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多愁善感的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2    阅读:

多愁善感的诗篇一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111》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作者:刘攀

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

指导老师:任百丽 职称:副教授

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刘攀

2014年5月

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 宋词 愁绪 个人情愫 自然环境 社会背景

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

有颜色,又没有味道。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

(一)以实物寓愁

“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另外,还有以其他实物喻愁的,如在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便将愁化作了烟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时下的梅雨。

(二)以愁绪凭空发愁

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怨”、“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此种写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目的无非是渲染情绪。但细细品味李清照的词,此处的作者真是愁吗,笔者不以为然,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上面得词,其中描述的愁是“闲愁”,闲出来的愁能是愁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愁还强说愁,着实有点无病呻吟之意。 把无病呻吟式样的愁写的淋漓尽致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说出了愁的真正内涵: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为了哗众取宠也好,为了诗词创作也罢,原本没有愁思却强说愁。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时候,让他说愁他也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人已懂得了隐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闲愁词不同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而“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不乏伤生忧世之心的词人,才可能撇开现实的纷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理意识的深处,使人类心灵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现出来。因为这种愁绪是以人生的缺憾为基础,它与现实的联系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纵观古代诗词作者,擅写闲愁一般处于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职,或生活比较安逸。总之一句话:只有拥有富贵优越的生活才能写出闲愁的情绪,如果生活负担超级重,天天为生计担心,抑或天天忧国忧民,这样的词只能是真愁。

二.古诗词中愁绪产生的原因。

(一)诗词作者的个人情绪所致

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写相思恋情的“愁”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后也成为经典。再如晏殊《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为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连衣服也显得宽松了,后来这句词被现代学子引用为学习的一种境界,意思是对学习也应该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种态度,宁可多掉几斤肉,也要有个好成绩。

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秋时节,花落水流,皓月当空,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惦念自己的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江上的渺渺波烟,作者陷入了无限的愁绪之中。柳咏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为了不让自己思乡的愁绪迸发,作者竟连等高望远的活动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时看到远处,使其联想,诱发思乡之愁情。

离别之愁,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反映了人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恋之情让人日夜难眠, 靠着楼边思念那远处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这幅画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借劝酒之举动表达了作者对送别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这里吧,往前走就出关了,出关之前让我来再给你斟这最后一杯酒,往西出了阳关恐怕就没有故人给你接风洗尘了。这首诗采取叙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写实,看似平淡无华,但细细读来却能由衷的感受到两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离别之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词创作时的自然环境所致

由季节引起的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人感到了雄伟的大自然对渺小的人类的压迫,强大的压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迟暮的感觉,从而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

多愁善感的诗篇二
《多愁善感》

《多愁善感》多愁善感应该是我的个性吧,看到下雨心蓦然就会迷茫起来,心中就会想,以后我会成为这些雨滴的一员吗?只是为了能让人们看一眼就满足了。别无所求?  我几乎没有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心里想的绝不会表现出来,可避免很多冲突。可是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不善于表达也成了我的致命伤,所以我根本没有朋友,无处谈心,常常对着窗外发呆,但是内心却波澜壮阔。我很想喜欢凄婉的诗,这总是我的一个习惯,喜欢默默地望着诗句而联想翩翩。  我没有一个明确的偶像,也许今天是李煜,明天又会是李白。不过他们的诗很符合我的个性。  我不喜欢写作文,或许我这篇平淡无味的作文会给我带来一些笑话吧。杂乱无章,可是这是我的特点,不论说的多长,别人也找不到一个主题。这会成为我的标志。总结性的来说我有多变的个性,没什么优点,缺点就是我的特点,不用啰嗦,这篇作文看起来没什么好处,不过这是我最真实但也是最糟糕的。懂我的应该看得懂。  这是我第一次抒发自己的感情。禁不住又想起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句,“雨送黄昏花易落”的凄婉,多愁善感的我,总爱体味李煜词的伤感,但又相如李白一样豪迈。  性格多变,你肯定找不到这篇作文的主题,不过,这样才符合我。  

多愁善感的诗篇三
《多愁善感已经成为很多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多愁善感已经成为很多人在生存竞争中失

败的主要原因

多愁善感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日益影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和职业生涯。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已经成为很多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多愁善感最早作为疾病被发现,是在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解剖学家加连(Galien)发现一些病人常常会陷入一种极端消沉的状态,他们感叹生命短暂、人世无常、人生孤独,就连窗前飘落的树叶也会让他们泪水涟涟。这类病人往往先于其他病人死去。于是加连医生把这种现象写进他的着作中,并把它归类于精神疾病。

曾经一度,多愁善感作为敏感、脆弱、富于幻想的人群的重要特质,成为艺术气质的代名词。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几乎所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以多愁善感的敏感神经为荣,自嘲为“忧郁的疯子”。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一群人,因为即便他们创造了无数的文明遗产,自己却始终处在痛苦的精神折磨中。

社会进入物质时*代,多愁善感的性格愈加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作为从事一般职业的人,多愁善感的人很难晋升到金字塔的顶部;即使作为艺术家,在日趋工业化的市场运作中,阴晴不定的情绪也成为他们的才华为世人接纳的绊脚石。

多愁善感动摇你的专注和恒心多愁善感的人对欢乐和痛苦的体验都比常人强烈很多倍。每次情绪在高峰和低谷的回荡都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成功和失败的滋味对他们来说也比常人所体会到的浓烈了许多。

