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1    阅读: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一
《名胜古迹古诗词》

1.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是六月间的西湖美景,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相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朝阳映照的荷花特别艳红。

3.登鹳雀楼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远处的太阳逐渐被群山遮隐,楼下的黄河水依然滔滔向前,流入东海。要想欣赏无边无际的美景,就得不断攀登我高的楼层。

4.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蜿蜒的黄河远远伸上白云之间,孤独的凉州城外是万仞的高山。羌笛又何必吹奏哀怨的杨柳曲,春风它从来没有吹到过玉门关。

5.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

7.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8.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朝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 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9.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本来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

10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1.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12.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月落时,伴着几声乌鸦的啼叫,抬头仰望天空就好像一层薄薄的秋霜朦朦胧胧,再去看江村桥和枫桥,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13.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14.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日热闹的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花野草,昔日繁华的乌衣巷口,夕阳斜照,映照出一派凄凉景象。当年宰相王导和谢安两家堂前飞来飞去的燕子,如今却飞进了平常百姓的家中筑起巢来。

15.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青山之外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在这西湖美景之中,歌舞不断,不知何时能够罢休。眼前的享乐之风把游人都熏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洲了。

16.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终要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二
《写名胜古迹的古诗》

写名胜古迹的古诗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余杭形胜

【唐】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唐】白居易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

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经杭州

【唐】顾非熊

郡郭绕江濆,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宿杭州虚白堂

【唐】李郢

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登杭州秦望山

【唐】马湘

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唐】项斯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

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

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

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杭州祝涛头二首

【唐】徐凝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杭州观潮

【唐】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杭州开元寺牡丹

【唐】张祜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题杭州孤山寺

【唐】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题杭州灵隐寺

【唐】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题杭州天竺寺

【唐】张祜

西南山最胜,一界是诸天。上路穿岩竹,分流入寺泉。 蹑云丹井畔,望月石桥边。洞壑江声远,楼台海气连。 塔明春岭雪,钟散暮松烟。何处去犹恨,更看峰顶莲。

中秋夜杭州玩月

【唐】张祜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三
《名胜古迹古诗》

描写浙江名胜古迹、北京名胜古迹、中国名胜古迹的古诗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李师中 (天目山)

坏壁摩娑少旧题,高情应怪赏音稀。烟霞正自无今古,云水从教远是非。丹井金龙藏洞府,杞丛苍犬荡霞扉。登临未学神仙事,老树闲看独鹤归。 李 白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之涣

《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四
《2013番禺区语文一模卷及答案》

2013年番禺区九年级语文综合练习

【说明:本练习卷共6页,分三部分,共五大题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准考证号后,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臵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4分)

一、(6小题,共19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胆怯/偷窃 寒噤/忍俊不禁 B.帷幕/羡慕 依恋/重峦叠嶂 ........

C. 诘问/竭力 霹雳/再接再厉 D.荒谬/杀戮 恍惚/焕然一新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裨益 由嘴滑舌 脑髓 瞬息万变

B.遗憾 忠心耿耿 阴霾 历历在目

C.煎熬 飞扬拔扈 牟取 诲人不倦

D.绸怅 以讹传讹 娇健 十拿九稳

3. 下面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中国书法的衰竭,还跟当前逢传统必反的这一股潮流脱不了干系:不少人以为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的。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够气派了吧,但每逢假期,都市里的白领一族还不是一窝蜂地涌向各地的名胜古迹,争相领略“传统”建筑的神奇魅力吗?

A.衰竭 B.水火不容 C.风光依旧 D.一窝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认为,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制度,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B.因地制宜进行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被认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

C.一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段 “警察版《江南style》”视频,引发了网友转发而爆红网络。

D.有800年历史的沙湾古镇保留并形成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上海文明的另一种心理品性,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 ①他们从来在内心没有鄙视过外国人

②毫无疑问,这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密切相关

③因此也不会害怕外国人,或表示超乎常态的恭敬

④他们在总体上有点崇洋,但在气质上却不大会媚外

⑤相比之下,在全国范围内,上海人面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

A.②④①③⑤ B.⑤④③①② C.⑤①③④② D.②⑤①③④

6. 根据下面的调查表,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45字)(4分)

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目还是情人节、

由此调查表可以看出, 二、(2小题,共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美池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E.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F.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③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合适的古诗词名句。(4分)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烟”是古人眼中的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的险隘中,吟唱出了“ , ”的千古名句,宋代名臣范仲淹则在边塞的军帐中写下了“ , ”的不朽佳句。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5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2)之人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

(4)将军以枉驾顾之(《隆中对》) .

