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改变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3    阅读: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一
《有关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的诗句》

有关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的诗句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物理变化)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物理变化)

3、零落成泥碾做尘,唯有香如故。(物理变化)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化学变化)

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物理变化)

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物理变化)

7、丝丝入扣 斗转星移 飞沙走石 水滴石穿(物理变化)

8、山崩地裂(物理变化) 水乳交融 火上浇油 釜底抽薪 (化学变化)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化学变化)

10、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变化)

11、百炼成钢(物理变化)水滴石穿 (物理变化)

12、曲高和寡. 弦外之音 . 扬汤止沸. 海市蜃楼. 滴水成冰. 花香四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物理变化)

13、死灰复燃.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烛炬成灰(化学变化)

14、《石灰吟》千锤百练出深山(CaCO3物理变化),烈火焚烧只等闲(CaCO3=CaO+CO2化学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CaO+H2O=Ca(oH)2 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Ca(oH)2+CO2=CaCO3+H2O 化学变化)。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二
《关于王荆公改诗的探讨》

九州文谈

关于王荆公改诗的探讨

石天星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认为王荆公改诗折射出的是宋人在唐诗所留下的不大空间里寻求诗歌发展的出路时的努力,师法唐人是宋人另辟蹊径的前提,随着学韩与学杜的深入,改诗在宋代诗人们中已成为普遍现象,而王荆公改诗之所以能特别引起注意,原因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其好改诗,性好胜争奇故改得多;二是其善改诗,才气足学养厚故改得来。

关键词:王荆公 改诗 学韩学杜 好胜 才学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The Argument of Wang Jin gong’s Modifying of Poetry

SHI Tian-xing

(Nanjing University Jiangsu·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ang Jin gong’s modifying of poetry reflects that the poets of song dynasty attend to find a new way in the narrow space left by the poets of tang dynasty,to imitate the poets of tang dynast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dition –prerequisit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poetry in song dynasty,with futher research of Han and Du , the modifying of poetry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among the poets of song dynasty, however,Wang Jin gong’s modifying of poetry attracts special attention ,we are able to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two reasons:first,he likes to midyfy,he desires to excel and never lack curiosity;second ,He does well in modifying,he is full of talent and knowledge.

Key words: Wang Jin gong; Modifying of poetry; Research of Han and Du; Desire to excel; Talent and knowledge

王荆公诗文成就足以让苏、黄等大家服膺,但是他不欲开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

”(3)宋诗出宗立派,亦无心于建立诗歌理论,加之宋代党争起落无常,后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

世对变法的争议持续未断,他的政治家身份始终笼罩着他的诗于唐诗之后,诗中为唐诗所未道之境难觅,而唐诗已道之境若

人身份,对政治家王荆公的诟病也顺带着对诗人王荆公的冷落,复道,则难出新意,故言开辟难为。从王钦臣《王氏谈录》云:

(1)

公尝得句云:“槐杪青虫缒夕阳。”因思昔人似未曾道,有论者认为“诗有三宗,(苏黄)二宗为胜,临川莫有继者。”

然而在宋诗的流变过程中,王荆公卓然自立不容忽视。钱钟书后阅杜少陵诗,有云“青虫悬就日”,尤叹其才思无所不周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谈到了王荆公改诗现象,“每遇他人佳也。 句。必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或袭其句,又《蔡宽夫诗话》云: 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作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王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

[1]

“集中作贼”,但是笔者认为改诗折者。”讥其为“巧取豪夺”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刺史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

射出的是宋人在唐诗所留下的不大空间里寻求诗歌发展的出路吹折数枝花。”其子嘉佑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容不得,时的努力,师法唐人是宋人另辟蹊径的前提,随着学韩与学杜和莺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似。”因请易之。元之忻然的深入,改诗更已成为普遍现象。而王荆公改诗之所以能特别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引起注意,原因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其好改诗,性好胜争奇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故改得多;二是其善改诗,才气足学养厚故改得来,而这也正梅宛陵尝言:“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是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佐证。 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

