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03    阅读:

关于荔枝的诗词
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第一篇

关于荔枝的诗词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品评】

杜牧写华清宫诗有五排《华清宫三十韵》一首、七绝 《华清宫》一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这一首流传最广。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误国,杜甫以来的不少诗人已作过充分反映。此诗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却选取了新鲜角 度,收到了独特效果。杨贵妃喜吃鲜荔枝,唐明皇命蜀中、南海并献。驿骑传 送,六、七日间飞驰数千里,送到长安,色味未变。此诗即从此处切入,以 “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 妙,令人叹服。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解此诗者或避而不谈,或说作者已“过” 华清而进入长安,又回头遥望。其实,这是从“一骑”方面设想的。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

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样句句讲荔枝,寻就太平淡了。读前三句,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患悬念。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有关荔枝的诗句
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第二篇

第十八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荔枝

[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2、看荔枝

[北宋]邓肃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红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溕溕。

过清华宫绝句(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惠州一绝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宣和殿荔枝

赵佶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徐勃《咏荔枝膜》: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新荔篇 并序

[明]文征明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

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

以示闽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宁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故应好事能回斡。【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香亦萌孽。

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帏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热。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者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描写荔枝的好词好句
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第三篇

好词摘抄:

鲜嫩多汁,晶莹剔透,纹理雅致,壳薄而平,香气清远,瓤厚而莹,风味绝佳,状甚琼诡,味特甘滋,膜如紫绡

好句摘抄:

1、荔枝的外壳又红又艳,还布满了一个个小刺般的凸起物,摸上去还真有些扎手呢。我小心翼翼地剥开那华丽的红装,荔枝的果肉被一层淡粉色的薄膜紧紧的包裹着,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把那层薄膜剥开,那一颗透明珍珠不停往外溢着汁水的果肉在我眼前一览无遗。我把那果肉轻轻的放进嘴里,一咬下去,汁水满溢嘴,甜滋滋地味道渗进心底

2、荔枝的颜色是深红色的,没过几天就转变成暗红色,再变成土黄。.白居易曾经说荔枝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3、荔枝上头扁宽,下头尖小,像心形,也有像球形的。它还披着一身带刺的战甲,就像一只卷起来的剌猬一样。

4、荔枝外表很粗糙,全身布满细小决状裂片,好像乌龟壳上的龟裂。荔枝的蒂部较大,顶尖稍小,看上去整个儿像心脏形,也有的略像椭圆形。

5、荔枝未成熟时,皮是绿色的。成熟以后,才会变成鲜艳的红色,光彩夺目。荔枝的果肉甜美多汁,营养丰富。当你剥开荔枝皮时,就能看到那足够使你垂延三尺的果肉,顿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使你忍不住,赶紧把它放入嘴里,一会儿时间,一股甜蜜,凉爽、清香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你吃了第一个想吃第二个。

6、荔枝先是青青的绿绿的,随后变成青中带红,最后几乎都变成红的了。你轻轻地咬开它的果皮,就可以看见那洁白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清甜的汁水。

7、没有熟透的荔枝甜中带点儿酸涩,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8、你用手轻轻地把荔枝的战甲剥开,会看见一颗珍珠般涧向的果肉,一咬下去,果汁一个劲地往外射,酸甜可口、细腻爽口,简直是佳果圣品,天堂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9、如果你把荔枝樨在手里,它的刺会把你刺得嗷嗷叫,手感就像在捏一只海胆一般。要是把荔枝靠近鼻子嗅一嗅,闻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着你,像一把勾子伸进鼻孔把你的馋虫都勾出来,让人垂涎三尺。

10、听说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特别爱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日夜兼程把荔枝从南方运到长安。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中描写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瞧,从古至今荔枝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你是不是更爱荔枝了呢!

11、我家乡的荔枝呈鲜红色或黄绿色,但其他地方的荔枝有的是绿色、有的是黄绿色,还有的是紫色,让人眼花缭乱。

12、我看着看着,是在被荔枝诱惑得不行了,就连忙把手放到枝上,右手用力一掰,一块皮就掉了下来。我看看爸爸剥下的皮,呈波浪形,连着整个荔枝,就好像一件艺术品。

13、我舔着嘴边的荔枝水,回味着刚才吃荔枝的味道。原来小小的荔枝竟有这么多的奥妙,它不光有鲜艳的颜色,还有香甜的果肉,所以我喜欢做吃荔枝!

14、夏天,荔枝成熟了。远远望去,那漫山遍野的荔枝红彤彤的,好像山坡上着了火。那成熟的、饱满的荔枝穿着红衣裳。有的荔枝把树枝压弯了腰,树枝们好像在喊救命啊!救命啊!;有的荔枝挤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有的荔枝躲在树枝后面,像害羞的小姑娘露出半边脸。

15、这些荔枝的外皮撕开后,就可以看到它那晶莹碧透的果肉。从果肉中,隐隐约约看见里面那黑黑的核,看上去真像一棵水晶中裹着的黑珍珠。

16、成熟的荔枝穿着红色的盔甲,剥开它,里面是又香又甜的、晶莹剔透的果肉,放进嘴里,满口溢满着香甜的果汁,真美味!

