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叹生死的诗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感叹生死的诗歌篇一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1]

是一首抒情长诗,是曹植的代表作,

本诗的第一章写离京都的心情。这章诗措词委婉,但流露出深心的怨抑和伤感。“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写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后两句写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几句都是事情发展过程的介绍。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是诗人感到路途艰难,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桥梁可以帮助过河,只好乘船过河。多重的艰难是作者吐露出一个“怨”字,不仅是对路途艰险的怨,更是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怨恨。“顾瞻”两句,表明自己虽已离京但仍眷恋,眷恋之深,突出压迫之重。

第二章写旅途的艰辛劳顿。越过伊洛二水之后,正逢翻大雨,道路泥泞,欲前无路,人马疲累,不堪其苦。这章先写路过太谷的情况:“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以景衬情,写太谷的苍凉境况,来突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以及旅途的艰难。结句’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写改道登上山坡,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而马又生了病。使行程难上加难。此章节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三章交代难舍难行的缘由。表白内心悲愤,指斥奸佞当道的现实,隐指主使者,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承接第二章的“我马玄以黄”写“玄黄犹能进”意在指出马儿生病了尚且可以前行,而我心中的郁结之情却难以疏解。原想着可以同白马王可以结伴相行,不曾想,就连这点自由都被剥夺。不禁大声痛斥:“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诗人借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皇帝身边那些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奸恶小人。突出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及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欲还绝无蹊,搅髻止蜘橱。”诗人痛感在朝谗人既多,自己又欲还无路, 日暮途远,只有含悲搅髻、徘徊不前,而有人间何世之感!、

第四章通过写诗人目击秋野傍晚景物萧条而产生的伤感情绪。承接上句的“揽辔止踟蹰”发表感叹“踟躇亦何留”诉说自己虽然徘徊不前,但又有什么能够让自己留下来呢?唯有兄弟别后的无尽的相思之情。本节借用秋风、寒蝉、落日、归鸟、孤兽等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归鸟有林可归,孤兽有群可回,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作者本人却无处可去,顿生凄凉悲悯之情。

后三章纯是议论,其中第五章转为哀悼亡弟,引出人生苦短、命运无奈的感叹。由曹彰的暴死发出对人生的感慨,“太息将何为,夭命与我建”八句,感叹命运总是事与愿违,谁曾想到胞弟会如此一去不回,他的孤魂已返回封地,而灵柩却还停留在京师。想到自己也可能很快离去,不禁心生悲凉。以下几句写人生短暂,犹如清晨的朝露,太让一出来,就会被晒干,而人到了暮年,过去了的日子想追也追不回来,自己又非金石。感叹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的悲哀。

第六章写诗人以豪言壮语来安慰白马王,同时借此来勉励自己。“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诗人深感内心的悲痛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想要自己摒弃悲痛,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接着便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八句来使自己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抒发慷慨悲壮之气概。然而内心的悲痛并未因此而解脱,“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对于生者的离别尚且可以相互勉励,而对于骨肉仓卒的永别,怎能让人接受。作者的矛盾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矛盾痛苦之情。

第七章写诗人从悲愤中清醒,并悟出人生之道。

诗的末章写惜别的深情。这章前四句因任城王之死,从苦辛中省悟到“天命可疑”, “求仙无用”。更和第四章中“天命与我违” 相呼应。次四句因祸福无常,变故发生在顷刻之间,表明百年善终,谁也没有把握。因后会难期,更不知和白马王重行欢晤能在何日?又不免使人肺肝摧裂。末后四句:“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是本章的结语,也是全诗的总结

语挚情深,前二句是深心的祝愿,后二句则

是点明赠别之意。而在感情的披露上却又达

到高峰,语虽平淡,而字字血泪。

【译文】

序文:黄初四年正(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

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

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

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

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

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

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

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

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

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 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

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

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 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

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

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

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 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

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 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 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

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 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 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 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

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

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 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赏析】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 (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

感叹生死的诗歌篇二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

陈必超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200)

摘 要:陶渊明真正超越了生死,《形影神》清晰地呈现了诗人心灵超越的轨迹,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生死观