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4)“矫揉造作”乃是宋人“有意造

一 语”,以求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时不得不如此的宿命。

《随园诗话》卷六举王荆公改诗诸事,言:“王荆公矫揉造李东阳说:“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5)早在江西诗派用作,不止施之政事。”笔者以为王荆公“矫揉造作”无可厚非。 禅门术语“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提炼总结出作诗法门之前,

(2)

鲁迅先生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清人蒋士铨在宋人点化翻新前人诗句已成好尚。据惠洪《冷斋夜话》记载: 其《辨诗》中说:“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变出不得已,运山谷言:“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会实迫之。格调苟相袭,焉用雷同词?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为!一代只数人,余子故多疵。”缪钺言:“唐诗技术,已甚精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如郑谷诗:

作者简介:石天星(1987.2—),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4·

2011.03

九州文谈

然而用意之深浅,才力之厚薄,用笔布置之逆顺,章法之疏密,用字取材之得失皆关“人巧”——意兴神会,厚积薄发,才与学缺一不可。“后学因才力和学养不足,无法如韩诗那样驱遣自如,其诗作往往过于重铺排而少余味,显得硬直而外露”[3]王荆公若非才力和学养足学韩怎学得好?而着才力与学养都不是自然天成的,其“矫揉造作”反可理解为用功之勤,王荆公《答曾子固书》言:“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西清诗话》云:

欧公嘉佑中,见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看。”荆公问之曰:“是岂不知楚词夕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九不学之过也。 由此观之,宋人“矫揉造作”的实质是积学以储宝。

杜诗含而不露,婉而多讽,善于用事,意新语工,刚健而又自然。江西诗派“诗本性情,非怒邻骂座之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不烦绳削而自合”等主张皆

二 可从宋人对杜诗吉光片羽式的诗话点评中看到源头,江西诗派

宋人是从规摹唐人开始渐次走向新岸的。北宋初先是掀起也因此而将老杜尊为“一祖三宗”之祖。宋人沓颀早有明确指了一股以恢复儒家诗教主张为目标的复古思潮,接着九僧体、出荆公诗有脱胎换骨之法。(10)王荆公学杜自当学杜诗学养瞻博、西昆体各擅胜一时,之后,梅宛陵、欧阳修提倡学韩愈,梅主锻炼精研、用律兀拗之长,而学养须日积月累,锻炼精研费尽张学其平淡古朴,欧阳修则主张吸取其尚气格而用韵宽,使古心力,兀拗需打破格律化常为奇,以虚字斡旋又学了散文之法。文之章法、捭阖之议论皆可入诗的长处,王荆公亦学韩,《谈艺皆是“有意”造语,王荆公能称得上善学杜者,其“矫揉造作”录》中说“荆公五七古善用语助,有以文为诗,浑灏古茂之致,反而可理解为用思之深,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 此秘尤得昌黎之传”。《昭昧詹言·王半山》曰:“荆公健拔奇气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胜六一,而深韵不及,两人分得韩一体也。荆公才较爽健,而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情韵幽深,不逮欧公。二公皆从韩出,而雄奇排曳皆逊之。可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见二公虽各用力于韩,而随才之成就,只得如此。”“半山本学如是观之,宋人“矫揉造作”之必须如同精研诗艺之必须。

[2]

韩公,今当参以摩诘,此旨世人不解。”

三 至宋中叶,在王荆公与苏轼的倡扬下,学杜蔚为风气,诗

《谈艺录》七四论王荆公改诗:又言:“公在朝争法,在野坛遂出现了“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

(6)

“近世学杜者,争言争墩,故翰墨间亦欲与古争强梁,占尽新词妙句,不惜挪移采尊异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的盛况。

杜诗,爱之深者,至剽掠句语,迨所用险字而模划之,沛然自折,或正摹,或反仿,或直袭,或翻案。生性好胜,一端流露。以为绝洪流而穷深源矣,又人人购其亡逸,多或百余篇,少数其喜集句,并非驱世人而战,倘因见古人佳语,掠美不得,遂十句,藏法衿大,复自以为有得。”(7)苏轼也提倡学陶,学其真出此代为保管,久假不归之下策耶。”钱先生实际上指出了王荆趣天然,影响亦深远。江西诗派陈师道遍观诗坛学韩学杜学陶公改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于佳词妙句的贪多务得,这其之得失,仍以学杜为取法乎上:“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实是才子身上往往具有的癖好。 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不为诗,王荆公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1)