17、把撕掉外皮的荔枝放入口中,用那牙齿轻轻地咬下去。顿时,一股果汁流入口中,清甜可口,消暑解热,让人吃个不停。要是拿到冰箱里冰一会儿再吃,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里头让你心满意足。但是俗话说:一棵荔枝三把火。荔枝也不能多吃。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第四篇

<过华清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鉴赏]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资治通鉴读后感2000字
贵妃爱吃荔枝诗句 第五篇

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资治通鉴读后感2000字。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为从现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点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换个角度从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发,司马光的行为不仅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在处理历史痕迹)上,因为中国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当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书以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历史材料参差不齐,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

那是一片广漠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国,遍野都是狼烟,我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只听得远远近近,人的悲号和兵刃撞击缠绕在一起,偶尔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迷蒙的烟雾中,显现出几个巨大的名字:尧、纣、汉高祖、唐太宗??烟雾渐渐散去,这些名字不见了,代之以遍地征人的鲜血,倾倒的旗帜,焚烧着的画作、诗稿,以及倒塌的宫殿与茅草房??一束束竹简从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数千年积聚的尘埃里,每一片都有同样的红光在闪烁,那是鲜血写就的两个字??历史。是的,历史。硝烟、鲜血和民众的苦难,这是历史在我脑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说,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书之前,我对于历史的了解,还毫无例外地局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三皇五帝,文学艺术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东西的话,那么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一种残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厚厚的史书那蝇头小字里,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都有阴谋、都有杀戮,都有着民众苦难的呼喊与挣扎。文学、艺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后世的人看到了它们得以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文明谱写赞歌,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故纸堆,去看一眼历史的真实。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残酷,而我们总乐于接受快乐和幸福,然而,历史从不因我们的好恶而改变一丝一毫。当我们豪迈地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处在外夷杀掠下的百姓正在那个时代奔逃,陈尸荒野;当杜甫含泪写下<卖炭翁>的时候,他胸中对于苦难的同情远远高于我们今天对于诗的艺术本身的注意力,骆宾王一代才子,却因为文人的不谙世事而卷入封建朝廷的权力之争,最后落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就连我们从小熟悉的那个让梨的孔融,也因为得罪权贵,同全家人一起被无幸杀害??对于历史,我们有什么可以值得炫炔的呢?秦始皇穷兵牍武,希望能够统一中原,甚至发动几十万人去,修那座万里长城。在这座今天让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誉的建筑物里,埋藏的是千千万万秦朝百姓的血与尸骨,萦绕的是孟姜女们家破人亡的哭号,即便时间将这一切都冲淡了,遮掩了,几千年后你站在长城上时,看到的仅仅是雄伟壮观,胸怀的仅仅是自豪吗?五千年的文明史啊!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明?呢?

历史,字字行行都是残酷。残酷的统治,残酷的文化,残酷的道德。一个犯了大罪,不仅他的家人、他的邻舍、他的朋友要与他同罪,就连妻子、祖母、母亲的宗族以及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要受到诛连。一案既发,成百上千的人无辜被杀,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祸从天降。而这种诛连九族的手法,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漫长的历史中源源不断地重演。就是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弃鱼肉人民的机会,他往往将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们,和他生前的嫔妃婢仆,一齐或杀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资治通鉴>里就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武士们用刀枪将帝王的陴妾们逼进陵墓,然后用石头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开始还能在静夜听到隐隐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声息全无。这样悲剧几乎充斥了每个朝代。我们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还有成吉思汗都做过类似的决定。不同的是太宗的遗命因为一个武则天而改为出家感业寺,总算保全了一群女人的性命。而这样的行径,在那个时代很少遭到人们的质询。不公正的事情经历了年年月月,人们的感觉也仿佛麻木了起来,因此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辟如缠足、辟如文字狱,辟如女性的极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为老百姓所默认和遵循,连那些所谓有知识有见解的士大夫阶层也深以为然。于是,无以计数的人们,不是死于战乱流离,就是受害于那个黑暗的社会,难怪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狂人?,频频翻动历史,却从头到尾只看见两个字???吃人?。

面对历史我感到惊愕,我从不曾知晓那些灿烂辉煌的背后有着如此苦难深重的隐情。我们赞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业绩。却看不到盖世功勋背后的遍野枯骨;我们欣赏着古往今来的佳诗妙句,却体会不到这些诗句中隐含的悲惨现实;我们炫耀着四大发明的成就,却无视它们被应用于杀戮和掠夺的不光彩历史,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与灿烂,却忽视了作为任何一个社会之主体的老百姓的痛苦与悲哀。解读历史,才渐渐明白,?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任何在对历史的无知基础上的自豪与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的潮讽。只有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走进历史。你才会发现,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不是文学,不是艺术,也不是伟人,而是和平与秩序的宝贵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学、艺术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够展其所长,社会生活才繁荣稳定,才有了真正令我们自豪的历史。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至少不对那些英雄伟人们作一知半解、津津乐道的评说;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看到过去的苦难,未来的希望,那就看看现在吧:打开电视机,听一听伊拉克的枪声,看一看非洲难民的眼泪,望一望世界动荡的股市,你就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你读与不读,它都永远存在,而且,只要贪欲与战争存在于这个世界一天,真善美的东西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人类的悲剧也将源源不断地重演。历史永远不仅仅是历史。

这几天,我利用署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朋友远去的诗句

下一篇: 描写桂花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