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7    阅读: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一)
2016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发布:进步与退步

2016年广东卷高考满分作文已经公布了,"进步与退步"是高考满分作文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创作高考满分作文的吧.
想了解更多关于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高考成绩查询、高考状元,请关注高考网.
进步与退步
在第一幅漫画中,前一位小孩因考得100分而获得了家长的亲吻,后一位则因为拿了不及格的55分而被家长打了一巴掌.然而在第二幅图中,曾获100分的小孩因只得了98分而被惩罚,后一位不及格的小孩因为进步得了61分而受奖励.两图对照,不难看出这其中蕴含的进步与退步的关系.但在我看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要给孩子进步的鼓励,也应给孩子留有一定的退步空间.进步与退步,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趋势,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同的方向.进步是一个人能力发掘的过程,而退步则是一个人缺陷暴露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待进步与退步,教育者应秉持科学的态度,鼓励进步者是鼓励其不断砥砺自我的奋进状态,而鼓励退步者则是为其留足反思的空间.利用好暴露的缺陷,实现自我完善.正确地处理进步与退步,最终都将促使受教育者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家长应鼓励孩子前进的每一小步.漫画中的第二位小孩两次获得的分数均未超过第一位小孩,但其家长仍在他获得进步后予以鼓励,这是我所赞同的.即便55分到61分只有6分的进步,且61分离满分还有很远距离,但这个鼓励是应有的.家长以鼓励的方式告诉孩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自我的升华过程中,需要一个量的积累,一小步的前进相对于从差到优的路途来说是微小的,但没有这一步步的积累便不可能到达优秀.因此,家长给予小孩进步的鼓励,应从细微处出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指引,脚踏实地,滴水穿石.家长应给孩子的退步保留一定的空间.孩子的成长发展就如同发掘一处金矿,不可能出现每一次挖掘都能见到金矿的情状.单纯地把孩子的退步视作一种失败,而不仔细推究其中的原因所在,那么这一个退步或许会变成孩子走向衰颓的一个开端.因此,给孩子的退步留一点空间,就如陈忠实在寻找中不断剥离过去的束缚重建自我一样,就如王阳明在被贬作驿使仍静心思悟一样,就如杨绛在下放到干校改造仍潜心学习西班牙语一样.从一个小退步入手,引导孩子给自己一个反省的空间,在退中求进,才能如那些古今中外的大师一样在面对人生的退步时以正确的态度重建自我,上下求索.进步和退步是相离相生的一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以单纯地奖惩来对待孩子的进与退,才能让孩子在独当一面时正确处理自己人生的进退,成为一个能够推动社会在变动中求稳求发展的栋梁.
专家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很多考生都是从漫画的内容角度立意的,而这篇作文却能从寓意的角度立意.该文正确地指出,这幅漫画蕴含着进步与退步的关系,进步与退步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趋势,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有相同的方向,进步是一个人能力发掘的过程,而退步是一个人缺陷暴露的过程;进步与退步是相离相生的一对.一篇高考作文,能有这样由表及里的思考深度,实为难得.作者不空谈进步与退步的关系,而是联系漫画所提供的材料.作者指出,家长教育孩子时,既要给进步的孩子以鼓励,也应给退步的孩子以空间,这种做法也是值得提倡的.该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第一段引材料摆出自己的中心论点,是"起"的部分,第二段是对中心论点进一步阐述,是"承"之一;第三段讲应对进步的孩子以鼓励,是"承"之二;第四段是讲应给退步的孩子留有空间,是"承"之三;最后一段回扣中心,是"合"的部分.这篇作文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文体特征鲜明,论证方法多样,语言流畅,书写漂亮,是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文章第四段所举的陈忠实、王阳明、杨绛的例子不太恰当,人生遇到挫折,遭遇厄运,不等于退步.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二)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奖惩以后》经典范文两篇

●2016年高考下水作文

1.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

作者: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编审:赵怀兵

面对一张“优秀之星”的奖状,兴奋袭上心头;面对一张“进步之星”的红榜,微笑温暖心田。然而,面对这幅漫画,心里却增添一份沉重与刺痛。分数由100分不幸滑到98分,由55分逆袭跃至61分,每个跃动的分数都拉紧我们的神经。分数,成为我们心头无法挥去的“雾霾”。

不可否认,在“胜为王败为寇”的王朝理念下,分数有其存在的土壤,它是一把客观的标尺,标度着角逐的实力。想想,人生任何一场考试都不是以分数来论英雄吗?比如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没错,分数成为定夺上下的一把利器。

可是,细想一下,分数有那么神奇吗?我们为何对分数如此敏感啊?

