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一
《描写人生的诗句》

描写人生的诗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白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几度寻君君不遇,梦里依旧相眷顾。千言万语难再叙,向谁诉?同在茫茫人生路。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多少人生风雨后?多少慷慨不再有?多少壮举一场梦?多少盛情一杯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执手看歌敲金钗,笑语落珠明眸睐。忽然蝴蝶春风满,焉教冷镜瘦朱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思。

瑶宫寂寞锁千秋,九天御风只影游。不如笑归红尘去,共我飞花携满袖。 匣浅难羁宝剑锋,玉藏石中也玲珑。初试清啼长天破,云光凝碧远岚平。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翩翩白衣云端客,生死为谁一掷轻。 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口成章,英雄盖世本无双。才华横溢,多少年来惊天地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质天何人能晓我?万里愁云困星锁。人生能有几次搏?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莫要论人生,人生已是夕阳红。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

人生自古多曲折,心内雪亮,身外雪亮,旧情一缕独难忘。

人生在世不满百,谁敢笑我鬓发白?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描写人生的诗句

品味人生的句子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二
《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词句》

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诗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孔子(2500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孔老夫子在今天的沂河或者泗水边上看着河水流去,发出了一声浩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意思是一切事物都像这流水一样永远不断地流逝而去。几千年过去了,无数人事如流水般逝去,老夫子的这句话却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乐生避死是人的普遍行为。在广袤浩瀚的宇宙天地之中,人的生命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更使人们倍感人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有限和无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屈原(这是屈原在思考生存和死亡时所发出的慨叹,诚然生命的短促,使得人无法尽享尘世的所有豪筳,于是不得不发出如此悲怆的哀怨。往往是,人在尘世的生活越愉快,其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烦恼上面,凡事要看得达观些,应该敞开胸怀去欣赏,把握自己身旁各种美好的事物。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阮籍(悠悠天道恢弘邈远,而岁月却是易逝难留,就如同晨露一般,转瞬就消失不见。面对高山、江河的亘古不变,人生真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诗人独立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年华就要白白流逝,幽州台啊幽州台,你曾凝结了多少悲壮的故事,融铸了多少英豪的血泪!枉我空怀宝剑,报国无门。面对着你,纵有千言万语,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化作千行热泪。)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在无穷无尽的时空当中,所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如过眼云烟,在斗转星移间慢慢消逝,甚至不及天上的一朵闲云、深潭里飞檐的倒影悠悠常在,更不应说那长江之水,千年

万年流个不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心忧天下的诗圣杜甫贫病交加之际,站在滚滚东逝的长江岸边,面对着急风涌浪、猿啸鸟飞,想到自己异乡艰难成苦恨,飘泊潦倒病残生,而心中的抱负却难以实现,只有借酒浇愁,兴忧国伤时之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逝去的时光不可挽留,心中的烦恼却无法消除。人生无常,快乐的日子并不多。其实,人又何必计较太多的名利呢,正因为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所以烦恼与忧愁才时刻相随。该放手时就放手,得开心时且开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逝水无言,滚滚东流入海,那是它永恒的归宿;人生易老,百年倏忽即逝,也是自然不可逆转的规律。既然有些东西不可改变,一味的叹挽只会徒增烦恼。不如像李太白一样,尽情欢乐,纵情山水,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快乐也不过百年,忧愁也不过百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对于月亮与流水,古人赋予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感慨。月亮的圆缺盈亏、玉润清辉,流水的奔腾不息、百折不回,与人生的诸多遭际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千年明亮;流水依旧是那些流水,万年流淌。而人虽然不是同样的人,却有着同样的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悠悠千载,世事苍茫变换;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崔颢此诗,可谓七言诗之神笔,黄鹤楼之绝唱。大诗人李白面对此诗,也道无法超越,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是谁在江边第一次看到月亮?而江上的月亮又是何时开始朗照江边的人呢?人世世代代无穷尽地传承下去,江边的月亮也在千年万年地照着大地…… 人类和宇宙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绵延的过程,我们不见其“始”,也难见其“终”。然而诗人传递的并不是全然伤感的情怀,

