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写华山的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1    阅读:

写华山的诗篇一
《描写华山的诗句》

描写华山的诗句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华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门未开。 雨淋鬼火灭不灭,风送神香来不来。 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 知君暗宰人间事,休把苍生梦里裁。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 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

琼浆岂易挹,毛女非空传。 仿佛仍伫想,幽期如眼前。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乃悲世上人,求醒终不醒。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 ,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写华山的诗篇二
《关于华山欣赏》

写华山的诗篇三
《咏华山》

课题:25咏华山

总课时:3课时 本课时: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学习本课的18个生字,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初读,体会华山的高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记住生字的形。

对策:利用生字卡片进行认读,并借助以前的知识进行记忆。

难点: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对策:先对课文中的长句进行练读,读通、读顺之后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修改:(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1、板书: 华(huà)山,领读“华”,第四声。

2、简单介绍华山:在陕西省的东部,华阴县城南,远远望去,它的样子好象花,所以叫华山„„

修改:(出示华山风景图)指导看图。

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

3、板书:咏(yǒng )(拼读)

4、齐读课题

“咏”有两个意思:(1)声调抑扬的念(2)用诗词等来抒写。咏华山的“咏”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是什么意思呢?

修改:“咏”是赞美的意思。“咏华山”就是赞美华山。

过渡:那这篇课文赞美华山什么呢?

二、初读指导

过渡:谁咏华山?为什么要咏华山?他是怎样咏华山的?请听老师朗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提问:谁咏华山?(寇准)为什么要咏华山?(华山高)他是怎样咏华山的?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寇准的这首诗的题目叫《登华山》]

3、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1)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登华山》在文章中排成两行的,但它属于第二自然段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出示:

huà sîngdài suì yǚ jí chēngzàn jiān

华 山 宋 代 七 岁 山 于 齐 称 赞 间

yán jiān nán dǐng yín song kîu zhǔn jīn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吟 诵 寇 准 情 不 自 禁

(3)各自拼读,找出平翘舌音和前鼻音的字。

平舌音的字:岁 诵 赞 宋

前鼻音的字:赞 沿 难 禁 吟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5)理解词语的意思。

(6)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状。

①让学生自由交流,然后老师小结:

修改: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熟字换部件法记:“花”去掉草字头,在下面加上一个“十”字底,就是华山的“华”;“你”去掉单人旁,加上禾字旁,就是“称”;“多”去掉上面的“夕” 加上一个“山”,就是“岁”

加一加:“门”加“日”是“间”;“文”加撇与竖是“齐”

去部件法记“写”去掉上面的秃宝盖是“与”。

②学生各自进行记忆。

4、朗读课文。

(1)出示课文中的长句,提示停顿,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将它们读通顺、流利。

(2)指名分小节进行朗读课文,朗读时出现问题,在读完一小节之后进行纠正。 修改:片断训练。

给括号中的拼音加调号。

华( hua )山 中华( hua )

好( hao )听 好( hao )学

只( zhi )有 一只( zhi )

三、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2、练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将课文读流利。

板书 25 咏 华 山 (寇准)

华山的高

修改: 25 咏 华 山

登 ——→ 咏 ——→ 赞 ——→ 点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课题:25咏华山 总课时:3课时 本课时:第2教时

主备人:龚雪红 授课人:沈敏娅 授课时间:2010年6 月 10 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巩固字、词,学习课文。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华山的高大,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

对策:多种形式练读课文,从反复练读中理解课文。

难点:对课文中的诗句的理解。

对策:图文结合;诗句、课文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教学准备]课文的插图 生字卡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给括号中的拼音加调号。

华( hua )山 中华( hua )

好( hao )听 好( hao )学

只( zhi )有 一只( zhi )

2、出示生字卡片进行拼读,巩固生字的字形。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修改: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讲清图中的时间、人物、事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①学生仔细看图。

②指名逐一进行回答。(古时候 小孩儿和先生 登华山)

③将几个问题连起来进行回答。

(2)我们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练读,体会写法)

(3)小结:这一小节用一句话向我们叙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以及起因。

2、学习第二自然段。

修改:华山那么高,他们是怎么登上山顶的呢?自读课文第二段,能找到有关句子吗?