归田隐居、躬耕自守后的陶渊明,内心深处不仅始终有贫与富的交战、穷和达的烦扰,更多的是生与死的焦虑。随着暮年的到来,亲人的离世、生活的艰难、体力的衰损,使诗人对生死问题特别关注。在现存120多首陶诗中,正面歌吟生死这一主题的就有51首之多,如果再加上侧面和间接涉及生死之忧和迟暮之叹的作品,吟咏生死的诗歌竟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而在所有这些诗中,最集中而又最深刻地表现陶渊明生命意识的首推组诗《形影神》。清代马 在《陶诗本义》卷二中说:“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本文拟就《形影神》对陶渊明生死之思的特点和意义作一些阐发。

一、矛盾焦虑故寻求解脱

《形影神》组诗,现代的研陶者多认为是针对当时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亦涉及道教徒的“长生久视”说。这种观点尽管缺乏考证学的坚实的支撑,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应该是基本可以成立的。魏晋易代之际,战乱频仍,死亡枕藉,人们对生死问题极为关注,道教、佛教乘时流行。陶渊明写作《形

影神》与这些情况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断定组诗就是就一人一事而发。《形影神》诗前小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这告诉我们组诗是针对“惜生”之惑而写的。可慧远不但不“惜生”反而主张弃生,因怯于生死之苦和轮转之痛,他曾致书王谧劝其不要欣羡高寿久生,在《致刘遗民等书》中也劝弟子弃绝世俗的感性生活以为“来生之计”。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他宣扬出世解脱以实现人生的永恒幸福,其实质是以弃生即牺牲今生现世为代价的。再者,从诗人创作本意上看,也并没有对形、神的关系着力探讨。说《形影神》是就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与诗人的本意和诗歌的主旨都不相符。另外,还有人据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慧远在庐山刻石立佛影,义熙九年写出《万佛影铭》诗,中有“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的诗句进一步证明组诗《形影神》是就慧远而发。其实,陶渊明所说的“影”与慧远所说的“影”根本没有一点联系。因此,组诗《形影神》是在极其广泛的意义上发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陶诗中其他很多吟叹生死主题的诗一样,都是诗人在坚执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的过程中,对人生的感悟之作。

诗前小序也清晰地呈露了诗人超越死亡的心灵轨迹,表现了对生死问题的清明与旷达。组诗借辞赋中常见的对话的形式,让“神”以“自然”之理释解“形”、“影”惜生之苦,反映了诗人思想中各种矛盾因素的冲突与调和。面对人生的种种局限,诗人以委运乘化、一任自然来求得自我的解脱。不断地追求超越有限

的生命而与无限合一,期望回归自然以求得永恒,“自然”成为诗人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境界。诗人在弃官归田,返回外在的自然之后,与大自然深心相契,与山川万品归于一体,又返回了内在的自然,实现了“身心与天游”。而且诗人对生死的反思直指生命存在本身,将死的超越与生的安顿融合为一,关注的是生命存在的自然过程,而不是某种结局,努力摆脱与生命的任何非本真的联系,使生命存在的本身自成目的。寥寥数语以“自然”二字结穴,“释得透快”,也给人无限的启迪,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形、神问题本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关于形神的讨论由来已久。《管子。内业》所谓“形”与“精”已经导始了形神的讨论。《荀子·天论》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了神对形的依赖关系。桓潭《新论·形神》用烛火比喻形神,成为一个有名的论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就是借“薪尽火传”来“验之以实”的。嵇康《养生论》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组诗题名《形影神》,使形、神这个二极的命题扩展成为形、影、神三极的命题;使三者各有所指代:“形”,指代人的身体,兼指人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的影子,兼指人立善求名的愿望;“神”,指代人的理智。这样就突破了形神关系这个纯哲学的命题,使之更贴近人生的实际,这是诗人独立思考的结果。陶渊明以诗人的慧心和灵气体悟到了生命的重心。其深度可以说是空前的,他又以平谈自然的语言写出自己对人际的关怀和对人际的超越,把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升华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尽管没有刻意求深,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却相当大。