(5)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6 分)

三、(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选段,完成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 余因得遍观群书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罔不因势象形 ..

C 愈恭,礼愈至 D 盖余勤且艰若此。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年幼时虽然家贫却勤奋好学,冬天砚墨冰冷坚硬,手指冻僵,但也没有放松抄书。

B.成年后,因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自己交往,作者不惜到百里外向道德声望高的前辈请教。

C.作者外出拜师求学,不仅路途艰辛,环境恶劣,而且生活艰苦,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

D.作者虽生活贫寒却丝毫不羡慕同学的衣着比自己华美,因为他总能从书中读到有趣的内容。

12.阅读下面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从第一、二句诗可以看出,此诗在立意方面有何显著的特点?

(2)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四、现代文(9小题,共4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5题。(10分)

脑袋大更聪明?

①大脑越大,脑细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聪明吗?一些科学家以此解释为何人类比近亲黑猩猩要更聪明;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却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倘若大脑越大动物就越聪明,为何大象没有展现出高于人类的智慧?

②众所周知,神经细胞是实现大脑功能的主要部分,大脑尺寸影响智商这个观点的核心就在于此。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的大脑功能就会受损,甚至会引发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③然而神经细胞虽然重要,却只占大脑约10%,剩余的大多由胶质细胞组成。以往人们以为这些细胞只是起填充的作用,但最近许多研究都表明它们在传递信息的能力上虽不及神经细胞,却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加州大学的戴蒙德教授在1985年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指出其大脑中胶质细胞的数量就多于常人。

④来自英格兰的科学家埃姆斯与格兰特分离出小鼠突触(即不同神经细胞相连的节点)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651条基因,并在另外18种生物中寻找这些基因。他们发现随生物的复杂程度提升,这些基因的数量也有所提高。与人相比,小鼠、猩猩等哺乳动物这些基因数量大约只减少了5%;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其基因数量则只有人的大约90%;而果蝇,蜜蜂等非脊椎动物的这些基因更只有人的一半左右。

⑤这意味着高等生物单个突触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如果再考虑不同大脑尺寸带来的突触绝对数量的差别,就能解释为什么有时脑袋大的生物聪明,有时脑袋大的生物并不一定聪明了。打个形象的比方,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电脑中的处理器,尺寸决定了处理器的数量。

大脑越大,处理器就越多。但这些处理器的性能却天差地别,如果说人类的处理器是当下最新产品的级别,那么那些鱼类、昆虫的处理器或许只有10年或者20年前处理器的性能了。

⑥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 ;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768字)

(选自科学松鼠会博文,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比黑猩猩更聪明的原因是人类的大脑比黑猩猩大,脑细胞更多。

B.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脑功能就会受损,就会患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C.人脑中胶质细胞只是起填充大脑的作用,并不能像神经细胞那样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D.随生物复杂程度提升,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基因越多,单个突触传递信息能力越强。

1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标题“脑袋大更聪明?”起提出疑问、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并非本文的结论。

B.用“对爱因斯坦大脑分析”的例子说明占人脑90%的胶质细胞也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C.把斑马鱼与果蝇传递信息的基因数量作比较,说明果蝇的大脑比斑马鱼的脑更聪明。

D.“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是电脑中的处理器”,用打比方说明突触在大脑中的重要作用。

15.根据本文理论,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完成对第①段提到的两个现象的解释。(4分)

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7题。(10分)

且说文人书法

孙 鹤

①文人书法的价值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

②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独特的被陈师曾称为“高尚意趣”的“文人气”。而这“文人气”,在单纯的书法领域之内无论如何勤苦用功都无法获得。即便是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因西学东渐,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书法也始终被包括在人文学科之中,与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为一体,从而使民国书法不失那份笔墨之外的寄托;尽管有了治一种专门之学足可名家的现代学术理念,但晚清时期的一流学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仍然走传统治学理念的通人通才之路,尤其是康、梁对于书法的实践和理论导向,更是一时间成为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标杆。

③如今学科细化,书法成为艺术学之下的一门独立学科,但却更多地讲究技巧与造型,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五
《江苏省苏州市2013年中考真题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

201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绿( yīn)如盖

③笛声(yōu)扬 ②月光(jiǎo)洁 ④心情愉(yuè)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那屈折幽深的小巷,婉如岁月一般。粉墙黛瓦的老屋依然,清水盈盈的古井依然。慈详的老人,端着茶杯,摇着扇子,闲闲地聊天,乡音弥漫……那是我的小巷,每一点青苔,每一株绿草,每一丛蔓沿着的爬山虎,都藏着我的童年。一个夏日,梦回苏州,阳光把我的记忆照亮„„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问君何能尔?。(陶渊明《饮酒》)

②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 ▲ 。(杜甫《 ▲ 》)

④ ▲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 ▲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⑧予独爱莲之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名著阅读。(5分)

(1)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下面的诗句涉及了哪三个梁山英雄?请依次写出他们的姓名。 ..