学生按要求自读第二段。

学生装交流,读读有关句子。

a、读句子,理解“艰难”的意思。

b、读句子,“艰难”读重音。

出示课文中的第二幅图,指导学生看图理解。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修改: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a、朗读,体会两个感叹号的作用。(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啊!华山真高哇!”应当读出惊叹的语气。)

④画出写华山高的句子。

学生交流后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这里分别写了什么?(蓝天 山 太阳 白云)

b、引导学生读句子,然后画简笔画。(突出蓝天 山 太阳 白云这几样东西,特别注意它们的位置)

修改: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写华山的诗篇四
《25《咏华山》》

写华山的诗篇五
《咏华山》

咏华山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我设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

请大家翻开书p135页,自己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先拼拼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2.同桌相互检查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可真高(像这位、这位同学读得可认真了,他们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反反复复的读,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词,就请他教你)(生互相练习)

3.检查。

我瞧瞧,哪位小老师教了同桌(请生回答)你教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

4.生第一次读课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课文

5.生边读,师边板词

老师还发现,有几个词语也很难读,谁能来教教老师读。(齐读词语)

6.再读课文。这回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比上次好。

三.品读。

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我们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小孩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出示句子)他们的感觉和你们一样

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

你们读得都很高,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高的。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跟小孩(帖小人)到山顶去看一看(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C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什么?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

5.品古诗

导语:你们把华山读得真高呀,假如你就是那小孩,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么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了,激动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这两句诗应该与哪句话对应呢?)

3、总结、读诗句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

出来!

他和谁一般大呀?”

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7岁)用手指表示

写华山的诗篇六
《《咏华山》资料》

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说课稿

水富县博爱小学 吴泽芬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

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拓展,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

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

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写华山的诗篇七
《《咏华山》资料》

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说课稿

水富县博爱小学 吴泽芬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

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拓展,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

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

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写华山的诗篇八
《写得最快的诗和写得最慢的诗》

写得最快的诗和写得最慢的诗

三国时的曹植七步成诗。但他不算最快,最快的要算宋代的寇准。他幼年时被称为“神童”。有一次他父亲宴请宾客,席间有人以《吟华山》为题,叫寇准作诗,他踱步思索,刚迈出第二步就吟成了一首五言绝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成诗快的还有唐代的史青。一天唐玄宗以《除夕》为题,要他5步之内吟成诗,他果然只走了5步便吟道:“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衰。风光人不觉,已人后园梅。”

与此3人相反,古代有的诗人,一两句诗要思索一二年。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他在“独行潭底吟,数息树边身”这两句诗的后面有个注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故卧故山秋。”原来这两旬诗苦吟了3年才成。

五代时有个僧人,他在中秋时吟了一句诗:“此夜一轮月”,第二句苦苦构思,直到第二年秋才想到“青光何处无”。得到这句诗他喜欢得像发疯一样,·半夜起来敲钟,以致惊动了满城人。

成诗最慢的要算清代桐城诗人李仙芝,有一天他半夜起来关窗户,惊动了鸟叫,吟成了“推窗惊鸟梦”一句持,但下面续不起来,不能成为完整的诗,直到5年后,他在山上听到虫叫,于是灵感袭来,吟成了五律诗:“窗深寒气重,山馆创凄清。月夜猿僵卧,秋虫鬼拥行。推窗惊鸟梦,就枕听虫声。寂寞孤灯烬,匡床已二更。”

写华山的诗篇九
《咏华山》

写华山的诗篇十
《华山--解说词》

华山--解说词

一、如此方为岳

在不知年月的上古岁月,黄河从西北滚滚而来,突然被一条山脉迎头截住。河水左出右突找不到出口,不出数日,关中一片汪洋,大地房屋都被淹没。人们都跑到山上,惊恐地望着河水一天天上涨,不知逃往何处。就在人们濒临绝望的时候,天上雷鸣,一位巨灵神出现在风雨之中,只见他一手撑住南边的一个山头,用脚蹬住北边的一个山沟,一声大喊,河水顺着推开的山口一泻千里向东注入大海。被巨灵神推向南边的这座大山,就是陕西太华山,而被他用脚蹬到北边的那座山,这就是山西的中条山,两山隔河想望,据说在中条山、首阳山下还留下了巨灵神的脚印,而在华山的千掌峰上,一个五指擎天的巨大掌印使华岳仙掌成为关中“八绝之手”。

巨灵通山地传说非常壮美、非常浪漫,那是古人对雄伟壮丽的山河情志所作的充满诗意的推理的遐想。如果我们把巨灵神理解为大自然,这个古老的传说中的内涵中其实还是包裹其合理的科学猜想。