二、感受虚空与纵酒行乐

组诗《形影神》的主旨在于发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生死问题的关注首先集中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第一首《形赠影》便直接承接魏晋时期作品中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疑问:“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粹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吞噬并带走了人的一切,生命显得那般苍白和空虚。当死亡降临的时候,社会、亲友、财产、权势都将毫无用处,人只能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孤独地面对陌生、冷酷、黑暗的死亡。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他不仅可以从他人的死亡联想到自身,而且人还有丰富的情感。在体认生命有限性的同时,总是伴生出哀愁、忧怨、悲苦、畏惧等种种消极的情感。《形赠影》中接着写道:“适见在世中,奄去无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 。”就是这种情况的形象的概括。陶渊明有极强的生命意识,他对生命局限性的体验十分敏感和自觉,也非常深刻而凝重。时光的流逝、节序的变化、自然景物的荣枯常常引起他对生命终结的焦虑。有时面对良辰美景,诗人也会产生满腹愁绪。《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写道:“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这样的诗很多很多,《游斜川》诗小序中说“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这成了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这些诗在平淡自然的描写中,常融进诗人自己生活的实感,

形象格外凄切动人,感情也格外沉郁笃实。如《杂诗》其七写道:“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逼。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亲人的离世、老境的迫促,也常常把诗人带到死亡的边缘,使诗人惶恐感叹不已。《归园田居五首》之四写道:“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有时诗人甚至还有意识让自己去体验去经历自己的死亡,他写的《拟挽歌辞》三首和《自祭文》,在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这种对生命局限性的体认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不能简单地视为悲观消极。不仅因为其中深藏着对生命的强烈的执着和留恋,也因为它可能激发起人超越自我的强烈而深沉的冲动,产生无限的创造力,使人能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性。陶渊明的诗至今仍令人激动,让人感奋,催人进取,就是因为其中始终回荡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进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之一)的最强音。

在《形赠影》中,“形”主张的是另外一种生的决断:“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这使人一下子联想想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趋时而在的“有生必有死”(《拟挽歌辞》三首之一)的结局和人生短暂、性命无常的悲哀,纵酒忘忧成了汉末以来士人追求生命超越境界的共同手段和形式。陶渊明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感叹生死的诗歌篇三
《七上附录诗答案》

七上附录诗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单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说出你的理解。 答案: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本题共三分,“杨花”“子规”的含义占2分,渲染气氛占1分)

2.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怎样的愁绪寄予明月?

答案: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思念和担忧(本题2分)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神龟虽然寿命长,到底还是要死亡。螣蛇虽能乘云雾,终归要化作土和灰。老马伏在马棚,但日行千里的情志不移。有作为的人到晚年,雄心壮志却永远不会停止。人的寿命长和短,不只决定于苍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只要修身养性,便可延年益寿。回首往事十分庆幸,吟歌一曲抒发我的豪情!

【主题】

诗中提出了两个观点:1、寿命长短不全由天定,自身注意保养调节,

使身心保持良好状态,也能延长寿命;2、年老并不可怕,老了也要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年纪老但雄心壮志不能老。

【练习】

1.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答: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2.诗的结尾四句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打开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主题】本诗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练习】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答:画面: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

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山寺,初生的太阳映照高高的树林。竹间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僧侣的住所掩映在这茂密的花木丛中。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得俗念消除净尽。一切声音都归于沉寂,只有钟磬余音袅袅。

【主题】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

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意】

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3.赏析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这两句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歌女是侍奉他人的,唱什么歌取决于点歌的人。说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用的是曲笔,因为她们唱的歌是享乐者点的,自然不知亡国恨的应是哪些点歌的权贵官僚。“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当年陈后主不顾江南小朝廷危在旦夕的局面,一味享乐,最终导致亡国。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大为伤感。

【练习】

1. 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答: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

感叹生死的诗歌篇四
《卡明斯诗歌的变异》

第#’卷第)期

O5.71DE

5?

龙岩师专学报A512@D1

J+D-B+73

P5EE+2+

#$$=年#月M+N7.D7@#$$=

Q5E,#’R5,)

卡明斯诗歌的变异

陈晓铃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建厦门

’!)$#)*

摘要:所谓变异,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诗人为了各种目的经常可以不受习惯用法的约束,大胆创新,这就导致他们突破语言的常规,形成各种各样的变异。美国现代诗人卡明斯(+,+,-.//0123*大量应用变异的手法,写了很多独

(45+/40-6.7+*的奇特的诗,因此要读懂就必须理解其中的变异手法。本文从书写和版面、语具一格、他自称为“画诗”法、词汇这’个方面的变异来分析和欣赏他的诗歌。