。新法的出发点虽好但其实际推行过程中却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朝中人称“拗相公”

(8)

《瀛奎律髓汇评》背离了初衷,王荆公自身的责任不可推脱。在政治上,他不是学诗,终为乐天耳。”王荆公学杜最为着力,

中说荆公“炼字、炼句、炼意、炼格,皆以杜为宗。集中古近温柔敦厚谨循中庸之道的儒家,而是像商鞅一样为了法行天下体诗,多有近杜者。然非形貌近杜,乃骨味神韵暗与之合也。”不惜殒命以求的法家。他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约己甚严但听

“他以皇权为“诗不学杜,必不能高。而善学者,百无一二。唐之义山,宋言不广、识人不明,这导致了他变法的最终失败。

(9)

依靠推行新法,则不免走向独断。凡反对新法者一律排斥出政之半山、山谷、后山、简斋,此五家真善学杜者。”

据《苕溪渔隐》载: 府,奉行新法不力的也要被查处。熙宁三年(1070),吕公著、

半山老人题双庙寺诗云:“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司马光、李常、程颢等因反对新法相继被罢免,史称‘数月之细详味之,其托意深远,非止咏庙中景物而已。盖巡远守间,台谏一空’……收罪谤时政者,拒绝接纳哪怕是正确的反睢阳,当时安庆绪谴突厥劲兵攻之,日以危困,所谓“北对意见。与此同时,他大量进用新人,其中不乏趋附悻之辈,‘忠风吹树急”也。是时,肃宗在灵武,号令不行于江淮,诸厚老成者,摈之为无能;挟少擐辩者,取之为可用;守道忧国将观望,莫肯救之,所谓“西日照窗凉”也。此深得老杜者,谓之流俗;败常害民者,谓之通变’。”[4]在政治上所表现出句法。如老杜题蜀相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的个性也无不表现在文学创作上。

《瓯北诗话》中说:“荆公专好与人立异,其性然也。”观空好音。”亦自别托意在其中矣。

”又举其“争难斗险,韩诗韵一宽表达即少束缚,铺叙可入诗,议论亦可入诗,其作诗“处处别出意见,不欲与人同也。“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意不长。

西汉文章雄深雅健,其气长故也。……荆公《菊》诗曰:“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东坡曰:“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又,李翰林曰:“鸟飞不尽暮天碧。”又曰:“青天尽处没孤鸿。”其病如前所论。山谷作《登达观台》诗曰:“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豁开。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凡此之类,皆换骨法也。顾况诗曰:“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其诗简缓而意精确。荆公与故人诗曰:“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不知乌石冈头路,到老相逢得几回?”乐天诗曰:“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南中作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醉红。”凡此之类,皆夺胎法也。

若严格说来,没有几个宋人是不经过“矫揉造作”就可作出好诗来的。

2011.03

·55·

九州文谈

务欲胜人处。”而此类记载荆公作诗之性情的诗话不胜枚举,丝(1) 袁桷.清容居士集·书汤西楼诗后[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毫不难看出其逞才少顾忌,洒落为诗毫不掩饰的性格。拣其一(2) 鲁迅.致杨霁云.鲁迅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缪钺.论宋诗.诗词散论[M].上海: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七年[1948]. 则,如《漫叟诗话》云:

荆公尝在欧公座上赋虎图,众客未落笔,而荆公章已(4) 欧阳修.六一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李东阳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 就,欧公亟取读之,为之击节称叹,坐客阁笔不敢作。

(6) 胡仔.蔡宽夫诗话.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又有《朱子语类》中所载之事:

江西士风好为奇论,耻与人同,每立异以求胜。……(7) 王琪.杜工部集后记.景宋本.杜工部集·附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昔荆公参政日,作兵论稿,压之砚下。刘贡父谒见,值客,(8) 陈师道.后山诗话.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径坐于书院,窃取视之。既而以未相见而坐书院为非,遂(9) 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取许印芳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出就客次。及相见,荆公问近作,贡父遂以作兵论对,乃(10) 古今诗话.珍本明诗话五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窃荆公之意,而易其文以诵之。荆公退,碎其砚下之稿。(11) 宋史·王安石传:卷三百二十七[M].第3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10550.

