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歌依一峨眉山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3    阅读:

《描写峨眉山的诗句》
诗歌依一峨眉山 第一篇

描写峨眉山的诗句

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

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

1、登峨眉山 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2、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李白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默写及赏析-带答案》
诗歌依一峨眉山 第二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句默写(教师版)

班级: 姓名:

一、直接默写。

1、山际见来烟,。 2、,弹琴复长啸。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谁家玉笛暗飞声,。

5、马上相逢无纸笔,。6、岐王宅里寻常见,。

7、苍苍竹林寺,。 8、,各领风骚数百年。

9、,上有黄鹂深树鸣。 10、黄梅时节家家雨,。

二、理解性默写。

1、吴均的《山中杂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两句是:【诗歌依一峨眉山】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王维的《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中,使用夸张手法传递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7、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依一峨眉山】

8、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9、赵翼的《论诗》一诗中,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的两句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表达候客时长而失望的焦躁情绪,可以引用赵师秀《约客》中的: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1、《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论诗》中道出诗歌创作应求新求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的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3、《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4、《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5、 《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6、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7、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三、诗词鉴赏。

1、阅读王维的《竹里馆》回答下列问题。

(1)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2)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3)从写作手法上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便面看来平淡无奇,却是匠心独运。

2、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歌第一句“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2)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分析。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诗歌依一峨眉山】【诗歌依一峨眉山】

3、阅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来,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驿、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入”和“流”有什么妙处?

【诗歌依一峨眉山】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明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4、阅读岑参的《逢入京使》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情。

5、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回答下列问题。

(1)就感官而言,第一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

【诗歌依一峨眉山】

(2)说说诗中“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急”字的好处。

写出了春雨之大,突出一旁小舟的悠闲,却又蕴含着一种淡然的胸襟。

6、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在诗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2014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赏析题(含答案).doc》
诗歌依一峨眉山 第三篇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月夜,答: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的思念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答: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逢入京使】(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

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 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隐逸的忧伤情怀。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

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3、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同意。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

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2、

3.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创作主张?

答: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描写峨眉山的诗句》
诗歌依一峨眉山 第四篇

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


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描写峨眉山的诗句


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


《古诗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_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诗歌依一峨眉山 第五篇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词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古诗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_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古诗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_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翻译]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赏析]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以前。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青春励志短诗

下一篇: 赞类蜜峰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