人们总喜欢用分数来为学生贴上标签,将分数与“好生”、“差生”对号入座。分数高,则把“好生”的荣光慷慨地放大;若是分数低,则把“差生”的帽子冰冷地扣上。就这样,我们把分数的功效妖魔化,人为地拔高分数的价值,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于是,学生苦苦拼搏,追求分数,可忘记了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灵魂;老师呕心沥血,汲汲于分数业绩,却忽略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创新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唯分数论”的价值观在作祟。

人们总认为分数提高一点就是进步,降低一点就是退步。分数面前,我们变得如此小气、敏锐。从“亲吻”到“手掌”,从奖到罚,我们眼中只有学习的分数,却漠视孩子背后的努力,无视孩子的学习能力。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正演绎着喧嚣的功利主义。看看,今天虎妈狼爸不就是功利主义的罪魁祸首吗?棍棒教育不就是教育走上“快车道”的加速器吗?这幅漫画中,惩罚变得如此简单,奖励变得如此廉价。穷其原因,教育的功利主义肆意泛滥。

在“分数”被神化的今天,功利化教育雕饰出来的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心愈加浮躁,事事只求政绩。以利润多少考核企业,以GDP高低选拔官员。可教育从来就不是政绩的附属品。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政绩利益争夺战”,那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

说实在,分数已成教育的心头大患,以分数论奖罚,绝非教育改革的出路,更不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做法是粗糙的,甚至是粗暴的,换来的绝不是教育的春天,而是教育的寒冬。还记得龙应台恳切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只有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分数“雾霾”净化之后,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教育。各位真正关心教育的人,请还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别让分数成为孩子挥之不去的“雾霾”。

2.奖罚,绝非教育的“终极武器”

作者: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编审:赵怀兵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心理学家荣格如是说。看一个孩子则唯成绩是论,评一所学校则唯升学率是论,却从没向内审视过我们的教育奖罚,麻木成为麻木者的良民证。要知道,奖罚绝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武器”。

收获满分100分、成绩进步之时,世界报之以亲吻;但当考砸、成绩退步之时,遭遇的是冷冰的手掌。我依旧是的我,可世界却“华丽转身”,从被吻到挨揍,由受奖至受罚,我到底错在哪里?推开窗子,阳光自然会进来,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名言:“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于是心怀释然。

今天,我们把奖罚娴熟地嫁接到教育,教育之锅就喧腾起来。以分数定奖罚,做到赏罚分明,也降低人为操控的风险。于是乎,赏识教育、藤条教育大有市场,成为我们乐此不疲的依赖,也成为了驾驭孩子最锐利的武器。因为我们相信“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教育需要奖罚,分数需要分明,奖罚的初衷不可置否,但是,愚以为,从远景来看是治标不治本,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一味地依赖奖罚来教育孩子,这未免有点暴力,令人不寒而栗。

更可怕的是,面对教育的“王道”,整个社会集体失语了。在教育的词典里只有分数,只要孩子分数不及格,就被打入冷宫;只要分数为满分,鲜花掌声扑面而来。我们早已习惯于这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模式,从不质疑奖罚本身的合理性,只是做一个规矩的强暴者。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发红包防逃课、奖励高考状元一套房子等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当前整条教育战线都集体患上奖罚依赖症,难道对教育没有更好更长远的评价路径吗?简单地依赖奖罚,正折射出教育之殇,教育的短视正剿灭着孩子的天性,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以简单的经济思维来断论教育的兴衰,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换取可怜的数字。教育的本质从来就是为了立人,人格的培养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

教育的“终极武器”是什么?不是吻与打,不是简单的奖罚,而是爱与快乐,是唤醒。正如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本版编辑语焉)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三)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立意《奖惩以后》经典范文两篇(精品)

优秀者的“退步” 不是罪(全国I卷下水)

作者:深圳科学高中 牛程

编审:赵怀兵

100分到98分,得到的是巴掌;不及格变为及格,得到的是鼓励。后者的进步固然可喜可赞,但前者就该受到批评吗?