(12)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以为所论同于人也。皆是江西之风如此。(12)

宋人处唐人之后,突围不易,故想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之 法,进而讲求诗人的才学与对诗歌的锤炼。荆公学韩学杜多有

参考文献: 心得,故才气学养足以驱遣前人诗句,如在作诗中常能化他人

佳句为己用,化他人常句为工致。而荆公性格好与人立异,为[1] 钱锺书.谈艺录[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02. 人好胜而顾忌较少,故改诗数量可观。综上所说,王荆公改诗[2]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85. 现象是在时代风尚与个人才性综合助力下产生的,因予以理解[3] 王绮珍.黄庭坚与江西诗派[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1.

[4] 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31. 之宽容。

注释:

(上接第43页)

上,如包拯。包拯是人民口耳相传的大清官,是人民心目中的清官,作者选择这一形象即可证明其倾向。

责任编辑:琰 柽

从《风俗通义》创作的完成至李潜夫创作《灰栏记》这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中并没有产生类似题材的诗歌或传奇作品,原因何在呢?在元代,李潜夫以其最流行的杂剧样式向我们展现了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杂剧适合讲故事和抒情的结合,可是唐代传奇小说的创作不也是融叙述、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本创作吗?可以说,唐代之所以没有出现而元代出现了,这与两个时代的文化风俗有关,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思想层面上的。

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主要的精神是上升的,如盛唐时期的李白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代表。即使到了中晚唐时期,虽然遭受了安史之乱,可是唐代这种上升的精神还是没有变的。白居易和韩愈一直在追求着变化,适应着社会的变化。他们对社会并没有失望,虽然不如意,虽然也曾抱怨过,可是他们的精神依旧是追求向上的。一方面他们把眼光放在了市民中间,可是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保存着儒者求仕的心态,所以他们的作品在于描写现实的社会,教诲人民,但绝不会出现海棠这样性格的人。唐代是出现英雄、出现豪侠的时代,如《霍小玉传》中的黄衫客。而在元代,封建社会经历了一次猛烈的冲击,在经济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元朝吏治昏暗,人民苦不堪言,这不是一个两个游侠所能做到的,所以在元朝只可能是大规模的反抗起义,而不会是游侠伸张正义而不被逮捕。因此,这些反映在作品中就是个人对现实的反抗,并通过清官等这些正面的形象帮助实现其目的,李潜夫的《灰栏记》

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因此说这一千年的空白,并不是作家遗忘了这个故事,而是这个故事在元代以前并不会出现新的内涵,这是时代的使然。

在元代之前的作品没有形成一种特别的题材,例如唐传奇有爱情故事,有历史故事,还有豪侠等,却没有形成系列的公案类,在元杂剧实现了,这也反映了公案的产生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而《灰栏记》也并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创作的。可以说,《灰栏记》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并不是因为有了张海棠的故事就会产生了《灰栏记》,也并不是因为佛教故事的传入就有了《灰栏记》,《灰栏记》的产生是在历史、风俗、时代三者的结合之下才产生的。因此,我们不能把《灰栏记》的产生简单的认为是受外国故事的影响,还要考虑到时代,历史的变化对一部作品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鲁迅.唐宋传奇集[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2] 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 应劭.风俗通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琰 柽