他描绘出了世界的美丽,感慨着生命可贵,在怅惘和感伤的同时,也令人警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这苍茫的天地间,在这时间的荒野中,我们这一生,又能算是什么呢?所有的喜乐、悲苦,不过转瞬即逝,人生就算百年,在无穷的时空面前,也不过是须臾而已,又何必为名利等耿耿于怀呢?苏东坡在贬谪之后能有如此旷达的胸怀,现代的我们应该有所获益,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三
《好词好句大全形容人生的话语》

1、在这国际上,有时犯错也是时机,让人学乖的时机,若是犯错之后将职责推卸到他人的身上,就将失去学乖的时机。

2、有些事,咱们明晓得是错的,也要去坚持,由于不甘心;有些人,咱们明晓得是爱的,也要去抛弃,由于没结局;有时候,咱们明晓得没路了,却还在前行,由于习惯了。

3、认为蒙上了眼睛,就能够看不见这个国际;认为捂住了耳朵,就能够听不到所有的烦恼;认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能够不再远行;认为我需求的爱情,仅仅一个拥抱。

4、一个没有隐秘的人不必定美好,一个有许多隐秘的人必定苦楚。

5、许多美事,之所以没把时机给你,不是由于你没去争夺,也不是由于你的才能,而是由于你的诺言,若是挑选了你,而没有任何顾忌,你的走运添加十倍。

6、美好是很简单的,与寻求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年纪无关,乃至与安康无关,这世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关健是咱们能否情愿放下让咱们不开心的全部。

7、天空没有同党的痕迹,但鸟儿现已飞过;心里没有被刀子割过,但痛苦却那么明晰。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当地,被爱人损伤过的创伤,远比那些肢体所受的损伤来得尖锐,并且只要时刻,才能够治好。

8、书本上的常识当然不值钱,真实值钱的是人脑里的常识,并且还要会用才行。

9、生命无法用来证明爱情,就像咱们无法证明本人能够不再信任爱情。在这个城市里,诚如劳力士是物质的奢华品,爱情则是精神上的奢华品。可是生命软弱无比,底子没办法接受那么多的奢华。

10、生计在一个城市里,或许爱一个人,又或许做某件事,时刻久了,就会觉得厌恶,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激动。或许不是厌恶了这个城市、爱的人、坚持的事,仅仅给不了本人坚持下去的勇气。

11、生计是自动语态,而不是被动语态。多想想你促成了什么事的发作,而不是老想在你身上正发作着什么事。

12、生计是如今时态,重要的是处置能手头上的事,而不是懊悔曩昔、忧虑将来。

13、生计是奇数,做人干事多问问本人的良知,而不是老去重视世人能否给你掌声。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四
《那些与生活相关的词》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五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古典文学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文俊沣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苏轼是哲学家,是蜀学的代表,其哲学的原点在于情本论。他的诗词中不仅大部分含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更有一部分以表达哲理为主。大量的诗词中既表明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同时他又展现出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冲突。他常常在借助自然物的力量,彰显人生的真谛,从而进一步表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和谐。总之,苏轼以其荣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人生范式;他那非凡的文学见解和不朽的艺术创作,还有其幽默机智、和蔼可亲的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苏轼诗词;自然物;人生哲理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5-0198-02

苏轼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自然奔放、挥洒自如。诗中比喻生动新奇,用典稳妥浑成、对仗工整而不失活泼。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将柔情词变成性情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甚至寄寓理性的思考,从而提高了词的品格境界和地位。

他的作品是“以诗为词”的,与同时期“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不同的,而是由景至情,再由情促理,理是词作情绪流程的自然终结。人类有生命,有意识,有思想,有智慧,那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呢?苏轼的诗词并在回答这个问题。