当然不该。毕竟,98分依然足够优秀。而优秀,从来都不应成为原罪。试想,如果他是从90分考到了98分,得到的会巴掌吗?

前景理论中提到过一个概念:获取和损失相比,损失的痛苦感受要比获取的快乐感受大上几部甚至几十倍。高期望下的失去和低期望下的获得,就像白纸上的黑点一样惹眼。人们忙着注意那点变化,却常常忽略了背后的底色。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如坏人做一件好事容易被原谅,而好人做一件坏事会受到苛责;两天的假期变成一天难以接受,半天假变一天就喜气洋洋„„

成绩好的同学,难道真的退步了吗?真的需要巴掌来警醒他吗?以55分为原点,进步空间巨大。61分仿佛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会有70、80分.........怎不让人欢欣鼓舞;而得满分后,眼前只有“保持”和“后退”这两条路。那失去的两分,更像是“退步模式”的开启,让剩余的98分都岌岌可危。虽然,两分和退步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潜意识里,很多人对孩子的成绩,都希望“只进不退”。但希望归希望,现实归现实,没有谁能一直保持满分状态。月亮尚且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合理范围内的分数波动。那个刺眼的巴掌,是高分学生受到的不应有的苛责。落在他脸上,却痛在我们心里。

若评价看不到个体差异,则评价无意义。分数的增减不能简单地和进步退步挂钩,还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水平。因此,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要多看他自身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面对高分数学生,则应考虑他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而不是看到降分就惩罚。肯定高分学生在人群中的优势,会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压力,也会使成绩的意义更加客观。我们应意识到,高分数的保持并不比低分数的增长更容易。从这个层面上讲,图中的两个学生都值得一个“吻”。

切忌把优秀看成理所应当。高起点带来一个“吻”,而后却成为“巴掌”的源泉。如果伴随优秀的是挫败体验,谁会一开始就想做最好?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困境,不知会扼杀多少原本有勇气追求优秀的人。

其实,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其他领域,评价时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只看数字就实施的奖惩,看似公平,实则是最大的不公。正如《华南经解》中所说,“一人之断制,所见有限,犹目之一瞥,岂能尽万物之情乎。”

鼓励进步者,又不委屈优秀的“退步”者,其中的分寸、意义,值得每个人深思。

分数为王是民族之殇(全国I卷下水)

作者:福建宁德实验李家良

编审:赵怀兵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一个孩子分数100降为98,脸上唇印变成掌印;另一个孩子分数55变成61,脸上掌印变成唇印。两者看似不同,本质实属一致:分数是奖罚的依据。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当对孩子的奖罚仅仅以分数为基准,那将是孩子难以承受之痛。

(将视觉效果的漫画解读成可亲可感的文字材料,并顺情顺理地推导出观点:仅以分数奖罚孩子,将是孩子之痛。)

有人可能会说,这分明是两种情况:前一个家长太苛刻,后一个家长很宽容。其实不然。由奖到罚与由罚到奖,本质是分数的降升引起的变化, 两者之间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

(针对这个材料现象,透过这个现象看到本质:家长的奖罚源自分数的降升,很有说服力。)

不要责怪,那个孩子考了98分还给孩子一巴掌的家长,他也是“唯分数论”的受害者。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多考一分,超过千人”“考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考进北大,与名家携手同行”之类的标语甚嚣尘上。看似小小的2分,实则是关系到能否进名校啊!在这看似对孩子苛刻的背后,是“期望愈深责之愈切”的体现。也不要羡慕后一个家长的宽容,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唯分数论”者。他看似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实则是孩子分数进步才有奖赏,甚至他心里可能还会期许孩子进一步的提高。若是孩子下一次考差了,他又会是什么态度呢?话说回头,又有哪一个老师或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提高分数呢?