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放纵自己的情绪,每次面临新的机会时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盲目乐观,当困难袭来时马上垂头丧气,志气全消,在强烈的心理打击面前认输、掉头。他们会频繁地更换工作,或干脆赋闲在家,理由往往是这些:“这个单位的人际关系过于复杂”、“老板水平太差了”、“我没有发挥的余地”。

他们经常这样为自己开脱:“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我不适合做这件事情。”然后在亲朋好友无奈的安慰声中心安理得。

建议: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你看那些坐在高处看风景的人,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跟头地爬上去的。如果跌倒了就自怨自艾,早就一骨碌摔下山去了。

过于浪漫空想=眼高手低轻度的多愁善感完全可以在情绪的自我掩饰和克制中得到改善,还有一些重度患者就没有那么容易自我治疗了。

这类多愁善感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同一个特点:爱幻想,具有浪漫气质,喜欢追求诗意的生活。通常他们生长在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里,因而令他们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沉迷于文学、影视,喜欢利用周末欣赏曲高和寡的音乐会、画展,总之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事物都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他们也对浪漫的艺术气质格外崇尚。

如果是单单具有浪漫气质,那就称不上“病态”。而多愁善感的进一步症状是:对世俗怀有偏见,偏爱

高雅、脱俗的生活状态,厌恶琐碎、平实的细节,蔑视一切带有功利色彩的行为。

他们经常幻想成为某艺术作品的主角儿,或做出一鸣惊人的成就,与朋友聊天时,话题也多以此为主,但又迟迟不见行动,给人光说不练的感觉。别看年纪不小了,心理承受能力却很差,对生活中的丑陋和阴暗难以接受,不是采取逃避的姿态,就是厌烦、痛恨。倘若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则反应尤为强烈,极为悲观或失落,对世界的丑恶、自己的平凡和庸俗不堪忍受。

建议:这种女人可爱但不可“娶”,娶回家就要天天忍受她的不快乐;这样的男人也不能嫁,他们可以三天三夜地跟你谈话剧,却不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工资一直花到月底。

你是朋友的包袱还是伙伴?

在朋友之间,轻度的多愁善感症状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朋友们知道你脆弱,会对你特殊关照,备加呵护。但如果你的情绪一直起伏不定,在朋友面前,你就更像一个包袱而不是伙伴,长此以往会让朋友对你慢慢疏远。

生活中不常常是艳阳高照,世态炎凉、人言可畏等等不可逃避的阴暗面使多愁善感的人无法用乐观的心态拓展自己的生存和交际空间。

多愁善感的诗篇四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前言: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封建王朝的历史背景中反映出

的是一段段生死情长。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圣母百花大教堂耸立在弗洛伦萨亦或是法兰西的枫丹白露森林,讽刺,高大又不可超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场红楼梦,大观园的荣败也反映了女权天下的局限和封建君统社会与人权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论点: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多种多样,命运结局不禁

悲惨。在书中有对金陵十二钗的诗句介绍:1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 2冰雪招来露砌魂——薛宝钗3回首相看已化灰——贾元春 4才自精明志自高——贾探春 5花因喜洁难寻偶——史湘云 6为乞嫦娥槛外梅——妙玉 7只为阴阳数不同——贾迎春8不闻菱歌听佛经——贾惜春9凡鸟偏从末世来——王熙凤 10千里姻缘一线牵——巧姐儿 11桃李春风结子完——李纨 12情天情海幻情身——秦可卿。A林黛玉是其中最负有争议的人她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重要词语:

内向 、多愁善感、懦怯、才华横溢。

林妹妹是从苏州来的客人,亲戚关系很近,是贾母的外孙女,但

她对贾府,眼光是陌生的,是生人的眼光。书中用林黛玉的眼光先观

察了贾府。对于林妹妹来说,贾府也是气象非凡、派头很大、又威风又豪华的。林黛玉刚到贾府,可以说大气也不敢出的,这里比她原来在林家不知道神气多少倍。也在林黛玉到来这个事件上,显现了贾府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心态和地位。贾母不用说,是贾府金字塔宝座顶尖上的人物,大家都围绕着她转,众星捧月。整个贾府的气派,对于林黛玉来说不同寻常。林黛玉也并不简单,书里交代了,她爸爸是林如海,曾高祖往下到了他是第五代,本也是侯爵贵族,但到了他,因为已经是第五代,没了侯爵的身分。可以说他是原贵族、原侯爵,或者叫老贵族、老侯爵。一方面是骄、娇、倔、高、傲、自命不凡都有,一方面又不能不面对开始走下坡路的事实,搂着一点,他不是现职,无权无势无衔,茶渐渐凉了,而且人丁不旺,前程谈不到,要不也不会托付一个其实八竿子打不着的私塾先生贾雨村来送黛玉。但是它里边又描写出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一个眼光、一个感受:林黛玉自远而近地看贾家,也有一个并非简单的过程。

林黛玉进了贾府,里头有垂花门,有抄手游廊,有紫檀架子,

有大理石屏风,还有鹦鹉在那儿报信——“来客人了”,这些都是林黛玉过去没有见过的,不仅黛玉不熟悉,读者大多数对这些玩意也不会多清楚多习惯,大富之家,高贵之家,熟不熟悉,光这些道具布景和名称已经把你唬住了。无怪乎孔子要搞“正名”,人是语言的动物,一堆新奇高雅的名称已经把你震慑住 了,已经让你目瞪口呆,如果不说是垂涎三尺的话。

