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热闹古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27    阅读:

古文整理
热闹古文(一)

古文整理

1、 天时地利人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思想家

中心:全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文章把“天使”“地利”“人和”三者,化三为二,两两对比,交织立论,突出“天时

不如地利”(第二段)“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这部分内容紧紧扣住了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第四段又紧接前面的“人和”加以申述。

线索:——

写作特色:在论证方法上,本文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不仅在“天

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得道”“寡助”之间也进行了比较。本文还大量运用排

比句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在气势上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摄人心魄。

人物形象:——

2、 橘逾淮为枳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中心: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

的故事。

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习

辞”,暗示晏子机敏、善辩、为他最终战胜楚王伏笔。

第二部分(第三至六段),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晏子说了四句话,前三

句晏子巧妙地暗暗打了个比方,第四句直接把这个比方的指向抖出,巧妙地回敬楚王。

线索:——

写作特色:人物形象特点在文中表现得十分鲜明。

人物形象:晏子的爱国、机智、善于辞令。楚王的平庸愚昧。

3、伤仲永

出处: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中心: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

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流露着作者对一

个神通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前。

段意:第一段,写仲永幼时显露异才。具体形象地表现仲永天赋之高,同时点出其天赋被不

断“挥霍”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

第二段,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余闻之”至“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减。“又七年”至末尾,写仲永二十岁时才能消失净尽,成为普通人。

线索:——

写作特色: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叙【热闹古文】

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文章语言平实

而又不乏感情色彩。【热闹古文】

人物形象:——

4、周处

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编撰,南北朝人,文学家

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段意: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

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

线索:——

写作特色:文章写得十分精炼,精心选材。本文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

例如,周处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时思想矛盾的复杂心

理描写。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人物形象:——

5、小石潭记

出处:《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中心: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

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段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充满了探奇的情趣,表现出小潭的美妙

和作者的淡淡喜悦。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游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作者从游鱼、阳光、

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突出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

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线索: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氛围---离开小潭。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

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

写作特色:——

人物形象:——

6、卖油翁

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宋代文学家

中心:通过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段意:全文分两段: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第二段写卖油翁的酌油。 线索:——

写作特色: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康肃公的

“忿然”、“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酌油时的“取”、“置”、“覆”、“酌”、“沥”,

连贯熟练的动作;“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

人物形象:陈饶咨:自高自大,自矜傲慢 卖油翁:朴实、沉稳

7、核舟记

出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段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一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先总后分,从右到左,从上至下,有条不紊地的细致描述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技亦灵亦怪哉”,与开头相呼应。

线索:——

写作特色: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例如,不仅写了人物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而且显现了他们的神态和风度。

文章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例,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物形象:——

8、口技

出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林嗣环,约1661年前后在世

中心: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段意: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演出前的准备状态,交待了口技艺人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为下文记述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是口技表演的低潮);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和动作。(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声音突然大起,由少而多,由简而杂)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与首段相呼应。(演出、文章戛然而止,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线索:——

写作特色:全文结构巧妙,描写“静-动-静-动-静”的变化,行文轻重有效,叙述波澜起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结合,把表演的内容和宾客的表情动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时间副词如“少顷”、“未几”,等等,准确而有变化地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人物形象:——

9、陋室铭

出处:《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

中心: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扬,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段意: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线索:——

写作特色:首先,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事中见理,景中显情;其次,以骈句为主,给人视觉上的齐整美;再次,巧于用典。

人物形象:——

10、爱莲说

出处: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

中心: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段意:全文以“爱”字贯通,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线索:——

写作特色:全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用爱菊爱牡丹衬托爱莲,用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正人君子,用爱菊和爱莲的人少衬托爱富贵之花牡丹的人多。 人物形象:——

11、王顾左右而言他

出处: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中心: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段意: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主要写了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地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线索:——

写作特色:本文语言精练简约、深入浅出,如三个“如之何”,两个简短的对答。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情趣盎然。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官吏的行为,再推论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上。

人物形象:孟子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心怀天下、仁政思想。

12、公输

出处:节选自《墨子·公输》

作者: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思想家、政治家,

中心:本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段意:课文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起因,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式很危急。课文主体部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一个“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

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线索:——

写作特色:本文故事主要是用对话表述出来,只在几个关节之处加以简括的描述。墨子非常重视论辩的逻辑性。墨子用托辞,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议论简洁有力,极有说服力。

人物形象:——

13、曹刿论战

出处:选自《左传》

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

中心: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段意:第一部分,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第三部分,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一是选择“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二是选择敌人“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

线索:以齐鲁长勺为线索,可以分为战前、战时、战后三个部分。

写作特色:全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形式,逐层展开,阐明了曹刿论战的过程,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例如,曹刿和“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

人物形象: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参与国事的责任感个爱国热情。庄公驽钝、浮躁、懵懂、目光短浅,昏庸无知。曹刿的机敏、沉着、干练,成竹在胸,深谋远虑。

14、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处:《战国策》-西汉末年史学家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而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作者:刘向

中心: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段意:第一部分(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第一层,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

第三部分(第三至四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齐王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线索:——

写作特色:文章设喻说理生动确切,类比说理极具说服力,全文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述,如邹忌与其妻、妾、客的对话,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练的节奏美。

人物形象: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

齐威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中心: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的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

古文20篇
热闹古文(二)
【热闹古文】

割席分坐

【原文】

管宁、华歆(xīn)共①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④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⑥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共:一起。

