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带云的现代诗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带云的现代诗篇一
《曹有云诗歌新作》

带云的现代诗篇二
《关于云的诗歌》

古代诗歌中关于“云”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贾岛 《寻隐者不遇》

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凉州词》

13、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 《观猎》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送友人》

1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 《黄鹤楼》

18、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 《望岳》

20、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 《前塘湖春行》

2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 《秋词》

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登飞来峰》

2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终南别业》)

带云的现代诗篇三
《晨诵诗歌8 云》

带云的现代诗篇四
《寂寞的云载不动我的伤 诗歌》

只是一个笑脸,再回眸的一瞬间的,我好似看见

现实与理想总是差距很远,

在哪里,独留下无助背影在记忆的深处

没有风,树却很精彩,

没有云,阳光依旧不显,

我独自徘徊在那荒凉的却又似曾相识的山岗,

记忆和现实的风景总在不断的相互交错浮现

我伤了这季节,

曾经,无数次的告诉

自己,我很快乐,

却总是逃不过现实的谎言

我没有说,其实他没有说过,可是远方的云

却在偷偷的流泪了,

我又一次的独自,独自伤感

究竟我是怎么啦。

记忆中那个阳光的少年

球场上的那份孤独,都已经默默的走过,

化成一滴滴的汗水,从记忆中落下,撒想炙热的地面,

没有灰尘,只有无声。

夕阳西下的时候,独自品味着放下寂寞的伤感,推车走在乡间的小路, 我好傻。

房间很大,就我一个人

房间很大,只有灯下孤影,哪里还有人住。

房间很大,却装不下迷茫的愁思,

在家后面的小山上,一个人,不希望,

穿过坟地,走过松岭,

路上有树的欢歌笑语承载住我的那份不想提及的伤,

慢慢前行,

不见了依稀眷恋的鸟儿,

只有我一个人,山顶独坐,小镇风光那样的美,

安静、祥和

此时的我只有和你相伴,

风吹过发梢,飘去我的白色的惆怅,让他寄给远方的云!

云很安详,他说装得下,我无言

点起一只烟,让白色捎去我的抹不去的独处

而今的你却一不显,我那份孤独的伤,

又该由谁来寄托,我的云! ---------大吴,夜中寄语

带云的现代诗篇五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杨月娥 辽宁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世间万物往往被附加某种情感因素,成为人们寄情于物的物象。在诗人们作品中的山水、花草不仅是简单的具象,还折射着诗人的思想精神。云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关注。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很多,他用云表达着对“爱、美、自由”的追求,徐诗中的“云”同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又有相通之处,我们略加分析。

关键词:云意象 爱 美 自由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诗人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就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综观徐志摩的诗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下面我们略加分析。

一、 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

云是一个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状、色彩、动态又显示着丰富的美。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至游子的孤寂。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表达世事无常等。

二、徐志摩诗中的云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咏大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又有“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还有“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等等,徐志摩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著追求。

1、对爱的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

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浪漫、优美情调的表现,诗歌写作手法变化多样,其中有一些爱情诗选用了“云”意象。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语言优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首诗以“偶然”这个抽象时间副词为题,使诗歌充满情趣哲理。“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也说明爱情来得突然,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2、对美的追求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开头就提到了“紫云绯云褐云”,第二节又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除了康桥之外,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例如《夏日田间即景(近沙士顿)》,这首诗歌描绘了田野里的南风、柳林、豌豆、杨梅、麦浪,阳光,还有满天的白云黄云,整首诗歌语调轻快活泼,于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充满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另外“云” 这个汉字符号具有“ 神彩” 美,云是飘荡而有色的, 在视觉上,云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不显单调, 有诗意, 有韵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3、对自由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爱、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义,当他的爱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时,当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云”较好地表达了他寂寥的心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当他“ 独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云蒸腾” 时, 又怎能不对云自由、轻松、自然的“ 丰姿” 产生共鸣与渴望? “ 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 , 这正是徐志摩对扼杀个性的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然而,个性自由失落的困扰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政治理想的破灭。徐志摩最有兴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然而当他19 22 年回国以后, 中国的现实没有办法让他的政治理想实现,他不得不“怅望云天,泪下点点”。从这方面来看,徐志摩笔下的“云”和古典诗词中的“云”又有了相通之处,即用“云”来寄托理想,表达寂寥,抒发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乐曲,让我们化作天空的一片云,和徐志摩一起细细品味人间至纯的爱、美、自由。

参考文献:

