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杜牧的诗全集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6    阅读:

杜牧的诗全集篇一
《杜牧诗全集》

公 務 倫 理

摘要:

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這句話說 明了一個國家的為政者之言行舉止繫乎該國的民風民俗。從現代公務倫理的觀點 來說,則係指公務員應該以身作則,公務員的從政行為關係到一國政治之隆污與 民德之厚薄。而公務員對國家、社會、人民、長官、同事及部屬之行政行為的正 當性倫理,就是公務倫理的課題。

公務倫理(Public Service Ethics)又稱為「行政倫理」、「職場倫理」「公 務道德」、「服務道德」或「服務倫理」。公務倫理是種政策和手段,是公務員透 過執行公務過程而反應在價值的選擇及行為的具體標準。換句話說,公務倫理是 指在行政體系中公務員在角色扮演時應該掌握的「分際」,以及應當遵守的行為 規範。至於針對我國國情,在建構我國公務倫理之政府改造過程中,則可分別從 三大面向加以探討,包括民主制度中的倫理因素、傳統觀念的轉變與突破以及國 家長遠發展的倫理基礎。

為確保所屬公務員執行職務時,能夠廉潔自持、公正無私、依法行政,並提 升國民對於政府之信任及支持度,馬英九總統於就職宣誓時便表示要致力打造 「廉能政府」,期待公務員應做到「清廉、勤政、愛民」的目標,考試院隨即在 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中,提及以「廉正、忠誠、專業、效能、關懷」五大核心 價值作為公務員執行職務及行為處事之原則,希望公務員將其導入公務倫理價值 觀並內化至文官體系中,使公務員成為具有正確決斷力、明快回應力及高度執行 力的廉能服務團隊,型塑文官優質文化,提升政府行政效能,進而增進國家競爭 力。本文最後並將分別針對五大公務核心價值各舉案例說明之,以為公務員踐履 公務倫理行為的標竿學習對象。

【關鍵字】:公務倫理;廉正;忠誠;專業;效能;關懷;國家競爭力

2

目 次

壹、前言 ..................................................1 一、公務倫理的重要

性 ......................................2 二、公務倫理的發展趨

勢 ....................................3 三、探討公務倫理的目

的 ....................................6 貳、公務倫理的基礎概

念 ..................................7 一、公務倫理的意

涵 ........................................7 二、公務倫理的適用準則與範

圍 ..............................9 三、公務倫理的核心價

值 ....................................12 四、公務倫理的群己關

係 ....................................14 參、國外公務倫理的內涵及作

法 ...........................16 一、各國公務倫理核心價

值 ..................................16 二、各國公務倫理規

範 ......................................20 三、各國公務倫理規範重點內

容 ..............................21 肆、強化公務人員處理公務的倫理作法 ....................28 一、積極促進面 ............................................28

二、消極防弊面 ............................................30 伍、強化公務人員

日常生活的倫理作法 ....................33 一、積極促進

面 ............................................33 二、消極防弊

面 ............................................35 陸、結

語....................................................36

柒、個案研討 ..............................................37 一、廉正與公務倫理

........................................37 ........................................40 ........................................44 ........................................48 二、忠誠與公務倫三、專業與公務倫四、效能與公務倫五、關懷與公務倫理 ........................................53 i

壹、前言

「倫理學」為哲學相當重要的一個分支,其焦點乃在處理有關道德及其相關 問題與適當行為判斷之思考準則。考察各國施政,無不揭櫫治道「倫理」為其追 求鵠的。究其根本,廉能政府向來是人民仰望追求的目標,而建立一個廉能政府 的基礎,其關鍵就在於「倫理」。

至於公務倫理與政府行政之間的關係為何?我國古代許多典籍皆有治術及 治道之記載,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 這句話說明了一個國家的為政者之言行舉止繫乎該國的民風民俗,從現代公務倫 理的角度來說,公務員應該以身作則,公務員的從政行為關係到一國政治之隆污 與民德之厚薄。而公務員對國家、社會、人民、長官、同事及部屬之行政行為的 正當性倫理,就是公務倫理的課題。此外,孔子在《論語》當中對於從政倫理也 多有論述,舉凡「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期許為政 者應該以德化民,方能收風行草偃之效;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乃至「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皆是。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或 言其未免誇大!然而其中指陳的一些治道格言猶能流傳迄今,自仍有其千古不易 的意涵與哲理,堪為公務員從事公務倫理之圭臬。