林黛玉一进来已经感觉到这个气魄,跟家那儿不一样。林黛

玉这时是小心翼翼的,她刚来,还没有多么任性,那些很情绪化的东西她还没有。从显见衰落的林家来到至少当时还挺热闹挺红火的贾家,当时的贾家叫做“鲜花著锦,烈火烹油”——鲜花够美的了吧,还要点缀上锦缎;烈火够热的了吧,还要浇上吃用的香油花生油。所以她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心态。

贾母一上来对林黛玉非常宠爱,肝啊肉啊地搂着她哭。贾母

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封建社会谁地位高谁的自由度就大。请设想一下,别人岂敢那样放肆地哀哭?B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

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之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的。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

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唯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

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她是孤身一

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腹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C

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薇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

弱点。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红楼梦》中有一诗: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就充分说明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注定失败,爱太多了反而是人物性格扭曲从身份的转变到地位的转移也注定了林黛玉性格的渐变,林妹妹本本身就体弱多病性格内敛于是不争,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才女形象,但作者又将其放在了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将人物性格中的秀气和懦弱精描细刻,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与大观园女全天下的荣败形成鲜明对比。她才华横溢却饱受排挤,在一段深爱中郁郁而终,但与其他大观园中的女人结局相比却又带有一丝幸运所以林黛玉是活在画面上的,有诗相陪却不得感叹,她葬花焚诗红颜薄命才深命浅,林妹妹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借鉴参考资料:

A《全解红楼梦》王蒙

B《西岭雪探秘红楼梦》

C《红消香断有谁怜》

多愁善感的诗篇五
《多愁善感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多愁善感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多愁善感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日益影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和职业生涯。甚至可以说,多 愁善感已经成为很多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多愁善感也被归为心理疾病 多愁善感最早作为疾病被发现,是在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解剖学家加连 (Galien)发现一些病人常常会陷入一种极端消沉的状态,他们感叹生命短暂、人世无常、 人生孤独,就连窗前飘落的树叶也会让他们泪水涟涟。这类病人往往先于其他病人死去。于 是加连医生把这种现象写进他的着作中,并把它归类于精神疾病。 多愁善感人群的气质特性及症状 多愁善感人群的气质特性及症状 曾经一度,多愁善感作为敏感、脆弱、富于幻想的人群的重要特质,成为艺术气质的代 名词。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几乎所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以多愁善感的敏感神经为荣, 自嘲为“忧郁的疯子”。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一群人,因为即便他们创造了无数的文明遗产,自 己却始终处在痛苦的精神折磨中。 社会进入物质时代, 多愁善感的性格愈加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 作为从事一般职业的 人, 多愁善感的人很难晋升到金字塔的顶部;即使作为艺术家, 在日趋工业化的市场运作中, 阴晴不定的情绪也成为他们的才华为世人接纳的绊脚石。 多愁善感动摇你的专注和恒心多愁善感的人对欢乐和痛苦的体验都比常人强烈很多倍。 每次情绪在高峰和低谷的回荡都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 成功和失败的滋味对他们来说也比常 人所体会到的浓烈了许多。 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放纵自己的情绪,每次面临新的机会时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盲目乐 观,当困难袭来时马上垂头丧气,志气全消,在强烈的心理打击面前认输、掉头。 他们会频繁地更换工作,或干脆赋闲在家,理由往往是这些:“这个单位的人际关系过 于复杂”、“老板水平太差了”、“我没有发挥的余地”。他们经常这样为自己开脱:“我的性格 就是这样,我不适合做这件事情。”然后在亲朋好友无奈的安慰声中心安理得。 建议: 建议: 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你看那些坐在高处看风景的人, 他们都 是一步一个跟头地爬上去的。如果跌倒了就自怨自艾,早就一骨碌摔下山去了。 过于浪漫空想=眼高手低轻度的多愁善感完全可以在情绪的自我掩饰和克制中得到改 善,还有一些重度患者就没有那么容易自我治疗了。 这类多愁善感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同一个特点:爱幻想,具有浪漫气质,喜欢追求 诗意的生活。通常他们生长在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里,因而令他们受到耳濡目

染的熏陶,沉 迷于文学、影视,喜欢利用周末欣赏曲高和寡的音乐会、画展,总之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事物 都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他们也对浪漫的艺术气质格外崇尚。 多愁善感的进一步症状 如果是单单具有浪漫气质,那就称不上“病态”。而多愁善感的进一步症状是:对世俗怀 有偏见,偏爱高雅、脱俗的生活状态,厌恶琐碎、平实的细节,蔑视一切带有功利色彩的行 为。 他们经常幻想成为某艺术作品的主角儿,或做出一鸣惊人的成就,与朋友聊天时,话题 也多以此为主,但又迟迟不见行动,给人光说不练的感觉。别看年纪不小了,心理承受能力 却很差,对生活中的丑陋和阴暗难以接受,不是采取逃避的姿态,就是厌烦、痛恨。倘若这 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则反应尤为强烈,极为悲观或失落,对世界的丑恶、自己的平凡和 庸俗不堪忍受。 建议: 建议: 这种女人可爱但不可“娶”,娶回家就要天天忍受她的不快乐;这样的男人也不能嫁,他 们可以三天三夜地跟你谈话剧,却不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工资一直花到月底。 你是朋友的包袱还是伙伴? 你是朋友的包袱还是伙伴 在朋友之间,轻度的多愁善感症状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朋友们知道你脆弱,会对你特 殊关照,备加呵护。但如果你的情绪一直起伏不定,在朋友面前,你就更像一个包袱而不是 伙伴,长此以往会让朋友对你慢慢疏远。 生活中不常常是艳阳高照, 世态炎凉、 人言可畏等等不可逃避的阴暗面使多愁善感的人 无法用乐观的心态拓展自己的生存和交际空间。 多愁善感的人一般比较自闭, 他们留恋过去的时光, 对未来怀有恐惧心理。 面对陌生人, 特别是周围那些有明显缺点的人持抵触态度。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稍遇挫折就退缩, 把自己 封闭起来,拒绝与外界沟通。 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 交往面狭窄,拒绝走入新的交际圈。旧的朋友飞走了,新的朋友没有来到。多愁善感的 人往往孤独一枝,不肯主动出击。当与世隔绝的个人奋斗越来越成为天方夜谭,没有人际网 络的支持,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成为一项 MISSION IMPOSSIBLE。 建议: 建议: 外国有句名言“傻子才不换朋友”,意思是朋友圈中如果总没有新的血液注入,慢慢你就 快变成傻子了。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智商很高,距傻子甚远,可又是心比天高,胆比鼠小,渴 望交流又怕被拒绝、被冷落。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恶治”:去保险公司客串三个月的推销员, 相信一定会帮助你“超越自我。” 感情中不能承受之重 多愁善感的人很难在感情困境中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 在爱情中, 他们往往是自己不幸的制造者。

