个动词之多,前面几个动宾结构连用,中间不用任何连接词,纯靠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而产生语义上的关联,读来顺畅、自然。“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颇能描情绘景:追名逐利,是人的天性,争不到名利,能跟有名望的人沾点边,也好像成了一大快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文信息焦点在"photograph each other",如将原文后半部分译为“互相在据说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宝座的石椅上照相”,未免有些头重脚轻之嫌,用“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稍稍展开一下,既弥补了这种缺陷,又使叙述更加生动、形象。

2.原文:Zorro: You’ll kill no more, Colonel, no more.

译文:佐罗:你恶贯满盈了,上校。(电影《佐罗》)

赏析:如果让蹩脚的译者来译这一句,恐怕只会在“再也没有机会杀人了”这个意思上打转转,跳出这个圈子,想象自己就是仗剑走天下,为百姓除暴安良的侠客佐罗,细心去感受佐罗彼时彼地的心情,“恶贯满盈”便会脱口而出了。演员演戏要投入角色中去,翻译电影对白,同样需要投入到角色中去。

3.原文:Is it necessary to shout?【罗隐自遣翻译】

译文:说话就说话,非得叫唤不可吗?(吕叔湘译)

赏析: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英文句子,一到吕叔湘先生手里,他总能译出特色。"It is necessaryto shout"句子本很简单,换作另一个人来译,八九不离十是类似这样的一句:“有必要大喊大叫吗”或者更通俗一点“干吗吵吵嚷嚷的”也可以说是“信、达、切”了,而吕先生却并不甘心,为了译出说话人含蓄、委婉的口气,他将原句译成“非得叫唤不可吗”并

在前面加上“说话就说话”这么一句,将说话人不愿或不敢张扬事态,想好言好语同听话人交流的心理曲曲折折的传达了出来。

4.原文:This film is a dramatic treatment of a threatened stoppage in a factory. 译文:本片用戏剧手法,表现一家工厂面临罢工威胁的情况。

赏析:汉语句子多较短,结构较松散,所以英译汉时常要进行拆句处理,即将原文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个单词或短语,拆译成一个小句来表达。此处译者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将"dramatictreatment"这一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短语抽出来,独立成句,较好的避免了硬译(“影片是对一家工厂的一场受到威胁的罢工的戏剧的处理”)的出现,受到了文从字顺的好效果。

1. 原文:You might drop the "sir" in private.

译文:在私下里,你就不要“阁下、阁下”的啦。

赏析: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不就是用这样的汉语说话的吗?

2.原文:I am never at a loss for a word, Pitt is never at a loss for the word.

译文:我从来不愁找不到一个词来表达思想,而皮特则从来不愁找不到最恰当的那个词来。 赏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在理解时,译者必须注意分析原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即小如冠词者也不可轻视。"a word"译为“一个词”,"the word"译成“最恰当的那个词”,都是正确理解的结果。如果对这个译文不满意,马红军在《翻译批评散论》一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译法,可资比较:(1)我总能找到一个词,而皮特总能找到那个绝妙好词。(2)我总能找到一个觉得妙的词,而皮特总能找到那个绝妙的好词。(3)我总能找到一个意思相当的词,而皮特总能找到那个意思恰当的词。(4)我和皮特都能出口成章,但我用的词大都不可言妙,而他用的总是妙不可言。(5)我总是滔滔不绝,而皮特总是字字千金。

3.原文:"Sitting still at home is the heavenly way; the going out is the way of the world."(by AbuMusa, taken from Henry David Thoreau’s "A Winter Walk")

译文:“在家安居者天之道也,出外奔波者人之道也。”(夏济安译)

【罗隐自遣翻译】

赏析:原句出现在亨利.大卫.梭罗的“冬日漫步”一文中,是出自更古的阿部.穆萨之口,用古色古香的语言将句子译出来,体现了阿部.穆萨和亨利.大卫.梭罗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原句是个颇具有警策意味的句子,译句采用了排偶结构,排偶结构同文言语素结合在一起,警策意味就出来了。

4.原文: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译文: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

赏析:"sought...distance"引申为“想远走高飞”,将"distraction"抽出来,正说反译,这样

文言文阅读——翻译
罗隐自遣翻译(三)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 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罗隐自遣翻译】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2.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在具体翻译时,应灵活对应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方法: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相当于组词)。

2.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应该保留。

4.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

5.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完整地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6.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些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以上是翻译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我们翻译语句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些什么?

