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0    阅读:

叶绍翁的诗
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第一篇

 游园不值 田家三咏 夜书所见 赏梅 嘉兴界 出北关二里 访龙井山中村叟 猫图 青溪阁 汉武帝 大涤山 表忠观韩小官人 西湖秋晚 过崇德 赋葛天民栽苇 葛天民隐居 秋日游龙井 九日呈真直院 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发长安堰

古诗词大家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第二篇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春山夜月【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①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旅夜书怀

杜甫【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

“涌”二字的好处。(3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1.阅读上面的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答: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1.(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

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

答: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

答:

玉阶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霜,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第二句中的“侵” 字,很传神,你认为妙在何处?(2分)

答:

(2)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

答:

12.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注:《梅花落》,一曲名。

7.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8.诗歌三四两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⑴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2分)

答:

⑵概括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2分)

答: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

7、填空(2分)

诗中第一、二句的“满”和“ ”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在第四句中,

根据绝句的押韵和古诗的内容,从“啼、鸣、叫”选入一个词填入原文中,应

为 。

8、第三句中“留连”用的好,请赏析其妙处.(2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阅读上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1)从词的上片看,塞下风景之“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2

分)

____

(2)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隐含着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2分)

___

夜书所见

叶绍翁(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促织①,蟋蟀。

7、阅读上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⑴诗作第三句中的“挑”字很传神,试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琅玡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②槎(chá):这里指简易的木桥。

1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述出来。

1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12.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

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答:

13. 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

答: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 这首诗的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

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

6.“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分)

答:

2012届高三语文临门一脚之二(古诗词鉴赏)
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第三篇

2012届高三语文临门一脚之二(诗歌鉴赏)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契约 休憩 修葺 锲而不舍 ....

B.嗜好 对峙 吞噬 恃才傲物 ....

C.裨益 荫庇 媲美 刚愎自用 ....

D.曲折 祛除 崎岖 大势所趋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火如荼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近千名美国民众首当其冲,........在纽约金融中心——华尔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此次活动,意在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为富不仁的不满,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目前,骨牌效应已然显现,该活动........

已蔓延至美国境内多座城市,并已扩展到加拿大等其他国家。

A.如火如荼 B.首当其冲 C.为富不仁 D.骨牌效应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江西电视台在对“西单磕头王”进行播报之后,多家网站纷纷转播,引起了高度“围观”。据称,该男子在路边磕头乞讨,一个小时磕头最多讨得4000多元。

B、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C、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拉动内需,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而美国也应当承担其应尽的责任,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

D、中国渔政311船入列使用后,将负起专属经济区巡航管理,西南中沙的护航护渔、北部湾联合监管和渔业突发事故的救援工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B.从三月十四日到三月十九日,不法分子蛊惑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甘南州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致使当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人民币。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将达尔富尔问题与奥运会挂钩,无助于达尔富尔问题,也有违体育非政治化的奥林匹克精神。

D.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建议,高校招生应引入多元标准,不但要看高中生的高考成绩,还要看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正如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动物和人都是有情绪与情感的

②在论述人类的艺术时,人们常说艺术是发展、继承和创新的

③而人类的艺术就起源于人类对情绪与情感作用的认识与需要

④艺术是用来表现人的情绪与对某种事物的情感

⑤然而,如果我们把人类的艺术看作一个整体,人类的艺术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从动物的“艺术”进化而来

⑥这是艺术的一般功能,同时这也是艺术具有其他各种功能的基础

A、④①⑤③⑥② B、①⑤④⑥②③ C、④⑥②⑤①③ D、①④③⑤②⑥

7、下列句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________暖冬的明确标准。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只是一个________的标准,而究竟高出多少,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尽管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________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________要严格质量管理, 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①制定 定量 ②因此 既/又 B.①制订 定性 ②所以 不仅/还

C.①制定 定性 ②因此 不仅/还 D.①制订 定量 ②所以 既/又

8、下面熟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要老老实实,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猪鼻子插葱——装象。”

B.张宁基础不好,但学习刻苦,打肿脸充胖子,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C.如果为一时的挫折吓倒,灰心丧气,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就不能取得任何成绩

D.为革命苦练基本功,必须朝朝如是,日日皆然,以苦为乐,持之以恒,“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4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3分)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4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3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D(A中“锲”是易读错韵母的形声字,音为qiâ,不是qì,其他各字均读qì;B组“峙”读zhì,其余都读shì。因“峙”与“恃”是形似字,故易混淆。C项中“媲”读pì,意为“并、比”;其他各字读bì;D项中“曲”是多音字和其他三个形声字都读qū)

2、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形声字读音识记。备选的四个选项中,都是以某一个偏旁为主而类推。如果能准确分析偏旁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A选项中“碱”与“减”读音相同,为jiǎn;B选项中“弹”与“惮”也相同,为dàn,“殚”读dān,“禅”读shàn,“阐”读chǎn;C选项中“薄”读bò,“膊”与“博”都读bó,“簿”读bù,“缚”读fù;D选项中“滇”读diān,“嗔”读chēn,“缜”读zhěn,“填”读tián,“慎”读shân,因此答案为D。

3、答案【B】:(A.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语出《国语·吴语》),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B.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出自《汉书·五行志下》。

C.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出自《孟子·滕文公上》。D.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连锁反应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骨牌效应”。)

4. 【答案解析】.B[A.成分残缺。在“江西电视台在对„„进行播报之后”之后缺少谓语部分,应改为“在江西电视台对„„进行播报之后”。 B.“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可以是两种情况,即“态度和做法”正确或相反,故没有一面对两面的语病。