·56·

2011.03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三
《关于改革开放的诗》

迎春花开的中国

甲:和风扑面过,带着一个美好传说, 阳光映笑靥,谱写一首多情赞歌。 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行走在希望的大地上朝气蓬勃。 乙:你听田野上的麦苗抽穗拔节, 你看城镇里的高楼气派巍峨, 多少辈人多少年的富强梦想, 点燃了今天这红红火火的生活。 甲:江河荡青波,描绘一片波澜壮阔, 山川结新果,捧出一派丰收喜悦。 我的白发老母亲朋好友,

徜徉在幸福的岁月里健康快乐。 乙:你听喜洋洋的歌声越唱越火, 你看甜蜜蜜的日子多么洒脱, 一代代人一代代的不息追逐, 开创了眼前这蒸蒸日上的景色。 合:迎春花开的中国,

迎来了艳阳高照的美好时刻; 迎春花开的中国,

迎来了欢呼喝彩的盛世祥和。

全体合:中国啊中国,我自豪的家园源泉。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 。中国啊中国,我生命的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四
《关于改革开放的诗(2)》

改革开放的春风

甲:改革开放的春风

是祖国母亲温暖的手

拂去了贫穷的满面愁容

摇醒了愚昧缠身的噩梦

乙:那久违了的笑靥呵

像枯木逢春的鲜艳花朵

纵情摇荡心中的喜悦……

甲:改革开放的春风

是祖国母亲手中的绣花线

绣出了麦浪滚滚稻花飘香的富裕家园

绣出了崛起的城市时代的色彩涌动车水马龙的繁华

绣出了一条条宽敞的马路连着城乡一体化

绣出了56个民族的水手同划一艘和谐共进的时代之舟

绣出了神州处处火树银花不夜天……

乙:改革开放的春风

是祖国母亲挥洒自如的画笔

她蘸着时代浓烈的芳墨

画风得风画雨得雨画个艳阳天

和煦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我们心中

画劳动者滚滴的汗珠是晶莹的清露汇成江河海洋

载着13亿艘航船乖风破浪驶向幸福生活的彼岸……

全体合:中国啊中国,我自豪的家园中国啊中国,我生命的源泉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五
《关于改革开放的诗歌》

三十年的展望 春风,

在南海边奏响鼓点。 改革,

复苏了古老的土地。 求索的路,

在我们脚下延展一一一 风雨中,

我们携手走过三十年!

荣耀超越梦想, 信仰给予我们力量! 时代感召着我们前行, 旗帜指引了我们的方向。 总设计师的教诲 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三个代表的先声 在我们的心头荡漾, 和谐社会助力中国梦想!

啊,祖国, 我们与你共荣! 我们在前进,

前进在复兴的路上!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六
《关于道德品行的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

【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

【讲解】布衣:平民。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平(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平民)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讲解】学习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习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

【讲解】卑:谦恭。瘁:这里指贫困。意谓谦恭而不失于礼义,贫困而不失廉洁。也可理解为谦恭而有分寸,贫困而不志短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出处】《礼记·大学

【讲解】广:开阔,坦率。胖(pán):安泰舒适。意思是;拥有财富能装饰房屋,具备良好的品德能有益身心,心地坦然就会显得安泰舒适。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

【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篇》

【讲解】奋发努力,勤恳工作,从而达到富有;磨炼才能并使情操光明,从而求得高贵。意谓富贵要凭实干和德才换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讲解】通过冒雪"独钓"于寒江的渔翁形象,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始终不屈的精神面貌。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讲解】知:同"智"。距:同"拒"。专己:刚愎自用。意谓多看的人知识广博,多听的人聪明;拒绝别人意见的人闭塞,刚愎自用的人孤立无助。意谓人要多见、多听;接受意见而不自以为是。

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谓大公。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讲解】把天下人的功绩作为功绩,但不把那功绩认作自己的功绩,这就叫做最大的公心。"功其功"的第一个"功",意动用法,把……认作自己的功绩,此句话劝戒不要贪天之功以为已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地位不高,而担心道德修养不高。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处】《庄子·田子方》

【讲解】对于人来说,没有比思想颓废、精神萎靡更可悲的了,至于躯体的死亡,那倒是次要的。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出处】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讲解】释:解除,免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让全天下的人们得到利益;不以自己的祸害为祸害,而要让全天下的人们免除祸害。此为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赞美。