在西方國家,有關公務倫理的論述頗多,英國公爵 Lord Acton 在 1887 年曾

經說了一句經典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在行政國 (Administrative State)概念不斷擴張的今日,行政人員無疑地扮演著政府治 理的「守衛者」(the guardian)角色,然而究竟應該「誰來監督守衛者」?(who guards the guardian),對此,被譽為美國憲法之父的 James Madison 便明確表 示:「假如人類是天使,則人類不需要政府。假如天使治理人類,則有關控制政 府的內部及外部措施就通通都不需要。在有關建構一個由人類治理人類的政府議

1

杜牧的诗全集篇二
《上课版杜牧诗》

杜牧的诗全集篇三
《杜牧诗句》

2013/5/13 第1遍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赏析】

杜牧的绝句被评为“韵致可观”,在晚唐诗人中是“自开堂奥”的。这一首七绝,是诗人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开长安到吴兴任刺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慨叹自己过着娴静生活看似有味实为无能,表明他并不愿意闲置终生,从这愤激的反语中可以见出其深刻的苦闷。后两句写他赴任之前,独望昭陵,寓有深意。唐太宗作为唐王朝的开创者,知人善任,唯才而用,使唐王朝的文治武功,煊赫一时,出现了史称盛世的“贞观之治”,令人向往。诗人不满现时政治的衰败,自感空怀报国壮志,因而遥望昭陵,追怀向往唐初盛世,这就进一步表现了自己有才无所施展的悲愤。全诗精练、深刻、含蓄、沉郁,为杜牧诗中的名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也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通过观看古战场的遗物对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发表看法,感叹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这样论史,既不落常套,又有新意,仔细玩味,便可体会其言外之意。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体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此诗为“绝唱”。诗人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全诗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相结合。首句创造了悲凉的意境,茫茫沙月,迷濛烟水,写出了江夜的萧瑟索寞。第二句上下承转,三四句重在抒情,由“酒家”引出“商女”,由“商女”引出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从观感到听觉,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达官贵人们的醉生梦死,诗人对晚唐衰败的隐忧之情也不言而喻。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扬州在唐代是一座经济文化繁荣的江南名城,佳人如花,美景如画。此篇虽为抒写友情,但诗行中洋溢着诗人对扬州的赞美与怀念。诗的头两句写景,写扬州的山川物候,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女们倚箫而唱,歌舞终宵。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赏析】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中任职,在扬州居住多年,政治上却颇为失意,故日夜驰逐于娼楼歌馆之间。但这首诗是杜牧对其扬州十年生活的追悔,表露出诗人一事无成的感伤。虽然说诗人生活放荡不羁与其政治失意不无关系,但如此虚度年华实令人叹惜,连诗人自己也悔恨不迭。杜牧素有才志,可是转眼荒废了十年光阴,最终只“赢得青楼薄幸名”,有悖其夙志,怎不令他伤感悔叹?当然,杜牧写这首《遣怀》或者也是有意无意地告诫亲友后人:此生苦短,珍惜光阴便是珍惜生命,莫“用青春赌明天”。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这一首《秋夕》,也是一首宫怨诗。诗人不刻意雕饰,而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两幅秋夜鲜明图景,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两个动作,不着议论,不发感慨,怨情表现得异常深沉含蓄,余味悠然。全诗达到了“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的艺术境界。

赠别二首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前一首诗是杜牧离任时赠别一年轻女子的诗,着力赞美了她的美丽。第二首诗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颇能引人遐想。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赏析】

此诗当是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诗人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时所作。金谷园由晋到唐初盛极一时,但到晚唐已破败荒芜。暮春傍晚,诗人来到金谷园,看到荒凉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抒发吊古之思。全诗情景交融,深沉的感慨全都寄寓于暮春景色之中,并且巧妙地把历史典故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创造了深远的意境。首尾四句,都扣一“散”字。