2千万年前,北燕山造山第二期的时候,有一股东北边缘的岩浆侵入到了我们站立的这个地方的地壳下,在大约3公里深的地下,冷固凝结成为一个花岗岩的板块,这个板块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有150平方公里。这个与联结轻重瓦形成的巨大方圆板块地面向上隆起,两侧向下凹陷,到2500万年前,覆盖在太华山顶上3公里厚的岩层已经被剥蚀光了,差不多2200万年的漫长岁月,华山还剩600里,到了近2至300万年,华山迅速隆升,其幅度在1000米以上。终于石破天惊、横空出世。

形容华山差不多都要用到“削成四方”这句话,也许没有必要去考证到底是谁第一个发明了这句话,但我们的确要对他表示敬意,因为如果没有对华山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山上山下绕着圈的仰观俯察,要想总结出这四个字来是不可能的。

华山主峰的确是削成四方,明代末年,有岭南风采大家之称有屈大军来登华山,他从华山山谷进山,饱览华山清风秀色之后,这样总结他对华山的梦想:“华山的形状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用斧头削出来的四方齐斩的方方正正的形体,东面削削出了仙掌峰,西面削削出了莲花峰,南面削削出了全真岩,北面削

只削了一半,削到了苍龙岭,如果没有这条苍龙岭把三峰同云台峰连缀起来,那么人们完全可以在山谷中环绕三峰转上一圈。”

华山洞岩形成的天险随处可见,但最引人注意的是也最令人惊心动魄的,还是主峰四面千雄绝壁,这也形成了华山主体形象。它让人惊叹、让人崇仰。古人早就说过:“山不石不奇,不出石不太奇。”华山削石5千韧,玉石也,这根本是天下奇观。

明代著名文学家刘泓道曾说过:“凡山居隅者,譬如谷,辽离从离者,为画为然。”如果华山真的就是一根方方正正的大石柱,他也就不会引起人类对她充满诗情画意的想像和描绘。事实上从华山的北面也就是华阴道上南望华山主峰,或者更深一步,登上云台峰,也就是北山峰,仰望华山主体,华山的主体形象远比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石柱要妩媚秀丽的多,王朝的诗人写过诗描写和歌颂这个景观。

当年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朝南为他的道友丹邱子饯行,酒至酣处,击节而高歌:“白帝金精孕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在他醉眼朦胧中,华山主峰就像石头雕成的莲花出现在他的眼前,而缠绕主峰之下的云层就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坐的莲台。

而在明末诗人屈大军的眼中,华山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是从总体看还是从局部看,都是莲花的形象。到了唐以前,华山(hua4声)就叫(hua2声)华山,“华”者“花”也,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人们就发觉华山的形象是一朵花,但是在唐代以前,并没有落实为莲花,随着佛教在唐代的兴盛,莲花被神化了,所以华山的“华”也就被落实为莲花。

其实在唐代以前,人们更多的把华山的主体形象想象成为一顶帽子,一顶“司寇之冠。”司寇是古代掌管治安的大臣,主管刑法,有生杀予夺之权,给人有感觉是威严、峻苛、冷酷、严厉,完全的同莲花所代表的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佛教教义相反,那么为什么上古的时候人们要把华山的形象想象成为一顶令人生畏的一寇之冠呢?华山又称西岳,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这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虽然中岳观念的出现晚于东西南北四岳,四岳之中,南岳和北岳的名称几经变迁,但以五岳对应五方的观念在西汉便以定型。在古人的观念中,天有五时:春、夏、长夏、秋、冬,地有五方:东、

西、南、北、中。主宰世界运行、万物生死的元气有五种形态:金、木、水、火、土。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东 南 中 西 北

木 火 土 金 水

划分五时的是天上的星辰,生殖五方的是地上的五岳,五月不仅成为地理空间上五个方位的标志,而且是主宰五个季节的天神的下部。这些天神不仅主宰一切万有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而且左右宇宙世界的秩序,只有他们按部就班履行职责,世界就风调雨顺。花因时而发、雨及时而下、庄稼到时候就可以收割。如果一旦因为某种原因,他们生了气,不按部就班履行职责,那整个世界乱了套,要么洪水滔天、要么赤地千里、最厉害的就是山崩地裂,这样大的警告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人间将生革命党,王朝就要更迭。因此五岳在统治者的心目中绝不只是一座高大山岳,而是五种无可抗拒不可捉摸的力量,诚惶诚恐顶礼膜拜。 西岳华山由于坐镇西方、主掌秋时、五行属金,于是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权势。西方是太阳星辰和月亮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上大役所落的地方,他同生命的终结有着明显的联系,金中最坚硬的融金,而制造了所有的武器和刀刃,他们是终结生命的工具,令人敬畏。因此西岳华山在上古时代被人想象成为一顶司寇之冠那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西岳华山就是宇宙的的大司寇,当他要收割生命的时候包括帝王在内有谁级抗拒他的力量呢?这位宇宙世界的大司寇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阶级力量,因为天地万物之弓始于东横陈于西,天以春生万物却以秋陈万物。天地之间如果没有这位大司寇早就人满为患,早就生命大爆炸,所以古人非常积极高度评价了这位大司寇的功劳。