①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

②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5.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当前有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把画中母子两人的对话补充完整。要求:①用语简明,能反映画面内容,每句话不超过5个字(不含标点);②补充完整后的对话能赋予该漫画讽刺的意味。(3分)

(1)母: 子:

(2)母: 子: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全石以为底 ...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2分)

1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

腰里,出去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14.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

16.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六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绿īn)如盖

③笛声ōu)扬 ②月光ǎo)洁 ④心情愉)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那屈折幽深的小巷,婉如岁月一般。粉墙黛瓦的老屋依然,清水盈盈的古井依然。慈详的老人,端着茶杯,摇着扇子,闲闲地聊天,乡音弥漫……那是我的小巷,每一点青苔,每一株绿草,每一丛蔓沿着的爬山虎,都藏着我的童年。一个夏日,梦回苏州,阳光把我的记忆照亮„„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问君何能尔?(陶渊明《饮酒》)

②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 ▲ 。(杜甫《 ▲ 》)

④ ▲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 ▲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⑧予独爱莲之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名著阅读。(5分)

(1)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下面的诗句涉及了哪三个梁山英雄?请依次写出他们的姓名。 ..

①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

②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5.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当前有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把画中母子两人的对话补充完整。要求:①用语简明,能反映画面内容,每句话不超过5个字(不含标点);②补充完整后的对话能赋予该漫画讽刺的意味。(3分)

(1)母: 子:(2)母: 子: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全石以为底 ...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皆若空游无所依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2分)

1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

裤腰里,出去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14.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

16.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七
《九年级语文考试》

学会坚持,也要学会_____;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表达;学会默默恪守,也要学会分享心灵;学会

在挫折中守护理想,也要学会在超越中留住平凡。 ①妥协 ②协同 ③宽容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毛批三国” 是指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评刻《三国演义》,将罗贯中原本加以修订,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B、“茅盾文学奖”是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先生的代表作是《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白杨礼赞》。

C、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新文学运动最有成就和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是诗集《繁星》《春水》《园丁集》《飞鸟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其诗被称为“冰心体”。 D、《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他和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一起开辟了短篇小说的新阶段,这就是所谓“横断面”式的结构。 6、修改病句,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每句只改一处。

①夏天

的仙岛湖,是人们避暑纳凉、读书学习的好时候。

②为了避免海啸后不暴发传染病,世界各国和受灾地区地方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 7、名句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①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②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宋之问《渡汉江》) ③杜甫《月夜》诗的颈联是: , 。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 ,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

⑦李白笔下的月亮和杜甫的月亮不同,请写出他写月亮的诗句四句,并标明诗的题目。 句子: , 。诗题:〈〈 〉〉 句子: , 。诗题:〈〈 〉

⑧《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出师表》中与这句话相仿的句子是: ,

____;

2.文段②中引用苏东坡和郑板桥的事例作用有二:

一是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说明竹与中国文化的(一)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同一题目、同一内容的两首诗及注释,完成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2分) 4题。(9分)

登鹳雀楼 3.仔细揣摩文段③中“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回答问题。(3分) 王之涣 ①“节”的本义是“竹节”,由此引申出一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心”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引申出一个意思是“谦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由这两句话,你能联想到怎样的人生境界?

注释:①鹳雀楼:旧时在山西永济县西南的一座三层小楼,常有鹳雀栖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鹳雀楼

4.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4分) 畅当①

凌云劲竹真君子, 迥② 临飞鸟上,高出世尘③间。

天势④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⑤。 空谷幽兰绝美人.