在《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苏轼观察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作者采用写景纯用白描,清新淡雅,抒情别出心裁,富有哲理,体制虽小,却意味悠长。诗人从优美的山川景色着笔,即景抒情,富有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越人生苦难的乐观积极进取。不但情景交融、情理结合、浑然一体。词的下片苏轼由“溪水西流”生发感慨和议论。古人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返,就像时间一去不回。人的青春年华也只有一次,可是苏轼笔下的“溪水”却无视自然的规律,径直向西流去。作者赋予溪水以人的意志,且受到深深地激励。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脱,也是一首乐观的呼唤着青春的人生之歌。表现其洒脱旷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千载之下,读来犹令人感奋。

苏轼对自然物崇敬的心态随处可见。他常常把自然与人融为一体,使读者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自然。他的诗词让人们看到了自然物的高贵,同时也意识到人类自身作为物种的平凡品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颠覆了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1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在苏轼的诗词中,人与自然之融合无所不在。作为人类亲密伙伴的花、鸟、鱼、竹等自然意象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苏轼写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的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其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在这首题画诗中既保留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写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了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意境。诗中谈到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在“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初春之时,为什么春江之暖,不是人先知道,而是鸭子先知道?因为鸭子长期生活在水中,直接接触江水,每天江水温度的变化,它都能够通过实践接触到。

2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冲突

苏轼笔下,自然物与人类并不总是和谐的,而是时常充满对立和冲突。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五月,是公认描写庐山的佳篇杰作。诗中既无描写瑰丽的景色,也无抒发强烈的激情感人。它之所能成为名篇,是因为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启人深思,耐人寻味,从而博得万口争诵,千古流传。为什么人们看到的庐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同一个事物,由于立足点的不同,立场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感性情感的不同等等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结论。

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谈游山的体会,即景说理,有着丰富的内涵;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然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与其相比,另一首《和子由安魂池怀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8.

文学界

古典文学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借怀旧之题,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从而揭示出某种哲理,给人启迪,尾联针对苏轼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虽然逝者如斯,但毕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于人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这首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苏轼以强大的内心、达观的人生底蕴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此诗中虽然关于人生渺小、短促之类的感慨,有消极意味,但是被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眷顾人生的深情冲淡,体现作者独特的性格、情趣及精神面貌。苏轼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比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事实上,苏轼诗词中自然物与人生哲理冲突常常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出来。

唐朝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里面这样写道:“凿岩,池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类专控山景?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韦应物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的领悟,亦同于苏轼之琴指。《琴诗》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它有若干部分,包括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情感和演奏技巧等等。苏轼在这里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如此美妙的场景,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些客观事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相互和谐促进的特点。

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即是抒怀之作。作者借途中遇雨的日常小景,抒写自己淡定自若的胸怀,寄寓深邃的人生思考。“穿林打叶”勾画出雨骤风狂的情景,通过小序可知,这场风雨是突如其来的,同行的人仓皇奔走,急急避雨,而东坡却毫不在意,放慢脚步,俨然闲庭信步。

《定风波》是苏轼的哲理词的代表作,尤以其展示的性情和气度胸怀取胜。从偶然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和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使世间万事万物无不蕴含深意。有人称其是“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近代郑文卓《首批东坡乐府》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作,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此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总而言之,苏轼在面对自然物时流露出敬畏和喜爱之情,同时又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关怀,体现了一个大文豪强大的责任感。苏轼通过他的诗词试图寻找人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这在当今时代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3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和谐