②捉:捡起,拾取。

③尝:曾经。

④席:古时人们坐或卧时铺在下面的垫子,用竹篾、苇篾和草等植物编织而成。

⑤轩冕:轩,古代一种有帷幕的车子,供职位较高的官员乘坐。冕,古代举行朝仪、祭礼时官员所戴的帽子。‚轩冕‛在这里单指‚轩‛。

⑥废:旷废,懈怠。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捡起来给扔了。还有一次,两人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看热闹。管宁就把席子割成两块,和华歆分开来坐,并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华欣守诺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小儿游,看到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②取之,唯③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①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

②诸儿竞走取之:走:跑

③唯戎不动:唯:只有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曾子烹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注释】

[1]曾子:孔子的学生,曾参。

[2]女:同‚汝‛,你。

[3]彘(zhì)同‚猪‛。

[4]成教:教育有效果。

【译文】

曾子的老婆带儿子去逛街 儿子不乐意 他老婆就哄儿子 别闹 回去杀小猪给你吃 ,一回家曾子果真要杀小猪 他妻子就说 我哄儿子呢你还真杀? 曾子说 小孩子都已经懂事了 作为大人应该让他明白言出必行的道理 如果你说了做不到 那孩子岂不是连父母都不相信了 ? 于是把猪杀了

商鞅立木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注释】

以:来。

明:应该是使动吧,使……明白。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两百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一千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一千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精卫填海

【原文】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

① 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② 柘(zhè)木:柘树,叶可以养蚕

③ 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④ 是:这是

⑤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⑥ 堙:(yīn)填塞

⑦ 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寒号鸟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注释】

1.[五灵脂]中药名。

2.[索然]孤苦的样子。

3.[鷇雏]鷇:初生的小鸟。雏:幼禽。

【译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做寒号虫。有四只脚,肉翅,不能够飞翔。它的粪便是五灵脂。在炎热的夏天时,它的羽毛纹理多彩绚烂,于是自己鸣叫道:‚凤凰不如我。‛等到到了深冬天气严寒的时候,它的羽毛脱落,萧索的样子就像一只雏鸟,就自己鸣叫道:"得过且过‛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也。

【注释】

[1]鬻(yù)卖。

[2]欐(lí):栋,中梁。

[3]抃(biàn):鼓掌。

[4]放:通‚仿‛,效仿。

【译文】

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要回家,秦国的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表示知道自己错了向青谢罪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回家了。

秦国的青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唱乞讨食物。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望洋:仰视的样子

兴叹:发出

仰望海神而发出感叹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后来比喻要做一件事,由于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无可奈何

【译文】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夸父逐日

古诗文教学的三宜三忌
热闹古文(三)

古诗文教学的三宜三忌

现在中学教材里选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典籍里的名品,精品,上品,妙品。如何教学古诗文?我想应当做到“三宜三忌”。

宜虚一些,忌过于坐实

在古诗文教学中,一定会涉及到一些文学常识,对于有争议的学界未成共识的一些“说法”,教师要虚化处理。比如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之事,学界纷扰各有所执,教师就不要坐实此事,可以不谈,即使要说也应该告诉学生这事的真实性有争议。如果作为一个铁定的史实来作为诗句内容的理解,实在是不够客观公允。

再如朗读的技巧,教师可以提,可以展示,但是不能坐实——就是应该这样读。《行路难》,可以激昂,也可以黯淡一些无奈一些地读。相同的文章,一定有多种的读法,这与读的人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有关。

还有诗文的讲解,更是宜虚不宜实。《关雎》颂的是后妃之德还是普通青年的爱情追求,说不得解不得的。《庄子》注家上千,信谁的?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愁”,只是“哀愁”吗?言简义丰,微言大义,满纸烟云氤氲,都是形容古诗文的。我们怎能怎敢说“就是这样”?

宜素一些,忌过于花哨

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配上音乐。音乐可以起到渲染环境塑造氛围的作用,但是仔细听听,学生的朗诵和教师费心找的音乐是不合拍的,是各行其道的。演出的朗诵要经专业人士配乐专业人士指

导,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是配乐师。让学生干净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回荡在心田里,才是老师的功力。

古诗文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读,背,赏,悟不够,再加表演唱,再来一个写一写,还有小游戏挣奖品。看似热闹,古诗文的沉静味没有了,所谓的涵泳没有了,浮滑就上来了。

还有图片的使用,古诗文教学应追求素朴简约。婉约美女临水而照,那就是李清照吗?雪景一张,就是当年张岱眼中的长堤一痕?当形象先入为主了,哪里还会有联想和想象呢。

宜敛一些,忌过于满溢

我听过韩军老师一堂课,他倾情朗读后,学生不仅笑场,还评他的朗读是一惊一乍,让人听了害怕。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在观看教师的表演,而不是欣赏。

教师的情绪是可以感染学生的,但是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代替作者的情绪。教师的语言可以起到点拨提升的作用,但是不能定性定向。教师的语言可以追求一些诗意和文采,但不能如排山倒海般的引用诗文,对偶排比一起上,把学生听得一愣一愣的。教师可以范读,但不要表演成分过多,更不能告诉学生就应该这样读。

教师往往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了强势主导的地位上。其实,情感内敛一些,表述内敛一些,甚至是教学设计内敛一些,不仅符合古诗文特有的含蓄之美,更能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思考,感受,表达,表现。

古诗文教学,任重道远,我辈当上下求索。

古诗江上渔者翻译赏析_江上渔者的诗意_作者范仲淹
热闹古文(四)

<江上渔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其全诗如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前言]
<江上渔者>是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本文描绘了生活劳动的艰苦。古诗江上渔者翻译赏析_江上渔者的诗意_作者范仲淹。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古诗江上渔者翻译赏析_江上渔者的诗意_作者范仲淹。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范仲淹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他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诵读经典内容范文作文
  • 诵读经典润泽心灵作文
  •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演讲观后感作文
  • 2024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心得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的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简要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