国庆节放假的时候,温霞如约去上海与男友会合,然后两人一起畅游苏杭。温霞一下火 车, 男友便驾车陪她来到淮海路, 原来他在这里的一家鞋店看到一双意大利进口的软底便鞋, 对走长路就脚痛的温霞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等温霞试过之后, 男友马上就掏出信用卡买下 了这双 1800 元的鞋。温霞在一旁感动得要命。 假期飞快地过去了,温霞此时已经坐上了北上的夜车,车厢昏暗,乘客们都纷纷入睡, 只有温霞思绪难平,几天来两个人在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还历历在目。 想着想着,温霞的心情越来越灰暗:男友相貌不俗,工作勤奋,温柔体贴,自己和他天 各一方,聚少散多,虽然每日 E-MAIL 和短信不断,可架不住其他女孩近水楼台。此时的 温霞坐不住了,开始一遍一遍地拨打男友公寓的电话,怎奈飞驰的火车上信号太差,总是无 法接通。等清晨火车停靠在终点站时,温霞终于拨通了电话,上来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不 能再这么下去了。“男友像往常一样好言相劝,可温霞就是无法从低沉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最后在话筒的两边,两个人都沉默了,温霞的结束语是:“我们不合适。” 如果你有受虐狂的倾向, 找个多愁善感的人谈恋爱倒是挺过瘾的, 他起伏不定的情绪保 管让你云里雾里,五迷三道,筋疲力尽,一天到晚不是像个到处救火的消防队员,就是像个 提着药箱风尘仆仆包治百病的赤脚医生。 建议:多愁善感的人对没心没肺的人嗤之以鼻,可人家就是感情美满、工作顺利。在物 质社会,怜香惜玉的人越来越少,对你百转千回、柔肠寸断的呼唤,他却充耳不闻,所以不 如把自己敏感纤细的神经隐藏起来,不要再让别人看到你的眼泪。就是死,也要死得好看一 些。

多愁善感的诗篇六
《古典诗词分类》

古诗鉴赏

古典诗词分类(一)

诗词的分类

一.时代的分类

1.先秦《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2.《诗经》《楚辞》是我国文学上的两个源头。

注:《诗经》又称诗三百,内容为风(国风)雅(王基之乐)颂(祭祀的音乐),手法是赋比兴

3.汉乐府著名有《孔雀东南飞》与《陌上桑》,若从整体上看,最有名的乐府诗应当是《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人们把其成为“乐府双璧”。

4.中唐的元稹与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即事名篇”,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开一代文风。

5.此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二.按字数分类

1.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三种

2.先秦的《诗经》大多都是四言,汉乐府多为是五言,魏晋以后为五言与七言为主。

3.有些是字数不等,称为杂言

三.按格律分

1.按格律分,可以分成两大类:古体诗与近体诗

2.诗歌发展到南朝,一种讲究声律与对偶的新诗体诞生了,这就是律诗与绝句。 注:人们把这种新诗体叫“近体诗”or“今体诗”

人们把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诗叫做“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3.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多少,可分为五律,六律,七律,期中六律少见:根据每句字数多少,也有不同的名称,普通律诗每首八句,仅六句的称为小律or三韵律,十句(含十句)以上称为排律or长律。

4.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

5.绝句有“古绝”与“律绝”之分,前者不讲严格的格律和音韵,属于古体诗。后者与律诗一样有严格的格律与音韵,属于近体诗。

注:1.近体诗的格律最基本的要求:句数,平仄,对仗,用韵。

2.对仗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共72句36联,除首尾两联4句,中间34联68句都对仗。

3.平仄交替,平仄相对,平仄相粘 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古典诗词分类(二)

一. 从诗的题材内容分类

大致分为:写景(抒情)诗,即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等。

1. 写景(抒情)诗

以写景为主来抒情言志的作品,因此,它最重的特征是寓情于景。

2. 即事(咏怀)诗

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抒写胸臆,主要是咏怀写抱,所以怀抱的高低,大小,雅俗,决定了诗歌的高低,大小,雅俗。