注释 ① 畅当:(生卒年不详),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大历间进士,贞元初,为太常①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上联对竹子的赞美,这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博士,仕终果州刺史。② 迥:高远。③ 世尘:人间。④ 天势:天空。⑤ 断山:指山间断峰。 (1分)

1.王诗的特点是 ,畅诗与王诗运用的相同的修辞手法

②下联赞美了兰花怎样的品格?下列词语中有一个最能代表兰花品格的,这个词语是_________。

是 。(2分)

(A.淳朴坚韧B.桀骜不群c.高雅绝俗D.默默无闻)(1分) 2.这两首诗都集中描写了鹳雀楼的 的气势和作者登上鹳雀楼后远望的

③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或兰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事例或他本胸襟,真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

人的名言诗句。(选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2分)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诗的哲理。(2分)

答: 具有竹子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二句诗的含义。(2分) 具有兰花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10分) 4.你更喜欢哪一首诗?请说出理由。(2分)

善读可医愚

答: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答题(10分)

了一种“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

①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

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

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兄弟”;而在中国,竹子

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

被国人崇尚为“君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

②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suō(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

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

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

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苏东坡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人称“扬州八怪”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

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pǐ( ),须臾不离,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

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

篇。

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

③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处处竹相连。

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

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

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

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

阶层的人们所称颂。

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

④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

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

1.根据注音,把文段②中括号里应填的字写在下面。(1分)

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

①绿叶婆suō( ) ②爱竹成pǐ( )

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

二、阅读与理解【此题共43分】

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

心”的一句话是: 。(2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1.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目的是 (2分)

5、【甲】文中,诸葛亮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2分)

么?(2分)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戎越: 3.作者将“善读”与“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 ,

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以外,有关他的典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各列举一个。(2分)

①典 故: ②成语: 4.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2分)

③名言警句: ④俗语: __

5.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2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________________我说:“

(四)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20~25题。(14分)

【甲】亮曰:“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节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业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度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芥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晋.陈寿)

1、【甲】段文字中“殆”字的意思是 ;【乙】段中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2分)

2、从两段文字看,【甲】段的“将军”也就是【乙】段的( ),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

是: 。(2分)

三、综合实践【共9分】

1. 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3分)

⑴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 】

⑵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 ⑶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

2.一个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暗中作了比喻,联系语境作答。(3分)

①钱钟书将“鸡蛋”比作。 ②钱钟书的言外之意是: 。

(2) - (3)

四、写作与实践【40分】

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懒惰享乐,学会

拒绝嗟来之食,学会拒绝骚扰侵害„„请以“学会拒绝”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八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语 文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绿īn)如盖

③笛声ōu)扬 ②月光ǎo)洁 ④心情愉)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那屈折幽深的小巷,婉如岁月一般。粉墙黛瓦的老屋依然,清水盈盈的古井依然。慈详的老人,端着茶杯,摇着扇子,闲闲地聊天,乡音弥漫……那是我的小巷,每一点青苔,每一株绿草,每一丛蔓沿着的爬山虎,都藏着我的童年。一个夏日,梦回苏州,阳光把我的记忆照亮„„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问君何能尔?(陶渊明《饮酒》)

②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 ▲ 。(杜甫《 ▲ 》)

④ ▲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 ▲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⑧予独爱莲之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名著阅读。(5分)

(1)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下面的诗句涉及了哪三个梁山英雄?请依次写出他们的姓名。 ..

①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

②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5.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当前有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把画中母子两人的对话补充完整。要求:①用语简明,能反映画面内容,每句话不超过5个字(不含标点);②补充完整后的对话能赋予该漫画讽刺的意味。(3分)

(1)母: 子:(2)母: 子: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全石以为底 ...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皆若空游无所依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2分)

1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

裤腰里,出去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14.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

16.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九
《古诗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十种操作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十种操作策略

——高中古诗文个性化教学一探

珠海市前山中学 周庆光

众所周知,所有文章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但是,以前,我们对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个问题,探讨得相对比较少,比较缺乏操作性和普适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古诗文教学经验,提出了古诗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十种操作策略,与大方之家们商榷。

1、要求并指导学生注意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比较具体的写作背景等),并留意、积累并介绍他们在该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

例如,笔者在准备教授《滕王阁序》前,让一个班的学生回家后到网上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此间要留意自己在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时的感受等,回来在班上跟大家谈谈。结果,学生们谈得“五彩缤纷”: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根据这个信息,有的学生说:名楼名阁,常常离不开古代某个、某些读书人的名文。由些看来,文章扩大了名胜古迹的名气,丰富了那些名胜古迹的文化价值。这么看来,王勃对当今的南昌的文化、旅游、经济的贡献,还真的不可小看呢!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根据这个信息,有的学生认为,大唐时代,其朝政真是气度不凡,敢重用这么年轻的人才。这在如今这个文明相当发达的时代都让人兴叹啊!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看重他。当时诸王经常以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这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 根据这个信息,有的学生认为:王勃少年得志固然令人羡慕,可是,正应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老话,王勃年少才高,可心智还是没有成熟,尤其他的“情商”远未达标于当时的“政治游戏规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勃是一个“高才低能”的悲剧才子。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这次遭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在今越南河内北部),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根据这个信息,有的学生认为:王勃是个很讲孝心的人,难能可贵。但是,就他而言,后来有孝心远不如先前多小心,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他父亲因他的过失而被贬,他自己又因出于孝心远行探望父亲并不幸就此亡身,真是双重悲剧!我们同学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平时心里比较少装着他人,有时可