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能夺也。

【出处】宋·陆游《跋东坡谏疏草》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人某事,天下的众人自然有公正的评论,不是哪个人的爱憎和看法的不一能够改变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讲解】不清心寡欲就无法使志向明确,不平心静气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贵不凌贱,富不傲贫。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讲解】意思是:地位高了不要欺凌地位低微的人,富有了不要瞧不起贫穷的人。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讲解】丹青:绘画用的红绿颜料,这里指绘画。意思是:酷爱绘画竟不知道已近年老,视富贵荣华引如过眼浮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出处】清·石达开《入川题壁》

【讲解】肝胆:喻勇气、血性。意思是:我视黄金如粪土,刚强正直的气质如铁一般坚硬。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出处】《老子》三十九章

【讲解】意思是:果真尊贵了,就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为基础。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处】《老子》

【讲解】不拘泥已见,所以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名声远扬;不自夸,所以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不衰。

集众思,广公益。

【出处】《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讲解】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对大家有益的意见。意同成语"集思广益"。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出处】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讲解】得死所:得到死得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价值。意思是:哪个人不会死?可贵的是死得要有价值。

士皆知有耻,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出处】清·龚自珍《明良论二》

【讲解】士:读书人。耻:羞愧,羞辱。这句话指出了士人有无羞耻之心与国家有无羞辱的直接关系,说明知识分子立身要先知耻的重要性。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出处】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

【讲解】孤:孤寒。直:刚直。意思是:自古以来圣贤之人都是贫困而不得意,何况我们这样身世微寒而又刚直不阿的人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讲解】本心:根与心,喻坚贞操守。美人:喻君王。意思是:以美德贞操自励,不求闻达于朝廷。

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

【讲解】惊:惊喜。疾:憎恨。意思是:见到好人好事如同遇到惊喜的事一般,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讲解】疾:恨。章:同"彰",显著。君子在社会上活动、跟人交往,最痛恨的是名望品德不显著。意谓人的交往,要以好的名声和德行为基础。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讲解】激:冲击。浊:脏水。冲去污水,扬起清水;憎恨坏的,喜欢好的。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出处】晋·陶渊明《拟古》

【讲解】既没:已经死了。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在世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死了以后他的名望还留传百世。

身修然后可以治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诽》

【讲解】然后:这样以后。意思是:自身修养好了,就可以把家治理好;家治好了,就可以把官府治理好。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出处】《格言联璧·从政》

【讲解】勤奋能够弥补天资的不足,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美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意谓劝人学习别人优点,改正自己身上与别人相同的缺点。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

【出处】唐·韩愈《举张甫自代状》

【讲解】嫉:同"疾",憎恨。恶:坏人坏事。雠:同"仇"。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恨仇敌一样,看见好人好事如同饥渴求取食物与水那样。

勇不虚死,节不苟立。

【出处】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讲解】虚:白白地。不苟:不随便。意思是: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美德节操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就的。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七
《关于爱情的诗句》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关于爱情的诗句 ◆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 愿我如星君如月 ,夜夜流光相皎洁。 ◆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 忆君心似西江水,曰夜东流无歇时。◆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

,不似相逢好。 ◆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关于爱情的诗句 ◆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 终曰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关于爱情的诗句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相思相见知何曰?此时此夜难为情。 ◆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

月明中。1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3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4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5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6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7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8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9陈衡恪<题春绮遗像>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10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1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12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13佚名《击鼓·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4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5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16佚名《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17郑愁予<赋别>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18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19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20文廷式《蝶恋花》重迭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21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22况周颐《减字浣溪沙》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23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24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25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26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7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28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2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30李冠《蝶恋花》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31佚名绸缪《诗经·唐风》今夕何夕,见此良人。32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3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34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35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6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37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38张仲素<燕子楼>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39张可久<塞鸿秋>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40徐再思<折桂令>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江城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八
《改写古诗》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九
《诗五首修改版》

关于改变的诗句篇十
《心情变化诗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