(针对“唯分数论"结合材料分析这些现象:貌似孩子受害,实则家长也是受害者,甚至老师。)

为什么我们对分数这么在意?因为目前中国学生质量标准的评定主要建立在分数上,并由此形成一种“唯分数论”的坚硬体制。分数成为中考高考的唯一遴选标准。

(跳出材料介入“唯分数论"的社会现状)

诚然,分数的高低的确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智力,但这仅仅只是应试的智力,远远不是智力的全部。但大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的教育机制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强行剥夺时,孩子的大脑还怎么能产生原创力、想象力和批判力?

(进一步解析教育机制会抑制孩子的智力,指出应试教育的弊端。)

这些能力的丧失是很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只能“中国制造”而不能“中国创造”、只有“中国知道”而没有“中国让你知道”、只能“中国消费”而不能让世界“消费中国”的原因。那些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高分考生基本上是中国制造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造的中坚力量。

(由浅至深谈及因思想上丧失创造力的国人将要或已经出现的负面影响,社会现象已然触目惊心。)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我们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当然,改革要一步步来,不能对旧的评价机制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在学业评价、管理体制等制度建设下功夫,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特长、个性成长服务。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发展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给予充分展示的平台。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教育体制,最终只能彻底断送中华民族的未来。

(步步莲花,句句在理,为目前的教育体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如何做到既要脚踏教育实地,又要仰望民族未来。并期待高校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让学子们展示更好的舞台)

莫让分数成为民族之殇!

(独句成段,再次强调并拓展观点,指出“唯分数论"的祸害)

总评:

作者形象具体地将漫画进行解读,指向性很明确,直抵以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弊端。并引入很多同质现象,引人深度思考:教育机制与民族未来休戚相关的问题。

文章析理紧贴材料,又能巧妙地跳出材料,回环复沓,围绕观点,步步为营,层层解读。介入因果论证、假设分析疏导着,逻辑顺畅,入情入理,抓人眼球。(评:福安六中李清)

2016.6.8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四)
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奖惩之后》审题立意、思路指导、题目批判及范文

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奖惩之后》审题立意、思路指导、题

目批判及范文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立意

题目涉及两组四幅漫画。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吻;这个孩子第二次考了98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耳光;这个孩子第二次考了61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吻。

这幅漫画的寓意,应该是批判教育者(家长、学校)对受教育者(孩子、学生)“唯分数论”的错误教育观念。第一位孩子的家长(或学校),在孩子考100分时,就给予吻的表扬;在孩子考98分时,就给予扇耳光的责打。第二个孩子的家长(或学校),在孩子考55分时,就给予扇耳光的责打;在孩子考61分时,就给予吻的表扬。两位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学校),表面看有所不同,一个是苛责,一个是鼓励;但在本质上,都是“唯分数论”,都是错误的。

这道作文题目的立意是多向的,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围绕着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寓意而设。比较稳妥的立意可以这样:教育,不应该“唯分数论”。

三、思路指导

这道作文题目,可以写成各种文体。以“教育不应唯分数论”为例,无论写成哪种文体,都应该表现考生对时下“唯分数论”错误教

育观念的批判性思考。若写成议论文,其思路较为简单:

(一) 概况漫画内容,揭示其寓意,亮明自己的观点;

(二) 分析其原因;

(三) 揭示其本质;

(四) 指出其影响(危害);【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

(五) 提出建议。

四、题目批判

这不是一道优秀的作文题目。比起2015年全国卷(一)(二)作文题目是一种很明显的倒退。其不足有以下三点:

一、把作文写作变成了审题(图)比拼。高考作文命题应该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而不应是考查考生的读题(图)能力。因此,一道合格的作文题目首先应该提供明确、统一的论题,像今年全国卷这种提供漫画让考生猜想“寓意”(论题)的做法,是极错误的。好的命题,应该是不设审题难度,而设思辩深度的。比如2015年全国卷的两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便是没有审题难度而具思辨深度的。比之2015年全国卷作文命题,2016年全国卷命题者舍本求末,不在命题思辨力上下工夫,却去追求所谓的命题形式(漫画)的新颖,这是极不称职的表现,难符“全国卷”的水准。