[1]、徐志摩. 志摩的诗[M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胡适. 追悼志摩[ J]. 新月, 1931. 12

[3]、施军.个性创作心理──徐志摩诗中“ 云” 意象三维诠释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J] 1994.12

带云的现代诗篇六
《现代诗——《彩云追月》》

现代诗——《彩云追月》

傍时昏暗,云月相追曳。

云飘月升彩数片,暗淡默默坠言。 云逐月,空有变;屈彩云,夜昏鸣。 天外无边,云有限,消失昏昏黑夜。 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关心如

带云的现代诗篇七
《现代诗——《彩云追月》》

现代诗——《彩云追月》

傍时昏暗,云月相追曳。

云飘月升彩数片,暗淡默默坠言。 云逐月,空有变;屈彩云,夜昏鸣。 天外无边,云有限,消失昏昏黑夜。 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关心如

带云的现代诗篇八
《原创诗歌忆往昔》

忆往昔

晚风轻吹 竹涧旁 泉清泠

那墨绿的山头 传来悦耳的虫鸣

花诉蝶舞 夜微醺 月光明

那碧蓝的空中 闪烁着俏皮的繁星

在这安详宁静的夜里 我回忆起童年无数的美丽

春意阑珊 夹岸处 落英缤纷

暖风醉人 林荫旁 绿叶初萌

桃红满天 一缕娇羞惹人怜

远山云雾缭绕 近水清逸秀丽

我童年的春天 带着我的眷恋 渐行渐远

夏花绚烂 荷塘里 蛙声一片

骤雨初歇 绿叶中 落水点点

蜻蜓低飞 一抹虹桥跨云边

雾气织就无痕 天地迷蒙乍冷

我童年的夏天 带着我的留恋 渐行渐远

秋思缠绵 陡峭上 菊花开遍

落叶飞旋 枯枝下 散了迷烟

气散山晖 一把幼锄带云归

秋日犹胜春光 岂止是稻花香

我童年的秋天 带着我的依恋 渐行渐远

冬风凛冽 凄迷着 草木枯黄

寒梅独放 枉凝眉 荡涤悲凉

炉火人家 一点星光暖心房

秦桑枯枝低垂 花隐掖垣暮黑

我童年的冬天 带着我的爱恋 渐行渐远

如今春桃依旧艳艳 而我 愁觉已是葬花之天 如今夏荷依旧曳曳 而我 将愁不去忧思难消 如今秋雨依旧渺渺 而我 无心再听渭城曲调 如今冬风依旧潇潇 而我 瘦尽灯花才又一宵

万物皆犹在 何必独添烦扰

醒又无聊 醉又无聊

回忆童年美好 却不必重寻碧落 瞬息浮生 薄命如斯 低徊怎忘 不能忘 不忍忘 记绣塌闲时 共倚斜阳

梦好难留 诗残莫续 触绪还伤 不必伤 不要伤 看短墙杏雨 别样风光

童谣重唱 揭菱花 掩素华

执扇扮纨绔 着裙做新娘

记忆回放 看蛾眉 低红妆

春时倚垂柳题笺 夏日捕萤采荷莲 秋风一夜剪芭蕉 冬天炮仗迎新年 记忆中的童年 渐行渐远 而如今

别了无忧 添了叹怜

人生短短数十载 未来美好依旧在

忆往昔 回首 更甜

看今朝 展望 无限

带云的现代诗篇九
《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_梁德林》

2002年7月第23卷第3期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Jul.2002Vol.23No.3

○○梁德林

古 代 诗 歌 中 的 山 意 象

[摘 要] 古代诗人从山岳中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或给人神秘之感,令人向往;或象征永恒不变,成为王朝兴替、人事代谢的见证;或具有阻隔的意蕴,诗人借以表达怀乡怀人的情思;或象征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世俗的对照物;或蕴含隐逸情趣,代表不求功名利禄的自由闲适生活。

[关键词] 古代诗歌;山;意象

2002)03005004[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

ImageryofmountainsinAncientChinesePoetry

LIANGDe_lin

(DepartmentofChinese,GuangxiTeachersCollege,NanningGuangxi530001,China)

  Abstract:Inolddayspeoplecanobtainreactiveinspirationfrommountains.Therearesomanyyearn-ingmysteryinthem.Aboveall,itsignifiesthechangeabledynastyandtimeswhichintendtoratifytheu-niversalregulation,theresistancemeaningswhichintendtoexpressnostalgia,noblethoughtsandfeelingswhichintendtoabstractthenormallife,retiracyfrompoliticallifewhichintendstoexpressafreelifeab-sentingfrommaterialgain.