三、方法指引:(让学生阅读专题突破案+考前增分练P9、11、12,然后归纳重点)

(一)关注语境:外部语境、内部语境

联系上下文,前后句,审清外部语境,注意译句的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审清内部语境。

(二)抓住关键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疑难词、常用虚词

1.积累通假字,总结通假规律

通假字经常成为翻译题的得分点,复习时应该积累文言文中的常见通假字,总结通假规律。重点关注形近通假,同音、近音通假。

2.区别、拆分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它有两种情况:

①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金”“谷”等,翻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 ②类似今天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成两个词翻译。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3.根据语境确定多义词的含义【罗隐自遣翻译】

译准多义词,要注意积累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尤其是要掌握常见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句,还要注意:

①利用上下文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把推断出来的词义代入语境看是否合情合理; ②略识词义引申知识,一词多义基本属于词义引申,有其规律,认识这种由本义出发加以引申的规律,有助于揣摩推断词义。

4.依据语法判定活用词并译到位

翻译活用词,其方法有如下两种:

①根据语法知识准确判断。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②译到位。所谓译到位就是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一同译出来。例如:

a.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b.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

c.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d.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5.多方推断疑难词

翻译中肯定会遇到疑难词语,对此,不必害怕,因为它要考查的是你的临场推断能力。故要会借助多种方法来推断词义。常用的推断方法有:①语境推断,②语法推断,③对称推断,④字形推断,⑤成语推断,⑥邻字推断,⑦通假推断,⑧课本推断。

当然,推断只是推断,要确保推断出来的意思正确,必须多种推断方法综合使用,尤其必须把它代入原句中看是否合乎上下文的意思。

6.关注常用文言虚词:以、为、因、于、乃、而、则、且(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15-119)

(三)抓住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固定

考试说明》列出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另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等。

特殊句式要靠平时积累:

① 要熟记典型例句,这样有助于掌握常见句式。

②要善于总结,充分利用已熟悉的特殊句式的经典范例,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的一般规律,逐步掌握文言句式的知识。

临场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①抓住标志,判断类型。几乎所有的特殊句式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要会利用这些语言标志快速准确地判断句式。

②掌握特殊句式的特殊译法。几乎每一种特殊句式都有特殊的译法:

a.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b.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c.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

d.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e.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硬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省略句的翻译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留心: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该补出省略成分,使文意通顺。为此我们在翻译时可以这样做:

①联系上下文,前后句,回归语境,把握语境。

②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

③最常见也最常考的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省略介词“于”或“以”字。

(四)牢记文言翻译原则,灵活使用翻译六法。译完后不要忘了检查答案,看它是否符合生活常理,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是否经得起推敲。

四、学以致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专题突破案+考前增分练P12第3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1)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译文:

(2)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译文:

参考答案:

(1)(王陵)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微贱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王陵。

(2)项羽捉到了王陵的母亲拘留在军营里,王陵的使者到了,项羽让王陵的母亲面向东坐(在席间),想用这种办法招降王陵。【罗隐自遣翻译】

五、强化训练: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限时规范对点练+综合练P148第5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一)

(1)吾已从君鱼受道矣。(3分)

译文:

(2)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5分)

译文:

(3)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我已从孔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2)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实行清正廉洁,因此被众人讥笑。

(3)太守梁统对待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限时规范对点练+综合练P147第4题)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选自《宋书•隐逸传》)

(1)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5分)

译文:

(2)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罗氏死后,宗炳十分悲痛,后来停止哭泣,用佛理自遣,悲哀的情绪立即减轻了许

多。

(2)(宗炳)向西到过荆巫地区,向南登过衡山,并在衡山上盖屋居住,心怀前人尚平那样的隐居志向。

六、课后训练:

完成小题大做(二十一)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文言文翻译 达 雅 换 留 删 补调 标准: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对

自遣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
罗隐自遣翻译(四)

<自遣>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罗隐。古诗词全文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
有所得时即纵声高歌,有所失时也就无所谓了,纵有太多的愁、太多的恨也抛之脑外,照样悠闲自得。自遣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今天有酒喝就喝醉了吧,明天有忧愁的事情也是明天的事情。
[鉴赏]
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自遣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西施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
罗隐自遣翻译(五)

<西施>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罗隐。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译文]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西施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鉴赏]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