纵观唐宋诗词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自然物一直都受到创作者的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往往是为了利用自然。而大文豪苏轼的关注与此不同。苏轼观察自然物,给其全身心的关注,往往融入其中,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达到“忘我”的和谐状态。苏轼在《水调歌头》这首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任密州知府,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作者想起分别多年的苏辙。举杯望月,心中无限感慨。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词中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代表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中国人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不断追寻。苏轼超越现实功利的局限,用一颗自由之心来贴近自然和宇宙,但是,在苏轼的时代又不可能构建新的价值理念,必须回到现实。“高处不胜寒”就是询问后得不到答案的无奈处境。“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苏轼在追寻后得到的现实答案。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似乎已跃然纸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包含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对于人来说,有欢喜必然有悲伤,有悲伤必然有欢喜。有分离必然会有聚会,有聚会必然会有分离。永远的晴或者永远的阴,永远的圆或者永远的缺都不存在。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有助于我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苏轼在《琴诗》中,这样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要领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

[2]苏轼.苏轼诗集·答李端叔书:卷九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刘逸生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庞德.回顾[M]//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苏轼.自题金山画像[M]//王文诰.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69[7]陈岳来,章跃一.谈苏轼诗中的“理趣”[J].学语文,1987,(6)[8]严羽.历代诗话选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9]颜翔林.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11)

[10]苏轼.东坡志林:卷6[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钟尚钧.诗与哲理[J].阅读与写作,1988,(2)

文学界

.199.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六
《《诗词与人生》有感》

听闫肃老师讲座《诗词与人生》有感

那天非常荣幸能够倾听闫肃老师的讲座。始知道严肃老师,还是因为他的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我曾无数次听这首歌,因为《西游记》寄托了我对童年太多的感受。在那个懵懂的时代,不知道唐僧为何如此不顾道途艰险丢弃身家性命如此执著于前往西天取经。直到现在,当每次毅力不够坚定的时候,仍会听一遍《敢问路在何方》,汲取一些力量。所以,即使那天讲座与我的课程有冲突,我还是愿意前往听他的讲座。只是有点遗憾的是,走进会场讲座已经开始了。

我个人来讲是比较喜欢诗词的,也曾坚持过每天早晨读记一首诗,但终究由于学业紧张而中途放弃。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读诗也有这一部分原因吧。还有就是诗能带给人美的感受,有的诗还非常有哲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比如说杨万里的《竹枝词》有这样两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就对社会对生活看得很开,即使在现在,也有很深的意义。当代的诗也有比较美的,比如说郑愁予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然,说起诗,还是最喜欢讲爱情的诗,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吧。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我最喜欢,“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后就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秋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最令人悲伤地莫过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好事不用背,重在品味领悟其奥妙。

说完诗词,再说人生。当然,诗词与人生是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的,这样做,只是为了条理清楚,因为我表达有限。谈到人生时,闫老感慨很多,滔滔不绝,给我们讲了许多人生宝贵的经验。他讲到人要有四分:天分,勤奋,本分,缘分。天分就不必说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了。说到勤奋是最重要的。就是他所认识的功成名就的,没有一个不是勤奋的。若想取得成就,必须下苦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本分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一个人要不守本分,必定走不远的。缘分还很重要。说起缘分,总是想到机遇。机遇源自自己的实力的积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嘛。还有就是那珍贵的四句话:阅历即财富,主动即自由,投入即快乐,修养即尊严。说到主动即自由,还有一段小插曲。闫老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时被指派去基层当兵。坐火车几天几夜终于走到营地,看见环境如此之恶劣,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人啊心里一有怨,就会消极,不论做什么事,都懒散,不上心。浑浑噩噩度过了半年,终于意识到,原来这样是不行的。痛定思痛,变被动为主动。因为主动即自由,就这样开始了他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涯。关于做人,闫老给出四点建议:宽以待人,诚以助人,旁若无人,得理让人。还有四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话,“对工作多面手,对同伴拉紧手,对自己有一手”。

总之,听了闫老的讲座,收获很多。感谢闫老以八十五岁的高龄仍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我们讲人生、讲诗词。我会谨记您的一些话,过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也不枉此生。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七
《我的诗词人生 选修课论文》

我的诗词人生

201011121120,海渔1101班,盛奇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诗》相信大家在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倒背如流。没错,是个作为我们的启蒙教育内容,备受我们的喜欢和家长的青睐。所以小学六年里,在家和学校之间的石板路上晃了六年,也背了六年。虽然能背诵不少诗歌,但对其意境的理解则寥寥无几,只觉得朗朗上口而已。