关键词:卡明斯;变异;画诗中图分类号:89)#,$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9#;$%%<(#$$=*$);$$!";$’

这首荒诞不经的小诗看上去象在玩弄文字游戏。将这些支离破碎的字母联结起来可以得到这样几个词:DE+D??DEE3

和E51+E01+33F而DE+D??DEE3放在括号内插在E51+E01+33一词的中间:

A51+E01+33(DE+D??DEE3*

诗人将这些词拆散竖排,造成一片落叶渐渐下降的视觉形象,用这样一个具体形象来烘托“寂寞飘零”这一抽象概念,从而使读者得到寂寞如落叶或寂寞的感觉和看见一片叶子徐徐落下的感受相似的结论。

卡明斯在他的诗中取消大小写和标点,这种书面视觉形式上的变异也可以造成语意上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多层次性。以下就是一首典型的例子:

3++G+75?67.6B?5EE5H154D6BDEE4D6B3E+DIHB+7+67.6B03B+7+

———+,+,-.//0123,6-78-9:81-,;’

按照诗歌分行,诗歌结尾的陈述是67.6B03B+7+F末两行可以读成:

:EE4D6B3E+DIHB+7+?J7.6B03B+7+,

但是F按照句法关系,而67.6B03应该隶属于上一行的从句,以感叹的方式结束:B+7+单独成句,

:EE4D6B3E+DIHB+7+67.6B03;K+7+!

全诗的意旨恰恰寄托在由书面形式变异而引起的语意含混上,读者在茫然费解之中体会到了诗意的多层次性,而理解的多层次性恰恰是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起作用的一种独特方式。

L*语法变异

———+,+,-.//0123,/45

收稿日期:#$$%—$&—#’!"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性程度最高的语言。它既有恪守规范的一面,又有破格变异的一面,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能突破常规的限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使用语言。这种对语言常规的有意偏离或违背,在语言学和文体学中称为变异,为一种文学独特风格,被大量的诗人和作家运用于他们的作品当中。而美国现代诗人+,+,卡明斯则把变异的手法推向了极

(致,写了许多独具一格,他自称为“画诗”的奇45+/40-6.7+)特的诗,因此要欣赏他的诗,就必须理解其中的变异。

变异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美国语言学家>75??7+@A++-B在!"#$%&#’(#)*&#+,(-.$%/#’01-,(23一书中列举了词汇、语法、语音、书写、方言、语域、历史、时代等"个方面的变异。卡明斯诗歌的变异则最集中体现在书写和版面、词汇、语法这’个方面。

:*书写和版面的变异

诗歌的形式多由并列的短行组成,每行由一个大写字母开始,若干短行组成一节。卡明斯则突破传统诗歌的分行书写形式,别出心裁地加以排列,用书写上的视觉形象来辅助诗歌的表达。他的许多诗分行、排列、空格、大小写、标点符号均无常规可循,旨在用版面上的直观来引起读者对诗歌内容的联想。正是由于他的诗注重视觉形象,因此也有视觉诗(C03.DE45+67@*之称。以下是一首关于落叶的诗。

E(D

E+D??DEE3*51+E01+33

语法的变异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的特殊性

#$%&’()*()&+)&,-即在措使得诗人具有所谓“诗的破格自由”词和句法上可以不受规则的约束,享有很大的自由度,以产生特殊的效果。卡明斯最大限度上运用了这种自由度。他漠视语法,把副词当动词、名词、形容词使用或把动词、形容词当名词使用,刻意地违背词汇通常的搭配关系。如下例:

.+/%+&*(0&1(+.$2&’’/3%4’%4+

#4(’35$6%7*%.’(+89.+/:&**61%4+,6$2(+86599&2.5’59+4(+’&2

;&6.+83(61(1+<’3&1.+)&13(61(1

———&=&=)599(+86,!"#$"%&’(%)’"!*+%,,#-$.,$."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应接名词或名词短语,但诗中却接动词,而且是毫无意义的助动词1(1+<’和1(1,但是由于它们的对称使用,读者可以把它们理解成是一对反义词。因此这一节中的最后两行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不管有无,不论祸福,他都心情愉快,尽情歌舞。诗人刻意破坏了语言的深层结构,即短语或句子之间的内在语法、语义关系。这样的变异在语言的使用上会被视为逻辑混乱、不合语法,但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语言中却可以成为特殊而有效的表现手段。

卡明斯还大量使用了灵活自由的语序和词序,如

>&5$.’1%&6%5’%7’3&7*%%2?5(&’*/6’.2&.$%(6%+&19%56&6’(**43%.*(0&(6.6@(+843.’3.0&(1%+&’3.’