注:以事驭景,景在事中

3. 咏史(怀古)诗

“咏史”更注重对历史的见解,“怀古”更重视诗人的情怀。

咏史诗分为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伤史,以史喻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怀古诗,所怀之古,只是抒发自己的怀抱的凭借,或是抒发自己的怀抱的凭借的铺垫(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见解寄托历史期愿)

4. 咏物诗

古典诗词的鉴赏

1.雨意象

1)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变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不尽愁思。

例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雨意象有时也传达一种暖意与温润。

例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水意象

1)水之阻绝传达悲阻隔的无奈

例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以水之通达寄托思念,离愁之类的情感,水成为抵达情感目的地的凭借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意象完美的结合,有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以水的流逝象征时间的流逝,传达生命的悲苦心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以水的洁质象征人的洁质,传达具有水质晶性者的爱怜,欣赏,赞美之情。

5)以水的气势状人之心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青山意象

1)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3)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4.落花意象

1)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引起诗人的惆怅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 飞鸟意象

1)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

愿为双鸿浩,奋翅起高飞

2) 以鸟的翱翔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歌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3) 以鸥鸟的远离尘俗表达诗人归隐江湖的期待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

4) 以归雁,鸟回写游子的思乡愁肠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5) 以孤鸟独飞写人的孤独、漂泊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6. 钟声意象

1)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树之中,传达出山林、佛门的空寂和恬淡,给人心灵的净化。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王维《过香积寺》)

2)钟声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3)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种 (刘禹锡)

4)钟声有时传达离愁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李商隐《无题》)

7. 舟船意象

1)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2)写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

8. 明月意象

1)借月怀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

2)借月探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3)借秋月传达清苦,孤寒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李白《秋思》)

4)借闺月传达凄婉,孤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5) 借乡月传达游子的思乡情绪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古典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营造一般可以分三大步:设置背景(诗词主旨的走向),融进人事(特写镜头突出诗词的主旨),揭示意蕴(用议论,抒情的手段直陈主旨)

1. 离别意境

营造离别主要意象有泪眼,长亭,寒蝉,秋雨,兰舟,别路,暮雨,去鸟,杨柳,残月等。 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悲凉。

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写离别的千古名篇,营造了一个清丽凄美的经典的离别意境。

2. 离乱意境

离别多为私情,离乱则可能体现时代的特征。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星河,飞雁,黄花,梧桐雨等。

离乱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寥落,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杜甫的《阁夜》是“杜律”的上乘之作,创造了一个悲壮阔大,苍凉雄浑的经典的离乱之作。 附: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杜甫《阁夜》

3. 隐逸意境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个重要情结。

隐逸意境的主要意象有草屋,空山,丘陵,明月,朝暮,田园,尘网,枯树,飞鸟,静水等。 隐逸意境的主要感情基调从容自在优雅静谧,惆怅孤独,哀愁悲凉。

古代隐逸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之宗”,隋末唐初的王绩被称为“东皋子”,唐初的王维,孟浩然进一步丰富了隐逸诗。《山居秋暝》是为人乐道的一首。

4. 思乡意境

游子思念家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思乡意境的主要意境有杨柳,归雁,宿鸟,明月,晚风,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 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无奈,哀愁,悲凉。

李白诗作的内容很繁富,思想也是较频繁的主题。被誉为“百代词祖”的《菩萨蛮》创造了一个幽眇悲苦的经典的思乡意境。 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

多愁善感的诗篇七
《四季诗词佳作》

(一)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

1、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早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7、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8、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1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4、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东方虬《春雪》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9、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二)描写四季的成语

描写春天的成语(词语)

春和景明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雨绵绵 桃红李白 百花争艳 桃红柳绿 万紫千红 绿意盎然 春风和煦 细雨如丝 春雨如油 春意盎然 柳暗花明 草长莺飞 莺歌燕舞 蜂飞蝶舞 枯木逢春 莺啼燕语 万紫千红 花团锦簇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生机勃勃 春色满园 鸟语花香 冰消雪融 朝气逢勃 桃花流水 春深似海 满园春色 含苞欲放 花枝招展 百花盛开 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 春风拂面 绿肥红瘦 红情绿意 春光荡漾 春花怒放 春风得意 春色怡人 百鸟争鸣 花红柳绿 欣欣向荣 生机勃勃

描写夏天的成语(词语)

赤日炎炎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电闪雷鸣 暑气逼人 酷暑难耐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描写秋天的成语(词语)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 盈盈秋水 叶落知秋 枫林如火 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 秋风习习 雁过留声 霜气横秋 叠翠流金 瓜果飘香 描写冬天的成语(词语)

冰天雪地 冰天雪窖 滴水成冰 风雪交加 寒风侵肌 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 寒气逼人 千里雪原 冻手冻脚 寒冷刺骨 天寒地冻 冰雪严寒 寒蝉凄切 寒冬腊月 山寒水冷 鹅毛大雪 风号雪舞 数九寒天 雪窖冰天

(三)四季佳作

1、感受自然

自然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幅秀美绝伦的巨幅长卷,牵扯着我青春的灵魂,去感悟那驿动的美丽和飞扬的灵韵。

伴着袅袅的轻烟,我走进春的梦幻,朝霞羞赧的张开了脸,静静的等待着太阳探出头来,杨树从沉睡中醒来,摆动着窈窕的身躯,摇落了一身的疲倦和疏懒,尽情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阳光照耀下,一片片叶子闪亮闪亮,泛着金光,像一个待嫁的少女在展示自己的风采,所有一切都醉了,唯独我醒其间,描下了这片清辉。