Keywords:ancientpoetry;mountain;imagery

  陶渊明曾说自己“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韦应物则称“所爱唯山水”(《游西山》),王建也说自己“长年好名山”(《七泉寺上方》),白居易诗曰:“逢山爱晚归”(《赠沙鸥》),独孤及说:“山水能成癖”(《答李滁州忆玉潭新居见寄》),贾岛说:“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望山》)可见,对山的喜爱是许多古代诗人的共性,因此,“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宏景《与谢中书书》)。王禹 说:“平生诗句多山水”(《听泉》),杨万里说:“山中物物是诗题”(《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欧阳修则说:“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留题南楼二绝》其一)法国汉学家保尔·戴密微说:“山岳从未间断过给中国诗人以灵

P100)

感”[1](,这就是刘勰所谓“江山之助”(《文心雕龙·

意蕴中。

神圣之山

在先民的意识中,山是神圣的。《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春秋繁露·山川颂》说:“山川神礻氏,主宝藏,殖器用,资曲直。”山能影响气候的变化,能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面对高大巍峨的山峰,人们不得不以仰视的角度来观望,进而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诗·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尚书·尧典》说:“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望者,遥望而祭山川也。”法国汉学家保尔·戴密微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山岳》一文中说:“在上古诗集《诗经》里,山常常是皇家贵族祭祀的圣地,是神明的祖

物色》)。这种灵感,不仅仅体现在中国诗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山水诗,更体现在古代诗歌的山意象所蕴含的丰富

收稿日期:20020121

P81)

先出入的地方。”[1](他以《大雅·崧高》为例:“崧高

酒》)的句子,表达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祝愿。唐人丘光庭《补新宫》诗以“其固如山,其俨如云”的比喻描绘宫殿的坚固壮丽。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有“要休且待青山烂”的词句,则是用“青山烂”这一难以出现的现象来比喻爱情的不可移易。

山意象还经常出现在咏史、怀古的诗词作品中,成为王朝兴替、人事代谢的见证与对照物,“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模式。如骆宾王《夕次旧吴》:“山川四望是,人事一朝非。”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都是以“山川”、“山形”依旧与“人事”、“人世”变更进行对照。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仍“在”与“城”已“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浑《金陵怀古》:“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则是以仍存的“青山”与逝去的“英雄”“豪华”进行对比,这些比照都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沧桑之感。

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此外,如《周颂·般》:“于皇时周,陟其高山,

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鲁颂· 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都体现了古人对山岳的崇敬之情。《诗·小雅·节南山》云:“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朱自清

P295)认为:“这是以山象征领袖的气象。”[2](后世歌颂山的

诗歌作品屡见不鲜,杜甫有《望岳》诗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咏东岳一首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赞叹泰山高大雄伟,横亘齐鲁,也写出了望岳时心胸得到荡涤的感受,更表达了“凌绝顶”的强烈愿望。

古人还认为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抱朴子·登涉》说:“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也。”刘熙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释名》卷三)中国古籍中的昆仑山,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是“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西经》)。因此,诗人笔下的昆仑山,总是笼罩着神秘的仙气:“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玉色雌龙金络头,真妃骑出纵闲游。昆仑山上桃花底,一曲商歌天地秋。”

(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

首》)在古代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古代诗歌中的三山,是令人神往的仙境:“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焚香宿华顶, 露采灵芝。”

(孟浩然《寄天台道士》)

“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李白《怀仙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但这仙境却也是遥远难及的,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诗说:“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不能畅游三山,只好在身边的山林中寻找乐趣。久而久之,

“三

山”便可用以比喻可望不可求的人生理想。辛弃疾《贺新郎·答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就是以三山阻隔比喻科举“下第”。

阻隔之山

山意象不仅常常出现在怀古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在怀乡、怀人的作品中。登高远眺是古代诗人表达相思情愫时的一种方式,远眺的视线往往会被山峰遮住,望而不见,愁苦就会比原先更重、更浓。于是,诗人就有了这样的描写:“故国胡尘飞,远山楚云隔。家人想何在,庭草为谁碧?”(刘长卿《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外,柳宗元诗:“岭树重遮千里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韩愈诗:“云横秦岭家何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面上似乎是岭上的树木和浮云遮住了作者的视线,实际上都是因为“岭”高的缘故。欧阳修有两句词:“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诉衷情》)联想之奇妙令人叫绝。本来用“远山”形容女子眉毛已有悠久的历史,《西京杂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白居易诗中有“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井底引银瓶》)的描写,杜牧诗也有“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少年行》)的句子。但是,象欧阳修那样因古人常借远山来表现离恨,而联想到“远山眉”与“离恨”有关系,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的发现。当然,这种发现只是出于一种艺术联想,并非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古代诗人特别喜欢写“远山”,很少写“近山”,除了因为“远山”具有一种遥远、阻碍的意蕴,如柳永《凤凰阁》:“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还在于“远山”别有一番怡人的情趣。“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南朝鲍至《奉和往虎窟山寺》)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