A%54%5*1+<’3.0&

———&=&=)599(+86,/%0*!,)$%1

全诗只有B行C!个词,所用词汇都是简单的日常用语,但它着实令人费解。其原因除了书写版面上的变异之外,更重要的是句法上的变异。如果重新调整语序,并把最后一句话加上引号,全诗的含义就能一目了然。

.$%(6%+&19%56&43%6’(**.*(0&1%&6D’.2&?5(&’*/%5’%7’3&7*%%25$.’>&

E6.6@(+8“43.’3.0&E1%+&’3.’

A%54%5*1+<’3.0&”

一只中毒的小老鼠,在人类面前显得特别弱小、卑谦,只能用小写字母(自居,但它在临死之前还是向人类了提出质问:你们凭什么主宰我的命运,操纵我的生死?运用大写A%5和

诗中隐含的讽刺就凸现了出来,貌似强大的人类>&#被>&,

老鼠尊称为A%5,-面对老鼠的质问,良知的不安、内心的负疚就跃然纸上。

F,词汇变异

为了使视觉版式能呈现出诗中描写的视觉形象,卡明斯大量使用拆字(和迭词#’&*&6)%$&1:2&.@(+8G5$4%216)

这也是造成读者理解障碍和理解多层次性的一大因4%216,,

素。在关于落叶的第一首例诗中,他把*%+&*(+&66拆成*H%+&H把.*&.77.**6拆成.H*&H.7H7.H**H6-分列!*H(+&66-分列I行,

“行,并用括号将它们插在诗的中间部位。经过这一揉合,孤单”这一抽象概念和“一叶落下”这一具体形象之间发生了关

系,读者因此产生了把“孤单”比喻成“一叶落下”的联想。字母*在J,形似垂直落下的叶子,C,K,B行中I次出现,L行中的.7和I行中的7.表示翻飞的叶子,J行的.-L行.7中的.-I行强调孤单。结尾的(+&667.中的.以及M行的%+&均表示一片,酷似叶子横落地面的样子,意味由翻飞飘落的动态到最终的静态,造成一种宁静,给人孤单寂寞的感受。同时这首诗还可以作别的解释。象征个J、K、B行中的*都代表阿拉伯数字J,

“体,一个”的意思,J行中的.在英文中是不定冠词,C行中的也表示一个,*&在法语中也是冠词,M行中的%+&是英语的数

最后一行的(+&66可以理解为E(我)和+&66#属性,的合词J,

成词,意为我自己。所有这些表示“一个”和“个体”的诗行都旨在表达一个主题———颂扬自我和个性。

卡明斯还匠心独具地运用拆字和迭词来表达动感。在“(蚱蜢”一诗中,他把英文“蚱蜢”这个词的JJ个82.663%$$&2)字母颠三倒四、忽大忽小地排列,或在字母之间夹进连字符,以表现蚱蜢翻跳的瞬间印象,最后才出现正确的拼写。

2G$G%G$G3G&G6G6G.G8G2

.,43%64#&*%%,@

5$+%48.’3

NNOPQR;RSDDO2(+8(+’#%G

ST3&,U*

&SV$UD

#22E0E+P

8R2O.N6N3Q6,

’%

2&.#:&,22.+#)%9,8(#&,+8*/

-82.663%$$&2W

卡明斯在这首诗中充分运用了拆字和迭词的手法,把蚱蜢一词的拼写排列改动L次。第一次排成2G$G%G$G3G以表示这&G6G6G.G8G2-字母之间用连字符隔开,东西一时无法辨认;第二次用黑体字拼成NNOPQR;RSDD-一则强调,二则表示是一条虫样东西;第三次用大小写字母相间拼成8R2O.N6N3Q6-为的是表示动态。诗中还把*&.$6#跳跃,拆开并用大小写排成*H&SHVNUH6-把.22(0(+8#达到,排成.H2H2(0(+8-目的也是为了表现一种跳跃感。把:&)%9&#变成,一词拆成L段,重新排分别用括号插在2&.22.+8(+8*/(列)中间,以表示“蚱蜢”这个英语单词正处在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之中。经过前后L次不同排列的组合,一次比一次接近正确拼写。直至读完全诗之后才恍然大悟,这跳跃并难以辨认的东西现出原形。诗人巧妙地利用英文字母容易拆分、组合,容易变换大小写等特点,把蚱蜢在草丛中时隐时现、忽高

.