踏着丝丝的细雨,我独自漫步在夏日多情的眼眸里,垂柳温柔的编织着飘逸的长辫子,不知哪个顽皮的孩子还在上面垂下一朵小花,于是浓浓的情趣便溢了出来,缓缓的流淌着,奏出了缠绵的小曲,晶莹的水珠泻在翡翠似的叶子上,滚来滚去,风儿拂过,枝摇叶摆,活脱一幅传神的水墨画,好一个怡人的盛夏。

告别夏的最后一缕热情,我也随之步入了秋的纯静,蓦然,我看到了悠悠落下的秋叶那份静美之后,又恍然大悟,夕阳,落下了明天还会升起;鲜花,凋零了还会怒放。美,也是一样,她永远不会消失,即使在一个地方失去了,在另一个地方又会找到。

走出秋的沉吟,我惊诧冰川女皇把冬已不知不觉地带到了人间,连声招呼都不打,你千万不要以为北风咆哮,怒号,严冬的叱咤、肆虐那才是冬,其实他不缺少柔情,每当雪花飘飘的时候,一朵朵,一片片,像翩然起舞的蝴蝶,似漫天翻舞的柳絮,他们追逐着,雀跃着,我似乎听到了欢声笑语,也跟着一同兴奋起来,其实,冬也是火辣辣的。

哦,这就是自然,自然是一首小诗,充满韵律,充满内涵,我翻阅他,爱不释手,我感受它,万化冥合。自然是部旷世之著,我感受自然,永不疲倦。

2、桃花依旧

桃花是一种很平常的花,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看到它,我就想起与朋友的一段故事。

那是几年的一个春天,我到邻村一位好友家作客。我们一声去野外散步,走到她家的果园里时,她郑重地折了一枝桃花,递到我手里,说:“送给你,愿咱们永远是好朋友。”那时,我们临近小学毕业,同学们相互写赠言,送礼物,但是没有一个想到送花的。

我用塑料薄膜将这枝桃花包起来,飞奔回家。我想:“可不能让这枝友谊之花凋谢了。”回到家,我就让爷爷把它嫁接在我家果园里的一棵桃树上,并做了标记。几天后,我欣喜地发现,它们成活了。

花谢花开,又是一年,我已经在山外中学上初中了,我的那位朋友因为家境贫困,没能继续上学。由于离家远,功课又紧,我很少回家。渐渐地,我忘记了那枝桃花,忘记了那棵桃树。

暑假的一天,爷爷端来一筐桃,让我尝尝鲜。爷爷挑出几个红红的大桃给我,说:“苗苗,这几个是你从朋友家带来的那桃枝结的。那桃真是好品种,结得又大,又甜,又多。我又把那些芽嫁接到别的树上去了。”我心头一震,这才想起那枝桃花。爷爷又说:“你的那个朋友到我们家来过两次,都没见到你。她还特地跑到果园里看那桃树,可惜季节不对,没看到桃树结果。

我跑到果园里,来到那棵桃树前,望着那寂寞的桃枝。那桃枝已分了好几个叉,枝繁叶茂,上面还挂着好多青里透红的桃子。看着这累累硕果,我的眼泪不觉流了下来。谁说桃李无言,我分明听到它在说:“我们永远是朋友。“原谅我吧,好朋友,竟然这么长时间没跟你联系了。都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却原来草木比人更有情。

老朋友,我这就去找你。

【点评】满分理由:本文构思巧妙,在众多的只是空泛地“感悟”而无情节的考场作文映衬下,令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本文明写桃花,暗写友情。从桃花有情硕果长存与人的善变的对比,感情到草木比人还有情,情感的抒写水到渠成。结尾只用一句话点题,胜却喋喋不休。本文最大优点是有人物,有情节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叙述来揭示主题,比起大段大段地议论更有力量。

3、 春之盛典

当大地上最后一股西风被春风撵得无影无踪时,冬天王朝就宣告了他的土崩瓦解。于是乎,山顶上的那一点残雪再也撑不住冷面,噗嗤一声就哭了个大花脸。泪水一直淌到那山麓边,小河水也被感动得哗哗响。那性急的鸭子拍打着翅膀,扑嗵嗵跳到河里,尽情去领略什么叫"春江水暖"。

击溃了西风,攻占了这山和水,春风并没有满足,他要让天下尽知,他才是这个季节的君王。于是乎,他又攻占了一座座的水村和山郭,就连墙头、垄上也不放过,不信你瞧,那茸茸春草正在墙头、垄边、池畔纷纷钻了出来,睁开了他们惺忪的睡眼,迎着春风伸展自己柔媚的身姿。为了巩固战果,春风再三邀请他的孪生兄弟春雨来助阵,可春雨性格内向,不事张扬。于是在夜里随春风来到了人间。难怪杜甫夸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时间,人间变了模样,万物尽开颜。

就在这天夜里,春风创造了一个奇迹,却也导演了一场悲剧。因为现在还是那些蜂儿蝶儿做着春梦的时候,一棵小桃树却早早被春风的柔情唤醒了。她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就在这乍暖还冷的早上倾情释放了。粉红粉红的花骨朵迎着朝阳,一丛丛一簇簇的绽放了,似锦如霞。这情景被一位来此寻觅诗意的诗人发现了,于是写下了他春天里的第一首诗,题目是《献给我可爱的小桃树》。第二天,当诗人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小桃树正在大片大片的飞落她的花瓣,象一位失恋少女撕碎她的情书飘落在风中,地上落满