杜牧的诗全集篇四
《杜牧诗风》

杜牧的诗全集篇五
《杜牧诗三首》

杜牧的诗全集篇六
《杜牧诗》

杜牧的诗全集篇七
《杜牧的诗歌》

杜牧的诗全集篇八
《杜牧的诗》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題烏江亭﹀

||

借赤壁戰場遺蹟的描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赤壁﹀

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

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早雁﹀

杜牧的詩

恥,是抒深男發鎖洗兒了二認。

自喬

前己。朝

不得志的感慨。

︿子 清妃 |商明嬪

女煙

籠﹀宴南用飲朝陳曲不寒作筆知水樂後鞭亡月,主撻國籠(不陳不恨理叔知,沙國寶亡隔,政

)國江夜,荒恨猶泊終於的唱秦<

淮致聲亡色達國

,官後近曾顯庭酒作貴。

>。

<玉

樹後庭花>

,每日和臣

有餘遭味

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

︿泊日秦暮淮東﹀風

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菰米春驚岸風燈莓一暗數飛苔一聲四。回。來散。哀

繁︿華金一長︿|事谷騎安過|散園紅迴華

鼓逐﹀麈望清勵

香妃繡宮自塵子成﹀己

,笑堆在流,,逆境水無無人山中情知頂要草是千含垢自荔門忍春枝次辱。

來第,。開。

機東山再起。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春風十里娉娉嫋嫋蠟燭有心多情卻是︿贈別﹀

南朝四百千里鶯啼︿江南春天階夜色銀燭秋光︿七夕﹀

借問酒家清明時節揚州十路三,餘卷,上豆珠蔻簾梢總頭不二如月。

。 之

丞 相

祠堂︿

何蜀處相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還惜總別無,情替,人唯垂覺淚尊到前天笑明不。

成 。

江流功石蓋不三轉分,國遺,恨名失成吞八吳陣。圖

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頭八搔陣更短圖,﹀渾

欲不勝簪。

綠﹀

映涼冷紅如畫,水屏水,,村臥輕山看羅郭牽小酒牛扇旗織風女撲。

烽火感 杜連時國 甫三花破︿的月濺山,淚河春詩家,在,望

書恨城﹀

抵別春萬鳥草金驚木。心。深

何處雨有紛,紛牧,童路遙上指行杏人花欲村斷。魂

十︿年落遣一拓懷覺江﹀

揚南州載夢酒,行嬴,得楚青腰樓纖薄細倖掌名中。輕

細︿

杜草旅甫||此

微夜贈曲風書詩花卿只岸懷予以,應,﹀

委花天危

婉敬上檣諷定有刺,獨

西,夜川人舟牙間。

將能

。恃得功幾驕回恣聞,?