!"

忽低、上窜下跳等瞬间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汇变异的另一种方法是创造新词(#$%&%’()*)+卡明斯就杜撰了很多新词+如*,#-#.(#/+-#0()1+01$2$01$#+这些词并非简单地随-#)$&3+145$2*,’(6,&+-&72,%*#(5%7$#6$。

意拼凑而成,而是用以表达诗歌当中特别的意义或用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8(7471()9-)4*%#)7$2+*,#-#.(#/+#%7:82%’2$))(),6%*3%27,9&$/()$,)$;4%-2<(67(*=/$,71,#/&(3$),3$&49$4%#/>5&,4)0(7171$9(’#$))%31()&(77&$#$))———$&$672%#)/$(34%#$2,?%29&,/$(#7%,*%-#7,(#2,#’$@&$#)$)$A7$#/

-#0()1712%-’16-2<(#’01$2$01$#7(&&-#0()12$7-2#)%#(7)-#)$&3:B0%2&/%3*,/$

—5(745%%23&$)1()#%7,0%2&/%39%2#——

,#/72$$+5%%2)7,2),#/)7%#$)+9-7#$<$271()3(#$)5$6(*$#%3145$2*,’(6,&-&72,%*#(5%7$#6$:C$/%67%2).#%0

—&()7$#;D1$2$E),1$&&,1%5$&$))6,)$(3——

%3,’%%/-#(<$2)$#$A7/%%2@&$7E)’%

———$:$:6-**(#’),!"#$#%"&’(&$)*+&#,-.)/+(+0"+1这首诗的主题是人与科学。人类不断地发展科技,导致人性的沦丧,生态环境和自然的破坏。诗中嘲讽的语气和批判的态度都可以在杜撰的这些词汇中反映出来。*,#-#.(#/指的

人是人类,也就是忙碌的怪兽=71()9-)4*%#)7$2>+*,#.(#/(类)中间插入表示否定的前缀-#,意为人类已失去了人性,沦

为野兽。科技进步给人带来舒适,同时也是一种疾病。诗中的一句&$#)$)$A7$#/-#0()1712%-’16-2<(#’01$2$01$#7(&&令人费解。其-#0()12$7-2#)%#(7)-#)$&3含有四个杜撰的词,

愿望)之前加上否定前缀-#,中0()1(意思是人们所不想要的东西。何时)和01$2$(何地)的合成词,意01$2$01$#是01$#(为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指的是科技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遍

自己)的否定形式,意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3是)$&3(为不再是自己。整句诗的意思是:科技的产物———电视

(影响和左右人们的生活,通过广告等途径刺激人们的&$#)$))

购买欲,把人们并不想要的东西都变成人们需要的东西。接下来的一句B0%2&/%3*,/$()#%7,0%2&/%39%2#意思十分明确:人类的发明创造代替不了自然。145$2*,’(6,&是*,’F

魔术的)加上前缀145$2(高于,超出),意为具有非凡的魔(6,&(

力,上帝)加上前缀-&72,(极-&72,%*#(5%7$#6$是%*#(5%7$#6$(度)意为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两个单词145$2*,’(6,&-&72,F辛辣地讽刺了被人类赋予上帝般的魔%*#(5%7$#6$放在一起,

力的现代科技。通过杜撰这些词汇,诗人十分夸张地鞭笞了人和科技。因此,在诗的最后,诗人称人类已病入膏肓,无药

,除非走出户外,走向自然。可治(,1%5$&$))6,)$)

卡明斯的变异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思想上他特别崇尚个性和活力,憎恶循规蹈矩和集体观念,可以说是他HIHJ年毕业于哈佛G"世纪文艺界风行的叛逆精神的典型。

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对意象派的诗歌运动和超现实主义文艺有所研究。他在巴黎学过绘画,是一位对后期印象派和主体派推崇备至的专业画家。他的诗深受立体派绘画和雕塑