了红霞。多愁善感的诗人被这凄美的壮观场面感动的泪流满面。因为在昨天,他没有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于是,他写下了第二首诗,题目是《献给我可怜的小桃树》。小桃树可怜吗?也许只有春风知道,也许只有小桃树自己知道。而这位诗人也领悟到了什么叫"诗债难偿"。

然而,春风并没有吸取这悲剧的教训,依然多情如旧。他去跟嫩嫩的小草私语,直羞得小草乱摇头;他去跟蓝天上的悠悠白云约会,却碰了一鼻子灰;他又去跟丝柳谈情说爱,直惹地柳絮漫天飞,跟他讨情债。不仅如此,春风还纵容蝴蝶弹破庄周的梦飞出来,翩翩起舞,到处沾花惹草,到现在,庄周也不知道自己是蝶还是人。春天母亲实在看不过儿子的放纵,便一声春雷惊醒了这混沌的春风的梦。

演绎了这一番爱恨情愁的浪漫故事之后,春风便长大了。他拉起了小孩子的风筝,当作自己的旗帜,让小燕子的呢喃作请柬,邀请一切子民,让他们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来参加他的登基圣典。一个新的季节王朝--春天便真的开始了。

【点评】 本文作者写的是春天的故事,主角是春风,文中比喻成“春天的君王”,为能够成为真正的君王,他撵走西风,邀请春雨,唤醒春草,情惹小桃树和漫天柳絮,纵容花蝴蝶,情牵多情诗人。春雷乍响,风筝飘扬,燕语呢喃,万物复苏。春天的有代表性景物大多都在文中出现,让人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文中多用拟人、排比等修辞,语言比较优美。

3、春之韵(片段)

花开花落,刹那。叶盛叶枯,转瞬。风起风息,片刻。云卷云舒,须臾。

有一个精灵,她能用温暖驱走严冬,她能令嫩绿代替枯黄,她能让冰冷的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她能让病残之躯重新跳起欢快的舞步。她就是春。

花儿在鸟的啁啾声里展颜,脸上尚残留着娇羞的露珠;叶芽悄悄地萌发,偷窥着花儿娇美的脸庞,忙不迭地显出可爱的嫩绿作为陪衬;碧空的白云瞧见了,取笑芽子的多情,舒舒卷卷,聚聚散散,已经乐翻了天;颇有封建意识的风婆婆看到了,想狠狠地鼓起腮帮吹打一番,却终究怜爱花的美丽和叶儿的稚嫩,只是轻轻吹拂,以示“警告”,但这“警告”之下怎藏得住丝丝温柔?好了,花朵也笑,叶芽也笑,连白云也笑,婆婆忍不住了,“扑哧”一声,把慈祥的皱纹放映在了湖面上,一漾,一漾……

呶,山坡上有人哩。赤脚小丫头,背着竹筐,时不时俯下身去,细眉微颦,伸手摘下什么。忽儿舒眉一笑,将手中的蘑菇轻巧地掷进竹筐。哈,采蘑菇的小姑娘!山花儿烂漫,小姑娘忽然俯身一嗅,摘下一朵,献给了正在唱歌的溪水……

有的人说,春天很美,一切都生机勃勃,看了,心旷神怡;闻了,沁人心脾;听了,荡气回肠。也有的人说,春天好看是好看了点儿,可是太过轻浮,少了分量在里头,不踏实。其实,春天分量很足,有韵味儿。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去看看春天,春天里的活气能点燃你的思想;当你累于尘世俗界时,也不妨去看看春天,让她帮你洗净铅华,回归自然。

4、 走过四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对不同季节的欣赏,可以揭示一个人的性格。

春天的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喜欢春天的人一定是充满朝气的。他们乐观、开朗,正像春天孕育希望一样,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喜欢春天的人必是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人,他们能发现快乐,愿意寻找快乐之源。正如春天的温暖,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会温和的对待他人。

喜欢夏天的人是热情的。在夏天,万物都已生长到最茂盛的时刻,我们的视觉不再单一,而是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喜欢夏天的人心胸开阔,敢爱敢恨,做事很有激情。有广泛的兴趣,愿意交朋友,喜欢表达和展示自己。他们身上总带着用不完的活力,就像喜欢春天的人善于发现快乐,喜欢夏天的人则善于传递快乐。然而有时,他们面对困难也会选择逃避。 秋天则是一个有点复杂的季节。它含蓄而深邃。喜欢秋天的人必定经历过一番酸甜苦辣,

有对人生很深刻的理解。他们是很有潜力的,是成熟的。他们善于思考,能发现秋天悲壮的美。感情很丰富,很独立。而且像秋天一样有奉献精神。他们等待着成功的喜悦,注重结果。 冬天似乎很少有人会喜欢,因为它的寒冷。喜欢冬天的人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极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是很有智慧的。他们追求一种浪漫和与众不同,善于挖掘事物内在的美,而且有一颗童心,有点天真。他们追求完美,可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畏艰难险阻,但却只追求一种简单。

走过四季,会发现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神韵。不管我们善于发现哪种美,都可以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

【简评】本文是一篇很有欣赏价值的文章,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上选取的角度独特,作者抓住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把不同季节所蕴含的深意进行挖掘,从而归结出喜欢不同季节的人不同特点,二者联系及过渡都十分巧妙,没有牵强之感,贴切,自然。2、本文结构严谨,采用总写--分写--总写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开篇点题,结尾升华主题,让文章的容量增大,拓展了文章的深度。3、在语言方面,文字顺畅如流,十分讲究词语的运用,长句短句交错使用,使文章具有音乐美。4、值得欣慰的是,作者观察事物仔细,思维敏锐,能迅速捕捉住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处,并与人类相结合,体会到人类的追求与进取心。特别是结尾,暗示我们只要努力,都会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激励人们为充实的人生而奋斗。

