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辋川六言诗意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7    阅读:

王维《辋川六言(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辋川六言诗意 第一篇

王维《辋川六言(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 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也称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简居陋巷,为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过着“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四十岁时便英年早逝。 五柳先生:指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其诗作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翻译】: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赏析】 它描绘的是远景。“山下”,不是指近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可见,“远村”暗示出远山。且此山与“天边”作邻,就更可见其远了。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由此可见人烟非常稀少。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在这里,诗人所绘的乃是北方的远山,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画面上,色彩淡薄。至多,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至的修养,则不能臻此妙境。如果说前两句是重在描绘冲淡的景物的话,那么后两句是重在抒发冲淡的情感。而冲淡的景情,又是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的。 冲淡含有闲、静、淡、远等特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是如此。“山下孤烟远村”就出现了远字,全诗闲、静、淡、远,为冲淡之绝唱。其他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分别展现了闲、落、静、空、寂、无、落等冲淡的景象。这些,都显示出王维诗的冲淡的意境。 “山下孤烟远村”,洗去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干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诗人笔下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被人格化了。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维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这种赋予大自然以诗人的人格的现象,这种变粗朴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的做法,就是王维热爱人生的表现。可见,王维的冲淡,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没有人间烟火味。只是这种人间烟火味,而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色彩上,它不用浓墨,不务华艳,而追求萧疏清淡。在运笔上,既非精雕细刻,又非粗线勾勒,而是点点染染,意到笔随。在情趣上,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豪情满怀,也不执着于现实,不留意生活的纷争,不关心人事的纠葛,不激动,不悲痛,而是洁身自好,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吟咏风月,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和平与淡泊。“山下孤烟远村”这首诗,就是诗人冲淡心情的写照。 【阅读训练】: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1.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2分,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2.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2分,能答出其中一是即可得满分)

s版四年级期中复习
辋川六言诗意 第二篇

新学堂教育“快乐作文”

四年级语文S版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内部资料,请勿转借他人】

一、生字词

汇拢 土岗 戒酒 乐章 酸枣 尖刺 陈列解毒 记忆 高粱 葫芦瓢 搜集 旷野 祛痰 启蒙 洋溢 碾磨 皮癣 薄荷 手镯 谱写 搂树叶 着迷 横线 竖立 蜘蛛 狭窄 喇叭 远航 桅杆 风帆 保险 手艺 晴朗 唾沫 大篷船 小舢板 咸水 围拢 长虹 漂亮 图案 荣耀 稀罕 涨潮 光泽 起伏 普通 旋涡 形状 瓦砾 憧憬 泼洒 率真 严肃 绽开 流光溢彩 无拘无束 浩浩荡荡

二、古 诗

田园乐 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组成的组,表现了王维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 的乐趣,所以一题做“辋川六言”。

2、宿雨:昨夜下的雨。

3、山客:隐居山中的人。

4、诗意: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三、 给带点字注音:

差错( ) 薄荷( ) 行走( ) 重新( ) 积累( ) 出差( ) 薄弱( ) 行业( ) 沉重( ) 劳累( )

搂树叶( ) 折磨( ) 乐曲( )剥削( ) 几乎( ) 搂住( ) 磨房( ) 快乐( )削皮( ) 几个( )

漂亮( ) 湖泊( ) 朝霞( ) 闷雷( ) 号叫( ) 漂流( ) 停泊( ) 朝代( ) 烦闷( ) 号码( )

四、写出比喻句

1、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

2、满地各色的落叶,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3、柔软的草地,像一层绿色的地毯。

五、课后考题

《芦叶船》

1、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第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写出了河道的多。

2、只见这只芦苇船越开越远,一会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苇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就看不见了。

第二句通过“顺着风,顶着浪”这些词语,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说明芦苇船因顺风,在大浪中开得更快。

2014中考语文试题分类·古诗词鉴赏
辋川六言诗意 第三篇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23-24题。(5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3.这首曲的作者是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3分)