“”的影响,曾说过,我的诗基本上都是画。主体派“把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解体,然后加以主观的形成的手法”在他的诗中得到充分展示。他和梭罗一样蔑视科学技术,强烈谴责科学的非人性,反对一切机器。他在家不用电、不听收音机、不看电视。这种极端主义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他诗歌创作中的反传统倾向。他随意玩弄词字,字母大小写不按规则,连自己的

,彻头彻尾是一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也用小写($:$:6-**(#’))位语言上的无政府主义者。

此外,卡明斯的“画诗”也不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根可以追溯到古波斯的“祭坛诗”。早在公元K世纪波斯就出现了一

=,&7$25%$*>。种“祭坛诗”这种诗的形式依据诗的内容而定,也就是说,诗中写什么,诗行就排成什么样。在希腊很早也有

=5,77$2#5%$724>。田园诗人开始写一种“图案诗”这种诗的诗行都要精心安排以表现自然界的某种东西,通常是排成几何形状或翅膀、蛋、梭镖等形状。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形式的诗歌又重新得到发展。在英国直到HJ世纪才出现这种诗歌。到了近代,欧美诗坛出现的旨在以不同形式表现每一首诗以加强=6%#62$7$5%$724>实际就是“图案读者视觉印象的“具体诗”诗”的发展。由于这种诗完全抛弃诗的意义因此又有“新达达

画主义”之称。法国文人阿波林莱尔于HIHL年出版了题为《=M,&&(’2,**$)>的诗集,诗》其中有一首写哭泣的诗,其字母排列宛如流淌的泪水落在纸上。英国现代诗人迪伦・托马斯也

=N()(%#,#/82,4$2>的诗集,曾出版题为《梦幻与祈祷》内含HG首“图案诗”。二战后又有一些诗人,如英国的芬利,澳大利亚

的厄恩斯特・詹德尔,致力于“具体诗”的创作。美国评论界有人把卡明斯看作美国“具体诗人”的先驱。这些诗人特别强调诗歌经验的视觉性质,而卡明斯在通过语言技巧达到视觉印象的花样翻新方面可谓登峰造极。他承上启下,以他的特色、以他独具风格的语言技巧发展了这种形式的诗歌。

卡明斯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现代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尽管他的诗歌由于有悖传统,风格怪异曾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责,但他也因此为五光十色的现代诗歌增色不少,并确立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诗坛的地位。他的变异成为他的诗迷们竞相模仿的一大特色,成为他的诗歌的卡一大标志。而变异只是手段,突出=3%2$’2%-#/(#’>才是目的。明斯正是运用变异的手段来突出诗的涵义和韵味。本文中所引只是他上百首诗作中的廖廖几首,聊以抛砖引玉,籍通过理解他的变异来揣摩和玩味他的诗。

参考文献:

OHP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OQP: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HIIK:

=下转第!J页>

!"

条件而向灾民提供救济。此外,仓储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备荒救灾措施,包括常平仓、社仓、义仓等。在各地的办赈过程中,时常存在挪用、克扣赈款现象。例如#$%!年,龙溪县党部书记魏永绥被控冒领赈米。龙溪天灾惨重,#$%"年福建大旱,发生粮荒,民众饿毙。福建省政府拨谷救济龙溪灾民,因数额有限,数千户贫户只拨售赈米数十石,可“魏书记永绥身为急赈

&#’(委员,见米眼红,顿萌贪心”,向急赈会冒购急赈米!’担。粮

等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民国福建的防灾、抗灾能力,从而加大了灾荒发生的频率,给当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民国结束至时值今日灾荒仍是人类的大敌,威胁着人们正今已+’余年,

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史为鉴,探析民国时期福建灾荒的社会因素,无疑对今人治理灾荒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福建省水灾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民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0#$$!-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水利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1#-&%(汪征鲁-福建史纲&2(-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0)’’*-$+-&!(刘建绪-福建十年:十年来福建之卫生事业&2(-#$%+-1%-&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卫生志&.(-北京/中华书局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0#$1#-1$-&#’(福建省政府-龙溪县党部书记魏永绥被控冒领赈米&,(-#$%!-&##(福建省政府-建立灾害协振制度之办法要点&,(-#$%"-