剽掠東蜀,僭用天子音樂,

三峽支︿

樓離詠臺東懷淹北古日風跡

月塵,際五五,首

溪漂﹀

衣泊服西共南雲天山地。間

錦 城|

絲︿

管贈鄙日花棄趨紛卿

炎紛﹀

附,

勢的半小入人江,風歌半頌管入鮑雲貧。

賤 之

肯與盤鄰飧翁市相遠對無飲兼,味隔,籬樽呼酒取家盡貧餘只杯舊。醅

君不翻見手管為鮑雲貧覆時手交雨,,此紛道紛今輕人薄棄何如須土數。

花徑舍不南曾舍緣北客皆掃春,水蓬,門但今見始群為鷗君日開日。來

師︿

未貧捷交身行

先﹀

,長使英雄淚滿襟。

︿

客飄至

飄﹀

所似?天地一沙鷗。

三顧映頻階煩碧天草下自計春,色兩,朝隔開葉濟黃老鸝臣空心好。音

名豈星文垂章平著野,闊官,應月老湧病大休江。流

翠華蜀千一想主載畫去像窺琵圖紫空吳琶省山幸作識春臺裡三胡風連面朔,峽語,漠玉,,環,殿崩分珮獨虛年明空留無亦歸青野在怨月塚寺永恨夜向中安曲魂黃。宮中。論。

之三

夜怡少

雨剪然焉壯人︿

春敬知能生不贈韭父二 執十 載幾 時相衞

八處新炊問鬢間我重髮動士

黃來上各如

何君已參 方子 堂 蒼

與 商

主問訪稱答昔舊今會未別半夕復面及君為何難已未婚鬼 夕 一驅驚共舉兒兒呼此累羅女酒忽熱燈十漿

成中燭觴

群山最萬是壑楚赴宮荊俱門泯,滅生,長舟明人妃指尚點有到村今。疑

之二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之五

江山悵故望宅千空秋文一藻灑,淚雲,雨蕭荒條臺異豈代夢不思同?時

伯仲三之分間割見據伊紆呂籌,策指,揮萬若古定雲失霄蕭一曹羽。毛

搖落庾深信知平宋生玉最悲蕭,瑟風,流暮儒年雅詩亦賦吾動師江。關

之一

諸葛武大侯名祠垂屋宇常宙鄰,近宗,臣一遺體像君肅臣清祭高祀。

之四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牽衣頓足攔道爺娘妻子走相車轔轔,馬蕭︿

兵車行

||

藉他人之酒摘花不插髮在山泉水清合昏尚知時世情惡衰歇關中昔喪亂絕代有佳人︿

佳人

十觴亦不醉

哭蕭,送,哭,行聲塵人直埃弓上不箭干見各雲咸在霄陽腰。橋。

生女信猶知縣得生官嫁男急索比惡租鄰,,,反租生是男生稅埋女從沒好何隨。出

百草。

以澆采鴛幽胸柏出鴦萬兄居中動山不事弟在塊盈泉獨隨遭空壘,掬水

宿轉殺

在佳天但人寒侍見夫官自身上翠婢新婿高云寄袖賣人輕何良寓薄珠迴 笑薄兒足家

了杜那甫日的暮牽聞新不零身倚蘿舊人得落世修補人美收依之竹

骨草

感。

且如長況君今者復縱不邊去年雖秦有聞亭時冬有兵健漢流里,問耐婦家血正未,苦把山成與休役戰鋤東海裹關夫,犁,二水頭西敢百,卒申被禾州武,。恨驅生?

不異隴,皇歸開來犬畝與無千邊頭

雞東村意白。西萬未還。

落生已戍荊。邊

杞。

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

世事兩茫茫

或從道十旁五過北者防問河行,人便,至行四人十但西云營點田行。頻

杜牧的诗全集篇九
《杜牧诗十首》

杜牧的诗全集篇十
《杜牧的诗特色》

杜牧诗的特色概言

杜牧的诗歌,他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好。他无愧为中晚唐时期一位大文学家。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放到首位,指出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这一见解,无疑是进步的。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贯彻了这个主张。他为事而作,不追求辞彩,不无病呻吟。这是杜牧诗文的普遍性特色。

杜牧素有壮志,怀抱匡时济世、恢复盛唐的政治理想。然而仕途不顺,最终只做到中书舍人。写过一些感慨人生的篇章,如“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洛阳长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揷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这些,作为诗人对人生探索之后的感叹,能代表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曾引起失意士大夫的普遍共鸣。

杜牧处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杜牧诗中有许多伤时感世之作,特点是忧国忧民,一往情深。如《河湟》、《早雁》。他的讽谕篇章,莫不恺切痛陈,入木三分。《阿房宫赋》之作,就是对于唐敬宗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讽刺和谴责。他所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对唐王朝的警告。

杜牧的咏史诗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讽今,向当权者提出忠告。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三绝句》,写的是唐玄宗,针对的是唐敬宗和唐文宗。而《赤壁》的“折㦸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三乔”,语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杜牧出身豪门,难免放达自任,不拘小节。杜牧诗中有些是描写妇女的,但并非色情无聊之作。往往蕴藏真实情感,勾画生动形象,因而具有艺术价值。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甚高。特色是:不仅仅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而且善于通过描写,表达自己的豪爽情思。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通过对南朝遗迹的凭吊,讽其广建寺院之妄。而杜牧时的君王也崇佛而不顾民生之疾苦,杜牧诗,剌之也。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寓意人到老年亦仍有可作为,格调积极向上。 综概说来,杜牧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不以辞彩取胜,不以怪峭取胜,而是用清丽的笔触描绘各种动人的景色事物,抒发豪迈健康的感情,造成一种风流高雅而又绰约含蓄的意境。他自己说过:“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与同时代的诗人比较,杜牧的诗称得上神韵独高。杜牧在晚唐的诗坛曾独树一帜,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主要创作在安史之乱爆发,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

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二、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 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

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对待被逼上反路的叛贼:“不可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一千二百年以前,一个曾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人民的态度竟能如此平等。在多年饥寒交迫生活的体验中,诗人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一想到人民的痛苦,诗人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昔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始终敢于直面现实,讽谕时事,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痛加诛伐。如《兵车行》谴责最高统治者热衷于开边扩土,致使人民流血破产;《丽人行》以华美的词藻描摹杨氏姐妹的豪华衣食和骄傲神态,看似赞赏,实乃讽刺。

诗人的一生都抱着爱国的血诚。“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的热爱;“独使至尊社稷,诸君如何答升平”(《诸将》),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地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至诚,是诗人的终身信条。可以说:“万方多难”的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军队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阁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