二、这道作文题目的漫画内容和寓意不是一个开放性论题,而是【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

一个锁死的论点(观点、结论)——教育不应“唯分数论”。用论点(观点、结论)去代替论题,这是典型的“主题(论点)先行”作文题目。

三、这道作文题目的寓意(论题)是没有争议的“常识”,缺乏论辩价值。教育不应“唯分数论”,这是一个不需论辩的“正确的论点(观点、结论)”、“社会共识”、“主流价值观”,对考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基本上停留在常识性的浅表层,考生只需要把题目内容与寓意审准,然后顺从这无需论辩的“正确的论点(观点、结论)”“社会共识”、“主流价值观”说些“正确的话”即可。

网上很有些“大咖”称赞说这是一道好题目,例如“题目充满思辨性”、“考生有话可说”之类。对此,我很不认同。难道一幅漫画由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寓意,而这些“寓意”都是“共识”式的“常识”、“结论”,就是“充满思辨性”?难道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目的评判标准就是要让“考生有话可说”?那么,像“我们要友爱同学”之类的命题岂不是能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的“好题目”?高考作文命题,不应该是让“考生有话可说”,而应该是“迫使考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全国卷作文题目倒退成这样,真的很令人失望。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在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目前,我深深怀疑自己为之努力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在枉做无用功。

五、漫画原作者谈创作初衷 昨日,随着2016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适用于安徽、广东、河北等省份的全国卷1的语文作文题目,引起社会关注。作文题通过四格漫画“奖惩之后”,展示了孩子考试后因分数不同而得到的不同对待。记者了解到,该漫画作品出自安徽芜湖漫画家夏明之手。

7日下午,夏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也是在中午才知道这件事的”,夏明告诉记者,昨日通过身边的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一副作品被高考命题组选用了。据悉,夏明创作的漫画原画名为《奖罚分明》。创作时间是2004年2月份,发布时间是2004年2月23日。 谈到创作的初衷,夏明说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谈到了当今社会上的教育现象,自己突发感慨,所以创作了这幅漫画。夏明告诉记者,自己创作这幅漫 画作品,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分数和得失,不要一味追求“分数”,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鼓励加大孩子的学习兴趣。

夏明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已经50出头,本职工作是企业的技术人员,漫画创作只是平时的业余爱好。夏明漫画作品关注社会热点,颇具批判性和趣味性。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五)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奖惩以后》立意范文

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

(点评:标题耐人寻味——鲁力)

作者:广东清远清新一中 邹天顺

有人将夏明的漫画稍作改动,其画面清晰可见:条纹衣男生第一次考100分,得到一个亲吻的奖赏,第二次考98分时得到的却是一个耳光的惩罚;黑短袖男孩,第一次考55分,挨了一巴掌,第二次考61分,得到了一个亲吻。两幅画面的寓意很明显:无论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会得奖赏,退步了必将遭到惩罚。 (开头概述漫画内容,用“条纹衣”和“黑短袖”将两人区分开来,思路清晰,语言平时而简洁,层次分明;接着点明寓意。——鲁力)

从纵向对比中我们还会发现,条纹衣男生得到了“吻印”之后却难以维持现状而退步了,而黑短袖男孩第一次收获了“掌痕”之后,成绩很快进步了。 (采用“比较“手法,从纵向对比,抓住了“退步”与“进步”这个实质。——鲁力)

这不是在警示我们: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能缺失适当的惩罚吗?

(这个反问句看似平常,然而它却非常崎岖:它一反常态,反弹琵琶,提出了一个让人似乎意想不到的观点: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就是要有适当的惩罚。这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鲁力)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之所以耐寒,是因为它不畏惧严冬。人又何尝不如此呢?经不起严峻考验何来顽强的意志力?纵观当今社会,人们一谈教育必言赏识,谈“惩”而色变。在这种赏识教育的温室里,孩子们失去了最基本的挫折承受力。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学习进步,口头表扬不起作用之后便是不惜重金奖励,而面对孩子成绩下降时却敢怒不敢言。因为家长们担忧:长春17岁男孩因父母的几句批评跳楼身亡了。因为老师们害怕:徐州丰县某高一学生因在数学课上看小说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后跑出教室从5楼跳下去了;扬州一小学生因不愿意打扫卫生被老师批评而负气跳楼轻生了。老师们更是恐慌:湖南桃江一学生因不叠被子被老师批评而跳楼,教师夫妻被逼下跪之后没有丝毫的教师尊严了。这些生命之花为何如此脆弱?因为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缺失了惩罚,就像长期生活在温室里的花儿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