能只图一己痛快, 殊料可能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到时父母亲友可能被迫为自己的愚蠢之举“买单”。王勃覆辙,切勿重蹈!

„„

有了这样的解读,那些往时看似遥远、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课文背景知识,就会纷纷“复活”,跨越时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与学生的心灵对接与碰撞,迸出充满个性光芒的鲜活无比的心智火花来!

2、通过涵咏诵读活动的倡导、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不同的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

诵读,是我们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课文。

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钱虹先生曾说:“中国语文的‘美丽’,产生在于她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形音义结合得十分完美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令任何拼音文字都黯然失色。例如‘雨’字,英文rain,法文pluie,都无法在字面上产生形象的联想,但汉字的‘雨’,正如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所形容的:‘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礼堂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中国语文的‘美丽’,其次在于她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声、韵、调格外丰富的语种之一,不仅普通话里有‘四声’之别,古诗词中有‘平仄’之分,在一些方言,如粤语中至今仍保留着古音的‘九声’之多,所以中文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宛转!加上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叠音等修辞手法,在听觉上天生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令人不禁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11期,钱虹《语文的美丽与苍白》。)

学生的声音特点、知识背景、理解方式、表达形式等,都是千姿百态、各具千秋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天然基础。钱虹先生的话应当给我们一种启示:诸如诵读、评说、表演等让阅读“有声化”“有情化”“有温化”(“有温化”指让阅读“有温度”“有体温”,是阅读“冷漠化”的反动)的活动,能增强阅读的美感,而美感的唤起,又一定是高度个性化的、极不可能雷同的,因此,“诵、说、演”这些有声化的阅读,是能促进阅读的个性化的。只要教师坚持倡导、营造诵读氛围,并在文言文诵读的知识和技巧上加以必要的专题指导,然后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必要的训练,那么,借涵泳诵读来实现文言文学习中的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

3、让学生留意、积累并介绍他们在释词译句、文言积累等过程中的不同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

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自己预习荀子的《劝学》一课、进行词语解释的过程中,就有不少感受。她说:

“通过释词译句,深感作者表达能力之强、文章用词用句之精!例如,文中的‘跂而望’,现在表达时就要说‘踮起脚尖向远处看’,通俗是通俗了,却显得相当罗嗦,如果说成‘跂而望远’就精练多了;还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焉’字用得真好,用这样一个兼词(‘焉’即‘于此’),既保证了意思的完整、句子的通顺(说成‘风雨兴此’‘蛟龙生斯’之类,意思上就让人感觉与原意南辕北辙),又保证了句式的整齐、音韵的和谐,真是一举两得!如果说成‘风雨兴于此’‘蛟龙生于斯’,与前面的四言句式就不相配,上下文就缺少了句式的谐调和音韵的美感了。古人真是聪明!”

而另外一位学生对背诵古诗文、进行文言积累的结果深有感触:

“我在背诵了好些古诗文名篇之后,发现自己的心灵丰富了许多:(一)、先贤们那些

崇高的人格常常令我感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的‘竹杖芒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越来越深刻地烙在我的心里,融在我的血液里,铸在我的脊梁里„„(二)、古代先哲们的睿智,令我深深佩服: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汉书》中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陶潜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等,都对我的为人处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促进了我心智的成熟;(三)、以前,自己也喜欢大自然,可没有多少深远的感触,而才华横溢的先人们那些流光溢彩的诗句,使大自然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永恒感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荡胸生层去,决眦入归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经伦事务者,窥谷忘返;鸢飞戾天者,忘峰息心’等等,都超越了景物表象,溶入了作者悟到的许多独特哲思、美感等,令人思之则余音绕梁„„”

在这里,释词译句、文言积累不再是单薄的活动,而是能多方面调动学生情思与个性的过程。

4、鼓励和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激发其不同的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

