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托物言志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0    阅读:

托物言志的古诗名句
托物言志的诗句 第一篇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 王安石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陈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王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郑板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黄巢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托物言志的诗句
托物言志的诗句 第二篇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三岔中学:wuying

学习目标:把握托物言志诗,借物咏怀诗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急鉴赏方法??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特点:作者借描写(咏)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志向、理想或抒怀,讲求写物的形似与神似相结合。

鉴赏方法:例: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

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一: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例: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写梅实写人,表明作者追求??????????????????????????的品质。

二:抓住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物的品质透视出作者的人生追求、态度,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或说明一定道理。例:

???????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借蜜蜂来歌颂????????????????????,讽刺?????????????????????。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墨梅:水墨色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的美德,实则以梅自喻,表达自己????????????????的情厂操。

三: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联系起来(物即作者自己的形象,目的侧重抒怀)。例《名师》328页〈〈归燕诗〉〉

四:咏物诗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如〈〈蜂〉〉,或用比喻、拟人。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五:达标练习

1??????????????????????????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托物言志的诗句】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托物言志的诗句】

?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

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后者是(?????????????????????????????????)?。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

???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托物言志的诗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梅?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托物言志的诗句】

????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同是写梅,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范词运用的是???????方法。

???2.?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品格。???

???4.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础上递进一步。

???B.陆词中“无意”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

???C·陆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

???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诗人的情感。 ???5、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

???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

???D.陆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 练习:〈〈名师〉〉P328〈〈归雁〉〉、P338〈〈越山见梅〉〉、P342〈〈画眉鸟〉〉。

???

咏物言志诗鉴赏答案

???????两首《咏柳》

???1.比喻?拟人

???2.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两首《咏蝉》

???1.南冠?薄宦

???2.器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3.高洁?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鹧鸪,

???1.?啼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的诗句 第三篇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托物言志的诗句】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托物言志的诗句】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 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⑶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 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⑷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

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特点归纳

(1).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6、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托物言志的诗
托物言志的诗句 第四篇

诗歌一: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歌二: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托物言志的诗
诗歌三: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四: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五: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托物言志的古诗 疑是经春雪未销
托物言志的诗句 第五篇

1、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2、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3、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托物言志的古诗 疑是经春雪未销。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4、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5、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6、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7、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8、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托物言志的古诗 疑是经春雪未销
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0、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石灰吟古诗
托物言志的诗句 第六篇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石灰吟古诗。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石灰吟古诗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古诗读后感500字
托物言志的诗句 第七篇

??<游子吟>读后感

上次妈妈回来看我,给我买了好多课外书。还特意给我买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我平时不太爱看书,所以一直把它们放在角落里。这次,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读后感,我正在发愁时,弟弟提醒了我,古诗中大有文章呢。古诗读后感500字。于是,我立马去拿出它来。这次认真的翻看,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游子吟>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爱的母亲,为了要给出走的儿子,亲手缝制了衣服。心里一直在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园。古诗读后感500字。就像小草那稚嫩的幼芽,读完这首诗,我才更深深的体会的,母爱的伟大。她很慈祥,很勤劳,很爱自己的儿子,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通过这位母亲我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我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虽然我们离的好远,但我总觉得妈妈一直在陪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非常着急,又加上路上堵车,妈妈急忙把我从车上抱起,往医院跑。我迷迷的睁开眼睛,看到妈妈满头大汗,但是她停也没停的一直跑。当医生说,我病情稳定时,妈妈的脸上才露出会心的笑容,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孝顺妈妈,报答妈妈。

而回想一下,现在21世纪,独生子女的社会,个个娇生惯养,对父母经常性的辱骂,甚至大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世界上有一种爱,它无处不在,让你肆意索取,让你坦然接受:世界上有一个人,她默默无闻,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你,而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爱,叫母爱,这个人,叫母亲。

我爱我的妈妈!


古诗读后感500字(二)

??<示儿>读后感

中国古时候南宋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示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我死时才知道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深刻的爱国之情。从这首诗我知道了,人人都要有爱国之情,人人要是不爱国的话那么这个国很快就会国破人亡,要是人人都爱国的话,这个国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古时候有一位英雄叫做岳飞岳鹏举,他很爱国,学了一身好本事,为了报效祖国,最后成为我们要学习的英雄之一。古时候的奸臣秦桧,为了得到权势,陷害岳飞岳鹏举,最后被砍死在岳飞陵前。

读了陆游的诗我深受感动,我想,我们有了现在的生活,都是因为革命先辈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我想,要是能把我们的丢失至今还分离我们祖国在外的一个小岛??台湾岛收复回来,那该多好啊!我想,如果人间发生的恩恩怨怨都少一点,人间的恩恩爱爱再多一点,那么我想中国这片美丽的圣土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古诗读后感500字(三)

??<石灰吟>读后感

文/毛嘉仪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诗人于谦在17岁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这首诗中,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分表现出诗人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毫不畏惧,不贪身外之物,只想做一个清白之人的高尚品格。?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表面是写石灰被千锤万击后才出了深山,接着又被烈火无情的焚烧,可它却把这一切当作平常事。实际上诗人用石灰来喻指自己会不怕千难万险,即使粉骨随碎身也不会屈服于恶势力,永保自己的清白。

读了这首诗我感触很深,于谦用这四句诗表达了他对于那些剥削人民和诬陷好人的人的痛恨。也看出他立志要做一个清正不阿的人。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理想和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于谦为官清正廉洁,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保卫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的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枉杀了这位民族英雄。他所写的这首<石灰吟>,正是英雄人格的光辉写照。我读<石灰吟>的感想是:我们应该时刻警醒,不要被镜花水月的表象所迷惑,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常言道:?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有的人见利忘义,有的人戴上了璀璨的光环,却陷入了华丽的陷阱。可是,只要你具备了石灰那清白的傲骨,又何惧什么?芳饵?呢?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