上了初中,开始深究其意,就拿项羽的《垓下歌》来说吧!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

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其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 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崐”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

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高中起,我对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喜爱的还是苏轼的《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 ,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 ,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上了大学,对诗歌的那股狂热丝毫没有衰退。我学了《诗歌鉴赏》这门选修课。从中我学得了很多关于诗词的知识。再加上大学的课余时间充足,我开始写诗。

《三国演义》我看了两遍,被刘关张三兄弟的情义深深折服,从荆州失守到夷陵之战,三兄弟纷纷死去,我感慨万分。便写下《玄德之死》。

玄德举兵深入吴,

创业为半身先殂。

兄弟情深生死矣,

黄泉路上相伴属。

大学生活离不开男女关系,我有个网络女友,他的网名叫“懵懂”,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都是许嵩的忠实粉丝。对彼此都有好感,但均心照不宣,为此,我写下了《惟爱你》。

唯有南山亿往情,

爱只清明雨上悲。

懵懵烟花笑满楼,

懂此断桥残雪泪。

此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唯爱懵懂”,表达了我的心意。各句中又穿插《南山亿》,《清明雨上》,《烟花笑》,《断桥残雪》。这些都是我们共同喜爱的许嵩的代表作!她看了,很高兴,我也很欣慰。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给我带来的乐趣。

我的诗词人生仍在继续„„

联系方式(13763044290)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八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那短短文字,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其意之深、境之远、情之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五年级的《长相思》六年级的《春夜喜雨》,诗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很明显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王松洲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教的角度看“难”从学的角度看“难”即:四难,难读、难懂、难入、难学。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轻松许多。针对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古诗《山行之秋意》,李老师执教的词《浣溪沙》走近苏轼谈一下我的认识。

蒋老师 《山行之秋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蒋老师利用漂亮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好的语文课是对学生全程的吸引。在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食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时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蒋老师不只站在教材的高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有一个纵向的联系,老师对知识点做了一个整合因此便有了《枫桥夜泊》、《子夜秋歌》、《暮江吟》、《古朗月行》„„从而让学生

从读中,从观察中扩大了对秋的认识:霜、叶、水、果、月„„这是一个知识面由窄到宽的延伸。

老师在做练习时实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1 有诗中的秋景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比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大雁南飞,花果飘香„„看到学生写的秋天的词语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收获2 在感受诗的韵律美时,要求学生边背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说,没有想象的课堂是平实的,而这节古诗教学是生动的。在了解古诗时和学生一起认识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古诗中比喻的妙用,那么学生在描写“银杏树、枫树、柿子树、石榴树”的变化时句子会更加生动。

蒋老师的古诗教学突出重点看秋景,练说话,突破难点感受是的韵律美,是一个很好的读——说——练的结合。

李老师 《从〈浣溪沙〉走近苏轼》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惊于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惊于李老师那深厚的文学积淀。《浣溪沙》这首词以淡疏的笔墨写景,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李老师从复习巩固入手出示苏轼的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再次领略苏轼的才华导入新课。知识点有对比就有提升,拿《清平乐.村居》与《浣溪沙》的格式对比,前者少了小序,后者少了题目。

“读”也是这一课堂特色。学生自由读《浣溪沙》,指名读,正字音读,师生共读,读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等。这些环节都紧扣《课标》中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浣溪沙》的理解老师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突出学生的课堂地位。在学生知道词的大意时,学生又进行深读再次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与知识魅力。课堂上把词意放轻了把体会诗人的情怀放重了,注重了“品”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诗词不只是诗词也可以走近我们的学习生活。

下面针对古诗词教学,我从诗词诵读和想象两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认为我们教诗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而是要让学生品悟,体验,运用,传承。《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等能力,(我想学生平实的读背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古文化语言积累。)同时语文科长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优秀文化莫过于我们教材上的古诗词了。

关于古诗词教学,《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

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

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

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目标是诵读

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60篇(段)。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学习我了解到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想象,情感体验,淡化了诗意的讲解。在课堂上我是朝这个方向做的:

1 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诗句中都突出了诵读的重要性。那么学习古诗词诵读就是方向。在课堂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读为本。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文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如果不重视读岂不辜负这诗的形式之美吗?