(本段开头采用“比兴”手法,从松柏说到人:顽强的意志来自严峻的考验。接着宕开一笔,以“纵观”领起下文,联系现实,反面举例,点面结合,意在正面突出分论点:顽强的意志来自严峻的考验。——鲁力)【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

在缺失磨难与挫折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很难培养出多次被贬而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更难以出现忍辱负重而奋笔疾书的司马迁。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几句批评都无法承受的人,都是因为缺少了磨难;连一点挫折都承受不起,何谈担当大任!

(这两个自然段可以看成是一个段落,文章联系古今,有据有理,从而说明:要担当大任必须少不了“惩罚教育”。 ——鲁力)

受教育者失去了惩罚教育,而教育者必将遭到惩罚!近年来,老师因批评学生挨打,父母因教训子女而遭杀害的例子已不再是新闻。

(本段虽短,然分论点与论据齐备,正所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鲁力)

我们无意提倡棍棒教育,但棍棒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近年来出现的虎妈狼妈鹰爸们也确实将他们的孩子送进了理想的名牌大学,当今赏识教育环境中的孝子也不一定比“棍棒底下”出现的人数多。“高薪养廉”并没有减少贪官的数量,“废除死刑”倒是让监狱“人满为患”了。奖赏远不如严惩更具威慑作用,奖罚不明的军队必定失去战斗力,只奖不罚的教育难以培养出意志坚强者。在适当的惩罚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仅意志力强,而且更孝顺父母,珍惜生命。回归适当的惩罚教育,回报我们的不仅仅是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更是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本段仍然采用首括句做分论点的形式,先总起,继而高密度地正反用例,信息量大。——鲁力)

值得欣慰的是,在因失去惩罚教育而遭遇惨痛教训之后,人们终于记忆起了“吻印”与“掌痕”的故事,尤其让大家明白,“掌痕”并没有让人消沉反而是激励成绩提升的有效措施。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某些环境中,磨难与挫折远比奖赏更具教育作用。

(行文在“放出去”后到此“收笔”,回扣命题材料,在“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比较中,强调“磨难与挫折远比奖赏更具教育作用”。 ——鲁力)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

只奖不罚的教育必将面目全非,缺失惩罚的教育必将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结尾,再次强调文章的中心论点。至此戛然而止,有“豹尾”之力度,又有“余音”之韵味。高!——鲁力)

2016年6月7日星期二

【点评一】邹天顺先生《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是一篇很好的下水作文。

其中心论点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不能缺失适当的惩罚。文章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文从字顺,可予考生以多层面思考与启迪:

1.立意辩证奇卓,发人深思:文章从“掌痕”入笔,谈适当的惩罚不可少,很有胆识。其深层次的意蕴是: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有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天然地具有互补性。赏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激励,惩罚教育的基本功能用以警示;二者各有优长,也各有缺憾。而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规范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故尔不可偏废。

2.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是高考作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但在考场上,考生常犯错误有:或堆砌论据,缺少理性阐发;或空洞说理,没有论据支撑;或面面俱到,却不痛不痒;或顾此失彼,易头重脚轻„„《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则给考生提供了典范:文章不长,却综合使用了引证、例证、演绎、归纳、类比、对比等方法,恰如其分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值得学习借鉴。

3.整体结构依“总—分—总”格局展开,纲举目张且疏密有度,如阐发“缺失适当的惩罚”的后果,不惜浓墨重彩;结论部分却惜墨如金,点到即止。这对于高考作文的写作,很有帮助。

4.全文字数不多(近1200字),语言通俗流畅,不刻意雕琢,不以奇词丽句取悦于读者,值得考生学习效仿。(点评:湖南著名特级教师 吴同和先生)

【点评二】本文有几个鲜明特色:观点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以人棒喝;中心论点的引出别具一格(一二介绍画面内容,为第三段提出中心论点做好了铺垫);比较中说理,正反论证,收放自如,信息量大。

在说理中我们看到了“比较、对比”“多层论证”等要素,而在拓展方面,我们又看到了开放型作文的写法。正是二者合一,才使本文如此多彩多姿,这也许正是今年作文的一大创新!