在小学和初中,同学们都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了解和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和经验。上到高中,每个同学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赏析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大力鼓励学生独立赏析文章,并在技术、技巧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训练,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当学生在独立赏析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之后,在集体中进行展示和讨论,师生共同评点和纠正、补充、完善,就可以使同学们的独立赏析水平扎实地提高。“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应持之以恒去践行、以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的目标。

有位高中生在独立阅读苏轼的《定风波》一词时,产生许多联想和感受,他写道: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短短的几个句子,却勾起我脑海的涟漪,思绪随着‘料峭春风’飘回了我上初三时那段苦日子。

“ 曾记得初三两次月考的失败将我从天堂打进了地狱。那时,我只感到前途的黑暗、迷茫,阳光已远离我而去,那种心灵上的恐惧始终萦绕着我。

“ 心中的火熄灭了,整个人处于黑暗、痛苦中。独处时,时常望着天,想:天空的蓝是深远的,我的蓝是惨淡的。夜深人静时,经常从床上爬起来,对着天上的月亮、星星发呆,幻想着自己是一颗星,那该多好啊!

“在那之后,我一直都是在自暴自弃中混混沌沌地过着。细心的妈妈给我吹来了春风:尽力而为,只求无悔。简单的八个字,让我重新看到了‘山头斜照’,重新点燃了心中的火炬。我看到了天的深蓝,碎碎的阳光又洒在我的手上、脸上。

“‘回首向来萧瑟处’,感到自己的无能与可悲。无能,遭受到一点风雨便不知所措;可悲,为了一次的失败,却要放弃全部的努力。难道就不应有点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健

康情怀吗?

“人生因有风雨和晴天而精彩,否则,人生只是空有外壳而无内涵。所以豁达的对待‘风雨’和‘晴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升华了的人生。”

这里,该生的个性化感受与联想是显而易见的,而由这种个性化的感受与联想带来的个性化阅读结果也是令人欣喜的。

而另一位高中生在独立赏读《失街亭》一文时,则产生如下感慨:

“读过《失街亭》的朋友们,都会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深有感触,都会赞颂诸葛亮执法如山、以严慑人的做法。诚然,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但在这里,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处事谨慎著称的孔明,既然已知街亭‘干系重大’,且对手‘非等闲之辈’,为什么却又偏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防守呢?

“我认为,原因应有二:一是马谡同孔明长期共事,情同兄弟,‘情’字对孔明的决策产生了不良的干扰;二是这次马谡立了军令状,诸葛亮为在众人面前保其面子,就只有违心从之了。

“于是乎,街亭失守,马谡被斩,孔明此中几次大挥其泪;于是乎,后人大张旗鼓地颂扬孔明执法严明无私而菩萨心肠犹存„„

“可我认为,假如诸葛亮这次真正能秉公办事,能唯才是用,任命贤臣守之,而不管马谡怎样拍胸立状,不合适就不用,真正思江山社稷于一切个人情面之上,又怎会有街亭失守、马谡首级于‘泪’中落地的惨剧呢?

“虽然孔明挥泪斩了马谡,但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对‘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岂不是辜负先帝刘备的一片期望吗?这样岂不让早期所上奏章《山师表》变得空洞而无实意了吗?

“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此中,学生独立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批判性思维真是难能可贵!

这样一些做法,我们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大力提倡和科学指导。

5、鼓励学生通过多向互动,去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激发其不同的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

学习古诗文,可以经常地使用小组讨论法,借助多向互动,将学生不同的理解表达出来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思维的棱角进行碰撞,常常会“撞”出智慧的火花来,从而有效地推动其个性化的阅读。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笔者让学生用讨论法赏析其思想内容,结果,在多向互动中,各种可以自圆其说的看法都“蹦”了出来——

有学生认为,诗人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最终毅然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回归自然,重新过起田园生活,这是一种高尚的选择。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陶潜先生当时的这种选择情有可原,可在态度上我们恐怕不好模仿,因为他这样做是“独善其身”了,可假如遇上不太好的上司的好官员都像陶先生那样“急流勇退”的话,那岂不是在某种意义上“纵纣为虐”?正像余秋雨先生所说:“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陶潜先生似乎也太容易言弃了,他起码应该试着努力抗争一下、多“挣扎”几次。

有的学生则认为,陶潜先生的才学和修养是不可置疑的,他擅长的是做学问,如果让他去做个学者,肯定胜任;可他的职业是官员(按序中所说,他是迫于无奈而去从仕而非心甘情愿),也许,他的“情商偏低”决定了他真的不适合做官——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国可不是个别现象。现在也有不少学者因为套上“乌纱帽”之后,政务做得不怎么样,学术方面也荒废了,两头不讨好。