食仓储本是救民于水火的措施,可各地粮仓常发现在灾荒发生时,打开谷仓空无一物,用于救济的粮食早被粮管人员挪用不知去处。

灾荒救济经费不足。民国建元后福建军阀混战延续不)、

断,地方封建豪强割据,政治动荡,对灾害的经费管理混乱。经费本是从事各种救济事务之本,可直至#$*%年,福建才开始对灾害救济经费开始有一定预算。#$*’年中央公布救灾准备金法载明各省省政府应由经常预算收入总额内支出百分之二为救灾准备金,并规定遇有非常灾害为市县所不能救恤者,先以省救灾准备金辅助。如尚不足,始以中央救灾准备金财权进一步收归中央,省级无辅助之。但#$%#年财政改制后,

“独立收,而各县又因财源短绌,度支困难,预算内所列救灾

&##(

准备金,每年仅数百元以至数千元,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致灾害一生,无论损失重轻,灾情巨细均须上请求救济,省方因无专款可拨,又须层请拨助,其间公文住返,灾情调查表辗转寄迟,来回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等到振款拔到各地时,已失时效。

综上所述,经济凋敝、封建迷信、吏治腐败、制度虚设等

4(4(%;3/$/’(<’6$%;+%,/"/’=>%-$("$(>,?$%(!,2$(.7@A0/B"$(

56V9:N=FB:

45/&2%6&:WRBQ;F:?B<QSNX:;?GE<C:?JB:HF<EBHBE:<NHINE:?@Y2WOHEB:?:?5R:?;DR;?:?:DHGEBC:<NH;@BH-MG;EDQE<FDRB?;DNEBQ;JD<EH:?IBGB?IB?D<QDRBGBEH<?OHL:>>0DRBF<HD:FG<ED;?D;?IBHHB?D:;>EB;H<?:HDRBH<J:;>Q;JD<E0HNJR;HDRBBZJ<?<FK<QSNX:;?GE<C:?JB;DDR;DD:FBQ;>>HTBR:?I0GB<G>BIBGB?I<?DRBHNGBEHD:D:<?;?D:=I:H;HDBE-MDDRBH;FBD:FB0DRBG<>:D:J;>J<EENGD:<?0DRB?<F:?;>HKHDBF0DRBI:H;HDBE5R:?;-7"38’29/:Y2WOHEB:?:?5R:?;[Q;F:?B<QSNX:;?[\B?BE;>H:DN;D:<?[H<J:;>Q;JD<EH

GEBCB?D:<?;?IDRBFBJR;?:HF<QEB>:BQJ:EJN>;DBH;EBF<HD>KDRB<ND<Q

<EIBE-WR:H;ED:J>BIBHJE:TBHDRB@B?BE;>H:DN;D:<?;?I:DHH<J:;>Q;JD<EH<QDRBQ;F:?B<QSNX:;?GE<C:?JBINE:?@Y2WOHEB:?:?

&&&&&&&&&&&&&&&&&&&&&&&&&&&&&&&&&&&&&&&&&&&&&&&&&&

3上接第!’页4

&)(黄修齐-英美文学评论与比较&2(-成都:成都科技出版社,#$$+-&*(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2(-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侯维瑞-英语语体&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01’"&23

56789:;<=>:?@

45/&2%6&:ABC:;D:<?0;DBEF<GG<HBID<?<EF0:HJ<FF<?>KBFG><KBI:?G<BDEKLE:D:?@-MFBE:J;?F<IBE?G<BD7-7-5NFF:?@HOG<BFH;EB@<<IBP;FG>BH<QIBC:;D:<?-6BJ;>>BIR:HG<BFH“G<BFG:JDNEB”Q<EDRB:EGBJN>:;EHDK>B-S<ETBDDBEN?IBEHD;?I:?@<QR:HG<BDH0IBC:;D:<?<QQ<EF;D0@E;FF;E;?IC<J;TN>;EK:H;?;>KUBI;?I;GGEBJ:;DBI:?DR:HG;GBE-7"38’29/:B-B-JNFF:?@H;IBC:;D:<?;G<BFG:JDNEB!"

感叹生死的诗歌篇五
《上帝_死亡_永生_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_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JournalofXiangtanUniversityVol.26No.4Jul.,2002

上帝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