其它,如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留待读者去品评! 总之,这是一篇大胆的发人深省的说理文。(点评:深圳鲁力)

【点评三】都说“文章以意为先”,立意要“新”要“深”,发人所未发,见人之未见。邹老师的文章可谓是既“新”也“深”。邹老师的立意的“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从漫画里读出来的,通过纵向对比,得到“吻印”之后而退步了,而收获了“掌痕”之后成绩进步,从而引发对“赏识与严责”的教育问题思考,看似简单,实则也符合漫画的意思。此漫画的解读可以多元,也许邹老师

的观点与很多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但这样的解读也未尝不可,因为读的视角“新”,所以观点也“新”。邹老师的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教育问题,比较深入地论述了教育环境的恶化,这与挫折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是相辅相成。有句话说得好,缺乏惩罚的教育就好像一口没了牙的嘴,是羞于张开的。(点评:长沙刘超衡)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六)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奖惩之后”审题立意分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奖惩之后”审题立意分析

常州武进 刘中凯

题目: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

该漫画是围绕教育这一主题而作,其理解的角度很多,意蕴内涵比较丰富,试分析如下:

一、教育方式的思考:

1、人(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横看:第一个孩子被“亲”后考了100分,第二个孩子被“打”后考了55分;竖看:第一个孩子被“打”后由100分降到98分,第二个孩子被“亲”后由55分提升到61。无论纵比还是横比,都告诉我们:鼓励教育往往起正面促进作用,而棍棒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是大部分考生能够发现的立意。

【2016年河北省高考奖惩之后高分作文】

2、鼓励教育不是万能的。可以这样看:第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后,被“亲”了一口,第二次只能考98分了。说明鼓励并不一定带来成绩的进步,鼓励教育要讲究时机、方式等。

3、棍棒教育有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这样看: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后,被“打”了一巴掌,第二次提高到了61分。这告诉我们:棍棒教育虽然粗鲁了些,但其效果还是明显的。现实中,“狼爸”“虎妈”虽然凶了些,但其孩子的成绩还是斐然的,古人也讲“棍棒底下出孝子”,道理是一样的。

4、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这个观点是在前三个观点基础上得出来的,有的孩子适合鼓励,有的孩子需要棍棒,只有因人而异,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5、教育手段不能简单化、粗暴化。孩子的成绩有波动很正常,既不能一看到成绩差就靠打的方式解决,也不能稍微看到些进步或取得100分就表扬。除了打、夸的方式,还有很多教育手段。

6、教育不能以成绩论英雄。漫画中,我们看到家长只是以成绩的好坏而施以简单的教育方式,眼里只有成绩,只有分数,这是不可取的。

二、有关教育对象的思考:

1、教育要承认个体差异。左边的孩子不管是被打还是被亲,都是高分;右边的孩子,总是低分。说明孩子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是习惯差异,有的是兴趣差异,还有的是智力差异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学习内容、评价标准、教育方式都应该区别对待,甚至可以提出对现行教育现状的思考。

浅陋之见,并不权威,思考不一定周全。定有不当之处,难免遗漏之点。仅供交流,并非参考。

附:

2016年全国高考I卷作文点评:大咖点评 奖惩之后

今年广东高考语文使用了全国卷,和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安徽、福建等省的作文题目相同,是一道“看漫画作文”。

如何理解这幅四格漫画,从哪个角度切入可以写得“高分”?羊城晚报第一时间找了各路“大咖”解题——

1、点评人: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副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金涛教授

这个题目可以从两层意思进行分析,一是反映了当前片面追求分数的现状,以及培养人才的问题;二是更进一步地反映了社会对进步和退步的态度。这个题目贴近现实,角度多样层次丰富,考生发挥空间大,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来评述。命题符合教育部考试大纲要求,和往年难度相比稍难,但由于贴近考生生活,相信大部分考生都能较好完成。(羊城晚报记者王倩)

2、点评人: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语文教师、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老师肖刚

高考作文命题永远在“规避”和“超越”中前进,命题人为了规避“模仿”“套路”这种现实,于是“漫画材料作文”横空出世了,或者说“又回来了”!