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就是引领学生读诗,讲意,默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等环节。关于学生的能力,学习方法可能被忽略了,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太明显。所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要淡化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多在课堂上利用时间诵读。可以有老师的范读,学生自主朗读,师生共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品味诗的语言,再送诵读感受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读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读中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只有师生师生共同煮书也就解决了难读,难懂这一问题了。

2 以想象为本

千百年的古诗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课标》中反复出现展开想象,可见想要入境我们必须要朝这个方向引领。去领会诗人的言外之意就比如《浣溪沙》中的苏轼,想象他在逆境中的心态领会他的魅力。联想和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泊船瓜洲》时,当王安石停船在瓜州遥望故乡南京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想象当时伱与诗人同行你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在读《伯牙绝弦》时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等待钟子期的心境是何等的心情?在品读古诗时,带着学生入境,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常对学生说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这为古诗词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就《秋思》一诗张籍以书信为载体,写完后信封封了又拆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达那千情万绪的思乡之情只要我们进行时时地想象:如果你是张籍,独自一人在洛阳城,遇到遇到秋风乍起心里会有什么感受?(由秋——冷——孤独——思乡)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方式,那么学生续编故事的情节就会跃然纸上。可谓是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学生思想上的“穿越”也是轻松的。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材的编排上更突出人文精神,每篇古诗文几乎都有插图,我们老师也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把自己所看到的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去二三里》(风景画)《泊船瓜洲》(思想图)《清平乐.村居》(田园画)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表达诗中的意境。如《山行》所描绘的以枫林为主景,让学生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九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 高一<1>班 李雪莹 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

—————————————————————————————————— 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大多直抒胸臆,写下了充满了对一展抱负的渴望和被压抑的苦闷,如著名的千古绝句《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等。后来新旧法矛盾激化,百姓们因此饥寒交迫,生活困苦,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批判当时统治者和新法的讽喻诗,如《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除夜大雪留潍州》还有《石炭》等等。都表现了他对新法为了发展国家而压榨百姓的手法的极度不满和对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苏轼讽喻诗中较有名的一首《荔枝叹》中,他写道:“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无数的生命被战争所践踏与摧残,宫廷里的贵族却吃着被鲜血染红的荔枝。苏轼以荔枝为线索,巧妙地引出北宋不平等的待遇,字里行间锋芒毕露。“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这两句则表现了苏轼的为民思想,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在为百姓安居乐业而奋斗,他把自己的精神与思想毫无掩饰地融入了诗词中。即使是现在,我读这首诗仍会感到由衷的愤懑与悲凉。显而易见,苏轼的笔墨具有很强大的感染力。读到诗的最后,苏轼被贬谪的原因已不言而喻“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苏轼的坚强毅力与敢于直抒胸臆的勇气让他从一个天赋异禀的诗人蜕变成了持有钢枪的战士,用自己的力量坚决维护着老百姓,即使粉身碎骨也浑不怕。我想这就是一代文豪的铮铮风骨与气节。

而苏轼中晚期的一首千古名词——《卜算子》的诗风却截然相反:“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被流放到海南的苏轼以孤鸿自比,一种孤独寂寥之感油然而生。但这并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傲视,也不像未能达成夙愿的遗憾,我暂理解这是虽身处孤寂之地,但心仍不愿随波逐流,

依然有对将来能一展宏图的希冀。在流放海南的岁月里,他还做了《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在自顾不暇的垂暮之年,苏东坡还欣喜自己的多次建议终于实现了。天可怜见!直到最后,他心中顾念着、惦记着的还是民生之事。