5、感受自然

我喜欢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漫步在柳树边,池塘边,静静地听着风拂过水面的声音,看着柳条随风舞动的婀娜身姿,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嗅闻池塘中的荷花,那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使我如痴如醉,沉浸在这花香中;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柔软的花瓣,那质地,软绵绵的,好似丝绸一般光滑,我贪婪的欣赏这月色的美景,感受着风中旋动的耀眼的光彩。

我喜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清爽秋天,带着本书,到枫叶飘落的树林里品味美妙的故事,然后,躺在这枫叶铺就的烈火般的地毯上,尽情高歌,让自己的心像小鸟一样展开翅膀尽情飞翔,享受着这无穷的快乐。

我喜欢端着一杯热茶,看着夕阳,落日的余晖染红了窗棂,院子里的那一墙爬山虎,也被映照在玻璃上,像一潭泛着光的浓绿的湖水,还不停地摇曳着。纵然是烦躁的心也在这夕阳的普照下,变得清闲愉快起来,夕阳在树影里落下的最后一抹微笑,然后,随着一片嫣红,消失在金黄色的天空中。

我更喜欢站在广阔的大地上,看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听着风吹的声音,细细的聆听着这天籁之音。这声音,好像一股清凉的风,使自己的心融化在这美妙的声音中,带来一片宁静,全身轻飘飘的,仿佛也跟着这动人的旋律跃动起来,直至完全地融入这美妙的乐章中。 我尤其喜欢冬天的洁白无瑕,大地脱去了黄色的外衣,换上了白色的大衣,整个世界都是粉妆玉砌,银装素裹,我的心也被这纯洁的白色感染了,也变得纯真起来,灵魂也在这冰天雪地里玩耍,舞蹈。

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时刻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并以愉悦的心情,以一颗仁爱的心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那么你就会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美,多么的令人向往和陶醉

6、感受自然

在一片浩瀚黑暗的宇宙里,有一颗蔚蓝的星球,那就是地球。是一颗有蓝色海洋,绿色陆地,洁白云层的星球。她多么慈祥,多么和蔼可亲,她养育了蓝天、白云,陆地上的树木、动物、花、草、人类,她身上曾经是一片吃与被吃者的战争,它们以弱肉强食为生存之道,与依赖地球为生活所需,在地球年老之季,她的儿女——春、夏、秋、冬来陪伴她了。

多愁善感的诗篇八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析惜牡丹】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艺术中国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①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①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②③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翻译: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一】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赏析二】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

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5.(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①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①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分)

【答案】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思路分析】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②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思路分析】第一问: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步骤: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析】宋卢梅坡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6.(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作品鉴赏】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7.【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多愁善感的诗篇九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

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

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

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

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

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诗歌的意象鉴赏

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青山

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落花

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飞鸟

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钟声

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弹琴》)

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革新失败,一贬十载。奉诏还京,百感交集。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舟船

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这或许是巧合。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两首诗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无论是“月照一孤舟”,还是“孤舟兼微月”,都是将“月”与“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再通过声色(猿声、秋声与暝色)的烘托,便很好地传达出了漂泊他乡的孤独沧凉之感。

二是写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感到了诗人们急切跳动着的企图摆脱束缚的自由心。

诗歌的意境鉴赏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遵从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之作,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因为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所以解读、辨析诗词中的意境是鉴赏古诗的重要手段。

离别意境

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大概是因为人喜聚不喜散,但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常常成了诗词歌咏的对象。所以,诗人写离别很少轻松用笔,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高昂笔调并不多见,而是大都写得很沉重,

多愁善感的诗篇十
《诗歌分类》

❶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❷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❸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❹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

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

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

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

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

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

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❺诗歌的意象鉴赏

▲ 雨

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

▲ 水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 青山

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

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 落花

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 飞鸟

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 钟声

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 弹琴》)

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

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革新失败,一贬十载。奉诏还京,百感交集。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 舟船

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这或许是巧合。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两首诗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无论是“月照一孤舟”,还是“孤舟兼微月”,都是将“月”与“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再通过声色(猿声、秋声与暝色)的烘托,便很好地传达出了漂泊他乡的孤独沧凉之感。

二是写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感到了诗人们急切跳动着的企图摆脱束缚的自由心。

❻诗歌的意境鉴赏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遵从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之作,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因为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所以解读、辨析诗词中的意境是鉴赏古诗的重要手段。

▲ 离别意境

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大概是因为人喜聚不喜散,但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常常成了诗词歌咏的对象。所以,诗人写离别很少轻松用笔,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高昂笔调并不多见,而是大都写得很沉重,且往往在伤情中引发出一种生命短促、前路茫茫的无可奈何之叹。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绮筵、泪眼、长亭、寒蝉、秋雨、骤雨、兰舟、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杨柳、残月等等。

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悲凉。

▲ 离乱意境

离别多为私情,离乱则可能更能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割。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痛苦。但“国家不幸诗人幸”,有良知的诗人都会以一颗爱悯、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民的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诗人个体生存的艰辛。这些诗作的意境因多为诗人的亲历之境的再现,所以往往表现出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特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星河、飞雁、黄花、梧桐雨等。

离乱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寥落、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诗情画意造句

下一篇: 形容美人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