2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2分)

答:

(2分)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对即可)

2.(2014·广西南宁卷)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8. 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3(2014·贵州安顺卷)

(一)阅读宋词,完成10-12题。(7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0、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2分)

11、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3分)

1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一)古诗赏析

阅读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第12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1)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辋川六言诗意】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5(2014·贵州贵阳卷)

6(2014·贵州六盘水卷)

【辋川六言诗意】

(一)阅读古诗,完成9、10题。(4分)

辋川六言①(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9.下列诗句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本诗相同的是(▲)(2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山下孤烟远村”描绘的是远景。“山下”,不是指近处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孤烟”一词衬托出人,可见人烟稀少。

B.“天边独树高原”中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寂寞。

C.全诗后两句通过人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全诗前两句重在描绘景物,后两句重在抒发情感,彼此交融,相互渗透。

7(2014·贵州铜仁卷)

13、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6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2分)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4分)

8(2014·贵州遵义卷)

(四)饮酒(6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2.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2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辋川六言诗意】

9(2014·河北卷)【辋川六言诗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8题。(6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1分)【辋川六言诗意】

7、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答:

8、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一、(6分)

6.(1分)

龚自珍

(有错不给分)

7.(2分)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8.(3分)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

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10(2014·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

19.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0.“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11(2014·黑龙江大庆卷)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4题(19分)

[古诗阅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3分)

9.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

8.(3分)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9.(2分)“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意思对即可)

12(2014·黑龙江龙东卷)

14.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

13(2014·黑龙江绥化卷)

(6)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1分)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 (1分

)

14(2014·湖北鄂州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辋川六言其五阅读答案_辋川六言其五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辋川六言诗意 第四篇

<辋川六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鉴赏]
诗中表现了村居环境的幽宜、民风的纯朴。辋川六言其五阅读答案_辋川六言其五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芳草”、“长松” ,其色调、其形态就给人一种幽美感,与隐逸生活似乎有一种天然联系。<楚辞·招隐士>有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正是以芳草召唤隐士归山。<旧唐书·隐逸传>记高宗问隐士潘师正:“ ‘山中有何所须?’对曰: ‘所须松树、清泉,山中不乏。’”“萋萋芳草”、“落落长松”正是隐士所慕,春天有芳草,夏天有长松,这是多么惬意。上面写自然环境,下面写人事环境了。“牛羊自归村巷”,这就是“日之兮兮,羊牛下来”。辋川六言其五阅读答案_辋川六言其五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妙在“自归”,而不是“牧童驱犊返”(王绩<野望>),牛羊的驯狎格外显出村巷的和平、宁静,诗歌表现辋川风光和自己生活其间的安闲自在,采用的是以少概多的描写笔法,一句一景,就象一幅幅图画一样,这些画面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含蕴丰富的“辋川闲居图” 。六言绝句由于句、字都是偶数,自然趋于骈偶,又由于两字一顿构成语义单位,不便灵活组合,因此,音节就不免单调,容量也不免窘促。
俞见龙说:“盖诗以咏性情,圆融则易遣兴,直方则难措辞,是以(六言诗)古今俱鲜。”(<唐诗画谱·六言画谱>跋)咏性情、叙事理,确实并非六言所长,而写景造境则有可能由实见虚、化板为活,写出好的作品来。“诗中有画”最是符合六言绝句体性,王维这几首诗受到后人很高赞誉并被绘入<唐诗画谱>,主要原因盖在于此吧。

古诗鹿柴的诗意_鹿柴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
辋川六言诗意 第五篇

<鹿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古诗鹿柴的诗意_鹿柴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古诗鹿柴的诗意_鹿柴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_寻隐者不遇赏析翻译_作者贾岛
辋川六言诗意 第六篇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贾岛。其全文诗词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前言]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_寻隐者不遇赏析翻译_作者贾岛。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_寻隐者不遇赏析翻译_作者贾岛。不遇:没有遇到,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辋川六言诗意 第七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