C.重复赘余。“围绕”与“以……为中心”重复,删掉一个。D.搭配不当,应为“负起„„责任”或“承担„„工作”。

5、答案D(A“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B成分赘余,应删掉“造成”;C成分残缺,可在“达尔富尔问题”后加“的解决”)

6、答案C(本语段阐述艺术的功能与起源,④⑥句谈艺术的功能,②⑤①③句谈“人类的艺术的起源”。其中④句是总起,谈“艺术的功能”,⑥句“这是”承接④句谈“艺术”;②句由⑥句对“艺术”的论述转到对“人类的艺术”论述;⑤句紧接②句谈“人类艺术的起源”;①句接⑤句“动物进化”;③句接①句的“情绪与情感”)

7、【答案解析】【C】(①“制订”是创制拟定的意思,而“制定”则是定出法规、计划等,依据文意应选“制定”。“定性”是指对犯有错误或罪行的人确定其问题的性质或测定物质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定量”则是测定物质所含成分的数量,据文意应选“定量”。②“因此”是因为这个,表解说原因,“所以”是直接表结果,且最好与“因为”呼应。故选“因此”。“不仅……还”表递进,“既……又”表并列,本句表意重心在后半句,故用“不仅/还”。)

8、答案:B要面子,硬撑着做力不能及的事。

诗词鉴赏答案:

1、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2、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3、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4、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叶绍翁的诗
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第四篇

1、<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诗

3、<出北关二里>

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
出得城门能几步,船头便有白鸥来。

4、<送冯济川归蜀>

勇唤东吴万里船,皂囊来奏九重天。
一官岂为苏洵冗,诸老宁容贾谊先。
满载月归应有命,便耕云去岂无田。
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5、<田家三咏>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叶绍翁的诗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6、<西湖秋晚>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7、<赠陈宗之>

官河深水绿悠悠,中有武林陈学士,吟诗销遣一生愁。

8、<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两屐。
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
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
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
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
乙庵是渠几世孙,登山认得屐齿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
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
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乙庵未省却问侬,莫是当年折屐翁?

9、<赏梅>

梅花宜雪犹宜月,水畔山边更自奇。
十四字传和靖后,又传君际五言诗。

10、<寓居>

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
鸥从雨外没,蛇入树间藏。
客久衣常黑,童蛮发半黄。
萤多邻舍少,此意自凄凉。

11、<青溪阁>

江总能文土,空贻狎客名。
旧基荒草占,废圃野人耕。
古柳无多树,新蝉第一声。
青溪固亡恙,依旧与孤城。

12、<烟村>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3、<访龙井山中村叟>

雨打荒篱豆荚垂,柴门未启立多时。
客来自掘蹲鸱煮,旋拾枯松三数枝。

14、<题山间老友壁>

山间虽寂静,未得事全无。
锄地留莎草,添泉养石蒲。
庭除风自扫,身世月同孤。
老去知禅味,松间试结趺。

15、<幽居书事>

客开双佛塔,水绕数鱼家。
酒剩沾邻里,时平买钓车。
童闲唯伴鹤,树老自成槎。
枕上关心事,侵晨扫落花。

16、<秋日游龙井>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17、<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18、<贵游>

五陵年少尽风流,十日安排一日游。
林下幽人差省事,笔床茶灶便登舟。

19、<发长安堰>

夏老虫声切,晨兴草气香。
买瓜依绿树,出水{左氵右旱}青身。
船聚知村近,牛闲觉昼长,
双凫莲叶荡,无雨故生凉。

20、<寓居>

无酒难留客,借书方入城。
洗衣知水落,贪睡畏窗明。
野竹藤缠杀,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隐,差觉世缘轻。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_夜书所见阅读答案_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第五篇

<夜书所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_夜书所见阅读答案_作者叶绍翁。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_夜书所见阅读答案_作者叶绍翁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叶绍翁的诗赏梅表达怎样的感情 第六篇

[篇一:小学生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感想。主要写心得、感想、发表的议论等。

1、认真阅读,摘记要点,准备议论。

2、回忆思索,确定论题。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3、抓住重点,选取论据。围绕中心,回忆事例。可用名言警句,切记空泛议论。

4、引用准确,转述扼要。

总之,夹叙夹议,紧扣原文,联系实际。

[篇二:小学生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文章比较好。因为这一类的文章都寓意深刻,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说明的道理就藏在文章中,很容易提炼出中心。

三、怎样定标题?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读后感可简单归纳为三段法。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我们读书看报看电影是视剧等都有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受的。这第二部分就是要说这个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电影电视剧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电影电视剧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结论部分。介绍主要内容时只要把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抓住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来介绍就可以了。但在写感受时,就应该针对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实例;也可以针对文章的一句或几句重点的话来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文章中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来写出自己的想法。建议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尽量用上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你的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具说服力。要结合自己的感想,事情(最好是自己和他人的各一件)再加联想。

提醒大家注意一种常见的问题:有些同学选的文章不适合写读后感,读完后因为没有太多的感受可写,为了凑字数就把内容介绍得非常详细。因此,事先一定要先选好文章。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如果给它归类的话,大体应分在议论文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议论文太难了不必撑握,读后感比议论文要简单的多。读后感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

[篇六:小学生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

“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第一,要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第二,确立感发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否则,会在文章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

第三,述读与发感。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第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读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结尾形式。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