乌台诗案让苏轼险些丧命,被贬海南遭人冷落排挤,政治上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迁移虽夺去了他宝贵的青春,但依旧无法夺去他的才思敏锐,无法击垮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仿佛是命运冥冥中安排好的,这些看似常人难以忍受的挫折却实实在在地塑造出一个旷达无忌、浮沉不惊的文学巨匠。

在被贬谪流迁的岁月中,苏轼看破了官场的阴暗面,收敛了年轻气盛的锋芒,自请外放地方任职。正如范仲淹所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他此时虽知不在其位,也时刻心忧百姓。其实可以说,坎坷的人生使苏轼成为一个儒释道三家兼修且运用自如,充分地领会和运用了儒释道的精髓的学者。“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是无论穷达都既独善其身又兼善天下的,只可惜年已花甲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晚期作品大多在诠释对儒释道的理解,如《易传》、《论语说》,《书传》包括未完稿《志林》。

最后我想浅谈一下当时文化的大背景。在北宋时期,诗画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不仅有欧阳修、秦观这些审美要求极高的晓画者,更有三苏父子、晁补之,米芾等既善品评又精于绘画之人。邓椿在其《画继・杂说论远》中就提到过:“画者,文之极也”。 画家与诗人相结合形成的这种艺术更加意境深远,并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而这一时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无疑是多才多艺的文坛领袖苏轼。

由于北宋诗画艺术的盛行,把画融合到文字上,这也正是苏轼崇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诗风美学观念产生之根本所在。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

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致动人,极富情趣,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其中,《惠崇春江晚景》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的景物精确到了一枝两枝,仿佛眼前就有这样一幅精细的画,“芦蒿满地芦芽短”参差不齐的芦蒿给人以动感,整首诗中画面感极强。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给全诗增添一抹亮色。《赠刘景文》 一诗最具代表性:“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擎雨盖”与“傲霜枝”等景物不仅描绘了景物细节,同时也因被拟人化而显得。最后的“橙黄橘绿”使整幅图的色泽鲜艳丰富,让读的人也不禁心情愉悦起来。

纵观全文,苏轼诗词的风格都是多方面的,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成应算他的豪放词风,因为这一词风开创者便是苏轼。他把当时词人只会写花前月下、离愁别绪一类的词几乎全写了一遍。又加入了直抒胸臆,豪迈热烈的描绘战场的豪放词与疏狂不羁、乐观开朗的旷达词。可以说,苏轼不仅仅精通写各类诗风,而且赋有创作精神。把词的表现扩大到同诗一样的范围,给词增加了无限的生命力,为后代词的发展开拓一条宽阔的道路。

关于苏轼的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影响与分析,历年来也有不少佳作,本文只是浅析了我对苏轼的一些粗浅认知和理解。随着阅读量和知识积累的增长,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清朝 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好的诗词关于人生的篇十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课题名称: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所在班级: 高二年级 X班 课题组成员: XXX XXX XXX等

课题研究时间: 2011- - ——2012- - 主要活动地点: XXX 指导教师: XXX

研究背景:高二上学期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后,小组成员对李

清照的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学习,小组成员能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一生;能

独立赏析诗词;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研究意义: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高考打下

坚实的基础。

研究方法:查阅书籍;网上搜素;小组讨论

任务分工: XXX XXX 负责学习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文字形成工作

(如结题报告等)

XXX负责小组活动的具体安排

XXX负责相关材料搜集整理及部分诗歌的赏析工作 XXX负责部分诗歌的赏析工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日程安排

研究过程:

① 小组讨论确定课题名称,书写开题报告

② 小组成员讨论,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李清照的人生

③ 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李清照的诗词的赏析,共同体味、修改 ④ 小组成员结合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不同时期的诗词,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研究过程照片(部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美的小诗

下一篇: 歌颂爱情的诗歌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