„„

经过这么一些讨论,古诗文中的许多内容、艺术上的特点,都会被学生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深度上发掘出来。教师再组织同学们对这些阅读理解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和补充,我们就会不断地拥有一批批丰富而可靠的个性化阅读成果。

6、运用比较阅读,激发学生不同的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

例如,笔者在学生学完了李密《陈情表》之后,让他们将该文与初中时所学的诸葛亮《出师表》进行比较,找出两文的异同,并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在比较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感悟与联想想像等。

经过比较阅读,学生有了不少个性化的发现。

有的学生指出:作者的身份不同,一个是当朝的大臣,一个是前朝的大臣(“伪臣”),这身份的不同就决定了他们跟君主说话时的内容与形式都要有所不同。因此,在奏章中,比起诸葛亮来,李密说的话要更小心翼翼些,态度要谦恭得多,甚至说他“诚惶诚恐”也毫不过分。

有学生指出:两份奏章的目的不同。《出师表》中,诸葛亮主要是建议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侫然后再表示北定中原的决心;而《陈情表》则是李密一为真的要照顾孤苦伶仃的祖母、尽其孝道,二为维护自己做人的基本尊严(前朝刚亡,作为前朝大臣,李密怎么样都不愿意马上“乐颠乐颠”地去做新朝的官员,否则前朝旧人的“口水”会淹死他!),但后者是心里可以想、嘴上不能说的,因此,整篇奏章都紧紧围绕祖母病弱需要照顾、竭尽孝道也是吻合当朝新君孝政这条线来组织文章。

有的学生则指出:两文固然有诸多不同,但有一些方面却是相同的。例如,《出师表》表达的是对故主刘备的由衷感激以及由此而生的对新主刘禅的忠心耿耿、爱护备至之情,《陈情表》表达的是对孤苦病弱的祖母的无比孝顺惜别之情,两者都是情真意切。又如,两文作者都是才情皆高之士,其奏表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遣词用句,都非常讲究,做到文情并茂、恰到好处。另外,两文都喜欢用对偶句、四言句,显得整齐和谐、节奏感很强„„

又如,笔者让学生比较阅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要求他们“读”出两者的异同点。结果,学生的阅读方向五花八门,答案也丰富多彩。有的说它们在内容上都是送别诗,形式上都是七绝;有的说它们写法上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有的说王诗写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时突出了清新明媚,写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突出了忧伤凄切,而高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时突出了荒凉黯淡,写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突出了乐观旷达;有的说王诗以乐衬哀、景真情挚,而高诗则哀景反衬悲情、刚劲质朴;有的说王诗的“婉”气稍重,而高诗则“豪”气洋溢„„

进行这样的有广度有深度的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万向式”地展开,有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心智因素,个性化地感知文本、驰骋联想与想像、生成感悟与思考等。

7、通过文章摘抄与推介,激发学生不同的感受、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推断、猜测、质疑等。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一篇古诗文作品中,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地方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中小学语文课要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而古诗文就是积累的主要内容。背诵、摘抄,是我们常用的有效积累的办

以古诗文文明的名胜古迹篇十
《2013年番禺区九年级语文练习及答案》

2013年番禺区九年级语文综合练习

【说明:本练习卷共6页,分三部分,共五大题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

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

校、班级、姓名;填写准考证号后,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

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臵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

案无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4分)

一、(6小题,共19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胆怯/偷窃 寒噤/忍俊不禁 B.帷幕/羡慕 依恋/重峦叠嶂 ........

C. 诘问/竭力 霹雳/再接再厉 D.荒谬/杀戮 恍惚/焕然一新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裨益 由嘴滑舌 脑髓 瞬息万变

B.遗憾 忠心耿耿 阴霾 历历在目

C.煎熬 飞扬拔扈 牟取 诲人不倦

D.绸怅 以讹传讹 娇健 十拿九稳

3. 下面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中国书法的衰竭,还跟当前逢传统必反的这一股潮流脱不了干系:不少人以

为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的。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够

气派了吧,但每逢假期,都市里的白领一族还不是一窝蜂地涌向各地的名胜古迹,

争相领略“传统”建筑的神奇魅力吗?