这道作文题目有三个典型特点:形象性,现实性,思辨性。这几个特点都比较符合最新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题目本身首先有点“意料之外”,提供的材料类型不同于常见的纯文本形式,可能会对考生有一定的心理冲击。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教研室的冲刺作文训练中就提供了一到漫画作文题。其次,题目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它的中心话题或者说中心任务非常明确,就是关于家长、老师、社会对待孩子“成绩”的“心态”,只不过题目用了比较形象的“漫画”来呈现罢了。再次,题目比较符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几乎每位考生都会有漫画中的类似经历或体验,有话可说。

我认为这道题目有很好的区分度,虽然考生基本都有话可说,但这个题目充满了思辨性,并且漫画背后潜藏着给考生的规定性任务:“你(考生)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而且如果想写出高分作文,还必须完成一个“比较”的动作,即两位学生的分数差距悬殊,为何遭遇却不同。(羊城晚报记者陈晓璇)

3、点评人:著名作家迟子建

这个作文很有意思,难度倒是不大,一般考生都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发挥。但这个题目,可发挥的空间,可展现个人想象力的空间不大。从立意来说,题目不算新颖,不过作为考题来说,考生应该比较喜欢,很好答,很贴近考生的真实生活,也有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体现出了积极的一面。考题定位也很准,考生不容易走偏。当年我高考作文就是写跑题了,如果有这个题目,或许就不会跑题了。我认为,考察一个考生,考察他的作文、思辨能力,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题目,让大家有多重写法的题目,会更容易发挥考生的个人才能。(羊城晚报记者张璐瑶)

4、点评人:著名作家冯骥才

今年的考题挺有新意的,作文题目的创造性会比作文的创造性强。因为现在是读图时代,大量图片给人以愉悦和快感,适合年轻人;题目本身孩子们也有得谈,因为这是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大人对孩子考分的在乎,孩子们对分数的反应,这个感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过这样的作文题比较难促使孩子挖掘更深一层含义的东西。因为读图都是快餐时代,都是表层反应,往往深一层的感受和想法没有,这是视觉时代和网络时代的问题。没法挖掘深一层的东西,学生另外一种能力很难体现。 总的来说,这个题目很好,很有创意,但希望明年不要全国各地作文题都是漫画,希望还有别的新意,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往深一层思考。(羊城晚报记者张林)

5、点评人: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

这个题出得不错,是开放性的,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挥,比如奖励和惩罚比较,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写,但是这个题如果要写得好,就不能太拘泥,不要只一味批判家长的做法,家长是不是做的不对,对在哪,错在哪,可以怎么改善,考生要打开思路。

题型上来说,不是材料作文,因为全国都在培训考生进行驱动型性写作,但我认为还是要扎扎实实让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这道题还考察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全面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羊城晚报记者张林)

6、点评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

这个作文题我个人是不喜欢的,出得一般。它看起来可以发挥考生的观察能力,就自己所观察的,审题、构思、找角度。但它最大的局限是指向性太明确,有比较清楚的价值暗示,这种价值暗示甚至是结论性的,无非就是不要以分数论输赢,拒绝暴力教育、苛责教育,或起点低的哪怕进步一点也是进步,起点高的退步一点也会被另眼看待等,大多数考生都会往这个方向想的,容易写得千篇一律,要独辟蹊径,要出彩,很不容易。除非有特别想象力和角度的学生,大部分人是会按图中的价值暗示来写的。我个人觉得,好的作文题不该有明晰的价值暗示,应该是开放的,有无穷可能性的,这样才能彻底解放考生的想象力。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诵读经典内容范文作文
  • 诵读经典润泽心灵作文
  •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演讲观后感作文
  • 2024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心得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的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简要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作文