永恒之山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这是自然的规律。然而,由于有些物体的变化较为缓慢,在短时期内不大容易感觉得到,人们便把它们看成是永恒不变的,山便是此类物体之一。《诗·小雅·天保》是一首群臣向君主祝福的诗,诗中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句子,说明古人把山看成是亘古不变的,“寿比南山”此后成了祝寿的常用语。唐代郊庙歌辞有“万国执玉,千官奉觞,南山永固,地久天长”(《晋朝飨乐章·再举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许浑《早秋三首》其一)也道出了“远山”比近山更可爱的一面。根据美学原理,当一件事物距离我们太近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以实用、功利的目光去看待它,只有与之拉开一定距离的时候,人们才容易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去观赏它,这应是古代诗人喜欢描写“远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隐逸之山

唐人李中《晋陵罢任寓居依韵和陈锐秀才见寄》诗说:“济物未能伸一术,敢于明代爱青山。”为什么“爱青山”还要说“敢”?原因正如上文所述,此处的“爱青山”即诗题“罢任寓居”之意。《论语·泰伯》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而李中自称生于“明代”,乃“邦有道”之时,却要归隐,这与“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的传统观念不符,故方曰“敢”。唐人阎防有诗曰:“爱兹山水趣,忽与人世疏。”(《与永乐诸公夜泛黄河作》)可见,古人的山水趣往往是一种远离尘世的隐逸之趣。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支遁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这个故事后来成了古代诗歌常用的典故之一。白居易上书言事遭贬后,有诗曰:“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端居咏怀》)表露的是对仕途心灰意冷后欲归山隐居的心迹。唐人蔡京《假节邕交道由吴溪》:“借问吴溪人,谁家有山卖?”以问句的形式同样表达了急欲归隐的心情。苏轼《浣溪沙·感旧》:“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则写出了难以归隐的愁苦。

古人往往将欲归隐之处称为“家山”、“旧山”、“故山”,将归隐称为“归山”或“还山”,出仕则称“出山”,隐士则有“山人”、“山客”之称,所居之所也被称为“山居”、“山家”。后来虽然也有所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大隐隐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白居易《中隐》)的说法,但诸如此类的话,有时是不能归山的无奈之言,有时是自鸣清高的炫耀之语,有时甚至是自欺欺人,真正的隐者所向往的还是山中。

“山中”一词常常出现古代诗歌中,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蕴含着隐逸情趣的一种艺术意象。山中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利禄的诱惑,没有烦心的事务,没有繁琐的礼仪,没有官场的争斗,只有美丽的大自然。因此,寒山说:“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诗三百三首》)马戴《怀故山寄贾岛》:“自从来阙下,未胜在山中。”分别将“山中”与“人间”、“阙下”相对,其用意非常明显。顾况《题明霞台》:“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过一生。”道出了山中生活的真谛。南朝陶宏景隐居句曲山(茅山),自号华阳陶隐居。齐高帝萧道成欲召其为官,他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表达了对“山中”自由闲适生活的喜爱留恋,委婉拒绝了要其出仕的皇命。以“山中”代表隐居之地,其源头可追溯到《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是要将“王孙”从隐居的“山中”招出,后世诗人往往反其意而用之。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竟是问“王孙”

道德之山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为何乐山?《韩诗外传》解释说:“夫山,万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飞禽萃焉,走兽伏焉。育群物而不倦,有似夫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乐山也。”大山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又把它们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就象一个品德高尚的“仁者”一样。因此,“仁者本依山”(李商隐《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有人认为,孔子以山水比德的做法实际上是受了《诗经》的启发:“相传经孔子删定了的《诗经》,就已有不少明确地把山同对`仁者'的功绩的赞颂联系起来的诗篇。《鲁颂· 宫》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大雅·崧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3](P103)

……这些以山的高峻作比兴,赞美周、鲁王朝远祖仁德功勋的诗篇深深地影响了孔子。”