西岳华山不仅辅助天地让万物成熟,而且生命的周期生长也正是从他这里开始循环往复的,中国古代历史最早的那些圣人明君都兴起被被华山左右、无不以华山为诗,从华山的神明那里获得金刚解释的法则,禁止事物流离冒漫、不顾长度,其实所昭示给统治者的就是“礼”和“法”的精神。

西岳华山除了能代表礼和法这样严肃的一面,另外还有霖雨苍生、大慈大悲的一面。在阴阳八卦这个系统里西岳华山属阴,少阴是阴阳调谐以阴为主导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万物生长,在经常闹灾的

西北地区,人们总是把降雨的希望寄托在华山上。祈岳庙至今还保留有很多向西岳华山祈雨的碑文,这座横卧的玉林梨树碑是当年巡抚毕元立的。公元1797年陕西大旱,毕元上华山绝顶祈雨临摹。为感谢华山神他奏请乾隆皇帝封赐了这三个字,“护国护民、旱灾御捍”是古人对西岳华山无比神秘的称颂,姑且不论华山是否真有这么大的神灵,不过把这么大的责任寄托给一山,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确实是不可思议,如果真像古人所颂扬的那样,那还要皇帝和庞大的国家干什么呢?

古代的风水观念对华山无比推崇,华阴县志记载一位来自齐鲁的风水师遍游五岳,在其它四岳之前都是一拜就走了,但他一看见华山就一步一拜,从一百里之外的韩古观,直拜到山脚下,他在山下仰望感慨了7天才离去,离开的时候他告诉别人“长安之所以为京师,人物衣冠楚楚,人才辈出,就京王气就是拜华山所赐啊!”

唐代著名历史学家也是风水学家和预测学家僧一行大师曾经指出:“天下山河的气藏在于横贯东西两大段落和两大五谷之间,北峰这个地位从青海、甘肃交界的青石山发满,沿着东南升到华山沿东的这个地位,沿青藏高原东部的沿家保板遂立抛渡东行也是到华山,黄河从北落之首,顺着幽州北部东界直达华山之阴长江,从南落之首,顺着良二洲面部边界直达华山之阳,华山位于横贯东西的两大地落和两大河流交汇的地方。”因此他认为天下山河之气象只有在华山才能观察出来。

明末屈大军登上华山之顶,遍环华山形势,突然想起一行和尚的这段宏论。他接着一行的话继续发挥:“华山居天下之中高……中间而立……以王者君临天下之象天以……地以泰华为腹,王者居位就必须居天地之心腹就应该定都关中以利天下正位。”

汉武帝刘彻刘伯翁李隆基都在此留步。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曾梦见自己登上华山的苍龙岭,由双鹤来迎、雾辽绕软、丝竹之声达达而来和汗灰灰星辰布满左右,仰天而望不觉神清气爽体便身轻,然而华山还是没有留去朱元璋,不知什么原因朱元璋到底没有把都城定在关中,屈大军为此鼓望叹息不知是替朱元璋还是替华山?

华山探险…自从中华民族从脚下广袤活野上繁衍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无不三叩九拜顶礼膜拜。

在华山眼里阿房宫不过是王朝……项羽所收咸阳亦不过是……齐州到从汉朝到秦朝魏晋南北朝帝王之都一伙在东、一伙在西、一伙在南、一伙在北,亦不过是一重半假,而华山自己一亿万年前破釜冲空、横空出世就一直在上升、不断上升,它撑住苍天、濒临日月、是非能耐、倒影黄河、不可怨离、一岳当先、极目相向、雄视中原、举名中外、一然独尊。

“文概好马慨而慷,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二、登之始为杰

但凡敢称天下名山的必有他的奇处,总有一奇,他名闻天下,或雄奇、或秀奇、或幽奇、或以怪奇、有以风奇者、有以石奇者、有以云奇者、有以水奇者,而华山独以险奇,这就意味着华山的无限风光都蕴含在一个“险”字当中,险中猎奇,险中找乐,险中锻炼筋骨,险中锤炼意志,险中思量人生,险中升华人的精神和情操,真个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当代爱情诗歌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