A.衰竭 B.水火不容 C.风光依旧 D.一窝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认为,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制度,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B.因地制宜进行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被认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

C.一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段 “警察版《江南style》”视频,引发了网友转

发而爆红网络。

D.有800年历史的沙湾古镇保留并形成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

的岭南文化。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上海文明的另一种心理品性,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 ①他们从来在内心没有鄙视过外国人

②毫无疑问,这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密切相关

③因此也不会害怕外国人,或表示超乎常态的恭敬

④他们在总体上有点崇洋,但在气质上却不大会媚外

⑤相比之下,在全国范围内,上海人面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

A.②④①③⑤ B.⑤④③①② C.⑤①③④② D.②⑤①

③④

6. 根据下面的调查表,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45字)(4分)

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目

由此调查表可以看出,

二、(2小题,共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美池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E.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F.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题只选四题作答。)(4

分) ①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③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合适的古诗词名句。(4分)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烟”是古人眼中的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的险隘中,吟唱出了“ , ”的千古名句,宋代名臣范仲淹则在边塞的军帐中写下了“ , ”的不朽佳句。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5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2)之人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

(4)将军以枉驾顾之(《隆中对》) .

(5)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6 分)

三、(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选段,完成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余因得遍观群书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罔不因势象形 ..

C 色愈恭,礼愈至 盖余勤且艰若此。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年幼时虽然家贫却勤奋好学,冬天砚墨冰冷坚硬,手指冻僵,但也没有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放松抄书。

B.成年后,因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自己交往,作者不惜到百里外向道德声望高的前辈请教。

C.作者外出拜师求学,不仅路途艰辛,环境恶劣,而且生活艰苦,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

D.作者虽生活贫寒却丝毫不羡慕同学的衣着比自己华美,因为他总能从书中读到有趣的内容。

12.阅读下面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从第一、二句诗可以看出,此诗在立意方面有何显著的特点?

(2)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四、现代文(9小题,共4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5题。(10分)

脑袋大更聪明?

①大脑越大,脑细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聪明吗?一些科学家以此解释为何人类比近亲黑猩猩要更聪明;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却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倘若大脑越大动物就越聪明,为何大象没有展现出高于人类的智慧?

②众所周知,神经细胞是实现大脑功能的主要部分,大脑尺寸影响智商这个观点的核心就在于此。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的大脑功能就会受损,甚至会引发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③然而神经细胞虽然重要,却只占大脑约10%,剩余的大多由胶质细胞组成。以往人们以为这些细胞只是起填充的作用,但最近许多研究都表明它们在传递信息的能力上虽不及神经细胞,却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加州大学的戴蒙德教授在1985年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指出其大脑中胶质细胞的数量就多于常人。

④来自英格兰的科学家埃姆斯与格兰特分离出小鼠突触(即不同神经细胞相连的节点)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651条基因,并在另外18种生物中寻找这些基因。他们发现随生物的复杂程度提升,这些基因的数量也有所提高。与人相比,小鼠、猩猩等哺乳动物这些基因数量大约只减少了5%;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其基因数量则只有人的大约90%;而果蝇,蜜蜂等非脊椎动物的这些基因更只有人的一半左右。

⑤这意味着高等生物单个突触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如果再考虑不同大脑尺寸带来的突触绝对数量的差别,就能解释为什么有时脑袋大的生物聪明,有时脑袋大的生物并不一定聪明了。打个形象的比方,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电脑中的处理器,尺寸决定了处理器的数量。大脑越大,处理器就越多。但这些处理器的性能却天差地别,如果说人类的处理器是当下最新产品的级别,那么那些鱼类、昆虫的处理器或许只有10年或者20年前处理器的性能了。

⑥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 ;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768字)

(选自科学松鼠会博文,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比黑猩猩更聪明的原因是人类的大脑比黑猩猩大,脑细胞更多。

B.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脑功能就会受损,就会患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C.人脑中胶质细胞只是起填充大脑的作用,并不能像神经细胞那样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D.随生物复杂程度提升,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基因越多,单个突触传递信息能力越强。

1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标题“脑袋大更聪明?”起提出疑问、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并非本文的结论。

B.用“对爱因斯坦大脑分析”的例子说明占人脑90%的胶质细胞也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C.把斑马鱼与果蝇传递信息的基因数量作比较,说明果蝇的大脑比斑马鱼的脑更聪明。

D.“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是电脑中的处理器”,用打比方说明突触在大脑中的重要作用。

15.根据本文理论,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完成对第①段提到的两个现象的解释。(4分)

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7题。(10分)

且说文人书法

孙 鹤

①文人书法的价值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 ②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独特的被陈师曾称为“高尚意趣”的“文人气”。而这“文人气”,在单纯的书法领域之内无论如何勤苦用功都无法获得。即便是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因西学东渐,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