这种看法是言之

有据的。在后世作品中,这种以山水比德的手法也被继承下来了,如孟浩然《赠萧少府》:“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就是分别以山水比喻萧少府的道德情操之高尚。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人们在观赏山水的时候,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可从自然的形态及变化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时,便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皎然也说:“山近资性静,月来寄情深。澹然若事外,岂藉隳华簪。”(《夏日集李司直纵溪斋》)山可令人悟道,也可让人养德:“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

(卢照邻《三月曲水宴得尊字》)谢灵运

《游名山志》说:“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衣食能解决人生的基本物质需要,山水却能满足人生的精神需求。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往往成为世俗的对照物,成为自由的象征。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戴叔伦说:“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山居即事》)孟郊说:“衣敝得古风,居山无俗病。”(《忆周秀才素上人时闻各在一方》)在他们看来,山与“俗”是不相容的。白居易说:“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适意二首》)可见,爱山就是爱自由,就是蔑视功名利禄,就是希望远离世俗。

是否归隐“山中”。白居易《再因公事到骆口驿》:“两度见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之所以见山有愧,就在于到山中是“因王事”而非归隐。

除了“山中”之外,“东山”、“南山”、“西山”、“北山”等意象也大多与隐逸有关。

晋人谢安曾辞官隐居于会稽上虞县西南的东山,优游自乐,朝廷屡诏不仕。于是,“东山”在古代诗歌中便成了隐居之地的代称。李白《春滞沅湘有怀》:“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所谓“归东山”就是归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则是对自己多年流落、怀才不遇的深深感叹。谢安后来又重新出山,官至宰辅,有“东山再起”的佳话。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抒发了不甘隐居“独善其身”,而要“兼济天下”的豪情。

南山,本是泛指南面的山,但历史上有几个与“南山”有关的典故,都与赋闲隐居有某种联系。因此,古代诗歌中的“南山”意象往往具有浓重的隐逸色彩。《汉书·杨恽传》记载杨恽因事罢官居家,致书友人会宗,附诗云:“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诗中写其躬耕山野,因无务农经验,故一无所获。王维《不遇咏》:“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就是用这一典故形象地表现出在野“不遇”时的尴尬处境。汉代刘向《列女传》卷二记载:南山有玄豹,因爱惜皮毛,逢雾雨则潜伏不出,陶答子妻以此事劝其夫藏身远害。唐人权德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用了这一典故:“既非大川楫,则守南山雾。”意思是说自己没有多大才能,所以就要爱惜声名、隐居伏处,流露出一种知足保和的心理。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处的“南山”本指庐山,因陶为著名隐士,此诗影响甚大,

“南山”更成为隐逸之地的代

称。此外,唐代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亦称南山,是著名的隐居处所,唐诗中的“南山”多与此有关。卢照邻《长安古意》:“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表现的就是一种甘于贫贱、淡泊自守的“高士”情操。

古代诗歌中的“西山”也往往具有一种超尘脱俗的

意蕴。《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武王灭纣,逃入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后饿死于首阳山,后人将他们视为仁义之人。李邕《铜雀妓》:“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李白《少年子》:“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用的都是这一典故。《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在古人眼中,王子猷的行为具有一种高蹈出尘的意味。晁补之《菩萨蛮》词云:“勋业付长闲,西山爽气间。”就是用这一典故描写自己退居后的闲适生活。

南朝孔稚圭曾写过一篇著名的《北山移文》,对不忘利禄的假隐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中之北山即建康城(今南京市)北的钟山。古代诗歌中也常用这一典故,以“北山”代指隐居之地。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显然,

“北山”即为“隐者”

所居之处。宋人李曾伯《满江红·八窗叔和再用韵》词云:“愿此生、无愧北山猿,西湖鹤。”表达的是隐居不仕的心愿。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则是与友人共勉安心隐居。

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或给人神秘之感,令人向往;或象征永恒不变,成为王朝兴替、人事代谢的见证;或具有阻隔的意蕴,诗人借以表达怀乡怀人的情思;或象征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世俗的对照物;或蕴含隐逸情趣,代表不求功名利禄的闲适生活。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所包含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

[参考文献]

[1]钱林森.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

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C],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1.

[3]李文初等.中国山水文化[M],广州:广东人

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梁德林(1955-),男,广西大新人,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南宁

530001。

[责任编辑:翟建波]  

带云的现代诗篇十
《我有雨滴一样的安宁——云水诗歌简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冬雨喝酒的诗词

下一篇: 带有菊字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